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越湖家天下论坛:陈氏古史 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25:52
舜帝至妫满世系考
  传说‘三皇五帝’时代是氏族公社的后期,那时候部落首领老了就用推荐或选举的办法,来产生新的首领,这办法叫做‘禅让’。禅让的历史传说,充分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的优越性。陈氏血缘先祖舜帝为庶民时,以他的贤德与才干,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并被推荐作为尧帝的继承人。舜帝受尧帝‘禅让’登天子位之后,到老年时亦仿照尧帝的先例,召开继人选举大会,结果选出治水有功的大禹作为继承人。禹登天子位之后,便在中国的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夏部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皇朝,史称‘夏朝’。夏朝的世系从禹到桀被商汤所灭,共传14世、17王,历时近500年(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自商汤建立商朝,又至商朝末帝纣王,商朝又历31主。历时500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自舜帝至妫(胡公满)满的世系,经历了夏、商两朝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段世系被人们称为《中古世系》。综观陈氏的谱牒,其世系式样繁多,代数不一,有34代、38代、25代和自舜帝至妫满之中用省略号等多种多样的世系图,但最常见的有三种世系图,现分别分析于下:  一、34代法;同样的34代世系图,此谱与彼谱人名各异,叙述亦不同,谁对谁错苦于无依据可凭,认人无所适从。下面列出两种34代世系图供爱好此者参考。(1)、广东陈立钦先生主编的《中华陈氏源流二》与《漳浦与台湾陈氏综合谱》的世系次序是:舜-商均-箕伯-强余-虞颉-虞思-友龙-寿肸-叔仪-康仲-祖妫-发公-妫方-振公-维公-寿固-敖公-胜公-元捷-偃公-姑猛-公允-蔺公-填公-野公-无斁-甾公-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妫满。(2)、福建闽清县的《陈氏千郎公派》谱内的世系次序是:舜帝-商均-虞思-宏公-吕公-纬公-贺公-楷公-淮公-泰公-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覆公-频公-卢公-表公-环公-容公-灵公-益公-希公-蔺公-填公-野公-无斁-甾公-叔正-献子-严寿-元寿-阏父-妫满。  二、38代法;自舜帝至妫满世系传38代的谱为数不多,为了与同好共研,亦列世次于下: 1舜帝-2商均-3箕伯-4东公-5趾公-6诰公-7兴公-8琪厉-9隆公-10康音-11王公-12随致-13帛公-14再谊-15希元-16长公-17世周-18大年-19巡丰-20迁之-21日谦-22市心-23览公-24志寅-25孟纪-26致大-27倚敏-28戾公-29垌公-30纲公-31兴谊-32元志-33仲原-34普光-35敬祭-36武直-37阏父-38妫满。  三、省略法;省略法的做法是比较保守而又慎重的做法,因为自妫满上推至舜帝是距今约有三千至四年前的事,史学界称为古史。在古史文献中,关于陈氏之先有虞氏之后,其人名的记载,特别是关于陈氏本支世系的记载几乎微乎其微。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一旦列入世系的名字,就被认为是先世祖宗之名,所以有关人士考虑到血统的关系,而不敢轻易妄为,持保守的态度,以省略的做法来说明世系未清的意思。省略法也有省略的规律,一般以《史记》、《左传》等书中出现的舜帝父子与妫满父子为多。这两对父子恰是夏初商末足两朝一千多年的首末,中间年份的世系人名则无从查考。现录《中华姓通书·陈》中的省略世系供参考。通书把这段世系称为《有虞氏世系》,意即说明陈氏世系是从有虞氏走过来(其中把虞遂作为另一支之祖名应是不对的)虞幕-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商均-虞思……遏父-妫满                                     箕伯-直柄……虞遂 分析上列三种形式的世系图,先祖名字出现较多的有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阏父、妫满,其他世次之祖名各谱各异。本人认为,此段世系之中历时一千多年,传34代,平均每代约30多年,其平均龄比较合理,故此奉劝陈氏宗人修谱时应采取34代之世系图;而38代的世系总觉平均龄太短;以省略方式代替古史世系总觉源流不完满, 34代的版本亦多种多样,采用哪种亦须认真又要慎重考虑。据分析,福建闽清的《陈氏千郎公派·陈氏历代元祖》世系图的先祖名字,与所在的世次之时间较其他版本之族谱准确度要高,其准确度高的要素有二:(1)、把虞思作为舜帝之孙、商均之子,在时间上对照比较合理。《史记·夏本纪》载‘太康失国’以后,虞思公帮助太康的侄孙少康复国,说明虞思与太康是同时期人。为此说明虞思是舜帝的孙,从时间与代数位置对照比较准确,所以认为这是本支世系准确度较高的要素之一。有些谱把虞思作为舜帝第六代孙(实传五代)从时间上讲,传五代应历时150年左右,而夏禹至少康复国只有数十年的时间。如《中国通史全编》说:“夏朝从禹传子开始,到太康被后羿夺取政权后,又经历了三代人约四十年的时间……”。(2)、闽清《陈氏千郎公派》之谱其准确度较高的要素之二是:世系图中有虞遂之名。据《左传·昭公八年》:“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舜帝”。其中说明‘遂’是舜之后人,‘胡公’是遂之后人;遂是胡公之先祖,舜是遂之先祖。至于虞遂作为舜帝13世孙的位置是否正确?我们再进行推敲。《左传·昭公八年》注十八曰:“遂舜(之)后,盖殷之兴,存舜后而封遂”。注中说明虞遂在商汤灭夏桀后,复得商汤再封虞侯。据有关资料表明,自舜之孙虞思佐夏中兴至夏桀末年共历314年,图中自虞思至遂传10代,平均每代31·4年;我们再从遂往下推至妫满看时间与代数是否合理?按遂作为夏末商初时期人,妫满是商末周初时期人,两者之中整整隔了一个商朝,约有500多年,按支图传21代,平均每代27年。从上述以遂为立足点,上推至虞思,下推至胡公,其年数与代数基本合理,可谓遂是舜帝13世孙的位置比较准确。
 陈氏受封何年
  自周武王追封先圣王之裔满公为陈国的国君始,满公被尊为陈姓的开山祖,卒后谥曰‘胡公’,人们惯称‘胡公满’、或‘陈胡公’、‘妫满’。 传二十世至闵公,于春秋末期被楚惠王吞并止,此段世系称为陈国世系。陈国世系在史记中记载的比较详细,疑点较少。《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克殷灭纣后“乃罢兵西归,记政事,作武成,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帝舜之后于陈”。简单地说“周朝从那年开始,陈氏就是那年受封的”。然而,周朝究竟始于公元前那一年?各家说法不同,如广东陈立钦先生主编的《中华陈氏源流二》中载“满公封于陈国……时在公元前一零二八年”;陈万年先生主编的《台湾与漳浦陈氏综合谱》则载“满公,父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武王,武王赖其利器用也,与神明之后也,乃以长女太姬配胡公,赐姓妫,而封诸陈,备三恪,以奉舜祀,国号陈,时在周武王(庚寅十一年夏四月)公元前一一一一年”;《中华姓氏通书·陈》:“从妫满受封陈到闵公亡国,陈国共传20世,26君,历时588年”。因闵公于公元前479年被灭,其书所指的受封年是公元前1066年;《江州义门陈氏历史资料简编》曰:“满公在位16年,卒于周成王九年甲午约前1107年,加起在位年数等于所指年份是公元前1122年”。陈氏受封年也可说是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之年,这年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是众多陈氏裔孙所关心的大事,也是史学界要研究的一个千古之迷。因我国历史确切的纪年始于公元前841年,在这年之前的历史年代,均要通过推算才能得到。因各人推算的依据不同,且古书记载的年代也不一样,所以推算的结果亦不同。至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推算出的“兴周伐纣”年代就有二十多种,前后相差一百余年。胡厚宣在《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中列举了前人的十二种说法:即前1103、前1123、前1122、前1117、前1116、前1111、前1078、前1067、前1066、前1051、前1050、前1047,加上梁超提出的前1027,康兰提出的前1075,《新建设》95年第三期丁山提出的前1029,《商周史料考证》章鸿钊提出的前1055,‘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浙江日报2000年11月10日公布的前1046年,凡十七种,使武王伐纣的年代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这些说法中以前1066、1122、1027最有代表性。前1066说:最早由日本新城新藏据南朝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在《东洋天文学史研究·周初之年代》中提出,后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齐思和的《中外历史年表》等也采用了此说。前1122说:此说源于刘歆的《世经》和《三统历》。此说曾影响了后世的很多学者,但也有人批评刘歆的推算是“欲以合《春秋》横断年数,损夏益周”;“《后汉·律历志》肆意缩短夏商年数,而妄增周朝年数,主观因素太大”。前1027说:自梁启超在1922年提出后,雷海宗的《殷周年代考》、陈梦家的《西周年代考》皆主张此说。特别是郭沫若的《中国史稿》采用了此说,后得到了国内外史学界很多人的承认。此说源于《史记·周本纪》的裴姻《集解》引《汲冢纪年》曰:“自周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六年也”。即从周幽王的最后一年(前771)上溯256年,便是前1027。近年来,人们对武王伐纣提出新的说法,如黄宝权提出了1029说,他们依据《国语·周语下》:“昔武王伐殷岁在鹤火”和《史记·天官书》中说:“作鄂年,岁阴在酉,星居午”等记载,认定武王伐殷在酉年,其最接近酉年是己酉前1032,那么是否可以断定前1032年就是武王伐纣之年呢?不能,原来史书上所用的岁星纪年法并不准确,每隔86年要误差一年,在256年中正好误差三年,“减去误差数,得出前1029就是武王克殷的绝对年数”。进一步推算,武王伐纣之战是在这年“周历二月五日黎明前打响的”(据黄宝权、陈华新的《周武王克殷年代考》载在-《华南师范学院报》1979年第4期)一个历史年代的推算,引人们的广泛注目,并提出了二十种的考证结果,是史学界中非常罕见的现象。上述诸说结果迥异,各有所据,简直令人无所适从。学者们的看法仍然难以统一,而史学界面对种种说法也无可奈何,只能存疑而已。在高度文明之下的今天,利用高科技,又被国家例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其结果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的年份,应该来说是十分准确而又可靠的。
 妫满至幽公的时间与代数
   武王伐纣之年也是陈氏受封年,上文已经提到,这年是史学界研未研究清楚的一个千古之迷,各家所推的就有二十多种,最早者为公元前1130,最晚者为公元前1027,前后相差103年。我们无能力研究也无所适从。今就陈氏本支世系中自妫满至幽公的时间与代数之差的问题与同好者共同研究。查阅《史记》的《三代世表》、《十二诸侯表》及《陈杞世家》,都载陈幽公是陈胡公的五世孙。因陈幽公14年为西周共和元年,此年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第一年(前841)。所以推算陈国世系准确与否,以幽公为立足点。经推,自陈幽公下至陈闵公传15代历时360年,平均每代24年,这段世系准确无疑。若从陈幽公上推至陈胡公,首末五世,实传四代,发现了时间长代数少的问题,何谓时间长代数少呢?这时间与代数是始终贯穿在谱牒之中的两条大线,只不过一明一暗而已,如人体的动静两脉,两者相对平行,二者缺一不可。也是说,有代数没有时间不行,有时间没有代数也不行。人类是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能生育,又到一定年失去生育能力。现实的问题是,陈幽公十四年(前841)是准确之年,而陈胡公受封年虽然未定案,我们按最晚的时间前1027来推,其中历186年,加起幽公在位年共200年只传四代,等于平均每代50年。这个数字就完全说明了时间长代数的问题。若按幽公至闵公的平均龄,这200年须传七至八代,与之相比空了三至四代。陈胡公受封年若依国家九五攻关项目所定的1046年,说明其中历219年,平均每代54·8年,受封年若定为前1122年,说明其中历295年,每代平均93·9年,这个得数更不合理。也是说陈胡公受封年定得越早,其中所历的年数就越长,空的代数就越多。所以,以上问题是所有陈氏子孙应考虑和注意的问题。本人查阅与陈胡公同时受封的几姓,如姜太公被封为齐、武王之弟周公旦被封为鲁、武王子被封为晋等姓,其世系到前841时都只有六代,与陈氏所传代数相差不大,而周皇室自武王至厉王末年(前841)则传十位君王,谁对谁错待有研究者之声音吧。
 陈谱世系以谁为第一世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及全球各地的人们每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而每个姓氏都有一个得姓始祖,各姓氏在纂修谱牒、编续世次时都以得姓始祖为第一世已成为原则。随着时间的漫延,人类在繁衍,世次的数目亦随之增加。世次数目的多少,说明了延续时间的长短。众所周知,陈氏世系应以胡公满为第一世。然而,近年来发现有些陈氏谱牒的世次以舜帝为第一世的做法。其做法不知于意云何?此事本人曾向各知名人士讨教,经大家分析,其做法约有三个目的;其一、为了团结舜裔的其他姓氏;其二、说明陈姓历史起源早;其三、说明陈姓是圣人之裔。上述三个目的立意虽好,但其做法未免太盲目。明知自己是陈姓裔孙,所编的书名或谱名都冠以陈字为题,在排世次时却以舜帝为第一世,这样岂不‘文不对题’了吗?况且舜帝至妫满这段世系是古史世系,代数与时间不一定准确。再者,舜帝裔孙的其他姓氏的代数至今没能研究统一,如果在世数方面产生了牛头对不起马嘴,反而失去意义,况且陈氏是舜帝之裔史学界早已公认,何必以此做法引来人言‘攀附’的误会呢? 田齐世系代数考   自陈胡公十二世孙陈完因宫廷内乱,奔到齐国成为田齐的始祖,传至齐王建被秦并,这段世系称为田齐世系。大多数之陈氏裔孙走在此支之下,本人发现其世次有漏登现象,为了充实陈氏历史,特撰文说明于下:一、陈氏谱中传统支图是自陈完至齐王建支图如下图:陈完-穉公-闵公-须无-无宇-乞公-常公字成子-盘公字襄子-白公字庄子-和公-据上图看,传统世系图首末只传16代,而《史记》注的《索引·纪年》载:“齐(姜姓之齐)宣公十五年(前441),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庄子后有悼子(一代),盖立年无几(据中国历史纪年表悼子在位六年),所以作系本及史记者不得录也。而庄周及鬼谷子云:‘田成子杀齐君,十二代而有齐国’今据系本系家,自成子至王建只十代,若如索引纪年则(加入)悼子及侯剡即有十二代,与庄周鬼谷子说同,明纪年亦非妄说也”。传统世系图中虽有剡公之名,但把(田)齐桓公田午作为剡公之弟,所以亦只有十代。按理,田午应作为剡公之子辈才对。如《史记》注的《索引·纪年》又云:“齐(姜姓之齐)康公五年(前400)田侯午生,(齐康公)廿二年(前383)田侯剡立,后十年(即前374)齐田午杀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春秋后传》亦云:“田午杀田侯及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从上文中了解,田午生於前400年,至前374年桓侯,时年才26岁,况且剡公是桓侯上一王,桓侯杀剡公后自立为侯,乃是下一王,若按原来的做法把桓王田午作为剡公之弟未免太高,又不合历史事实,故此,此段世系应把田午作为剡公之子。再者,在白公与和公之间应增入悼子一代,这样,等于自陈完至齐王建从原来的16代变成现在的18代,亦合庄周及鬼谷子的“田成子杀齐君,十二代而有齐国”之说。我们再从时间分析看是否合理。已知陈完于前672年奔齐,至齐王建于前221年被灭,其中历时451年,再减去行年与老年之差额作为31年,实际历时420年,按增加两代后共18代(实传17代),每代平均24·7年,此平均龄很合理。二、自齐王建至陈实公的世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一段文章,可谓是陈氏自南朝霸字辈上至舜帝的历史的印证,亦是陈氏裔孙修谱时的根本依据。现把原文抄录于下,以供大家参考:“陈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后,夏禹封其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太姬生满(错也)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祀,是为胡公。九世(应11世)孙厉公生敬仲完,奔齐,以国为姓,既而食邑于田,又为田氏,十五世(应18世)孙齐王建为秦所并。三子,升、桓、轸,桓称王氏,轸相楚,封颍川侯,因徙颍川,称陈氏。生婴,秦东阳令史,婴生成安君馀,馀生轨,轨生审,审生安,字生恒,恒生愿,愿四子,清、察、齐、尚,齐生源。源三子,实、则、邃。实字仲弓,后汉大将军掾属,文范先生,六子,纪、夔、洽、谌、休、光,谌字季方,献文先生,生青州剌史忠,忠二子,佐、和,佐二子准、徽,准字道基,晋太尉,广陵元公,生伯眕,建兴中,渡江居曲阿新丰湖,生匡,二子,赤松、世达,世达长城令,徙居长城下若里,生丞相掾康,康生盱眙太守英,英生尚书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骑侍郎高,高生怀安令咏,咏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赞,文赞三子,谈先、霸先、休先。”上文虽然有几处说法不对,但是陈氏先祖世系之总纲,全国各地陈氏之谱大多数采取此说。其文中最大的缺点是,陈婴之下漏了三代人名字没有提起。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秦时,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又据《前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堂邑安侯陈婴,以自定东阳为将,属楚项梁为上柱国,四岁,项梁死属汉,定豫章、浙江、都渐,定自为王”。文中所指的陈婴与原世系图中所指的东阳令史陈婴无异。陈婴于西汉高祖刘邦六年(前201)十二月甲申封(为堂邑安侯)六年(后而)薨(即卒于前195)。陈婴之子名禄,于高后五年(前183)封为共侯。封侯后十八年(即卒前165)薨。陈婴孙陈午,于孝文帝三年(前177)袭封为侯,四十八年(后而)薨(即卒前129)。陈婴曾孙名季须,于元光六年(前129)袭父爵为侯,十三年(后而)薨,即元鼎元年(前116)坐母公主卒未除服,兄弟争财而卒。上述陈婴,子、孙、曾孙三代人名字没被载入,料是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者之失误。我们再从时间上分析三代人加入世系后看是否合理?从史书中得知齐王建卒于前221年,作为他18岁为王,再加在位44年,等于齐王建生于前283,陈婴卒于前195,作为他50岁而卒,等于陈婴生于前245,公式283-245=38。也是说从齐王建之生年至陈婴之生年,祖孙之间隔38年,传两代,每代平均19年,在当时的条件下完全有可能。我们再看从齐王建至陈实公的平均龄是否合理?已知齐王建生于前283年,陈实公生于公元104年,之中历387年,传14代,平均每代27·64年,亦是很正常。
附充实后之田齐世系支图:
陈完-田穉-田闵-须无-无宇-乞公-常公-盘公-白公-悼子-和子-剡公-桓公-威王-宣王-闵王-襄王-齐王建-陈轸 陈实公为谁之后裔
  陈实,字仲弓,生于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一○四年,十月初四日午时,史载其为‘颍川许人也’,据说今河南省长葛县老城古桥乡陈故村是陈实公的住地。自为儿童,虽在戏弄,为等类所归,曾入太学,初为县吏。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己丑,时年46为太丘长;灵帝时,大将军窦武辟为掾属(即僚属)。他德修政简,平心率物,中庸豁达,凡里人有争讼者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深得人之敬仰,其德行为人们传诵千古。后世子孙亦同沾恩泽。参阅浙、闽、粤、赣、豫等省各地陈氏族谱,及有关资料,其世系都为陈实公之后裔。然而,陈实公自身上承之祖系各地各样,各自为是。引起了本族诸贤的不同看法,形成了陈实公祖支是谁之讨论。本人根据各地的族谱,归纳为三种有代表性的陈实公先祖世系图,现分别叙述于下:  一、自田齐复姓陈世系至陈实公:此世系有研究陈氏族谱者肯定比较熟悉,若不然,则比较抽像。所谓田齐复姓陈的意思是说,自妫满受封陈国后,传十二世孙陈完因宫廷立嫡引起的内乱,完恐祸及己,遂奔齐国,改为田姓,传至陈完十一代孙田和,取代了姜姓齐国的政权,史称田齐。田齐自田和起传八代至齐王建,被秦始皇吞并,齐王建之子田轸,又从田姓复为陈姓,所以称为田齐复姓陈。据陈瑞松(系河南大学毕业,任长葛县侨联主席,河南省华侨历史研究组组长,颍川陈氏研究会负责人)编著的《颍川陈氏(1991年出版)》书中说:“公元前672年陈宣公廿一年,陈完奔齐改田姓,至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四十四年,秦灭齐,齐王建的三子轸,相楚,复姓陈,移居颍川,很快成为中华望族--颍川陈氏”。其中还说:“颍川衍派,自陈轸移居颍川开始,轸生东阳令史婴……源生实”。以上文中不但说明了陈实公是谁之裔孙,而且说明了从陈轸至陈实公的世系,可谓一锤定音之论断。中国陈氏宗新亲会淮阳总会主编的《陈氏宗亲》书中亦有说明陈实公的先世源流是陈轸的支系,与陈瑞松之说不谋而合,不但现代人这样认可,国家正史的《新唐书》亦如是说。(支图参阅上文《田齐世系代数考》)   二、阳武衍公世系至陈实公:据广东省五华县某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陈立钦先生所著的《中华陈氏源流二》书中说:“公元前479年陈国被楚国灭亡之后陈国的最后一个君主陈闵公被楚惠王杀死,陈闵公的儿子陈衍避难阳武(今河南兰考县境内)隐姓埋名。传十代出了个陈平,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成为三朝丞相。衍公十五世孙陈考,从阳武徙居山阳瑕丘(据说今山东滋阳县),传至陈翔公(衍公廿二世孙)又由山阳瑕丘移居颍川,陈实公即为陈翔之子”。同此说的还有江西省的《义门陈姓历史资料》。若依此说,陈实公即为衍公支系之裔孙。支图如下: 20闵公-21衍公-22琏公-23履辉-24 周昌- 25裔公- 26仲丕- 27从善- 28德绍- 29述公-30 陈平-31原仁-32 子远-33澄公-34 与京-35 考公-36 汤公-37鸿公- 38 晟公-39会可- 40 珍公-41嗣公- 42翔公- 43 实公  三、阳武全温世系至陈实公:这支世系见于《台湾与漳浦陈氏综合谱》,谱中载:“公元前479年陈闵公(左传作闵公)被楚惠王灭后,其次子全温避亡国之祸,逃奔于晋国,时有魏卿公孙路麾荐于魏,为浚义大夫,邑浚义,别号陈留,传爵七世至季子,于公元前225年因魏被秦并而失爵,子孙留居陈留。传至全温21世孙孟琏公,于汉时任固始侯相,卒葬固始浮光山,其后裔遂居固始。传至全温27世孙引奇公,官为信都别驾,因无子,以陈实公为嗣子”。附支图如下:20闵公-21 全温-22 武子-23 成子-24哀子- 25 康子-26昭子-27季子- 28宪公-29 武公-30 仲成-31 鱼公-32 公望-33道源-34若海 -35 顿昌-36绶公-37 见深-38 祈山-39 立贤-40 希古-41孟琏-42宗尧- 43 康晋-44世珍-45 天爵-46冲翘- 47 引奇-48 实公  从上图看出,同是闵公支系,陈立钦先生编的只有43世,而上图传了48世,相比之下,全温支系至陈实公多了五世,后来有好心者为了两头陈实公的代数平衡,才合过房的原则,把43代的世系以拉凑的手法,以达到平衡,具体是:把原履辉一人拉开成履公与辉公上下两代人;原咸、晨本是兄弟拉成父子两代;原陈翔字子麟一人,拉成陈翔、陈宇、陈麟三代人,当中加了一代伯成,这样便多了五代人,以合过嗣之原则,其余名字完全相同。后来有些谱考虑到东汉时未知有没有过房这回事,干脆把实公作为陈麟亲生子。  上述三种世系都到同一陈实公,究其谁是谁非很难断定。下面我们以各支的时间除以代数,得出平均龄后,作一比较,从这个角度看或许能窥出一斑。第一种世系,自齐王建至陈实公:齐王建于前221被灭,作为他18时为王,加在位44年,等于齐王建约生于前283年,下至陈实公生于公元104年,首末历时387年,供14代除,平均每代27·6年。第二种世系,自闵公至陈实公(衍公世系):闵公于公元前479年被灭,作为他27岁时为王,加在位23年,等于闵公约生于前529年,下至陈实公生于公元104年,两者之间历时633年,供23代除,等于平均每代27·5年。  第三种世系,自闵公至陈实公(全温世系):时间与第二种世系同是633年,其世数比第二种多五代,是传28代,即633年供28代除,平均每代22·6年。本人调查浙、闽、粤各地陈氏族谱,代数中时间记载比较准确的时期是明末清初至今,一般平均每代年龄在30年左右,最兴旺的地方,其平均龄亦要26多年一代。在春秋末期,陈国被灭后,历史进入了战国纷争时期,中原板荡不宁,人民生活不安,在那种困境下,很难有家族在超常的兴旺。再者,据说全温公于陈国被灭后避难奔晋,因魏卿公孙路麾荐于魏,为浚义大夫。殊不知陈国亡时魏国还未产生。查《中国历史纪年表》及《史记·魏世家》都说明魏国于公元前403年才正式称侯,此前魏只是晋国的一大夫之地,不存在魏之浚义大夫之官。所以第三种世系的准确度是可想而知的;第二种世系虽然平均龄合理,但其真实性还值得怀疑。据说衍公避难居阳武户牖,直至十五世孙陈考迁居山阳瑕丘,传至陈实公之父陈翔又由山阳瑕丘迁居颍川。查《后汉书·列传》:“陈翔,字子麟,汝南召陵人也。祖父珍,司隶校尉……”其中说明陈翔祖孙都居汝南召陵,没有提起陈翔由山阳瑕丘迁居颍川。再查《后汉书·列传》:“陈实,字仲弓,颍川许人也……”。这两人一是汝南召陵人,一是颍川许人,很难说明是父子关系,且两者在当时都享有盛名才被列入正史,真是父子关系编传者为何不提起呢?所以陈实公是陈翔之子还是个疑问,也是说此世系的准确度极低。至目前为止,本人限于见地和资料的欠缺,还没有看过第二、三两种世系在正史中出现。综上所述,三种世系到陈实公,唯第一种准确度较高,且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载入。本人认为,修谱时要以正史为纲,结合野史、碑志、传说为辅的原则方为妥善。    附:《永济旅游网-舜裔姓说》序
中华民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五千年繁荣的文明史。在这个大家庭里,舜帝的支裔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巨姓望族。在现代华人中,虞、姚、陈、胡、田、袁、陆姓的人士,占有相当大的比率,其中陈姓还是我国十大姓之一,约有五至七千万人口,姚、胡之姓也在我国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都是舜裔氏族的杰出代表。舜帝之后,四千年中,繁衍了许多姓氏,据学者研究表明,舜帝之后,先后衍生出虞、姚、陈、胡、田、袁、陆、遂、商、妫、圭、舜、娇、负、蒲、潘、饶、傅、邹、有、河、母、息、辕、馀姚、濮阳、直、舀、胜、胜屠、吴、咸、司徒、戏等姓氏,王、孙等姓氏中,也有尊舜为祖者。
                       诠释论证                虞、姚、陈、胡、田五姓简说
                      一、虞姓
  虞姓,在中华民族姓氏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与他的文化渊源具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它是舜裔诸姓之母姓。
当今虞姓来源于舜后其裔。舜有天下号为有虞,其子商均因以为氏。从历史上看,自舜有天下,虞氏之称才繁荣起来。从蒲 坂一带有虞乡之称,晋南古历山一带亦有舜后所封的虞国,都反映舜裔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先承祖之虞氏,随着虞舜之后裔的迁 徙,又有了华东、江南一带的上虞、馀虞、西虞。古人的地域因氏而名,反映出这些地方都是舜裔迁徙之地。
古人以为,虞乃吴的衍生,或者说古代虞与吴为同字。象形字中,它们表示的是人们狩猎生活带着虎头张开大口来大喊大叫,用以吓唬野兽,是这一部族围猎方式的一种写照。也有人认为虞人崇奉一种驺虞的仁兽为图腾,称有虞氏。演变下来,古代就把掌管山林鸟兽的官,称作了虞官。舜的先祖虞幕就是这一官职,到了舜,古籍仍记有尧使舜“作朕虞”,说明舜也作过虞官。
  这样一来,虞成了舜这个氏族的祖氏。
关于舜后之虞姓,系由舜子商均之后演变而来的。从古籍上看,舜有天下号为有虞,子商均因以为氏,其后有虞遏文,即陈 胡公妫满之父。
  今河南虞城商州先为商均封地,其后虞思居之。山西平陆一带乃古虞国,疑为虞遂之脉在迁徙过程中受封居住过。
有虞氏自舜有天下后,虞氏之称方才被后裔普为用之。由于有虞氏所居之地在妫内,所以,既称虞,又称妫。虞与妫都是虞 舜之裔的氏姓。但二者的区别是,虞是沿用有虞氏部落的图腾之姓,即因信奉驺虞而来,妫乃因舜父瞽叟居家妫水,即瞽叟、舜、象本都以妫为氏姓。因舜生姚墟,又以姚为姓。是从妫姓中分出的。
                       二、姚姓
  姚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与姬、妫、嬴、姜、嬉这些姓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姓氏,这些姓氏都带女旁,就是其 主要特征。它从造字上首先打上了久远的烙印—发源于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因此,这些氏姓又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姓。
一般认为,姚姓始于舜。
  在远古社会,人们并非完全随父母而姓。天子可以国为姓,望族则以赐封为姓,也有由帝王直接赐姓,也有以封地为姓,或以官职为姓,平民百姓则有以居住地、排行、技艺等为姓。
古籍上说,“舜生姚墟,故姓姚。”而姚字乃兆加女旁。有人认为舜的部落可能善于栽植桃树,所以从桃字而姓姚。各说不
  一。从舜的这族来看,其父姓妫,弟象也姓妫,舜独不姓妫,而姓姚。史学上有舜居妫内之说,舜父、舜弟则姓妫。《元和姓纂》还说:“舜生妫内,子孙氏焉”。这说明,舜之后也有姓妫者。妫内已被史学界界定,在山西永济市,这说明永济是妫姓的祖地。这与舜“让避”之后又回到祖地建都立业的史学观点是相一致的。今永济,是学术界公认舜所建之都。所以说,姚姓的真正祖地,就在山西永济。
  姚姓自舜以后,代代相传。为了弄清姚姓宗脉,唐贞观六年,丰城瀛州学士姚思廉曾奉敕创修《姚氏世谱》。这个《世谱》曾一度失传,后来又在福建蒲田后裔收藏的古籍族谱中,发现有录载的《姚氏世谱》,有人把它编人了《虞舜姚公世系大族谱》。从《大族谱》看,它反映的是舜子商均一支的后裔。
据史考,舜子箕伯至直柄,再到虞遂,为舜裔另一支,也有将箕仁作夷伯,为舜之孙,商均之子。以下是姚氏各宗谱所公认 的世系,由于陈、胡、田、陆、袁等姓氏都出自姚姓之后,属妫满以后的分支姓氏,所以,也尊奉此宗谱世系为先祖世系。
  舜(姚重华)——商均——夷伯——强馀——颉——思——友
                       ┕梦熊—汶
龙——寿胖——叔仪——康仲——祖妫——发(谥思公)—
           ┕康伯 ┕宗石——期
  妫方——振——维——寿固——敖————元捷——偃——姑益——公允——蔺——顼叔——野——无——胜——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瘀父(遏父)——妫满(胡公)
在以上世系表中,舜系瞽叟与握登氏之子,生于唐尧壬午三十九年。舜娶尧帝之女娥皇、女英,娥皇无子,女英生均,夏禹继位,封均于商为侯。商均生夷伯或叫箕伯。
  表中列康仲生祖妫和宗石,祖妫生发,宗石生期,期忠谏于桀,为桀所灭而无后。有人认为祖妫生期和发,期为长子,发为次子。汤复封发于虞,发生妫方。
  从舜传至阏父,阏父仕于周武王发,为陶正,阏父生满,为舜第三十四世。周武王克商得天下以后,封阏父为诸侯于陈邑。
  周武王御极,诏求三皇五帝之后,又得阏父之子满,配以元女太姬,封侯于宛丘,赐姓妫氏,以奉帝舜祀。妫满封于宛丘后,国号为陈,人称胡公,即陈胡公。
  之后,从姚姓中又繁衍出陈、胡、田、陆、袁等姓氏。
  姚姓自舜之后,由于在权力斗争中的失败从中原向四方迁徙,遍布九州之域。但从迁徙的大趋势看,姚姓大多迁向南、北、东方,中原仍有少部分居留,西部则不多见。例如:浙江上虞、余姚地名的来源,就与姚姓部落南迁有关,《太平寰宇记》中说,“古舜后,为余姚这墟。”河北的观氏魏郡,《续汉书?郡国志》记有:“观,姚姓”。《汉书?郡国志》记有:“东郡卫公国,姚姓。”《路史?后纪十一》记道:“舜庶子七人,皆厘降于齐人,圭、胡、负、遂、庐、蒲、卫、甄、潘、饶、番、傅、邹、息、有、何、母、辕、馀姚、上虞、濮阳、馀虞、西虞、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皆其裔也。
                       三、陈姓
  陈姓,是中华民族巨姓望族之一,人口居百家之姓的第五位。
  陈姓的陈字取于古陈丰氏部落生息之地。古有陈丰氏部落,由游牧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之后,开始迁入中原地带的一个肥沃 的平原定居下来,就是宛丘的陈邑。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落已经融合进了其它家族而消声匿迹,只是陈地的地名永远地留 了下来。
  周朝初年,舜的三十三世裔孙阏父投附到了周武王下,担任了陶正之官,继承祖舜制陶的传统技艺,为周国百姓生活服务。 后来,周武王终于推翻了商王朝,建立周朝,在天下广诏三皇五帝之裔孙,晋封诸侯,因阏父有子满,得周武王赏识,武王将长女太姬配给满为妃,将其封于宛丘之地,取陈为诸侯国之号。
  此后,陈国的王室血统便是以后舜裔的正宗血脉的一支。陈自周武王封于妫满后,一直延续经历了春秋战国。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北伐,陈国最后一个诸侯陈闵公被杀,陈国灭亡。从妫满被封于陈到陈国的灭亡,前后经历了20世,共26代君王,历时588年。
  陈国的君王以国为姓,始姓陈。妫满即陈姓的始祖。陈国开国元侯妫满,人称陈胡公,胡公满生皋羊和犀,皋羊为申公,犀为相公。
  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立为孝公。突生围戎,围戎立为慎公。靖伯庚后代改姓袁。围戎生宁,宁立为幽公。宁生孝,孝立为厘公。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氏,灵立为武公。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夷公,三年后,燮立为平 公。燮生圉,圉立为文公。圉生鲍和他,鲍立为桓公。鲍生免、跃、林和杵臼。公元前707年,鲍弟他杀太子免,立为勉公。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他而拥立跃为厉公。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逃奔齐国。厉公之后,弟林立为陈庄公。七年后,弟杵臼立为宣公。
  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之后,改姓田,成为田姓始祖。以后田完后代,世代为齐国之相。
  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和庆氏。其太子御寇被己所杀,次子款立为穆公。子夏生御叔、少西氏。御叔生夏氏。款生朔,朔立为共公。朔生平国,平国立为灵公。灵公十五年,被夏氏夏征舒所杀。平国生午,午立为成公。午生弱、抬、黄、过,弱立为哀公。三十五年,弟抬作乱,弱自杀。弱生师、偃、君留、胜,太子师被抬所杀,弱无一孩为国君。师生吴,吴立惠公。胜生公孙贞。公孙贞生司城氏,为陈哀公另一支。吴生柳,柳立为怀公。柳生越,越立为昏公。公元前47 年,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昏公。昏王之子衍,迁至阳武地。王之后,有的隐为胡姓。
  陈姓自陈国始,经历588年的王室繁衍生息,为陈姓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地位。26代君王、王妃构成的王室,使陈姓以无比强盛的一个王室宗族迅猛地壮大起来,形成多条支系的迅速崛起,使陈姓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一处不可抵挡之势。而陈姓的稳定的王室发展,经历近六个世纪,虽然后来陈国被灭,但他的裔孙们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并且开始朝四方迁徙。
  陈姓中值得一提的是田氏后来复姓归宗。田敬仲奔齐国,至五代为齐国之相,后取齐国姜氏而代之,入主王室,历8君184年,后被秦所灭,齐国土崩瓦解,其子孙纷纷改姓,为免受秦杀戮。齐王田建的三子轸,后来相于楚国,封为颖川侯,又改为陈姓,其它子孙改为王姓。现代陈姓当中相当大一部分出自江洲陈姓,其祖即陈轸,郡望即颖川。即所谓颖川陈。
                       四、胡姓
  胡姓,也是中华民族大姓之望族之一,其所占人口在中华民族各姓氏之中遥居前列。胡姓的来源,亦系自舜第三十四世孙妫满之后。《元和姓纂》上说,“胡氏,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氏。”胡公是妫满的谥号,人之所称,胡公的后代有姓陈者,也有姓胡者。《广韵》中说,陈胡公之后有公子非,因以胡非为氏。这说明胡非之先,其姓为胡,胡非之后,又有了胡非氏。另外,取胡还有胡母氏。胡姓在后来多有出现,汉时,安定有胡建,后汉有太尉胡广。晋左仆射胡奋,裔孙国珍为后魏司空,其女为宣武帝之皇后。胡姓多以新蔡、安定为郡望。胡姓后来南迁,还有融人瑶族而成为瑶族十二姓者。
  据淮阳陈氏族谱民国四年十九世孙殿英所写陈流考称:楚灭陈国后,闵公迁阳武,生琏。与公字汝清,始以胡为姓。生澄。
  广州市胡海先生为调查全国安定《胡氏族谱》,从1 1年8月到1 6年 月,自费踏13省,遍寻资料,古稀之人,历千辛万苦,从中华民间之浩翰家谱与史料中,做出结论,归结为:陈国二十世公,被楚灭陈时杀害。两个儿子逃往阳武户(今兰考城北陈村)避难,其中讳法章,字衍,谥襄,娶朱氏,生子二:长琏、次与。琏顶满公爵号姓陈,淮阳郑州等地陈氏宗谱皆有详载。陈衍公死后,陈琏公护送回淮阳。顶满公谥号姓胡,江西、湖南大型规范族谱,皆有详载。现将胡公至安定、至华林,直系述下:
  —澄—贵—鳞—弘—武—怀—安(迁四川临邛今邛崃市)—鉴—源—景—昭(迁回河东)—建—涵—文—敏—崇—刚(自河东迁华容今湖北监利)—玄成—聪—普—贡—广—平—班—辛(讳敏字通达迁安徽寿县)—质(官安定率于安定)—奕(守墓于安定成为安定人)—尊(安定人)—奋(安定人)—喜(从安定迁宿迁)—哲—彬—履—怀宁—隋—任仲—藩(从宿迁迁豫章华林今江西奉新华林)。
  关于胡氏世系,从妫满至陈闵公,各谱所说不一,且相差较大。但史学角度可靠的归论,应延陈国世系,即:
阏公—陈胡公妫满—申公—孝公—慎公—幽公—武公—平公—文公—桓公—宣公—穆公—共公—灵公—成公—闵公—衍(迁阳武避难生琏、)—公(始姓胡)—澄……
  这与广州胡海先生近期历时多年查访陈胡谱系所得结论能很好衔接。看宋资政殿学士胡仁方所列胡氏世系表(如皋胡安定公瑗谱载)与陈国世系多有不合,现摘如下:
  阏—陈胡公—申公—犀公—突公—圉公—历公—宁公—澄公—贵公—鳞公—涣公—弘公—武公—怀公—安公—益公—监公—说公—景公—昭公—建公—涵公—文公—(24-2 世缺)—善公—贤公—辉公—广公—平公—率公—贞公—质公—威公—愚公—虎公—奋公……
  台湾桃源县胡氏谱世系如下(为便于比较,特作批注):
  帝舜之后,虞阏父之子武王以元女太妃娶之,封诸陈都,于宛丘之侧,以备三恪而奉虞祀谥。
  1:周始祖满公
曰胡公,生二子,长曰申讳犀侯,以满公之谥为姓胡(批注:多谱不同于此说,谓姓乃自陈闵王之裔方始),次日相讳皋羊,以满公之国为姓陈。
  2:申公,讳犀侯。
  批注:有谱载,申公仁周成王,为司空,袭封,以胡为姓。
  3:厘公,讳孝。
  批注:按陈国世系,三世为孝公突。宋学士胡仁方撰世系则三世为犀公讳孝,生子突。
  4:武公讳灵。
  批注:按陈国世系,此处还有慎公圉戎——幽公宁——厘公孝,武公灵为七世。
  5:夷公讳说。
  6:平公燮。
  批注:夷公、平公应为一世,平公燮为夷公说之弟。
  7:文公讳圉。
  8:桓公讳鲍。
   :厉公讳跃。
  批注:讳跃生子敬仲,奔齐国改姓田。
  10:庄公讳林。
  11:利公讳跃。谨按:春秋传陈君统系此名重出。
  12:宣公讳杵臼。
  批注:宣公乃桓公鲍幼子。太子为免,次子为跃,三子为林。
  13:穆公讳款。
  14:共公讳朔。
  15:灵公讳平国。
  16:成公讳午。
  17:哀公讳溺。
  18:惠公讳吴。
  批注:哀公与惠公间应为太子师,哀公太子师被抬杀,楚平公乃求太子师之子吴立为陈国侯,即惠公。
  1 :怀公讳柳。
  20:闵公讳越。
  21:澄公。
  批注:公被楚惠公所杀而亡陈国。陈闵公之子衍迁阳武户片庸,弃国避难。衍生琏、与,与公字汝清,始以胡为姓,与生澄。台湾桃源县胡氏谱依然归结到陈闵王之裔孙澄公之后。澄公之先应为衍、玙。
  (以下略)
                         五、田姓
  田姓,田姓亦是中华民族大姓之一,田姓人的始祖是陈国厉公之子陈完。陈完,字敬仲。陈国在春秋时期,曾发生一起争夺王位的斗争,王室的内讧导致陈完在陈国无法安身,于是逃奔到了齐国。因为陈完逃亡到了齐国,便将原姓隐匿改作田姓。故称田完,又叫田敬仲。
  田敬仲在齐国先做小官,传至第五代,田乞升为齐王景公大夫,受国民拥戴,于是发动政变,扶立齐王悼公,以后,田氏便世代为齐国之相。其实,齐国的政权基本掌握在田家手中,田家在齐国,不是王室,胜似王室,特别是田乞之子田常为相时,割地封邑,选妃入宫,其生子就有70多个,使田氏家族人丁大兴。到了田和之时,田氏终于取代了姜氏,自立为齐太公,使田姓入主王室。当时齐国,乃战国七雄之一。田姓齐国到齐王建被秦始皇所虏,齐国灭亡。田氏四散。
                   陆、孙、袁、王之衍生姓氏略述
  一、陆姓:陆姓源自田姓,齐宣王之后。齐宣王封少子田通于平原般县陆乡。陆姓在中国姓氏中也是一个不小的姓氏。
  二、孙姓:孙姓在中华民族姓氏中,亦是大姓之一。《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孙氏,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无宇生二子:常、书。书之子占,做了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被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
孙姓舜裔源头表示:
  田敬仲——田稚——田昏——田文子——田桓子(无宇)——田书——孙占(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孙权(三国时吴国君)。
  三、袁姓:袁姓在中华民族姓氏中,亦是一个大姓。袁姓出自陈胡公满的后裔,妫满生犀候,犀候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昏,昏生仲铺,仲铺生圣伯顺,圣伯顺生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郑仲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爱,诸有孙名涛涂,涛涂因参加桓公盟会,被赐封阳夏邑,因王父字伯爰,取子爰为氏,有爰氏、辕氏,涛涂乃取辕为氏,其裔政后以袁为氏。其后还有“九世孙袁生,玄孙干,封贵乡侯,复居东郡阳夏。”八世孙为袁良,有二子袁昌、袁璋。袁姓郡望乃阳夏。自古以来,袁氏之后声势也极为显赫,人才辈出,累世官宦。如由陈郡迁往河东郡的袁智弘为唐高宗宰相,其孙袁瀚为御史中丞,袁涛涂之后袁侨、袁克都为陈国大夫。袁姓之后,迁往四面八方,还有融人瑶族的,今广西、云南瑶族中皆有袁氏。
  袁姓世系图表
妫满——犀侯——靖伯庚——季子——仲铺——圣伯顺——他父——戴伯——郑叔——郑仲金父——庄伯——诸(字伯
爰)——涛涂(姓袁,称袁涛涂)
  四、王姓: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现在人口近亿人。但王姓的构成较为复杂,有一宗系舜帝之后裔,他是从田姓派生而出的。秦始皇灭齐国,齐王建的子孙除田轸改姓陈以后,其它子孙则改姓王,他们是北海、陈留两郡望之地王姓的先祖。齐王建次子桓之后,改为王氏;长子田升生田安,田安自立为济北王,其后为王氏,田安就是汉朝王莽的始祖。
                 ┌田升—田安(济北王)—(王义)(王氏)—王莽
         ┌齐王(田建)─│
         │       └田桓—改王氏    
         ├法氏
         │       ┌田嘉建(不食而死)
齐襄王(田法章)─├齐王(田段)─│
         │       └田修建(落难后改姓王)
         ├田间
         │
         └田角  
                      其它舜裔氏姓简略
  吴氏:吴氏系虞的转音氏姓,所以,舜后亦有吴氏。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自舜后陈国之地阳夏(今河南淮阳)。吴氏为虞氏的后代。
  妫氏:妫氏,因舜生妫内,子孙姓妫氏,后来有改作姚氏者,改作虞或其他姓氏。
  甄氏:甄氏认为是舜之后者人数众多。《广韵》中说,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
  商氏,商均之后,有以商为氏。
  遂氏,舜之后代虞遂之后裔,郡望在山东钜野。
  观氏,出自姚姓之后。
  厘子氏,出自厘子观起之后。
  颧氏,观氏演变而来。
  舜氏,后裔取帝舜谥号为氏。
  司徒氏,《帝王本纪》上说,舜为尧司徒,子孙氏焉。
  庐氏,蒲苇,长开蒲地,即妫姓之国,古舜以蒲苇造屋,又称庐苇,今人称芦苇。舜之后,居庐舍,有姓庐氏,望出顿丘郡,今成都有此姓。
  卫氏,汉朝东郡卫公国取卫为氏,本观国,姚姓之后。
  圭氏,望出陈留郡。因舜创玉圭,其裔有以圭为部落之名。
  铫氏,由姚演变而来。
  负氏,《世纪》说舜迁负黍。
  潘氏,舜之后裔居于潘地,有潘氏。在今河北怀来、北京一带。
  息氏,后周灭商封宗子于妫姓息国之故地。
  邹氏,姚姓人封邹国侯。
  饶氏,舜的支裔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
  直氏,舜之后裔直栖之后,以直为氏。
  濮阳氏,舜裔迁徙濮阳,以地为氏。
  舀氏,舜之后发明舀勺,以舀勺为族名。
  咸氏,《路史》记,咸氏为舜后。
  戏氏,舜子戏之后。
  敬氏,敬仲之后,陈姓族。
  靖氏,单靖公之后,田姓族。
  庆氏,陈桓权五世孙亦为庆氏。
  夏氏,少西氏:陈宣公子西,字子夏,子夏后人有夏氏,少西氏。
  铖氏(针氏),陈喜公之孙子之后。
  宗氏,陈宣公六世孙宗来氏之后。
  盎氏,爰盎之后,即袁涛涂之所传。
  颛孙氏,陈公子颛孙仕鲁之后为氏。
  原氏,陈大夫原仲之后。
  仪氏,陈姓之后有仪氏。
  来氏,陈姓之后有来氏。
  子仲氏,陈宣公之子子仲之后。
  子宋氏,陈宣公子楚,其后为子宋氏。
  偃师氏,陈悼公太子偃师,后代以王父字为氏。
  司城氏,陈哀公之子邾胜之后。
  恩氏,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
  公良氏,陈姓之支族。
  斗门氏,陈斗父之后。
  尝氏,齐孟尝君之后。
  孔氏,陈姓之后,有孙宁称孔宁。
  法氏,田氏之裔,齐襄王法章之裔。
  车氏,汉丞相田千秋,因为年老,出人乘车,人称车丞相,子孙有取车为氏者。
  第氏,齐田氏之后。
  子石氏、子占氏、子舆氏、子沮氏、子献氏、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芝氏、子禽氏、子氏,廪印氏,皆陈姓之子孙,承父姓。
  赐氏,齐大夫简子赐之后。
  於陵氏,田姓之后于於陵,以地为氏。
  五王氏,田姓之后。
  仇子氏,陈威王之后。
  威王氏,齐威王之后。
  穰氏,齐穰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