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色影yuan:解读《晏子使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47:50

解读《晏子使楚》

许 鸿 宾

在《晏子使楚》的故事里,楚王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正是他一次次的自作聪明,才成就了晏子“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的形象。且看这次——

晏子又要来了。楚王听说了这件事,召集左右谋划道:“听说晏婴是个能说会道之人,我要羞辱他一番,你们帮我出出点子。”列位看官,就这一句话,楚王的愚蠢已经暴露无疑!明知道对方能说会道,还故意过去挑衅,这不是自取其辱么?一个聪明的君主,应该善于听取手下的意见,可楚王说了自己的想法后,没问“行不行”,直接就是“怎么办”!也合该他出丑,手下竟无一位耿直敢谏之士,尽是些溜须拍马之徒,弄清了主子的意图,马上就帮着想出了办法:他来的时候,我们绑着一个人来到大王面前,就说他是齐国人,偷了东西啦。

晏子来了,楚王依计而行。这家伙,准备还挺充分的:采用偷梁换柱法,将手下押上来的“一个齐国人”偷偷转换成“所有齐国人”,并选择“酒酣”的时机向晏子发难,晏子这时如果正喝得高兴,将不好意思反驳;如果已经喝晕了,将无力反驳。为了增加胜算,楚王还摆出了咄咄逼人的架势:“王视晏子”。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你,看你怎么被我弄趴下。

面对着如此嚣张的楚王,一般人会从以下两条路选择一条:一、严词驳斥,证明齐国人并非小偷,或者倒打一耙,诬称楚国人才是小偷。这样做,很可能会把楚王激怒,不但自己丢掉性命,自己的国家也会受到连累。二、忍气吞声,默认楚王的结论。如此,虽然可保生命无虞,但国家尊严会受到严重损伤。晏子当然不是一般人,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既要推翻楚王的结论,又不能给他找茬儿的机会。

在多个“使楚”的故事中,晏子都用到了“类比”这一绝招。类比即类推、比喻,俗称“绕弯子”,其特点是:不直接回答对方的问话,而是先讲一个类似的事情,这个事情中包含有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论点,然后顺势得出自己的结论。它的好处是:说服力强,让对方无从辩驳。比如有一次晏子到了楚国,对方的礼官放着好好的大门不让走,非让晏子从旁边新开的小门里进去。晏子当然不干了,他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这句话里隐含着一个结论:如果我从这个小门里进去,楚国就是狗国。结果话刚说完,礼官赶紧把大门打开了。这一次,晏子心里盘算道:正如我没法证明这个人不是齐国人,也不能证明他没偷东西一样,你楚王也不能证明他在齐国就喜欢偷东西啊。于是故伎重演,先从“橘化为枳”的传说谈起,隐含的意思是:水土能让橘化为枳,也能让好人变成坏人。再进一步,齐国的良民到了楚国就变成刁民,应该怪楚国的水土才对。这话可不敢再往下想,否则,“楚国人都是小偷,楚王就是小偷的头”的结论就呼之欲出了。怪不得楚王慌忙罢战,找个台阶自己下去了。

在这个回合的斗争中,为了缓和气氛(毕竟齐国是个弱国),不至于把关系搞僵,晏子特别讲究说话的分寸:讲话之前先“避席”(离开座位),既表示郑重,也显出恭敬;张嘴就是“婴闻之”,意思是这事是我听说的,不一定可靠,你有兴趣可以去考察一下。末尾得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的结论时,特意加了“得无”(意为“莫非”)二字:只是推测而已,您千万别当真。面对这样狡猾的对手,你说楚王他还有什么办法?

最后再表扬一个楚王。他给自己找的那个“台阶”可是有玄机的:“圣人非所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他把晏子抬举为圣人,其实是为自己打算——俺说不过你,但至少得是个普通人吧。如果晏子不是圣人而只是普通人的话,我岂不是显得很龌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