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丝口止回阀:情系农民 依法维权 扎扎实实做好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3:13:16
全国农经会河南省交流材料: 情系农民 依法维权 扎扎实实做好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工作
www.cqagri.gov.cn  [2004-03-09] ·作者: ·来源:河南省农业厅

    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农民群众利益的核心问题,也是农村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作为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按照“三个代表”和‘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求,以《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大法律宣传贯彻力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侵害农民土地权益问题得到纠正,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营造“关心农民、善待农民”的氛围

     河南是农业大省,有7700 万农民,1970 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量近十分之一,但河南的耕地面积只1.02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25%,农民人均只有1.3亩耕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耕地仍是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针对近年来我省不少地方出现的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关土地问题的上访量越来越多,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我们首先在提高认识、加强宣传上下功夫。概括来讲,是做到了 “三个到位”:

    一是认识到位,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目前,我省农村土地延包工作已基本完成,新一轮土地承包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有的基层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对于土地延包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 对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主动性。比如有的认为, 就是那些几亩几分地的小事,不但得花费精力;有的甚至认为,土地上访告状的群众大多是刁民,是在无理取闹。究其原因是群众观念不够,群众感情淡薄,不能设身处地地替农民着想。“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一个合格的农经人员,首先应该是一个对农民群众有真情实感的人,农村土地纠纷再难解决,只要心系农民,真正为农民着想,总是会有解决的办法。为此。我们要求全省各级农经部门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农村土地承包问题对保持农村稳定、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性;要深入实际,倾听农民呼声、体察农民情绪、关心农民疾苦;要把农民群众当

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长远生计。广大农经战线的干部职工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能够始终带着感情去处理土地权益问题,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二是宣传到位,真正使《农村土地承包》的深入人心。《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是广大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武器。做好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必须首先把《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精神和法律条文宣传到千家万户,把这个法律武器交给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我省在宣传贯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省人大、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召开了座谈会, 省有关领导分别在省内各大媒体上发表了访谈文章。同时我们还在河南电视台黄金时间举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知识电视大奖赛”,在《河育农村报》上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百题知识有奖竞赛”,这些活动在全省引起了很大反响, 掀起了各地学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热潮。在《河南农村报》上举办的百场知识有奖竞赛,仅收到的农民答卷就有近万份, 一位农民朋友给我们来信写道:“你们这些活动真是好,让俺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俺要在承包地上多投入积极奔小康。此外,我们还在各新闻媒体上公开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咨询和举报电话,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接受农民的投诉和举报。从中发现案件线索并及时调查处理。

     三是协调到位,真正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土地权益问题。土地权益问题不仅是农业部门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我们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中,十分注重做好协调工作,主动向有关部门通报重大案件,及时向各类媒体提供有新闻价值的好典型,以求得他们的支持,使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去年以来,我们多次召集省信访、纪检、监察、林业、土地、妇联及新闻部门,通报全省农村土地问题来信来访情况,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形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目前全省上下已形成了关注农村土地问题,关心农民土地权益的良好氛围。

     二、集中排查.分类治理,重点解决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典型案件。

     去年, 我们与省人大农工委、省政府法制办共同组成检查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律贯彻执行情况的大检查。在各省辖市乡级自查、县级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对重点省辖市进行了抽查。基本摸清了我省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及时纠正检查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我们对全省农村土地来信来访案件分门别类进行了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共性原因和主要根源,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对近两年20余起农村土地承包重访案件进行排查摸底,选择几件严重侵害农民士地承包经营权益的案件,省里直接派出调查组进行评查,其余案件提出明确要求,批转地方限期调查处理。

    在解决问题上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重点解决了重访次数多、当事人关系复杂、纠纷解决难度大的老案难案。我省许昌市襄城县库庄乡一女村民为其承包地问题,先后到省、市、县有关部门上访20多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摸清案情的基础上,省市县乡村五级在案件发生地共同与当事人见面,协商解决办法,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二是重点解决了可能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我省济源市因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占地,引发了村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纠纷。且矛盾趋向激化、我们在接到报案后,立即获入实地调查。并与市、县、乡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 用法律和真情对违法的做法及造成的后果进行了认真地分析,该市主管农业的副书记诚恳地说:“我们用党性、人格来保证, 一定依法办事”。 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上访农民打来电话, 哭着说“感谢省农业厅,保护了我们加以生存的土地。”三是重点解决了农业部交办的信访案件。 去年,农业部经管司转来刘坚副部长和郑文凯司长批示的焦作市解放区王褚乡东于村一农民“土地被征占,得不到补偿”的信访件。引起了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孙学顺主管厅长立即作了批示。由于此案件涉及焦作市十多个市直单位,考虑到市农业局工作难度大,张广智厅长给焦作市委书记、市长写了亲笔信,省里组成调查组赴当地督办。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们了解了案情,摸清了问题,向农业部转呈了调查报告。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和极探索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

    《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我们结合实际.对照法律规定,及时对我省农村土地承包和合同管理方面的法律规章进了修订和完善。目前,我省人大已把《河南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列入立法计划,并赴省内外进行了调研。为了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们从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入手,积极探索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广泛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在 1993年、1995 年分别出台的《河南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河南省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办法》的基础上,全省统一设计了应诉通知书、申诉书、答辩书、立案通知书、调解书、裁决书等11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示范文本》,规范农村士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使其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同时。为及时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还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观察点,设立了仲裁庭试点,通过跟踪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妥善处理,总结典型经验。全省共确定了6个不同类型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县级观察点和 2个仲裁庭试点。我省平顶山汝州市农业局拨出专款、专房,配备统一服装,参照法院审判庭模式高标准筹建仲裁庭。参考司法部门的做法,制定了仲裁庭职责、仲裁纪律、办案程序等制度,并在案件执行中积极争取司法机关的支持和配合,确保了仲裁结果的权威。去年全年调解、仲裁合同纠纷数143起,挽回当事人经济损失约 200多万元。全省共调解合同纠纷7707起,仲裁合同纠纷 8620起。

    四、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加强田农经机构队伍建设只有建立健全各级农经机构,培养锻炼一支能打硬仗.勇于并善于解决难点问题,能够自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农经队伍,才能为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后农村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方法发生重大变化,从原来依靠政府指导,转到了依法行政、自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上来。为此,我们一是加大了对各级干部的培动教育,把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列为干部培训教育工作计划,扩大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政策法律知识,还对基层各级干部进行形势教育和思想教育,使他们对政策的理解真正深入到心灵深处,做到小局服从党和国家的大局, 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仅去年一年,我们就举办培训班900多期,培训人数达14万余人,培训对象包括了省辖市农业局主管副局长,市、县两级的农经科站长、乡镇长、村干部以及村、组会计。二是加强了机构队伍建设。去年我省县、乡两级共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1636个,占县、乡总数70%;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员证书4600余份。

     我省维护农民土地权益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与农业部的要求,与兄弟省市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都还有效大差距。我们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要借鉴兄弟省市的好做法、好经验,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农业部、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做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工作的要求,继续扎实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我们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