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烧饼是哪里的特产:重拾慈善形象不应止于与郭美美切割 [南都社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06:30
分享: 4  2011-10-13
摘要:10月11日,中华慈善总会2010年度审计报告公布。24页的审计报告还特意选择了“玻璃口袋”的造型,来向公众宣示公开的决心。     10月11日,中华慈善总会2010年度审计报告公布。24页的审计报告还特意选择了“玻璃口袋”的造型,来向公众宣示公开的决心。门户网站在抓取该条新闻的标题时,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会长年薪4.8万”、“管理费仅为0.11%”等新闻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众信息获取的偏向
    对于丑闻缠身、麻烦不断的中国官办慈善组织而言,此番中华慈善总会的信息发布无疑具有洗刷和切割的多重意义,这可以被理解为是“后郭美美时代”中国慈善开始的些许公开尝试。

    此番公布的尽管只是2010年的相关数据,看起来与包括“郭美美事件”在内的诸多负面新闻并无直接干系。另一则新闻则显示,近日刚刚经历“正常的人事变动”的中国红十字会,连其常务副会长换人都不得不特别声明“与郭美美事件无关”。其实已毋庸讳言,所有事关中国慈善的新闻话题,都已然无法摆脱这一尴尬的言说背景。也惟有在充分正视的前提下,中国慈善才有研讨和尝试重拾公众信任的可能。

    中华慈善总会此次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2010年,中华慈善总会总支出达到70亿元,而其管理费仅为761万元,提取比例为0.11%。这与此前为公众所熟知的“管理费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的宽松条款形成鲜明对比,而后者恰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慈善备受人们诟病的核心“污点”之一。中华慈善总会负责人向媒体表示,按照该会的财务制度规定,管理费的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项目募款额的3%,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项目的提取比例还远低于3%。长期以来,高昂的管理费用,辅之以不透明的账目乱象,在频频接连发生的慈善丑闻助推之下,才最终让公众对中国慈善的信任跌入谷底。在此背景之下回味中华慈善总会负责人的表白,能够读出不少委屈的成分。一家爆出丑闻,付出代价的却是整个中国慈善,不能不说其间的委屈有可堪理解的部分。

    委屈之外,分明也可以看到一份欲语还休的切割努力,而后者对于整个中国慈善的良性竞争而言,尤显重要。慈善要重拾公众的信任,除了彻底的账目和行为公开之外,另一个并不可少的要素便是放开慈善组织间的竞争。慈善组织之间竞争的缺乏,甚至由官办慈善机构垄断慈善募捐的资质和渠道,将会完全堵死公众用脚投票的可能性,而慈善机构便不可逆转地异化为“坐地收钱”的庄家。

    有竞争才有可能产生活力,必须给人们的慈善爱心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管理费提取比例之间的比较,只是选择和评价标准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端。慈善组织之间管理费提取比例的竞争,是内部运行科学和透明化程度的优胜劣汰,先前被媒体热议的曹德旺2亿元“最苛刻捐款”项目,便是明证。不同的慈善组织之间,各自表白的过程恰是竞争萌发的过程,而最彻底的账目公开,以及更主动的竞争努力,都不过是人们对于慈善的最起码要求。

    昨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正面评价“郭美美事件”对于中国慈善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而非拐点。但在具体谈到“郭美美事件”中的舆论反应时,却使用了“对中国慈善组织的要求更高了”的表述。回顾这一年来人们对于中国慈善的关注,无论是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与评论,还是互联网上人们不分昼夜的转发与跟进,所要表达的,绝非什么“更高”的要求,而只是慈善之为慈善的一些最起码的常识和底线。账目要公开,数据要细化,慈善应当回归民间,褪去官方机构的思维与色彩……这都是现代社会对公益慈善的准入性门槛要求,“更高”的错觉所反映的,还是此前多年来未予践行的体制欠账——— 此前做得太少,那就必须大踏步矫正。
    中国慈善只有看得见的进取努力,才有资格求得公众给予多一些等待的耐心。而这份再给一次机会的等待,绝非不分青红皂白的纵容:同日另一报道披露,东莞某官方慈善活动的倡议,竟然通过“绑定银行账号、每月最少捐10元”的强制方式进行,而该地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仍以“10元标准经过调查摸底,并不过分”作为回应。这与中华慈善总会的那些努力,走的显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