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隔壁第四季11集:5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54:32

目录

·                                 • 定襄概述

·                                 • 行政区划

·                                 • 定襄特产

·                                 • 定襄名胜

·                                 • 定襄县锻压业

[显示全部]

定襄县-定襄概述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东部。三面群山环抱,境内四水贯流。全县地形由东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将军山五台山余脉与原平市、五台县毗邻,东南以文山、系舟山与盂县、阳曲县接壤,西与忻府区相邻。全县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865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约21.4万人。
定襄县现辖3个镇6个乡,共155个行政村,即河边镇、宏道镇、晋昌镇,蒋村乡、受录乡、南王乡、神山乡、季庄乡、杨芳乡。
定襄县交通十分便利。忻(州)河(边)铁路和忻(州)阜公路并行横贯全境,尤其是公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乡乡村村通油路,基本形成了三干九支六循环为框架的交通网络。
定襄气候属大陆性气候。春季暖和,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暂,天高气爽;冬季寒冷,风多雪少。年平均气温8.7℃,无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13毫米,常发生的灾害有干旱,冰雹和霜冻。
全县土地总面积129.7万亩,已开发利用100.8万亩,耕地面积为53.1万亩,其中耕地39万亩;林地24.5万亩;未利用面积28.9万亩。含荒草地、盐碱地、裸、岩、石砾地、田坎等;尚可开发利用的9.6万亩。境内矿产资源比较贫乏,已探明的有铁、铜、砚台石、白玉石、大理石、石灰石、矿泉热水等。
定襄地处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历来盛产粮食,是忻州市粮食主产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玉米、豆类、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制种,瓜菜制种,棉花、辣椒、蔬菜以及近年新产的芦笋、花卉、药材、万寿菊等。
 定襄县文化遗产较为丰富。西社、横山、白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属龙山文化。今县城之西、南残垣断壁,为西汉阳曲古城遗迹。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岩山摩崖造像,分别为北魏和东魏石刻。回风砖塔,为宋代遗物。县城北关王庙大殿和北社东洪福寺,均系金代建筑,河边村阎锡山旧居“昔日阎府深宅第,今朝民俗集萃园”已改造成定襄县河边民俗馆,已成为定襄县主要的旅游景点。境内有两处著名的革命纪念地,一是定襄县抗日政府旧址,位于赵家庄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定襄县抗日政府驻地,在此以南庄山区为根据地,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西河头地道,挖于1947年,内有5公里长的主干道及51条纵横交错的支道,人民革命战争年代,武工队和民兵曾多次在此击退阎锡山军队的进攻。解放后对外开放成为旅游景点。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襄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锻压业,全县有锻压企业632户,从业人员近两万人,有锻锤、空气锤等各种锻造设备800余台,车、钻、刨等加工设备1700余台(部),形成法兰盘、齿轮、轴承、合金钢模块四大系列产品,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年创造产值20.6亿元,占到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5%;法兰产品远销3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7.6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法兰产品生产基地之一,1999年度被国家正式授予“中国锻造之乡”的荣誉称号。

定襄县-行政区划

 


晋昌镇(10个):城内、南关、西关、北关、王进、董村、待阳、西河头、南西力、北西力。
宏道镇(18个):东街、西街、南街、北街、阁街、南门外、留念、大营、马城、咀子、北社东、北社西、无畏庄、辛安、贾庄、东社、西社、南社。
河边镇(27个):河一、河二、河三、河四、青一、青二、南作、牛台、芳兰、山底、陈家营、李家庄、继成、集贤、井沟、建房、马家荛、瓦扎坪、蔚家梁、闫家庄、赵家庄、南庄、河南坪、白玉沟、戎家庄、泉、岭子底。
蒋村乡(21个):蒋村、砂村、草泉、前高蒋、后高蒋、上东留、下东留、东力、大沙沟、王家庄、张家庄、土岭、土岭口、史家岗、兴家村、大坡、军家贝、宽沟、簸箕仉、麻河沟、十八顷。
季庄乡(12个):季庄、横山、北林木、南林木、凉楼台、前营、后营、邱村、闫徐庄、西庄头、龙湾、虎山。
受录乡(21个):受录、高村、黄咀、东作、北庄、大南庄、小南庄、北受录、向阳、下汤头、于家庄、回凤、贾家庄、复兴、上汤头、白村、寺家庄、玉会、三家村、上零山、下零山。
杨芳乡(8个):杨芳、智村、兰台、西邢、西营、庄力、长安、张召。
神山乡(8个):神山、镇安寨、管家营、赵家营、卫村、崔家庄、师家湾、小王。
南王乡(30个):南王、藏孤台、黄场峪、眉应口、东霍、龙门、赵村、小南邢、大南邢、东王、留晕、湖村、茶房口、西笏口、官庄、镡村、择里、中霍、西霍、张村、寇村、董家堰、荛头、玉池凹、沙岭子、李家坪、岔口、聚宝庄、炭窑沟、百泉郊。

定襄县-定襄特产

 

定襄蒸肉

传统名吃,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原为宫廷御膳秘方配置,历代宫廷御苑将它视为珍品。后流入民间,遂成筵席佳肴。 
   历史:定襄蒸肉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原为宫廷御膳房秘方配置,并为历史宫廷视为珍品。金朝著名诗人忻州遗山曾赞道:“银点和合翻玉屑,五味俱全共和调,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
有此能多少?”
  工艺:其配方以精瘦猪肉为主,辅以精制淀粉、精炼植物油及各种调味品,采取特殊方法精制而成。
   特点:具有肉香扑鼻、口感绵润、回味无穷、多食不腻等特点。
   功效:经常食用,既可补充体内必要之多种营养成份,又可克服肉类食品高脂肪、高胆固醇等不足。是家用、宴席、旅餐之理想菜肴,也是旅行野餐之方便食品,更可做访亲探友之馈赠礼品。
定襄蒸肉集团有限公司所产蒸肉色鲜味正,享誉远近。不仅继承了百年老店的传统秘方,而且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采用先进工艺,使蒸肉档次更高,品质更佳。定襄蒸肉凉拌切片口感清香,令人回味无穷;加热切成块入口即化,味香迷仙。不仅可以为餐厅酒楼多添一道名菜,而且也是酒吧、夜总会等提供小食当中的又一精品。定襄蒸肉也让每一位中国人的早餐更方便,更有营养。健康生活每一天。

蒋村手工造纸工艺

蒋村麻纸约始于明代。特点是:薄、韧、耐、是传统的经济实用民间用纸,用它糊窗户,隔风不隔音,防寒又明亮,雨打不易烂,风吹不易破。用它记帐写字,不走墨,耐搓揉,可长久保存;用它打顶棚,筋骨坚韧,拉扯不断。原料是:麻蝇(废绳子),纸巾(废纸),从原料到成品经历工序为:拣(剁)麻分纸、洗麻(纸)、馏麻(纸)、脱灰、碾浆、操纸、晒纸等。
 

定襄县-定襄名胜

 

薄一波故居

薄一波故居简介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家乡人们亲切尊称为薄老)的故居座落在定襄县蒋村。薄老原名薄书存,1908年2月6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薄老的父亲薄昌福是一个以种庄稼和操纸为业的农民,母亲胡秀清是个农村妇女,他姐弟三人,排行老小;1925年17岁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春为了便于秘密活动改名为薄一波,之后,就很少回家,解放后仅回来过两次;2007年1月15日薄老在京逝世,享年99岁。  薄老故居建于清朝末年,占地 283平方米,属北方四合院落。据本村老人讲大约是薄老祖父修建。解放后部分房子倒塌,村里又仿照原样进行翻修。院门楼上四个砖刻大字“和气清风”“和气”寓意睦邻友好,和为贵,“清风”则寓意做人不谋私利,为官两袖清风,体现了薄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平易近人,大公无私,不屈不挠的精神。
   1996年薄老将此院无私地捐献给国家。现在由定襄县人民政府文物旅游管理中心管理。1997年文物旅游管理中心又对院中部分房屋进行了维修并派专人看护。2007年4月,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薄一波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忻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社东洪福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北的宏道镇北社东村中,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为北宋政和末年(公元1118年)或宣和初年(公元1119年)所建。面阔五间,悬山六椽,进深三间,殿内主塑释迦牟尼、文殊、普贤等九尊佛像,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可与太原晋祠宋塑侍女相媲美。
  1986年8月18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专门成立了洪福寺文物管理所并派驻专人进行保护与管理;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27日省政府公布了洪福寺的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2003年5月6日,国家文物局、公安部将洪福寺审定批准为第三批一级风险单位;2003年7月9日洪福寺树立起了由全省统一制作并标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名称、公布机关、公布日期和树标机关等内容的“国保”标志;2004年8月,洪福寺完成了全国统一制作的记录档案备案工作。至此,洪福寺的“四有”基础工作已全部落实和完成。

七岩山

七岩山佛教有东魏神龟二年(519年)遗迹。自此以后佛教遗存历代多有,佛寺不断扩大,香火绵延至今。七岩山佛教文化对定襄人影响很大,自古及今不乏布施者。七岩山最大的价值还在它保存了20块摩崖石刻及碑刻等,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佛教、古建筑、民俗、物产、环境等。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尤其公元840年唐代日本高僧园仁曾光临七岩寺,这就使七岩山佛教文化具有了国际文化意义。

关王庙

俗称“无梁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北关,定襄二中西侧。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原为昭惠灵显王庙建筑群的西庑殿,金章宗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塑关羽像改制为武庙。明神宗封关羽为帝之后,改为关帝庙。1980年山西省文物普查时复名关王庙。此庙曾经元、明、清历代修葺,但均未改变宋代木构特点的风格。据有关专家鉴定,关王庙为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武庙之一,它的奇特建筑结构堪称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此庙座西向东,面阔三间,名为庑殿,实属歇山顶琉璃脊饰建筑,其建筑特色和造型风貌是:前檐明间特宽,平柱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柱头栏额肥大,次间栏额伸至明间砍成雀替,犹如门楣形制。殿内设前槽二金柱,梁架彻上露明造,三椽袱与前乳袱在全柱上搭交。大殿斗拱特殊,其结构形制多达八种。前檐补间三垛,两山及后檐各设一攒,用材较厚,出挑偏长,为别处所不见,具有悠久历史,较高科研价值。
  1986年8月18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在县政府、文旅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关王庙文管所工作用房及围墙等附属工程。于2005年10月28日,成立关王庙文物管理所,与县文管所合署办公。2006年6月1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故居是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统治山西近四十年的阎锡山的府宅。它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37年是一座宏大的建筑群,共建有大大小小30余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个院落、700余间房屋),总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既有黄土高原典型的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有晚清宫殿式建筑,其不仅是阎锡山升降沉浮的轨迹,也是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现为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1989年这里作为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十几年来陆续建起了饮食、服饰、造纸、纺织等90余个展室和复原性陈列四个展院,形象地再现了阎府当年景象,并生动反映了清末民初独特丰厚的民俗文化。
 
一、 阎府建筑
1、 地理位置:
  阎锡山故居位于定襄县城东北20公里处河边一村。这里背依文山,面滹沱河,地势险要、环境优美,东北距佛教圣地五台山仅100公里,西南离山西省太原也仅100公里,是同蒲铁路忻(州)河(边),支线的终点站,也是忻(州)阜(平)旅游公路的重大停站之一,距大运高速公路忻州出口处4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2、 建筑分布:
  阎锡山故居建筑群集中布于河边一村东南的文昌堡(也名永和堡)和相邻的石沟街上。它以“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为特点,“靠坡砌室,临街筑院”建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风格各异的建筑群。晚清宫殿式的典型院落有一进三院的东、西花园;传统北方四合院有二老太爷府、将军府、客房院等,而都督府则是中西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3、 阎府沧桑:
  阎府从1913年开始修建,到1937年停工,24年期间陆续修建了30个院落,和一处占地200亩的别墅(现已毁),而每一处建筑都有一个故事。
  1911年太原起义成功后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1913年即修建军都督府,同年购买新南院修建南都督府。
  1914年,袁世凯改都督为将军,阎锡山被任命为“同武将军”,不久便修建了“将军府”。
  1915年阎锡山被袁世凯封为一等侯,同年翻修二老太爷府,修建五姑娘阁楼,次年春天,在文昌堡修建得一楼。
  1923年阎锡山被北京政府授为同武上将军,次年春,在文昌堡修建上将军府及东小院,打通串心院,阎府连成一片,文昌堡成为封闭城堡。
  1925年在五台县潭上村修建西汇别墅,占地200亩,于1935年建成,有6座建筑物分别是:古式楼、秀卿楼、紫金楼、夜明珠和地下室。此外,山顶上修一座大型蓄水池,池中筑水泥“造产救国”四个字,还植一片树林取名年龄树,整个建筑配有发电厂。抗战时全部被日军炸毁。
  1929年在河边村东院街修建阎氏祠堂。
  1932年开始修建气势恢宏的东花园、西花园,到1937年西花园修成现在现模,并修建红楼、后花园和行得通。
  1932年起修阎父陵园,历时三年,占地3亩。
  1934年建成子明慈幼园。
二、 阎家浮沉
1、创业期:
  阎家大约明末清初定居河边村。始祖名思悦号存诚。据传说,思悦是流落到河边村,50岁才娶妻生子,靠与人放牧做杂活儿过日子。第二代,三代景况大体相同,连名字也不详,均靠驮炭做短工度日。第四代始有比较准确的谱系。四代阎合义,第五代兄弟三人,老大锦级,字成文;老二锦芳,字向荣;老三锦美,字文华。也就是河边阎家所说的东股、中股、西股三支。据说中股老二锦芳远走河南无音信,阎锡山属东股锦绣一支。
2、初兴期
  阎家直到第六代阎兴泰时,家道开始有转变。
阎兴泰从小聪明过人,不仅专于文字,而且精于计算。但由于家境贫寒,全靠哥哥阎安泰帮助才可读私塾。18岁时,不忍哥哥为供自己读书生活太艰难,决心辍学经商。经近邻王维藩引见,阎兴泰来到广武镇(今山阴县)永恒粮店当了一个小伙计。由于他通文识字、做事勤快,很快得到少掌柜赏识,不久在少掌柜推荐下得到了掌柜重用,参与粮店文案事务。三年后,在粮店以身顶。自此,阎兴泰由经商而发家,阎家摆脱了体力谋生的境遇。
  到阎锡山祖父阎青云时,阎家已有土地五六十亩,开始雇用佃户为他们种地,还兼做小买卖,放些高利贷。阎家经济已比较富裕了。至阎家第11代阎锡山父亲阎书堂时,便能独立开设“积庆长”钱铺,阎家在五台县城成为人们注意的人物。
3、全盛期
  阎氏家族的真正兴盛是由阎锡山的升迁发迹带来的。从1911年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起,阎家全盛期都来临了。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乳名万喜。1883年10月8日出生地主兼商业高利贷家庭,6岁母亲去世,9岁入私塾读书,16岁与五台大建安村徐竹青成婚,1902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留学日本振武学堂,学习日语和现代科学知识,在此期间,认识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回国担任八十六标标统等职。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太原起义成功,被推举为山西督军,开始了对山西的统治。自从阎锡山在山西掌权之后,河边村阎家、曲家、建安村的徐家受到了阎锡山的多方照顾,均显赫一时,为世人所嘱目。 

定襄县-定襄县锻压业

 

定襄县锻压业基本情况

   山西省定襄县是亚洲最大的法兰生产基地,全县拥有法兰生产企业695户,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锻压及机加工企业总资产13.5亿元,固定资产9.4亿元,锻压行业拥有锻、压、辗设备780部,其中夹棒锤583部,空气锤152部,大小辗环机40台,各种机加工设备7620台,辅助设备2300台(套)。主要生产设备有夹棒锤、空气锤、数控碾环机、磨擦压力机及各种型号的车钻床近千台。可生产直径1/2吋到4000mm的各种规格、品种、材质、标准的法兰件。产品广泛用于石油、化工、民用建筑、压力容器和其它各种机械设备。全县法兰年生产能力达到12万吨,产值4.4亿元,是全县工业的支柱产业。
  多年来,我县法兰产品凭借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广泛赞誉,产品畅销全国,远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锻造史的里程碑  定襄主产业的新举措

   2005年11月28日,定襄县锻压及铸造业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定襄县城隆重举行。全县锻、铸行业的130多位经理、厂长代表全县800多家锻、铸企业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锻压协会、山西省中小企业局等单位、部门专门发来贺信贺电,山西鳌元锻造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到会祝贺,中共定襄县委书记赵润林、副书记马栓栓到会祝贺并做了重要讲话。中共定襄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玉根就锻压协会的成立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做了书面讲话。县长助理彭全喜、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到会祝贺并就定襄锻造协会成立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锻造协会章程,选举出了张玉明为会长,牛鳌元为常务副会长,智还伟、兰鹏光等14名企业家为副会长,武文明兼任秘书长的首届协会组织机构。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定襄锻造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法兰锻造航母联合舰队正式扬帆起航。
    定襄县是著名的“中国锻造之乡”,境内有生产以法兰为主要产品的锻、铸企业800多家,拥有各种锻锤800余部,轧环机、摆辗机40余台,从业人员3万余人,经营总资产13亿元,年加工生产法兰等各种锻、铸件30万吨以上。2005年加工出口法兰9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出口交货额8.3亿元,出口创汇1.02亿美元。法兰生产、销售、市场占有率、对外出口均为中国同行业第一。
    定襄锻造协会的成立,是中国锻造行业的重大事件,是中国锻造行业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锻压协会的贺电

山西定襄锻压协会:
    欣闻山西定襄锻压协会即将成立,谨代表中国锻压协会向山西定襄的同仁表示衷心的祝贺!
这是我国锻压行业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是继2001年10月成立中国锻压协会以来成立的第一个地方性锻压行业协会,它的诞生不仅标志着中国锻压行业的迅速崛起,而且将会推动我国地方锻压行业协会组织建设的蓬勃发展。
    中国锻压协会愿与山西定襄锻压协会紧密合作,取长补短,共谋发展,一起为中国锻压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山西定襄锻压协会成立大会圆满、成功,真正成为定襄锻压行业企业之家,搭建起定襄锻压行业技术交流、商贸活动的平台!

定襄县-定襄县教育状况

 

   全县现有县直学校13所,分别是:定襄中学、宏道中学、定襄二中、实验小学、河边职中、教师进修校、横山职中、职工幼儿园、南王技校、古城中学、诚信中学、智源中学、定襄三中,其中有4所学校为民办学校,古城中学、诚信中学为高中,智源中学、定襄三中为初中。横山职中、南王技校因招生困难,现已有校无生。
    中心校有10所,分别是晋昌中心校、杨芳中心校、官庄中心校、南王中心校、蒋村中心校、神山中心校、河边中心校、宏道中心校、季庄中心校、受录中心校。
    有高中7所,分别是定襄中学、宏道中学、古城中学、诚信中学、河边职中、横山职中、南王技校。其中普通高中4所,职业高中3所。
    有单办初中12所,分别是:定襄二中、定襄三中、智源中学、史家岗初中、河边初中、南庄初中、受录乡中、黄嘴农中、邱村初中、白村初中、定中初中部。
    有八年制学校40所,分布情况是:晋昌7所,分别是南关学校、待阳学校、董村学校、西河头学校、南西力学校、北西力学校、王进学校。杨芳5所,分别是:智村学校、西邢学校、西营学校、兰台学校、杨芳学校。官庄3所,分别是:官庄学校、张村学校、中霍学校。南王6所,分别是:南王学校、留晖学校、龙门学校、赵村学校、大南邢学校、东霍学校。神山7所,分别是:神山学校、镇安寨学校、卫村学校、崔家庄学校、赵家营学校、师家湾学校。蒋村3所,分别是:蒋村学校、砂村学校、东力学校。河边2所,分别是芳兰学校、青石学校。宏道4所,分别是北社西学校、平东社学校、嘴子学校、留念学校。季庄3所,分别是:季庄学校、横山学校、闫徐庄学校。
    有小学91所,分布情况为晋昌2所,杨芳3所,官庄4所,南王8所,神山1所,蒋村14所,河边17所,宏道13所,季庄8所,受录20所,县直1所。
    有复式小学45所,分布在8个乡镇,杨芳3所,分别是长安小学、张召小学、庄力小学、官庄小学。官庄1所,择里小学,南王7所,分别是:黄场峪小学、小南邢小学、东王小学、眉应口小学,西笏口小学、茶房口小学、藏孤台小学。蒋村10所,分别是:草泉小学、前高小学、下东留小学、麻河沟小学、大砂沟小学、宽沟小学、簸箕仉小学、大坡小学、军家贝小学,兴家村小学。河边5所,分别是:南作小学、河南坪小学、尧泉小学、岭子底小学、李家庄小学。宏道4所,分别是贾庄小学、大营小学、南社小学、红旗小学。季庄5所,分别是南林木小学、西庄头小学、龙湾小学、虎山小学、凉楼台小学。受录10所,分别是东作小学、复兴小学、贾家庄小学、下汤头小学、上汤头小学、上零山小学、下零山小学、寺家庄小学、玉会小学、三家村小学。
    有寄宿制小学两所:集贤小学、王家庄小学。
    有幼儿园12所。其中公办3所,民办9所。民办幼儿园分布于县城的8所分别是春兰幼儿园、县医院幼儿园、康乐幼儿园、育红幼儿园、新丫幼儿园、青青幼儿园、育苗幼儿园、新乐幼儿园,分布于农村的1所为宏道镇北社西村的小天使幼儿园。
    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097人,现有2537人。在现有教职工总数中,外借13人,久病不上岗的7人,离职进修的6人,其他24人,离岗的286人,共336人,现实际在岗2201人(包括不在中小学编制的进修校,县直幼儿园,教文体局人员)。在岗教职工中,其中高中335人,初中711人,小学1010人,职工幼儿园25人,教师进修校36人,教文体局84人。
   现共有在校生31105人,其中高中4074人,初中9442人,小学17589人。


    继续教育情况


    教文体局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从1999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之后,教文体局将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做为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的根本大计,不断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在教师道德、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培训基地、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继续教育的内容:教师基本功培训、新课程培训、提高学历培训、师德培训、校长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信息技术初高级培训等。
    方式:
    ⑴局机关全体每周一的政治业务学习,股室长每周五的集体学习。
    ⑵全县校长每双月最后一周上午的集体学习培训。
    ⑶全县教师“5+1”的校本研训。
    ⑷进修校、教研室利用寒暑假组织各学科教师培训,对继教公共课辅导送教下乡。
    ⑸继续教育公共课自己学习,集体考试。
    ⑹请进来集体辅导,送出去离职进修。
    ⑺集体组织与个人自学结合,全县评比读书笔记。
    成果:
    校长、教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⑴教师学历合格率在全市位居前列,小学达100%,初中达97%,高中达90%。
    ⑵73%的教师取得相应学科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⑶1802名教师取得教育厅颁发的《信息技术初级培训合格证书》。
    ⑷全县所有的初中、小学教师都参加了课改实验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
    ⑸82%的校长做到持证上岗。
    ⑹2005年参加继教公共课考试高中240人,初中706人,小学1230人,幼教23人,及格率为98%。


    社会力量办学情况


    全县社会力量办学从幼儿园到高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培训共有民办学校17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古城中学、诚信中学,初中2所:智源中学、三中,两所民办初中并分别有附属小学。幼儿园9所,电脑培训中心2所,在校生人数2197人,此外还有32所幼儿园因规模小、条件差、不具备办学条件,审核没有批准,分布情况是:神山4所、南王3所、蒋村3所、受录2所、晋昌6所、季庄3所、河边4所、宏道5所、官庄1所、文武学校1所。
    教文体局从教学、师资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大力支持,在教师编制紧缺情况下,以民办公助的形式抽出16名骨干老师充实到三中、智源、诚信。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上进行了必要的指导与监督,在教学研究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势头虽好,但各办学单位普遍存在依法治教意识淡薄,单位以赢利为目的的思想依然存在,图书、仪器、文体器材普遍缺乏,教师工资偏低等问题。


    危房改造情况


    近5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2530万元,65所有危房的学校共改造危房面积50576平方米,其中有42所学校为新建学校,有26所建的是教学楼,但危改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全县仍有危房14960平方米,特别是西关学校、董村学校、西营学校、龙门学校、东力学校、横山学校、季庄学校均为六十年代建起的土木结构房屋,现亟需改造,但由于财力不足无法开工,而已经改造的,全县还负债989万元。


    近五年来的中高考情况


    1、中考情况
    2002年:中考考生2327人,中考录取率为61.5%,生均分,优生率,单科及格率相加排名全市各县区第一。
2003年:中考考生2331人,中考录取率为70.3%,生均分,优生率,单科及格率相加排名全市各县区第一。
2004年:按照上级安排,进行了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中考前,定中提前择优录取84名学生,中考考生2503人,录取率为71%,受到省市教育部门表扬。
    2005年:作为全市的课改实验县,积极进行了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参考考生3120人,500分以上考生达563人。由于在课改实验和中考工作上有较突出成绩,被表彰为“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2006年:继续推进了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在初中毕业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录取工作上有新突破,参考考生2776人,在考题难度较大的情况下,500分以上考生423人,优生率处于全市前列。
    高考情况
    2002年,文史、理工报名人数986人,文化课达线167人,达线率16.9(全市平均达线14.6)位居全市第三名。
    2003年,文史、理工报名人数1113人,文化课达线250人,达线率22.46(全市平均达线12.86)位居全市第二名。
    2004年,文史、理工报名人数1290人,文化课达线327人,达线率25.35(全市平均达线14.02)位居全市第二名。
    2005年,文史、理工报名人数1492人,文化课达线343人,达线率22.99(全市平均达线14.07)位居全市第二名。
    2006年,文史、理工报名人数1659人,文化课达线359人,达线率21.64(全市平均达线13.64)位居全市第二名。


    信息技术教育情况


    全县现配备有电脑的学校共56所,10台以下的33所,10台以上的23所,有电脑专职教师45人。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县因财力不足,现配有电脑的学校还不足半数,如不增加投入,同其它县、市比,差距将还会拉大。
   

“两免一补”情况


    “两免一补”政策从2005年实施。
    春季学段:全县农村共免3093名小学生,1835名初中生杂费,小学每人免41人,初中免58元,共免杂费23.32万元。
    免除3729名小学生,1897名初中生教科书费,共计23.67万元。
    秋季学段:全县农村共免3093名小学生,1835名初中生的杂费,小学每生41元,初中每生58元,共免杂费23.32万元。
    城镇共免427名小学生,340名初中生杂费,小学每生76元,初中每生92元,共计6.3732万元。
    免教科书费,农村为2577名小学生,1835名中学生,共计免书费19.88万元。
    城镇免除530名小学生,417名初中生的书费,计3.87万元。
    2005年全县共免10623名学生杂费,金额49.825万元,免10985名学生教科书费,金额47.42万元,两项合计为97.245万元。
    2006年春季学段,小学每生41元,初中每生58元,农村共免3093名小学生,1835名初中生,共免金额23.32万元。
    城镇小学每生76元。初中每生92元,共免427名小学生,340名初中生杂费,共免金额6.3732万元。
    免教科书费,农村共免2577名小学生,1835名初中生,免除金额19.88万元。
    城镇免除530名小学生,417名初中生的教科书费,合计金额3.87万元。
    2006年春季我县共免除5695名学生杂费,金额为26.505万元,免5359名学生教科书费,金额为23.75万元。
   

职业教育情况


    我县有高级职业中学2所,横山职中、河边职中,技工学校1所,南王技校。横山职中和南王技校现有校无生。
    初级农业中学1所,黄嘴农中,学校实际是服务中考、失去农业技术的特色,已成为普通初中,与校名名不相符。
目前,河边职中有教学班7个,高中在校生163人,初中在校生140人。黄嘴农中有教学班6个,在校生256人,河边职中是86年省教育厅验收合格的职业中学,学校以市场为导向,服务社会,曾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每年职业学校的对口招生,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大批学生,但是由于高考导向原因和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以及职业高中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实验实习基地缺少等原因,使河边职业高中陷入招生困难、生源匮乏的困境,学校举步维艰,难以维持,没有大的发展。
    

课改情况


    2002年,我县在全市率先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任务,成为11个省级实验县之一。目前,我县实验年级达到7个,实验学生达24212人,占学生总数的87.5%,实验教师1672人。
    四年来,我们按照“循序渐进、滚动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通过积极宣传,有效动员,政策调动,制度保障,机制激励,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克服实验中的各种困难,使课改实验不但在量上扩张,数上增加,而且在质上不断得到提高。2005年4月全省召开了课程改革阶段总结表彰大会,教文体局被评为“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我县课改实验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积极宣传与展开学习,二是提高认识与理念确立,三是积极探索与改革实验,四是认真反思与总结提高,五是深入推进与持续发展。
    在实验过程中,一是建立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采取以需激学、以树带学、以改促学等措施。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保证了培训的有效进行,三年培训5000余人次,外出学习、培训500人次。
    二是坚持“5+1”的校本研训活动,建立教科研机构,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积极开展课改反思活动,不断调整完善课改方向。
    三是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四年来在全县开展了三轮“人人听我,我听人人”的听课评课活动。使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都有了提高。
    四是积极进行了教学管理的重新构建,强化校长的责任意识、作为意识,建立了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重视了过程评价,并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五是重视课改的阶段总结,旨在健康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有效地促进了课改实验的健康协调发展。
   

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情况


    体育中心现有人员17人,其中体委2人,体校15人,体校在95年修建老年活动中心时,将所有的教室拆除,按照当时的规划要新建体校,但时至今日也无落实,使得体校在近年来无法招生,现体育设施有灯光蓝球场2个,老年活动中心1处。
    文化中心共有干部职工7名,大专以上文化的5人,中级职称1人,高级职称1人,文化中心下属乡镇文化站6个,分别是晋昌、河边、季庄、受录、蒋村、宏道文化站,只有晋昌和宏道有两名国家正式干部,其余全部为第月59元的临时工。
    文化馆现有正式职工15名,其正副馆长各1名,有专业技术职称的6人。
    图书馆有正式职工7名,有馆长1名,大专学历的2人。
    电影公司现有职工32人,系自收自支单位。
    县剧团现有演职员55人,正式人员10人,系财政差额补贴单位。
   

需说明的其它情况


    经费不足,已成为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
    从中高考的成绩看,从课改实验的成果看,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市前列,但教育经费不足,必将制约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县对教育的投入在全市处在最低水平。两基验收以来,贫困县沾贫困光有世行贷款,上经对“两基”补助专款,危房改造款等优惠政策,而我县只是“吃饭财政”,县财政管了教师的人头经费,已没有精力再改善办学条件,对教育的公用经费不但未能增加,却减少了一半,以县为主,乡村从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抽身,将包袱转给县政府。但政府为教育拔付的转移支付很难维持正常的教学需求,老师们用几张纸、几支粉笔都精打细算,基层学校哪有钱改善办学条件呢?如此状况,我们的教育将同现代化教育的距离越来越大。
    初中布点多。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按义务教育要求,每1万至2万人设一所初中。照此,我县应设初中20所左右,但多年来,我县的撤点并校因种种原因进展缓慢,初中布点太多,已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因布点太多,教学资源得不到提高和有效利用,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后,教师编制紧,农村学校出现了教师课头多,跨校带课等现象,学科教师不配套,特别是新课改全面铺开以后,英语、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的全面开设,“全能教师”没了底气,外语、计算机等学科人才本来就凤毛麟角,新课改后,这方面的师资力量更是严重匮乏,师资不配套,影响到教学质量。结果,农村学生想方设法往城里挤,造成了农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少,一些学校仅剩二三十名学生,难以进行正常的教学,而城里的学校却是班容量太大,无法保障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素质教育,仍有阻力
    课程改革中要求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立足个体发展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部门试图用素质教育衡量,而社会却仍用功利的应试标准来评价,素质教育推进艰难,课改以来,很多老师都说,新课改是个好东西,感觉自己变了、学生变了,可是好的理念如何能够真正推行下去,如果社会对人才、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不变,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
    定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1999年被省定为文化先进县,但现面对文化先进县验收却困难重重,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多年来机构残缺、体制不顺;二是文化馆设施陈旧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三是图书馆经费严重短缺无法购书,现有藏书三万余册也是86年以前购置,可读性不强;四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专业人才匮乏,难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定襄县-定襄县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概况

   本县地处忻定盆地,地质构造简单,成矿条件较差,本县基础地质工作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先后开展过区域地质调查、航空磁测、区域化探、区域重力、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及环境地质调查。
    矿产资源勘查从建国后开始,迄今为止,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铜、白云岩、水泥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板岩、大理岩、陶瓷粘土、砖瓦粘土、河砂、地热水、矿泉水12种。已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8种(白云岩、水泥灰岩、铁、铜、大理岩、陶瓷粘土、地热水、矿泉水),其中水泥灰岩、白云岩、地热水、矿泉水是本县的优势矿产资源。
    石灰岩是本县的优势矿产,分布在本县南部系舟山一带,分布面积350平方公里,预测资源量100亿吨,只有眉音口一带进行过普查工作,查明资源储量1.7亿吨。矿体赋存于奥陶系中下统,其中CaO含量50.8—54.3%,MgO0.61—2.67%,SiO21.92—3.8%,Al2O30.24—1.49%,Fe2O30.24—1.34%。
    白云岩分布在本县东北部河边镇河边村高崖底及与原平交界一带的虎山、漆郎山等地,矿体赋存于滹沱群东冶亚群北大兴组和瑶池村组地层中,预测总资源储量1亿吨。其中经过详细勘探的矿区仅高崖底一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2572.6万吨。该矿床目前为太钢大关山矿开采,截止2000年底,保有储量1125.9万吨。其它地方未进行正规地质工作。
    地热水分布于受录乡上汤头一带,热水成因系北部山区降水沿构造裂隙渗入地下深处,受深部及花岗岩体中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量作用,被加温形成热水,然后沿构造断裂上涌的热水挤入砂砾石含水层中,形成一定面积热水分布范围。井口热水温度多年来保持在38℃—43.5℃,允许开采量500立方米/d。
    矿泉水出露在宏道镇无畏庄漆郎山山前坡洪积倾斜平原地带,该矿泉水为锶、重碳酸钠钙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允许开采量2500立方米/d。在蒋村乡砂村圣阜山一带也有矿泉水出露,其主要成分有锶(Sr)0.607mg/L,偏硅酸(H2SiO3)20.9mg/L,溴(Br)0.72 mg/L,锌(Zn)0.012 mg/L,碘(I)0.025 mg/L,锂(Li)0.033 mg/L,钠(Na+)166 mg/L,钙(Ca2+)36.5 mg/L,重碳酸(HCO3)284 mg/L,其PH值为7.4。
    铁矿分布在史家岗、无畏庄漆郎山、凤凰山地区,预测资源量400万吨,其中史家岗铁矿进行过初勘,提交资源储量160.6万吨,无畏庄漆郎山铁矿进行过矿点检查,凤凰山铁矿进行过详查评价,为一小型矿点。
    铜矿分布在藏孤台一带,经普查已查明金属储量54吨。
大理石分布在受录乡向阳村北部,预测资源量1500万立方米,查明资源储量975万立方米。
    千枚状板岩分布在纹山一带,其色彩瑰丽,石质细腻,以雕刻五台山仿古砚而闻名中外。板岩开采多年但未进行正规地质勘查,主要产品五台山仿古砚销往华北各地,畅销海内外。
陶瓷粘土分布于南王乡茶房口一带,矿点附近地层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顶部少量粘土质岩石为矿层,查明资源储量7.7万吨。
    全县水资源总量0.758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0.2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0.7369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0.2705亿立方米。
    其它矿产由于未做过正规地质勘查工作,资源储量不明。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止2000年,全县已工发利用矿产有石灰岩(水泥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白云岩(冶金用白云岩、建筑石料用白云岩)、砖瓦粘土、地热水4种。本县持采矿许可证的各类矿山企业33个,从业人数1199人。矿山企业除大关山白云岩矿为中型企业外,其余矿山企业的建设规模和生产能力均低于小型矿山企业。2000年全县矿山总产值1886.7万元,矿石总产量68.61万吨,建筑石料企业和砖厂的产品全部用于建筑,受市场的影响,2000年销量为24.09万吨,年矿产品销售收入为1036.79万元。
    石灰岩矿产主要用作生产水泥和建筑石料,共有矿山企业12个,其中开采水泥灰岩的矿山企业1个(定襄县水泥厂),2000年开采水泥灰岩矿石2.3681万吨,生产水泥2万吨,建筑石料用石灰岩企业11个,生产石料5.66万吨,产值34.8万元,主要用于道路建设和城市建设。
    白云岩矿产主要用作冶金熔剂和建筑石料,2000年开采冶金用白云岩的矿山企业1个(大关山矿业公司),开采冶金用白云岩矿石34.7万吨,开采建筑石料用白云岩矿山企业6个,矿石产量为7.82万吨,产值44.2万元。
    本县砖瓦粘土矿山企业14个,产量25.74万立方米,总占地面积42.6万平方米,其中部分占地为耕地。
    开采千枚板岩的石材企业1个,2000年采出量为 0.03万吨,产值15万元。本县矿山企业都采用露天方式开采,回采率较高,建筑石料采矿企业的开采回采率平均核定为87.8%,实际开采回采率为90.7%,砖瓦粘土企业的核定回采率为95%,实际开采回采率为94.8%。

定襄县-农业资源

 

定襄县农牧业情况简介

   一、全县基本情况
      定襄县地处忻定盆地东侧,总面积865平方公里。北、东、南三面环山,中、西部为河谷平川,平川占总面积的47.7%,丘陵占21%,山地占31.3%。
    全县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8万人,总土地面积52万亩,其中耕地39万亩。全县草地面积27.6万亩。
全县属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属两年三熟区,年辐射总量135.9千卡/cm2,日照时数2734.6小时,年平均气温8.7℃,极端最高气温38.8℃,最低-27.8℃,日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为3300℃,无霜期153天,年平均降水量413mm。4-9月份太阳辐射量占总量的63.5%,降水量占88.2%,雨热同期,气候适宜。
    全县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滹沱河、牧马河、云中河、同河流经全境,广济、云南、池泉、同河四大渠横贯全县,可浇土地30万亩。现有水井1500眼,喷灌、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保浇15万亩。土壤以淡褐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1.22%,全氮量0.06%,速效磷6ppm,速效钾130ppm。
    全县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拥有草坡面积27.6万亩,农作物秸杆5亿公斤,年载畜量可达17.24万牛单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全县具有了良好的农牧业基础条件。同时,全县农村经济条件也较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74元以上,人均储蓄存款5000元,在全省名列前茅。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业正在兴起,粮食、种子、蔬菜、瓜果、畜产品的加工、仓储保鲜等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的日益发展,名优产品层出不穷。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80%以上的耕地实现了机耕和机播。
    此外,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处在较高的水平。全县有县级农牧技术推广单位6个,乡镇基层站30个,村级农科组织157个,县、乡、村三级农科人员逾千人。并有5000个农牧科技示范户分布全县各村。
    二、农业生产现状
    全县农业中,以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为三大主导产业。种植业方面在计划经济年代以粮为主,粮食单产在全省名列前茅,商品率60%以上,是国家和省确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历来以高产位居全省十强之列。全县历史最高年的94年粮食总产达到1.47万公斤,单产454公斤。养殖业从94年开始规模发展,家畜家禽饲养量逐年增加,成为全省的奶牛基地县和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全县果园面积达到7万亩,挂果面积1.7万亩,零星果树13万株,水果总产量3000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主导的农牧业生产蓬勃发展。近几年特别是2000年,通过全县范围的大调产,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效。种植业方面,全县采取了“稳粮、增经、扩特”的调产措施,在品种结构上扩大了特种作物的种植面积。2000年种植业总收入达到27239万元。畜牧业方面,确定了“稳定猪鸡,发展牛羊,开发特养”的战略,使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61个,养殖小区7个,养殖户3081户,各种畜禽饲养量明显增加,并开发引进了特养项目10个。林果业方面,全县通过高接换优、引进新品种、改造果园等综合措施,着力提高果品质量,使各类新品种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并建成了北社西、北社东、东力村三个千亩示范果园。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全县已办企业35个,发展户办杂粮、油料、副食、畜产品加工厂130多个,为全县的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市场流通方面,全县涌现出了一千多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从事瓜菜种子,甜糯玉米油料、药材、瓜菜、果品的种植、加工、贩运等营销活动。同时初步形成了10个批发市场和集散地,使产、加销联为一体,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三、农牧部门概况
    农牧系统现有干部职工共227人,其中县级机关143人,乡镇基层站84人。干部总人数173人,工人为54人。
    农牧局下属农技推广中心、种子公司、原种场、畜牧站、兽医院、种子管理站、动物检疫站、植物检疫站等8个县级单位,及30个乡镇农科站兽医站。
    全系统设有总支委员会,下辖5个基层支部,共有正式党员42人。
    全系统专业技术力量雄厚,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人,中级职称人员38人,初级职称技术人员127人。涉及农业、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及会计统计等7类专业技术,高级人员平均年龄44岁,中级专业人员平均不足40岁,其中35岁以下18人,占到近一半,是较年轻的专业技术队伍。工人中属高级技工5人,中级技工16人。
    从文化程度来看,全局大学本科毕业16人,大专学历24人,中专132人,高中以下55人。大专以上文化基本集中在技术较密集的农技推广中心和畜牧技术站两个主要技术推广单位,比例占到70%以上。
    全系统各单位拥有固定资产约2300万元,办公设备齐全,农牧技术推广,种子生产加工,农牧物资供应及技术培训等各项服务设施和服务手段处于全区领先地位。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国家和省区农牧部门的支持,围绕信息交流、农业执法和技术推广三大职能,集行政领导、技术服务、实体经营为一体,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首先在信息交流服务上,长期以来坚持多渠道地积极搜集大量的准确的农业信息,一方面及时提供给各级领导以统筹规划,合理决策,发挥部门参谋助手作用,另一方面又提供给农民以指导调节生产项目和规模。特别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加强了信息的载入量与发布量,全系统每年提供科技、种植、销售等信息达70条以上。99年专门在农技中心设立了信息服务中心,配备了电脑等高科技设备和专职信息人员。并接通农业部的全国农业信息中心网络,进一步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传播。
    在农业执法上,96年在全省率先实行政事分开,将植检、动检和种子管理三个执法站从原来的农技中心、兽医院、种子公司等单位分离出来,直属管理,按要求配备了专职执法人员和专门的车辆,办公设施设备等。几年来从打假扶优入手,不断加强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管理,坚决杜绝坑农害农行为,规范市场,切实为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连年受到省区的表彰。
    在技术推广服务方面,依托县、乡、村三级推广网络,每年组织各级农技培训300次以上,培训农民5万人次,推广重点农牧实用技术30余项,开展技术承包50多项,进行各类试验示范4万余亩。同时,全系统兴办各种经济实体22个,每年为农民提供大约农药40吨,化肥1.2万吨,种子800吨,农膜70吨,各类种畜种禽1万头(只),饲料200吨,疫苗34万头(份),以及大量的药品添加剂等。通过办实体搞经营,进一步加快了农牧实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进程。
水资源概况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和代替的物质资源,又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组成包括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形式参与全球水循环的地面水和地下水。
    定襄水资源较为贫乏,同时又是一个十年九旱的旱灾频繁发生的县,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水资源的特征是:水资源贫乏,人均、亩均水平低;年际变化丰枯悬殊,并有连续干旱的特点;时间分布不均,空间丰枯同频,地区分布不均,可利用量与需要量很不一致,并存在开发难度大,现难以利用的问题。所以对现有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和科学的利用,才能有利于经济不断发展。
    1、水资源量
    全县水资源量是采用1998年全市水资源评价成果。地面水为0.292亿立方米,地下水为0.737亿立方米,而重复量为0.271亿立方米,总量为0.758亿立方米。根据长远发展考虑,全县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2.26亿立方米,其中地区水1.76亿立方米,地下水为0.5亿立方米。但必须兴建相应的调蓄、引调地面水工程。
    ①地表水
    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440.3毫米,年内降雨不均,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到全年降雨量的75%以上,再加区域降水差异大,丘陵山区降雨多,平川降雨少,又无调蓄工程,对地面径流利用率低。县内河流均属过境河流,水量利用一般受上游用水的制约,牧马河、云中河在县境内多年基本断流无水,滹沱河的余水,在现有工程设施的情况可以引用部分,同河由于地形条件所限,只用同河高灌提用部分来水。全县可利用的泉水有南部边山区的吕布泉水较稳定,年流出水量200—30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池泉水灌溉。白村泉以大口井取水,年可利用量在200—250万立方米左右,主要供向阳电灌站灌溉用水。现采用1988年水资源评估数,全县地面水为0.29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1.76亿立方米。
    ②地下水
    定襄县地下水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地表水渗漏、山区的侧向径流、上游地下水排泄所形成。县内的平川地区地下水储存受古河道控制,造成分布不匀,除滹沱河和同河古河道富水性较好外,其它地段较差。山前倾斜平川区内除南王、留晖以西地段富水性较好外,其它地段较差,特别是李家庄一带更差。根据现有的地下水情况,在富水地段水井工程较多。山区和边山丘陵区是透水不含水,地下水埋深很大,现无条件开采。据1988年市水资源评价资料,定襄县平川区地下水最大可开采量6525万立方米,最小开采量3482万立方米。多年平均为:平原区5339万立方米,丘陵山区为15万立方米。现采用1988年水资源评价成果数,地下水资源量为0.737亿立方米,重复量为0.27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0.5亿立方米。
    2、开发利用
    定襄县以农业为主,又因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影响极大。所以从古到今一直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极为重视,现已修建了各类有效的水利工程有三个万亩以上自流灌区,一个万亩高灌站,小型机电灌站78处,名类小型水利工程1583处(眼),打、配机电井1411眼,其中深井513眼,开固定渠道2182公里,建有5处小型水电站,水产养殖水面1710亩,解决人畜吃水困难工程820眼(处)。发展有效水地30.5万亩,年水力发电量1420万度,解决缺水吃水人口4.7万人。根据多年用水量年平均为1.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0.32亿立方米,地表水0.18亿立方米,另外还有水力发电用水1亿立方米的地表水。农村人畜饮水140万立方米。用于农业的水量0.45亿立方米,工业140万立方米,城镇用水360万立方米。

水利工程


    定襄县是以农为主的产粮县,兴修水利对发展灌溉、防洪、节水、保水、排水,保障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1、自流灌区
    ①池泉灌区位于牧马河南,中霍村与档霍村之间的洪积平原区,原有大小泉水二十余处,流量最大达230公升/秒,俗称之池泉。当地民众开渠引泉水灌溉已久。康熙五十一年重修志、雍正五年(1727年)县志水利记载,引泉水:“镡村渠起吕布池,合流北抵李家庄分四小渠。南邢渠起小霍池,经南王、南邢、待阳各村至赵村合牧马河;中霍渠起三会水引灌本村;小霍渠起吕布池引入本村;官庄渠起吕布池照五水灌本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利了水利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水规,结束了各自为政,各自霸水的历史,1950年建立了池泉水利委员会后接管,进行统一管理施水灌溉,制定了“先青苗,后白地,上输下至,周而复始”的用水制度。经1950年至1952年扩建新开渠四条,全长12公里,扩大灌溉面积6000亩,渠道东西两处延长,东延长5公里,新增灌溉面积7000亩,西3.5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300亩,通过修灌区面防洪坝,开挖7.5公里的防洪渠,又扩大灌溉面积1500亩,共计新增水地1.58万亩,使池泉灌区水地面积累计达到2.98万亩。1959年上马500人,奋战一个月,清挖吕布池、马刨泉,兴建东西截水沟,完成了众泉汇流工程。1959年更名为定襄县池泉灌区管理委员会至今。管委会建在东霍村西北边。1963年进行四干渠的配套工程,1967年对三干渠进行了改线建设,1971年又完成了二干渠改线工程。由于在泉域上游打深井,致使部分小泉干涸,泉水减少到100公升/秒,现只有吕布池、马刨泉、娘娘泉、黑龙池、大河泊、白沙泉和东西截水沟七处水流。截至2003年全灌区有干渠四条,全长17.56公里,支渠43条,全长37.6公里,排干2条,长12.5公里,支排35条,长36.1公里,共有渠道建筑物258件,已防渗干支渠长34公里,有配套水井102眼,高灌站四处,装机36千瓦,有效灌溉面积为2.895万亩。共有南王、官庄、东霍、镡村、湖村等13个受益村。
    ②云南、广济两大灌区属滹沱河灌区管理,但主要由定襄县为受益区,两个灌区共计有效灌溉面积19.26万亩,其中广济11.055万亩,云南灌区8.205万亩。详情不述。
    ③小型自流工程全县有23处,主要有:七岩泉,出水量为14.4吨/小时,1964年由黄场峪、茶房口两村联建截流地下坝一条,两村分别用铸铁管引水,各村建池一个,解决两村吃水,还可发展水地黄场峪240亩,茶房口150亩。
    砂村泉位于圣阜山下,据光一统志载“圣人(阜)山(在定襄县)山旁有温泉两处,涉冬不沫”。清雍正五年《定襄县志》记载“温泉,在圣阜山下,有三穴长流”。到1973年温泉消失,后有一泉,出水量10.8吨/小时,泉池内养鱼,周边种稻、藕,可浇地50亩,在1981年干涸。
   南庄乡(2002年撤乡并镇划归河边镇),引泉灌溉:有南庄、尧泉、白玉沟三村分别引用水头沟泉和白玉沟泉六处,共开渠长19公里,发展有效水地560亩。引泉水最早尧泉村在乾隆49年(1784年),南庄在道光年间、白玉沟在光绪年间。
引山洪灌溉工程:青石涧沟坝建于1975年,拦黄龙沟山洪建水泥浆砌石坝一座,底宽60米,坝长80米,高8米,顶宽15米,并开引渠3.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800亩。还可起到缓洪作用。
李家庄在山圣爷庙1958年建水泥浆砌坝一座,坝长45米,高5米,底宽5米,顶宽1.5米,引洪渠长600米,可浇地50亩,达到缓洪的作用。
    定襄县小型自流灌溉面积为0.21万亩。
水井工程

   定襄县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打井历史悠久,过去主要用于人畜吃水和浇灌菜园、据《雍正县志》记载:“井泉井,在小南门外,相传赵襄子时所凿,味级甘,久废今开”。“惠民井在西门外,正德年间知县张荣穿,至今民赖雁”。在解放前全县仅有人工砖石井816眼,浇菜园地1659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抗旱能力,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发动群众打井,在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给予很大支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水井工程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含量逐步提高,过去的人工砖石浅井基本报废,由机打的中、深管井所代替。过去人畜提水,现用机电动力提水。现全县已有农田灌溉机电水井1686眼,其中配套深井421眼,装机429台8510千瓦。能用井水灌溉的有效面积达到19.89万亩,其中与万亩以上自流灌区重复面积为15.19万亩,与机电灌站重复0.81万亩,实际纯井面积为3.89万亩。

河     流

   全县有主要河流是:滹沱河、牧马河、云中河、同河。
    ①滹沱河,古称恶池、滹池、呼沱、恶沱、瀖池等。发源于于繁峙县泰戏山沟,流经繁峙、代县、原平至介河铺,于三家村西流入本县,由西北向东流至城关镇(2002年后更名为晋昌镇)折往东北流去,流到河边镇出境流入五台县,经曲流20公里后,复流入本县南庄乡(2002年撤乡并镇划归河边镇),在岭子底浮石入盂县。在县境内内流经6个乡镇三十九个村,流程全长59公里,流域面积约511平方公里。河床宽200—1600米,界河铺滚水坝至济胜桥河床纵坡为1/910­—1/1410,相对高差40米左右。济胜桥至甲子湾为1/1575—1/655。多年平均年径流为4.7亿立方米/秒,发生在1964年。枯水季流量为0.2立方米/秒。干涸断流期一般在立夏至6月中旬。年平均最大含沙量为54.3公斤/立方米,最小含沙量为3.73公斤/立方米。
    ②牧马河,发源于忻府区西北部白马山,又名七岭河。经忻府区到智村西南2公里处流入本县,流经本县杨芳、官庄(2002撤乡并镇划归南王乡)、城关(2002年后更名为晋昌镇)、南王、神山、蒋村、河边等7个乡镇26个村,在陈家营村西北汇入滹沱河,县境内流程长31公里,流域面积约291平方公里,河床宽50—60米,河床纵坡为1/600,相对高差30.89米。一般流量为170立方米/秒,历史最大流量1890立方米/秒(1932年),建国后最大洪峰为636立方米/秒,年平均含沙量19.5公斤/立方米。断流干涸时间每年在7—8个月。
    ③云中河,俗称沙河,天槽河等。发源于忻府区云中山的赵龙沟,从杨芳乡兰台村西流入定襄县境,流到西河头村汇入滹沱河,流经4个村。境内流程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24.67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宽80米,河床纵坡为1/100。相对高差7.97米,多年平均径流量0.07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0.3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0.04亿立方米。历史最大洪峰1388立方米/秒(1932年),建国后实测最大洪峰426立方米/秒(1954年)。年平均含沙量为1.64公斤/立方米,最大含沙量为46.5公斤/立方米。断流干涸期为3个月左右。
    ④同河,发源于原平县老爷尖山东岔,经原平市上庄、东社、南白三个乡,从宏道镇西社村东北1公里处流入定襄县境,于济胜桥西南2公里处汇入滹沱河,流经5个村,境内流程全长9公里,流域面积16.1平方公里,河床宽40—50米,纵坡约1/30—1/100,正常年径流量0.1327亿立方米,历史最大洪峰为1144立方米/秒(1883年),建国后实测最大洪峰为463立方米/秒(1970年)。断流枯水期3个月左右。

湖泊和泉水

   留念湖为人工湖,建造于一九五八年,占地面积400亩,围堰高3米,蓄水能力66万立方米。湖内打浅井30眼用于提水灌溉,为了增加水源,1973年从马城村新开2.5公里引滹沱河水渠一条,可引水20余万立方米。
    ①三会泉:位于丛蒙山北麓、东霍与中霍村之间,由吕布泉、娘娘泉、黄沙泉三泉组成,出水量为35公升/秒。
    ②砂村泉:在砂村东圣阜山下,万历《定襄县志》载:“有三穴长流。”现仅存一泉,出水量为3公升/秒。
    ③七岩泉:位于黄场峪村南,1964年人工开挖,为基岩裂隙泉水,出水量为4公升/秒。
    ④白村泉:位于白村西,1973年由白村、上汤头、下汤头、向阳、横山、于家庄6村联合开挖。池口面积2000平方米,深12米,静水深10米,出水量为142公升/秒。
    ⑤湖村泉:位于湖村西,1974年修建长100米,宽50米的水池1个,出水量16公升/秒,1980年后毁弃。
    ⑥南王池泉:位于南王村,大小28个水泉,水质特甜。60年代后,村南钻凿深井,泉水逐年减少,到1975年后仅存肖家泉一处。
    ⑦上汤头温泉:位于上汤头村东400米处。温泉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汤头打井67米深,水温52℃。1998年上汤头温泉被开发利用,新打热水井1眼,出水量每小时32吨,经国家有关部门化验,泉水水质、各项指标均为优良,水质水温勘称第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