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客服电话:合天道衡人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1:43:11

合天道衡人欲

中世纪的人类曾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文艺复兴”于是诞生了,人开始从“神”那儿走出来,恢复为大写的人。如今,六百多年过去,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民主与自由的进步,科学的昌隆固然可以让我们引以为傲,但物欲横流以及因物欲横流而给人类带来的生存灾难却也让人触目惊心。

    所以,仔细想想,现代人类其实又已经走到一个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那个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奔腾着的人类的物质欲望之水,是否到了应该引起各国政治家、宗教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经济学家们的密切注意的时候?我们几百年来所形成的“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和财富观是否应该有所改变?我们穷奢极欲地铺张和挥霍人类有限资源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否应该有所节制和改变?而至今依然保存在印第安人、马来人、非洲土著那里的人类节约、知足、谨慎、计划和敬畏的传统美德是否也应该促其复兴并发扬光大?

    当然,“传统复兴”绝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回归和复古,而是人类通过对传统的审视和清理,找出其中能适合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让人类站在一个更高的视点去反省和检讨我们的所作所为,从而舍弃局部的,重视整体的,放弃暂时的,追求长久的,看淡物质的,发扬精神的……找到一条可以平衡发展的新思路,让人类从千疮百孔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重压下,好好地舒一口气,并获得一种完全崭新意义上的新生。

    在这方面,东方,尤其中国和印度民族曾有着许多宝贵的经验、心得和体会,亦可以作为这个世界的借鉴。

    比如,孔子在财富的分配问题上就主张:“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孟子则强调:“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相利而国危。”墨子则大声疾呼:“节俭则昌,淫佚则亡。”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圆觉经》中曾根据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将人分为三类:一、盲人:既不知如何创造和积累财富,也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二、独眼人:空有一只金钱眼,懂得创造和积累财富,却无道德之慧眼,最终仍旧为财富所累;三、双眼者:既有金钱眼,又有道德之慧眼,是为财、德兼备。故佛教徒们在对待财富的认知上一向重视“福慧双修”,并主张“广种福田”。何谓“福田”?“恩田”、“悲田”、“敬田”是也。懂得感念父母、兄弟、师长和朋友之“恩”,时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济世助人,对自然、对民心,对因果报应始终心存“敬畏”,并持之以恒地在这样的“福田”里播种、灌溉、除草和施肥,必然“福慧”双收。

    至于曾经影响过中国社会近千年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观念,虽然长时期阻碍了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但却也有效地抑制过社会整体物欲之水的泛滥,使社会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处于一种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平衡状态。当然,中华民族因急于求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最近几十年来的伟大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随“财波”逐“物流”,一步步走向“存人欲、去天理”了。但人们也开始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过去的“存天理、去人欲”,还是今天的“存人欲、去天理”,其实都不是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在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条件下的一个正确选择。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对传统加以修正或改造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并在已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再向世界发出大声的疾呼———“合天道、衡人欲”呢?

    何谓“合天道”?就是顺应“天道”,遵循并符合“自然规律”;何谓“衡人欲”?就是平衡和调和人们心中的物质欲望之水,使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而不至于引起“洪灾”的水平。

    我们知道:人类的幸福感,就像骑自行车,只有始终保持着身体的平衡,才有可能得到。过分地偏重物质或者精神,都会造成身体的失衡,或者说失去重心,结果摔下人生的车来。同时,贪欲所能引起的最普遍的疾病便是“焦虑症”:有房了,会为豪宅焦虑;有摩托车了,会为汽车焦虑;有十万了,会为百万焦虑,有百万了,又会为千万焦虑……故而,历史已然走到要求人类社会平衡发展的关键时刻。而唯有人的内心欲望的平衡实现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不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