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装饰城: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37:00
TAG:

犀角雕鸟形杯,清,高5.4cm,口径10.3-7.1cm,足径3.5-2.2cm
杯呈斗形,俯视其口部近椭圆形,一端稍窄,为流,一端稍阔,是尾。口沿外撇,内壁可见一条明显的折棱与杯身分开。外壁纹饰以浅浮雕为主,内容初看不可索解,但如将杯体翻转,则一望即知整体为一鸟形,眼、喙、翎、羽分明,鸟头部为杯底足,鸟冠为杯足尖。为适应杯形,鸟的姿态呈敛翅耸肩状,尾部成流。纹饰描摹虽写意,却出人意表。鸟嘴中还叼一修尾异兽,身躯细长,弯扭蠕动,如正挣扎。
旧时民俗中有所谓“五毒”之说,把蝎、蛇、蜈蚣、蟾蜍、壁虎等作为有害毒虫的代表,而鸡恰是克制五毒的良禽,所以传统纹饰中表现鸡啄五毒的场景就成为驱邪避毒的吉祥图案。这里所刻画的奇特纹饰或许正是此类题材的浪漫化处理,以供陈设赏玩。

犀角镂雕竹石纹杯,清,高10cm,口径14.4cm-8.9cm,足径5.6cm-4.6cm
杯体较厚重,敞口,敛腹,小底,轮廓清晰,造型大方。外壁主体纹饰为浅浮雕的累累岩石,作几何形的简化处理,效果如运笔勾勒,各种短促的折线与不规则的几何块面构成繁复的图形关系,令人眼花缭乱。在浅浮雕之外,局部使用高浮雕技法,使岩石的层次变化更为丰富。杯身一端镂雕孔隙嶙峋的岩壁为鋬,其旁镂雕一竿斜伸之竹,挺然直上至口沿处,竹叶亭亭如盖,向口内外低垂,又浮雕嫩竹数竿为衬。细节刻画精致,连竹叶上的虫蚀瘢痕都历历可见。内壁亦刻成岩石状肌理,与外壁纹饰呼应。大面积的雕刻石纹在犀角雕刻中并不多见,此作将竹、石结合表现是吸收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取意蕴藉清雅,构图复杂而控制得当,无疑是同类作品中的成功之作。

犀角雕狮子形铡刀,清,长15.5cm
刀架以犀角圆雕成一颔首狮子形。狮子宽鼻阔口,隆眉凸睛,眼珠染黑,颈鬣卷曲成朵朵小涡,前后腿撑持于刀架边缘,位置处理得很巧妙。尾部斜伸出一多节的柱状饰,中空,每节均刻几何状莲瓣纹,其上高浮雕一小狮,前置镂空多孔绣球,小狮与绣球以绦带相连,绦带延伸衔于大狮口内。刀轴位于大狮腮部。刀短而阔,已锈蚀,可以打开约30°角,有环形护手把,经试用,单手即能操作,拇指持刀把,其余四指握狮尾圆柱,环节处刚好便于手指拿捏,可能非常实用,只是用途不明。大狮臀部有一圆钮,似供穿系佩带之用。

犀角仿古雕活环光素匜,清,高9.6cm,长17cm,宽8cm
仿古匜浅棕色,椭圆形圈足。 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全身布满花纹,造型不一。此件作品采用浅刻热熔法,将匜身做成光素体,口沿饰以阴线回纹,匜前流口下镶嵌夔耳活环,握柄为环形,造型奇特优美,莹润细腻,是犀角器中较为难得的珍品。

犀角雕玉兰花果纹杯,高8.1cm,口径16.8-12.2cm,足径7.8-7cm
杯撇口,形如倒盔。外壁满雕扶疏婀娜的玉兰花、丰满硕大的荔枝、晶莹剔透的葡萄等花果纹,并以其枝叶围成圈足。此器造型浑圆厚重,图案以整枝大花朵为主要装饰,采用浮雕、镂雕技法,技艺纯熟,为明代早期犀角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犀角雕折枝荷叶形杯,高15.8cm,口径19.3-13.8cm
杯以一只整角雕成,身有流,作“一把莲”式。杯身为一枝大荷叶,又镂雕数小枝盘旋环绕,并雕莲叶、莲蓬、莲花、花苞及一茎蓼草作为衬托。近口沿处雕一螃蟹,以螯剪荷茎,憨态可掬,饶有生趣。杯流稍高于杯口且微曲,使作品愈显纤秀,其中空与杯内空处相通,似暗合“心有灵犀”的诗意。
此器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其高明之处在于身与流并非粘接,而是先取犀角施以雕刻,再慢慢加热,使其弯曲,加工而成。此杯是这一时期犀角雕中较为杰出的作品。

犀角雕兰亭修禊图杯,高37.4cm,口径17.8cm
杯以非洲犀角雕成,体硕大。外壁采取螺旋式构图,主题图案取材于东晋时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欢聚宴饮的故事,其情景是根据王羲之“兰亭序”所述刻画的。由下而上雕刻了姿态各异的23个人物,周围衬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小桥亭榭,曲水白鹅。口内雕祥云螭龙纹。
此杯上部主要于内外壁浮雕纹饰,下部则纯用镂雕,刀法旷达有力,纹饰层次分明,立体感很强。

犀角雕松鹿笔架,高5.5cm,长9.5cm,宽3.5cm
笔架用犀角雕成,下雕怪石嶙峋的嶒岩,上雕枝繁叶茂的古松,松荫下,灵芝丛生,一鹿俯卧。笔架在很小的范围内分出数个层次,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此器以浮雕、镂雕等技法为主,造型圆整可爱,刀法质朴凝练,将岩石的体积感和松树之茂盛形象地塑造出来,是一件极具特色的犀角雕刻艺术品。

犀角雕鹰熊合卺杯,高13.2cm,口径15-6.7cm,足径10.4-3.4cm
杯作双连式,八棱,斜直壁,高足。口沿雕夔凤纹,外壁镂雕一鹰一熊纠结于二杯间以为连属。鹰兽面有耳,双翅开展,尾羽修长,卷曲于杯后。熊貌奇古,扭体撑持。鹰、熊谐“英雄”之音。合卺杯一般为连体双筒形,取其二杯相连、永不分离之意。
此杯采用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法雕成,造型特异,装饰诡奇,染色沉暗,古香古色,是仿古犀雕中的精品。

犀角雕螭纹龙柄杯,高11.5cm,口径13.5-8.5cm,足径5cm
杯犀角制,撇口,上阔下窄,仿古觚形。作者以圆雕技巧,将杯柄与底足刻成一条龙形,托起杯身。龙之首、尾分处于杯两侧,龙首与上肢攀附在杯口。龙体满布苍鳞,并饰以火焰纹。又雕三条小龙为衬,一条盘在大龙尾部,另两条游浮于杯口内侧。杯壁纹饰分为3组。上部浮雕方夔纹装饰;中部以对称形式浮雕双龙戏珠纹,两组蛟龙曲颈躬身,腾飞起舞,下部饰以浪花纹。
此杯造型取“苍龙教子”之意,既有仿古格调,又有独创新颖之处。其刻工高超,刀法精绝,圆雕、浮雕兼用,纹饰细密精美,是清代犀角雕刻中的优秀之作。
此杯1985年由香港著名医生叶义先生捐赠故宫博物院。

犀角雕云龙纹杯,高21.3cm,口径19.5-11.5cm,足径7.3cm
杯随犀角自然形状雕刻而成,宽流,杯身与柄浑然一体。杯内外通体饰云纹,云中九龙盘旋掩映,一龙仰首卧于杯底,三龙盘于杯口并绕于柄上,另五龙相戏于杯壁之上。整个杯体龙腾云涌,气势壮观
犀角是名贵药材,其性寒,具有凉血、清热、解毒之功效。用犀角雕成的工艺品中酒杯占大多数。
这件云龙纹杯角质色如蒸栗,雕刻细腻浑朴,光泽晶莹润泽,其上云气舒卷自如,龙形宛转生动,或即民间传说中的九龙杯。清乾隆皇帝对此杯甚为珍爱,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此杯作御题诗一首:
犀角興明代,精傳無錫尤。已教創輪輅,爲免費雕鎪。
命匠敦淳樸,作杯斥巧浮。雲龍述經義,雜說與韓侔。
并将其作为“古玩甲等”收藏。

鲍天成款犀角雕螭纹执壶,通高13cm,口径15-7.8cm
执壶用亚洲犀角制成,盖形如盔帽,色泽较深,有钮,盖顶刻回纹,盖面凸刻蕉叶纹与螭龙纹各一周。壶身一侧为光素流,一螭从壶身攀壶流向流口探视;另一侧为柄,三条螭龙围绕柄把上下腾戏。壶身纹饰从底向上分为4层,第一层为蕉叶纹,第二层为兽面纹,三、四层为蟠夔纹。纹饰隐起,为浅浮雕技法刻制。壶底有“鲍天成制”阳文楷书款。
鲍天成是明末江苏一带著名的雕刻能手,在雕刻技法上运作灵活。壶之流与柄上的独角螭龙采用镂刻圆雕技法,形象灵活生动,气势矫健雄奇。壶身浅浮雕的纹饰刀法虽浅,但花纹清晰流畅,与田黄石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件用犀角制作的小壶,造型优美,玲珑精巧,且色泽莹润,光洁细腻。用犀角制执壶极为少见,此为明末犀角艺术中稀有的珍品。
此壶于1985年由香港著名医生叶义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

犀角雕过枝花蝶纹杯,高12.8cm,口径16.2-9.2cm,足径5.4-4.2cm
杯敞口,杯体弧线修长优美,底收小。外壁通体雕菊、兰、梅、茶等花卉纹。花叶扶疏,并以湖石相衬。菊叶于石中生出,相互缠绕,组成杯鋬。菊花枝叶垂入杯口。一蝶飞舞于花丛间,一蝶憩息于兰叶上。内壁刻山石纹理,里外纹饰浑然一体。
此杯采用高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雕成,纹饰满密,宛然如生。

犀角雕布袋僧,高7.9cm,底径10-15.3cm
此像系用亚州犀牛额前端的小角雕刻而成,呈古栗色,上深下浅。底凹洼处填有木板,以保护微薄的雕刻边角。作者以圆雕技法随犀角的形状进行刻制。僧像广袖长衣,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右手持桃,左手撑地,仰首倚袋而坐。身前一童在其双足间抻他的腰带,另一童在拽布袋的绳。其肩上也有二小童,一个抓住他的大耳,替他掏耳,另一个双手持痒痒挠,坐在他的后衣领内给他抓痒。布袋僧缩颈耸肩,开口大笑,眼睛笑成一条缝,下颌重叠,脸上肉纹突起,肚皮鼓起,双足脚指内扣,动作滑稽,神情慈祥,憨态可掬。
传说布袋僧是弥勒佛的化身,民间把他刻画为光首、笑口、肥头硕耳、大腹便便,即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弥勒佛形象。此件犀角布袋僧就是以这种民间题材刻制的。而在布袋和尚身上所表现的头大、耳大、肚大、手脚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征,代表着欢喜、长寿、福气、丰满、健康等意。
这件犀角雕布袋僧把握住人物大笑时的神态而尽量夸张,眉眼、手足、衣纹刻画得微妙维肖,尤其是布袋和尚两腮上露出的笑靥,称得上是憨中显精、拙中见巧的绝佳之作。

犀角雕螭柄葡萄纹杯,高8.9cm,口径17.1cm,足径4.3cm
杯用犀角雕成一片卷曲的葡萄叶状。内壁刻叶筋,外壁满雕葡萄及枝叶纹,果实饱满。杯耳镂雕成葡萄藤,上攀一螭,探首直入杯内。杯身镂雕葡萄枝叶,伸至杯底构成底足。
此器采用浅刻、镂空等技法,刀法粗犷有力,纹饰简单朴实,构思巧妙,透露出时代的气息。

犀角雕云龙纹板饰,直径15-11.8cm,厚1.1cm
此犀角饰件是取用非洲犀角横截一大片镂雕而成,当是如意瓦首或盒具上的嵌件。其切口色泽淡黄,板饰正面染色呈棕红色,并以镂刻技法将犀角片镂出海水纹椭圆形框,框内上为烟云,下为涌涛,云涛之间两条带翼应龙曲颈伸爪,相对腾跃,龙口大张,龙鼻上扬,龙发成绺状从双角中向前飘拂,龙脊的鳞纹也刻画得细密遒劲,加之染为棕红色,古色古香,使双龙显得尤为威猛苍劲。
此件犀角嵌件刻工浑朴,刀法娴熟流畅,将明代的雕刻技巧和时代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犀角雕蜀葵形杯,高39.7cm,口径14.6-11.8cm
杯随形镂雕,作折枝蜀葵式。主枝至腰处分裂为二,于杯口处合抱,又有小枝盘绕其间,穿插转侧,变化多端。花瓣形之杯口随犀角纹路作螺旋式。杯内底挖刻花蕊。 为角形所限,枝叶、花苞的弯曲均略作夸张,但总体而言,较为写实。折枝之刀口表现得一丝不苟,镂雕、浮雕、浅刻等技法运用得游刃有余。染色于枝干处稍深,至花叶处趋淡,使角杯于古雅中见妍媚,是犀角雕刻中的精品。

犀角槎杯,清,尤通制,高11.7cm,长27cm,宽8.7cm
杯由长形如舟的广角制成。作者根据犀角的形状,采用圆雕、浮雕等多种技法,巧做成仙人乘槎形杯。槎首如同灵芝花瓣。槎中后部以梅花、牡丹、荷花相拥,似为舟篷,花间篷下坐一老人,手持如意,架腿翘足,昂首向天。老人身前为杯口,口不甚圆,有一圆洞与杯口相通。槎尾雕有浪花飞溅的水波纹。杯腹中镌刻楷体乾隆御题诗及“比德”、“朗润”2方印 。槎首前面刻篆文“再来花甲子”和“尤通”字款,下有“雨源”小印 。
此槎杯制于明末清初时期,是尤通众多犀角作品之一,光洁莹润,色如浅栗。由于犀角形长,两边色黄淡,中间微暗,作者便以汉使臣张骞通西域的故事为题材,巧妙地将犀角制成一只槎船,在船上刻出树干,沿船边轻轻刻出浪花,并雕出人物悠然、自信、冲波迎浪的形象。
这件犀角槎杯深藏清宫内,1783年,乾隆皇帝在古物箱中发现这件作品,对尤通的雕刻技术十分推崇,多次亲笔御题诗句赞誉尤通的技能,并作注,对尤通的作品进行考证。这件形制自然、角质莹润的犀角仙人槎杯,在艺术设计、雕刻技巧上均有独到之处,确为明末清初时期犀角器皿中的珍品。

犀角雕松荫高士杯,明,高8.3cm,口径12-8cm,足径4.5-3cm
杯犀角质,敞口,小足,似角之倒置。杯身通体雕刻纹饰,松树下有高士倚石而坐,其周围繁枝茂叶,岩间流水潺潺,意境清幽。杯底刻篆书“尤侃”二字。
尤侃,明末著名的犀角雕刻高手,擅长犀角、象牙等雕刻,有不少名贵珍品传世。

犀角雕兽面纹方炉,清中期,通高11cm,足径6.1-5.1cm。清宫旧藏
方炉以犀角雕成,仿古青铜器造型。器身如方斗,立耳,四圆柱足外撇,由口沿至足尖形成四条内弓的曲线,使其整体轮廓线秀雅而饱满。炉身四面有小扉棱,四角出脊。炉身四面纹饰相同,上部雕阳起的双夔凤纹,下部雕双夔龙纹,合成一图案化的兽面纹。
此炉之制作需将犀角一劈为四,加热使之变形,再施雕刻,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从中可略见清代中期犀角工艺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犀角雕螭纹杯,高12.8cm,口径14-8.1cm,足距8.2-7.5cm
杯广角制,浅棕色,仿古代青铜爵形。作者将犀角尖部锯开,分出三足,经加热使之外撇呈象牙状。杯口呈长椭圆形,两端上翘,口沿阴刻雷纹。外壁饰菊纹,并在杯身上镂刻三条蟠螭。一条尾分双叉,躬身昂首,于右侧镂刻成杯柄。正背两面各有一条浮雕的蟠螭,口衔灵芝向杯口攀爬,灵芝上伸出杯口成为两只镂空的朝天耳。杯口内还有一条浮雕的小螭向上游动,宛如尝足美酒后心满意足地回转。
此件爵杯是仿古器皿中的佳作,设计巧妙,造型新颖,纹饰活泼生动,颇具古韵,不落俗套。螭为异兽,兽与寿谐音,灵芝为瑞草,古人称之为长生草,此二种纹饰组合成的图案喻“灵仙祝寿”之意。

犀角雕桃花座菩萨像,高12.2cm,底径11.5-9cm
菩萨像以广角刻成,头戴发冠,身披广袖法衣,左手捏念珠,右手托如意,双目微闭,盘坐于花座之上。作者打破常规,将莲花座改为桃花座,将菩萨刻成闭目念佛、端庄慈祥的形象。
此件菩萨像刻工细致,线条流畅,衣纹飘逸自然,面部表情细腻。由于广角色泽较浅淡,与角尖深棕色色差较大,因而将色泽染深,使整体色调观之深沉协调。此件菩萨像是明后期犀角雕刻中的佳作。
此犀角雕菩萨像于1986年由香港叶义先生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犀角镂雕仿古蝉螭纹杯,清,高16.2cm,口径14.1-10.9cm,足径5.9-5.7cm
此杯仿商周青铜觚的形制。器呈喇叭状,杯身上下各刻蝉纹一周,中腰部位刻兽面纹一周,在蝉纹、兽面纹上浮雕数条爬行的螭龙,其中几条攀爬于杯壁之上,另有几条纠缠成杯柄。杯底部刻阳文行书“壬午七夕胡允中为仲青盟翁作”题铭及“胡允中印”篆书印章。
胡允中,生卒年月不详,清中期的犀角雕刻高手。此杯风格粗犷,技艺娴熟,纹饰线条圆润流畅。从杯底题刻的文字内容看,此杯应是胡允中为其友人的亲属专作的一件酒具。

犀角嵌金银丝夔纹扳指,高2.3cm,口径3.1-2.8cm,厚0.5-0.2cm
扳指犀角制,呈圆柱形。作品采用镶嵌技法,扳指外壁用金银丝上下各嵌双线和山字纹为边饰,双线内嵌变形夔龙纹,夔纹间又以金银丝嵌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识。 此扳指嵌工精致,嵌丝细密,金银相间,光彩夺目。
扳指作为饰物而流行,反映了清代满族重视骑射的风俗。

匏制勾云团寿字纹盘,高4.2cm,口径17.1cm,底径10.4cm
盘圆形,微侈口,玉璧式底。盘内心凹入一层,构成一阶状环形。盘内满髹黑漆。外壁口沿及腹下的阳文回形装饰带之间饰有5组勾云如意捧团寿字纹,其结构呈中间宽两侧窄的梭形,是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纹样中流行的樗蒲纹形式。外底重圈内有阳文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匏制蒜头瓶,高13.8cm,口径4.1cm,足径7.2cm
瓶细颈,溜肩,鼓腹,器形规整饱满。口部膨起如蒜头式,饰3道凸弦纹,并镶染色牙口。自口部向下直至腹部有6道凹线纹垂直贯通,将器身划分成6瓣,每瓣自成装饰单元,均于颈下饰阳文如意云头纹、联弧纹及卷草垂肩纹,腹部饰独窠莲花纹并有卷草袅娜向上。下腹亦有凸弦纹2道。器底为6瓣葵花形圈足,内有阳文楷书“康熙赏玩”印章款。
“匏”是“葫芦”的旧称,匏器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奇葩。即以此器而论,其所用范制之法是匏器工艺中较为重要的工艺技法。简言之,在葫芦幼小时,将其纳入已制好的有阴文花纹的范模中,待其长成,与范模严丝合缝,取出后即可得阳文花纹的匏器。其纹饰悉出天然,又不违人意,巧夺天工,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此法历史悠久,在民间不绝如缕,至清代传入宫廷,遂大为繁盛。其实,范匏之法言易行难,器形与纹饰俱美者往往十不得一,所以像蒜头瓶般纹饰清晰、粗细均匀、毫无漫漶模糊之处的作品殊为难得。更为可贵的是其每一瓣间的图案衔接自然,天衣无缝,而衔接处凹线上的阳文以及莲花纹上的阴文筋脉制作中都具阴中有阳或阳中有阴的工艺难点,却没有任何错乱,制作中整体器形和谐优雅,无疑代表了康熙时宫廷范匏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匏制凸花纹盒,通高5.7cm,口径2.2cm
盒体扁圆,小口,平底。口沿镶嵌象牙口,并配有镂空柿蒂纹牙盖,由黄色丝带穿系。口沿饰一周减地卷草纹,盒身四朵葵形开光内各饰莲花、卷草、灵芝围拥成的团窠“卐(万)寿”纹,寓意长寿吉祥。盒外底有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此器纹饰清晰,镶嵌恰到好处,器体浑圆饱满如一瓜形,生动可爱。

匏制蕃莲螭纹盖罐,通高15.3cm,口径5.8cm,底径6.7cm
罐圆体,直口,耸肩,敛腹,底内凹。外壁以二阳文螭龙为主题纹饰,二螭独角短吻,颈鬣贲张,一蜷身回首,一挺身前趋,其身、足细长,卷尾及披云伸展如花,铺陈构图显现出灵动自由的不羁情态。加之纹饰凹凸有致,块面、线条层次分明,尤其是螭龙面部和脊线的塑造,更表现出模范工艺之高妙。罐身内壁髹黑漆。外底环纹中隐现“康熙赏玩”四字楷书款识。
罐盖微出檐,半球式钮,饰以变体蕃莲纹。
此器形借鉴了瓷器中僧帽壶的外形,在匏器中不多见,可看出匏器受到其它工艺的影响。

匏制勾云纹漆里花口盘,高5cm,口径16.8cm,足径9.2cm
盘为六出葵瓣式,如花朵般偃仰有致,微侈口,圆腹,浅底,6瓣花式矮圈足。外壁亦分出6个区间,每一区间内以高浮雕勾勒如意形云头,下腹饰连弧纹2道,近底处有弦纹1道。圈足内花式重圈中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识。盘内壁黑漆地上以工笔画法金漆描绘折枝牡丹1朵,并根据厚薄不同的漆层来区别花叶的肌理与质地,渲染出物象的透视关系。因年深日久,漆层薄处略经磨损,形成了虚实浓淡相互映衬的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
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时期的匏器中,有许多似这种纹饰线若刀裁、颇具浮雕感的作品,但此器造型、装饰均别具一格,且能突破匏之自然形状的限制,如此精品实为难得。

匏制饕餮纹炉,高10.4cm,口径16.7cm,足径15.8cm
炉直口,丰肩,圆腹,足稍高。外壁肩部凸弦纹带内以轻巧的6瓣花为间隔,饰回形夔纹一周。腹部如意形开光中为二夔龙俯首相向的纹样,恰好组成一饕餮纹。而两如意开光之间填以结构相同的小如意,又予人清晰有致的层次感。
炉有铜制扣口,并髹色漆,与匏体相谐。内壁髹黑漆。外底重圈内有阳文“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此炉造型规整大方,纹饰精美,是康熙时期仿古匏器中的代表作。

匏制团寿字六棱瓶,高26.2cm,口径7cm,足径7.9cm
瓶侈口,细颈,溜肩,鼓腹,六棱式,底有六方矮圈足。器口六面分别刻双线纹,其下为阳文回纹带,蕉叶纹垂蔽颈部,器身以莲花卷草构成开光图案,内为团寿纹,下腹近足处饰如意云头纹。器体起棱处刚劲有力,棱线之间的各面甚至微微内凹,使器形极富张扬的刚性,而各部分的连结处及器表纹饰绝无生硬的折线,细细品味,其强健中不失婀娜。加之葫芦历年久远,表皮斑驳,色泽沉暗,愈平添一种古旧的沧桑韵致。瓶配有铜制内胆。外底阳文方框中有“康熙赏玩”四字楷书款。

匏制乾隆御题蕃莲纹碗,高8.6cm,口径18.1cm,足径7.2cm
碗侈口,敛腹,圈足。外壁近口沿处饰阳文回纹带,主体纹饰为蕃莲及卷草纹5组。内壁髹黑漆并刻阴文楷书御题诗:
葫芦碗逮百年矣,穆如古色含表里。
摩挲不忍释诸手,康熙御玩识当底。
昔时未审赐何人,其家弗守鬻之市。
辗转兹复充供珍,是诚珍胜其他耳。
辞尘世仍如西清,碗如有知应自喜。
敬思当日圣意渊,不贵异物祛奢靡。
园开封泽重农圃,蔬瓠尔时种于此。
就模中规成诸器,神枢即契造物理。
对碗可悟见诸羹,幻海浮沉宁论彼。
末署“乾隆乙巳仲夏月上浣恭题御笔”,并“古稀天子”篆书方印。乙巳年即乾隆五十年(1785年)。此诗见《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一六,原题作《恭题壶卢椀歌》。碗外底有“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匏制莲瓣纹瓶,高13.9cm,口径4.2 cm,最大腹径9.5cm,足径3.9 cm
瓶直颈,圆鼓腹,圈足,内有铜管从瓶底至口沿,管口外翻微侈。口沿处饰回纹一周。颈下部饰仰莲纹,莲瓣上接卷草纹。腹部上下两端饰对应的变体覆莲纹一周,中部环饰浅卷草纹组成的如意头纹4个,内分别阳刻楷书“康”“熙”“赏”“玩”四字。
瓶为插花之用,瓶纳一铜管既可约束固定花束,又能增加瓶身的稳定性。
此器形仿晋代青瓷莲花尊,系模范合成,范线明显,纹饰清晰,线条柔和,层次分明。

匏制八方笔筒, 高15.5cm,径11.5cm
笔筒以八棱柱分隔为八方形,口微内敛,造型朴素清雅。筒身八面刻阳文楷书唐诗一首: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此为唐代诗人储光羲的《咏山泉》诗,表达了作者隐逸自娱的情怀。器底字迹模糊不清,隐约可辨“康熙赏玩”款识。

匏制海棠式炉,高8cm,口径13.1-10.4cm,最大腹径16cm
此炉镶铜口,颈饰回纹一周,腹部饰团寿螭纹,寓长寿之意,下腹部有一周凸弦纹。器底单方框内隐约可见阳文楷书"康熙"二字。器内髹黑漆,光亮可鉴。器型仿海棠花式,精巧别致。

匏制缠枝寿字纹碟,高2.5cm,口径13.2cm,足径7.9cm
碟敞口,浅腹,圈足。碟内髹黑漆,内沿以金漆绘花瓣纹装饰带,碟心金漆绘折枝花卉团花。碟外口沿饰回纹条带,外壁中部饰卷草纹绕团寿字五组,寓意长寿吉祥。圈足内阳文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
此碟器形小巧精致,纹饰清晰,绘画工精,匏质的自然色泽与碟内的金、黑漆相映成趣,于古色古香中透露出雍容典雅之意趣,实为宫廷匏器中之精品。

匏制团花纹碗,高9.2cm,口径18cm,足径7.9cm
碗敞口,敛腹,圈足。外壁上下各饰一条回纹带,其间饰夔龙捧团寿字纹一周共6组。内壁髹黑漆,并以金漆描绘团花朵朵,纤巧精致。圈足内有细微凸起,依其纹饰、工艺等风格推测,似应有“康熙赏玩”款识,可能因其模范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未能呈现。

制花卉寿字纹碟,高3cm,口径16cm,足径8.8cm
碟撇口,浅腹,圈足。色近深红,古色古香。其外壁近口处饰凸弦纹一周,下为4组勾莲花叶纹围拥变体寿字的图案。每组花叶均为二束,以绦带相连,顶端呈灵芝形,颇为别致。内壁髹黑漆。外底重圈中有“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匏制蕃莲纹团寿字圆盒,通高10.9cm,口径16.3cm
盒呈鼓式,盖、身二部分的高度与结构相同,以子母口扣合。盒盖立面与盒顶交界处有3道凸弦纹,形成阶状的独特效果,而器身立面与盒底的交界仅以一条凹线划分。器身、盖面纹饰相同,皆以莲花与团寿相间为饰。底微凹入一周,饰卷草纹,中圆形平面内有“康熙赏玩”四字款识,但较为模糊。
从盖顶与底面均有脐状斑痕,可知盒、盖两部分为分别范成,然竟能严丝合缝,分毫不差,真可谓鬼斧神工。

匏制团花纹漆里碗,高7.4cm,口径15.2cm,足径6.8cm
碗侈口,敛腹,圈足。外壁阳起6组团窠图案,每组均为二云螭环绕卐字团寿纹,取“万寿吉祥”之义。口沿及下腹饰回纹装饰带。内壁髹黑漆,描金漆口边,绘大朵团花于碗心,而内壁所绘4组花草纹甚为写实,这种风格、技法都近似日本的“莳绘”工艺。外底重圈中有“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匏制勾莲纹漆里菊瓣式盘,高3.3cm,口径23.4-16.1cm,底径19.5-12.7cm
菊瓣式盘呈椭圆形,器壁为连弧状,两端弧长稍短,其余弧长均匀。外壁近口及近底处各有一条凸弦纹横贯器身,并以每个弧面为单元,模范阳文5瓣花一朵及勾莲纹若干。盘口镶玳瑁边。内壁髹红漆衬底,上以金漆绘葫芦藤蔓缠连,并点缀蝙蝠数只,取“葫芦万代”、“多子多福”的吉祥之义。此为这一时期常见的纹样,用于匏器之上更显得贴切。盘内壁四面以一折枝葫芦藤贯穿。底有随形带状扁足,足内髹黑漆,正中金漆方形重框内有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识。
此盘造型端庄大方,髹、镶皆精,是范匏工艺与髹漆工艺结合的典范之作。

匏制福寿纹桃式盒,通高7.6cm,内口最大径8.9cm
盒为桃式,盖、身以子母口相合,恰如剖开之二爿桃实,写实生动。盖顶、底面均饰凸起的桃枝、桃叶、桃花、桃实纹,盖面边缘刻画一只蝙蝠,盖顶枝叶间有“乾隆赏玩”四字款识。桃实纹饰阳起较高,花叶、枝条次之,款识又低浅许多,区分出多个层次,极具浮雕感。物象变化丰富,栩栩如生,花筋叶脉均能仿佛,殊为不易。盖面微弧,底面稍平,以突出的桃实作为矮足,尤见巧思。
依此桃式盒的式样,为对称的匏体,从中剖开,将盖部的口边去掉,即成二部分相合的子母口,且将蒂柄之斑痕也一并去掉,可谓匠心独运。

匏制乾隆御题六棱瓶,高24.3cm,口径5.1cm,足径6.4cm
瓶直口,细颈,凸腹。从颈至身呈六棱式,底为六方圈足。器体丰满,棱线突出,分隔出六面装饰区间,分别在腹部饰团寿纹,于瓶颈下半部、肩部和近底处饰以变体蕉叶纹、连弧纹、仰覆莲瓣纹、蔓草纹等,纹饰多变而规律,与光素的颈部恰成对比,虚实之间意蕴丰富。器身之棱线至器口渐归于圆滑,显现出渐变的外形轮廓线,是又一引人注目之处。 器底足内有阴文隶书填绿彩御题诗一首:
幸谢蒸鹅佐脱粟,
却成槌纸得全壶。
囫囵弗藉范而范,
沕穆何妨觚不觚。
孝士漫嗤书依样,
陶人那问铸从模。
无烦贮水安铜胆,
随意闲花簪几株。
末署“乾隆壬寅新正月御题”,并“古香”、“太璞”。壬寅年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此诗载《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八五,原题作《咏壶卢缾》。此题诗亦见于匏制缠枝莲纹槌形瓶上。

匏制勾莲纹带托高足碗,通高12.5cm,碗口径15cm,碗足高5.8cm,碗足径4.8cm,底座高7cm,底座足径10cm,托盘口径15.5cm
碗敞口,深腹,高足,下配底座。碗内髹光亮黑漆,外壁上下各饰回纹一周,中间为5组勾莲纹。高足上自右至左署阳文楷书“乾隆赏玩”四字款识,字迹模糊,足下部饰回纹条带。
底座由一托盘和置于盘下的倒扣碗形足组成。盘口沿描金线,内以黑漆为地,以金漆绘三层瓣的莲花。碗形足内髹黑漆,口沿镶玳瑁。
此碗器形饱满,端庄大方,描金莲纹华美富丽。

匏制勾莲纹圆盒,清乾隆,通高4.3cm,直径9.5cm,足径8cm
盒圆形,子母口,圈足。盖面饰瓜蔓纹环绕一盛开的花朵,线条圆润,粗细得当,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感。盖外沿、盒体均饰以勾莲纹,纹饰清晰。盒内髹光亮黑漆,有衬。圈足内署阳文楷书“乾隆赏玩”四字款。
盒内置一小巧精美的紫檀木小匣,内贮《后齐书大明咒经册》一册。

匏制三凤纹圆盒,清乾隆,通高9.1cm,口径14.8cm,足径10.3cm。清宫旧藏
盒鼓形,子母口,矮圈足,系合范而成,范线明显。盖面中心饰凸起的太极图,其外一周为变体莲瓣纹,再外为凤纹围绕其边,盖沿、器壁通饰夔凤纹。圈足内有阳文楷书"乾隆赏玩"四字款。盖与盒内髹黑漆,盒内以浅蓝色软布包物垫底,为存放日常器物之用。
此盒线条疏朗,纹饰清晰,盖与盒形体相当,显得厚实端庄,为宫廷御用之器。

匏制乾隆御题花卉纹扁圆盒,通高9.5cm,口径18.9cm
盒扁圆体,有盖,盖、身以子母口相合。盖钮半球状,环钮覆变体莲瓣纹一周,再外环团寿卷草纹一周,近口处饰回纹,口沿立墙为∽形卷草纹。盒外壁亦以回纹饰口沿,立壁则饰“工”字形云纹,间以桃、菊、梅、牡丹等四季花卉。平底,外底模范阳文假山、菊花及蝴蝶飞舞的庭园景致,凸出处略经磨平,即成矮足式,颇见巧思。器内满髹黑漆。盖内有金漆隶书“乾隆御玩”字样,盒内底阴刻填金御题诗一首:
悬瓠何尝有定容,规之成器在陶镕。
外模设矣得由巳,中道立而能者从。
绎义有符铸人法,摛词无匪慕前踪。
苑丞种出呈盘覆,贮水沉堪佐静供。
末署“乾隆乙巳孟秋月御题”及“古稀天子”、“犹日孜孜”印。

匏制缠枝莲槌形瓶,高15cm,口径7.2cm
瓶敞口,细颈,隆肩,圆腹,玉璧形底。内壁髹以黑漆。外壁口沿处饰回纹带,肩部饰仰莲纹,腹部为一周缠枝莲,近底处为变形莲瓣纹,外底有三周弦纹。纹饰均为凸起之阳文。通体有合模痕迹。颈部阴刻添绿彩隶书乾隆御题诗一首:
幸谢蒸鹅佐脱粟,却成槌纸得全壶。
囫囵弗籍范而范,沕穆何妨觚不觚。
学士漫嗤画依样,陶人那问铸从模。
无烦贮水安铜胆,随意间花簪几枝。
及“乾隆壬寅御题”款并印。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收入《御制诗四集》卷八五。
此瓶器形规整,纹饰清晰,是深得乾隆宝爱的匏器珍品。

匏制螭寿纹鼻烟壶,高7cm,腹宽5cm
烟壶扁圆体,直口,细颈,溜肩,椭圆式带状扁足。口沿嵌象牙口一道,两侧肩胁部饰卷草纹,壶身正背两面中央均为篆书团寿字,斜上方一螭探身窥伺,身如蔓草,宛转流利,环绕一周,神态生动。此烟壶纹饰饱满圆润,汇聚处凸起似珠,极富装饰意味。上配铜镀金錾刻宝相花盖,下连牙匙。金属盖与洁白的牙口及深红的匏壶形成了色泽与质地的鲜明对比,相映成趣。

匏制葫芦形鼻烟壶,高6.7cm,腹宽4.7cm
鼻烟壶作束腰葫芦式,分为6瓣,平底,通体光素。壶身细腰丰腹,浑圆饱满,分瓣匀称,凹入均为隐槽,过渡柔和,不生硬。器口呈圆形,与器身部分相呼应,渐次收缩,颇为讲究视觉效果。上配螺旋状绿玻璃盖,晶莹剔透,小巧可爱,是烟壶点睛之笔。此壶造型看似简单,其实所使用的勒扎之法工艺难度甚高,需趁葫芦幼小时绳之以规矩,长成方可如愿。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版权归作者和央视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