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沙鹰修罗:小楷临摹与创作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48:47
●朱勇方
临摹篇
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小楷经典有刻石本和墨迹本,对于重视细节表现、致广大尽精微的小楷,我们面对刻石本和墨迹本的不同特点时,如何能使之融入笔端?古人留传下来的碑拓墨迹名帖,无疑都是可以拿来取法借鉴的。小楷的刻石本名品,除在墨色上稍逊外,因其注重细节表现,所以其逼真程度也往往并不下于墨迹本。对我而言,只要喜欢,不论碑拓墨迹,均大胆拿来努力使之融入笔端。
要说我写小楷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主要全赖钟繇小楷朴茂古拙气息的熏陶。我不喜欢那些甜美的小楷帖,甜的东西往往格调不高,不耐看,也易出现呆板、千篇一律之习气。
钟繇存世惟小楷,又是已知小楷书最早的作者。但千百年来,各朝各代的小楷书家,很难有超越这位鼻祖的,尤其那份古意,那份舒灵,那份雅致,那份自然,钟大人赋予那区区指甲般大小的字一个中国文化的灵魂。
钟繇小楷古意盎然,所书《宣示表》被尊为“正书之祖”,足可见其地位,故其书法艺术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我常会不自觉的怂恿书友去学写钟繇小楷,因为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钟繇小楷真是太奇妙了,每临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再回头看看其他小楷,而且越写越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钟繇小楷最大的特点是“古”、“活”,而小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小楷要写出“古”意,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带些分书意味。除此之外,汉字结构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响也是它有无古意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写小楷如果抛弃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强字体的古拙趣味,钟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遍使用的时代,写惯了隶书。因此,当他创新写楷书时,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
“活”即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作一些规律化的书写。钟繇的高人之处在于他在结体上并不刻意地过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赋形,如《宣示表》中开始的“尚书宣示”4个字,”“尚”与“示”都写得扁方,而“书”与“宣”却写得偏长。在章法上,钟书全篇均力避“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而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这当即是古人所评“钟书天然第一”的原因之一,也正是明、清两代颇耗“功夫”的“馆阁体”终不及之重要原因。因此,在学习钟繇小楷时,领会其中的“天然”气息,至关重要。
钟繇著名的传世小楷书作有《荐季直表》、《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在我看来,《荐季直表》最“古”、最“活”,所以此帖我时常细细把玩,从中受益颇多。《宣示表》相对《荐季直表》少了许多古意,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所以被尊为楷书艺术之不祧之祖,但我总私下固执地认为,单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评价,钟繇的《荐季直表》无疑是一流的。
学写钟字,整体把握很重要,单从技法的角度切入,钟书并不难。但要“悟”其中清和简远的气韵,萧远恬然之雅气,决非易事。品钟繇之小楷,如吟一首首优美的田园诗,溟和着疏朗、儒雅、静穆的情调。平时我欲创作小楷作品时,常常要拿出钟繇小楷帖放在旁边,“闻闻”它的气息,受益很多。
创作篇
小楷创作观念的变革和更新。
1、轻重互见、虚实相生的强化
小楷用笔应当有轻有重,不但一字之中,而且一笔之内,都应有轻重的区别,不能像中楷、大楷那样纯用重笔浓墨。同时,小楷中有许多虚笔,蹲驻提衄,只在毫发之间,似有若无,以长篇小楷为例,创作者往往会将这些特点予以强化,进行一点发挥,使笔墨在整幅之中来点机智、灵动,避免整体写得过实。这时,创作者往往是用性灵、意绪在把笔运转,理性色彩淡去了,浪漫情调浓厚了。常见一些作者书写长篇小楷,通篇没有精彩之处,极平极稳也极乏味。书写时过于理性,人为外加装饰太多,这样的长篇往往成了众多字数的罗列,堆积品。长此以往,作者的感觉能力就逐渐失灵了,书匠产生了,这样的作品也往往不会被人看好。
2、取法途径、个性追求的开放
在小楷学习途径选择上,当代书家一改过去单纯从大字入手的传统思路,更注重从“能力”出发,从“本体之外求本体”,力避俗套。虽然书法入门是绝对不可能从小楷入手的,但当代书法入门取法的宽泛性,也促使大家学书稍有基础后,便大胆根据自己兴趣直接切入小楷学习主题。学篆、学隶后写小楷,学行书后写小楷,硬笔楷书达到一定水准后转攻毛笔小楷等等,这些均有成功的范例,至于走哪条路算是捷径,那实在又是因人而异。即使在小楷本体或他体的学习中,也一改以往一味“贵似”或临习侧重“似”的思维惯性,开始注重“不似”的成分,表现出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发现和肯定,珍视创造性因素的发挥,珍视个性的显现。
小楷书写节奏的调控
1、 时间节奏的调控
小楷的书写状态,应该闲庭信步,是悠闲的。初学时宜慢,熟练后自然稍快,而后达到闲庭信步式的自然状态,快慢节奏的调控游刃有余。我习小楷的书写节奏经历了由“慢”到“快”,再到“慢不下来”,现在自我感觉正逐渐走向快慢协调之中,但在尚未入静的状态下,往往又会在不知觉中逐渐步调加快,我深知,小楷写得快捷,终究不是好事。
2、 空间节奏的调控
“一枝一叶一世界”,小楷作品一般字数不会太少,在一个具有众多成员的大家庭中,如果单调重复。那就更显乏味了,给人的视觉审美肯定也会产生疲劳。由于小楷书的实用功能,钟繇之后的书家,大都把它当作抄写的字体了,使这种原本极富灵性的东西,一步步变成了任人排列与组合的“印刷字”,像明清的台阁体、馆阁体,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只有不满抄录功能的书家,才有一些表现的意识在里头.所以艺术层面小楷学习与创作字型空间节奏的调控就尤显重要了 。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民众的审美于物体外观比较趋向于明快简捷,对物体形的喜好是直线,方折,在对物体内在美的理解比较趋向于一种易于理解的奇肆与怪异,事物要有变形但不能太过。这种审美心理的形成又可能源于现代商品外观和包装设计以及现代国外设计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潜移默化,审美对于现代人来讲,人们更加喜欢快餐式的东西。古代过于抽象、深奥玄虚的文化艺术一方面可能需要很高的学养才行,另一方面人们面对紧张的生活节奏而无时间去理解和接受。
小楷正在走向前所未有的融通,具有多元一体化的特点。当今传播媒体的发达,为书家们博采众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书法开始了其由纯正向兼容性和包容性的进化与发展。篆与隶的融和,篆、隶、魏碑与行草书的融和等等,各种书体表现了历史上各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空前的繁荣,各种技法表现了历史上各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空前的丰富。于小楷书法中融和以篆隶、行草之意,魏版之意,乃至一切为“我”所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标志着当代小楷书风具有了更开放性的色彩。
书家在创作上的成熟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和结构形式为前提的,个人风格形成不易,但风格深化却更艰难和漫长。我的小楷创作较早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虽然得到了书法界同道的一些肯定和鼓励,但如何谋求继续发展,却一直让我苦苦思索……一方面我仍痴痴迷恋着历代小楷经典,另一方面我又不自觉地将探索、尝试的触角悄悄地伸向了各种字体,企图寻找出更佳的契入点。我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小楷将是何种面目,但我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许多小楷作品我都是在极其轻松的状态下完成的。好多朋友都惊叹于我书写时的写意状态。而往往因为现场创作我不可能写一些小楷,所以许多我很熟悉的朋友也不知道。“小楷的书写总是累人的”,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而对于我来说,只要有对胃口的笔墨纸张,那则是一种类似于小写意之类的 “淡淡地宣泄”,我很满足!我觉得这是小楷最佳的书写状态。在当今的社会状态中,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实在是有点难度了,因为这个时代太浮躁了,人处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圈子中,往往很难再做到心无挂碍,而书法尤其是小楷,要求书写者首先就要“入静”,不入静就很难进入书写的状态,写出有品位的作品。
我总是喜欢默默寻觅那不可捉摸的心灵契合时机,而这时机的出现又总是那么难得。淡淡地沉静在古典氛围中,细细地回味在精英佳构中,悠闲地漫步在书法论坛中……这些都能指引我走近那种感觉。
“临书融汇古人消息”,这句话很适合我。临帖时跟着古人的笔道走,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乐趣,随着一笔一画,一步步跟着潜入那笔道的情致之中,以从中体味古人写字时的心态、性情。我临帖不强求自己临得特别像,而是执迷于各种书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韵味、情趣与格调,也正是这些东西让我为之如痴如醉。在临帖过程中,我不停地让各种笔触所表现的“消息”潜移“墨”化自己,有时兴致上来收拾不住,便抛开帖随意写去,自然与古人的写法比较合拍,于是就产生了这些作品。
只要对当代展览稍加关注,你就会发现展厅中多了许多由小楷类作品拼接集成的大作品。这些作者无非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而做出的“保险作业”:首先这些小楷是精选的、平时创作心态较好情况下的产物,但又为了不致于因其小而被人忽略,所以加重“分量”使其引人注意。书艺的高低并不在于字或篇幅的大小,而取决于书作的质量、品位的高下。大幅大字未必大气。为什么不轻松写些小品呢?把“真我”地宣泄在小品中,往往会让人觉得更亲切,更值得把玩,更加隽永味长。
“馆阁体”是科举时要求的“官方书体”,既考验应试者的书写基本功,也为了试卷易于让人辨读。所以,与其说“馆阁体”是一种创作,毋宁说它是千篇一律的“规范书”,没有太多艺术价值。能写好“馆阁体”,说明你有写小楷的基础。我钦佩“馆阁体”小楷娴熟的书写技艺,但不满足“馆阁体”小楷营造的相对单调的艺术氛围。拜读“馆阁体”小楷,我肃然起敬,但我激动不起来。
我认为小楷技法的熟练掌握并运用并不难。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刻意追求小楷技法的完美而忽略了作品整体的韵味。对于小楷的创作我努力追求作品整体气韵的畅达,随意之中见功夫。
目前我写小楷正努力在点画和结体上提高它的丰富性和随意性。我喜欢把小字当大字写,力戒局促,增强虚实对比和动感,在魏晋小楷清逸古朴的基础上,加之写经的真率,碑的稚拙爽利,质朴劲辣。小楷章法我追求字形疏密参差,整体随意自然如古人手札般浑然天成。所附作品即是在此观念目标观照下的产物,自知距离尚远,但我仍将努力不懈追求。
工具篇
屈指算来,我写小楷已近十年了。我是学写行草书“误入歧途,走投无路”时,在书友的启发下,才掉头主攻小楷的,不料这一写竟一发不可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这些年学小楷的一些体悟简要叙述,以期得到大家的指正。
学写小楷,用笔、纸、墨有它的特殊性,不少初学者为此常常伤透脑筋,我就经常碰到请教有关这方面问题的书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所以我想先重点就此谈谈。
写小楷的笔我试过很多,最后我选中了善琏湖笔厂的“双羊牌”九紫一羊,颇好用,现在我定制了几种适合自己的“朱勇方小楷”笔,有兼毫的,也有纯狼毫的,各有各的性能。选一支得心应手的好笔,是写好小楷的前提。
一般认为写小楷适宜用熟宣,生宣不宜,但我曾在第五届全国展的作品集中读到安徽杨兴玲介绍的写生宣小楷的一个用墨小窍门:即用一得阁和中华墨汁相掺,两者一浓一稀,书写时不渗也不滞。一试效果真颇好。
我自己一般喜欢用半生半熟的糟底宣、包皮纸等。前些年在绢上写小楷,我特别得心应手,感觉即使是一个极微妙的动作,也能在绢上分毫不差地表现出来,而且丝毫不滞,写来甚是惬意。我在第七届中青展、世华展、首届扇面展上的获奖作品都是在绢上轻松地完成的。
第八届中青展时,我在绢上写总觉得不如意,自己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所以我又试着在新闻纸、铅画纸上书写。写得多了,自然对此有了些偏爱,总觉得既经济实惠,又效果不赖,新闻纸上写小楷唯一的缺憾是作品墨色显灰些,似乎对笔画力度也有一些影响。在铅画纸上写小楷,自我感觉不错,线条甚黑亮,颇见神彩。用墨不很讲究,用瓶装的曹素功、中华墨汁等倒出来便写,如气候干燥,时间稍长后墨汁浓度增厚可稍加些水,但要适当,否则,墨太淡则伤神。
书友对我在铅画纸上写的小楷,均颇看好,但也有人提出,是不是会有被人认为在铅画纸上显得不庄重、不严肃之嫌。
确实,上辈子留下来的“东西”往往最容易让人在大脑里根深蒂固。以前人们发现小楷不宜在会渗化的生宣上书写,所以才选择了不会渗墨的纸来写,而当时不会渗墨的纸无非是熟宣、绢、皮黄纸等。而现在不会渗墨的纸形形色色,数量更多,我想只要写出来效果好,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