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父亲空难:社区心血管病人的心理干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57:40

社区心血管病人的心理干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上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人群也急剧增加。目前我国居民中精神心理疾病已超过心血管病,跃居我国疾病患者的首位。心情不好也会导致心脏不好,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有1.21亿人患有抑郁症,女性是男性的两倍。抑郁症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第4大疾病,预计2020年将跃居第二。抑郁症和心脏病总是一前一后,结伴而行。芬兰一项由8000例患者参加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血管疾病与抑郁有关,特别是严重的血管性疾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有些病人表面上看是心血管病,而实际上是心身疾病。比如最早确立为心身疾病的高血压病,多数研究认为高血压与病前性格有关,2/3的患者具有一定性格特征,如容易激动、求全责备、刻板主观等。而冠心病与A型人格有关,这种性格表现为过高的抱负、对自己过高的工作要求、过分竞争性与好胜性、对人易产生敌意等。在发生心血管病后,这些患者又会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自我幸福感的下降、生活及心理适应能力下降等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表现。还有些病人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便秘、头痛等。不同心血管病伴发抑郁情绪发生率如下:心肌梗死45%,冠心病40%,高血压病20%。随访6.6年发现,合并抑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上升。因此,医生在积极治疗心血管病的同时,应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行为干预,即胡大一教授倡导的“双心医学”,既要关注心血管健康,躯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要关注精神心理健康,使心血管病人得到真正康复。而心血管病人康复中的心理干预,社区医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的意义

心身医学概念:心身医学是研究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阐述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制约人整体的生理功能、来影响和指挥人整体的生命活动。人的健康或患病,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体的协调或失调。

当前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为发病有关原因的躯体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根据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在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中,有10%- 30%是由于心理障碍所致。对这些患者虽以躯体疾病为主诉,但各项检查却难以解释其临床表现,即是应用药物或其他医疗手段亦难于奏效。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已起到关键作用。

在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疾病斗争的形式应转变并适应新的医学模式, 倡导在社区对心血管病人积极实施“双心医学”有其重要意义,我们要在了解心身医学的概念与医学模式转变意义的基础上,了解一些常见的心血管病人精神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干预在心血管病人康复中的意义。

二、心血管系统的常见心身疾病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雷诺病、糖尿病等;

其他系统:偏头痛、肠易激综合征、溃疡病、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反应性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

三、常见心理障碍

常见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有:抑郁、焦虑、易激惹、疑病、失眠、慢性疼痛等表现。

(一)焦虑 :是无名的身体内部对外界现实刺激的不恰当过份反应。

焦虑的心理症状:紧张和害怕、内心紧张和不安、烦躁、喃喃自语、手足无措、注意力集中困难、警觉反应增强、对躯体感觉敏感性增高、失眠。

焦虑的躯体症状:肌肉紧张,导致局部肌肉疼痛,震颤和抖动、出汗、心慌、胸闷不适、呼吸急促、口干、吞咽困难、腹泻、性欲减退、头晕、疲乏等。

焦虑障碍的类型:

广泛性焦虑:泛化且持续的焦虑,不局限于特定的外部环境,病程至少6个月,并无明显的急性发作特点等。

惊恐障碍:急性焦虑障碍。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和突然性,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并伴明显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如心慌,心跳快,胸闷、胸痛,头晕,出汗,气短, 濒死感等。一个月内至少有过3次惊恐发作,或首次发作后因害怕再次发作而产生的焦虑持续1个月。10-20%的惊恐病人会因此而急诊。

    综合医院中的焦虑问题:

非典型胸痛病人中高达40-60%的病人心脏等检查正常而应诊断为惊恐障碍;10-20%的头晕病人为惊恐障碍;20-40%的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为惊恐障碍;许多患有COPD和哮喘的病人同时存在惊恐障碍或明显的焦虑,这类病人减轻焦虑症状,可有助于改善呼吸困难和通气功能。

(二)抑郁:临床表现为“三低”症状: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

情绪症状: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快感缺失、无望、思维迟缓、反应迟钝、活动减少、动作缓慢、焦虑、自责自罪;

躯体症状:头痛、疲劳、睡眠障碍、头晕、疼痛、胸痛、关节痛、背/腹痛、消化道不适、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

发作应至少持续2周,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的损害。

识别率和治疗率:识别率国内21%,其中只有10%接受治疗。

(三)恶劣心境:以持续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

(四)疑病症:对严重疾病或健康的害怕。医学检查或医学保证不能消除病人的顾虑。

四、社区心血管病人的心理障碍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调查显示, 40岁左右的男性最近十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近50%,1/3心血管病患者需要“双心医学”的治疗。然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却一直被忽视。

“双心医学”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相关性并进行相应干预的学科。“双心医学”在社区心脏病人的治疗、康复和管理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双心医学”改变了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把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社区医生不仅要具备心血管病的知识,而且要学习临床心理学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服务。 

抑郁障碍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程度与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类似。另一方面,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往往容易并发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是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

1、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且最早确立的心身疾病,高血压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和行为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高血压的常见心理社会因素包括:

(l)社会和环境应激因素,精神心理因素;

(2)不良行为因素,其可直接或间接受心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3)个性或人格因素,个性决定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性,高血压的发生可以说成是心身系统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认识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对紧张事件是否适应以及适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这正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4)患者多趋于过分谨慎、急躁易怒、好奇任性、要求过高过急、敌意、好斗等。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和抑郁。焦虑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常见为胸痛、胸闷、气急、心动过速伴肢体发麻、出汗、发抖、头晕、恶心、失眠等。抑郁表现为疲劳、精力减退、失眠伴胸闷、气急、甚至有绝望感。

心理障碍对高血压的影响:在抑郁和焦虑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增加2倍;脑卒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加6倍;死亡率升高2倍以上。

高血压合并心理障碍的识别与诊断:

首先,进行个性特点评估,可进行艾森克人格测试、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然后进行心理状况评定,可用心理自评量表SCL-90及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见附表1、2)。

高血压合并心理障碍的治疗:

首先要区分躯体和心理成分;其次识别情感障碍,识别高危患者;再次做出综合评价;最后采用系统治疗与个体化相结合的方式。

2、冠心病与心肌梗死

在心血管疾病中,有不少病人平时看起来很健康但突然发病,被诊断为心脏病。由于打击来得太快,很多人心理上难以接受,加上对疾病了解不够,容易出现恐惧、失眠症状,患上焦虑症,而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心脏病的康复。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合并抑郁表现为:严重的濒死感和巨大的恐惧感、过度的疲劳绝望感、倦怠感。这些因素构成所谓的心力交瘁。此时医务人员应在积极抢救患者的同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稳定患音和家属的情绪;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抑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在心肌梗死之前就有抑郁,抑郁可能是急性心梗的诱因之一;第二种有心肌梗塞的历史,因胸痛怀疑心梗入院,其患者抑郁症状较多;第三种首次入院,抑郁反应短暂。抑郁增加心肌梗塞急性期的死亡率,其原因可能是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期前收缩。心肌梗塞合并重症抑郁者,6个月内死亡风险显著增大。18个月死亡率明显增加。

3、 心律失常

患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的人普遍有心理障碍,患者感到心脏早跳之后又有心脏的停跳,造成恐惧感:于是不敢动、不敢出门、不敢上班,害怕突然死亡,要求医生用药物控制。医生应向患者解释清楚:这是“功能性早搏”与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的室性早搏不同,不会进一步恶化发展成室颤。让患者解除思想顾虑,多参加活动,即使不用药物,患者也不再感到心悸。

4、慢性心衰

资料表明,在重度心衰患者中,其5年存活率不到一半,和恶性肿瘤差不多。发病时的痛苦,加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一些患者出现抑郁甚至自杀倾向,觉得活着就是一种折磨,意志极度消沉。

5、情绪低落或是心血管病前兆

心理社会因素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些心理问题也可源于心血管病。可既有心理问题,又有心血管病问题,但表现可以不一样,有的以前者症状为主,有的以后者症状为主,这种时候就需要医生小心甄别,看到底是心血管病引起了心理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引发心血管病。

6、更年期综合征易被误为心脏病

有些女性患上更年期综合征,会出现类似心脏病的症状,心悸、胸闷、胸痛等,以为是心脏出了问题。每次全面检查一遍,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只是虚惊一场。进入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内分泌易出现紊乱,动不动就会出现过分焦虑、心慌、急躁的情况,有的甚至紧张得满身大汗,动不动就乱发脾气,这其实是更年期综合征,但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心脏病,而由于害怕得心脏病,症状会反复出现,越来越重。

目前,国内大多数心内科等临床医生对前来就医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既不关注,也缺乏相应的基本识别技术。所以尽管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发生较频繁,但其漏诊率却非常高。

一些本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中年女性,发现有心电图ST-T波改变,和(或)发生胸痛、心慌、胸闷症状,她们首先顾虑的是心脏问题,而去心内科就诊,很少可能去心理门诊或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医,即使被转到专科门诊或医院,专科的精神心理医生也难以对心电图改变或室性早搏给患者一个满意的解释和结论。因此,作为医生,除了要知道患者的躯体疾病以外,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心内科医生及社区医生必须重视和掌握心理知识和技术,适当的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引导治疗,会有利于躯体疾病的治疗,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人的痛苦,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6、“双心医学”的防治原则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生必须同时处理心脏和心理双重问题,应该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全面心身健康。因此,心理治疗和心身康复十分重要。

在心理医学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将成为重要的医疗方式和内容,改观原有的医疗方式。改变了过去病人求医只有医生才能主动的单向行为,成为医生与病人互为主体的双向实体,心理咨询是双向的。这种咨询式的治疗,可以设在专科咨询门诊中进行,也可在普通门诊中进行;如果各科的临床医生或社区医生都能掌握咨询的技巧与艺术,则在任何场合,例如:病床旁,诊察室,检查室都可以进行,也就是说可以贯穿在整个临床诊治过程中。这时,疗效的产生和巩固密切地与病人的内在主动因素相结合起来了。这种双向关系,充分调动了病人的能动性和主动积极性。

焦虑症  焦虑症需要综合治疗。用抗焦虑药物缓解焦虑和惊恐发作具有明显的效果,而心理治疗可以减轻焦虑的程度。比较有效的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解释法:由于焦虑症患者多有预期性焦虑,对未来的焦虑发作产生预期恐惧。如果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心理医生,耐心倾听医生对疾病性质的解释,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预防焦虑症的发生。

    (2)放松法:放松法治疗是一种教会患者如何进行肌肉和情绪放松的方法。患者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呼吸调节、放松全身肌肉的方法来消除杂念。放松法可使心情平静,心跳规则,呼吸均匀,这对焦虑状态性发作者有很好的效果。

    (3)冲击法:让患者突然处于激发焦虑情绪的实际环境中,来改变病态行为。这种治疗每次30-60分钟,治疗次数一般1-4次。

   (4)系统脱敏法:在患者处于全身放松状态下,使能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其面前重复出现,达到不能引起患者焦虑时,增加刺激的强度如法炮制,直至患者焦虑情绪完全消失为止。

(5)催眠法:催眠法适于广泛性焦虑症,运用具有高度暗示性的催眠技术,来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睡眠。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焦虑症的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应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心理素质、疾病程度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因此,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以免患者的不当防治措施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事件的发生。

  抑郁症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治疗抑郁症,许多种类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都可以治疗抑郁症。对有些病人来说,抗抑郁药物更有效;而对另外一些病人来说,心理治疗更为有效;而对大多数患者来说,两者一起使用可能最有效,合用不仅可以减轻或缓解病人的症状,而且可以提高病人的心理社会适应功能水平,改善其生命质量,是最具成本——效果干预的方式之一,有必要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特别是对严重抑郁症患者,药物可以用来相对迅速地减轻抑郁症状,而心理治疗则教会患者如何减少自己的抑郁症状,如何应对生活中经常引发抑郁症状的问题。

    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抑郁症心理治疗方法有一般性的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心理音乐治疗等。

   (1)一般性的心理治疗 在选用心理治疗前,医师应详细了解和分析病史,包括患者的个性、生活事件、社会关系和行为表现等。医生同患者的第一次接触既是诊断的开始,又是治疗的开始,医生与患者的每一次接触都具有广义的心理治疗意义,对待患者要尊重、耐心、理解、肯定及信心很重要,要学会倾听。具体的建议方法如下: 1) 疏导与渲泄:患者在寻求心理治疗前的处境是无人理解、无处诉说的,因此医生要关心、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使病人清楚他的痛苦已被人们作为现实接受了; 2) 在与患者交谈中要避免矛盾性及可引起患者误解的表述;3) 不因治疗困难而失去信心,要以足够的耐心,坚韧地带领病人渡过发病期; 4)接受现实,积极行动,将“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视为一种生活的态度,通过积极的行动,去获得成功和喜悦; 5) 健全人格与完善自我: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是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将挫折转化为针对自己的愤怒,因而颓丧、抑郁。所以让病人了解自己心理动态与病情,洞察自己对困难的反应模式来促进人格的成长。6)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家人、朋友、同学的精神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抑郁症患者更需要特殊的关怀、照顾和护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照顾”,不断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确保患者康复。实践证明,普及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的心理卫生常识宣传,使患者能及时识别抑郁症,而及时得到正规治疗,调动发挥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有效地途径和方法,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是家庭、社会防治的重点。

    (2)认知行为治疗    根据Beck 的观点,抑郁症病人往往存在一定形式的认知偏见,而这种偏见与抑郁发作密切相关,并阻碍着病人的康复。目前观点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功能失调性认知是在童年的生活经验中形成的,通常无明确表达,不为意识所察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它既是抑郁症的一种特征症状,也是人格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情感和行为。认知治疗的作用就是改变病人的认知偏见,主要方法就是医生和病人一道来找出和矫正导致抑郁症状产生的“功能失调性信念”。近年来,临床上往往将认知和行为治疗合并起来应用,称之认知行为治疗。医生要帮助患者辨认他们的负性思维和逻辑错误,让患者用实践检验自己的认知假设,用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用理性的信念代替非理性的信念,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使患者能客观的对待自己,预测未来。

   (3)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又称支持疗法,是指在执行医护过程中,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合理的采用劝导、鼓励、同情、安慰、支持以及理解和保证等方法。来帮助病人认识问题 ,其目的是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使疾病早日康复,其主要形式包括: 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使病人变被动为主动,增进防治效果; 2) 运用医学治疗原则,要求病人履行病人角色的义务,接受医生的合理建议和指导; 3) 医护人员要视病人如亲人,针对病人的依赖心理,自觉或不自觉的扮演父母的角色;4) 要使用人际沟通的技巧劝说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各种躯体不适,应进行生物学解释,提高病人对健康的自护能力;6) 医护人员查房后分析和讨论病情应对患者有所回避 ,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4)人际心理治疗  人际心理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成人抑郁症急性期,旨在改善抑郁病人的一些社交问题。抑郁症病人常见的人际问题包括四方面:不正常的悲伤反应、人际冲突、角色转变困难和人际交往缺乏。因此,给予病人实施正确的人际心理治疗,可以达到缓解抑郁症状,解决病人人际关系的问题。其主要技术包括: 1) 采用直接或间接询问的技术,使病人面对和正视问题; 2) 情感的鼓励; 3) 确认靶症状, 澄清角色、沟通与分析、解释与释义;4) 治疗性医患关系的应用; 5) 行为矫正治疗。虽然目前对人际心理治疗的应用和研究没有认知治疗那样广泛,但一些临床对照研究已经报道了它的疗效在治疗急性抑郁发作方面与药物治疗相似,如果作为维持治疗的话,它具有长期预防复发的作用。

    (5)心理音乐治疗   心理音乐治疗是现代医学模式转移过程中,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物理学、美学等学科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对人体内脏及躯体功能起主要调节作用,音乐对这些神经结构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美好的音乐能促使人的感情得以宣泄,情感得以抒发,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及消化腺体分泌,加强新陈代谢活动及提高免疫抗病能力,从而消除郁闷情绪,心绪安定,胸襟开阔,益于身体健康。1) 治疗方式:依靠听觉器官感受音乐,领悟音乐所产生的各种效应,达到心理上产生的自我调整作用,是该疗法的重点,其包括被动感觉式和主动感觉式两种。2) 疗程与方法:音乐心理治疗每疗程为:每日1 次,每次20 分钟,7~14 次为1 个疗程,间隔7 天再进行下1 个疗程。每例病人均给予2 个疗程,在每个疗程内应辅加集体性心理保健及音乐艺术讲座,特殊病例应另加个别心理治疗。3) 音乐编组及适用范围: ①A组乐曲雄壮有力,多用于重型抑郁症; ②B 组乐曲紧张而平稳,多用于轻型抑郁症; ③C 组乐曲舒展平衡而松散较慢,有镇静,解除抑郁及催眠作用,多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情感脆弱伴抑郁情绪者。

   抗抑郁的药物。SSRI的出现是抑郁症药物治疗的里程碑,原因在于其选择性地作用于5-HT系统,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治疗依从性好。“五朵金花”:氟西汀(20mg/d,可用至40mg/d)、帕罗西汀(10mg日1次,10天后增量至20mg/d,最大量40mg/d)、舍曲林(初次50mg日1次,最大量250mg/d)、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20mg/d,可用至40mg/d)是大家熟悉的“五朵金花”,西酞普兰的左旋对映体escitapram,被称为第2代SSRI,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继SSRI之后,又出现了5-HT/NE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为文拉法辛缓释剂(venlafaxine-XR,怡诺思)。对抑郁症的疗效优于SSRI,且起效更快,约为1周。

老年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的特点 老年期抑郁症,可导致严重的保健问题,包括保健费用上升,自杀或疾病死亡率的上升,以及因躯体和认知障碍导致残疾加重。并且,老年抑郁症的长期预后变化很大,随访1~3 年,仅有1/ 4~1/ 3 的患者健康良好。70 岁以上的患者预后欠佳,易于复发,这对长期临床治疗提出了挑战。老年重性抑郁症既有医学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学因素,两者共同导致长期疗效的脆弱性,尤其是在70岁以上的患者,目前认为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可能为最佳的保持老年抑郁症复发患者健康的长期治疗对策。联合治疗是老年抑郁症的最佳选择,并可改善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其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治疗。

   老年抑郁症心理治疗的特点。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主要采取一般性心理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辅以周到细致的生理方面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 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必要时可采用一些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2) 医护人员要重视患者的感受,使其能够感觉到被尊重,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3) 老年抑郁症患者常有自卑、自感无用等负性认知或负性的自我评价。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医疗护理干预,协助患者树立自尊;(4) 要协助患者维护自己的权利,树立自我决定意识,帮助他们作出决定,以减轻其精神负担;(5) 鼓励患者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在与病友的接触中,建立相互关怀,建立友谊,从中获得成就与满足;(6)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活动,使其能够正确面对患者的诸多问题,以更好地调整好家庭的适应能力。

    总之,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与心理防护在临床上举足轻重,从临床实践看,患者需要的不是单纯的说教和一成不变的心理治疗,而是需要医生的人格、素养、经验与理论有机结合,需要真诚与共情,需要创造性的心理治疗。

心理干预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用“心”帮助。心理干预运用于身体康复治疗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现代医学与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启动对全体医生、护士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系统培训和普及教育,一定要重视医患关系,了解心理背景;重视加强患者教育,改善患者的认知水平;及时和患者家属的合作,强调家庭治疗;加强联络会诊。为病人提供身心全面服务的人性化、理性化医疗模式。

真诚希望“双心”治疗能稳步前进,使社区医生有用武之地,使广大心血管病患者康复获益。

 

                    (上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附表1:

焦虑自评量表(SAS)

焦虑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体验,长期存在焦虑反应的人易发展为焦虑症。本量表包含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请您仔细阅读以下内容,根据最近一星期的情况如实回答。

填表说明:所有题目均共用答案,请在A、B、C 、D下划“√”,每题限选一个答案。

 

姓名                     性别:□男  □女

 

自评题目:

答案:A没有或很少时间;B小部分时间;C相当多时间;D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1.我觉得比平时容易紧张或着急                   A     B     C    D

2.我无缘无故在感到害怕                         A     B     C    D

3.我容易心里烦乱或感到惊恐                     A     B     C    D

4.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                         A     B     C    D
*5.我觉得一切都很好                            A     B     C    D

6.我手脚发抖打颤                               A     B     C    D
7.我因为头疼、颈痛和背痛而苦恼                 A     B     C    D

8.我觉得容易衰弱和疲乏                         A     B     C    D

*9.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            A     B     C    D

10.我觉得心跳得很快                            A     B     C    D

1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                      A     B     C    D

12.我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              A     B     C    D

*13.我吸气呼气都感到很容易                     A     B     C    D

14.我的手脚麻木和刺痛                          A     B     C    D

15.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A     B     C    D

16.我常常要小便                                A     B     C    D

*17.我的手脚常常是干燥温暖的                   A     B     C    D

18.我脸红发热                                  A     B     C    D

*19.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                 A     B     C    D

20.我作恶梦                                    A     B     C    D

 

评分标准:正向计分题A、B、C、D按1、2、3、4分计;反向计分题(标注*的题目题号:5、9、13、17、19)按4、3、2、1计分。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59分者为轻度焦虑;60-69分者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者为重度焦虑。

 

 

附表2:

抑郁自评量表(SDS)

本量表包含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务请您仔细阅读以下内容,根据最近一星期的情况如实回答。

填表说明:所有题目均共用答案,请在A、B、C 、D下划“√”,每题限选一个答案。

 

姓名                  性别:□男  □女

 

自评题目:

答案:A没有或很少时间;B小部分时间;C相当多时间;D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1.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A     B     C    D

*2. 我觉得一天之中早晨最好                           A     B     C    D

3. 我一阵阵哭出来或想哭                              A     B     C    D

4. 我晚上睡眠不好                                    A     B     C    D

*5. 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                               A     B     C    D

*6. 我与异性密切接触时和以往一样感到愉快             A     B     C    D

7. 我发觉我的体重在下降                              A     B     C    D

8. 我有便秘的苦恼                                    A     B     C    D

9. 我心跳比平时快                                    A     B     C    D

10. 我无缘无故地感到疲乏                             A     B     C    D

*11. 我的头脑跟平常一样清楚                          A     B     C    D

*12. 我觉得经常做的事情并没困难                      A     B     C    D

13. 我觉得不安而平静不下来                           A     B     C    D

*14. 我对将来抱有希望                                A     B     C    D

15. 我比平常容易生气激动                             A     B     C    D

*16. 我觉得作出决定是容易的                          A     B     C    D

*17. 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              A     B     C    D

*18. 我的生活过得很有意思                            A     B     C    D

19. 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生活得更好些               A     B     C    D

*20. 平常感兴趣的事我仍然照样感兴趣                  A     B     C    D

 

评分标准:正向计分题A、B、C、D按1、2、3、4分计;反向计分题(标注*的题目,题号:2、5、6、11、12、14、16、17、18、20)按4、3、2、1计分。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低于53分者为正常;53-62分者为轻度抑郁;63-72分者为中度抑郁;73分及以上者为重度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