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凯拉·马罗尼里约:教育应当注重个性的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18:06

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清华大学同学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基准之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

的确,学生富有个性,才有可能更富有创造力和创新力,也更容易出现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个性彰现的优秀人才。学生千人一面、人云亦云,时时循规蹈矩、按步就班,就不叫个性;没有独立思维,没有打破旧思维的勇气,更不叫个性。时下的教育尤其是培养人才的众多高校,不排除有培养优秀人才的设想,但现实却是基本上培养出来的是“一个模子里生产的产品”,这根本谈不上个性。此前,清华学子蒋方舟在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中说道:“清华人是可爱的,愤青少,领导多,内心大概还是有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悲壮,表现出来却是虚头八脑的老干部模样。”清华尚且如此,更何况大量的其它大学?

个性化的学生离不开个性化的教师。一些大学偏才怪才少,与招生机制有关也与大学教师里面的偏才怪才缺乏有关。时下的大学太少一些类似于辜鸿铭那样的个性教师,又有几个教师有辜鸿铭的“辩才”和通晓6国语言的“个性”?说到时下,又有几个大学的校长能像“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院士”那样,被学生们亲切的喊为“根叔”?学生的个性往往就是个性的教师“带”出来的、影响出来的,这不会错。

有什么样的土壤,便种出什么样的庄稼。有人戏称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模式化批量生产”,言语中不乏对大学教育失去个性、追求一致的戏谑。钱学森曾对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没有杰出人才固然是一个大问题,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知识学习后,进入社会却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无法适应社会变革,也是一个非常令人焦虑的问题。

经常有人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致使毕业生过剩,但实际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未饱和。教育界专业人士从大学教育角度分析后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才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源,而共性的制约,恰恰就是导致学生个性缺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

在社会日益多元化发展的现实之下,个性的培养已成了教育的当务之急,而这种个性的培养也并不只体现在大学校园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在中国的教育中,个性长久屈居于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解除对个性的压制与约束,当在每一个校园尽快施行,而学校的个性回归,则是学生个性回归的有力保障。因为,若无大学之个性,必无学生之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