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泽香菜恋爱循环歌词:简单改变生活(第一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8:08:01

第一章   简单,才是真实

    这个世界很简单,复杂的只是人心而已。人心其实也不复杂,只要别构思过度就行。余秋雨说:"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原本单纯的孩子们早早地背负了"世界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的重壳,还未出校门就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畏惧感,害怕自己无法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

第1节:生活不需要"构思过度"(1)



  第一章 简单,才是真实

  简单才是真实,平淡才能恒久。就像朋友,能静静地听完你的倾诉,不露痕迹地安慰你,像冬天里的大衣,只要在身边,就能感觉到温暖。

  生活不需要"构思过度"

  这个世界很简单,复杂的只是人心而已。人心其实也不复杂,只要别构思过度就行。

  余秋雨说:"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

  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原本单纯的孩子们早早地背负了"世界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的重壳,还未出校门就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畏惧感,害怕自己无法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于是在长辈师长的谆谆教导下,心怀不安地开始钻研《厚黑学》、《老狐狸经》、《人际关系学》、《处世哲学》等众多权谋图书,知道了对所处的环境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朋友、对同事"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对谋事要"三思而行"等道理。做事处处设防,处处怕被人算计,整日小心谨慎地生活。刻意地与人拉开距离,孤独无依,也不敢依。

  这种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的心理使我们有限的生命变得沉重,不仅增加了无谓的时间成本,也间接地加大了事业的信誉成本,使生命的质量大打折扣。

  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想那么多,想那么远,更没必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不停运转的机器。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让思维跟生活变得有条理、有顺序,简单与惬意的生活就会自主向我们走来。

  不久前,有一位老领导,将他一生中所有的经验教训总结为简单的四句话,告诉了他即将走入职场的儿子。

  第一句话:"不要盘算太多,要顺其自然。"做人不要盘算太多,只要自身努力够了,就不要拼命去求人,有时想得越多,心越急就越得不到回报;等你不想的时候,它反而会自主来到你身边。有些潜规则与不能把握的东西,还是顺其自然。该是你的东西终归是你的,不要太强求。

第2节:生活不需要"构思过度"(2)



  第二句话:"压抑自己没必要,奉承巴结也没必要"。农村与城市、下属与上级、穷人与富人不可能对等,压抑自己完全没有必要。相对于趾高气扬的人,你再怎么尊重他,他也不会平等对你。你再怎么奉承、巴结,他也永远不会因为同情而施舍你。不管出身低微,还是处境艰难,都不要寄希望于他人礼遇。当说时就说,当做时就做,只要别心虚和畏首畏尾,就不会让人轻易看不起,而你也将赢得更多平等的机会和尊重。

  第三句话:"不要对谁特别好,也不要对谁特别不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任何单位,任何群体,人际关系结构都离不开"三三制",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一般,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不"感冒",三分之一的人对你好。这与我们常说的"三分之一的人在干、三分之一的人在看、三分之一的人在捣蛋"同理。所以,必须因人而异,好的要保持,中立的要争取,敌意的要宽容。永远不要被少数人利用。

  第四句话:"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重要"。一个人,必须要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重要。不同的人做事肯定不一样,上司一般都会看出来的。只要尽心尽力做事,就不会被埋没。除非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怀疑。关键是要摆正心态,有机会时就为社会多做点儿什么,没机会时要记住"为自己打工",积累更多的有形无形资本。为自己做再多的事情也不过分,不论人生际遇如何,及时努力都不会错。

  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非要亲身经历了,才更贴近真实,才会发现,真的没必要太刻意地做一些,想一些事情。厚黑学之类的东西,并不是万金油,贴在哪里都管用。生搬硬套反倒容易给人邯郸学步的感觉,徒增了不少尴尬。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自然的、简单的。仔细研究一下现代成功人士的道路,就会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简单行事且极具思想。

  其实,越好的团队越会憎恨消耗内部战斗力的尔虞我诈。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就直接告诉新来的员工,要是谁想违背"简单"的公司文化,挑起办公室政治烟火,没别的话好说,立即走人!为了打击办公室政治,马云甚至在公司内部开展"延安整风运动"。

  简单出精英,简单出实效。正如一则广告所说的: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太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贡献。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不要总是人为地给它徒添累赘。

  简单做人,就是对这个世界、对自己最大的贡献。

第3节:因为猜疑,生活才无限复杂(1)



  因为猜疑,生活才无限复杂

  构思过度使我们的内心生出了无限的猜疑,这些猜疑让我们产生了不安,也让自己周遭的生活陷入了繁杂冗乱。

  在法律上,有一种防卫叫"假想防卫",它被误认为是正当防卫,但实际上却不是。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仅凭想象或者武断就认为对方有不法侵害存在,实施了防卫行为,并造成了对无辜者的损害。

  在军事上,也有"假想敌"的说法--把不是敌人的人想象成敌人。在生活中,同样存在很多这种过度猜疑的假想。仅凭想象虚设敌手,而后花费大量的心思同这个对手作战,并在不经意间将这种"斗争"情绪带到了工作中,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工作。

  有一个男孩子--俊成,在一家很不错的知名外企工作,平时也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唯恐稍不留意就会影响到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俊成是一个在设计领域颇有见解的人,常会为自己的得意之作脱口而出--我真是个天才!每每这个时候,邻桌的同事子藤都会抬头瞄他一眼,他也会马上紧张起来:糟糕!我太得意忘形了!而且,每次听到部门主管与人谈话中提到"新员工"三个字的时候,看着主管严肃的表情,他也会立即紧张起来:他们一定是在说我什么不好的事情了。过分的猜疑让俊成整日惴惴不安,每次看到别人脸色不好或者两三个人低声交谈的时候,他都会开始担心:是不是有人在说我的不好了?

  不久之后,公司进行人事调动,新来的经理觉得俊成在销售方面可能会有更大的天赋。于是征求俊成的意见想把他调到销售部去。俊成当时一言不发,心里却怀疑肯定是子藤看我不顺眼在背后搞鬼了。表面上是调动,实际上是经理听了子藤的谣言对我的设计能力产生了怀疑。经理以为俊成默认了这个调动,没怎么多想就把俊成调到了销售部。

 

第4节:因为猜疑,生活才无限复杂(2)



  到了销售部之后,俊成整天闷闷不乐,对所有新同事都是爱理不理的,工作也不热心。别人问他工作的事,他也只是随便应付,一点热情也没有。慢慢地,同事们逐渐疏远他了。有一次,一个重要的客户打电话来,让俊成转告子藤第二天到客户那里参加一个洽谈会。俊成听后,故意没告诉子藤。因为这个原因,公司失去了一笔上千万的生意,经理非常地生气,俊成也明显的感觉到周围的坏境压力。最终在惴惴不安中辞职了。

  有的猜疑是有必要的,但是有的猜疑的确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很多时候,我们嘴里所说的复杂世界,是能挤出水分的。我们太容易把虚幻的东西当成真实,把原本很简单的东西无限地复杂化了。猜疑就像是一柄对着自己心口的利剑,一不小心就会伤人伤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很多东西,不过是我们自寻烦恼罢了。

第5节:有些复杂是可以避免的



  有些复杂是可以避免的

  对我们来说,很多思想都是不必要的。想太多,反倒会生出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来。

  最近看了一本叫《秘密》的图书,很受震撼。后来发现它早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风靡世界,不禁发现自己有些后知后觉。据说比尔·盖茨当初就是受了《秘密》的启发辍学创立微软公司的。这本书揭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心服口服的秘密--我们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主动找来的。

  换句话说,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会与我们所注意、关心的东西发生接触,甚至亲密的接触。当我们不断期待想要的事物时,我们的行为、举止都会为靠近这个东西做准备,而且是自发的、效率奇高的。这个规律若用古代哲学去解释,就是:心生万物;用理财界的至理名言理解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秘密》里把这个规律叫做"吸引力定律"。在它的眼中,没有好坏的分别。它只是接收我们的思想,然后以生命经验的形式,把这些我们意念里所想的东西回应给我们。如果我们总是把事情想得很复杂或者是把复杂无限化,这个信息就会从大脑发射到宇宙,宇宙中的另一个磁场就会接收到我们的召唤,把我们心中所想的原原本本回应给我们。结果就变成了:我们对世界简单,世界就对我们简单。我们对世界复杂,世界就对我们复杂。

  我在高中时有两位同学,一位叫娅,另一位叫丽。丽总是喜欢跟同学们说娅很复杂,心机很重,城府很深。可我跟娅相处了好多年,一直是难得的知音,从未觉得她有多复杂,相反还觉得她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记得丽当时十分鄙夷地嘲笑说那是因为我傻,不值得别人用心计来对付。可这样不是挺好的吗?相比起丽,也许傻瓜会生活得更快乐一些。她每天总是在别人的背后说坏话,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开始防备着她,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愤怒中用尽各种手段进行报复,她也因为应接不暇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考上大学,遗憾终生。

  原本大家都是简单的人,都只想过简单的生活。只要没有特殊的利益关系,大家都可以相安无事地度过紧张但美好的高中时光。但是丽心中的复杂却将更恶劣的复杂吸引到了自己的身上,损人损己。

  很多复杂都是没有必要的,对自己简单一点,对别人简单一点,对周围的环境简单一点,我们的人际生态环境会好很多,自己也会生活得更轻松一些。

第6节:牢骚真的很危险



  牢骚真的很危险

  有的倒霉是来自于内心的想法,而更多倒霉却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合时宜脱口而出的牢骚。

  牢骚出自于郁闷,发泄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牢骚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垃圾,没有人会喜欢听牢骚。如果不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绪,按不住牢骚的闸门,那奔泻而出的滔滔洪水就很可能成为危险倒霉的源头。

  北朝大将贺若敦就是这么一个喜欢触霉头的人。在那个天下分崩离析,战乱频繁的年代里,出生于军人世家的贺若敦是一个天生的将才。他投效了北周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受到了周太祖宇文泰的赏识,官至骠骑大将军,受封公爵。但是到了明帝时期的某次战争中,由于连降大雨,江水暴涨淹没了周军的粮道。陷入绝境的贺若敦设计骗过了敌军。虽未立下战功,却也算是全军而退。然而,却被北周权臣宇文护废为庶人。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与敌人周旋近一年,好不容易全军而退,却落了个丢官罢职的下场,贺若敦心里的愤懑是可想而知的。虽然后来又被起用,但终究没能像同资历的那些武将一样,授封大将军,满腔的怒火让他再也管不住那张"大嘴巴",当场就对传令使大动肝火。传令使灰溜溜地回去之后,立即就将贺若敦的不满和牢骚添油加醋地报告给宇文护,宇文护大为震怒。这个连皇帝小命都操控在手里的权臣又怎么能容忍贺若敦的满口狂言?于是,他立即下令将贺若敦征召入京,并逼其自杀。

  临死之前,贺若敦充满悔恨地告诉儿子贺若弼:"我当年很瞧不起晋王宇文护,常在别人面前说他只配看门护院、端饭钵,今被他以谋反罪逼迫自杀。我就是因为这条舌头把命给丢了,所以你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个教训!"说完之后,他拿起锥子,狠狠地朝儿子的舌头刺去……

  10年后,贺若弼长大成人,继承父志,驰骋战场,智勇善战。每临深夜无眠,总会想起老父血流满面的情景,常常暗自神伤。再后来,贺若弼官至大将军之职,家道也随之显赫了起来,一时荣耀无双。但是巨大的荣耀和震天之功使他逐渐开始目空一切,深夜间再也想不起片片鲜血、悲怆教训。在朝廷之上,他对皇帝的人事安排常发牢骚,大言称别人只配打水扫地,自己才功高盖世,宰相之位非我莫属。甚至在与同僚议论国事的时候,也俨然以宰相自居。谁知道隋文帝却任命杨素做了宰相,而他仍然只是将军。这让他很没面子。这个时候,心里严重不平衡的贺若弼已经完全忘记了父亲的教训,和他父亲一样更加口无遮拦地大发牢骚。被隋文帝免职之后不但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怨言更多。隋文帝能容忍他,不杀他。但是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可没有那么好的脾气。一听到贺若弼在背后发自己的牢骚,立即就把他给杀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可见言辞不当与不慎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忠良文臣,多少勇猛武将,他们不是死于鞠躬尽瘁的朝堂之上,不是死于为国尽忠的征途之中,而是倒在自己那小小的三寸之舌下。历史的,已经过去。现在的我们,有必要引以为戒。生活中无奈的事情太多,发发牢骚也是正常的。但是牢骚太多,特别是发了一些不必要的牢骚,只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该说的话可以多说,但是不该说的时候还是得有点"滴水不漏"的精神。

第7节:傻子跟着疯子走(1)



  傻子跟着疯子走

  人应该聪明,不该说的话就不要多说。但聪明也要适当,该傻的时候傻一下也无妨。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陈阿土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后来狠狠心拿出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风风光光地出了一趟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的那种。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的时候,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 morning 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心想,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那个服务生来敲门的时候,每天都大声说:"Good 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这让陈阿土非常地生气。这个服务生怎么这么笨,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名字,都告诉他这么多遍了还问。他终于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 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他是"早上好,先生",陈阿土立即觉得应当找个地洞钻进去。于是他开始反复练习 "Good morning 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第二天早晨,当服务生照常来敲门的时候,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 morning 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叫陈阿土!"

  每次看这个故事的时候都忍禁不住哑然失笑。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相互影响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关键在于谁比谁更疯狂更强势。

  马云在刚开始做互联网的时候,非常艰难,因为当时很多人都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大家都把马云当成了街头骗子。但是马云根本没有心思去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他只知道他要做的事情,只知道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地讲他的互联网。即使别人不信任,他每天依然故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照着镜子鼓励自己,然后出门见人就侃互联网,口沫乱飞地讲自己"伟大"的互联网计划,说服客户。

  他走到哪儿讲到哪儿,走得马不停蹄,讲得口若悬河。慢慢地,奇迹开始生根发芽,业务也开始在艰难中慢慢开展起来了。后来,他把自己讲得越来越有名,他的中国黄页也越做越大了。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

第8节:傻子跟着疯子走(2)



  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上线后,马云继续挥舞着他那双干柴般的大手,到世界各地讲互联网,因为在他的思想中,除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这股疯狂的劲儿使得跟互联网有关的人、事、物,全都被他吸引来了。日本软银等多家著名风险投资公司向他的阿里巴巴投入了巨额资金,他的阿里巴巴立即崛起。

  天才大都具有疯子的劲头,正因为有这股不顾一切的疯劲,这股源自于理想主义的霸气,最终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其他人都是傻子,相反的,跟着他的人、支持他的人都相当精明,只是在事情还未明晰之前,并不能一眼看出结局的成败,失败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马云最独到的一点就是,在做出了天才的判断之后,无论别人怎么看都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是死,也敢亮剑,凭着一股热血就往前冲,坚持到底,最终获得了奇迹。

  我们大多数人缺少的不是聪明,而是这股有点傻帽的疯劲。

第9节:人脉是一种迷信



  人脉是一种迷信

  聪明与傻,非常的辩证主义。杨修看似聪明,却是通透的傻。而看似非常傻的行为却是大智若愚。所以当大多数人自以为聪明地迷信于某一事物的时候,能看透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但凡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人际的重要性。不懂人际的被认为是二愣子,人际手腕不够圆滑的,拼命地从各种交际书里补课,或者从历史的厚黑故事里吸取"养分"。为了生存,疯狂一把,也无可厚非。

  但遗憾的是,当整个社会都在谈人际的时候,反而没有真正的人际可言。人脉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很少有人仅凭人脉就可以真的少奋斗20年了。因为我们只是把人际当成了工作,与感情无关。当我们以交易的方式进行交际,我们得到的大都只是一场交易。所以,看似交际很多,但是泡沫更多,能把握住的很少,能引导成功的更少。

  小美是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的市场部推广经理,她接触的人大都是事业有成甚至小有名气的客户群。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和环境,拓宽自己的人际圈,增加成功的几率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

  但实际与理论总是有差距的。几年下来,小美的名片盒里有大把交换来的名片,手机、笔记本电脑、记事本里都存满了各种客户的联络方式。在各种社交商务场所,她应酬得八面玲珑、不亦乐乎。看似热闹,但背后的孤独也许只有自己才知道。除了工作上的联系,她在这座城市里的朋友并不多,甚至找男朋友都是一个难题。遇到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抱着几大本名片,却实在想不出会有谁肯帮忙。想要倾诉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向谁诉说。每周都会约会很多人,但没有一个是可以说话的知心朋友。每天都会认识很多新的人,但绝大部分都只是一面之缘,下次有事需要联系的时候跟陌生人没什么两样。因为那些通过工作认识的朋友都是有利益关系的,抛开这层关系便什么都不是。

  如果没有了联系人际的那颗心,所有繁忙的人际留下的也只是喧嚣背后的孤独无依。在腾讯网的一次调查中,在15068个受访者中,87.5%的人有类似"熟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的感觉。这也许真的不能怪我们,因为现在的生存压力实在太大了,很多人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了,哪儿还有时间顾得上维系友情呢?连同事的工资都是背靠背的,谁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呢?连离得最近的人都只能"点到为止"?又怎么放心托付一颗心与其他人交往呢?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的一个悲哀。看似呼朋唤友,实则没有朋友。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保持距离,虽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如果我们不交出真心,又怎能得到真心呢?凭借出色的交际手腕和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让很多人成为"认识的人",但并不一定能找到很多"贵人"。

  人脉到底重不重要?当然是非常重要。当初柳传志与李泽楷仅握了握手,宣布了二人将在共同发展宽带互联网方面进行合作的消息,联想股价登时翻了一番,一度摸高至70港元,市值冲到800亿港元,成为内地在港上市第一股。然而,当实力不成正比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是柳传志,我们有机会去和李泽楷握手吗?没有梧桐树,哪来金凤凰?和女孩子自己好才能嫁得好是一个道理,人脉只是一个辅助的条件,自己本身的努力才是更重要的。如果自己不行,别人是没办法把我们扶起来的。

  在现实工作中,大多数人的工作情况都是这样的:有本事就是有本事,没本事还是没本事,很难蒙混过关。老板最终看的还是结果,如果我们拿不出成绩的话,费劲心机弄多少人脉也是没有用的。企业靠的是业绩吃饭,跟老板关系再好,拿不出成绩的话也不能怪老板翻脸不认人。

  所以,与其殚精竭虑地去网络虚无缥缈的人脉,不如先做好自己,让自己先优秀,进入优秀的圈子,那个圈子里的人就很有可能在我们关键的时候成为助我们一臂之力的贵人。或者简单一些,顺其自然,不要太舍近求远,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对周围的人好一些。在我们危急的时候,别人也会自然而然变成我们的保护神。远亲不如近邻,这比什么都重要。

第10节:有一种失败叫技巧(1)



  有一种失败叫技巧

  迷信人脉不好,迷信技巧也会导致失败。它们都太虚,欠缺做事业的地基和厚重。

  学生年代,在我们的心里还没有技巧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们会专心致志地做事。但是当我们在某一天看到"成功=技巧+勤奋"的时候,就会开始心生不安,生怕掌握了技巧的同学会因此超过了我们。那时候,我开始把大部分时间用到了诸如联想法等记忆方法上去,花了大部分时间去学习技巧,却没有把课本上的知识学会,学习成绩继而一落千丈。

  考研究生的时候,英语辅导老师自称是某大学语言测试专业的博士,他把99%的时间拿来讲技巧,我也把99%的精力用来飞速记下那些据说是鬼斧神工的技巧。一上考场才知道,连文章都看不懂的话那些技巧又有什么用呢?结果,考试成绩之差也就可想而知了。

  太多关于成功学的书给了我们太多的误导,它们教了无数的招数,但真正成功的却少之又少。为什么呢?因为成功就像是练武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踏踏实实地将事情做到位,再多的花拳绣腿都是不堪一击的虚招。

  云川教授是一位很具有个性的人,他经常告诫同学们要拿出坐十年冷板凳的踏实精神来努力学习,但是大多数同学都觉得有点土,笑过之后就当成了耳边风。有一次,他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搬到教室里,分给同学们仔细抄写。面对如此枯燥的作业,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怨声载道,认为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繁冗无聊的工作简直就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于是大都草草了事,聪明的周树,干脆复印了一份交了上去,把云川教授气得不行。在全班人中,只有秦曦一个人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抄了一遍。这让云川教授颇感欣慰,并在毕业的时候将他推荐给了一家公司的老总。巧的是同班同学周树也进入了那家公司。那是一家本地很有实力的集团公司。周树能进来,全凭他的聪明。

第11节:有一种失败叫技巧(2)



  按照惯例,这家公司会在每一批实习人员中挑选一位最优秀的毕业生留下来。所以秦曦和周树都十分重视这次实习的机会。周树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把小摊上、市面上的那些关系学书看得滚瓜烂熟,自认为心机深沉、社会经验十分丰富的他当然明白老总对他的好感、同事们的口碑有多么的重要,只要能"笼络人心",那么优胜者也就非自己莫属了。因此,在进入公司之后,他什么事情都显得特别积极,每当领导进来的时候他都非常的热情,高帽也是一顶一顶地扔过去,拍得领导心里怪舒服的。对待同事,他也是十分"乐于助人"的,诸如帮同事跑腿、帮经理助理打印等小事更是不在话下。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大家见这小伙子那么热心,便也逐渐不客气了:东哥让他帮自己带早餐、张姐请他帮忙接孩子……哪怕这些是与工作毫不相干的事情,周树都全部接受,毫无怨言。而秦曦却截然相反,有人请他帮忙的时候,他似乎总以自己的事情还没做完为借口推托,渐渐地,请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大家对周树的评价越来越高。

  3个月的实习时间很快结束了,转眼就到了宣布最终结果的时候。看着被叫进老总办公室的秦曦,周树暗自欣喜:"谁让你不注意人际关系,只顾着埋头做事呢,能留下来的人一定是我。"半个小时后,秦曦从老总办公室走出来,带着平静的表情开始收拾自己桌上的东西。周树正准备上前安慰他一下,却猛然发现情况似乎有些不对劲。原来,秦曦在收拾完自己的东西之后,并没有离开,而是把这些东西放在另一张配有电脑的办公桌上,而那张桌子,正是为留下来的那个人所准备的。就在周树愣神的时候,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到经理办公室去一趟。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他来到老总面前。老总很惋惜的告诉他:"周树,这三个月来,你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你很热心,大家对你的印象都很好。我对你的印象也很好。说实话,从感情上讲,我也很想让你留下来,但是,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的是能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给公司带来效益的人。很遗憾的是,在这段时间里,你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本职工作上,我也没有看到你给出的业绩单,结果决定一切,现在的企业也不容易,希望你能理解,也祝你在新的公司能一切顺利……"

  周树带着惭愧的羞辱继续去找工作了。而踏踏实实的秦曦也在后来的几年里成了那家公司的支柱。

  技巧终归只是虚招,算下来耍技巧也是很累的。因为职场空手道并不是那么好打的,更何况还是职场空手道群众演员。真金才会不怕火炼,实力才是根本。技巧,只是为了锦上添花而已,没有锦又怎么能添花?技巧是永远不能代替脚踏实地的,太重视技巧而忽视本分的做事态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失败。

第12节:低调,与安全有关(1)



  低调,与安全有关

  郎咸平认为,中国文化的本质有两点:投机取巧与浮躁。投机取巧让我们无法踏踏实实做事,浮躁让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做人,很难有低调的涵养。

  拿破仑曾经说:"有才能往往比没有才能更危险;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轻蔑,却更难不变成嫉妒的对象。"所以越是有才华的人就越要保持低调的智慧。因为有才已经很容易让比自己低的人心理很不平衡了,要是再张狂的话就很容易让人徒生憎恨。将心比心,当我们自己咒骂别人心胸狭窄的时候,我们又可曾想想别人如此嫉恨自己的原因呢?

  有的麻烦,真的是我们自找的。

  嵇康是魏晋风流名士竹林七贤的突出代表,也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当时有很多人仰慕他的才华,其中就包括朝廷重臣钟繇的儿子钟会。起初的时候,钟会对他是非常尊重的。亲自率众宾客衣冠锦绣、乘骏马特地去拜访他。看到正在打铁的嵇康对自己的到来熟视无睹,钟会虽然有点不舒服,但因久闻嵇康言行怪异,也不以为忤,相反更谦恭地与众宾客垂手默立一旁,静静等候。谁知一等就是一个时辰,而嵇康仍挥锤如初,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嘴角还不时露出鄙夷之色。

  钟会出生豪门,显赫一时,从小要什么有什么,个人优越感也是相当的强。他与嵇康同为名士,年纪也差不多,能让他这么耐心等上一个时辰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呆了这么久嵇康都没理他,钟会自觉无趣。正当他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一直懒得理他的嵇康竟然开口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话不说还没什么,说了之后钟会一听便恨从心底起:当着这么多宾客的面给我冷脸我也就忍了,你非但无丝毫歉疚,竟还敢出言讥讽揶揄我!钟会强压怒火,恨恨地掷下几个字:"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拔马就走。

第13节:低调,与安全有关(2)



  这样的对话很像古人说禅语斗机锋。斗过之后,逞了一时之快的嵇康估计心中也打起了鼓,完全没底了,铁锤扔到地上砸到了自己的脚。他的老婆更没了主意,担忧地望着嵇康快急出了眼泪。而向秀呢,还没回过神来,呆呆地拉风箱柄的手不会动了。钟会对此事果然耿耿于怀。后来嵇康因为朋友的纠纷牵连入狱,钟会想起曾受的屈辱,立即落井下石,跟司马昭说嵇康企图支持谋反。司马氏也因嵇康平时过于激烈的言论心怀不满,于是杀心顿起。嵇康在劫难逃,被杀于洛阳东市。

  听惯了对钟会的口诛笔伐,我已经有些厌倦,如果换做我们自己是钟会,我们能忍受得了嵇康这种目中无人的狂妄吗?能忍受他当众将自己的自尊心摧毁得一点余地都没有吗?不要总是单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很多时候,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的耸立云端,为人又何必如此尖锐?难道只有目中无人才能衬托出自己藐视权贵?高傲是很潇洒!很痛快!可潇洒痛快之后又是什么呢?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自己都没有一丁点的好处,还白白搭上了一条命。无风不起浪,钟会原先也不过是很单纯的仰慕他而已,人家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这个简单的场景原本是很和谐的。为什么一定非要得罪人才觉得内心舒坦呢?

  低调一些,没人会忽视我们的存在。越是智慧的人就越是低调。有些张扬是毫无必要的,只会引起更多的嫉妒和憎恨。每个人都有被瞧得起和被尊重的需要,当我们伤害了别人自尊心的时候,就不能怪别人对我们手下无情了,也更没有理由抱怨自己天天遭受小人的陷害、阻挠。

第14节:让心态学会"打酱油"(1)



  让心态学会"打酱油"

  无风不起浪,为人低调可以避免过多的人生暗礁。不惹风浪,才会少些风浪。网友们经常笑侃,人在江湖走,哪能不挨刀?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特定的场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从2008年到2009年,打酱油一直都是当红网络流行语。它的来源也十分的搞笑:广东电视台对红极一时的艳照门事件进行采访,一路人满不在乎地告诉记者"关我×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爆笑之后,这句话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是啊,陈冠希怎样与他有什么关系?有必要浪费时间瞎掺和吗?这位大哥倒是一个实诚人,与其无聊八卦,不如干点实事,潇洒地打我的酱油去。当然,对他这种态度的欣赏,并不是让人对急需帮助的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而是说,不需要咱们瞎掺和的,咱们就去打打酱油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该扮演的角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本职的工作才是最根本的。有的忙必须得帮,比如看到坏人做坏事了打个110报警什么的,这是一个人的良心和道德问题。但有的事情,特别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如果没点酱油精神的话,累得够呛不说,还会把原本简单的生活变成复杂的累赘。

  楚楚是一个长相并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的亲和力很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大群好朋友。楚楚的这种性格,决定了她在朋友之间属于 "绝对称职"的倾听者,朋友们都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忧伤和她一起分享。楚楚也尽量不辜负朋友的信任,无论是谁、在什么时候找自己聊天,她都尽可能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倾听,去开导,去帮助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俨然成了朋友们眼中的"心理咨询专家"。

  然而时间长了,楚楚却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最初的时候,朋友们的沟通聊天仅限于午餐时间和下班后逛街购物的时候。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和朋友的增多,连上班时间也有一大群朋友拉她在MSN和QQ上聊天,即使手头工作很忙,还是少不了这些感情上的应酬。很多时候,一天的时间就在聊天中荒废了。很多次她也想找个借口躲开,可是又担心这样会影响大家的友情。只好一边耐着性子和大家继续聊天,一边盘算着如此繁重的工作又得让自己加班加到什么时候。

  如果说聊天的内容正常一些还无所谓,但她比较亲密的朋友不是跟她抱怨公司待遇不好、领导偏心,就是和她数落老公的不是、哭诉第三者的插足、失恋的痛苦……每次聊完之后,朋友们的郁闷发泄了,楚楚却不知不觉被感染了。

  原本简单明亮的世界开始悄悄发生改变:每天一上班,看到堆积如山的工作,耳边就会不自觉地想起朋友们的那一肚子抱怨。于是工作的动力一下子便消失殆尽,开始得过且过。看到领导的时候,原本想像从前那样热切地打个招呼,聊聊天,但眼前却像放电影一样闪过朋友们说过领导的那些"丑事",厌恶代替了尊敬,和领导聊天沟通的欲望瞬间消逝。回家见到老公的时候,又想起了朋友老公的外遇事件,不自觉地担心老公会不会去采路边的野花。于是在胡思乱想中开始对老公旁敲侧击或者正面逼供,还不时翻箱倒柜、跟踪窥探,希望找到他在外面胡搞乱来的蛛丝马迹,弄得夫妻之间嫌隙日深。

第15节:让心态学会"打酱油"(2)



  原本是好心的倾听,结果却耽误了工作,影响了夫妻感情,生活从此陷入了一团理不清的混乱。这样偏离了正常轨道的帮忙比起广东那位仁兄的酱油精神真的是差了很多。即使是心理医生,也会因为听了过多的倾诉而出现心理危机,何况楚楚连业余的心理医生都不是。她不但不能帮助别人排解心理危机,还会因为长期接触别人诸多消极、负面的情绪而受到消极的暗示。

  当朋友们每天都在向楚楚诉苦时,这种消极暗示也在不断地重复。整天都被郁闷的情绪所包围,慢慢地自己也会被催眠。因此楚楚也开始从一个阳光明媚的小女人变成了忧郁、悲观、消沉的怨妇。潜意识里那些由朋友们转嫁的消极暗示不停地提醒她:工作乏味!领导变态!老公花心!那些消极的东西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垃圾,落到了楚楚原本清澈明净的心上,不受影响才怪。

  所以,如果不能给与别人切实的帮助,如果我们的善心得到的不是善良的结果,那么,与己无关的,咱就去打打酱油吧!也好让世界变得简单一点!

第16节:简单从目标中来



  简单从目标中来

  让生活变得简单源自于少管闲事,而让成功变得简单却必须得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

  曾经历过这样一个看似有趣的故事:

  临近毕业的时候,社会经验最为丰富的教授准备给同学们上最后一堂课。他问了同学们一道测试题:"如果你上山砍柴的时候看到两棵树,一棵很粗,但另一棵很细,你会砍哪一棵呢?"

  问题一出,大家都有些失望,太简单了吧?于是有同学懒散地答道:"当然是砍粗的那棵了"。

  教授狡黠一笑:"如果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细的则是名贵的红松,你们会砍哪棵?"

  大家想都不想就回答了:"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再粗也不值钱!"

  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又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看着教授莫测的微笑,我们疑惑起来,也搞不懂教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顺着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就砍杨树吧,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教授紧接着问:"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多,中间大多空了,这时候你们会砍哪一棵呢?"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问来问去的,导致我们一会儿砍杨树,一会儿砍红松,选择总是随着您的条件增多而变化,您到底想测试些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听了这番话,我们心中似乎都有所感悟,可一时又抓不住什么。教授看着我们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你们大学里的最后一堂课。卖了这么多关子,只是想告诉你们,你们进入社会之后,当许多事摆在眼前,你们便容易只顾着去做那些事,往往于各种变数中淡忘了初衷,就常常会做些没有意义的事。一个人,只有在心中先有了目标,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所迷惑,才不会偏离正轨!"

  事实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我们有时候做事真的会没有目标,只是为了做事而做事,为了填充心中的空虚和恐慌而忙碌,东一锤子西一棒头的瞎忙活。做了一大推事情却毫无收获,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没把事情做好,还把事情越弄越复杂。

  目标感决定方向感,目标明确方向才能清晰,做事才会成功。美国哈佛大学曾对一批毕业生进行过一个调查。其中有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当哈佛大学再次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后发现:那3%目标清晰长远的人,在25年间始终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成了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目标模糊的人,过着安稳的生活,也有着稳定的工作,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没有目标的人,生活没有着落,整天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社会不给他们机会。

  成功与幸福,来自于目标的确立与实现。有了目标,有了追求的方向,一切才会变得简单、明晰,成功也就变得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