黑暗之魂3 按键没反应:任靖玺: 南洋教育十年炼狱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18:39
从历史原因来说,中国教育供给的不足,是从建国后教育的全面公立化改造开始的。

  秦朝到满清二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政府也举办官办的学校,但是私立学校总数仍然占绝大多数。即便到半个世纪前的1945年时,中国有高等学校205所,其中私立高校81所,占高等学校总数的39%,占高等学校学生的37%左右。有中学5073所,其中私立中学2152所,占学校总数的42.4%,占高中学生总数的39%左右。这说明即便在兵荒马乱的时期,非政府办学也占学生总数的近40%,社会力量是教育供给的重要依托。按照中国历史的传统,私立学校从来是教育供给的重要来源。建国后直到现在,这起码应该是40%左右的非政府教育供给力量被打掉了,中国教育的供给怎么会不短缺?

  在当代富裕的发达国家,私立学校学生总数也仍然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美国私立高等学校占学校总数的58%左右,日本的私立高校占其高校总数的71.1%,韩国的私立高校占其高校总数的80.5%,我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私立大学也占总数的50%和66.1%。即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私立学校学生数也超过一半以上。印度私立大学占全国大学入学率的59%,印度尼西亚则高达94%。按照发达国家的特点,私立学校,尤其是私立的高等学校,是教育供给的主要力量。

  无论是参照中国历史的教育传统还是参照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公立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都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怪胎。现在人们都在埋怨学校太少了,因此高考竞争严酷。但人们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私立学校被消灭和压制,才造成了学校太少这种现象。按照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只要开放办学,民办学校的力量将会支持一半以上的高等教育。半个世纪前,中国兵荒马乱,积贫积弱,但是非政府办学尚能达到近40%的全国大学入学率,这说明了非政府办学的社会力量。按1945年公私学校的比例,非政府办学也应当承担起半边天。但是实际情况是,直到今天,我国民办小学仅占全国小学在校生的1.83%,民办普通中学在校生仅占全国普通中学在校生的4.63%,民办高校在校生仅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19%。所以,中国的高等学校总数不够,根本不是因为什么“国家太穷了”这类的说法,而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太专制太垄断了”,而是因为中国的私立教育在种种压制和打击下发展不起来。试想想,如果近二十多年中国的私营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现有的国有经济如何解决就业!经济如此,教育也如此,逻辑是一致的。一看到教育供给不足,我们善良的百姓就会想,应当加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但是我们想想,现在中国大学毛入学率刚突破15%,与此同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不到3%。按此比例简单推算,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要提高到30%,财政性教育投入就应当占到GDP的6%。如果大学毛入学率要达到60%,财政性教育投入就应当占到GDP的12%,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达到这样的财政投入水平。显然,走增加政府教育财政性投入的路,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现在美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其GDP的5~6%左右,而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超过80%,原因是什么呢?是社会教育自主化和社会资金的大量流入,是私立教育的大发展。美国人口仅为我国的20%左右,但其高等学校4000多所,而我国仅有2003来所,美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有1450人,而我国仅有500多万人,高等学校总数和大学生在校生数都超过我国一倍以上。这个数字的背后,是美国私立高校占其高校总数的59%以上,23.5%的学生进入了私立高等学校。人们可能会说,美国教育供给如此充分,是因为美国经济发达。但我们要问一问,为什么人家的经济发达呢?不就是因为自由开放和保护社会自主力量发展吗?不就是因为政府的控制垄断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吗?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管制和教育垄断,是我们教育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控制民办高校发展,一方面又不能保障多数学生上公立大学,造成教师和学生玩了命地投入考试战争,造成了今天中国教育领域的种种弊端。如果让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来管理美国的教育,那么每年占美国GDP高达1.7%的私人和社会资金将会被逼退出教育领域,短缺一出现,美国学生也非得听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高考指挥棒走不可!一个活泼泼的社会就会被整死。

  专制垄断造成短缺,造成教育精神的衰败,所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悲叹的现象:天下混乱,没有政府统一控制的时期,往往是教育百花齐放大发展的时期。二千五百多年前,如果不是天下大乱,政府教育部门控制不了教育,孔子根本不可能开办私学,他的三千弟子(他们都是平民出身,而这之前平民没有权利受教育)不会有受教育的机会。满清王朝结束后的近代时期,兵荒马乱,政府教育控制松驰,中国教育因此而大发展。在教育开放自由的背景下,中国涌现出了以蔡元培、陶行之等为代表的成批的教育家,直到今天,我们主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仍然达不到他们的水平。天下乱,教育兴,这难道不是中国的悲哀吗?这说明一个专权的政府,一定会压制民间的教育活力。难道我们就不能找到天下太平和教育兴盛的统一点吗?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天下太平和教育兴盛的统一,我们需要的只能是一个保障教育独立和教育自由的政府,我们需要的只能是一个服务型而非管制垄断型的教育行政部门。中外历史的经验都说明一点:政府垄断控制教育,教育数量一定短缺,教育质量一定低劣。说到底,中国教育事业的罪人是谁呢?教育行政垄断就是教育供给短缺和教育质量低劣的罪人。从教育供给数量来说,今天的中国,高考毛录取率超过了15%,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宣传这个成绩,但我们不要忘了,今天我国普通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仅有50%!大量的初中生与高中无缘了。今天政府财政预算内拔款也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的56%左右,所谓的“义务教育”早就义务不了了。而且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一年比一年在减少,中国的教育财政投入仍然不到GDP的4%这个印度的水平。从教育质量来说,我们的应试教育摧残学生,因此大量家庭只好将几十万孩子送出国学习,每年大量的外汇流出中国。

  中国市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只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垄断权力被减少,教育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加大,民间力量一定会迅速补入教育。现在,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家用电器,这是政府重视和投入的结果吗?不是,正是政府不重视、不投入和管制减少的结果。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如此僵死和稀缺,不是政府不重视和不投入,相反,正是政府过于关注和垄断教育投入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心态是,要扩大教育供给,也只能通过我们来做,别人不准进入我们的垄断领域。这是一种占山为王,控制地盘的行径!在1999年秋举行的面向21世纪民办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驻中国代表马若锦先生在发言中,介绍国际金融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已向11个民办教育机构提供了4400万美元的贷款,但中国还没有,原因是限制因素太多。他提到中国民办教育面临的四个问题:股本投资回报问题;投资义务教育的限制问题;民办教育企业能否上市问题;教育资产的抵押问题。这些问题都抓住了中国民间教育供给限制的要害。到目前为止,惟有第一个问题“股本收资回报问题”被羞羞答答地承认了。说羞羞答答,是因为附加了若干限制条款。供给短缺,是由于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千方百计将社会的教育热情和力量挡在了教育领地外面,才使得中国教育缺少了百花齐放的活力。社会不是没有扩大教育的热情和力量,而是没有从事教育的足够的权利。远的不说,我们可以近看韩国,它的高考入学率已超过66%,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韩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80%以上来自于社会和企业。现代、三星、大宇这些企业,都是韩国教育的积极投资者。韩国与中国同文甚至同种,它有这样的民间教育热情,我们中国就没有吗?韩国高等教育供给之所取得迅速提升,不是因为韩国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有多高,而是因为韩国没有“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教育机构”这样的混账法律。美国和澳大利亚这些教育发达的国家,不仅对公立学校给予财政供养,甚至对私立学校也一样给予财政支持。在澳大利亚,财政支持占到了私立学校经费的70%以上。这是因为它们明白私立学校具有社会公益的价值。当然,我这样一说,可能也会被少数教育行政部门或公立学校的人所利用,他们会说,对啊,我们也将教育财政放到我们的关系户开的“民办独立学院”和名校所办的“公办民校”去啊,这样的钱来得多便宜!中国的事就是麻烦,在公共权力不受公众严密监督制约的情况下,西方的好经验也容易会被以改革之名求腐败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办教育在政策歧视和被不断打压中艰难而迅速地成长,就是中国社会教育热情的明证!我自己进入教育,是邓小平南巡后教育投资政策相对宽松的结果。没有小平南巡,我们南洋集团不可能在短期内将社会和银行资金大量融入教育领域。我们十年建起12所学校,南洋教育总资产价值超过十三亿元,这是托小平南巡之福。为了将社会和银行资金拖进教育领域以扩大教育供给,我为此所吃的苦头,岂是教育部门那些喝茶看报开会过日子的官僚们所能理解的!要解决教育供给不足的困难,我们不需要祈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教育和加大教育投入,而是需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少些管制少些垄断,要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束垄断,开放教育,给中国的教育投资人和教育者们以从事教育的自由和权利。总之,没有教育的民主化,就没有教育的足量化、高质量化和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