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公开赛 斗鱼直播:从口语交际《学会作客》想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42:31
先想到板书的设计
一堂课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从中可见一斑。纵观四堂课的板书,似乎有一种大一统的感觉,虽然我们能从这四张板书中明晰各年段口语交际的总的方向目标,但是就《学会作客》这个教材个体来讲,它似乎又缺少了点什么。换言之,这样的板书设计也正如我们部分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空话、套话一样,食之无味,弃之也不足惜。我个人认为,像这样的板书不妨让它“写”在各年段老师的心上,退一步来讲,即便不写在黑板上也无妨。假如说我们一定要为《学会作客》这个教材板书,我想应该是引导学生在作客的全过程中学会“点滴”的,毕竟板书是写给学生看的呀。恕我大胆,为它出个板书:
学会作客
来到门口,文明敲门(按门铃);
见到主人,热情问好;
受到招待,表示感谢;
临别出门,说声再见(谢绝相送)。
再想到课堂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口语交际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交际时教师对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关注不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生成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的参与面不广。交际课堂上往往是少数能说会道的或喜欢表现的学生侃侃而谈,而多数学生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处于“倾听者”的角色,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从而缺乏了参与的全体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二是课堂的互动不够。口语交际课有很浓的说话训练课的色彩,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即便有一些表面看似双向的交流,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位学生说一句,那位学生说一句等,但之间并没进行深入的思考、归纳、分辨、评价别人的发言,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也就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升交际素养。
《学会作客》是非常生活化的一项口语交际训练,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但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却是一个难题。其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否则就不能理解其有效。
看姚老师执教的《学会作客》,感觉老师给学生的角色定位模糊:《学会作客》和《学会待客》主次不分;创设的交际情境二“不妙” :《学会作客》与《学会看望生病的老师》客串。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是作为客人来学作客的还是作为主人来招待客人的?看题目——《学会作客》,它给学生的定位很清晰,学生今天是作为客人来跟老师或学生学作客的。既然这样,那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就应该立足在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近、相似的到别人家作客的“交际情境” (我喜欢最后呈现的三组场景),因为惟有这种与实际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才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出来,最可贵的是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生活中的他真的学会了如何作客。虽说教无定法,但基于学生对“学会作客”这样的话题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积累考虑,我更赞同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在创设情境时捕捉学生“不会作客”的场景来组织学生反思、讨论、评价,在说说、评评、演演的环节中逐个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应该怎么做。那么老师在交际中做些什么?有时与学生打成一片,作为口语交际的参与者巧设“障碍”,与学生对话;有时又得跳出学生这个圈子,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承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课堂向纵深延伸。
最后想到教材的把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教材至今已毫无保留地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了。为了把话说清楚,且有一点依据,我把教材中出现的口语交际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罗列(见下表),供大家阅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六年级口语交际内容
单元
年级
1
2
3
4
5
6
7
8
一年级(上册)
自我介绍
借铅笔
打电话
悄悄告诉他
我们来讨论
听故事讲故事
(下册)
说说我的家
春天来了
指路
学会道歉
大家来讨论
我在六一这一天
学会作客
小苹果树请医生
二年级(上册)
学会祝贺
学会请求
问路
买文具
我长大了做……
看望生病的同学(转述他人的话,问候)
学会待客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下册)
说话要注意姿势
讲童话故事
学会劝阻
说说写写
教你玩游戏
说说写写
学会转述
说说写写
三年级(上册)
小小读书交流会
当有人瞧门的时候
学会求救
说说写写
说笑话
介绍我的小制作
小小展销会
说说写写
(下册)
聊聊春节
关于春游的建议
学会商量
约请
说说广告
想想做做
我家的一张照片
想想做做
四年级(上册)
学会感谢
介绍我的朋友
学会赞美
说漫画
帮他出主意
做做说说
压岁钱怎么用
(下册)
推荐或自我推荐
说说写写
学会安慰
讨论班级公约
学做节目主持人
学会鼓励
小烦恼热线
五年级(上册)
学会请教
想想说说
学会拒绝
小小新闻发布会
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健康小顾问
水浒故事擂台赛
(下册)
请你帮个忙
畅想未来
我来说一说
介绍世界名城
小小即兴演讲会
影视剧评说
七最八舌话环保
六年级(上册)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
学习采访
学会申诉
学会解释
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推荐一本书
(下册)
我来当导游
聊聊当前的热点话题
漫话三国英雄
漫话奇思妙想
小小辩论会
与……对话
临别赠言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编委先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学会作客》的内容,后在二年级上册又先后安排了《学会看望生病的同学》和《学会待客》的内容。这就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我非常赏识姚老师在课前备课时对教材的深入研讨和对教案的重新定位思考,这种精神本身是难能可贵的,说明老师不仅在关注教材,更在关注学生。但是假如姚老师在研讨会上说的是有道理的,这样呈现的课堂也是有效的,那为什么教材编委会这样编排教材呢?当你以后教到下面的《学会看望生病的同学》和《学会待客》内容时再如何定位?这里面显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如何解答?首先我自认为我不是一个迷信教材的老师。我们尊重教材,但也不能唯教材为上。因为老师们在使用目前的苏教版教材的过程中,还是能发现教材中的一些不妥,甚至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教版教材定能在各位老师的“关爱”下逐步走向成熟的。先说《学会作客》和《学会待客》的主次不分。现依据我对生活的感知和对教材的理解,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会让《学会作客》和《学会待客》这两个话题同时走进我的课堂。对,将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即《学会作客和待客》。理由:(1)凸显口语交际课的互动性,避免了我上述的学生角色的主客之争。(2)还原口语交际课的生活性,它是生活的需要。因为这两个来源于生活的话题本身就是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是交互的。难道说小朋友一定是先要学会作客,以客人的角色出现在大家面前,再学会待客,以主人的身份活跃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两个话题的学习不应该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和角色上的定位:今天家里来客人了,小朋友就是主人,他应该学会如何招待客人;明天家人要一起去朋友家串个门,小朋友就是客人,理应学会如何作客。假如你认为我这样的想法还有那么一点点小道理的话,请允许我再多说一句:《学会作客和待客》中的作客和待客的位置是不能颠倒的,它与《学会待客和作客》一定不是一回事。再说《学会作客》和《学会看望生病的老师》的客串。既然是客串,教材后面又有这样的安排,与其现在师生都不能作好充分准备,将它煮成“夹生饭”,那还不如暂且不选择这样“高难度”的事例。有时候学会舍弃并不一定不是一件好事啊!
当我再回头看上面这张表格时,我想我还会这么做:将一年级下册的《指路》与二年级上册的《问路》重组、整合,即《问路和指路》。把二年级下册安排的《学会转述》调整到二年级上册来教,而把在二年级上册安排的《学会看望生病的同学》挪到二年级下册去上。因为根据口语训练的要求来看,这两个口语交际题存在难度上的渐进,我个人认为把它们交换一下顺序来教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当然在教学《学会看望生病的同学》时又要注意到与四年级下册的《学会安慰》之间的联系……
以上所言实属快人快语,实话实说!也不怕执教的老师嫉我如仇喔,哈哈!既然许老师给我们营造了这样一个七嘴八舌话口语交际的良好的研讨氛围,也就如学生写作文一样,一吐为快了!一孔之见,肯定片面或肤浅,也肯定有许多不妥甚至不对的地方,恳请许老师和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谢谢许老师,谢谢各位研讨组的好朋友,感谢上课老师,真诚地向大家学习,文中所讲的问题纯属个人拙见,如有雷同,也肯定是我东施效颦。4堂课都是好课,之所以还有这么多想法,哈哈,实在是应验了一句流传在我们乡下的俗语:“看人挑担不吃力!”听课兴叹,自愧不如,再一次向4位执教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