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野生动物园好玩吗: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9:25
TAG:

牙雕桃式杯,清乾隆,高5.5cm,口径7-6.5cm
杯象牙质,口呈桃形,柄雕为桃的枝叶形态。远观此杯如小桃初熟,挂枝摇曳,玲珑优美。  此杯纹饰雕刻圆润细腻,无锋碴之感,风格精巧灵秀,为清中期作品。

象牙雕九老图臂搁,长17.3cm,宽3.9cm,厚1.1cm
臂搁长形,呈覆瓦式。正面雕寿星,含胸侧首,微笑慈祥,宽衣博带,着云头履,手捧画卷。背面雕《九老图》,山崖,清泉,树木交错,山路盘曲,9位老者或持杖过桥,或山间相迎,或高谈阔论,虽小如豆粒,却神情毕现。远处有云烟重峦,楼台隐现,收尺幅千里之功。
此器正背面图案分别采用浅浮雕和高浮雕技法雕成,技法不同,繁简迥异,而祈寿之意相同,清雅之韵合一,是清代牙雕文房用具中的代表作之一。

象牙雕童子牧羊,清中期,高4.9cm。清宫旧藏
此件牙雕以多块象牙雕刻、衔接而成。在以糙地刀法皴刻的草地上,二牧童席地而坐,一吹横笛,另一个举臂打拍伴和,3只绵羊温顺地伏卧其旁,仿佛也在倾听笛声。三羊寓意“三阳开泰”,笛音表示祥和,这是清代中期器物上经常使用的吉祥纹饰题材。
此件作品是清宫造办处的高手利用剩余的象牙碎料制成的,设计精妙,造型玲珑,意境典雅,人物的眼、发和绵羊的眼睛均为墨染,有点睛之妙,使作品平添了几分神韵。此件作品刻技精湛细腻,体现出清雍正时期牙刻艺术灵透、纤细的风格,是研究清代宫廷艺术的重要作品。

牙雕草虫图竹节式花插,高9cm,长7.8cm,宽3.5cm
花插竹节状,为连体的两部分,细者为插筒,粗者为两层盒。插筒根部又雕新枝附干,上伏一只蚂蚱。竹根形盒底部根须毕露,盖上凹面内有二只蜘蛛,似嬉斗状。
用形式新颖、雕刻精巧的文玩装饰书房的风尚始于明而盛于清。此件花插以自然写实的手法制成,一反以繁枝茂叶为衬的传统,数根嫩枝,三只小虫,简洁而富有生气,别具情趣。花插造型独特优美,富于变化,清新雅致,雕刻非常精细,刀法娴熟。此花插为清宫造办处牙雕艺匠制造。

牙雕人物方笔筒,清中期,高11.7cm,筒径9cm。清宫旧藏
笔筒方体,四角内凹作葵瓣式,并阴刻曲线修饰,颇为新巧。底部中央镂雕一圆形空洞,本应装配底座,今已缺失。筒身每面均于四方委角开光内以去地高浮雕法再饰一重变体夔纹随形开光,在双重开光中浮雕山水人物。内容皆文苑隐逸题材,分别是抚琴、弈棋、题壁、醉酒等,人物虽小但须眉俨然,神情毕肖,景物不过截取片断,却也精雕细镂,起到极好的衬托作用。
此器工艺严谨,题材高雅,颇具清中期宫廷牙雕的风范。

牙雕梅竹草虫镇纸,清中期,长19.8cm,宽2.4cm
镇纸长方扁体,圆雕二折枝竹竿骈列,其上点缀浮雕及镂雕的竹枝、竹叶,一侧还伸出梅花及花苞。二竿间留出空地,地上高浮雕二蜘蛛,染作红色,极为醒目。镇纸背面平整,刻竹节纹,并浅浮雕竹叶为饰。此镇纸风格简洁别致。

牙雕黑漆地描花笔筒,清中期,高13.7cm,最大径11.5cm。清宫旧藏
筒身6瓣花式,每一面均微凹入,通体曲线优美。底部6顶角设6矮足。口、足边沿饰变体夔纹,筒身主体纹样则为开光内饰各式折枝花卉,如牡丹、玉兰、菊花、梅花等,图案黑地白章,效果鲜明强烈。
此种工艺制作方法需首先于象牙表面去地浅浮雕纹饰,然后在空地上反复髹黑漆,直到漆面与纹饰高度平齐再加以打磨修整,并在局部如花蕊、叶脉等处配合阴刻填漆技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装饰效果。其整体观感已经突破象牙雕刻在色彩上的某些局限,这种工艺是清中期宫廷牙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

牙雕开光进宝图转芯式笔筒,清中期,高12.7cm,筒径8.5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象牙雕,口唇过渡柔和,口沿阴刻回纹带,器表高浮雕山水人物。人物几达数十,分成多组错落置于山水间,有推车者,有托盘者,有抱瓶者,有驱象者,大都兴高采烈,所盛装的皆为珊瑚、宝石、灵芝等殊方异宝。底为后配,底中央突出一圆形台,与筒身以螺口相连。外层又镂雕一字纹地方形开光圆筒,套于口沿与足沿之间,可以旋转,转到不同角度,开光内显现的纹饰亦不同,给静态装饰带来了丰富的变化,是此笔筒最为精彩的一笔。
笔筒壁上之图景实际即清代常见的番人进宝图之变体,其人物均着西洋服饰,表现出当时中西交流的频繁以及清代统治者所秉持的天朝上国的倨傲心态,颇堪玩味。

象牙雕竹节式臂搁,清晚期,长24.5cm,宽6cm
臂搁雕作纵剖竹节式,符合臂搁覆瓦式形制的要求,较厚重,下部稍宽,上部略窄,有自然弯曲的轮廓线。雕刻以浮雕及镂雕为主,于写实中见剪裁功夫,将竹节、竹鞭等刻画得惟妙惟肖。较长的根须集中于一侧,相互叠压,很有节奏感。一枝小竹蜿蜒依附于竹节上,其叶片的伸展、转侧及虫蚀痕迹都为器表增添了几许生趣。背面雕出分节横膈,并在凹陷空间内高浮雕蜻蜓、甲虫、蝴蝶。显然,其观赏意义已远远超过实用价值,属晚清同类工艺制品中的佼佼者。

象牙镂雕群仙祝寿图龙船,高58cm,长91.5cm,宽23.5cm
船龙舟形,昂首翘尾。舟内设3层楼阁,上层置龙凤旗和盖伞,中层有宽阔的平台,下层为船舱。每层均雕梁画栋,玲珑剔透,纤巧精丽。舟中王母、众天女、八仙、福禄寿三星以及船夫、乐手等共42人。
此祝寿龙舟是清宫内务府大臣在慈禧太后六旬生日时进献的贡品,为广州象牙作坊中的牙匠按如意馆绘制的图稿奉命雕制的。作者采用镂刻、浮雕、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技法,舟身鳞片密结,楼阁灵秀华丽,勾莲、宝相、瓜果等花纹虬结连绵,多彩多姿。龙舟整体雍容富丽,寓祝寿之意。此类作品属于只求效果而不惜工本的佳构,作为一件大型的陈设器,在晚清时期的牙雕工艺品中首屈一指。

牙雕海市蜃楼景屏,通高32cm,座长21cm,宽10.8cm,景屏径14.8cm,厚4cm
景屏分座、托、屏三部分。座长方形,束腰,四足间花牙为镂空缠枝莲纹。座上设染牙栏杆,栏杆内湖石叠立,松、竹、梅、灵芝、仙草遍植其间,染以不同色彩,两只鹌鹑立于石上,相对而望。正中浮起朵云,似一缕烟柱腾起,朵云上托如意形小屏。小屏边框饰钉纹,内边镂雕卷草纹一周,屏景采用微雕技法,刻“海市蜃楼”仙境,以山峦为背景,山前三座楼阁,曲栏回旋,福、禄、寿三星分立三面,曲栏下海水澎湃,水中荡一仙舟,舟中小童撑篙,老者盘膝而坐,手持佛尘指点停泊处,岸上有两个捧琴、持蝠的小童迎候。屏两侧壁各2开光,开光为如意纹框,框内分别对称浮雕流云二蝠和流云三蝠纹。屏后壁浮雕卷草纹一周,中央浮雕硕果累累的桃枝与灵芝,两边各1只飞蝠。
此件作品以镂空、浮雕、拨镂、拼镶等技巧把景物刻画得玲珑剔透,景致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在4cm厚的象牙上所刻层次达15层之多,楼阁曲栏雕得细如发丝,人物神态逼真如生,其工艺精妙无比,巧夺天工。屏与座之纹饰表达了“芝仙祝寿”、“长寿平安”、“福寿万年”等吉祥寓意。
这件景屏为孤品,在清宫中备受历代皇帝青睐,从乾隆时期直到清代末期,一直得到妥善的保护,至今牙质仍洁白细腻,花枝景物完整如初,实为宫廷陈设品中的杰作。

牙雕鹌鹑盒,高5.6cm,长12cm,宽4.5cm
盒圆雕成鹌鹑形,通体披羽。羽毛雕刻极富层次感,由头部的鳞片状至身后渐变成叶片状。双尾下垂,盒底雕刻脚爪,如匍匐状。盒口沿隐于胸腹羽毛间,毫无突兀之感,颇见巧思。头微偏侧,二目炯炯有神。颊部雕染绒毛,极为逼真。喙部刻划亦生动有力。通体染色,色彩写实,沉着多变,尤其羽干处的留白,一丝不苟。
此盒将鹌鹑浑圆的体态略作夸张,既保证了盒的实用性,又不损其造型的真切感,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技巧,也代表了雍正、乾隆时期牙雕中的一种写实风格。

象牙雕群仙祝寿塔,高102cm,长98cm,宽54cm
象牙塔为前牌坊、金水桥和后楼阁、宝塔两部分衔接而成。牌坊雕龙立柱,楼台殿阁与曲池拱桥玲珑剔透,树木花草镶珠嵌宝,穿插掩映,阁后正中13层六方形宝塔一座,,塔冠饰蜜蜡葫芦式宝顶,每层檐脊下坠风铃,镂花围栏,每层花纹各异,以龙凤、福寿、宝相花等纹饰交替应用,美奂美伦,别具匠心。金水桥前后,楼阁与宝塔内外,群仙各持法器或行或立,鹤、鹿等祥兽间杂其间。塔后浮雕组合拼镶衔接成仙山一座,环楼阁、宝塔半周,山间阶梯蜿蜒曲折,直通山顶,又有亭榭点缀,奇石错落,松柏苍秀,藤萝虬结,翠竹、芭蕉、灵芝丛生。
此象牙塔综合了镂刻、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工艺技法。楼阁、宝塔雕梁画栋,穷极工巧,窗棱及花纹细如篦丝,风铃微如粟粒,玲珑剔透。圆雕的人物姿态万千,神情各异,宛然如生。此象牙雕塔是由广东象牙作坊雕制,分片包装,运往宫廷造办处后再行衔接。这类作品皆为奉旨监造,并指定在帝、后寿辰之日呈献,宫禁之外难以得见。

象牙雕古木寒雀图臂搁,清,长28.5cm,宽6.4cm,厚2.7cm。清宫旧藏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矮足,较厚重。器下部较宽,足稍高,而上部较窄,足略低,器形虽简,却极为讲究。正面以浅浮雕法、背面以高浮雕及镂雕法刻画纹饰。纹饰均集中于下部,与臂搁形制相符合。正面纹饰表现块石枯树之隙,右上一猎隼敛翼盘旋,正欲扑击,左下二小雀仓皇闪躲,匿身树丛,画面截取生死瞬间之意境,引人入胜。雕琢运刀转折凌厉,线条刚直,于起伏毫末间突显萧瑟肃杀的气氛。纹饰之外大片留白,展现牙质自身的美感。画面之下浮雕“S”形竹节纹一道,丰富了器表的装饰变化,与背面的下边框遥相呼应。臂搁背面以“之”字形构图组织纹饰,高浮雕、镂雕、浅浮雕多达数重,近景一渔舟于丛树崖岸间将出未出,渔家老翁携童子嬉戏舟头。岸边猿猴三两,纵跃林梢。远处层峦飞瀑,庙宇轩敞,二老者立于山巅,似正陶醉于天高云淡、疏钟猿鸣的幽杳意境。

象牙刻字墨床,清,高2.7cm,长8.5cm,宽3.1cm。清宫旧藏
墨床呈条案式,束腰,牙边曲线玲珑,膨腿外翻马蹄足,连枨只余一条。器虽小却极为工整规矩。床面阴刻“宝其万年”填蓝色大篆四字,线条断续,刻意模仿金石器历经岁月磨蚀之韵味,又阴刻填红“古鼎铭四字”,并有填绿色“师古”小印。此器设计巧妙,工艺到位,是象牙雕文玩器具中引人注目之佳作。

玳瑁嵌牙黄杨屉四合如意盒,清,高2.3cm,盒总体长13.2cm,宽10.8cm。清宫旧藏
盒以玳瑁雕作扁体四如意云头相联状。顶板与底板之间一周用黄杨木雕成4个随形小屉,可储小饰件,每屉侧面设插榫,使屉盒可自由推出推入。顶面及底面除施以阳文装饰外,又以象牙镶嵌“太极阴阳鱼”图案,寓意深厚。此器以多种材质组合而成,造型奇巧,制作精致,是非常稀见的文玩制品。

染牙刻山水人物图小盒,清,通高2.9cm,直径6.1cm。清宫旧藏
盒扁体,圆形,盖身子母口相合,凸唇。通体经染色,色泽微黄,部分施以阴刻,为使纹饰醒目,在局部剔去表层,露出象牙本色为地,装饰效果极佳。立墙题材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盖面则饰山水人物,表现楼阁之上二仕女凭窗目送征人驰马远去,情态婉约,景物旖旎。其整体意匠颇类竹刻中的留青工艺,这是此器最具特色之处。

染牙雕瓜蝶洗,清,高1.2cm,长17cm,宽11cm
洗雕作半爿瓜式,平底。镂雕瓜蒂并染色,瓜蒂缠连藤蔓、花朵、叶片、瓜实等,并延伸至洗内,洗内又以高浮雕及镂雕技法刻画甲虫与蝴蝶,栩栩如生。此洗设计新奇,物象生趣盎然,染色恰到好处,实用之外又极富赏玩之趣。

牙雕松树形镇纸,清,长13cm,宽5.8cm。清宫旧藏
镇纸扁体,略呈覆瓦式,雕作松干状。以浅浮雕及镂雕技法表现松干表皮鳞片错落,极具韵律美感,枝桠虬结,松针如云,裂罅于正背面较浅,于侧面通透,布置巧妙。背面上部有圆形小池,反置可为水丞。尤为精巧的是正面下部松针处有一机括,拉动机括则可掀起一椭圆盖,盖下椭圆池内浅浮雕云螭纹,亦可为水丞,盖背面雕成砚式,且隐隐有墨痕浮现。
此松树镇纸一物而多用,雕刻、磨工俱佳,设计出人意表,是极为罕见的文房器具。

牙雕云龙纹纸刀,长30.2cm。清宫旧藏
纸刀长条形,扁体,上部为刀柄,略厚,一面以去地浮雕法雕饰龙戏珠纹,围绕着似太阳般的中央圆台,另一面阴刻“卍字不断头”纹饰。器下部光素,为裁刀,锋刃极薄,顶端圆滑。刀柄与刀锋的过渡部分以镂雕及阴刻法饰花叶纹,正背面相同,其题材风格类似欧洲巴洛克、罗可可时期盛行的良苕叶纹,表明此器或出于受西洋工艺风格影响的广东匠人之手。

黄振效牙雕渔家乐图笔筒,高12cm,口径9.7cm
筒外壁高浮雕柳溪渔乐图。画面中山上杂树成荫,山下溪流湍急,人物或停舟小憩,或聚坐树下,表现出渔家闲乐的太平景象。山壁一侧刻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
网得鱼虾足酒钱,醉来蓑笠伴自眠。
漫言泛宅曾无空,一曲渔歌傲葛天。
又“宸”、“翰”二印及“乾隆戊午长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款。
以高浮雕技法刻制各种作品在清代中期十分盛行。此笔筒造型坚实稳健,构图严谨洗练。画面分两部分,既有层次感,全景又和谐统一。这种带有苏州、嘉定竹刻风格的高浮雕深达6至7层,所刻景物细腻灵透,工细入微。人物的发、须、眼以墨点染,保留着浓厚的雍正时期的牙雕风格特点。松叶如轮,松针纤细鲜明,融合了竹雕、角雕的技巧。这种秀雅、精巧、爽利的雕图体现了黄振效雕刻技术的精湛,同时也表现了清代雕刻工艺顶峰时期牙雕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御题诗可见,这件精致的渔乐图笔筒甚得乾隆皇帝之欢心。

牙雕海水云龙火镰套,长8cm,宽7.2cm,厚4.1cm
火镰套盒荷包状,由盖、盒两部分组成。盖、盒口边缘呈覆钟式,刻双线垂如意及蟠夔纹。全器采用浮雕技法,两面共凸刻大小行龙20条,其中大龙13条,小龙7条,火珠7颗。器物满布苍龙纹饰,只在龙足边露出飞溅的浪花纹。盒两侧分刻楷书“乾隆壬戌”(1742年)、“振效恭制”款。盖顶与盒底各有一长方形小孔,由一条苏绣明黄缎带穿连,带上饰有雕成莲叶形的珊瑚连珠坠。缎带连接盒内软囊,囊上用细米珍珠穿成“寿”字,共用珠164粒。软囊内盛有镂空錾夔龙纹金火镰一把,玛瑙火石数块,火引一小叠。火镰工精纹美,小巧玲珑。
这种雕刻精细的火镰套盒在紫禁城内也不多见。此件云龙纹火镰盒是皇帝的御用之物,由清宫造办处制作,是留有制作者黄振效名款的一件珍品。

象牙镂雕多层套球,高15.5cm,球径5.2cm
牙球分为7层,均可转动。每层镂雕14个圆孔。最外一层浮雕花树人物及亭台楼阁,内层均为星形及圆点状镂空装饰。底座硬木制,造型、颜色均与牙球十分和谐。
牙雕套球又称“同心球”,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据《格古要论》载,早在宋代就已出现3层套球,时称“鬼工球”。广州牙雕艺人在牙球制作上多有创获,套球可达数十层。乾隆时套球已达十多层,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此球为广州民间作坊制品,从此球我们也可看到宫廷好尚对民间工艺的影响。

玳瑁描金竹鹤葵花式盘,清,高2cm,口径20.4cm。清宫旧藏
盘圆形,花口,曲线柔美,器壁轻薄透明。盘内用金漆点缀黑、红二色,绘溪岸边,数茎幽篁下,两只仙鹤悠然觅食。用漆如驾驭水墨,随物象流转,准确到位,某些局部甚至尤有过之,如鹤身、竹竿漆层较厚,并用细笔勾描,富有立体效果。金漆与玳瑁颜色和谐,加之材质本身的黑色纹理,似晕色般,增添了些许朦胧的美感。
此器工艺相当复杂,须经高温、模压等工序成型,堪称玳瑁制文具中的出色作品。

牙雕松荫策杖笔筒,清,高15.8cm,口最大径7.8cm,底最大径8.6cm
笔筒随牙形,体近椭圆,上小下大,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腰部一周收分较大,将器身分作上下二部分。纹饰以浅浮雕为主,表现一老者持杖徐行,旁随一小童比手划脚,似在讲说。刀法虽简,却极富立体感。二人立于山间隙地,一侧山石丛树,限于下部区域内,另一侧巉岩峻峭,松干夭矫,直入云端。以阴刻法刻画远山苔点和云气缭绕,层次清晰。雕刻多在一侧,笔筒背面有大片留白,以备题记。

象牙座玳瑁遮灯,清,遮灯通高33.1cm,册页长8.4cm,宽6.9cm。清宫旧藏
遮灯玳瑁制,由方体长杆及其上部可插接拆卸的圆片组成,下配象牙雕花四足基座。遮灯另附一象牙册页,册页内页为象牙制,长方形,其薄如纸,一侧相互粘连,可以自由翻动,外套以玳瑁制折叠函套,并以铁鋄金挂钩扣合。函套内壁粘贴一层明黄色锦为饰,另配一支玳瑁管铅笔。

尤侃款犀角雕葡萄禽鸟纹杯,明末,高5.7cm,口径13.5×6.8cm
杯以非洲犀牛角的后角制成,角质坚实细腻,色泽如蜜,呈浅棕黄色半透明状。利用犀角天沟自然凸凹的部位镂刻两株缠枝葡萄藤做柄,枝曲叶展,果实圆大。杯柄的左右两侧,雕雌、雄两鸡带着数只雏鸡,雏鸡或觅食,或躲于雌鸡翅下,或跳在雌鸡背上玩耍。杯内壁利用犀角天然的地岗部位,刻出一块垂岩,葡萄藤盘曲缠绕悬挂在岩壁下,叶、果点缀其间。在平底的边缘处刻有阳文“尤侃”篆文小方印,印款字小,几不可辨。此杯纹饰美,雕刻技法精湛,展现出一幅寓意深刻的锦鸡教子图,使人观之韵味无穷,持之爱不释手,是尤侃雕刻的犀角器中的精品。

犀角雕莲蓬纹荷叶形杯,明末,高8.5cm,口径17.2×10.2cm
杯荷叶形,系根据犀角的自然形状及其色泽的变化雕制而成。荷叶上兜,侈口成盆状,三根叶茎交叉缠结于杯底成为杯足。茎刺凸出,一茎连接叶杯,一茎端连着残留有三枚花瓣的莲蓬,另有一茎连着上卷如盒的小荷叶。此杯纹饰枝壮叶挺,并衬有一束小海棠花,透露着浓浓的秋意。
此角杯造型浑厚端雅,除采用镂刻、浮雕技法外,还使用了热烫衔接的技巧,使杯体之外的荷叶枝茎曲折宛转,自然灵秀。雕刻技法上简练中显现出典雅清丽之韵,浑朴中又见精妙之工,为明末江苏一带的高手所制作。

尤侃款犀角雕山水人物杯,明末,高9.2cm,口径17.8×10.3cm
杯为亚洲犀角制,利用犀角的天然形状镂刻山崖为柄,并采用通景式布局刻画出一幅呈现太平景象的山水人物图。图中山上古松倒悬,松叶细密,桐、柏、枫树依岩耸立,遒劲的松枝延伸到杯的口沿内。山下奇石错落,溪水潺湲,一叶小舟停桨荡漾在溪流之上,舟中渔夫抓住鱼篓正在兜鱼。杯内壁地岗突起,以流水皴法浮雕成起凸的岩壁,妙趣天成。在杯内壁岩石右侧刻有阳文“直生”、“尤侃”一圆一方两小印。此杯刀法精湛娴熟,色泽莹润,纹饰生动,为明代末期犀角雕刻中的佳作。

尤侃款犀角雕芙蓉鸳鸯杯,明末,高8.3cm,口径12-8cm。
杯侈口,束足,平底。杯柄雕刻成山石花枝形,花枝上扬,延入杯口。杯壁一侧雕山石,另一侧雕一对鸳鸯相伴栖于水畔花茎之下。杯底阴刻“直生”“尤侃”篆体方、圆印各一个。
尤侃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雕刻家,他创作的犀角制品为世人所珍宝。此杯造型小巧雅致,色泽莹润,刀法细腻流畅,鸳鸯与繁茂的花枝生意盎然,把握在手,百观不厌。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版权归作者和央视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