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韬吴世勋的cp吧:前苏联新闻改革教训和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15:05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告了苏联的解体,如人类历史长河中划过的一颗耀眼的流星,苏联这个名字永远成为了历史。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而由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一手导演的“新闻改革”对前苏联解体起到了加速作用。
  
1935年3月11日,苏共中央非常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任党中央书记,这时,苏联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据1986年统计,全苏有报纸8000多家,其中日报713种,日发行量约为一亿份,每千人平均380份左右,位居世界前列;杂志5000多家,发行量2.26亿份。苏联从中央到地方共有六个行政级别,每一级都有报纸,报业结构呈金字塔形。
  
戈尔巴乔夫上台前,苏联社会潜藏着的矛盾就逐渐显露出来:国家政权机构臃肿,腐败现象滋生,劳动纪律松弛,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生活保守、僵化,缺乏活力。与此相应的苏联新闻业也处在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尽是“空洞的说教”。当时有人讽刺两家大报说:“《真理报》上没有真理,《消息报》上没有消息。”电视节目也单调、呆板,充满说教,缺乏娱乐性。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迫在眉睫。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新闻界将新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的呼声越来越高。1990年6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第一部《新闻出版法》并于同年8月开始生效,该法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扩大了办报的自主权限。这就使反对派政党团体办报和私人办报完全合法化。到1990年10月,已有700多家报刊,包括13个党派的报纸进行登记,其中七分之一属个人所有。还出现了独立通讯社。1989年苏联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和一家苏、意、法合资公司创办的“国际文传电讯”通讯社,很快成为叶利钦等民主派的喉舌,并在新闻市场上超过了塔斯社。
  
由于精神和物质两大支柱不复存在,《真理报》经济拮据,亏空达1.77亿卢布(相当于200万美元),发行量也由1000万份下跌至300万份,已成为一般性的政治报纸,报头右上角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和“机关报”字样也被撤销了。其它几份全国性的机关报,如《消息报》、《劳动报》,影响和地位也远非昔比,发行量只有当年的一个零头,由一、二千万份降为几十万、一百多万份。至此,十月革命后形成的以党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已化为乌有,社会主义事业岌岌可危,注定了走向失败的结局。
  
苏联新闻改革失败的教训和启示:一是执政党的舆论工具不能丧失,党报的领导地位不能改变。以党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的丧失使苏共失去了重要的舆论阵地。由此可见,新闻舆论工具是执政党存在的根基,失去了这个工具,执政党的地位就可能动摇。只有把舆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是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民主的进程,但要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循序渐进。强调党的舆论工业不能丧失,党报的领导地位不能改变,并不是说我们不要民主,相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化、公开性建设,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实行民主化,引入人民群众参加到权力决策体系中来,是保证改革不背离群众愿望的唯一办法。但决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走民主化道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谋福利。同时还要加强公开性建设,决策透明化,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落到实处。三是不遗余力地推进新闻自由,但要严格限制滥用新闻自由。新闻自由不是没有约束的自由,更不是像苏联新闻改革那样“放纵”自由。即使在当今世界上标榜“最自由”的美国,新闻媒体也并非是绝对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往往分别代表了不同资本家的利益,新闻媒体无形中充当了政府与各大资本家财团平衡的纽带。我国新闻事业也要加以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进步,但是我国的新闻改革应稳步推进,使党的新闻舆论真正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