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图是什么意思:有房无人 农村遭遇“空心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3:29:36

新华网(2011-06-10 15:06)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批外迁,农村出现了“空心化”。不仅造成土地和资源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引发了一系列农村新问题。
举家外迁“空心村”出现
武山县龙台乡大庄村坐落在山坡上,村民的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既有低矮的土坯房,也有很洋气的小二楼。整个村子显得很寂静。
“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大部分年底回来,春节过后又像候鸟一样飞走。”村文书魏金亮指着一户紧锁屋门的人家说,这家主人外出打工好多年了,每年春节回来只呆几天,平时屋门紧锁,现在地基已经出现下沉,变成了危房。
走访中,记者发现村中20多处院子,由于全家外出打工好多年都没有回来,不少院墙坍塌,院里野草疯长,有的门窗还“张着大嘴”。
魏金亮告诉记者,大庄村有289户人,如今全家外出打工的有50多户,这中间有20多户人已经举家外迁或者在县城买了房子,房屋常年空着,有的已经变成了危房。
武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劳务办主任周宝林介绍说,这个村子大部分人在兰州东部市场从事货运业,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为此村上在兰州还设立了大庄村党支部。
“村里人一天比一天少了。”在我省另一个劳务输出大县陇西县菜籽乡板羊村泉湾社,一位老人见有陌生人来村上时感慨地说,现在想串个门、找个人聊天都很困难。记者走进这个社的街道,感觉整个村庄空荡荡的,大部分人家院门紧锁。泉湾社原来有62户农民,现在只有12户家里有人,且大多是老弱病残。
村支书马耀龙介绍说,板羊村有6个自然社,432户、2000多口人,如今常年外出打工而不回来的接近200人。
陇西县劳务办主任韩凤舞感叹说,以前农村很是热闹,如今走进农村,尤其是偏远一点的农村,看见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给人感觉很荒凉。
近年来,随着劳务经济的兴起,农民纷纷外出打工,许多地方出现了“空心村”,不仅造成土地和资源的浪费,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缺人背后的尴尬
“有些村民外出打工常年不回来,但是他们的户口还在农村,这给新农合等费用的收缴带来了一定难度。”魏金亮说,村委会干部每年都要去兰州,在村民集中打工的东部市场向他们收费。
在板羊村,让马耀龙苦恼的是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修路等许多公益事业只能等年底年轻人回来了再进行。
“青壮年都走光了,有些地方老人去世后抬着埋的人都没有。”韩凤舞告诉记者,以前农村谁家遇到红白事,全村村民都会自发上门去帮忙,场面很热闹,如今有的村子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最大的困难是遇到老人去世,连抬棺材的青年人都找不齐,还得到邻村请人。
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学生也在大量减少。板羊村泉湾社,原来有所小学,学生最多的时候达150人,后来出现了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的尴尬局面。如今,这所学校也撤并了。
农村劳动力比城里都紧缺,导致农村工资比城里高出许多。临洮县崖湾蔬菜批发市场的老板孙白齐告诉记者,“去年国庆后蔬菜上市的高峰期,由于在家门口难招工,工人的工资大幅上涨,技工(打包工)的日工资由以前的50元涨到现在的100元,小工由原来的30元涨到80元,去年仅雇佣工人工资一项,就增加支出100万元。”
由于在农村雇佣劳动力工资太高,不仅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老人成了种地主力军
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谁来种地?在陇西县福兴镇村民李晓东家门口的一块玉米地里,记者问现在种玉米都采用了哪些新技术时,李晓东摇摇头说,这个他不太清楚,地里的庄稼由老人打理,他很少过问。
李晓东今年40岁出头,高中毕业后就在县城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很少下地干活,更谈不上种地用新技术了。倒是谈起打工的收入时李晓东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日工价已经涨到80元,他每月的收入接近2500元。由于工资高,去年他媳妇也跟着他进城打工了。
李晓东家五口人,年收入4万元左右,这其中仅他和媳妇打工的收入就接近3万元,打工成了主业,种地成了副业,这也是李晓东越来越不关心种地的主要原因。
“像李晓东家这种情况在陇西县农村很普遍。”韩凤舞告诉记者,现在农村老人是种地主力, 80到90年代的青年已经不是农民了,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了,连一天地都没有下过。这些孩子进城后大都不愿再回来,身份也由“产粮人”转向了“用粮人”。
中国老龄科学中心的一项调查指出,我国农村60-64岁的老人中,有62.7%的人依然从事农业生产;农村中65-69岁的老人中,有47.6%的人依然从事农业生产;即使是70-74岁的农村老年人中,也还有29.2%的人在从事农业生产。
一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回忆说,过去,农村种地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民的收入主要是种地,青年人对农业生产很重视,对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强,因而新技术推广起来比较顺利。但近年来由于种粮效益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搞劳务,打工收入已成为很多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留守在农村的妇女、老人成了主要种地者,这部分劳动力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且受传统观念影响,接受新事物较慢,对运用新技术缺乏热情,致使新技术推广难度明显加大。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有近3000万亩,而缺乏劳动力是撂荒的主要原因。记者 庄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