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化小杰 王:《四库全书》,没一个人能读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6:11


新华网 ( 2003-03-19 10:04:12 ) 稿件来源: 北京娱乐信报
北京历史文化讲座
主题:话说《四库全书》
主讲人:黄爱平
北京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主办单位:
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首都图书馆
北京史研究会
协办单位:北京娱乐信报
卷帙浩繁   72年又5个半月才能读完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79337卷共36277册书,囊括了从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的主要典籍,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领域。其卷帙浩繁,内容宏富令人叹为观止。

(尚书卷一)      近8万卷的《四库全书》如果将近230万页的纸张摊开,逐一相接,其长度可绕赤道一又三分之一圈!
规模如此巨大的书籍如何阅读呢?史书上曾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宋太宗特别喜欢当时编纂的一部丛书《太平总类》,把它列入阅读的书单,决定日览三卷,一年读完。这本书也因此更名《太平御览》。一天三卷,就是大约3万多字。可以肯定,按照宋太宗的读法,要用26446天也就是72年又5个半月,才能读完《四库全书》。事实上,从问世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从头到尾读完这8亿字的宏篇巨著。遍读《四库全书》意味着涉猎中国古代所有的学问,穷尽中国丰富博大的传统文化。这对任何个人而言,都是难以企及的。
作为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最大的功效就是保存典籍、传承文化,为学者的研究提供完整的文献资料。历史上文献典籍的流传和保存,有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单本的图书,零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编纂或汇刻为一部大书的,则比较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四库全书》正是这样一部大书。
征书与查禁  禁毁书籍种数等于《四库全书》收录典籍数目
《四库全书》的编纂要从乾隆37年(1772年)正月颁发的一道征书谕旨说起。乾隆是历史上少有的“武功文治”全才的皇帝,他对散逸民间的文献书籍很感兴趣。这是第三次诏令各地督抚访求书籍,与前两次一样如同泥牛入海;直到十个月后,才收到贵州巡抚姗姗来迟的一道奏折,报称本地“地居山僻,书籍罕临”。乾隆帝大为恼火,严厉责令各省督抚,尤其是藏书丰盛的江浙地区的督抚大吏,要求他们立即奏报访书情形。恰在此时,安徽学政朱筠上奏书提出访书校书的四条建议,其中提到翰林院所藏的《永乐大典》中收有不少当时民间已失传的珍贵典籍,请求派专人进行辑录。
现存国家图书馆的《四库全书》
翰林官员查核《永乐大典》后,发现确如朱筠所言,乾隆遂下令从《永乐大典》中辑校珍稀典籍。并决定将所有的书籍集中起来,包括在全国各地广泛征集图书,采购社会上流传的通行本,挑选清内廷收藏的图书,再加上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把它们全部汇集起来,编成一部大书。
当时官吏们征书的办法有很多种:设书局专门办理,根据书目资料察访图书,利用书商贾客访求图书,鼓励藏书家献书。最后一种收效颇丰,由于有皇帝亲笔题诗、总目中记名的奖励,江浙一带的藏书名家纷纷将家中所藏的珍本善本进献朝廷。史载,江苏扬州盐商马裕一人进献家藏珍本776种,浙江宁波天一阁主人范懋柱献书602种。最终征集图书的总数达13501种。
说到征书,就不能不提及随后那场查缴图书的浩劫。从民间征得的书籍中,发现不少不利于清王朝的言论和记载。这与清初入关后开展的一系列民族高压政策有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腥的记忆使得一批文人学者在武装反抗失败后,隐居著书,通过纸笔将反清思想传于后世。献书至四库馆后,反清书籍陆续被大量发现,清廷震怒之下发出禁毁“违碍”、“悖逆”之书的命令。先是抽毁,将书中不利于清廷的文字一一删除,抽不胜抽便全毁。整个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3100余种,差不多等于《四库全书》收录的典籍数量。与禁书相连的便是“文字狱”。乾隆年间是清朝文字狱最盛行的时期,共计100余起,而发生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的为48起,约占半数。这些禁书活动和文字狱案件,不仅给《四库全书》这项大型文化工程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开馆编纂  抄写人员就有3800余人
乾隆38年(1773年)2月,朝廷设置“四库全书处”,后沿袭清代开馆修书的惯例也称为“四库全书馆”。开馆后,皇帝任命皇室郡主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并特别征召翰林院和全国的著名学者入馆担任纂修官,从事全书的考核编纂工作。先后任职四库全书馆并正式列名的朝廷官员和文人学者达3600人之多,其中著名学者如纪昀、戴震、邵晋涵、王念孙等人,都是担负学界重望的饱学之士。一时间,四库全书馆成为汇聚知识精英、引领学术风气的重要场所。
历时十余年的《四库全书》编纂工作,根据书籍的不同情形,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其一是《永乐大典》的辑佚。
其二是内府书籍的处理,纂修官对清代历代皇帝下令编纂的各种书籍以及宫内各处收藏的图书进行校阅修改,并奉命编纂增入《四库全书》。新书籍的编纂,一直持续到乾隆末年才基本办理完毕。
其三是进呈书籍的校阅,这是所有工作中量最大也最繁复的部分。在四库全书馆官员的辛勤努力下,许多书籍的真实面貌得以恢复,文字讹误得以纠正,版本源流也得以理清。中国历代典籍和传统文化由此得到全面的清理和总结。
所有的图书,都有一个统一的取舍标准,根据乾隆帝的旨意分为应刊书籍、应抄书籍、应存书籍。凡流传稀少的珍贵古书和特别有学术价值的书籍,列入“应刊”范围,共计收书138种,形成了后来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凡各个学科领域具有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以及有益于实用的书籍,或者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的书籍,列入“应抄”范围。这两类书籍都要送到缮书处统一抄写成册。抄写之后,还要与原本反复校勘,以免讹误。《四库全书》的抄录与校勘,是全书编纂过程中持续时间最为长久、花费人力物力最为巨大的工作。仅是参与抄写的人员,就动用了3800余人。应存书籍包括不符合正统儒家学说的,或者学术水平不高价值不大的图书,有些“违碍”的书籍经过抽改后也列入《四库全书总目》。
分色装潢  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
《四库全书》在装潢方面最有特色的就是分色装潢。由于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为方便识别利用也为美观,每一册书的封面根据所属的类别,分不同颜色装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或浅蓝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颜色的确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的黄色。
命运多舛  曾被用来包核桃瓜子
《四库全书》问世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二百年也正是中国历史最为动荡飘摇的二百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国难,《四库全书》也开始了自己多舛的命运。
比如杭州文澜阁藏书楼在起义中倒塌,藏本散失,流落民间。一时间,街头巷尾包核桃、瓜子的纸张竟都是《四库全书》的宣纸。一对丁氏兄弟战后回到杭州城,见到此景随即投入紧张的抢救《四库全书》的工作。他们四处寻找,花钱购买,终于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后来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努力补抄,现基本齐全,收于杭州市浙江省图书馆。
所幸,运用现代科技,上海人民出版社已于1999年出版发行《四库全书》电子版,为这部珍贵书籍的保存和流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读书频道推荐阅读:《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