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收购多少钱一克:研究“学案导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04:51

研究“学案导学法" 

标签:杂谈  分类: 网上文摘

“减负”的一个代名词就是提高课堂效率。研究“减负”很大程度上是研究教学,寻找教学真理。但凡有效的举措,无不暗合了教学的经典原理。比如,教学存在之处就在于“惑”;教学应站在学生自己生发的动力之上;怎么研究学生都不为过,等等。

 

关于“学案导学法”,我们不妨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学案导学法”的出处,源于古老的“道尔顿”教学法。道尔顿教学法,是与班级制相对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上世纪20年代,道尔顿教学法曾经在我国风靡一时。它不仅是对班级制的一种否定,而且还涉及到教育的许多根本问题。比如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人是怎样获取知识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如何,关系怎样?学校应该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

道尔顿教学法,是美国人柏克赫斯特女士在杜威夫妇的影响下于1920年创建的。不久,这种教学模式从美国传到英国,并在两千多所学校实行。随后,德国、法国、日本也纷纷仿效,从而在发达国家掀起一场教学革命。1922年6月,《教育杂志》发表鲍德征所写的《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向中国教育界介绍了这种教学法,并在上海吴淞中学开始进行试验。紧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或准备实行这种教学法的中小学有40多所。

关于道尔顿教学法,胡适先生还有一篇未刊稿,题为《书院的教育》,他道出了中国千年的书院制度与道尔顿教学法似乎存在着某种渊源。该文指出:二十年前的盲目的革新家不认得书院就是学堂,所以他们毁了书院来办他们所谓的“学堂”!他们不知道书院是中国一千年来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高等教育制度;他们忘了这一千年来造就人才,研究学问,代表时代思潮,提高文化的唯一机关全在书院里。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谓的“学堂”——那挂着黑板,排着一排的桌凳,先生指手划脚地讲授,学生目瞪口呆地听讲的“学堂”,乃是欧洲晚近才发明的救急方法,不过是一种“灌注”知识的方便法门,而不是研究学问和造就人才的适当办法。他们不知道这一千年演进出来的书院制度,因为它注重自修而不注重讲授,因为它提倡自动的研究而不注重被动的注射,真有它独到的精神。可以培养成一种很有价值的教育制度。

那么,道尔顿教学法的具体情况如何呢?教育学家许兴凯当年在《晨报副刊》上介绍说:“实施道尔顿教学法的学校状况是:把各班教室都不要,改为各科作业室,……在各作业室里,设置若干长桌,每桌坐学生一组,讲台取消,黑板还要,以备教员讲解时之用。把学生一年的功课分为十部分,每一部分作为学生一个月的指定功课(每常年除暑假等外只有十个月)。学生入校之始,先领取本月的工约。学生领了工约,便可以自由到各作业室去学功课,先学什么也不管他,怎么的学法也不管他。比如说,他愿意先学完了国文,再学英文,可以;他愿意每一天学一点钟国文,一点钟英文,也可以。平均进行,次第进行,无论怎样,都随学生的便。不过,以一个月为单位,本月所指定的各科功课没有完全学了,不许领下一个月的工约,学下一个月的功课。”看来,这种道尔顿教学法与“先生指手划脚地讲授,学生目瞪口呆地听讲”的班级制有很大区别。正因为如此,许先生认为这种教学法是教育上的一次革命。

此外,在1925年出版的《新师范小学组织及行政》中,还为道尔顿教学法总结了三大优点:

一是教师对于学生,改变“教”之态度为“指导学习”之态度。二是教师对于教材,改变“自用”之态度为“学生所用”之态度。三是学生对于工作,改变“对教师负责”为“对自己负责”之态度。就在道尔顿教学法风靡全国的时候,柏克赫斯特女士于1925年来华访问。这对于国人进一步了解道尔顿教学法的真谛及其实施办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遗憾的是,由于经费不足、设备落后和不能坚持、不够执着,道尔顿教学法在中国的实验并不成功。1928年5月,关注教育改革的舒新城先生,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中国现行的学校制度是工商业社会的产物。这种整批生产的班级制,虽然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概念不相背,但把人当作机械看待。”

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逐及到的问题,看来在上世纪初已经涉及到。近一百年的时间过去了,究竟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等等,时至今日,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学案导学法”。

“学案导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很多学校以课题形式都在研究,一些学校已经结题,成功的经验正在推广。远的有浙江省金华一中、北京市三十五中,近的有成都市龙泉驿区下属各校、宜宾市高县柳湖中学等。

“学案导学法”,从教学模式来看,它触动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上也有显著的改变。笼统地讲,“学案导学法”就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帮助他们学习的工具和学习材料,以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工具和材料,改善学生对教师教授内容的预期水平和注意状况,以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预习和复习等调节活动适应教师的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讲课内容。这种学习工具和材料就是“学案”,这一学习过程就是“学案导学法”。

一、“学案导学法”的基本概念

要搞清楚“学案导学法”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学案”是什么。我们所说的“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

根据这个定义,“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可以说是当前人们极为重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这里的自主学习概念不仅强调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极为具体的落实,这也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得以在全国各地学校广泛研究和推广的根本原因。

“学案导学法”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定义中,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也指出了学生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就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学案”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对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很好的理论依托。这是我们设计“学案”、进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学案导学法”过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学案导学法”的提出也使我们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入了。长期以来,我们过去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一般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的,或者笼统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直在挤压着学生的主体性,过多地干预和介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所以这种理解不足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主体地位。所以,在没有具体教学机制保证的情况下,人们自然转而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这是难以彻底改变当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缺乏的问题的。如“情景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和“和谐教育”等,实际上也都存在着这个问题,就是过多地依靠教师的能力而缺乏有效的、容易仿效的机制。“学案”的提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使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得到教学过程结构的保证,也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有效而且有形的体现。

二、“学案”的编制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使用“学案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点之一。“学案”编制主要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

(一)厘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体现启发性原则,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三)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再对各科的“学案”设计和编写提出一般的要求:首先是“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第二,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

第五,强调“学案”与一般教案和讲义的区别,也应该注意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为此,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求教师学习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使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知识和不同课型的“学案”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如文科和理科、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入门性知识和高级知识、新授课和单元复习课等等,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大体上来说,“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同时考虑学科性质和知识类型,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如抛锚式、支架式和随机进入式的设计方式来设计和编写“学案”。在外语、历史和语文“学案”中,应该体现大量的建构主义思想。

评价“学案”的最终标准当然是它的实践效果。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一是激起动机,激发想象;二是紧扣“课标”,开阔眼界;三是重视学法,培养能力;四是面向全体,层次多样;五是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三、“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这种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三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一)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二)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三)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技能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教师或者学生的示范不是简单的习题演算,而必须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完全地展示给学生,这是借鉴了近几年来关于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尝试不要求学生能够即刻解决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尝试让学生充分暴露在认识上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的缺陷,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内容。

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总体来说,“学案导学法”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宜宾县开展《用长效教育理念提高区域课堂教学研究》课题试验,可以较好的起到载体的作用。通过它的实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它的实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设计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征询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参与“学案”设计,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全过程的快乐。通过它的实施,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智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设计相应的“学案”,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落实因材施教。通过它的实施,减轻“学生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产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意义上实现“轻负担,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