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吧:说不出,道不尽的《秋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45:52

说不出,道不尽的《秋思》

----浅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江西铅山西坂农业中学 余建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马致远所作的一首散曲小令。被选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

曲作者被誉为“曲状元”,也被尊为“秋思之祖”。(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天净沙]《秋思》面世以来,后世每每谈及诗词描写郊野秋色时,必说此曲最为著名。笔者在读了众多解读文章之后,仍想从此曲的教育美学特色、作家的身世气质,两方面说一说一孔之见。

首二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作者似用了与现代电影艺术中“蒙太奇”相类似的手法,叙写了六种景物的名称,让读者强烈感受到一幅“秋野黄昏行旅图”的美景:已是黄昏时分,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树上,树头几只寒鸦。地上一曲清溪,溪上架着小桥,不远便是几间幽静的茅屋。从这景象中,我们产生色彩的苍凉、凝重,视觉的静、动态互映的凄凉,以及生动的美感。虚为写景,实则烘托了悲凉的气氛。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作者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其“蒙太奇”效果却有了丰富美学内涵:“古道”是苍凉而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能单纯地说在写景,而是在“映”人。“映”骑在马上的旅人,有“景以人而真实,人以景而生动,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视觉美感。

第四句“夕阳西下”写时间,第五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地写到羁旅人,写到羁旅人的心情。自古文人多悲秋,在《天净沙》描绘的特定环境中,羁旅人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思故人,望天涯,怎能不升起缕缕哀愁的美学情感呢?        

此曲的写作正是按照中国文学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李渔《李笠翁曲话》)。作者以“枯藤老树昏鸦”点染出来的“哀景”,以“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出来的“乐景”二者并列对照,加之“古道西风瘦马”,于是,以上所列貌似对立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里,便全然重叠起来了。游子的凄苦之情也毕现无遗于读者面前。“枯藤老树昏鸦”难道不正是作者自身心境的写照?昏鸦栖落于枯枝与自己的寻觅归宿,处境何其相似!愈见其情绪之悲凉。而“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想象中的家乡的图景,那么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凉。足以引起古今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夕阳西下”,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好似读者与作者,一齐不由而同地发出悲哀的叹喟:“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为何能有如此深刻地有感而发呢?可谓发而深思、思之悲切、悲伤而泣、泣而心痛,是与其身世理想分不开的。

马致远(约1251-1321至1324间),字“千里”,晚年自号“东篱”(意在学陶公之志),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人,我们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曾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写诗曾献上龙楼”的政治抱负,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政权,开始大力推行“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迫使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不满时政,进而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这不恰好印证了中国不得志的文人,极为相似人生轨迹:入世—出世—遁世。

他作为中国传统文人,一样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纵观我们的历史,人们会感到几千年的中国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舞台上,有过先秦的百家争鸣、魏晋的适意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无论时风如何转换,似乎没有改变人们一些代代相沿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致远的这曲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恰好就反映这种精神上的继承性。

文人总把肃瑟的秋天,爱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绿夏)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严冬)的未来,这不正与中国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天然的契合吗?伤春悲秋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而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绪。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战国宋子渊《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东晋陶元亮《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中的 “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唐代刘梦得《秋风引》诗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清代曹梦阮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手写就《秋窗风雨夕》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此诗说秋花、秋草、秋雨等自然景物,不仅带来了秋凉和凄惨,更是小说作者对性格内向、多愁善于感的林黛玉命运作注。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自称“鉴湖女侠”的秋璇卿临刑前,豪迈悲壮的千古绝唱:“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令后人触景生情,无限惆怅!

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代表了他们的气质。难怪清末秀才王静安在他的《宋元戏曲史》中,把马致远的〔天净沙〕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评语是:“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