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小孩打架视频:安徽之行图集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6:59:07
    安徽之行图集 3           桐城六尺巷    

 



    安徽省桐城市是座有着“文都”美誉的古城,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钱尚书巷”、“双井巷”、“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据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应当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桐城市传为美谈。“六尺巷”在历史上是宰相以宽厚仁义妥善解决邻里纠纷留下来的,在今天,它仍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昭示和谐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六尺巷”是个具有教育引导功能的一个载体,教育好我们的子孙。

    说到张英,就是中国人也不一定熟悉。要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就不一样了。张廷玉,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雍正时期,朝廷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乾隆时期张廷玉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张廷玉为官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计50年。他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期的进士。因此在桐城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桐城古城楼 .文庙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桐城文庙殿、墙、桥、廊浑然一体,整个建筑错落有致,优美,精巧,生动,传神。其实,桐城文庙和桐城派文化的情结才是久立于世的精髓,是后人引以骄傲的美传。

 

桐城城楼东作门

 





 

桐城文庙    安徽桐城市内有座闻名遐迩的古建筑,那就是--桐城文庙,它既是桐城历史上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桐城古文学派的一个重要象征。桐城文庙为元,明,清以来桐城地方祭祀孔子的一组礼制性的建筑群,它始建于元延佑年间,扩建与明洪武初年,大修与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近700百年的历史。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文庙门楼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进入文庙大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棂星门,棂星门重建于1984年,为四柱三门冲天式石坊。柱头为“云头”纹饰,柱身为华表造型,古朴简洁庄重典雅。“灵星”是古代祭天时首先要祭的“五谷之星”,可见棂星门建于文庙说明古人以尊天之礼来尊孔的。



过棂星门要到达供奉有孔子塑像的大成殿需经过泮池,泮桥。泮池泮桥为明初古迹。泮桥为砖砌拱桥,架于泮池的绿水之上。传说在古代,只有取得秀才以上学位的人才能从该桥上走过到大成殿祭孔,其他人必须要绕泮池而行。因此泮桥也称“状元桥”。
 

走过状元桥直面而建的就是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为孔子,四配,十二哲享殿。大成殿举架高昂,通高达17米,面积广阔达425平方米。其极具特色的斗拱建筑被被称之为“美的旋律”。








 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室   文庙是桐城市博物馆的所在地,设有桐城精品文物馆、桐城派陈列馆、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室等,向世人展现桐城文化最精髓的风骨。

严风英(1930--1968),桐城市罗岭镇(今安庆市宜秀区)人。从小牧牛放歌,拜老艺人严云高为师,漂泊卖艺。1953年她调到省黄梅戏剧团,步入黄梅戏艺术殿坛。在省黄梅戏剧团经历了十五个春秋,主演过五十多个剧目,其中《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等被拍成电影。她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使黄梅戏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之列,攀上辉煌的艺术高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严凤英以很高的评价。毛主席看了《打金枝》后说:“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她演的七仙女成了全国人人皆知的故事。”她先后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时年38岁。


 



 
                 

 

 

      安庆独秀园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被称为“思想界的明星”、“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安庆独秀园是在原陈独秀墓园基础上扩建的,成为安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陈独秀纪念馆,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和珍贵的文物史料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陈独秀的生平事迹。纪念馆分为6个专题部分,共有实物100多件,图片300多幅,采用编年体手法展现了陈独秀一生的历程。纪念馆在运用实物、图片资料展示的同时,也运用了音响、场景复原、高仿等现代陈展手段。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系统展示陈独秀一生的纪念性展馆。

 

汉白玉牌坊  雄伟的五门六柱汉白玉石牌坊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牌坊宽19.19米,寓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高10.09米,寓意着陈独秀的出生日期10月9日。上端书“独秀园”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思想精髓---“民主”、“科学”四个大字。永远激励着后人继承发扬先辈的革命传统,继承科学、民主精神,不断发奋进取。


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对陈独秀的评价。



 

《惊雷》浮雕   全景展现陈独秀波澜壮阔的一生,创办《新青年》、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等重大历史事件。







雕像广场



 

《新青年》碑刻





 

陈独秀墓



 

陈独秀纪念馆








           安庆迎江寺    

 

   迎江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
    迎江寺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迎江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曾名“古万佛寺”,由僧涵万募化而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邑绅阮自华在此基础上重新募建,明光宗皇帝御书敕名“护国永昌禅寺”。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阁上。

   振风塔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筑,又名“万佛塔”。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七层被炮火击毁,1871年、1893年两次重修。现存的振风塔共七层,高60米。塔身平面形状为正八边形,底层边长约5.5米,两对边距离约13米,逐层收缩。塔内空心,有石级直通塔顶。振风塔不仅是迎江寺的明珠,也是安庆市建筑中的骄傲,“塔影横江”为安庆八景之一,有“过了安庆不说塔”之语。迎江寺号称三绝,除了前面讲到的振风塔,还有两绝,一是山门外大铁锚,一是天王殿的对联。大铁锚隐藏着一个传说;而天王殿的对联据说为清康熙年间所撰,读法五花八门,上联为“张开口吞江心月”,下联为“不动神游海角天”。


                



 
                  










 

   安庆天柱山                            
三祖庙

 


    有山的地方必有寺,深山的地方必有名寺。来到安徽省安庆潜山县境内天柱山的第一天,我们就有幸拜访了三祖寺,三祖寺属禅宗五大祖庭之一,三祖寺也是天柱山风景区南大门。

    三祖寺旧名山谷寺,又名乾元禅寺。始建于梁武帝时,相传南朝梁武帝时宝志禅师与白鹤道人斗法得胜,卓锡开山建寺,外建七小塔。三祖僧璨禅师得二祖慧可传法后,承达摩衣钵云游至此,隐居天柱十五年,扩建寺院,选场建坛,讲经传法,名扬长江两岸。隋大业二年(606),三祖禅师在山谷大树下为众说法,合掌立化,葬山谷寺后。唐玄宗天宝年间,舒州别驾李常素仰宗风,将三祖身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出己俸建塔。唐肃宗在位期间,赐寺号“三祖山谷乾元禅寺”。代宗大历七年,谥塔号“觉寂”,独孤及撰写碑铭历述寺塔之来由、盛况。后来,寺塔多次被毁。至明洪熙元年,寺僧普翳重兴寺门,佛子葛暹捐建天王殿、乾元阁。宣德年间,阁圯,葛公缓建大雄宝殿。嘉靖43年,院僧了莹重修觉寂塔及塔院,一时称盛。此后屡有兴废。至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顿改旧观。

     三祖寺风光幽绝,是天柱山人文景观集中之处,寺依山势建成,前低后高,雄大壮丽。除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正殿外,两旁有东佛堂、观音阁、西房等。景区内有三高亭、立化塔、寂觉塔、卓锡泉等景,寺内始建于唐代的觉寂塔,屹立于云石涧之中,七层八角的古塔高达十丈,造型宏伟,雄浑高华,塔壁上有唐风雕绘。塔刹刺天,气吞云霄,其八方塔铃风吹音传幽谷,更为山寺笼上了一种神秘的气息。

    三祖寺现列为我国著名的禅宗古刹,佛教全国重点寺观。

 






                



                  

 



                   


                 





 

 


                         觉寂塔又名三祖寺塔,始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虽经宋、明、清几代重修,但塔形仍保持唐塔风格。塔外旋中空,出入相制,与他塔异。塔为楼阁式,斗拱布局,七层八角,高约30米。塔壁上有佛像浮雕,外有砖栏环卫,内有台阶可登塔,一览四周美景。塔顶有铁铸相轮,高5米,四方系铃,风吹悦耳。 

                           三祖寺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印象最深的就是信心亭的一副对联“信传衣法赴黄梅双峰信道明师意悟解缚”这里的“缚”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束缚“解缚”就是自己给自己解除束缚。








 
                            


                                                       山谷流泉石刻.石牛古洞     

 



 

      天柱山乃历史名山,以雄、奇、灵、秀的自然风光和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封其为“南岳”,后隋文帝杨坚拓展南疆,改封衡山为南岳,但天柱山仍以“古南岳”的尊号而备受世人仰慕。天柱山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难怪诗人李庚在广历祖国名山大川后赞叹道:“天下有奇观,争似此山好!”

    “无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自古以来天柱山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骚客文人、达官显宦纷至沓来。他们面对如此美景,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感慨,于是便留下了众多的石刻。天柱山景区从石牛古洞到马祖庵,从虎头崖到天柱之巅,从九井河畔到南天门,到处都是古圣先贤们的题刻,而这其中石牛古洞内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区石刻之冠,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片不到300米长的石壁上,汇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现代共300余幅石刻,可谓是诗、词、文、图、赋形式各异,行、草、隶、楷、篆五体俱全,真正是一条艺术的长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和书法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的真迹。

 

   古“潜阳十景”中的两景“石牛古洞”和“山谷流泉”。它位于三祖寺西边的山谷间,这里,有一股清泉沿石壁潺潺而下,清冽明亮,泠泠有声,常年不枯,两岸野花闲草相伴,环境十分幽雅。唐宋以来,达官名士来游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或撰文刻于石上,或赋诗镌于山崖,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沿着竹林小道而下,就到了石牛古洞。所谓“石牛古洞”,因有巨石状如卧牛饮水,并有天然石印酷似牛蹄脚印,称为石牛;古洞是指这里石崖嵯峨,藤萝缠绕,松竹掩映,一弘清泉潺潺流出,幽深如洞。相传,北宋人黄庭坚曾坐此石上读书,并自号“山谷道人”。

 

  “牛蹄”二字石刻。                            牛蹄印痕

  

涪翁亭 涪翁亭就是为纪念黄庭坚而建。黄庭坚别号“涪翁”,他在山谷筑室读书,后人在他读书处建涪翁亭,
原亭在石牛溪东侧,与石牛相对,这座亭子现移址到山谷之西,是1984年新建的仿宋建筑,亭檐下边配有“美
人靠”。


 
    “山谷流泉”流经石牛洞,上段名“潺潺溪”;中段名“石牛溪”,傍青牛石而过;下段是具体的“山谷流泉”,经西林桥下出谷口,注入潜河。在这全长近400米,宽约17米,总面积不过630平方米的河谷中及其东面崖壁上,刻满了自唐代以来1200余年间的摩崖石刻300多方,至今尚能辨认的有280多方。石刻诗、文、题、记齐全,行、楷、隶、篆、草俱备。这是考证1200多年间有关历史的天然档案馆,又是直接瞻仰、欣赏历代名家文采、书法的天然博物馆。


王安石题刻     在琳琅满目的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宋代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宋皇祐三年(1051年)九月十六日,王安石抵舒州任通判,夜宿三祖寺。当晚,他和其弟王安国在住持文铣和尚带领下,迫不及待地举着火把夜游石牛古洞,见石壁李翱留名石刻,非常敬佩,并“坐石听泉久之”,第二天再次游览并留下题刻记其事。不久,王安石写下“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傍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一诗,抒发他夜游的心境,后来他入相得志,将原诗改成“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改诗也刻在石牛洞石壁上,十分醒目。由于入相前后心绪不同,造成作者对石牛洞的山水景物不同的主观感受。古人石刻大多是自右向左的,王安石这幅石刻自左至右,与水流方向一致。

 
 
 南宋魏国公留正,看到荆公等名篇以后,深有感触,也写下一首诗刻于谷底,“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
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字里行间渗透出深邃的哲理。此刻旁有“东坡”二字,也有一说
该诗系苏轼题刻。 



    山谷流泉的诗文题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多、大、名、秀”的特点。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镌凿于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于幽邃洞岩之中。从体裁上看,诗词歌赋记铭,文体齐备;字形上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颜、柳、欧、米、赵各流派应有尽有;刻石方法阴阳兼有,方圆相济;从石刻年代上看,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当代,每个朝代都有,没有断代,真是一溪系千秋。所以,它是一条书法艺术的长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它也是研究潜山县历史人物和社会发展的珍贵实物史料。因此,它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众多的摩崖石刻当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号称“安徽第一刻”。  

 




 



 

 

     

 



 

  安徽天柱山自古即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天柱山封号“南岳”。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天柱山志》称其“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可见其自然景色之奇崛。

 

 



 

 雄峰巍峨   天柱山有海拔千米以上的雄峰45座。其中尤以主峰天柱峰最为壮观。她海拔1488.4米,浑身石骨,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势如“中天一柱”。飞来峰三面绝壁,巨磐盖顶,宛若天外飞来。天池峰上有两个天然形成的天池,常年积水不枯。五指峰、天狮峰、迎真峰、天蛙峰、覆盆峰等神态各异,在云遮雾绕中形成了“峰海”奇观。真是一个角度一幅画,移步更换一重天。 







 


 

 



 

降丹峰  海拔971米,为锥状峰。峰顶有丹田、乱石峥嵘如怪兽。

 

 

       迎真峰

 

 

天蛙峰   天蛙峰海拔978米,峰顶有一巨石形如青蛙张口仰天,俗称天蛙石,峰因石名。

 
振衣岗  海拔1330米,绵延200余米,怪松夹道,移步换景。


 

  天书峰

 

五指峰


覆盆峰

 

飞来峰   在“龙吟虎啸崖”的最西端,一峰独立入云,峰顶巨石如盖,浑身石骨,浅浅的水痕遍布全身,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飞来峰。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为一整块巨石构成,顶有一石长约3丈有余,围长30余丈,高丈余,浑圆如盖压在顶峰,似从天外飞来,石称“飞来石”,峰因石名,峰顶的飞来石,像一顶华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顶。许多游人看到飞来峰,都十分惊奇。传清朝乾隆皇帝来到天柱山,并不相信这个飞来石是从九天之外飞来的。真命天子随口吟道:“飞来未必是飞来,定是世人胡乱猜。既然飞来又飞去,何必当初要飞来”。话音未落,顿时电闪雷鸣,飞来峰上乌云盖日,飞来石隆隆作响,将要飞起……吓得乾隆皇帝赶紧改口道:“飞来一定是飞来,不是世人胡乱猜。既然飞来又飞去,何必现在要飞走”。言毕,天空一碧千里,详云绕腾。飞来石也稳稳当当地盖在飞来峰顶。

 


 

  天柱峰   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凌空耸立,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镌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直书其下,气魄宏伟,令人惊叹。唐代大诗人李白路过宿松长江江面时,望见天柱峰的雄奇壮丽,放声高歌:“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白居易也曾咏叹:“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宋朱熹大发感叹:“屹然天一柱,雄镇翰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明李庚也赞曰:“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


 

 

 




 

   奇石天成   天柱山是山岳型风景区,是石头垒成的山。山中巧石遍布,或大或小、或散或合、或立或卧,状人状物,栩栩如生,与自然的山势形成和谐的统一,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如南关的仙蚌献珠、龙吟虎啸、金鸡唱晚、太白观海、仙人指路、皖公神相;主峰一带的娘娘晒鞋、鹦哥起舞、仙人别墅、美满鸳鸯、神猫逼鼠;东关的仙人打鼓、蚰蜒爬壁、鹊桥横空;马祖庵的混元霹雳、猪头衔草等等举不胜举。

 

南大门是天柱山的主入口,登山石阶左侧就是佛光古寺。此寺原名马祖庵,因唐代禅宗高僧马祖道一禅师云游至天柱山,曾在此参禅修行而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我决定先入寺参观后再转步登山。

 

木鱼石  进门便见寺内有一大石,估计应是从附近山峰滚落而下的,不过既在寺中也就有了木鱼石之名。这块有些浑圆的木鱼石向我展示了天柱山奇峰危石的一个审美特质,也是天柱山给我留下的第一个音符。

 

天柱山是山岳型风景区,是石头垒成的山。

 

 

霹雳石   在佛光寺稍作逗留,便转入寺右的登山道,登山石阶旁满目青松翠竹,行不远便见路旁一巨石有一道裂缝如同遭刀斧劈过,名霹雳石,又题“混元霹雳”。

 

金龟觅珠 
 

 

猪头衔草

 


  

龙吟虎啸

 

犀牛望月

 

象鼻石

 

石瀑布

 

皖公神相    站在此处,可以看到前方一处崖壁呈现出一硕大的栩栩如生的老年人像侧脸,据说就是天柱山古时所在皖国国君皖公的面容。

 

             
蟾蜍石

 

        
大鹏听经

 

         

        
老鳖探海

 

       
神猫逼鼠

 

       
美满鸳鸯

 

      
仙人别墅

 

           太白观海

 

         
朝天階

         

          
仙桃石

 

          仙鼓石


          
双乳石



 

 

    天柱山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汇处,特殊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复杂的植被类型,119科千种以上的植物在此汇聚。其中北关寨的万亩竹海,铜锣尖的千亩杉林,南关寨的千年古松和主峰一带的珍珠黄杨把天柱山妆点得青翠欲滴,分外妖娆。天柱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5%,在深山密林里,不失为动物栖息的理想之地。至今仍有虎、豹、豪猪、小灵猫等数百种珍稀动物出没其间。

 

古松苍劲    天柱山的千年古松不下万株,尤以“十大名松”最具特色。作为群松之首的天柱松,又被称作“天柱松王”,它屹立于绝壁之上,扎根于石缝之中,下临万仞,上逼蓝天,刚直挺立,确有不可一世之概。探海松,用其弯曲的躯体,伸出长长的手臂,去探秘浩渺的云海。五妹松、虬龙松、双掌承露、鹰松、舞女松等等,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六月雪  天柱山之所以神秘,在于众多的奇异景观。“天柱晴雪”之美:在主峰景区西边有一堆堆白色的沙丘,白天在骄阳的照射下,晶莹闪亮,入夜踏月观赏,满目寒光,凉气袭人。在万绿丛中它犹如一堆堆白雪,正是:“多年积雪类琼瑶,日炙风暄融示了”。


松蟒戏杜鹃
 

 

 

 




 



    天柱山的景点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神秘莫测的洞府了。这里有知名洞府53处,且多聚集千米以上的主峰景区。它们叠石天成,自然成趣。如马祖道一修炼的嘉平馆。大宋顾柬之宿过的柬之洞,迎真峰上的迎真洞等。但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特应首推被誉为“全国花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由峰巅坠下的巨石,无序叠置于峡谷之中,便形成了这神秘的洞穴。它全长450米,分逍遥宫、迷宫、龙宫三大部分。从狭窄陡峭的洞口而入,左右环绕,上下迂回,时而步道断踪,时而又别开洞天。真是神秘莫测,其乐无穷。相传此处还是道教真人“司命真君”的洞府。这神秘谷里面的布局,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鬼斧神工,这是天上神仙的游乐场,这些巨石就是神仙们搬来的。 

    天柱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位于主峰景区的炼丹湖海拔1100米,蓄水量10万立方米,是全国第三大高山平湖。她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滋润着天柱儿女、万物生灵。飞瀑亦是天柱山的一大奇观。九井瀑布是由九个瀑布组成的瀑布群,气势宏伟,叹为观止!飘云瀑位于海拔1100米以上,在微风的吹动下,瀑面仿佛平铺了一层薄纱,悠悠洒洒,飘然而下。激水瀑从天而泻,雪崖瀑声如洪钟,珍珠瀑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奇妙场面。

 

神秘谷  道家视此地为洞天福地,道书称之为第十四洞天。旧志称此洞“空邃可容万余武,下有水晶岩,直通沧海。后呼为总官洞。” 神秘谷石由龙宫、迷宫、逍遥宫等组成,自龙吟虎啸崖入口,穿过五指峰,紧傍飞来峰,环绕衔珠峰,直达渡仙桥,全长400多米,落差100多米。从外面上看神秘谷,一谷乱石堆而已,而近百石洞全在迭石巧堆之中。游客在神秘谷穿梭,谷内洞上有洞,洞里有洞;有的相连,有的间隔;疑无路时便是路,看是道处却迷途;洞宽处容人无数,河底卵石清晰可见;洞低处人必须葡行,一人挡道全洞漆黑;洞大时数人并步,可坐石小憩;壁陡处上下相连,手足并用;阴森处凉气袭人,七弯八拐忐忑不安;明亮时泉水叮咚,松吟鸟鸣

龙宫

 

 


 

            
天宫


 





 

         
地宫


 


          迷宫






         
柬之洞(仙人洞)

 


 


 

   炼丹湖   我们在山顶上看见过的那面长镜子,据说是全国第三大高山平湖。 炼丹湖湖上有时烟云袅袅,红男绿女荡舟疑入仙界;有时湖平似镜,蓝天群峰倒映湖底,游人不忍点浆。炼丹湖北面有一崖,岩石峥嵘,横卧如麒麟,崖旁有一洞,洞前置一八卦石台,相传是东汉末年左慈炼丹之处,“潜阳十景”中的“丹灶苍烟”就在这一带。





 


          
炼丹台


           
左慈塑像


         岳西司空山      

 

 

司空山位于岳西县城西南,处于大别山腹地,背倚华北,面对江南。一峰玉立,直指云天。公元577年,佛教禅宗二祖(中华禅宗始祖)慧可大师受达摩,心法护经像南下隐居此山,并在此开宗说法,传衣钵于三祖僧璨,璨受法之皖公山传四祖道信,信于黄梅双峰传与五祖弘忍,忍又在黄梅传六祖慧能,一百余年禅宗衣钵传五代,使得禅宗能在平静、安宁的环境中以育成熟,应对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五叶结正果”的预言。从此司空山成为中华佛教禅宗之发祥地,在佛教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应说在中国佛教史上若没有司空山,就没有中国佛教禅宗!它不愧为中国禅宗第一山的称号。慧可大师死后,隋文帝赐谥“正宗普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禅师",确定慧可禅师的历史地位和他对中国禅宗的重大贡献。正如赵朴老所说的那样:“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宗。”

司空山是文化名山,自古为文人雅士寻幽揽胜之地。唐至德元年(756),诗仙李白避乱慕名卜居司空山,写下《避地司空原言怀》和《题舒州司空山瀑布》等五首诗。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名人骚客吟诗作赋,留下了百余首古诗及字刻“太白仙踪”、“登司空山极顶”等人文景观。司空山著名的景观有:二祖禅刹、太白书堂、如来安禅、司空佛光、北岭松风、乌牛古石、南崖瀑布、祖师洞、传衣石、讲经台、应子石等。今存云中石屋(二祖洞),三祖洞,传衣落发石,讲经台等构成北齐慧可二祖道场。现二祖禅刹,殿前石牌坊,普陀洞本净石像,本净禅师肉身塔院为唐代建造,宋德止真际国师舍利塔、明太空如浩禅师、清目唐戒可禅师塔院等保存完好。

 

            
中国禅宗第一山



 

司空山位于岳西县城西南,处于大别山腹地,背倚华北,面对江南。一峰玉立,直指云天。


 

司空山著名的景观有:二祖禅刹、太白书堂、如来安禅、司空佛光、北岭松风、乌牛古石、南崖瀑布、祖师洞、传衣石、讲经台、应子石等。


 

 

二祖禅刹



  

观瀑亭

 

       
南崖瀑布


  祖师洞 (云中石屋、二祖洞、仰天窝)  慧可大师初来司空山就住在主峰下 “仰天窝”的这个石洞里,后在洞前加盖石室。石室三面砌墙,后面依山,冬温夏凉,龙虎环抱,后依石峰顶。千仞屏藩;前对钵盂山,双峦拱顶,乃天造道场,洞天福地。上天台之前这个门开着,我们还进去膜拜了的,从天台下来石室门就关了。

 

三祖洞

 


          
传衣石


传衣石



 慧可  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后来接触了佛典,产生了出家的念头。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经宝静禅师指引,慧可前往少林寺向达摩“断臂求法”,继承达摩的衣钵,成为禅宗二祖。成为继承禅宗衣钵的东土第一人,他携始祖达摩所传袈裟和4卷《楞伽经》,于南梁太建八年(576)隐居司空山,掘石窟而修禅,传衣钵于僧璨,使印度佛教禅宗中国化,并成为佛教主流教派,在南方这块圣地将禅宗的种子保留,并发扬广大。


            本净禅师肉身塔院为唐代建造

 

石刻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