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前下载:无相念佛资料汇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18:37

无相念佛资料汇编

一、如何修学无相念佛和拜佛-----摘自正觉般若信箱

1、问:我正在修学无相念佛和拜佛。所说的忆念成片是怎么回事?是必然现象吗?如果能做到成片时,是否就可以参禅了?还是一定要从拜一尊佛到多尊佛以后,才可开始参禅?还有,我早上要上班,时间很赶,有时间就多拜,没有时间就不拜了;在下班后再找时间拜佛一小时,这样可以吗?平时为了不丢掉忆念佛的念,尽量想着此一念。人变得不爱说话,总是若有所思似的。这样正常吗?


  答:拜佛的时间可以依照个人的时间而调整。早上如果没有时间,可以少拜,但仍然不宜少于十分钟,全天的忆佛功夫才容易保持。晚上有时间,就拜久一些。功夫是由正确的方法长时间慢慢累积下来的,每天都要拜佛,不可轻易中断。是否拜多尊佛,因人而异,宜请教您的亲教师。忆佛的功夫一旦成熟,即使没有刻意持守,也不会丢失,甚至梦中也继续忆佛不断,不只是成片而已。成就忆佛功夫之后,便可以转为看话头,看话头半年以上,就有参禅的定力了。说话容易导致散乱,闲聊时往往涉及是非,造作口业而不自知,所以修行人不爱多说话,再正常不过,于道业有益故。

2、问:我拿一张书有佛号之小张纸,看着它,然后手盖着,回忆它。在我体会出了忆佛之念的头两天,忆佛之念还比较清晰。

但是从第三天开始,忆佛之念就变的不清晰了,不知是何因?如何转模糊为清晰?

  答:从您的叙述中,无法判断原因,但定力退失是难免的事,只要重新用功,就可以回复,不必太过介意。另外,您所谓的「模糊」,若是指「若有似无」,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刚开始练习忆佛时,意念多半放得很重,以便确定忆佛的念没有丢失,但这样很累人,不容易持久,慢慢的意念就会越来越轻,轻到好像没有忆佛,可是又没有丢失忆佛的念,所以说是「若有似无」。

3、问:我在导师的著作《无相念佛》第90页看到「内摄外缘均等」这个名词。其意义是否是指:从现在开始,

在行住坐卧中就要分一半心在外?或者在无相念佛成就后,在做事时,在忆佛的同时,也要注意外在做事?

  答:您才刚开始忆佛,不必理会「内摄外缘均等」,此时最重要的是确保忆佛的念不丢失。


4、问: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这本书的第154页第12行,说在拜佛练习时不可穿短裙短裤。可我们内地现在天气炎热,我都是仅穿一条短裤练习拜佛的,请教这有没有关系?是否一定要穿长裤衣服?

   答:在没有佛像的地方拜佛,只要衣着宽松即可,不一定要穿长裤,但心意仍然必须庄严肃穆;若是团体共修,或是在寺庙、佛堂等处拜佛,即应注意穿着,免得引人非议。

5、本人有几个问题请教:

(一)本人目前无法参加同修,有的人说:若无参加共修建议先学无相忆念拜佛的功夫,并勤修福德。请问:拜佛与共修有何关系?是不是在回向时祈求佛菩萨?还有,如何修福德?具体应做些什么?

(二)忆念佛的念,应当放在什么地方?有人说放在头部,可以较快增加功夫?有人说放在能觉知的心上?有人说不要固定在任何地方?到底应当放在哪里才能不会容易丢失?如果放在心中,是不是要总想那个地方?把念定在那里?

(三)无相忆念拜佛时,我常常忍不住,睁开眼看墙上的钟表时间,这样可以吗?是否不如法?

(四)早晚无相忆念拜佛的时间长短不同可以吗?尤其是早晨拜佛,常常10-20分钟;晚上常常30-50分钟。如果太忙了或者腿痛等,有时晚上也只拜10分钟,可以吗?

(五)拜佛的时间不固定可以吗?有时8、9点钟,有时太累,晚上先睡上一觉醒来,大约11、12点钟,有时2、3点钟才做晚拜佛,可以吗?还有,是否早拜佛最好在饭前做?

(六)为了早曰成就无相念佛,我暂时不读萧老师任何书籍。只是一心练习无相念佛和拜佛的功夫,对吗?


答:
(一)菩萨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前五度均属福德业,行者应勉力行之,累积福德,以为修行的资粮。在布施方面,由于所施的对象不同,福德会有很大的差异;若施予畜生,来世得百倍回报之福德;若施予俗人或佛法中破戒而不谤正法者,来世尚可得千倍回报之福德;若施予持戒者,来世得十万倍回报福德;施与佛教中初果人及上位者,皆得无量回报福德;是故施予见道位以上的修行人,或其所属的僧团,可得无量报。受五戒、菩萨戒则是属于持戒的范围。无相拜佛既有礼佛的功德,本身又是精进修定的法门,当然是累积福德很好的方法。另外,发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行者若能发起真切的菩提心,亦可弥补福德之不足。

(二)忆佛的念不应放在身体上的任何一个定点,否则就违反「无相」的原则。应该将忆佛的念收摄到觉知心中,觉知心无形无相,忆佛的念亦无形无相,所觉知的定境法尘无边无际,忆佛的念亦无边无际,如此容易成就三昧定心。但应注意的是,无相念佛的「无相」和觉知心的「无相」,只是和有音声、形相的念佛作区隔,而有的方便说法,其实仍不离意识心与定境法尘,不是第八识远离六尘的无相。莫错把成就念佛三昧的定心,误为第八识实相心。

(三)挂念时间,心已散乱,何况是抬头看时钟?若担心耽误上班时间等,可用闹钟提醒。

(四)拜佛的时间可视个人时间而调整,拜的时间愈长,定力增长愈快,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拜,不要随便中断。

(五)拜佛以前不应该吃太多东西,否则容易昏沈;水也不能喝太多,否则肚子会被压迫得很难受。

(六)修定的人,暂时不看佛书,是可以的;但是《无相念佛》和《如何契入念佛法门》这二本书,必须先读过,再来学无相拜佛和无相念佛。成就定力之后,则应亲近真善知识或阅读经论,学习正确的知见和参禅的方法,方有明心见性的可能。

6、问:如果拜佛拜到想睡觉,可不可以加快速度?

答:可以的。
拜佛并不一定要非常慢,初学者可以每拜四十五秒钟,想作无相念佛深厚功夫的人,可以拉长每一拜的时间。看话头功夫很好的人,而求明心的人,每拜约四、五分钟;求见性的人内摄的功夫若是很强,会自然拉长每拜的时间。无相拜佛的重点在松缓、速度均匀、忆佛不失,只要把握原则,可以视自己的情形调整拜佛的速度。


7、问、还是做功夫重要,忆佛可以欢喜地忆,也可以悲切地忆,或定定的呆呆的没有情绪色彩的忆念,这对功夫的提高有无影响呢?

   答:无论欢喜、悲切,或定定呆呆的,都是与意识心相应的法尘境界,都是有相的境界。修持无相忆佛的人,不要着在这些相上面去忆佛。忆佛的功夫越单纯越好,也应该是在正念分明的状态下忆佛──无相念佛──功夫才容易增长。

8、正觉同修会诸位师兄好:能于此世得闻平实导师弘扬之如来藏正法,甚是有幸!我学佛没多久,就因为网上一篇破斥藏密的

文章而与平实导师之书籍结了缘。从此只看平实导师的书,不再旁求,这算得上我学佛路上没有走太多的弯路。

但因为我的家人学佛的机缘还不成熟,所以对我学习佛法不太理解,因此我在家中很难有个清净的环境来修习无相拜佛。

我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其它的办法来修习无相拜佛呢?或者是否可以直接修习忆佛念佛?我曾试过只想着忆佛的这一念,但容易丢失。而且心中老爱到处攀缘,不知道师兄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祝导师与诸位亲教师、师兄色身健康,愿正法早曰东传!阿弥陀佛!

    答:无相念佛的功夫乃是在修动中定,所以没有说一定要如同打坐修定的情形一般,没有要求必须在什么场所才能修习这个法门;这是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修行法门,能够在动中训练定力,无相念佛的功夫乃是需要在动静当中都能够净念相继,并且不限时间的长短与场地的限制,若您有个十分钟、半小时,如坐车路途中、上班中午休息时间等等片段时间,都是可以拿来练习忆佛拜佛的。

并且所需要的场地不大,只要不受打扰,并不限制一定要多么长的时间;当然长时间的拜佛能够更快速、更深入的增长定力,若环境不许可,多次短时间的礼佛也是可以慢慢成就此一功夫,这个部分平实导师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当中有很详细的解说,请您再仔细的阅读平实导师书中的开示,如实领纳加持在书中的功德。

至于场所,您可以利用卧房来做功夫,只要房间收拾清洁而不杂乱,也可以用来礼佛做功夫;也可以利用公司的会议室,在无人时铺上大毛巾来礼佛做功夫,并不限定时间与地点,诸佛菩萨也都不会怪罪您做功夫的时间与地点是否庄严。

至于您无法把握忆佛的念有很多种原因,您所提的部分属于自己觉观攀缘的心太强烈,这个部分大多是因为行者对于世间五欲之法、善恶之法的贪着较重,所以应该思惟观察自己的习性为何?如实了知自己是什么样的障碍,从这个地方去调整,并且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五章第二节平实导师有施设了许多的善巧方便行门,读者可以如实的阅读思惟领纳其中的法要,针对自己的情形调整;以礼佛的方式来做无相念佛的功夫,妄念可以迅速减少而深入无相念佛境界中,您可以参考试行。

若您是在台湾地区的学人,建议您参加本会所举办的禅净双修班课程,由亲教师针对您的情形来调整;若非台湾地区的学人,请您多多熏习书中知见,广植福德,并祈求诸佛菩萨的摄受加持,使自己得法的因缘早熟。

9、有一天中午,在素食馆用餐,因看到一位尼师也在现场,所以就帮她付了午斋的费用。之后她很高兴的过来打招呼,她问我

在哪里学法,当告诉她,是在萧平实老师座下修学时,尼师(她说早期是在佛光山常住)脸上的笑容减少了许多,她说:「有

人在你们那儿学无相念佛,如果死掉了,阿弥陀佛来接引,请问他要不要跟阿弥陀佛去极乐世界?」我说:「当然要去啊!」

她按捺不住怒火:「你们不是说无相吗?既然都无相了,甚么都无相了,全部都没有了,还有阿弥陀佛?还有极乐世界吗?那

请问要去哪里?」随即起身甩头就走;因为想不到她会对无相念佛误会这么大,当时措手不及,也没时间进一步解释,实在很

遗憾!

想到正觉同修会无相念佛、拜佛法门之殊胜善巧,不但能让学人短期内在行门功夫上得力,也能使人净念相继而不断绝,往生极乐绝对有把握;而且又能于短期内在芸芸佛教徒梦寐以求却又不敢奢望的『定慧等持』上驾轻就熟(一味的情解思维,不履践实证者除外),那就更遑论有人连『定慧等持』的名相都一头雾水了。虽然能否值遇了义正法,并且又能够正确的闻、思、修、证,牵涉到个人的因缘果报,是既现实又无奈的事,但明知很难为,却不能不为;所以想藉般若信箱,请亲教师针对此一问题,回答会外人士同样有此疑问者,并祝愿那位有缘的尼师,能早曰领纳佛法旨趣、解行相应。阿弥陀佛!


答:显然这位尼师对于平实导师《无相念佛》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书中的内涵没有认真读过,更不用说如实了解了,因为《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书中141页说明得很清楚︰【这种念佛是相对于事俗认知的有相而说无相;一般念佛法门是有声音、形像名相,譬如: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这些都是有相的念佛。无相念佛是在心里忆念、想念,是远离世间的有相而念佛。这种念佛方法是从古至今本来就存在,但被许多念佛人忽略了,因此失去了提升念佛功夫的大好因缘。我们为了利益广大的念佛人,也为了弘传之故,所以施设了无相念佛的名称,藉此和有相及实相念佛作为区别。】所以无相念佛是念佛的净念一直都存在着,不是没有忆佛的净念而空无所有。那位尼师没有这种功夫,所以误以为是空无所有了!假使她练成了无相念佛的功夫,就不会这样误解了!

再者,您所遇到的情形也代表这位尼师对于唯识种智中的「表义名言、显境名言」的知见熏习不够,对于语言文字的了解有其局限性,虽然平实导师在书中说明得很详细,但是就是有些人无法读懂;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只能随缘解释了!这是末法众生根器的问题,许多人对于经论的误解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对于佛菩萨及祖师的经论都不能如实理解,更不用说要法随、法行了。

平实导师的悲心也是如同古时候的诸佛菩萨一般,一再的透过施设种种方便善巧来摄受这些有文字障碍的众生。但是我们也是要安忍于这样的现象,因为在这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本来如是,此乃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正觉学人对于情执深重、见取深重的众生,我们也一样不放弃,就如同《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中的例子,贤天菩萨面对这些无缘众生的情形一样的心态与作法,现在缘缺而没有办法摄受的众生,就保持善净缘不断,留待他曰缘熟,当他因缘成熟的时候再来摄受;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的摄受因缘已经成熟的三贤位菩萨们,让这些信力、福德、慧力具足的菩萨,得以领受到无相念佛等法加持的功德,使其能够因此法门而趣向菩提的亲证。

再者,这个现象其实也是近百年来许多大师,对于念佛法门错误教导的后果,将念佛法门的殊胜局限于只有持名念佛而已。例如弥陀世尊摄受众生,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三辈九品普皆摄受,所润摄的众生之广大,慈悲之无比,乃十方诸佛所赞叹者;但有许多的净土行者因为师父教导的知见错误,妄自菲薄、看轻自己,也缩小了弥陀世尊的许多大愿,却以小心小量的心态只取受下品下生,而不知只要依照经中的开示去行,上品上生乃是容易或可以达到的,无奈的辜负了弥陀世尊的慈悲,这乃是末法众生根器与心量狭小的具体表现。所以在此劝请净土行者能够发大心,不要执着语言文字相,若念佛只有持名念佛的话,那就是缩小、局限了净土念佛法门的功德。

平实导师在《禅净圆融》里面有开示︰【佛法上的一切修行法门,都要汇归于禅与定;而一切佛法法门修行的结果,都要汇归于净土。所以净土这个法门并不是只有持名念佛而已,但以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求生极乐世界为主要的代表。】就说明了净土法门的行门殊胜与果位殊胜,无相念佛功夫的施设就是以此参禅与修定的行门,进而能够成就实际圆满净土的果位,乃是一非常殊胜的行门。

并且无相念佛的功德不只是能够在定力上面增长,就如同《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所以无相念佛的功德乃是可以如经上所说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祈愿各位修此法门者,能够如实亲证体会此一行门的殊胜功德,再施设各种的方便接引有缘佛弟子。

否定无相念佛,其实是在否定〈念佛圆通章〉的忆佛念佛大法,这是有大过失的谤法行为。因为忆佛方式的念佛法,其实是无语言文字的;当然也可以是有语言文字而在唱佛号同时想佛、忆佛的,但在死亡时,呼吸停止了!还能如同生前把佛号念出来吗?而且,真正的念佛,不是以佛号为主的,这在《观经》中已经有很清楚的说明了!只是那位尼师读不懂罢了!希望藉这机会再加以解说,使更多人可以了解念佛的真义:想佛、忆佛。

若以《观经》讲的下品下生人不能念佛的情况来说明,就容易了解了:【……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意思是说,念佛是要在心中想念着佛,而不只是口中唱念佛号;口中唱念佛号(称佛名)并不等于念佛,所以才会有这一段经文:「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意谓:你假使已经不能忆念阿弥陀佛的话,应该在口中称道:「归命无量寿佛。」若没有文字障的人,读了这一段佛语开示,就知道唱或念佛号都不是念佛,真正的念佛是在心中想念着佛。当然,在心中想念着佛,不论是有佛号或无佛号时,都是可以的;但若因为没有佛号就无法想佛、忆佛,那就是功夫不够好;若是没有佛号时也能继续不停的想佛、忆佛,就可以在与人说话时也同时在念佛,功夫就更好了;而且这时是与定力相应的念佛境界,当然更可以是决定往生的。

所以,念佛的意思被大师们普遍的错误解释以后,就变成唱诵佛号才是念佛了!其实都是与《观经》中佛陀的开示相违背的。我们只能说那位尼师是被误导了,或者并未被别人误导,根本是她自己误解念佛的意思了!而且,〈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说的是忆佛方式的念佛,不是唱诵佛号方式的念佛,那位尼师还没有深入念佛法门,她误会念佛的要义,也是可以理解的。

10、问:------另外,看话头对以后看佛性很重要,那这是属于内敛,到后来才外放,那外放的部份是不是特别重要?这是不

是以后“有没有办法看见佛性”的关键所在?

    答: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看话头的功夫。看话头,一开始是要你们往内收摄,不可外放。会无相念佛以后,才真的会看话头;不会无相念佛的人,说他会看话头,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九个人是看话尾,不是在看话头,但他们会跟你争执说:“我们也是真的能看话头。”

无相念佛的功夫纯熟了,刚开始从无相念佛转入看话头阶段的时候,怕你话头会丢了、不见了,所以叫你往内收摄,不要缘于外境。缘于外境的话,你这个话头常常会丢掉,那这样的话,你的功夫就不容易做起来,所以叫你往内收摄,把话头安在觉知心里面,不要放出去,不要去管外境。

可是你如果一直这样内摄下去的话,将来会看不见佛性的,所以后面的阶段要渐渐往外放:往外放出去,话头放出去。当你看见什么东西,话头就在什么东西身上,要这样去看。因为将来看佛性的时候,也是这样去看的。将来见性时,从外面的一切事物中,都可以看见自己的佛性,这样看佛性才会有功德受用。

当你从外面的一切事物上都可以看见自己佛性的时候,当你见性当下,世界如幻观就成就了,不须要另外再作什么观行,就成就世界如幻观了,十住位的果实就马上放在口袋啦!热呼呼的,不会跑掉。而且以后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得见佛性,除非你不想看;这个功德受用很大,性障就可以渐渐除掉了,所以看话头很重要。如果你没有把看话头的功夫做好,而说你看见佛性了,那是骗人的,我不可能相信你,你去跟诸佛告我,我也是一样不信的,诸佛都会跟你说:“萧平实讲的没错,你没有看见!”一定是这样的。

11、 又有师兄发问:「……。(回音太大,录音带中听不清楚)。」

     萧老师答:好!其实这个看话头的问题,对各位才是最切身的问题。可是看话头的方法,有很多道场都在讲,但是大部分都说错了。我们问他说:「你看话头是怎么看啊?」他说:「我就是在那边打坐,打坐的时候我就是这样问自己啊:『到底打坐的是谁啊?』我这样一直问下去!这样叫做看话头、参话头。」好!我请问你:你在心里面自问自答「打坐的是谁?」这一句话在觉知心里面出现,然后过去了;过去了以后,你这个觉知心是住在这一句话的前头?还是话的尾巴?是这句话的尾巴嘛!你这个叫做看话尾、参话尾啦!这叫做照顾话尾,不叫照顾话头。

话头是一句话的前头才叫做话头。但是这个得要有功夫啊!话头要时时刻刻不断;我跟你们说话时我也可以看话头,我跟你们说法时,我也可以无相念佛。广钦老和尚就是有这个功夫啊!

我一面跟你说话,一面也在念佛啊!你知道吗?你不知道!这就是无相念佛的好处。那么你的心要住在那一句话的前头去看住它,这个看话头的功蛉绻挥凶骱茫憬淳退闶遣纬隼词裁唇蟹鹦裕磕慊故强床患鹦裕灰欢ㄒ姓飧龉Ψ颍艽渴欤纬隼词蹦悴拍芸吹眉鹦浴H缓螅庵侄ν耸Я艘院螅憔退闶且丫醇朔鹦裕醇姆鹦砸不峤ソサ哪:В詈罂床患恕R匦略侔讯械亩α坊乩匆院螅拍芄辉倏醇鹦浴?lt;/font>

那么要锻练这一种功夫,让自己时时刻刻都住在那一句话的前头。譬如说:「参禅的是谁?」或者「念佛是谁?」这四个字在心里面都没有出现,它还没有出现时,你就把它看住,让这一句语言文字出不来,你要看住它,这才叫看话头嘛!可是看话头这个功夫,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做不到,那要怎么锻练?有办法:无相念佛是最好的办法。

修无相念佛,我们还有一些方便善巧,那么那一些书,诸位等一下回去时每一样拿一本,带回去,照那些书的说明好好去做功夫。如果你们有心要学,目前我们是没有老师可以派下来,我们的师资很缺乏;因为我们要求的师资标准是高标准,不像以前只要有人愿意出来教,我们就派出来;所以训练师资很难,目前没有办法来台南开新班。如果你们要学,台中很近嘛!两周去一趟,明年四月开新班。今年十月的班,杨老师!你这班有几位啊!

杨老师答:「六十几个。」

萧老师继续说:六十几个,那还可以收一二十个吧?大班一点也可以啦!如果有兴趣,现在还可以插班,才刚刚上过两堂课而已,还来得及。那如果你自己有把握真的能读懂我书里面所讲的,你就一步一步去作,把无相念佛的功夫作好了,你自然而然就会看话头;你会看话头了,你参出佛性是什么,你就看见佛性了。可是你看见了佛性,仍然不会知道真如在哪里。

真如的参究是在另一个方向,明心与见性,这两个法的方向是颠倒的,所以要具足修证这个法,非常的困难;要有善知识指导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它是两个相反的方向,所以要具足修证确实很难。那这样了解了吗?想要锻练这个看话头的功夫,就是要先修无相念佛,可是修无相念佛的功夫必须每天礼佛,在礼佛当中去锻炼它,这是最好的方法。还有没有问题?再来算是最后一个问题好了!哦!快五点半了,就最后一个问题。

 

 

二、转贴十方论坛忆佛拜佛问答集锦
1、enis6699菩萨问:因為一天之中總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作些簡單的事情時憶佛可以一直提起,但如果作些較複雜、須動頭腦、須專心的事情時,就沒辦法全時都能提住了,

可能只有剛開始時提住一段時間,或想起時再憶起而已。如果一整天都是如些做這些複雜的事時,則可能就把憶佛的念頭給忘了!

   jade99菩萨答:這種過程是正常的,請勿一直放在心上而自障聖道.俗話說得好:"獨學而無友,必致孤陋寡聞."更何況參加共修可得到別人"他山之石"的經驗,及同修們互相的鼓勵與勸勉.想突破您目前的狀況,建議您,排除困難參加共修吧.阿彌陀佛! 末學  jade99合十


2、enis6699菩萨问:末學覺得自己障礙不少,每日的迴向都會懺悔罪業,以期能減少自己的障礙,早日能與同修會共修。末學最近有在唸寶篋印陀羅尼,(因其可以消業障)導師的書中只提到建議唸的咒語有:大悲咒、楞嚴咒、准提咒…想再請教jade師兄不知這陀羅尼在同修會中是不是可以唸呢?末學叩謝感恩!

   jade99菩萨答:目前,會中只鼓勵學人唸誦佛教正覺同修會總持咒:
五陰十八界 涅槃如來藏 般若道種智 函蓋一切法 一切最勝故 與此相應故 二所現影故 三位差別故 四所顯示故 如是次第現 具足解脫道 及佛菩提道 求正覺佛子 一切應受持

  至於,消業障上來說,除了每日拜佛後的懺悔與迴向外,鼓勵學人拜[八十八佛懺]或唸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當然,唸誦[地藏菩薩]聖號也可.謹供參考,阿彌陀佛!

   lc菩萨答:末學曾聽親教師說過,其大義是當您參禪時,遇有需專心處理之事,而不知參禪,但事畢後第一念仍在參禪,表示功夫成片。故末學以為,無法終日無相念佛,非全業障之事,功夫及知見亦有關係。當然如jade99師兄所言,參加共修可與親教師小參最佳。


   正依菩薩答:1、从师兄表述来看,师兄忆佛功夫当在第七目,导师书中明确说明:第七目功夫有时会断,故要提;到第九目时做一切事就不会断了,故忆如泉涌。

           2、从愚弟修习实践来看,忆佛之念会断就说明功夫尚未圆满成就。愚弟也在师兄所述阶段徘徊了近三年,近段时间略有好转。如,过去看书时只能一字一字看才能不断,近来可以看得快一点了。又如骑车遇险情时,身心都很紧张,但忆佛之念却也愈明,等等。

          3、弟以为师兄应进一步在除性障上下功夫,所谓“功夫在诗外”。每天的拜忏回向应与日常生活中的身口意行结合起来。拜佛后回向怨亲易,生活中善待怨亲难。

          4、师兄以为什么事是要紧的呢?愿与师兄共勉,圆满成就无相念佛功夫。

3、enis6699菩萨问:

a.誠如Ic兄所言:當您參禪時,遇有需專心處理之事,而不知參禪,但事畢後第一念仍在參禪,表示功夫成片。但正依兄卻表是須繼續達於不斷的念頭。這兩種看法當以何為正呢?仰或都對呢?

b.以前自己每天的回逈文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不知是否要全改成回逈累世怨親債主呢?

c.又在下可以進入到拜多尊佛菩薩的階段了嗎?然最好的情況還是能參加共修,則自己便不會如今多了不少的摸索過程了吧!


Lc菩萨答:實驗證明凡夫於每夜淺眠時皆會作夢而不自知,請問念頭斷了沒?拜多尊佛菩薩時無法增加定力,僅熟悉思惟觀,易於轉入參話頭。故您是否適合進入此一階段,您自行決定,因為我非親教師依規定故不予置評;若您已參加禪淨雙修班可向親教師小參。


正傳菩萨答:enis6699菩薩,不知您憶佛的念是否非常清晰——尤其特指在拜佛的時候,如果在拜佛的時候,憶佛的念非常清晰(就像鋒利的長劍,可以刺透妄念——形容),在四威儀當中輕輕地掛著這個“念”就好了。事情忙的時候因為外緣較多,可能會感覺自己沒有了這個“念”,不必擔心,當您放下外緣的時候,憶佛的念會馬上湧出來。如果您能夠在四威儀當中色身放鬆的很好,可以將憶佛的念和色身四威儀的進退行止融合到一起——效果非常好!末學總結了兩句話,可以供您參考:動中,以色身四威儀的進退行止帶動憶佛之念;靜中,以憶佛之念統令妄念而令不起。如是體會深入以後,便可領悟:靜則一念不起(一念相續),動則萬善隨身。


乃密菩薩:末學拜佛的功夫可能尚未夠力,未有如長劍的感覺,小妄念有時仍會竄出,不過在妄念動時,仍覺有憶佛念存在,也因此沒積極的把妄念斷除,但也不卻定這樣的觀念是否正確?!平常在事情忙完後,或起床後,或夢境大異於現實生活時,也會自動的憶念起,不過不一定是第一念,也許是第二、三念,或過一陣子一段時間不一定是馬上。不過誠如您所說若能放鬆身體,甚至對身體或我的執念輕薄時,就很輕鬆的便能憶起。「靜則一念不起,動則萬善隨身。」末學也必至盡力以達此境。   末學叩謝


乃密菩萨答:
a誠如Ic兄所言:當您參禪時,遇有需專心處理之事,而不知參禪,但事畢後第一念仍在參禪,表示功夫成片。

但正依兄卻表是須繼續達於不斷的念頭。這兩種看法當以何為正呢?亦或都對呢?

“Ic兄所言:當您參禪時,遇有需專心處理之事,而不知參禪,但事畢後第一念仍在參禪,表示功夫成片。”與末學所言“事情忙的時候因為外緣較多,可能會感覺自己沒有了這個“念”,不必擔心,當您放下外緣的時候,憶佛的念會馬上湧出來。”理同。更況,IC師兄所言乃“末學曾聽親教師說過,其大義是當您參禪時......表示功夫成片。”正依師兄所言端在鼓勵師兄您要工夫成片,亦不謬。

b.以前自己每天的回逈文是: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不知是否要全改成回逈累世怨親債主呢?
末學建議師兄改正。詳見聖平實菩薩之著作。

c.又在下可以進入到拜多尊佛菩薩的階段了嗎?
師兄可做一試驗:口念“阿彌陀佛”心憶“釋迦摩尼佛”,若覺得力,便表示拜多尊佛之因緣已成熟。

但誠如諸位師兄所言:請教親教師最妙。阿彌陀佛

4、正依菩萨的忏悔:忏悔我对亲教师的教导作了不信受的评论

近日某一天末学想做思维观功夫,于是参究了一天,第二天醒来,心中空荡荡的,洗涮后给佛上香,提起忆佛之念,观见这过程就如在空明的心境中抹上细腻的粉沫相似,这粉沫逐渐(其实速度很快)渗透到整个心境,提念完成,忆佛之念稳妥。通过这次现观末学确认了两件事:一是忆佛之念是有相法,不是真的无相,导师书中也开示过,只是过去没有验证;二是关于净念相续的疑惑得以释解。前贴LC师兄说:“末學曾聽親教師說過,其大義是當您參禪時,遇有需專心處理之事,而不知參禪,但事畢後第一念仍在參禪,表示功夫成片。”当时我对这一观点并不心服,

觉得这观点有些勉强。但LC师兄既然说是亲教师所说,我又不敢明确反对,从而心中疑惑,并依导师著作中的开示发表了不一致的看法。通过这次现观,末学认识到亲教师所说是正理,这是从理上来确认,不是从事相来确认。念佛功夫也是这样,当在处理一件事时,没有观照忆佛之念,事毕第一念仍是忆佛,就可以确定:虽然在处理事务的这段时间没有观照忆佛之念而不知在念佛,但只要事毕后没有从无到有的提念过程(应细心观察才能确认,功夫没有基础者无力观察),就表示在这段时间里念力并没有退失。早上醒来后第一念的功夫判断亦准此理,只是晚上睡觉时间一般较长,中间没有提念以加强念力,功夫不到家的话就可能退失了,往往要有数刹那的提念过程。如果醒来第一念就在念佛,就表示整夜念力都在,没有退失掉。在此忏悔我在年初的贴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亲教师的教导不信受的态度。希望看过我的贴文的师兄都能看到我的忏悔贴,得正知见。

正依合什忏悔

 

某菩萨答:記得親教師說過,作功夫就像以木材燒水一般,只管注意材火是否燒完而添加,無需時時翻開鍋蓋查看水滾了沒有?亦即只要時時作意憶念佛,無須管妄念是否減少,如此功夫方能成就。記得蕭導師書中亦提到,若發現妄念時,立即拉回到憶佛念而無懊悔,即表示定力有進步(印象中出至「無相念佛」或「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5、lc菩萨问:各位大德,末學一直在修準提法,請問如何契入無相念佛?

我在念準提咒時,經常檢驗自己念佛的那一念還在不在,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
Nick菩萨答:如果在台灣,請到共修會共修.否則,請讀無相念佛一書.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01/book1001.htm如果已經讀過,請就不清楚的地方提出來,這樣會比較具體.


lc菩萨问:nick師兄,我並不在臺灣,無法參加共修。無相念佛,我的理解是善護念一個無佛號、無形象、無音聲、赤裸裸的憶佛念頭,不知對不對?我現在的做法是:坐上持準提咒,坐下護念憶佛的念頭,不知對不對?"無相念佛,我的理解是善護念一個無佛號、無形象、無音聲、赤裸裸的憶佛念頭,不知對不對?"


Nick菩萨答:這是正確的.再次提醒你,要了知你憶念和你最相應的一尊佛.


6、trest菩萨问:請教nick師兄,“要了知你憶念和你最相應的一尊佛”是否指自己知道憶念的是那一尊佛?如何知道那尊佛與自己最相應呢?謝謝!!


求菩提菩萨答:trest大德阿彌陀佛,在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有提及諸佛菩薩的本願事蹟選擇其中您認為最受感動鼓舞的一尊佛或菩薩來當作憶念的對象當作無相念佛法門的工具不隨意改變。平常以阿彌陀佛繫心,那你就憶念阿彌陀佛,這樣轉成憶佛念佛最為方便,可以從原來繫心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其實繫心應該就是憶佛念佛。


某菩萨问:這段時間末學在打算唸阿彌陀佛四字洪名時,如覺察的早(想念未念之際),則提起億佛一念;如覺察的晚已開始唸佛號,則細細體會那億佛一念還在不在,四字洪名唸畢,就轉入億佛。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

某菩萨答:這樣可以

7、妙寬菩萨问:阿彌陀佛!末學有幸能來到此論壇,能在此發表隻言片語,向各位明眼善知識請教,幸甚幸甚。末學皈依已有

近四年時閒,但因業障深重,一直在門口打轉。我始修持名念佛,按照印光大師的攝心念法,常常法喜充滿,而且自己過去的

懶散的毛病也得到改善,常常芷饝M愧心和悲心,但因工作原因和自己懈怠,又退失了很多,可能使自己過去世邪見深重的緣

故,工作在邊地,無法吃素,只能吃肉邊菜,不得與善友常常相聚,加上自己淫心深重,難以對治,甚為苦惱,今幸有網絡,

能來此諸上善人聚會之地。求各位善知識多加提攜。讓末學能早日明心見性,荷擔如來家業。

阿彌陀佛

末學妙寬合十


   求菩提菩萨答:妙寬大德法安,讚嘆您能起慚愧心和悲心,佛說慚愧乃清白善法,能壞一切惡業。同修會的親教師說明白因果的佛弟子不故意造惡業,但因為未明心見道,意識心尚未轉依清淨法性,性障未除,仍會因為煩惱習氣的現行而造惡,請師兄懺悔即放下,不要落入掉悔蓋當中。今日師兄能遇到正法,當依大善知識平實居士所闡述無相念佛(詳見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0-9/book999.htm)法門修學,可憶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言:若貪慾心和瞋恚心重者,常恭敬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蒙菩薩攝受除此二不善法。況以無相念佛法門時刻憶念佛菩薩的功德,能使心地日益清淨。師兄並可配合行住作臥間觀行五蘊空相,勤求斷我見(詳見電子報第24期識蘊真義連載15),如此相得益彰,能漸伏性障,累積見道的福德。

末學未學佛前瞋恚心和淫慾心重,學佛後常懷慚愧,時刻觀察自己起心動念,並常常思維要對眾生起慈悲心,配合無相念佛的工夫,憶念觀世音菩薩,現在已能常常安住於憶佛和看話頭的淨念中,雖然偶爾煩惱還是會現行,但已大異於兩三年前的心境。末學自身經驗,提供給師兄做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也盼望師兄能發大願,勤求証悟,悟後護持正法,荷擔如來家業,自度度人。如此必能蒙佛加持,早証無生。

敬祝師兄道業增上

末學求菩提合十     阿彌陀佛!!!


妙寬菩萨问:能得求菩提菩薩之慈悲開示,末學歡欣鼓舞。
    末學因在大陸不能親近平實菩薩及正覺會上諸菩薩,如今又在邊地工作,實是過去世邪見深重所至,慚愧慚愧。

    末學福慧淺薄,雖拜讀導師《無相念佛》等著作,但尚未修學,末學已在无尽灯论坛發了關於自己情況更詳細的帖子,承蒙一二三大德等的指導,很是受用,但目前尚有一點不是非常篤定,下轉貼如下,望大德慈悲開示:

    关于刚入门的念佛修行,祈求大德慈悲开示,令末学心得笃定,道业增长
    各位明眼善知识大德,阿弥陀佛!!!末学皈依已近四年,但因仙罨矍常缃裆性诜鸱ù竺徘按蜃=衲艿酱寺厶秤胫钌浦毒刍嵋淮Γ指咝恕D┭в?002年得善友提携,皈依佛门,始修持名念佛,感觉世间无常,五浊恶世无可乐者,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最初读印光大师和净空法师的书建立信心和基本知见,于是在三个月间每晚摄心念佛五千余声,同时也念大悲咒和心经。平时常常小声十声计数持念佛号排遣妄念,有时连睡梦中遇到不好的境界也能念佛,有时念佛时悲从中来,常能生惭愧心和悲心。三个月的熏习令末学法喜充满,烦恼减轻。但工作原因而到异地,周围无人信佛学佛,住集体宿舍,工作烦恼也多,再加上自己烦恼习气深重,没再坚持下去,从而退转不少,以前的烦恼习气又渐渐回到了身上。(惭愧)后来,莫学一直在断断续

续修学佛法,但不能持之以恒效果不明显。后来,因末学父亲身患癌症,陪父亲参加了几个台湾上果下孝老和尚主持的般舟三昧精进念佛七,感觉不错,但因末学福慧浅薄,常边念佛边为父亲之事烦恼,效果不太好(忏悔)。有幸遇到平实居士所宣世尊之了义正法,很高兴。幸有善友提携,能建立佛法的正知正见,没跑到附佛外道中去,很是庆幸。但末学功夫浅薄,业重福轻,估计过去世邪见深重的缘故,常在边地,难亲近善友,虽异常讨厌喝酒但又不得不喝,虽不喜吃肉,但因统一开饭,无干净的饮食,只能坚持吃肉边菜。平时,工作烦恼多,心识散乱,再加上

淫习深重(因过去太多恶熏习,末学一上网就有想上黄色网站的冲动,很多时候根本控制不住,然后干出SY的龌龊勾当,末学在此将自己的习气公开于大众前,特发露忏悔,后不复造。求佛哀佑,令弟子重罪轻报),修行懈怠,末学烦恼不堪。弟子现在仍以持名念佛为主,愿发勇猛心努力改掉自己的臭毛病,舍离一切世俗外道的逼迫,得到好的修学环境。末学与前不久为自己定下功课,有意思的是:只要坚持早中晚的功课,无论多晚休息,基本上早上五点多就醒了,不象不做课那样贪睡。(不知此种是否好现象?)

末学功课如下:
早上:发愿忏悔,楞严咒、大悲咒、心经、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后佛号一千声,回向法界众生等往生明心见性及往生(如有时间继续多念佛号)

中午:发愿忏悔,楞严咒三遍、大悲咒、心经一遍,赞佛偈后佛号一千五百声,回向法界众生等往生明心见性及往生(如有时间继续多念佛号)

晚上:发愿忏悔,金刚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后佛号三千声,回向法界众生等往生明心见性及往生。(如遇十斋日将金刚经换成念地藏经给我父回向)
为对治淫习末学坚持楞严咒四遍,不知是否如法?

日常烦恼多,习气重,末学在念佛念着不自觉就打妄想去了,唯有按照印光大师的方法努力摄心计数快速持念佛号比较好些。末学也尝试无相拜佛,但在拜的过程中,不知道哪个是忆佛的念,也不容易去控制蜂拥而来的妄念,因此又回到持名念佛中,因为我持名念佛的功夫都很浅,心还很粗,自己就想先努力持名念佛排谴妄念,等尝到念佛味道,法喜充满时,差不多明确能抓住忆念的念头时弟子再开始慢慢舍离佛号修学无相拜佛。不知末学的计划对否,到底应该继续以持名念佛锻炼功夫还是直接就开始体会无相拜佛。请各位大德慈悲指点!!!

另,末学观察自己现在出离心、惭愧心和慈悲心不象过去那样强,若不发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发不起心来让末学很苦恼。

另,末学在以前每念佛号心中就有明显的不一样的感觉,仿佛感到佛确实在摄受我,但现在妄念多感觉不明显,除非念得比较清静点,会有所感觉,但断断续续。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一心顶礼大悲观世音菩萨
一心顶礼大势至菩萨
一心顶礼地藏王菩萨
一心顶礼圣平实菩萨
一心顶礼各位名眼善知识菩萨

末学妙宽合十顶礼

今生愿早日明心见性,荷担如来家业,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
愿具妙慧勇催邪,救护佛子向正道;
纵使身处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這是末學在一二三大德後之感受的跟貼:
阿弥陀佛,十分感谢一二三菩萨和信愿.行证菩萨的慈悲指导,末学读了帖后,很是欢喜,没有急于回贴,又重读多次,今下午常于工作、走路中体会与整理,一直将持名念佛时那种仿佛被摄受的感觉提起来,确实感觉念头挺模糊,但身体觉受明显,每往那个似有似无的念头上靠时,胸中仿佛被什么东东抓住或仿佛吊了起来,反正和平时不一样,跟念佛号的感觉很相似,只是仿佛少了点念佛号时那种更踏实的觉受。一直观察着那种感觉,偶尔念几句佛号确认,自我觉得体会那种感觉仿佛比提佛号要容易一些,因为无相就不那么耗心力,下午晚些时侯感觉两边耳后和太阳穴处仿佛被左右捏住有点昏胀,不知怎么回事,我想大概是孽障吧。请菩萨大德开示,末学这种体会是否如法?

阿弥陀佛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一心顶礼大悲观世音菩萨
一心顶礼大势至菩萨
一心顶礼地藏王菩萨
一心顶礼圣平实菩萨
一心顶礼各位名眼善知识菩萨

末学妙宽合十顶礼

今生愿早日明心见性,荷担如来家业,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
愿具妙慧勇催邪,救护佛子向正道;
纵使身处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阿彌陀佛


求菩提菩萨答:讚嘆妙寬師兄的發心和每日做那麼多功課,末學有一些經驗請您參考:
1.無相念佛剛修學時確實會伴隨很多妄念湧出,當在拜佛時只要發覺自己正在妄念中,即刻就把憶佛念提起即可,不用刻意要排遣妄念。只要一發現妄念出現,就回到憶佛淨念中,如此每日拜佛做工夫,時間一久,妄念即可慢慢減少,定力可以慢慢增長。千萬不要因為拜佛妄念多或憶佛的品質不好而產生懊悔,如此即會墮入掉悔中,影響定力的增長。過去即放下,把握當下這一念,時時刻刻回到憶佛中即可,如此可遠離掉悔,定力也可迅速增長。

2.憶佛念確實不像粗重的語言文字那樣可以讓人執取,所以會有不能肯定的感覺。親教師言:覺得憶佛不踏實時,就在心裡把那個簡單的了知佛菩薩的念承擔下來,那個就是憶佛念了,輕輕的、空空的當中有一個"知",不是無記。無相念佛法門就是要讓我們遠離粗重的語言文字相,如此鍛鍊可以讓意識心行轉細,對未來參究真心是很重要的基礎。這樣子拜佛中時時提起,行住作臥中輕輕帶著。所以師兄的感覺本屬正常,這就是殊勝的無相念佛法門的特點。

3.師兄提到念佛時頭部昏脹的原因乃是因為在修學無相念佛初期,您很努力想去提起和適應憶佛念,頭腦較用力所導致的,您可以參考第2點的方法,等您對憶佛念比較有所掌握時這種現象就會消除。當無相念佛轉進到看話頭時會比較耗費心力,也會有這種現象產生,並非屬於業障,請師兄放心。

4.要有耐心和長遠心。修學無相念佛這樣殊勝的法門不能速求其成果,也不應該有那樣的心態。以末學的經驗,末學乃非利根人,修學進一年多後能對憶佛念肯定踏實,也能常常提起淨念,內心常常充實愉悅,都要靠對這個法的信受和堅持。親教師提到過無相念佛的工夫可以鍛鍊到很深細,深修這個法門可以提升到三禪所需的定力,即使悟後也要盡形壽的修學。親教師有言:做多少工夫就會有多少收穫。所以修學無相念佛過程中請師兄務必堅持和安忍。

5.遠離一切"疑"和生起信心。當工夫做的不得力的時候,或者煩惱現行而造惡的時候,請師兄不要因此而失去信心,不要常常處於悔恨當中,不要懷疑自己的憶佛念、不要懷疑自己是否能明心見道、不要懷疑是否能達成自己所發的願...等,每天固定如法發願、懺悔、回向就可以,時時刻刻回到工夫上,對自己要有信心,內心生起一個決定:不管境界如何,此生就是要堅持照善知識的教導修証和行菩薩道。常常這樣提醒自己,意根末那識就會慢慢被說服,讓您更能精進在道業上。

以上是末學一路走來的心得和感想,希望能幫助師兄提起信心,精進不退。
末學在此與您互相勉勵,願共証無生,行菩薩道,護持正法,救護眾生。末學求菩提合十
妙宽菩萨问:頂禮求菩提菩薩,能遇善知識大德,末学三生有幸。在此祈求多請教法益。末學有一事想問,切願解答:

安住在我所感覺的覺受中是否如法?刻意憶佛時確實有覺受的,如我所說:恍如心被吊了起來,或緊收,呼吸繪變慢變深,好像還有時還有點氣緊等等。好像應努力去觀察憶佛之念,而不是安住在覺受中吧?末學怕安住錯了,走錯路。而且感覺提那個東東好像比提佛號要容易,而且感覺妄念和念佛的那種覺受仿佛同時都在。難道有這麽容易嗎?不知道是否正確。因不敢肯定,所以不能一直安住領納。


求菩提菩萨答:師兄法安
妄念和身體的覺受出現屬於正常,但切莫執取身體的覺受,憶佛念是無境界的,只是個單純的了知,也許功夫純熟後身體也會有輕安的覺受出現,但那都不是憶佛念,憶佛念沒有境界,切莫執著除了憶佛念以外的任何境界,否則就離開工夫上了,輕者可能使身體不適,重者即可能招感鬼神,因為鬼神容易跟喜歡貪著境界的修行者相應,藉由在他們身上示現一些鬼神通的境界加深他們的貪著,進而控制他們的身心為鬼神所用,所以不可不慎。師兄可以參考無盡燈論壇有一篇貼文ShowPost.asp?ThreadID=37873
至於師兄的狀況也不需擔心,不管有任何覺受出現,心裡不去執著,只要回到憶佛念上用功,久了之後就不會再出現了。末學求菩提合十


妙宽菩萨问:求菩提大德法安
妙宽在此合十顶礼大德慈悲开示,大德开示有大利益,末学将慢慢思维体会,锻炼功夫,修除性障。争取早日上手,末学打算转入无相拜佛为主,暂时放下持名念佛。不知是否如法,求大德开示。


求菩提菩萨答:阿彌陀佛師兄法安
讚嘆師兄善根深厚,於無相念佛法門不生疑懼,能起決定心,師兄可隨時轉入無相念佛。
師兄初期可先依導師書中前方便體會憶佛念,日常生活中也可體會思維憶佛念。可以用唸一句佛號,停頓一段時間來觀察憶佛念是否存在,如此反覆練習思維。於拜佛中時如果佛號常常出現於心中乃屬正常現象,此時提起憶佛念,思維:佛號不是佛,佛的法身無形無相。不去理會佛號的出現,不用刻意壓制,念念中都去提起憶佛念。如此做工夫,時間久了,佛號自然不會出現,可安住於簡單清淨的憶佛念中。

希望對師兄有所幫助敬祝道業增上
末學求菩提合十
...............

 

8、某菩萨问:求菩提大德法安,末学已开始无相拜佛了,今早拜差不多40来分钟,算了一下差不多平均一拜在5-10分钟之间。末学昨晚将导师所著之《无相念佛》前面初机的部分揣摩了一下,拜时感觉异常受用,法喜充满,心想念着弥陀慈父,还有悲从中来想流泪的感觉,阿弥陀佛,十分感谢诸佛菩萨摩诃萨。
阿弥陀佛。

末学也与大陆之正觉同门师兄接上头,异常亲切。阿弥陀佛。对了,没学有些问题继续请教:1、末学在拜时并没刻意拜得更慢,如果随时间越来越慢,是否可以不管它,就慢慢拜就可,不知是否有特别要求?2、有师兄说这样一段话,请您帮我确认,因为我同修中有人已读过以下经典,我友正在读大藏经:该段话如下“但有几部藏经,目前不宜接触——《圆觉经》,据说导师曾严令禁止见性前阅读;《解深密经》也是见性后才能正受。”是否这两部经典确实不能在见性前拜读,请及时恢复,令末学心得笃定?恭祝早日成就,末学拜佛去了。阿弥陀佛。


9、求菩提菩萨答:師兄法安
1.師兄首次拜佛即能到達40分鐘,實屬難得,讚嘆師兄的善根和定力。至於拜佛的速度,當定力越好,速度會越慢。不需刻意去調整,以輕鬆舒適能提起憶佛念為主。

2.有關圓覺經據末學的了解,好像是如果利根人讀了可能會造成佛性的解悟,但因為條件不具足而無法眼見,導致此生很難親自眼見佛性,所以不宜閱讀。解深密經的話,末學就沒有聽說。有關這個問題可以請師兄貼到佛法討論區,請親證或比較了解的師兄回答會比較完善。    

末學求菩提合十


10、冠慶菩萨问:請教求菩提大德,末學在拜佛時,會有一種不想動作的感覺,只想安住在當下的念中,該如何?是保持安住嗎?那樣會不會變成入定在那裏,有違蕭老師的意思,畢竟是鍛煉動中的定力而不是入定。請大德教導  

末學冠慶 合十頂禮


求菩提菩萨:冠慶師兄法安 當您定力增加後,動作自然變的更加緩慢,因為憶佛念變的更深細了,因此會在非常緩慢的動作中持續拜佛,所以基本上還是在動中無相念佛,並非定住不動的拜佛。若是完全處於靜止狀態,一方面容易落入無記當中,一方面也無法培養動中定力,將來參究的階段就會使不上力。不過師兄只要確認拜佛中自己的憶佛念都在,緩慢的拜佛是定例增加的自然狀況。  

末學求菩提合十

11、妙宽菩萨问:求菩提大德法安,阿弥陀佛!

末学依按照圣平实导师的教导修学无相拜佛有几天时间了,几乎每天都没间断。算是慢慢摸到点门路。就这几天的感受,末学提出来请大德确认:末学因习气所致,心特别容易散乱,攀缘之心不断,在加之工作头绪多,感觉早上拜佛时比较清静些,中午和晚上拜佛杂念就比较多了,有时候一拜下来感觉全是工作方面的杂念,心特别易攀缘。

另,特别晚上较晚了,拜佛容易落入无记和昏沉。有时候拜完一拜只是身体机械地在动,但心却稀里糊涂“不知所拜”。在昏沉时,拜下去一翻掌就睡着了,等打一个盹起来不知过了多久。

另,特别是前两天初十四、十五时晚上念地藏经很昏沉,简直念得稀里糊涂,不之所念。阿弥陀佛,惭愧惭愧。

今天中午末学拜佛,虽杂念很多,末学就努力在拜佛的刹那刹那,去看住那个念头,拜得就非常慢,非常慢,估计得将近十几二十来分钟。感觉只有非常慢才能更容易抓住拜佛和忆佛的念头(但并不是作意故意非常慢地拜,而是只有这样心才不容易散),否则很容易就杂念纷飞。但我看到圣平实导师《无相念佛》所说,初学时,一般是一两分钟一拜,所以在拜佛时常会有:“导师所说初学无相拜佛所用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况且有菩萨说,越来越慢是定力增强的表现,我刚初学,定力也不强,只是为了抓住拜佛忆佛的念才这样慢地拜。这是否符合导师的意思呢?”等等妄念冒出来,使我心不够笃定,但又不想有意识加快速度,因为怕抓不住,心散乱。但感觉自己应该是做对的,在此提出来向大德求证,令末学心得笃定,道业快速增长。

阿弥陀佛。

最后,祈求大德多加鞭策,千万不要表扬“我”,据实而说即可,因末学障碍重,特别容易骄傲自满。 

惭愧末学 妙宽 合十顶礼!


阿彌陀佛,網上有菩薩說,導師所教三段式拜佛有助於排除妄念。請問何謂三段式拜佛?
末學感覺,在拜的過程中,在做身體不是特別用力的動作時比較容易抓住憶佛及拜佛念。比如聞訊彎腰時及身體起來雙腿已打直不受力時。在撐起身體用力時,不是那麽容易抓憶佛念。

阿彌陀佛!
慚愧妙寬合十


求菩提菩萨答:妙寬師兄法安
拜佛時妄念的出現和昏沉末學都體驗過,尤其特別累時常常容易睡著,這些都很正常。至於師兄說要拜的很慢才能抓住憶佛念,這也是合理的,表示師兄能夠真正攝心在憶佛上,是件好事。導師說剛開始拜的快那是針對一般剛修習無相念佛的學人容易落入無記而施設的,因每個人的根性不同,而隨著自我是合理的。只要憶佛的原則沒錯就可以了。

至於三段式拜佛來排遣妄念的方法,末學並沒有聽過。但有一個重點是,親教師曾經開示過妄念不要去特別排除,而是要專心致力於憶佛念的提起,如此才有助於功夫的增長。末學覺得此理很對,如果專注於拜佛動作上或者排除妄念上,憶佛念就一定不會很好,只要慢慢習慣妄念,等憶佛的功夫比較進步了,妄念自然就會減少。師兄不需執著妄念的出現,因為意識心是念念變異的,而意根又是時時攀緣的,要完全沒有妄念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們發現妄念再回到憶佛念即可,如此安住。像末學昨天拜佛時末半小時也是生起很多妄念,而且跟工作有關。師兄要習慣不去理它,而且不起煩惱。如果一直想到妄念的事情,就會落入掉悔當中,影響功夫的增長。與師兄勉勵。

末學求菩提合十

 

12、妙宽菩萨:谢谢大德,末学这几天读《念佛三昧修学次第》才了知,自己有的地方没弄对。为什么末学的妄想多得老把忆

佛念丢掉,而且昏沉。是因为末学初机妄想烦恼很粗,定力差,如闭上眼忆佛拜佛,控制不住妄想与昏沉,况且拜得太慢,双

腿非常容易疲惫,心思都用到使劲上了,哪能保持忆佛念呢。于是末学按导师的教导,在第一阶段加快拜佛速度,张眼拜佛,

果然控制力要好很多,忆佛念丢得也要少些了,身体也不那么累了。

末学将继续把第一阶段的工夫做扎实,在过度到闭眼拜佛之第二阶段。惭愧妙宽顶礼!


某菩萨答:赞叹师兄得真善知识摄受,熏修正法.
一.心中的覺受我當它是"妄心"我這樣對嗎?
修学无相念佛之时,心中只有忆念一佛之心行,这忆念是无境界法,即无一切音声,文字,符号,觉受,名相,唯有或忆或念一念,所忆所念佛号,并不现形,但时时清楚知道所忆所念之佛。比如端视水中之木,不见木头露出水面,但时时清楚知道水中有木。因此,与无相念佛之时,心中生起的种种觉受,不可攀援执持,维除或忆或念荒睢?/p>

二.心起覺受就是分別心對嗎?
应该是的,有觉有受都是意识分别,是依他起性,生灭灭生,比如空中花,假有实无,作何攀援分别哉?

三.蕭老師有提到:持名唸佛至無佛可唸時的境界就是轉折的時候...我以為那是一種定力的表現...我對嗎?

是定力的表现,但萧老师的意思不在于此。无论持名念佛或是无相念佛,因为制心一处,必得定力增长。由持名唸佛至無佛可唸時的境界,说明因为修学持名念佛精进而使定力增长,能够做到无佛可念---即意识觉知心不起持名念佛意愿,安住随定力增长而得到的相应定境。但萧老师的意思,我想应该是这时不能安住此无佛可念之定境,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应该知道转折,转折就是不安住定境,要生起无相忆佛念佛之念,真正开始修学无相念佛。

四.掐珠持名唸佛至定力現前時.既將其境承擔下來是否等同於無相唸佛?
持名念佛至无佛可念,将其承担下来不等于无相念佛。这样做就是安住定境,安住定境就是习定了,不是无相念佛。此时应该检视是否有忆念一念在,如忆念一念在的话,并知道所忆所念之佛,这个样子才是无相念佛,如此安住无相忆念,日久功深,定力快速增长,觉受渐渐消弭,妄想渐渐稀少,自然都摄六根,净念相续,法喜充满,心地调柔,福慧增上。成就萧老师开示的殊胜无相念佛法门,尽未来际受益永无穷尽

13、某菩萨问:制心靜處練習憶佛時,如何揀擇是處於”離念靈知”,還是”一念不生”上?

學習憶佛的過程中,有時有憶佛的念,但感覺仍有其他念在營生;有時會沉入細微的憶佛的念,好像以前的”無知感”,”昏沉感”...雖然能察覺此是學習過程,但是,卻想了解這其中的差異原因始末!


jade99菩萨答:
"離念靈知"與"一念不生"都已偏離無相憶佛所主張的"淨念相繼"的宗旨,末學愚見:您應在乎憶佛念佛之念是否隨時隨地存在,而不須去分別"離念靈知"與"一念不生"間的差異,不是嗎?那種無記的境界不是正覺同修會所闡揚的無相憶念佛的境界哦,請審慎揀擇別掉入其中而不自知.初學本法門者在憶念佛中會生起許多雜念,這是正常現象,只要[咬緊]念佛之念不放鬆中忽略那些雜念,讓那些雜念自生自滅即可,換言之,初機學人必須學習去適應一種兩種心同時存在而運作的狀況.爾後,再待機轉折.

阿彌陀佛! 

末學  jade99合十

14、zhenglin菩萨问:諸位網上菩薩阿彌陀佛

末學剛學無相念佛揣摩了兩三個月了發現憶佛念不是很穩定抓不太住會空空的適逢上週親教師開示:可以將念輕輕地靠著佛菩薩細細體會思維發覺很有受用能對治這個"空空的"心理不安感現在億佛比較之前的憶佛念可以更強烈也比較能成片小小的分享願諸位菩薩能有所受用法上猛進.

阿彌陀佛


某菩萨答:“將念輕輕的靠著佛菩薩”,很生動耶!是不是重點在“輕輕”二字?因為只有輕輕才能使念保持在第七識末那?否則,一個不小心出現形象、文字就是第六識在運作了?所以要輕輕的、點到為止?

網上菩薩

阿彌陀佛


求菩提菩薩:心宇菩薩說的極是說起來奇怪就是"輕輕地靠著"讓我有所突破本來之前要作意抓住憶佛念時有兩大難處一是飄忽不定一下子就跑掉了而且有時你會懷疑那個念到底是不是憶佛心裡很沒踏實感二是意識要很努力(用力)才能抓住憶佛念否則會跑掉或者變成無記狀態後來親教師開示後思維佛菩薩無形無相只要自己願意是隨時與祂們同在的念也可以輕輕地依靠著祂們若即若離這樣子嘗試以後意識不僅放鬆反而憶佛念竟然變的比以前綿密現在只要起作意憶佛心裡都可以肯定自己的確是在憶佛心中很有踏實感希望能對zhenglin菩薩有所幫助阿彌陀佛


zhenglin菩薩:求菩提菩薩阿彌陀佛 謝謝您的解釋末學了解了 
末學之前在憶佛時頭腦裡會感覺有一團東西頭也會重重的不太舒服眼睛也同樣會用力我想這就是用意識努力的使憶佛念不跑掉所導致的結果再加上妄念紛飛意識就要更努力的抓住憶佛的念如此一來經過一段時間我好像就會覺得在拜佛時如果沒有上述那種很明顯的覺受那便沒有在憶佛因此生活中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在不斷的提起憶佛的念但是後來有幾次會懷疑自己這個念到底是不是在憶佛每當懷疑產生時就會反覆的檢視當時的念以致於在這些時間裡會有點陷入苦惱不過也不知道

為什麼到後來又確定了憶佛的念直到不久前我又開始懷疑自己憶佛的念理由是:無相念佛所要的憶念是無形無相如果我以為身體上的覺受便是憶念那麼顯然是錯的啊但是這麼一來難道說我以前都沒有在憶佛囉也不是啊因為我確定我有在憶佛......就這樣翻騰了一時

後來在翻閱<<念佛三昧修學次第>>時看到最後的見道報告中有一位前輩提到"要用純然的心去體會"雖然那裡好像不是在說憶佛可是我卻一直在體會思惟這句話漸漸的我發覺到憶佛的念其實可以是"只有一點點"這個時候以前那種憶佛時的不舒服的感覺似乎消散了許多因此也就不去理會身體上的感覺而專注於"那麼一點點"的憶念所以最近這一段時間覺得憶佛的念雖然輕輕的但卻比較容易保持住現在覺得這就好像在曬太陽一樣日光並不會把我們壓住但是我們卻可以知道日光照在身上既可以純然的知道日光那麼應當也可以純然的知道佛菩薩~感謝佛菩薩慈悲攝受加持~
這是末學最近的體會如有錯誤與不當之處還請菩薩們指正


某菩萨答:zhenglin菩薩是的我之前體會憶佛念也有如同您說的困擾現在了解不是要重重的憶才會保持憶佛念輕輕地反而可以漸漸體會念的微妙深細我想這樣下來時間一久念可以變的深細等意根習慣了漸漸就可以達到淨念相繼的工夫在憶佛時頭腦裡會感覺有一團東西頭也會重重的不太舒服眼睛也同樣會用力我想這就是用意識努力的使憶佛念不跑掉所導致的結果

---身触,因意识心转细故有此觉知。再加上妄念紛飛---法尘,也因意识心转细故有此觉知。意識就要更努力的抓住憶佛的念如此一來經過一段時間我好像就會覺得在拜佛時如果沒有上述那種很明顯的覺受那便沒有在憶佛---忆念(佛)之心遭身触法尘影响而有掉举,故不能执着身触法尘,应重新收摄忆念之心。因此生活中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在不斷的提起憶佛的念但是後來有幾次會懷疑自己這個念到底是不是在憶佛每當懷疑產生時就會反覆的檢視當時的念---反覆检视当时的忆念,是修习无相念佛的必然过程,比如与忆念之时会时时检视一下,下面是否即

能现起“阿弥陀佛”四字洪名,若能现起,心就笃定。如此反反复复,终能无疑,不需检视,净念相续,无相忆念(佛)。另有时工作之时也会检视一下,工作之后也会检视;乃至觉醒之时也会作一检视,看看是否即能忆念(佛)。若与检视后心不笃定,不妨持名念佛作为加行,再向无相念佛转折。以致於在這些時間裡會有點陷入苦惱不過也不知道為什麼到後來又確定了憶佛的念直到不久前我又開始懷疑自己憶佛的念

理由是:無相念佛所要的憶念是無形無相如果我以為身體上的覺受便是憶念那麼顯然是錯的啊但是這麼一來難道說我以前都沒有在憶佛囉也不是啊因為我確定我有在憶佛
......就這樣翻騰了一時

---对身体的觉受肯定不是忆念佛,是意识心忆念时发生掉举,关注觉受,忘记了忆念。但修习无相念佛一段时间后,应能与关注觉受之当下即刻觉知,即能马上摄心忆念(佛),虽非净念相续,一心不乱,但也大致相续,间有片断耳,还是在忆念。此为无相念佛尚未到火候,不必烦恼,继续勇猛精进忆念可也。

後來在翻閱<<念佛三昧修學次第>>時看到最後的見道報告中有一位前輩提到"要用純然的心去體會"雖然那裡好像不是在說憶佛可是我卻一直在體會思惟這句話漸漸的我發覺到憶佛的念其實可以是"只有一點點"這個時候以前那種憶佛時的不舒服的感覺似乎消散了許多因此也就不去理會身體上的感覺而專注於"那麼一點點"的憶念所以最近這一段時間覺得憶佛的念雖然輕輕的但卻比較容易保持住現在覺得這就好像在曬太陽一樣日光並不會把我們壓住但是我們卻可以知道日光照在身上既可以純然的知道日光那麼應當也可以純然的知道佛菩薩

---不去理會身體上的感覺而專注於"那麼一點點"的憶念,这是用文字对无相念佛境界的比较恰当的描述,实修之人可以对此心领神会,外行可能又要执着于那“一点点”了。可是这“一点点”非言语可以说得清的,是实修后的觉知,毕竟如何?堂上拜佛体会去。
以上管见,贻笑大方。

阿弥陀佛!

 

 


 

15、冠慶菩萨问:各位大德,後學在此頂禮了。後學有一事要請教同修會大德,請指教

後學在拜讀《無相念佛》,其中蕭老師解釋“憶佛”,說“憶到入神之時,渾然忘我,也忘了外在的世界和聲音。此一憶念想念之法,即是念佛圓通章之主要精義”。蕭老師又說“(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澄清寂靜,心中無所緣念;也就是說不再攀緣佛的形相、名號,以及佛號的聲音,乃至連憶念之一念亦不攀緣。”

在後學的理解,是說在憶佛的時候,只要保持憶想,連“佛”的念頭都要捨棄,比如拜佛時,只要保持憶想不要斷掉,不用了知是不是阿彌陀佛,這便是在憶佛拜佛,是不是這樣?還是在憶想的時候,還是要保持一個阿彌陀佛的念頭?

敬請各位大德指導賜教  
阿彌陀佛  
後學冠慶 頂禮

 

某菩萨答:师兄问:在憶佛的時候,只要保持憶想,連“佛”的念頭都要捨棄,比如拜佛時,只要保持憶想不要斷掉,不用了知是不是阿彌陀佛,這便是在憶佛拜佛,是不是這樣?

简答:不是这样。无相念佛虽然没有名号、声音、形象,但要清楚知道自己是在念哪位佛菩萨,不能模糊,更不能混杂。《无相念佛》一书中有明确的开示,请师兄仔细阅读即知。


 

16、某菩萨问:各位师兄都在努力,我很惭愧,我接触萧老师的书好几年啦,内心深为感恩,以前我一直持名念佛也好几次想认真学习无相拜佛,可是最近在念佛拜佛的过程中常有谤法恶念涌出,我身边的学习无相念佛的师兄好象都没有这种情况,网上有人谈及此类情况,最多也不过偶尔一念,不会象我这样,我非常苦恼,意识明知不对,可是控制不住这些恶念涌出,难道是我往昔有过这类行为,我该如何面对和化解这个障碍,敬请各位师兄指点.


大德您好:
求菩提菩萨答:此是過去世謗法惡習的種子流注,當出現時,意識隨即否定它,提起憶佛正念即可。

請您每天在佛前至誠心懺悔及發願要護持正法,求佛菩薩加持。可參考正覺同修會的發願文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0-9/book999-7.htm
請不用過度擔心,而影響道業。佛菩薩會加持一心修學正法的佛弟子。

敬祝道業增上
末學求菩提 合十


17、冠慶菩萨问:請教求菩提大德,末學在無相拜佛時,也常常會在腦中央莫名地冒出一些妄念,有時是一句話,有時是一段音樂,有時是一個無意義的聲音,特別是這幾天,因爲拜佛的動作緩慢(差不多四分種一拜),妄念就特別多,只能加快動作,真不知如何是好?請大德指教。

末學冠慶 合十頂禮


求菩提菩萨答:冠慶師兄您好:
您可以參考這篇往來回覆的文章,應該能解答您的問題。
http://www.a202.idv.tw/LB5000/cgi-bin/topic.cgi?forum=4&topic=52&show=0

敬祝道業增上
末學求菩提 合十


冠慶菩萨:感谢求菩提大德指点,末学已认识到不应掉入落悔盖中,不应急于求成,要发长远心,我已将正觉发愿文加入功课中,并将于佛前多忏悔自己往昔罪业,,几年前一出家师父指点末学阅读萧老师的书籍,末学读后一直对萧老师深为感恩,发愿追随他护持正法续佛慧命,末学深知末学能读到萧老师的书是有很大福报的,末学现又在此得到个人具体问题的指点,当自努力.  

阿弥陀佛  

末学合十

18、cn8025菩萨:以前拜佛忆佛时老怀疑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在忆佛,人很紧张,而且念头容易丢失。昨晚拜佛时突然感觉以前

好象都一直在执着让自己忆佛的念头,根本没有拜佛的心思了,于是告诉自己要把心思放在拜上,没想这样一来,反而把忆佛

的念头轻松提了起来,拜的时候,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拜哪一尊佛,而且也不会紧张怀疑了。拜完以后,感觉念头还很清晰,

日常生活中也能常常带着这个念头了。虽然不是很强烈,但自己感觉更肯定了。

---请功夫深的师兄们指教,小弟的体会是不是正确?


jade99菩萨答:合十不知cn8025師兄發費多少時間練習[無相念佛],而能得到這樣的效果,實在令人感欣慰與讚歎,建議您先安住這狀況一段時間後再[轉折]成話頭.祝您道業增長,早日圓成菩提.阿彌陀佛!  
末學  jade99合十


cn8025菩萨:末学实在惭愧,我于今年2月下旬才修习无相念佛,一周后感觉如上,但因我身份特殊,俗事繁杂,近段一直没有时间与场地念佛拜佛,故感觉功夫已经退失很多,实在是前世业障太深,故有此报,我常真心忏悔。但末学证悟决心决不会因此而有丝毫阻碍,不会放弃此殊胜法门,只求早日能脱离俗务缠绕,专心念佛,早日明心见性。

19、某菩萨问:阿弥陀佛!頂禮菩薩們!

1,末學拜佛有兩年了,最近事務干擾,拜佛時間減少了,明顯平時憶佛也差很多,又有師兄強調觀行整理,說我以前太偏於定了,要增加觀慧以斷我見,重心偏移也多少忽略了拜佛,又加上末學攀緣心重,常常于拜佛時妄想紛飛,尤其是一些俗事沒有解決之時,所以有時感覺拜佛時的憶念還不如平時動中專心憶佛的時候,不知道是否是一種錯覺,拜佛時更專心才發現妄想較多,平時動中散心覺察不到妄想。

2,還有末學拜佛時發現自己對身觸較為執著,很會影響憶佛的淨念,自己就觀想色身以及覺知心都是假的,全部拋開,色身之外(比如腦後)虛空中有一個憶佛的念,這樣倒是會憶的好些,可以嗎?

3,起來的動作姿勢老是掌握不好,背部習慣性的弓起來,為了保持背部的平直,就需要花更多的力氣與精力,又干擾了憶佛,該怎麼辦呢?還是不要太注重姿勢,有憶佛就好?

4,有師兄講:觀行得力了,更會促進憶佛,其實你已經會憶佛了,意識心關於憶佛的念心所基本成就了,你就把干擾你憶佛的障礙除去就好了,剩下的就只有憶佛了,自然不就是一念相續了嗎?障礙除去就要靠觀行。―――――但末學慧力定力都不夠,觀一觀就忘記憶佛,是否應該現在堅持觀行?還是放到以後有定力了再觀呢?

末學慚愧頂禮


正藏菩萨答:師兄您好
1.散心時因為心都向外攀緣,所以比較覺察不到妄想,此時憶佛可以收攝心念,因此感覺會好像比拜佛時來的專注,此是一種相對比較下的感覺。

2.末學最近觀行的心得也如同師兄一樣,身觸佔了很大的比重,可以在這方面加強觀行。如果可以增進憶佛的定力,末學認為使用一些適合自己的方便法應該是可以的。

3.末學以前開始學拜佛也是覺得上下的動作吃力,後來覺得只要是不太偏差的姿勢,不會影響身體即可,把心力專注在憶佛上比較重要,因此姿勢調整到自己舒服合適拜佛即可。

4.觀行是隨時可以實行的,不需要等到定力好再來,反而觀行會增加定力,但是不要和憶佛混在一起做,這樣觀行會無法深細,憶佛也會不得力。平時觀行、憶佛、看話頭這三個法可以隨著自己的狀況做切換,不會互相牴觸。如果交替使用的好有可能可以使自己的功夫有所轉進,不過這就因個人的狀況而異,末學提供自身的經驗:觀行過一段時間後,確實心中的妄念會明顯的減少,煩惱很淡,此時心裡清澈明淨,此時再提起憶佛念或話頭,會特別得力,感覺跟以往不同,心中很是歡喜。其中的奧妙,就請師兄自己去實修體驗。與師兄共勉。
敬祝道業增上    末學求菩提合十


2.還有末學拜佛時發現自己對身觸較為執著,很會影響憶佛的淨念,自己就觀想色身以及覺知心都是假的,全部拋開,色身之外(比如腦後)虛空中有一個憶佛的念,這樣倒是會憶的好些,可以嗎?

当然可以。只要可以达到效果,什么方式都可以尝试。

3.起來的動作姿勢老是掌握不好,背部習慣性的弓起來,為了保持背部的平直,就需要花更多的力氣與精力,又干擾了憶佛,該怎麼辦呢?還是不要太注重姿勢,有憶佛就好?

每个人的生理上会有一定的区别,我有同修在礼拜时,臀部一直无法坐到小腿上。推荐的拜佛方式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忆佛,减少因色身不协调而产生的杂念。如果您体能只如此,当然以忆佛之念为主,动作上适当的修正为好。毕竟动作只是辅助,不要本末倒置。

4.有師兄講:觀行得力了,更會促進憶佛,其實你已經會憶佛了,意識心關於憶佛的念心所基本成就了,你就把干擾你憶佛的障礙除去就好了,剩下的就只有憶佛了,自然不就是一念相續了嗎?障礙除去就要靠觀行。―――――但末學慧力定力都不夠,觀一觀就忘記憶佛,是否應該現在堅持觀行?還是放到以後有定力了再觀呢?

谈到观行比较复杂,且也不便在论坛这样的场所去多谈。不过修行还是要讲次第,不要忙乱,一个阶段成就一个阶段的目标,不妨成就无相念佛后再说。

供参考  末学正藏顶礼

20、一二三菩萨:

正念观想的能力,众生皆有。大德有如是这么多的时间,实在是很令人惊奇;按照解缚方便,以个人所了知的部分,为兄解释念佛的转进:如果音声代表实相,便不会说五蕴虚幻无常,因此虽有圣号,则从第一义谛而言,都是度众方便,都是施设法,由于净土行者,深信有阿弥陀佛,因此可以称号不辍,如是声音传了行者之往生极乐世界的切愿,所以藉此而摄心,虽然本非定以称

念而摄心,然经由不断地念诵,心便开始于念佛的方便正念上安住,所谓的安住,是说在六根门头,开始不一直随逐诸法,只是将六根摄入到修学的所观照的境界上,所以深缘所生相故,渐渐
将这观想不熟悉的境界相收摄于心,于念佛心安住,心因为平时又不断熏染道种,对于应该往生、如何往生、乃至生死之助念方便,如是事理,都已经了达其中少分,在中间并无邪见困惑,

对于往生事理如是笃定,即使今曰丧命,不求托诸讯息转告家人,惟求大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舍本愿接引,如是清楚明白事理,没有疑惑;所以藉由净土书籍的熏染成就善根,又透过不断地念佛实践,六根的意根于触心所上,常常令心不断地根据习惯、习气种子而现起念佛而安住,意根本无所谓好与不好,以了别慧不如意识之伶俐的缘故,所以只要理上信受生死有弥陀大愿,可作舟航,度此大海,因此念头便可以渐渐随顺安止。

所以念佛随个人状况不同,但在其中应该自问,什么样的情境,应继续念佛,应自知业报现前,应安住念佛,应无畏惧地念佛,这些情境都可以透过个人的观想和施设,先去思惟一番,如行者回向给众生的时候,观想如是;然因为此中意念纷飞,一个简易的方法,是将自己的如是心愿愿力写在纸张,变成文字,这样开始写不了几个字,自己对于生死轮回、念佛往生都是听善知识的教化开导,这时,便可以施设人生最坏的情境,比如生大病等等,自己的正念在哪里,自己思惟,自己对弥陀的信心有何多么坚定,这样一字一字地写下来。

所以并不是修学净土法门的行者,就没有修行曰志可写,事上也并非决然如此,因为众生心随时与过往的五尘相之上的法尘相应,所以浮现的种种都是五尘,透过自己对于法上的认知,这样的思惟,是可以建立不坏的信法,当知念佛法门于此信根、信力所需要的部分,超越他法门甚多,

所以经典首说:「难信之法。」既然需要信力成就,所以应当思惟整理,理上透彻,经由撰写最坏情境的思惟,还能够信受弥陀,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字正理自我熏习,便可以经心相又转进一层,由信而起更深的正念,由此正念又可回熏成就信根、信力,所以皆由了达净土而自思惟而胜解其义而来;因此于诸般情境,尚且不如此诸思惟的恶劣情境那么糟糕,透过这样的思惟整理,都是自家珍,即使他人毁谤如来胜妙之净土法门,心也可以安住,以少分信根成就的缘故,将来便可以于恶劣情境中,生起最后一分仰信:惟念圣号而往生净土!

所以实践的方便甚多,总在信根,因此念佛摄心,渐渐地可以在人来人往之时,还可以出现佛号,但因为意根信受过往意识、多生来的习气,所以诸法尘境界会随着当前境界而不断地引发生起,这是很自然不过的事情,而行者在这当头有时会无所适从,以意识心好像要念佛,或是提起一念要念佛,但是意根却决定要缘取外界一切诸相,并引发过往落谢法尘种子,纷然现起,而意识心最后觉得如何,尚且不清楚的时候,都顺于过往习气,因此自心散乱,念佛心不再,等到再由其于之境界相而引发的时候,这个时候又生起懊悔的念头,以为不念佛处又如何,自责自己,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我们的习气种子像是须弥山,像是高广巨海,一切不可思量,不必生以悔心而应对境界相,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不必在自心落谢更多的懊悔,我们本来流转于六道之中,随逐于诸法,因此即使我们今曰如何用功,要将故往的一切种子一刀斩断,这是让自己更加地沮丧,对于佛法更丧失信心,因此攀上高峰,还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而来,这境界人人皆有,不必懊悔。

因此忆佛念佛的方便是很适合于这时候来作的,这时候,随顺一丝轻微、模糊的忆佛念头,如同您挂念您父亲,但是不生起一个特别的形象、声音、符号,就可以忆持这「父亲」,在您工作的时候,这「父亲」还是可以忆持,因此行者当信受这「佛号」当然也可以如是忆持,以非语言的方式、以非文字的方式来忆持,既然「佛号」成为非语言、非文字,又不会生起阿弥陀佛的庄严相貌,这声音和色相都不需要生起的时候,便可以随顺这样很轻微的念头,好像不是念佛的念佛,可是这样就是,当然这世间有许多和您很亲近的人,这样便想要身心俱起,五根俱作来回应,当下这细微的忆佛念也不见了,这是很自然的,摄心在正念中,为人处世仍要遵守法理,因此如果要也能够提起一丝细微的忆佛念,便需要平时在未遇到这些人事地物的时候,要能够生起正念,自己用功,把定力逐渐地培养,将定力逐渐提深到一个程度,便不会时常散乱,忌讳散乱也不必,水到渠成,用功的时间加长,用心的时间加长,让自己的意识心在念佛中,深细的一念,虽然这样还是妄心,但可以成就往生,所以称之为修行,真心当然不必修行,会修的当然是妄心。

拜佛忆佛是圣平实菩萨所施设的妙方便,也是符合经典上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可以因就如是无相念佛拜佛的老实工夫,渐渐地在生活上,开始转变,有一天,您会想试试看,就在工作的时间,将这忆佛念带出来一下,好像抓到了,像是在家里用功的那样,即使很浅,也无所谓,就带这个念头,一起工作试试看,走走路,这个念头好像还在,喝一下水,这个念头在喝水的过程,好像也还在,这样欢喜地呵护这个微细的念头,打失了,忘失了,也不沮丧,不是在用功上,而是在感受这样的念佛境界,这样无相的念佛境界,不是以为这样是用功,如是的用功其中,是因为有定的滋味,所以不必强迫自己,既然由是念佛忆佛,可以生活在工作之中,当然也

可以扩及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地点,去享受这个忆佛的世界,去领略这个忆佛,心去调柔,想弥陀大愿如何平等慈悲对待众生,我也是如是学习这当下的忆佛念,当五尘境界变动的时候,心不用慌张,也不劳整个将忆佛念弃舍。将思惟拨动一下,又知道这个忆佛念是如此的清晰,因此放心,不必一直挂念这样的忆佛工夫好还是不好,有无真正的修行,自己可以不可以往生净土,连这些都尚且不挂念,何况是其于世间的事情,所以意识心可以渐渐地说服意根,安住在这样的境地中,意识心觉得很棒,这样就是无相忆佛念佛。

至于有些境界相需要对治处理,也毋需多说,行者未至初地,染着重,情执皆有,何能免之,因此这些自己观察,于方便时,当发起圣心,求受菩萨戒:当知一切菩萨从大悲生,因此虽有信根,不能够茁壮之故,皆于众生有情之处,不愿发起大愿,对于种种众生都不愿意摄受,所以于受戒时,想一切众生轮堕五趣,生死不已,开始愿意今生时时刻刻遵守菩萨戒行,乃至于未来生,这样又愿护持摄受众生,一步一步向前,如是圣道虽三大阿僧祇劫,则将必至,敬祝仁者!

妙宽兄,趁现在好好地「享受」这无相念佛的「乐」,假如您工作的时候,也不需要打太多的闲岔的时候,便将那个「无相念佛」中的「念」拿出来,模模糊糊也随它,没有关系,是可以像您再念一次佛号去确认,那是很好,防止您丧失信心。

无相的忆佛,始于模糊,在中间就会慢慢地淡了,最后不见,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其中需要您有适当的作意,有了这些作意的施设方便,心可以安住,将这忆佛变成很愉快的事情,这些不断地透过意根受到意识的重复确认以及心行念头上的相续,最后这个迟钝的末那就会完完全全地信受,因为它相信您是「玩」真的,接下来就会「生处转熟」:本来还要很强的作意,才可以生起来忆佛念的情境,结果反过来,比起那些本来还会偶尔「自动」生起忆佛念的地方还要顺,马上就几乎是「全自动」地、「好像」不需要任何作意,便直接进入这忆佛念中。所以在这个意识心的缘取虚妄境界方便上,是不要将这个心绷的很紧,因为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旷意自在,我们要

慢慢地学习;既然发愿往生,这个生活的步调便要由您现在的心来掌控,不要急,宁可让人间众生嫌您动作缓慢,动作迟钝,而那个「模糊」的「念」不要掉,等到习惯了,念头很顺地服贴下来,您的动中念力、定力都加强了,自然动作就可以快慢收放自如。平常的时候,我们常听一些善知识开示念佛法门的时候,要您去观察二六时中,这个念佛的念还在不在?当然还要提醒在不在,这个方法就是已经不那么受用了,在不在当然可以这样提醒,但如果真要说「在不在」这件事,那还需要有方便,一个简单的方便,就是让自己的意识心和意根知道「要」念佛,知道您准备如何「明确」地念佛,就是说要在哪些场合、哪些动作、哪些处世、哪些身行中,去引发这忆佛的「念」,将这些情境用纸笔写下来,每天将「忆佛念」和这些场合配合,自己去受用,看看

自己的意识心是否变的很急躁,无法安住生起忆佛,还是已经忘记忆佛,还是可以尽情地享受这个「念」,这每种情境自己去锻炼个每天三次,这样则可以自己记录。透过记录,看看如何改善,看看为什么没有办法去发起这个念,或是忆持「无相念」的当下是不是很勉强,是不是很不舒服,是有哪些障碍,把这些事相上的障碍去除了,或是说想清楚了,知道哪些时候这些无相念无法很清晰,哪些情境可以很清楚,这些又整理过了以后,再反馈回来给心的调整,这时便不要去勉强事相上的改变,将心改变去接受外境。如是可以在忙碌之中,享受心的「无相念佛」,即使念头的滋味很淡很淡,但就是这样,只要心中笃实信受,这样的念就是念佛,即使将来有个时节因缘,身心都很痛苦,也要想起来自己曾经有过无相念佛的受用,很是安慰,要相信自己作佛

成佛的缘分已经近了,要发愿舍报往生,不要犹疑不决。如果是个人时间多的话,便是在拜佛中安止,这是很舒服的,也可以从中培养定力和忆佛念头的深细,这样隔天的情境便可以自行演练受用,自己如果还不熟悉,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来回几次地想象几次,自己如何地忆佛,如何在行住坐卧当中,去配合身行的运作,来呵护这个念,如何享受这个念,这个似有似无的念,这都是自己可以经过脑中模拟演练,实际操作,心境提醒,不断地加强,最后这个忆佛念佛的无相就会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受用功夫。师兄,您可以好好地作上一个礼拜,每天检讨,哪些情境不熟悉,念头容易打失,哪些情境需要比较多的心力,需要方便的作意提醒,这些等等都不是有位

大德安慰其病危的弟子的一句空泛地「要用功喔」就可以带过去的;这个念佛的功夫能不能在动中出现,除了知见正确,断除我见以外,就是要用这些时间和方便不断地一步一步地转进,不是在维持一个念佛的形式,不是在压缩其它的时间,全都拿过来念佛,当然果能如此,是很好,但如果不能,就是要在其它的时间,透过这些定力的熏习,将忆佛念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去。如果在有些情境上,一个专心往生于极乐世界的行者,如果还会夹杂到功夫全都忘失,而且也忘记了菩提心,这样就要再将心再调整,或是继续熟悉一下这样的情境,保持愉悦的心情,慢慢地调整这些心境可随着这样的外境而更加调柔,其中如果有很深的执取,这样要观看导师的书籍,老老实实地观行这些蕴处界法,如果这时候没有时间观行,还是先打下念佛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接下来的路实在是太宽广了,即使菩萨不想特别作什么,依照熏习正确的断除我见的知见,这样往生也几乎是毫不错失!甚为稳当!只不过会被嫌不够精进而已。至此忆佛成就的行者,想

参禅开悟实相,也可以有个方便转进;想要观行蕴处界虚妄的人,也是挺自在随意,可以比较细腻地抓取这些变异;想要降伏些性障的人,也可以比较敏锐地察觉自己的过失,改变一下细微的脾气和意念上的转折,乃至可以因为察觉他人的许多习气,这样自己可以警戒自己不会去造作如是的过失,如是渐渐地不乐生起某些对于事相上的坚持和现行,如此也多少有个入处。本来这些方便本来也不需要有人来说,只是因为念佛很简易,所以大家就会觉得要花这么多的方法和功夫来研究种种方便,似乎是很奇怪,所以就会忽视它,然而念佛并不简单,这样些许方便还只是现在我的程度可以想象出来的,师兄可以此无相拜佛、无相忆佛作为将来成就其它功夫的前方便。敬祝仁者。

以上是一二三菩萨对某师兄如何修学无相念佛的开示。均是实实在在的个人经验之谈,对吾等初学指导意义很大。末学相信一定可以利益诸位师兄的修学,故特地张贴与此,供养诸位师兄!
愿诸位师兄能共得法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圣平实菩萨!

...........

21、无所住菩萨:
【無相念佛】的殊勝   无所住(著)
【無相念佛】的修練之法源出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為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顯然念佛圓通章所傳授念佛之法乃是以想念之念來念佛,而

不是嘴說口念;因此正覺同修會蕭平實老師施設善巧方便以拜佛的方法來達成念佛一念相續,淨念相繼的目標。No.1865八識規矩補註(卷2)T45,p0475c「去後來先作主公此識是總報主故。有情投胎時最先。命終時居後也。依憑經(即雜寶藏經)論(即瑜伽與攝論)略辨此識捨出之處。總括經論。頌曰。善業從下冷。惡業從上冷。二皆至於心。一處同時捨(二論之義)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經義)謂經論異者。經驗六趣差別。論明善惡兩途。蓋六趣亦不出善惡也。」謗法之人於捨報時,由頭部開始捨報,故言【惡業從上冷】;故於初死位以後即開始陷入昏迷,此時縱然欲以念佛往生西方亦已不及,已限入極重之悶絕,根本無法念佛;當阿賴耶識捨離色身一分,地獄身已在地獄形成一分,阿賴耶識捨離色身九分,地獄身已形成九分,最後阿賴耶識由腳板捨離,地獄身已形成,開始受長劫之尤重純苦之報,故言【地獄腳板出】。

一般學佛人、念佛人若無謗法之地獄業者,大多屬善業之人,故捨報時必是【善業從下冷】,於息脈斷後而進入初死位,此時色身雖已不能動作,無法表示意見,但仍有意識存在,若【無相念佛】功夫成就,於此時必能繼續憶佛念佛,則極易與彌陀世尊相應,必然極易往生也。一般念佛人修學持名唸佛,然而經常是嘴唸心不念,心緒極為渙散,若進入初死位時,平時唸佛所依靠的

舌根又已無法運作,又無憶佛念佛的功夫,此時必將增加往生之難度也。比較之下,可知【無相念佛】之殊勝;若此法修學成功,不僅必然往生,又因具備淨念相繼的動中定力,可依此定力而轉入看話頭,參究【念佛是誰】,因緣成熟必打破黑漆桶而親見自性彌陀,必上品上生也,此即是念佛圓通章中【【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之真實義理也。

 

22、某菩萨师兄问:以前拜佛忆佛时老怀疑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在忆佛,人很紧张,而且念头容易丢失。昨晚拜佛时突然感觉以

前好象都一直在执着让自己忆佛的念头,根本没有拜佛的心思了,于是告诉自己要把心思放在拜上,没想这样一来,反而把忆

佛的念头轻松提了起来,拜的时候,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拜哪一尊佛,而且也不会紧张怀疑了。拜完以后,感觉念头还很清

晰,日常生活中也能常常带着这个念头了。虽然不是很强烈,但自己感觉更肯定了。


---请功夫深的师兄们指教,小弟的体会是不是正确?-


三乘法菩萨答:
心思還很清晰的時候,因為已經離開拜佛的動作,可以經行,或是運動挪動身體,慢慢隨順這憶佛的念,身體還可以繼續動作無礙(從中去體會非拜佛時候,也可以安住),這樣細微地安住個幾分鐘(所謂細微是有定力和定境的含意,但因為以佛為念,所以此境以定力安住),不必急著去作其他事情(有急著的念頭生起的時候,將來作我之五取蘊的觀行,可以去看這念頭的攀緣相是什麼)。如果覺得這一拜佛的狀況不錯,應該繼續加長一點時間,繼續拜佛(生處轉熟),去讓末那習慣安住這個境界,不必急著讓它又去攀緣(誰是它?)。

日常生活中,若無法提起憶佛的念,被貪瞋所惱(甚為正常,只能發願度一切人事,無分親疏,無分恩怨,平等皆願意度;此是無奈而起願,而後漸漸感覺這些人很苦,將來真苦,因此生起慈悲,無分親疏恩怨,真的願意度;但是於所行中,意念常常有不滿的念頭生起,這是未來作我之五取蘊的觀行,要去深觀的;而後漸漸地覺得這樣根本無法未來佛道邁進,既然成佛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唉,何必守著人我的見解,作繭自縛呢?而後開始又有不同,希望眾生於人天乘善法安置,慢慢歸向正法,覺得大眾都可以幸福安住,念念開始祝願迴向;而後又有轉折,想要樂於成佛,而不是因為成佛是一個設定的重要目標而已,所以開始更多的無私無我的身口意行,喜樂這些行為,以這些行為正是成佛的應該作的事情;而後開始又希望眾生也可以成佛,甚至比我早成佛,尚未成佛的時候,都可以安住快樂幸福,所以念念迴向,真摯願意眾生可以一切如意。

諸中轉折不一,這些有點困難,於此說,可以作為未來修學上的參考),可以離開當下的環境的人事地物,先不急著歷緣對境或是回溯觀行,去找個無人打擾之處,把念佛憶佛的念提起,如果不是很容易的話,先把眼睛閉上,好好安坐在椅子上,由於也不方便拜佛,可以緣想,然後將平置在腿上的手挪起去拿一個東西,如果憶佛念深的話,這東西要真的碰到手,至少也需要十分鐘。(因為此意識心安住在想佛,單單要將手離開這個大腿,就已經很困難了。這和拜佛不同的是幾乎靜坐,太不在動中的緣故)(歷緣對境到了開悟後,再來作,會比較清楚。但如果煩惱實在是太熾盛了,多生的業實在是太重的時候,要很清楚地對佛菩薩用言語大聲說出自己懺悔的誠心,而且對誰有煩惱,就要迴向給他,並且請佛菩薩作主明證,希望這樣的業苦可以遠離,希望對方能夠快樂,未來一起學佛。)

當然上班(?)也沒有時間去個十分鐘,這方法可以提醒我們。(定力好的人,容易起瞋,所以憶佛處,要攝心想,佛不會起惡心所,不起瞋心所,既然當下是憶佛,與佛相應,離開憶佛拜佛的時候,還是不要起瞋,繼續和佛相應,此時因為行住坐臥,事情繁忙,憶佛的念漸漸不清晰,可是並沒有妨礙,因為憶佛的念就像是一隻遠颺的風箏,只要線頭在,它就是在,沒有離遠多少,偶爾撥動一下線頭,它還是如是不離行人。)總之,師兄的定力很好,這裡只是預備為師兄將來之路說一點,野人獻曝。


某菩萨师兄:顶礼三乘法师兄!
师兄的见解对末学帮助很大,尤其是“憶佛的念就像是一隻遠颺的風箏,只要線頭在,它就是在,沒有離遠多少,偶爾撥動一下線頭,它還是如是不離行人”,真的非常形象。

但师兄所说从“無奈而起願”到“真摯願意眾生可以一切如意”中的种种心态转折末学不太清楚,还请师兄详述。

又:拜佛以及日常生活中忆佛之念总觉淡淡的,不知是否会随修行加深而不断变得强烈,或者一直都是淡淡的就行?“骑声盖色”的境界是听不到、看不见还是能听到看到但是不执着?请师兄指教。


三乘法菩萨答:
眾家師兄不要互頂禮,我甚怕!凡夫頂不得!師兄弟相稱,則為甚妙!
娑婆世界多瞋癡,對修行人不錯,因為隨時都是境界,隨時都是委屈(到底誰在委屈?),福報好的不生此處,修行好的不來人間(這是三界中最殊勝的歷緣對境的第一處,絕對可以引發多生惡種,可以日日生起現前。)(眾生的惡業重到連醫藥都是毒,西醫的藥物直接告訴您許多副作用,真的中醫藥有不產生副作用者,卻少人問津;眾生的惡業重到連吃進去的食物多有殺蟲藥、荷爾蒙、抗生素,可是還是樂於食用;眾生的惡業重到連修學佛法都遇到外道法,反而對於正法不生善念),而貪業可以自身不去貪求,以順境順於世間人事,平淡心可以過;但是對於逆境則無法安忍,心中很容易生起瞋癡,因此心中很氣憤,但是有些場合又無法發作,感覺自己(誰是自己?)好委屈,心中很痛苦,有的情境要日復一日,心理生病,生理也會跟著生病(可名之為業障病,對於緣起不能如理觀行,業障現前而生),終日想到這些委屈,就流淚,就生氣,不然就生悶氣,想有道理的是自己,反而遇到這樣的結果,越想越不甘心(不甘心的是誰?),心思馳走,日夜不安。等到學佛以後,開始首度聽到「冤親平等」,開始知道「這都是業」,因此開始願意接受這「命運」的安排(許多人是學佛後,才慢慢地甘願,但更多人是學佛了,遇到難關,便想佛菩薩怎麼不保佑我,便自暴自棄,想學佛有什麼用,這樣遠離三寶),可是心中實在是很無奈,但是因為知道這諸法之中有業障,是自己業障現前,在念佛迴向的時候,常常提到要迴向自己某某某的冤親債主,可是真的碰到真實世界中的冤親債主,因為末那根本無法勝解其中修行方便,所以常常生起一分無奈和不愉快,臉上永遠帶著不愉快的對待,但是因為有點「認命」,在無奈中可以慢慢地改變,但是那種不愉快的感覺,以及有一絲許的痛苦,還是很清楚(所以自己高興不起來,念佛也念得不起勁)。

遇到這個時候,便要以意識的心所功能,開始分析而後了解,這樣才能轉變末那所執持的習氣。要想清楚,這個真的是冤親債主,而且算是比較輕微的債主,他沒有要我們血肉紛飛,也沒有每天(上班不過五天?)修理我們,何苦以意識心不斷地生起嫌隙,這樣他的如來藏還是收得到,兩邊都互相以不可知的執受功能來傳遞惡意,這真的是何苦來哉?因此既然佛陀說,要化解彼此的惡因緣,要迴向,那就要老老實實地在佛前,求佛作主,大聲說出自己願意將這今日以及過往的功德迴向於某某某,將最討厭、最令您困擾的人說出來,願意把自己很難得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絕對不要吝惜(有的人會反過來說,我不說話XXX,已經很好了,還要我把功德迴向給他,門都沒有!有沒有搞錯,他是這麼壞的人,我不計恨他,已經是夠好的,還要我送功德給他,哼!辦不到!)(所以要看聽清楚,活生生的冤親債主是在面前,凡是讓您不順其心的,就是您的冤親債主,就是要迴向,不要在顛倒中繼續顛倒。)(不然這輩子遇到也沒有解決問題,

如果還得不夠多,下輩子還要繼續還,唉,下輩子有下輩子的問題,這樣每一輩子都沒有正確地解決彼此的業障債務,多生下來,只會越積越多,障礙自己的修行),也慢慢地開始說對不起(有人會說:說什麼對不起,又不是我錯,是他仗勢欺人,是我的某某不對,不是我不對,而且也不是只有我被欺負,所有的人都不滿意他,憑什麼要我跟他說對不起,我寧可和一條狗說對不起,也甭想我會跟他說對不起)(所以要看聽清楚,除了迴向以外,是要把自己的臉拉下來,說對不起,不過三個字,花不到我們兩秒鐘,可是這其中以正確的身行,這要說服末那一分,這可不簡單,一點都不簡單:這末那如果沒有生起決定,這意識忙個老半天,決定要怎麼樣,怎麼樣,都只是想的,不是身行),要真的在心裡說對不起(對債主本來就應該說對不起,難道還要債主跟我們說對不起嗎?被欠錢的,要反過來跟我們說對不起,到底誰欠誰的錢啊?到底誰無理啊?世間人欠人家錢的,有的反而喊得感覺是別人欠他錢,許多人是如此的)(說一聲對不起,就能夠慢慢消除彼此的債務,靠嘴巴的開合動作,將氣體送出,就可化解恩仇,這還不好嗎?何不因此感恩佛菩薩的慈悲呢?如是可以在說對不起時候,不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嗎?),這中的無奈慢慢轉變,開始臉色可以配合說的話,開始平時可以以真誠的態度面對這位「債主」,笑容可以漸漸出來,抱歉的時候,真的帶著一分誠意。為麼可以帶著誠意,先想想這世界誰對您

最好,再想想誰在您面前,您絕對不會心中帶著一絲絲的不悅(不悅的是誰?),或是嘴巴中帶著一絲毫的刺(帶刺的是誰?),便是以這樣絕對不會有任何不恭敬的態度,去和這位這些活生生的冤親債主去說話去,去應對去,這就是冤親平等中的發心,菩薩開始以這樣的心行調整,心開始平靜(哪個心?)。但是行人既然在這個世界修行,遇到了這麼好的機會(事實是冤親債主太多了,機會到處都是),怎麼可以不更加利用機會,所以要繼續往前進,不要只有停下這裡,所以要往前轉折:想這冤親債主對於佛法的認識不清,或是沒有修學佛法,或是有所修學,但是對於真正了義正法不能夠接受,所以將來皆苦,因此未來的果報無論如何,都會比我苦(誰是我啊?),他苦的時候,一定很難過,一定很難忍受,雖然現在沒有苦,好像我比較苦(但既然有修學佛法,這個百年人生道場,實在不能說苦,這是逆增上,這不是苦,攝心鍛鍊,攝心安住,這是修行驗證佛法的地方,這是修道的地方,有麼苦可說?)(不然不要來這裡)但是未來際,他必定受苦,想到這裡,就開始替他感到難過,雖然他今生不知道,但是將來真的是苦不堪言,

所以心中開始生起同情心,雖然眾生包括冤親債主都是自作自受,但以苦為實有,所以真正開始相應慈悲,想到冤親債主未來因為此生的造業,果報不可思議,開始希望這些眾生好可憐,如是憐憫都來不及了,誰要生氣、誰要起瞋,作什麼?(沒有熏習修學了義正法,許多人將來還是不免於三途,乃至像我們身上數不清的細菌眾生,雖然各各都有如來藏,何能夠開悟,苦啊!)因此順觀慈悲。

這只有說到其分少分,希望野人獻曝之餘,能對眾師兄們修行有益。

憶佛拜佛在今日施設,正是為了成就明心,而二六時中在憶佛中處理事務,自然念頭會變淡,這無妨,因為明心才是此施設的目的。這是我個人理解的。騎聲蓋色說的是正參究時,由於疑情太濃了,根本無暇他顧,這個境界還是要問過來人。我沒有經歷這一段。曉遠師兄甚是利根,但已經來到了人間,至少也發願要來,這樣何不隨順救度方便,將來往歸彌陀,任君行止;以娑婆惡世,實在是很令人落淚,上次閱讀到大陸一位小菩薩往生的故事,實在是強忍著,才能夠不落淚;曉遠師兄既然發願菩薩行,此生報盡尚還久遠,何不就在此世界安忍,修忍辱行,修慈悲行,修無瞋行,這些於極樂世界中可無此法,以極為殊勝安樂土,總清淨無染相,為佛力不可思議功德果現。因此菩薩隨順安止,既來之,則安之,莫學二乘小根器,遁隱深山匿林中。應知:惡世眾穢好修行,菩薩當機現五濁!

本師釋迦牟尼佛,令我動容再動容,法華菩薩常不輕,真乃人間奇男子!
不取淨土就穢土,於此五濁誓先入,為道不敢不泣從,將來也稱釋迦佛!

南無阿彌陀佛

 

 

23、求菩提菩萨师兄问:諸位網上菩薩阿彌陀佛


末學拜佛也半年有餘了每週聽親教師開示做憶佛功夫的要點最近兩三周老師提到憶佛念很細微輕輕的淡淡的若有似無自己去肯

定它、承擔它很重要要去相信你所當下了知的念就是憶佛念末學對此頗能領悟它的重要於是就照老師的話如實憶佛

最近末學感冒加上胃炎幾乎沒吃什麼東西平常本來半素食的這幾天的狀況也算全素了吧這樣子4、5天下來於上週末拜佛時也照老師的開示提起憶佛念忽然間功夫有所增進體會了原來憶佛念可以一直和我們同在只要你作意提起去看憶佛念的念頭憶佛念都在心中感動萬分非常感恩老師的開示能讓末學憶佛功夫有此進步另外有這次的經驗末學也認為素食真的能增益道業因此末學也發願從此之後改為全素小小心得希望能對諸位菩薩有所幫助

末學求菩提合十
阿彌陀佛


法振菩萨答:師兄所言甚是!也恭喜您能與無相念佛法門相應,汝是上根人也!

阿彌陀佛!
末學法振 頂禮


求菩提菩萨问:阿彌陀佛法振師兄過譽了末學因為業障深重家中眷屬障礙極重因此功夫做的不很得力但是莫學非常珍惜修學正法的機會謹遵親教師的開示安忍於一切因緣每日修行功德盡皆回向憶佛的工夫時而進步時而退步也要學著去安忍

安忍真的非常不容易但是是必要的路末學也是藉著安忍去發起更大的慈悲心末學現在有一個深深的體認要發起菩薩性要得無上大法必須要通過最困難的考驗而果實絕對是值得的希望能與學法有障礙的師兄們共勉勵

末學頂禮諸位菩薩師兄

阿彌陀佛


法振菩萨答:求菩提大德您好
(1)若眷屬障礙重,就將平時的功德迴向於他們!
(2)修學無上大法,的確需要菩薩種性的人才能得法,有空師兄可以參考正覺同修會發願文、華嚴經十行品之十種願行,把自己的心量擴大,慈悲心增長,如此才易蒙諸佛菩薩庇佑!同時持戒也要嚴謹,去了解梵網菩薩戒之十重四十八輕戒的條文,如此從各方面精進,道業修行也才能順利!謹供參考!

阿彌陀佛!


Zwz0099菩萨答:求菩提师兄云:體會了原來憶佛念可以一直和我們同在只要你作意提起去看憶佛念的念頭憶佛念都在。末学窃也以为,只此一句,可以了知,求菩提师兄已能与无相念佛法门真实相应了。赞叹随喜求菩提师兄。


求菩提菩萨答:阿彌陀佛感謝法振師兄的指導zwz師兄的支持末學頂禮阿彌陀佛
jade99菩萨答:隨時隨地的唸佛憶佛也是一種自律行為,還可得佛之威德力加持,真是一舉兩得.聰明的佛子們豈可捨此優良之法?想要改習氣就得依佛之戒律,受戒並持戒,戒可遮止許多行菩薩道之障礙,讓我們可於成佛之道上迅速成就.佛子們不可不知.捨棄上述之法乃捨本逐末,非聰明之舉.

阿彌陀佛!!  
末學 jade99合

24、某菩萨师兄问:有時候拜佛會看到佛像有時候拜佛不會看到佛像可以將佛像收起來拜嗎?


某菩萨师兄答:請問您拜佛時是睜眼或閉眼?

若是閉眼,則應是腦海中出現佛之影像,而不是看到,是不是?倘若如是,且您是初學者,建議:何妨保留它,且同時觀察自己拜佛的動作是否符合"肌肉鬆軟","速度均勻",如此自我訓練一段時間以後,我們再來談"轉折",好嗎?^__^

有時候亮亮的有時候濛濛的大部份的時候是半球型佛像有在某個區塊中卻很少在腦海出現過不確定肌肉有無鬆軟不確定速度有否均勻只是好像會不知覺地拜到別的地方去!

 

依您所述,顯然是意識之幻相,理應捨棄它;換言之,
在拜佛時,只要注意"念佛的念"是否仍在?拜佛的速度是否慢而均?
肌肉是否鬆軟?這是要領,請慢慢體會,或則,與您的親教師詳談.

阿彌陀佛!!
............

25、某菩萨师兄问:最近拜佛越來越昏沈,妄想越來越多,似乎越來越抗拒拜佛,不知如何是好...


某菩萨师兄答:這是正常的現象同時也是業障現前了表示之前拜佛的功德已受用加油不被打敗再把念頭提起即行另外可以加強拜懺無論每日的懺悔或拜八十八佛等等

若以妄念拜佛仍是有功德只是為下品所以有妄念就改成導師所教三段式拜佛寧願有一秒的憶念拜佛為上品勝過妄念拜佛一小時換句話說在求精而不求多在求淨念相續不在求跪拜次數與時間
某菩萨师兄答:謝謝wilson師兄指教拜佛在求精而不求多在求淨念相續不在求跪拜次數與時間這句話對末學很受用受教了.

阿彌陀佛

26、某菩萨师兄问:請問各位菩薩,無相念佛和一念不生何异?拜佛時清楚明白的以一念不生相續下去可以嗎?末學頂禮各位菩薩!


末學也不太明白,似乎無相念佛是無相但有念,而"一念不生"應該無法念佛....並且所謂的一念不生,好像也並不是真的沒有念,除非斷了意識.不知道是否如此,還請諸位師兄慈悲解答...."一念不生"是有念,但我感到"一念不生"心中無有負擔,比較安定,而無相念佛縂在分別是否在憶念

特定的佛菩薩,有時心中肯定程度還不是太確定,疑惑!基本上沒有錯.一念不生,為什麼還有念,因為有那一念-知道你自己處在一念不生的狀況下或者情境裡頭,因為和其他妄想比起來,著力比較輕,所以相較之下負擔比較輕.而無相念佛,是只有一念憶念佛菩薩的念在,只是知道,並不加思維,所以念也是很輕,更直接說,就是用憶佛的念去代妄念.我想仔細思維母子互相思念的那一念,而且是剛起的那一念.因為接下去的念或繼續念下去,會有名字影像接著出現.因為依我們思維的過程,先起念,然後判別這個念重要否.如果認為必須進一步處理,就會進入思維的階段.因為想進一步做更深入的了別或了解,所以名字影像也會隨之出現,以幫助思維能更清楚具體.以上還請會上前輩指正

可是我憶到最後都變成一念不生說後來我也有觀察~就算很想念一個人~想到最後都不知自己在想什麼這樣是好還是壞阿~這是不是蓮池大師於彌陀經疏鈔的"念之不已,念極而忘"呢?發現時是不是要馬上拉回來自己在憶什麼呢?還是就這樣讓它一念不生下去
(不過發現了好像就會自動提醒自己在憶什麼了)


nick菩薩:所以老師才會常常提醒,常常注意憶佛的念還在嗎,如果丟掉了,隨時提起.只要提起憶佛的念就好,不管妄念,不要懊惱,不必自責,只管提起憶佛的念-知道自己是憶哪尊佛菩薩.漸漸的功夫就會越來越綿密,也就是憶佛的念加長,妄念少了,短了.到最後就會憶佛的念一念相續不斷.
某菩萨答:nick菩薩,您說的太好了!如果莫學估計不錯的話,等到“憶佛的念一念相續不斷”的時候,也就會逐漸清晰起來,而不會是“霧煞煞”了吧?
末學頂禮各位菩薩開示! 


jade99菩萨:很高興見到新學菩薩們上網來探討無相憶佛拜佛之相關事宜,末學不揣淺陋提供一些個人之經驗來分享,就方法來說,在從事無相拜佛前做些加行(俗稱暖身運動,如下水游泳前的熱身運動)是有必要的,尤其,初學者過去若無唸佛之經驗者更是需要,否則,不容易進入理想狀況以外,也很容易落入空的一邊而不自覺。

首先,面對佛菩薩聖相(會令我們歡喜之相,請參閱「註」)注視那慈悲微笑之容顏,當歡喜心昇起之刻,開始持名唸佛菩薩聖號,小聲而緩慢的一句一佛號地唸(能持念珠者更佳),然後,讓自己融入那歡喜心中,並保持著那種歡喜心去拜佛,剛開始時每次至少千聲,熟練後可視情況遞減,遞減的標準是以能保持那唸佛之歡喜心去拜佛而不忘失該歡喜心為準。譬如﹕您持珠來持名唸佛,一般一串108顆念珠,您可能於唸了5串左右就能歡喜心滿懷並接著能於拜佛時也一樣,則您就以5串為度,日後再逐步遞減,有壹天,當您自覺可隨時隨地的歡喜「念佛」,這前加行之修業就可結束了。9KPp`$

「註」﹕佛菩薩聖相之挑選秘訣,不論此相是雕塑或印刷,雖然款式一樣,但是所呈現之相貌卻是因人而異。就以印刷來說,可因紙張之質料與厚薄,油墨之吸附,陰乾之過程,都可令同一款之佛相呈現不同面貌,再加上個人之視力,或近視或散光或遠視等,所以,初學佛者須發費些時日來挑選《有緣的》佛菩薩聖相,所謂《有緣的》佛菩薩聖相就是讓我們一見就歡喜,再看更喜歡,百看不厭,越看越歡喜,然後,就以這歡喜心來念佛拜佛,無相憶佛拜佛之功夫就很容易上手並成就之,俗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FW

最後之叮嚀﹕拜佛之功課做完後,記得一定要唸「迴向偈」並發願,正覺同修會的「同修發願文」能讓我們生生世世不離大乘第一義諦佛法,有緣菩薩可參酌之。3
祈願佛菩薩加被修學大乘第一義諦佛法的菩薩們,於佛菩提道上能地地轉進無障礙,早日圓成菩提。阿彌陀佛!! 

jade99合十││Ynb


倘若您想藉無相憶念拜佛之修行來探究「生命的實相」---如來藏,則皈依佛、法、僧三寶之舉應為前加行之一。

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功德請參閱本論壇fanbuddha菩薩於2004/05/10所貼之文,而今末學僅就世間法來說其必要性,基督教信仰上帝必須先經《受洗》儀式,一貫道要得「三寶」同樣必須先經《求道》儀式,至於,儒家、道家、及具有專業技藝之各行各業想要入門求藝都得《拜師》才能學藝,那麼,為何能讓眾生了脫生死輪迴之大乘佛法,就可不經由皈依佛、法、僧三寶來學習而能輕易得其旨趣﹖這是沒有道理的。尤其,大乘佛法之了義經典是闡述真實心---如來藏,該心具金剛性,堅固無比,不是一般的「大鋼牙」或「太空陶瓷之牙」所能《啃嗑》得了,換言之,想以哲學家或文學家的研究心態來研讀《啃嗑》大乘了義經典,而期望開悟了知生命的實相---如來藏,這是緣木求魚,於理於事都是不可能的。而事實上,這世界上並無那位文學博士或哲學博士因《啃嗑》大乘了義經典而悟出佛所開演之真實心---如來藏。

依事理言,欲求真實心---如來藏,應依「物以類聚」之理來求,換言之,既要覓真心,則應當以心求心,才能心心相「應」,俗云:「心領神會」,如此才是如理作意之思維。那麼,應以何心來求呢﹖當以信心求,首先,要相信有佛,且佛是由有情眾生(人)累世修行而成,信佛者必得佛所渡,其次,要相信「法界因果律」,相信第三轉**之唯識經典是佛所說,再次,要相信闡揚唯識經典之菩薩勝義僧,以恭敬心接受他的教導,因此,皈依佛、法、僧之舉是無法避免且必需要的。

再次,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雖然生於佛法之末法期,但既能遇正法,只要依教奉行:積極修集福德資糧,勤修動中定力,熏習唯識之般若正知見,不須在乎學習時間的長短,緣熟必可開悟,「法界因果律」所使然故。

最後,要發「成佛之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以期能跟佛菩薩心心相印,並得十方諸佛菩薩之攝受。

提醒有緣讀此文之菩薩,真正開悟了知實相心者是以「心領神會」來讀大乘了義經典,而非用《啃》的,換言之,以「真心」來讀經跟以「意識妄心」來讀經,兩者「心境」截然不同,那種體驗非局外人所能想像一二,信不信由您﹖

阿彌陀佛

jade99合十


某菩萨师兄问:末學請教師兄:若是沒有因緣機會,向出家僧眾求皈依,而是自誓三皈依,不知是否可行?另外,學習無相念佛,是否一定要受五戒呢?懇請師兄慈悲解說...


jade99菩萨答:依末學所知,有情眾生欲皈依三寶,理應向僧寶--出家菩薩求受皈依.同修會不曾硬性規定必須受五戒才可習無相念佛法門,但鼓勵同修們儘量受持,至少,多分受持殺戒可減少學習障礙.若您因環境因素而無法正式履行皈依儀式,請參閱下列網頁: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0-9/book999-12.htm
相關皈依事宜煩請逕洽正覺同修會.

阿彌陀佛!  
末學  jade99合十

 

27、心宇菩萨:法布施與小參

在10月17日(2004年)下午的禪一結束後的心得討論會上,主持解一的游老師鼓勵大家踴躍發言,并問大家,什麼布施功德最大?回答是法布施,法布施功德最大!几位男菩薩和女菩薩,先後勇敢的走上了講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主三老師!南無出家師傅!南無在座的一切菩薩摩訶薩!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菩薩們合掌行禮後,簡述了自己的學佛心得,把自己的點滴經驗、感想與大眾分享。

游老師在每個發言後還及時的給予小結和評論,抓住問題的重點。在短短的兩個小時的心得分享中,使我學習到不少東西。菩薩們的甘露法雨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了解到一.拜佛心中起妄念是正常現象。出現就出現了,但你拜你的佛,久而久之就沒有了。從另一方面看,拜佛時念多說明功夫往前進了一步,或是遇到了“瓶頸”,對治的方法是坐在旁邊靜坐,然後再拜佛,使心安定突破瓶頸。

二.拜佛之中到底有無憶佛的念?有沒有在憶佛?哪怕憶佛的念少到僅僅是“藕斷絲連”,也是對的。無論做什麼事,要常反觀憶佛的念在不在?在,就好。這個反觀心丟掉,憶佛心在就好!

三.平時每個人可以几個心在用。如打電話,與對方講話、手持電話或夾在脖子上、有問有答有時還比比劃劃。這一系列的動作就是几個心在同時用。而學習無相念佛後,更應該能几個心在用,任何時候都要帶著念佛的念。多心運作是可以的。

四.明心有六個條件;信心、定力、慧力、福德因緣、無慢心以及知見具足等。而六個條件中,第一個就是要有信心。說明信心的重要性。而“理明則生信”。所以要多讀蕭老師的講了義佛法的書,從而使自己對蕭老師弘揚的大乘佛法信心十足。

五.有的菩薩堅持每次拜佛兩個小時,從而定力很好,憶佛的念很深刻。並且早已破參。拜佛的功德很大,可以改善色身。蕭老師說過,拜佛的功夫不僅可以明心見性,還可以破牢關,可得到初禪。使我感到有點驚訝的是,主持禪一的游老師反復的強調大眾要主動和隨時找親教師小參,才會修行很快的進步和提升。原來,許多人和我一樣,還不懂得小參的重要。經常向親教師小參,不僅可以給人以法布施的機會,自己明白問題后也可以法布施給同門。所以不僅寫文章寫書說法、傳法、法義辯論是法布施,小參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法布施。

在第一輪拜佛接近尾聲的時候,我竟然站立不穩、渾身出冷汗。微張雙眼看到前方竟是一片模糊。從來沒有拜佛拜成這個樣子?我這是怎麼了?我很懊惱,千里迢迢來參加“純粹拜佛”的禪一竟如此這般?十几年前我就皈依了佛門。自以為是的認為,拜佛只要五體投地的拜,誰還不會呢?

一年前曾有正覺的人在電子郵件中非常細心的教導我正覺的拜佛方法,我竟不以為然,結果讓我足足的吃了一年的虧。不僅浪費了許多時間,還常常拜佛拜得腿痛。不僅自己是錯誤的拜佛動作,教給我姐姐的也是錯的。結果按照我的方法拜佛她也腿痛。由于在禪一中規定“禁語”,不可隨便講話。當我在休息的時候,想請教一位出家僧尼關於拜佛的几個問題。

她說她不可以說法和說話,要我向主持禪一的親教師小參。這時,我才知道了什麼是小參?所謂“小參”原來就是提問,就是請求解惑答疑。游老師這次是帶病主持禪一,但為了糾正我們的錯誤動作自己親自指導和示范。還請梁師兄專人負責指教我們。

當晚,那位出家僧尼特地請我們上山,到那裡的觀音洞讓我們“小參”,並和一位出家師傅一同耐心的仔細的講解和示范,使我受益匪淺,竟然拜佛腿也不痛了。正確的拜佛方法可以使人較容易做到“攝心一處”保持“淨念相繼”。出家師傅說,要想明心見性就要弄明白色、受、想、行、識。

要把七轉識的功能了解清楚,在生活中體驗祂們的虛妄性。但心太粗,所以要拜佛使心變心細,才能觀察七轉識的虛妄性。拜佛可以調柔身心,可以增長定力。有了定力才可以分清聲音是聲音,念是念;才能分開浪是浪海是海。我真是太高興了!學會了無相憶念拜佛離明心見性還遠嗎?

阿彌陀佛!

心宇合十


jade99菩萨:獨學而無友,必致孤陋寡聞,讚歎心宇菩薩之虛心學習,儒家說得好:"謙受益,滿招損."無慢心的菩薩才能與無我性的真心相印.祝心宇菩薩道業增長,早日圓成菩提.

阿彌陀佛!
末學   jade99合十


參加共修的時候,有人說在怎樣練習還是會有佛的形象及文字。這讓我想到我一個讀書會的朋友,她們再試驗求人不如求己時,學觀世音菩薩念自己的名字,她們說唸到后來都變得很陌生...其實我們也可以試著這個方法,一直唸自己的名字,唸自己名字時應該不會有自己的形象吧,唸久了就會覺得代表自己的這三個字真是多餘的,因為你的名字不是你嘛,不能代表你的一切,就算沒有聲音、形象、名字,但你總是知道你是你自己吧,念佛也是如此,沒有聲音、形象、名字,但你總知是祂...這是突發奇想,給各位參考一下囉個人是認為這只是一個觀念轉向法而已從過程來說是跳躍的當然能一躍至此而落腳穩定的是最好不過的要不然以真心投入念佛調整身心息.不需多久.自然會佛號漸漸休止.而念佛的這一念現前分明.而不是以改變觀念想法的方式達成.

請問上面那位師兄要如何真心投入念佛?那是什麼樣子的感覺是以恭敬心嗎?還是以很虔誠的心?而或平常心?請賜教....感激不盡


我覺得拜到最後什麼心也沒了,只剩一個念掛著,準備拜的時候,我會先合掌想佛對我的恩德,大願等...加強憶佛的念,這樣也比較容易定下心拜,拜的時候知道自己在拜哪一尊佛,雜念起時,我就開始注意動作的均緩,肌肉放鬆(當然憶佛的念還是要在)把憶佛的念放在每一動作的變換上,這樣雜念很快就不見了,只剩一個憶佛念掛著...
這是我拜佛的方法,不知對不對?^^ 


有時拜到脹脹的有時拜到輕輕的有時會拜到好像停頓下來有時會拜到以前及想像這是意識幻化嗎?為什麼起不了斷此幻象的念頭?好像無處可斷?無從下手?好像要找個藉口才會停止拜佛的動作!哇!

 

師兄拜佛怎麼也同我以前一樣?建議您再仔細閱讀一下蕭老師的《無相念佛》一書。
正覺的拜佛不是一般的拜佛,而是無相憶念拜佛。換句話說,是淨念相繼拜佛。如果您的心如此散亂,而無法定于念佛之淨念?是否要不斷提念,直到能安住在淨念上?以上建議供參考。

心宇合十


現在有時候會再回到"持名念佛",細細品味後,會察覺到,持名之名細細在,念佛之念也細細在,感覺持名與念佛具在,散亂心會稍減,清淨心會多些哦!

 

28、禮佛功德:
四明尊者云。行者禮佛時。深知佛體。不離我心。同一覺源。圓照諸法。諸佛悟本。起同體悲。眾生迷真。受諸幻苦。悲苦相

對。感應斯成。一身徧至諸佛之前。一拜普消無邊之罪。

業報差別經云。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處眾無畏。四諸佛護念。五具大威儀。六眾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報。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

三藏勒那云。發智清淨禮者良由達佛境界。慧心明利。了知法界本無有閡。由我無始順於凡俗。非有有想。非閡閡想。今達自心虛通無閡。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禮一切佛。禮一切佛即是禮一佛。以佛法身體用融通故。禮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華。種種供養例同於此。六道四生同作佛想。

文殊云。心不生滅故。敬禮無所觀。內行平等。外順修敬。內外冥合。名平等禮。
[禮佛義與佛像]<增一、二十八、三十六、五>

須菩提尊者憶念佛陀所教之法: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
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
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

佛陀為優缽花色比丘尼說禮佛真義:
善業以先禮最初無過者
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

29、某菩萨师兄问:真不知如何一拜拜一小時?_是自然而然毫無覺知的拜一小時,還是刻意訓練的呢?一拜拜得越久就越好嗎?是

不是憶佛憶到忘了動了停在那,才拜那麼久的呢?還有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說,「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此是指諸佛菩

薩一直掛念著眾生,而眾生卻一直忘卻還是我們練習無相念佛時,一直掛著憶佛的念,而真如卻不曾憶念的意思呢?


jade99菩萨答:個人心得
1.自然那麼慢自己身體力行後你將會發現此言不虛當初聽老師和前輩說也有和你一樣的疑惑很多事在自己親身體驗前很難用想像揣摩例如還不會騎單車看人家騎一定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學會了又覺得很簡單

2.應是菩薩憶念眾生眾生放逸不憶念菩薩
心愈細自然拜的愈慢所以拜久了就會這樣不必刻意勉強一開始當然會比較快無相念佛中導師已有開示倘若,您想藉此無相憶念拜佛的方法來"觸道"的話,其速度每拜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約在8至10分間為佳,某資深親教師如是說,當然,這拜佛動作中仍有幾個轉折點(因人而異),欲知詳情者請到正覺講堂洽親教師為禱.

阿彌陀佛!!
jade99合十


心宇菩萨:
在[無相念佛]一書中﹐我們知道了無相念佛是念佛的法身﹐因佛的法身無形無相。所以念佛也要無相。而何為“話頭”﹖書中說“頭”就是未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就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是話尾。所以﹐一念未生前﹐就是話頭。那我們所學所練習的無相念佛不就是練習看話頭嗎﹖一念未生之際就是話頭。什麼是一念未生之際﹖書中說﹐就是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淨﹐不落空﹐不滅。所以﹐無論是看話頭還是無相念佛﹐要能“時時刻刻單單的”﹐安住在一念未生之際。

好像有一個水面一樣,話在水里面,正要冒出水面的時候,我們在水面已經看清楚它是什麼。雖然還沒有冒出來,我們看住它,不讓它冒上來。如果無相念佛或者說看話頭的功夫還沒做好,就會有個別字冒出來。必須要練習到一個字也不出現,然後就看住它了。(見《禪-悟前與悟後》)書中還說,萬法皆從心生。所以無論是無相念佛還是看話頭﹐其中的念和話皆從心中而起。“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念之前頭就是心”。我們能做到無相念佛﹐能看(音同刊)住話頭﹐將來才能參話頭參禪﹐才能破參這個生萬法之心﹖眼見真如之佛性?

萧老师在书中开示说,无相念佛完全成就时就会时时忆如泉涌。我在网上看到有师兄在谈忆佛心得时,说他在修无相念佛的后期,一直期待“泉涌”出现,可等来等去没有所谓泉涌,然后就认定泉涌就是时时能照见忆佛正念似乎本来就在。(好象是在正觉电子报上看到的,记不清楚了,但内容概要是这样,请恕我偷懒,没有查阅原文)但我认为导师用“泉涌”二字来描述忆佛成就的境界,必是导师亲证过来的心得,应该不仅是“时时能照见忆佛正念似乎本来就在而已”。从字面上理解,泉涌是动态的,与静静地照见忆佛正念应该有些不同。


某菩萨:
从我本人修学体会看似乎也是有区别的。我功夫粗浅,拜佛时总是妄念不断,难得清静。数月前一日中午拜佛,心较清净,忽闻邻居关门声,心中没有一惊,而是起一念念佛之心与之相应。接着又咳嗽数声,也是起念佛之心与之相应。由静而动,一刹那就过去了。

近日本人在静坐中或静卧中,也有数次发现忆佛之念与外界声相互动的现象,忆佛之念随外界声音的变化涌涌而动。有动相可寻,能持继数妙钟。

 

30、某菩萨师兄问:请诸位师兄赐教:“泉涌”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是我理解的对,还是那位师兄理解的正确?


法振菩萨答::-

(1)末學淺見以為無相念佛到達泉涌的境界應該是指第九個次第,所謂泉涌者:『在與人說話時,處理公私事務時、思惟一切事時,均能不憶而憶,自動自發地無相念佛。』、『到此地步時,聞一切喧囂之音聲,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無非憶佛之念。』詳請請參考以下《無相念佛》第九次第之內容:九、佛在靈山莫遠求:行者完成第八階段的工夫時,自知不久即可完全修成無相念佛法門,心中喜悅篤定,但應提防自滿及愩高之心。若心自滿、則不拜佛,工夫即停滯不前。行者當知,此門工夫必須以無相憶念拜佛為方便,工夫始得增強。若心自滿而懈怠拜佛,工夫便不易增進。除非行者已曾多劫修定,是利根人、或工夫已超越此一層次,則另當別論;否則仍宜精勤地在每天早晚勤修無相憶念拜佛為是。

若心愩高、則起心分別:謂我能他不能。彼不如我,彼應學我。起心分別故,則慢心待人。慢心分別故,失諸法利。是故行者到此階段,務須除去自滿及愩高我慢之心,繼續精勤練習,日趨純熟,心更明淨。終於在每天早晚無相憶念拜佛時,不需極強之意志力而能照見憶佛之念、了了分明,禮拜前一佛之念與禮拜後一佛之念,極為清晰,善能分別。禮佛之時,安適自在。頂禮每一尊佛菩薩之次數皆不會忘失,也不會有次數之聲音或文字出現。同時亦已能在日常生活中輕鬆自如地無相念佛。雖然身在繁忙緊張的現代生活中奔忙,卻能無時無刻自在地無相念佛,乃至在與人說話時,處理公私事務時、思惟一切事時,均能不憶而憶,自動自發地無相念佛。

行者修習到此地步,心中清晰明淨,自知佛在心中,佛在身中。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本在我心中」。直下認定:此無相念佛之念,實向心中而念。行者若一向念釋迦牟尼世尊,則自覺釋迦牟尼世尊其實在我心中,不離方寸。若一向專憶阿彌陀佛,或專憶諸佛菩薩之任何一尊,莫不如是。

行者此時若在路上行走,則見狗是佛、見人亦是佛。眼根所見莫非憶佛之念,而無佛號、聲音、形像。或於日常生活中,聞一切音聲,亦莫非憶佛之念,心中亦無佛號之音聲。佛說阿彌陀經所述「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即是此也。吾人在此五濁堪忍世界,雖無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但因能依念佛圓通法門善巧修持,到此地步時,聞一切喧囂之音聲,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無非憶佛之念。行者修行至此地步,法喜之覺受達於頂點。若極精進之人,於六週內修習到此地步,則法喜極強烈,乃至踴躍不已。逢人普勸修習此一法門:慈悲心起,普願人人皆能由此法門得入唯心淨土或往生諸佛淨土。自知必能於臨命終時往生極樂,毫無猶疑。心中極為篤定踏實,不同一般學佛者之心中傍徨、不能得力。行者若原本參禪,此時已具備參話頭及思惟觀之能力,無門之門就在眼前;心大歡喜,便發善願:願一切佛子俱得由此無相念佛法門、親見無門之門。

一般人修習此一無相念佛法門至第九階段成功,多在三個月屆滿之前後,法喜略淡。若不精進,則四、五個月,乃至經年,不得成功。根器不利者若精勤修習,六個月滿亦得成就,唯法喜甚淡。行者修習此法,切忌躐等躁進,貪求法喜;否則欲速不達,反而耽延時光,後悔不及。又:法喜僅是修習成功之心理覺受,猶如中獎,初時喜樂,漸漸淡薄,亦是無常,非是常樂。行者不應以追求嘗試法喜之心而修此法,當以成就究竟解脫為目標而修此工夫,藉此作為助益。

(2)師兄說:『但我认为导师用“泉涌”二字来描述忆佛成就的境界,必是导师亲证过来的心得,应该不仅是“时时能照见忆佛正念似乎本来就在而已”。从字面上理解,泉涌是动态的,与静静地照见忆佛正念应该有些不同。』

※末學淺見以為無論動態或是靜態都對,只要是憶佛之念態够時時保持不斷!與人說話時,處理公私事務時、思惟一切事時,均能不憶而憶,自動自發地無相念佛,聞一切喧囂之音聲,自然起念佛之心,心中無非憶佛之念時如泉水涌出而不斷。

在末學粗淺的唯識學的觀念上以為,憶佛之淨念相繼是指末那遍計所執性(如猿猴躁動不安),被意識心之定力所降伏,而安住於意識心之所緣境(憶佛)上,致末那不再因為觸到五塵內相分,而作意令六識去了別五塵相分而生諸苦、樂受及法塵之憂、喜受等覺受,而使六識心所分別之覺受淡薄;如是第七未那識分別六識心之分別結果是淡薄不重要,而作主不轉移憶佛之焦點注意力,令如來藏繼續剎那不斷地流注憶佛之內相分而不改變,故意識心之所緣境(憶佛)即能如泉涌而相繼不斷!此功夫俱足初禪前之未到地定力,亦可名為一心不亂、八風吹不動! -

(3)師兄言:『从我本人修学体会看似乎也是有区别的。我功夫粗浅,拜佛时总是妄念不断,难得清静。数月前一日中午拜佛,心较清净,忽闻邻居关门声,心中没有一惊,而是起一念念佛之心与之相应。接着又咳嗽数声,也是起念佛之心与之相应。由静而动,一刹那就过去了。
近日本人在静坐中或静卧中,也有数次发现忆佛之念与外界声相互动的现象,忆佛之念随外界声音的变化涌涌而动。有动相可寻,能持继数妙钟。』

※末學淺見以為師兄的境界有一點初步的禪宗『騎聲蓋色』的功夫,只是定力深淺之不同爾!如果師兄能再精進努力及護持正法,相信必可迅速達到成就『騎聲蓋色』的境界,此境界亦與第九次第相同;詳情請參考無相念佛第37~38頁:

耳根圓通法門是以耳根聽聞聲音入手。先是坐中細聽,使心安住而不攀緣他境,後來隨聽隨流,不留於耳。接著心境轉寂,從「入流」到「亡所」,也就是說:聲從何來,已經與我不相干;聲是聲,我是我,安住於自心內境,這時便已經由耳根回歸意根了。聽聞聲音之目的,只是用它做為排除散亂的方法罷了。

換言之,一切修行的方法(指佛法內明及修定之學)皆需歸結到意根入手。耳根法門適合以前農業社會的人們修持。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居住在擁擠吵雜的環境中,潺潺水聲、和風天籟,難可得聞。星期假日才有空閒,興沖沖地來到水邊林下,不料到處是人。大人呼喚、小孩叫鬧,無一處可以安心打坐。一路堵車、烏煙瘴氣,好不容易回到家裡,又常是電鈴聲、電話聲、鄰居狗叫聲、小販擴音器販賣聲、汽車喇叭聲、機車呼嘯而過、以及消防車、救護車撕裂人心之聲、警笛尖銳之聲……。今天張三來訪,明日回訪李四。才剛坐上蒲團,電話鈴聲又響。人們普遍生活在緊張繁忙的狀態下,每日能有一小時的時間打坐,就算很好了,那能奢求四、五個小時,乃至八、九個小時呢?若無連續的長時間和安靜的環境,如何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呢?

所以如果有一個法門能讓我們不論是在活動中或在靜坐中都能修持的話,那就正是現代修定學禪和修淨土的人所夢寐以求的法門了。而無相念佛正是這樣的一個法門。而且它是直接從意根入手,一旦成功,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皆能憶佛念佛。儘管是不停地在一切聲音和形色之中活動,這憶佛之淨念相繼不斷,不受妨礙。這便是禪師們所說的「騎聲蓋色」。到這地步,要繼續修楞嚴大定也可以,發願求生諸佛淨土也可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參禪也可以,因為已經具備了動中工夫的緣故。

末學法振 頂禮

 

31、某菩萨师兄问:與人說這是念佛成片的法門,就有人學,但聽說是蕭導師所創的,大家就不肯學了;所以我上網與人介紹

時,不敢與人說是誰創的法門,弘揚“無相念佛”很難呀。


師兄你好
宏傳正法是乃為難在世尊住世就這樣末法更難如果你提到提到蕭老師他就有意見問他讀過蕭老師的書嗎沒有讀過怎麼知道好不好請他不要自己還為親身認識就否定就像東西自己沒有常過只聽人說不好吃就連嚐一下也放棄不是太可惜了嗎如果他還是堅持那就隨緣不必也不可以起煩惱可以艮他說這是根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法門其他的佛教主要團體為了維持自己的名聲利養以集體明裡暗裡抵制蕭老師的法师兄我也有同感啊!不过你在弘扬正法的时候如果能善巧点的话还是能让人接受的,这就像一种好菜,好不好吃你得让人吃了才能下结论,只要人家肯去试,闻到了法喜,知道这一法门的殊胜之处,这样人家才会真正接受.正好萧老师所说,虽说现在是末法时代,可人心未必是末法,弘扬正法我们任重而道远!

阿弥陀佛!


無相念佛難就難在無相上了。但不僅要無相念佛﹐還要淨念相繼。于是有人告訴我說﹐無相念佛就是要保持一種感覺。結果﹐總覺得念佛的感覺提不起來﹖感覺也越來越淡。我寫信請教正覺的老師﹐終于端正了對無相念佛的知見。也頓感念佛一提即起﹐比較得力了。現把老師的話抄錄在此﹐願與同修們共同分享。

老師說﹕感覺是何物﹖當你在想著一件懸而未決的事情﹐與你在看在聽演奏會時是一樣的嗎﹖後者可以歸為感覺﹐前者就是想。如果你在想事情也是感覺﹐那就想不下去。感覺偏在對五塵的了知與覺受﹐憶想本身並非是緣於所對的五塵境﹐而是自己施設的一個所緣的法塵﹐也就是你設的阿彌陀佛聖號的意思。將你的意識心去憶﹐去想﹐不停的不間斷的。套句俗話說﹐就是想個不停。什麼都不想﹐念念不斷只想佛。那就是憶佛﹐那就是專注﹐就是能夠緣得住。憶佛時不必特地起念去看住。在憶佛的當下﹐就已經了知自己是在憶佛。拜佛時能夠專注的在憶佛上﹐自然能夠讓拜佛的動作融入憶佛的念當中。用功時越單純越好﹐不要在名相上折騰。抓到了憶想的要領了﹐也知道所憶想的對象是什麼﹐也知道能夠憶想不斷﹐那就對了﹗
心宇恭錄合十


某菩萨师兄:頂禮心宇師兄:
這位親教師所解析得真的是太好了,幾句話就能讓我們馬上清楚"感覺"和"想"的分別,晚學恭敬歡喜讚嘆!這是過去晚學的體會,也提出來與師兄大德們分享。晚學以世間法一例來形容一下:"想",就如同電流一樣,一想到時就已接通了,沒有什麼正在逐漸接通中的問題。

所以如果看著佛像來產生歡喜心之後,之後就保持著那種歡喜心,提著那種歡喜心的感覺化作成念而不放,那提的念就不是念佛的念,而是歡喜心的念,因為又隔了一層的關係所以念佛的念也就比較不容易清晰明了了。復次,雖然意念如電流,想到就接通了,但是由於末那的遍計所執性,定力不夠的它就會想要接到其他的線路去(也就是想其他的念頭),所以我們就藉著拜佛來增加它的定力並且同時來消除無量業障,由業能障道故;開悟需極大的福德資糧,而禮佛拜佛本身的福德即無量故。由是而能持之以恆,日久功純,漸漸的,就可以大輻增長它想佛的時間,以至六時除眠熟位之外若色身無損而無悶絕、正死位,或無想定、滅盡定的考量下,皆能緣於其所施設的法塵而安住並源源不絕產生法樂的話(也就是有大德先前曾問的:憶佛之念如泉湧一般的境界到底為何的問題,晚學不惴,在此間接答覆),自然得能成就念佛的功夫了(不管是有相或無相)。
恭敬合十

阿彌陀佛


jade99菩萨:心宇師兄法安:
很高興能在這裡遇到這麼多對佛、法、僧生起大信心的師兄與大德們,那我們就共同恭敬合十繞佛三匝胡跪叉手頂禮三拜本師釋迦牟尼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十方三世大乘勝義僧、世間佛、法、僧,清淨大海眾菩薩、大乘初至四果聖人、聲聞、緣覺二乘聖人、有學、無學及一切能予我們菩提順增上緣的有情吧,願我等今生得能開悟見性,悟後起修,世世饒益十法界眾生!

恭敬合十,
阿彌陀佛…

讚歎心宇師兄的善問,讚歎親教師的善答,修習無相念佛的佛子們應如是信受,如是行持,
倘能藉此自我檢查改進,必能增益自己的修定功夫.阿彌陀佛!!
jade99合十

 

32、amtf菩萨问:我拜佛已有2年,要領仍沒掌握,特向各位同修求助。比方説:
我是這樣理解的:拜佛時,應該注意拜佛的動作和身體的感受,同時看住憶佛之念在不在。但是,在拜佛時由於要看清憶佛之念,這樣主要的注意力是在憶佛之念上,而拜佛的動作和身體的感受往往不如憶佛之念那樣清晰。有時乾脆只注意憶佛之念,其他均不予理睬。看來單從知見上我對無相憶念拜佛還有關鍵的問題沒有解決,請求各位同修多多幫助。

阿彌陀佛!


某菩萨师兄答:就方法言,建議:試著將那憶佛之念放在雙掌之中指上,
如此即可兼顧之,試試看,加油!!但最好找您的親教師小參,那種助益更大.

阿彌陀佛!!


某菩萨师兄答:大德,恭喜了
我初期一年拜佛也是這樣,但那時並未每天早晚各半小時以上,只有晚上一小時。且有時白天太累就自動減為十分鐘,但自從親教師點出我的偷懶毛病,心生慚愧,才改為每天早晚各半小時以上。不但從此解決了這個問題,且上課聽經更加法喜充滿,深得法樂。定力增加了,也對日常生活有很大幫助。您也可以試試,或找您的親教師小參。

阿彌陀佛


tiantorng菩萨答:試著將那憶佛之念放在雙掌之中指上,如此即可兼顧之。
弟覺得此法,應是可行,弟也正有此方面的困擾說。
謝謝您無私的分享!!
tiantorng合十


阿彌陀佛!!各位同修!!
Amtf菩萨答:看過了jade99師兄提供的方法,初步體會確實甚佳,我一定加油!!我也有偷懶毛病,慚愧。身體發胖會障道,我已經深受其害了呦!!


某菩萨师兄答:amtf仁者的問題以前我也有類似困惑。後來知道正覺的拜佛實在不同一般的拜佛。一拜要慢﹐慢到5分﹐10分,15,20甚至30分鐘一拜。有人可長達一小時﹗一拜要如此長時間的拜﹐別說保持念佛之念﹐自身的不適就夠瞧的了。所以﹐正確的拜佛姿勢﹐顯然是非常重要的啦﹗如果兩腳與肩同寬﹐拜佛時臀部向後坐﹐拜伏時腰背平直﹐手掌在兩耳前方不遠。整個身體如無骨狀﹐全身心的拜佛。如此一來﹐也無需考慮把念佛之念放在何處﹖以及關照姿勢如何﹖等等。就會較輕而易舉的進入了佳境﹗(只是本人腿有一點問題﹐只好墊高頭部﹐身體舒服了﹐佳境卻不易出現了。)

某菩萨师兄答:末學認為你的方法是正確的因為在開始的階段憶佛念佛的要領還沒有抓住以前用注意身體的動作一來讓心得到攝受不攀緣散亂二來也注意身體的姿勢及全身放鬆否以上如有不如法處懇請先進開示末學的方法當然正確。但絕對不系偶的創造發明啦﹗是以前一位親教師指點偶的啦。重點是兩腳要與肩同寬。下拜時﹐首先右手要在兩腳之間的前方。

某菩萨师兄答:晚學提供一點小小心得:
先學會正確的拜佛姿式,熟練無誤之後,拜佛時,只有留意拜佛的念還在不在,忘了就再提起念佛的念即可,不必罣心於雜念紛起,不必強阻,念自來,念自去,汝作無事人,不管它!連念都不管了,拜佛的姿式動作就更別理它了,須知我等所求只為淨念相繼,其它都是雜念,妄想,牽掛只會造成患得患失,太執著只會有害一念相繼之心而已~以上是晚學的一點小建議,望對大德有一絲助益,阿彌陀佛…

 

某菩萨师兄答:謝謝各位慈悲相助!一念相繼的功夫在修學時,不但要真修實幹,知見錯誤亦不能成功,虛耗時日,辛苦無功,甚可憐憫。廣祈先學,不吝賜教,以利後學!!!

拜佛前,先調身,身體是否處於狀態好的情況,是否放鬆.再來是調息,呼吸是否順暢,還會喘嗎接下來是調心,意識是否清楚,是否準備排除掛礙.準備好後,慢慢合掌於胸,順便將心收攝進來,主要是注意憶佛的念,若是剛剛上手,需時時注意是否有提起憶佛之念,以念掛念,若有上手一些日子,不需要刻意提起注意憶佛之念,因為此念於清醒時刻不斷,如同噴水池園中細水上湧不斷.拜佛時,因日漸久習,身體由末那及少許意識心慢慢牽動,若身體拜佛時日習慣養成,牽動之心力越漸少分,如此可令憶佛之念更漸多分.

末學淺見共勉
阿彌陀佛

 

33、某某:我自己可以说 忆佛很差 虽然拜了很久
提供一点 失败的经验吧因为我没做到,所以功夫不够,但是觉得非常重要

1,一定要每天坚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导师说每天拜佛的时间只能多不能少,偷懒一次 就会有2, 3 4次,好多次.........

2,定闹钟很好,可以防止自己偷工减料,我现在有意比规定的多定几分钟闹钟

3,尽可能先安排拜佛,再干其它事,一拖就极易找借口赖掉

4,我疑心重,老是要反观检查忆佛的念,而且忆的很重,不够放松

5,拜佛的动作我今天又有所提高,基本上都是自己拜,自己调整,就有盲点觉察不到,如果有人在旁边看着,可能早就发现了,盲点就是自己以为背是平的,实际在好多时候背不平,今天突然发现,调整以后好舒服。(依此推理我们自己心理的盲点 岂不是更多 更难发现,真的需要善知识 同修道友帮忙提醒啊!)

 

--以上 都是 224菩萨 从新整理过的 

非常感谢她的细心 耐心
 
——————————
天下最愚痴者,乃是「以最誠善之心,造地獄之惡業。」其
愚痴者不知藏密實是外道法。不知藏密上師皆是外道凡夫。不
知藏密金剛乘之根本實是淫欲雙身法。不知淫欲雙身法非是佛
法。不知淫欲雙身法非是能即身成佛之法。而以畢生之錢財、
寶貴時間、妻女、慧命等奉獻給喇嘛上師們,所換來的卻是三
惡途的果報;這是何等悲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