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至张家界自驾游:临摹,写生,习作和创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20:31
临摹,写生,习作和创作   画坛笨人       临摹是中国画初学者的重要学习手段,也是中国画传统的入学方式。就像学习中国书法一样,不能像读书一样读画,不能像临摹书法一样临画,好像就没办法入门,就永远不知道中国画是怎么一回事。临摹中首先要求形似,然后力求神似,就好像临摹一遍两遍是没办法学好的,神手的摩品几可乱真,往往在市场上冒充名家真品出售,买主不慎高价购进,吃亏上当在所难免,就像赌石一样,可让人一夜暴富,也会让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认赌服输,往往没有人同情买到假画的人,反而造假高手倒很让人佩服。可见临摹的功夫是非同小可的,没法让人不重视起来。明清以后关于这方面的传奇故事可是相当不少,下一辈子功夫学习临摹也是值得的,不失为一个挣钱的真本事。
       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带来了绘画学习的另一条通路,从此教育界认为学画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只有写生。
       写生在中国古已有之,古时候写生叫做写真,一般是为人画像的画匠的看家本事,文人是不屑为之的。文人画些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不过养性陶情,游戏笔墨而已,从来不当真的,所以画人物往往分不清漫画还是认真正经画的。但是靠画画吃饭的画匠掌握着写生的真本事。画得不像谁给钱啊。
        现在好了,学子一入学,甚至在入学之前,就知道在写生上下功夫了,把一个鲜活的三维的形象,变成平面的二维图像,这其中有着相当的创造性,没有一定的天赋是不成的,有的人可能一生也弄不明白这个问题。把三维的形象变成中国画的线条造型,笔墨形象,从中还要体现中国书法的韵味,水墨的润泽和浑厚,就更不容易。中国人明白这一点还是在解放后才明白过来的,大张旗鼓的强调中国画的特点,在素描训练中注意和西洋素描拉开距离,还是没几年的事情,现在好像在这个问题上又糊涂起来了。中国画又变得面目全非,和西洋水彩油画求同不存异了,创新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中国画的创新创出了全盘西化的形式感,却没有创出多少新的意境内容来。
       创新不应该是内容的创新么?就像写小说没有写出新故事,却把力气用在了创新文字上一样,用英语重新讲一遍西游记,就算是文学上的创新么?奇怪的事就这样在中国画领域内就这样发生了。
       素描一方面是塑形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就是创作的准备,怎么准备?无非是怎么画,画什么,正式的创作之前探讨笔法,布局构图,明暗等除了色彩以外的所有问题。所以西方素描怎么样画,油画就怎么样画。并非素描只管素描,色彩只管色彩,风马牛不相及。
       中国画就这样在素描训练下变成了西洋画的孪生弟弟,中国画的笔墨也越来越适应西洋画的素描,在自然而然的借用西洋画的色彩观,不全盘西化才怪呢。
       习作,顾名思义应当是练习之作,并没有画的完善,不过是为了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做的练习,充其量是创作的准备。所以习作既可以是写生,也可以是随手的信笔涂抹。学生学习绘画的临摹是习作,课堂为了训练观察,表现的写生也是习作,课堂习作的特点就是他的不成熟或者不够完美,我们叫做习作气,现在就有人一辈子只画习作,不搞创作。干脆把习作当创作,名家的课堂习作流入市场也是很值钱的哦!
        习作和创作本来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分水岭,印象派的风景画很多都是写生习作,关键是画的没有习作气了,就成为创作了。中国画的习作也可能是写生,例如肖像。更多的是笔墨练习,至于形象全靠记忆和发挥,所以中国老百姓以为画家的形象全从心出,中国画的形象应是“心象”。心象的创造也应是创作,中国画的笔墨练习和写生练习才是习作。中国画画家的习作少而创作较多。小型的心得体会是为小品,大型的制作才叫创作,现在的人好大喜功,大画才能卖大价钱,现代的画作就越画越大,小题材大制作,大而空的画到处泛滥起来。
        习作气却并不因为画的大了就少了,明显的习作气反而在大画里处处露出来。以前中国画里很少的习作气,现在在西化的中国画里倒多了起来。不过现在人们没人说这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