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孔雀视频:在缅甸追踪中国远征军真相:壮士一去不复返(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00:08
在缅甸追踪中国远征军真相:壮士一去不复返
2011年07月22日12:34三联生活周刊[微博]李菁 等我要评论(9)
字号:T|T
[导读]我们所能记录的,对他们个人来说,这是把本应属于他们的荣誉和尊严还给他们;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则是把属于这个国家的这段记忆还给我们自己。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201130期封面
转播到腾讯微博

 
1944年10月,云南腾冲县的街道上,一名从缅甸萨尔温江战场撤下的重伤的中国士兵在接受治疗
在缅甸追踪中国远征军真相:壮士一去不复返
1942年春天,在沿途民众的热烈欢呼声中,中国第5军第200师的将士们,登上战车,向西进发,踏上了缅甸的土地,由此也开始了历尽艰辛坎坷的一段历程。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中,通常将缅甸防御战期间入缅援英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发动缅北反攻战役的中国驻印军和进行滇西反攻战役的中国远征军,这三支部队统称为“中国远征军”。从1942年初到1945年初,中国先后组织动员这三支部队共40万大军投入到中缅印战场。正如学者徐康明所评价:“这是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五大反法西斯盟国之一和在亚洲大陆上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大规模、长时间出兵到邻国与盟军协同作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出师援助友邦抗击日本侵略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军事行动。”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因为某些政治原因,这一段历史被长期遮蔽、淹没乃至被遗忘。近年来,尘封的历史越来越多地被后来者发掘,它们唤醒我们,甚至逐渐成为热点和显学。但也许是出于对过去被遮蔽的一种反弹,现在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又充斥着对中国远征军指挥能力、战斗能力与战役结果等完全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记录。我们以为,如果说过去对历史的有意遗忘是对那些人和那段历史的不尊重,那么,现在歪曲史实本身,误写历史,也是另一种的不尊重。
于是,我们决定回到近70年前的历史现场,去认真追踪真相:那些走出国门战斗的将士们是什么样子?那时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号称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在踌躇满志地入缅作战仅两个月,便全线溃败?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有如卧薪尝胆在印度苦练,重新杀回缅甸,直到回到祖国把这些侵略者赶走?他们后来的命运又是怎样……有太多太多的问题,它们其实仍然尘封在历史的真实深处。
探寻中国远征军的足迹,是从云南开始的。地理上的起点,其实是这段历史的终点。我们去了腾冲、龙陵、松山,翻越了高黎贡山,重新踏上老滇缅路,又在怒江边上的惠通桥上想象当年……无论是腾冲英国领事馆墙上密集的弹痕,松山战场上密如蛛网残留的战壕,还是在国殇墓园看到的一排排牺牲者的墓碑,都让我们感觉到那段历史之惨烈。即便我们后来终于把“胜利”二字写在自己的历史上,但其背后的代价,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根据史料,滇西反击战中,中国军队伤亡6万余人。尽管因为篇幅原因,本组文章未能涉及云南境内的战役,但是这些战役和参加战役的英雄们,也同样被我们尊重,被铭记。
到缅甸之前,这个国家于我们,完全是陌生的。但是因为很早就从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中熟悉了它的城市——同古、仁安羌、密支那……又感觉有了某种莫名的亲近感。我们在缅甸对远征军的足迹的追寻,分成两路。
一路从最南端的仰光,一路向北,同古、仁安羌,直到曼德勒,这其实是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日本人一路向北追击的路线。因为相互间的防范和猜忌,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一再被推迟,从而丧失了最佳战斗时机,立足未稳便遭遇强敌。当戴安澜将军率领的200师刚刚到达作战位置时,此番出征要保卫的战略重点——仰光却已在熊熊大火中陷落。此后,中国远征军便陷入被动,中英美之间为指挥权争吵不休、联军互相无法协调,从而使防线一再后撤。对敌情不明又导致中英联军忽略了东线防守,以致被日军长途奔袭攻占腊戍……全军防线全面崩溃。
“热带雨林遮天蔽日,一到下午16点天就黑了,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啊。天黑了不能行军,就靠大树休息吧,结果早上一看,身边的战友就死了,身上爬满了蚂蟥……”我们在曼德勒采访亲历野人山的94岁老兵张富麟时,提起这一段,他还是痛苦地紧闭双眼……第一次入缅作战,10万精锐部队组成的中国远征军仅剩下4万人。最令人痛惜的是,那些并未死于敌人的枪炮下的年轻生命,却最终被热带雨林所吞噬……
另一路从缅北的密支那开始,它留下来的,则是一段相对愉快的回忆。1944年,远征军就是从这里发起反攻的。密支那是缅甸北部的重要城市——控制了密支那,就控制了中印缅边境,也控制了相对应的制空权。当时在众人皆不自信的前提下,史迪威执意指挥特遣队秘密袭击了密支那,这是反攻的标志性开端。但仅有密支那是远远不够的,当时史迪威为了突破日本对中国的封锁,最迫切的愿望是将从印度利多经野人山、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的老滇缅公路打通,建立一条完全“违背缅甸自然条件”的东西向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我们顺着这条仍然保持原状的路,到达南米底和孟拱,当年同样发生了激烈战斗的两座小镇,这也是离野人山最近的城镇。
因为缅甸特殊的政治气候,我们没有走到远征军踏足更远的地方,那些地方更艰苦,经历的战争更残酷。沉溺于这段历史的抗战史专家、我们的特约记者戈叔亚,则在多年中,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完成真实准确的田野调查,借助他一次次不辞辛劳而又有专业水准的调查,我们才能把纷乱复杂、争议不已的远征军撤退路线梳理清楚,也以实地调查的方式,试图厘清1500名重伤病员死亡之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方盟军抗击日军最大的陆地战场,便是在缅甸;而对英国来说,在“二战”中,缅甸战争是他们在陆上耗时最长的战争。缅甸的地形和气候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其实,在1941年12月入侵马来半岛之前,日军对丛林作战也没有经验。日军能取胜,完全是因为士兵的高强度训练和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二战”中的缅甸战场,是最残酷也是最血腥的丛林战。在丛林战中,身边的一切都包含着恐怖,当你以为身边是战友时,冒出来的却是敌人。这让一向倚重于汽车运输的英军大吃苦头——其实严格说,“英军”是一个欠准确的概念,它指从大英帝国和英联邦来的军队。在缅甸的英军包括来自印度多个民族的34万人,印度士兵超过了其他盟国军队的总和。在缅甸,大约有10万英军、9万名非洲士兵,也为这场战役付出了巨大牺牲。
为了写这段历史而翻看缅甸战场主要交战三方——英、日、中的战争亲历者的回顾,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之处:无论英国人、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觉得缅甸作战经历被本国人遗忘了。英国人抱怨说:本国人的遗忘,是因为政府对缅甸战场的不重视。日本老兵则说:“日本人之所以对缅甸如此冷漠,是由于在昭和十七年(1942)五月以前,日本的战争有如春天的艳阳,太顺利了。”中国的情形呢?那些远征军老兵曾遭到了一场有意识的集体记忆的遮蔽。
但是,相比在国内流血牺牲的抗日老兵们,中国远征军似乎又是幸运的——因为缅甸战场有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参与,大量的图像和文字资料得以保存和传播。反观国内的长沙会战、武汉保卫战……我们还能有哪些更直观的视觉资料呢?参加那些抗战的老兵们,又何曾像远征军这样被关注过?
我们在缅甸采访时,遇到不少老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讲起自己的战斗时只有激愤没有伤心,可是提到后来无法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却会像孩子一样痛哭不已,然后满脸委屈地问:“我们当年不是为蒋介石打仗,不是为国民党打仗,是为中国人打仗,我们错了吗?”那个表情让人不忍直视。我们到缅甸采访时发现,普通缅甸人对这段历史的隔膜远远超出我们意外,对流落在缅甸的老兵来说,他们虽然在异域找到了栖身之地,却在精神上永远流浪着……
采访下来,印象最深的是在密支那寻找记载中的50师墓地。如今那里已是一所小学,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闹着,不知道地下有多少来自中国的英灵。老师告诉我们,很多年前翻修学校时,在下面还挖出很多骨头……学校中心的旗杆,是当年墓碑所在的位置。我们在院子里对着这个方向深深鞠了一躬。想起那些长眠于异域几十载,至今仍无法回家的英灵,心,都被深深刺痛着。
我们所能记录的,对他们个人来说,这是把本应属于他们的荣誉和尊严还给他们;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则是把属于这个国家的这段记忆还给我们自己。■
(衷心感谢余江龙、孟哲、杨安贵、王玉顺、章东磐、晏欢等对本次封面专题采访的大力帮助)
文章导读:
燃烧的仰光
保卫滇缅线的重要枢纽仰光,是中国远征军出征的重要目的之一。令人叹息的是,当远征军真正踏上征程的时候,仰光却在熊熊大火中陷落……
同古:夭折的会战
到达缅甸的第二天——6月28日一大早,我们便启程赶往同古。同古几乎在仰光的正北方,用当地人习惯的英里计算,大约有175英里(280公里)。“同古”在中国军迷里享有的热度,与当地人对这段历史的淡漠形成巨大反差。
附录:中国远征军部分阵亡将领
曼德勒的大溃败
当地人的习惯,提到某个地方时他们会说它在“上缅甸”还是“下缅甸”,分界线就是位于中部位置的曼德勒。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是上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地理位置的重要,使得日军在进攻缅甸之初就把夺取曼德勒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当中国远征军全力以赴准备与日军在曼德勒进行一番厮杀之即,东线腊戍的失守却令他们失去了整个战局。
兵败野人山——记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的撤退路线
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撤退的路线是非常庞杂和混乱的,根据战后中国、美国和日本的资料以及老兵、缅甸老人的回忆,撤退路线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条:野人山路线、英帕尔路线、葡萄(野人山)福贡路线、滇缅公路沿线及景栋路线。撤退中到底倒下了多少官兵,至今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根据杜聿明将军的粗略计算:中国远征军10万人,生还者仅有4万,战斗牺牲有1万多人。也就是说,有4万多将士是在撤退途中非战斗牺牲的。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也是中国军事史上黑暗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