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2如蜜无限添火:公务员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讲座(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00:32
公务员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讲座(10) 发布时间: 2008-12-26 11:03:26

2、治本之法 
a、认知调节法:ABC理论---认识情绪来源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 土豆的故事------当我们埋怨命运不公、上司有偏见、运气不好、才运不济时,想想这个故事,想想我们是否欠缺了什么。]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同一位老板,他们拿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张三青云直上,又是升职又是加薪,而李四却仍在原地踏步。李四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耐心地听完他的抱怨。  
    “李四,”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一会儿功夫,李四便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又问。  
    李四没问,于是赶紧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呢?”老板继续问他。  
    “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李四委屈地申明。  
    “好吧,”老板接着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别出声,看看别人怎么说。”于是老板把张三叫来,吩咐他说“张三,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张三也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他一口气向老板汇报说:“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于是顺便带回来一个让您看看,”张三边说边从提包里拿出一个土豆,“我想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赚钱,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 
    老板说,可以考虑。那个农民在哪里?价格是否还能协商? 
    张三说,我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您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李四,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张三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李四无语。  
     b、 辩证思维法: 
    看人看己看事,变绝对为相对,化片面为全面,转静止为发展,牢固树立不好中有好的一面,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现在不好将来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学思想。 
    案例1:相传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于是为二儿子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这么一来,老太太果然变愁苦为欢乐,心宽体健起来。看来,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为乌有。 
   案例2:古时印度也有一个很会治理国家的国王,他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丞相,每当国家有什么重要大事的时候,他都会谦虚地向丞相请教,而无论国王问什么事,丞相总说“好”。国王非常生气,他要找个理由治治丞相的这个毛病。  
   有一次,国王在打猎的时候,不小心被猎器斩断了一截拇指,他连忙问丞相:“我的拇指被斩断了一截,好不好?”丞相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国王陛下。”这个回答使国王满腔怒火,他以落井下石为罪名将丞相关了起来,并问丞相:“现在你被关在牢房里了,好不好?”丞相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国王说:“既然你觉得好,便在牢房里多住几天吧!”  
  过了两天,国王又想外出打猎了,他不想释放这个倔强的丞相,只好一个人单独出发了。没有熟悉地形的丞相做伴,国王很快迷了路,并且掉进了一个捕捉动物的陷阱里。  
   这个陷阱是当地的一个食人族部落挖的。当天晚上,食人族的几名大汉把赤身裸体的国王绑在了一个十字架上,然后堆满了木材,准备吃烤人肉。一名巫师引导着众人举行了祭礼,他把清水喷到国王身上,逐步检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当他检查到国王的手指时,这个巫师开始摇头叹息。检查完毕,巫师向酋长报告说:“我们族人只吃完整的动物,这个人断了一根指头,是个不祥之物,我们不能吃他。”酋长不得已,只好放了国王。  
  国王白白捡回了一条命,非常激动,回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到监牢里看望丞相。他流着泪说:“现在我明白了你为什么说我的断指是件好事,它救回了我一条命,我错怪了你。”稍后,国王又心有不甘地问丞相,“我把你关在牢里十多天,好不好呢?”  
  丞相回答:“好,很好!”  
  “为什么呢?”国王问。  
  “尊敬的陛下,如果您不抓我进监牢,我们就会在打猎时一起被食人族抓走,您可以因断指而保全性命,但我必死无疑--我完整呀!”  
  坚持说“好”,不失为乐观看问题的很好诠释。一切偶然的背后皆有其必然。辩证全面的看问题,依势而为,发现规律,发展的动态的处理问题,方为原生态的客观必然。  
       ●[酸葡萄和甜柠檬]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狐狸和葡萄》的寓言故事: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这则寓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可以说家喻户晓,酸葡萄作为短语表示得不到的东西就说不好,而心理学中也就有了“酸葡萄心理”这个术语,它是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以掩饰个人的过失或失望,保持内心的安宁。 
    生活中,我们不乏那只狐狸的境遇。比如某学生没有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名牌大学,而考取了一所一般大学;又如一名普通干部在竞争部门经理一职中落选了,这些都会使人产生失落、挫折感。这时如果恰当的运用“酸葡萄心理”会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学生可以说,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也没什么不好,那里竞争激烈,说不定学习要拼命才能跟上趟,而在一般大学学习,凭我的实力轻轻松松地读书就可名列前茅,如果不甘心的话我可以努力考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一样可以实现理想。那位干部如果这样想:职务越高,职责越重,当个一般职员可以逍遥自在,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这一来,他们的情绪很快会恢复常态,不再烦恼。  
    与这种“酸葡萄心理”相对应,还有一种“甜柠檬心理”。说的是那只狐狸继续往前走,发现路边有只青涩的柠檬,因为饥饿只能食之,它一边吃一边说“这柠檬真甜,正合吾意”。这就是甜柠檬的故事 
    具有“甜柠檬心理”的人,认为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不得不吃的时候,柠檬也是甜的。这样可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例如某生考不上大学而考上中专,就说考上中专更好,学习年限短又花费低,可以早参加工作早挣钱。比如说,有的女子嫁个木讷寡言的丈夫,却说“这才可靠呢!” 
    一般说来,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可用许多理由与方法进行解释。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都是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这在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通俗地讲,“酸葡萄”是丑化得不到的东西,而“甜柠檬”则是美化得到的东西,这种策略运用得当可以消除心理紧张、缓和心理气氛、减少攻击性冲动和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若运用过度,则会妨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c、补偿升华法: 
补偿:  “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人会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一种补偿是以另一个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如著名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他在手指摔伤、十指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后,一度十分苦恼。后来他毫不犹豫改学指挥而一举成名,从而摆脱心理困境。另一种补偿是凭新的努力,以期某一弱点得到补救,转弱为强,来达到原来的目标。希腊政治家狄塞西怪斯因发音微弱和轻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讲。他下决心练习口才,把小石卵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海滨高声呼喊。最终,他的语言劣势得到补救,成为闻名的大演说家。他内心的紧张焦虑也自然消除。 
     最近一期的读者上有一篇文章,说一个人生来很矮小,于是总是自卑,与人说话不敢抬头。这样可以避开别人不屑、嘲笑的目光。直到那天不小心撞上一位女孩。你没长眼睛吗?低头结结巴巴道歉。你头都不愿意抬,道歉?有诚意吗?我不敢抬头。不敢?我太矮,我----。哈,我倒有几个秘方能使矮子快速增高:第一,把你赚的钱垫在脚下(企业家);第二,把爱心垫在脚下(仕途);第三,把自己的作品垫在脚下(作家);第四,吹个气球垫在脚下骗子)。你需要那种秘方?几年后,男孩成了作家。每次演讲都会公开一个矮子快速增高的秘方。 
    面对自身的某些弱点或缺憾,无需只是徒叹奈何,只会品味苦涩,积极的对策是另寻一条路,以真正走出心理困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对这条自救之路的最好诠释。 

升华:化悲痛为力量,变压力为动力,将情绪激发的能量引到正确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创造性,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 
文豪歌德年轻时曾遭受失恋的痛苦,几次企图自杀。但他最终把破灭的感情当作素材,从爱情焚毁的灰烬中得到灵感,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 
困境和挫折,绝非人们所祈求的。善于心理自救者,却能把这种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引向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也清除了心理压抑和焦虑,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司马迁等等,之所以为万世传颂,就在于他们在灾难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华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强者的形象。在人遇到挫折时,一味憋气愁闷,或颓唐绝望,都无济于事;做出反社会的报复行为更是下策。这都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正确态度是:化挫折失败为动力,从心理困境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 
     d、心理咨询 
    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遇到不同的问题事件时都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生活或工作中的一些琐事让我们觉得心里不痛快,很郁闷,事情不大也许过几天心情逐渐平复。可如果觉得事情严重,或屋漏偏遇连阴雨,打击接二连三,我们很痛苦,亲人朋友的安慰开导也无济于事,心结难解,情绪低落,焦虑、失眠,以致影响到家人和工作,甚至想到自杀。这时可以断定,我们的心,已经病的不轻了。 
    一般心理问题大部分人自己可以调理,自己解决有困难时找亲朋好友诉说开导也是途径,如果这些都不奏效,这时就要求助专业途径------心理咨询。 
    所谓心理咨询,简单地说,是指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知识,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协助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周国平先生写过一个故事,拿来借用一下。 
     夏天的傍晚,一个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正在河中划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  
  “你年纪轻轻的,为何寻短见?”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眼睛亮了:“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当然没有。”  
  “那么你只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梦。她想了想,离岸走了。自此,她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这个故事里的艄公就充当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他没有泛泛的安慰说教,而是提起让少妇眼睛发亮的两年前。少妇的轻生是因为她看到的是丈夫的遗弃、儿子的病逝,全是她失去的,真是苦海无边。艄公让她看到的是年轻健康的生命、自由无虑的生活,全是她拥有的。回头是岸,有时只在看的方向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咨询师就是那个协助你转换方向的人。心理咨询就是协助你转换方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心灵真诚沟通的过程,现实生活中,有时简单,就如这个故事,几句话,醍醐灌顶,拨开云雾见阳光。有时却复杂微妙,不是一两次咨询就能完成的,很多时候看似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起源于求助者遥远童年的一次经历,需要仔细梳理分辨,才能找出症结所在。因为心理上真正的转变不是靠指教劝导得来的,而是靠启发领悟获得的。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心灵会有不同程度的成长,比如故事中的少妇,应该学会在生活中不要死抓住失去的东西不放,而应更珍惜你现在拥有的,学会积极地看待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现代意义的心理咨询的最高境界是授之以“渔”,并非授之以“鱼”。比如要消除求助者的人际交往障碍,成功的心理咨询师不仅仅要解决求助者能正常交往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他通过人际交往障碍的剖析,发现自己在认识、情感、个性、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把这些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从而促进求助者的人格完善、自身成长。 
       e、其他 
       暗示   无意识地或潜移默化的接受自己或他人积极的言语或行为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实验:死刑犯安乐死。 
       结论------心理学著名法则:“寓言的自我实现”,你做出一个积极的语言来,他可能不知不觉就变成真的了。不是唯心,是人的心理对行为、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目标调节[自我意识调节法]: 
     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自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是个人进取、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 
     一是回避和远离压力来源——淡泊功利,不必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 
     二是重新评价事件或者情境——适度转移和释放压力。 
       助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感恩      
       百家讲坛讲清朝12帝的阎崇年讲对待小人的办法-----两个字,感恩。    
       一首诗——《爱与成功》 
            感恩伤害你的人, 
            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恩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脚; 
            感恩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恩蔑视你的人, 
            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恩遗弃你的人, 
            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凡事感恩, 
            学会感恩, 
            感恩一切使你成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