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2017 电影: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9:50
不保留 一天 一周 一月 一年  登 录注册激活忘记密码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网站搜索 -繁體
',1)">
网站首页信息公开教育信息党建园地队伍建设德育教育教育督导教学研究招生考试建设装备学生频道
首页 →教育信息 →教育资讯
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日期:2010-08-24] 来源:  作者:谌业锋 [字体:大中小]

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辉煌;
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上,谋划新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
教育,是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育,是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七大从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
谋划未来,推动发展,中国如何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如何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
2010年7月8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重要节点。
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0年7月13日,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世瞩目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这里隆重开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总动员令。
大潮起,风帆扬。
中国,迎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崭新春天;
中国,开启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征程;
中国,吹响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角。
中国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扬帆启航。
紧扣时代脉搏,把握世界趋势,立足中国国情,满足人民期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任务新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总体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世界潮流浩荡汹涌,中国巨轮勇往直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育是强国之基,强国必先强教。
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发展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和基本要求。
时下,科学发展成为神州大地高昂的主旋律。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
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
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未来1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谋划蓝图。
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战略决策,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这是一个体现时代要求的战略决策。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是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出发点。
这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战略部署,各方面团结协作,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了决策科学性。
一、背景和产生的过程
(一)历史的回顾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要制定和出台重要纲领性文件,为教育事业发展指引航向。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教育事业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1985年5月,正当我国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教育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对于促进教育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由此,掀起了中国教育领域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教育体制改革新征程。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刻,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叶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蓝图。
为贯落实纲要,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全社会实施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应对21世纪的挑战,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这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文件、三个会议,开启了中国教育事业新的历史时代,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每一次会议的召开和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将中国的教育思想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起因
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世界趋势,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愿,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文件,
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改革,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这是一个体现时代要求的战略决策。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是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出发点。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未来,推动发展,制定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纲要,把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使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基点和重大要求。
制定一个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体现时代要求、中国国情教情和人民需要的教育规划纲要是时代的召唤。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充分体现了世情、国情、民情、教情。
世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制定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当代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速发展,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必须优先发展教育,长远谋划教育改革发展。
国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
2020年我国将进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未来10年,我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根本靠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是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民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的迫切需要。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解决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教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但教育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新形势的更高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努力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改革创新中促进教育科学发展。这是我国教育在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
(三)产生的过程
产生过程(1)——酝酿
在2007年到2008年之际,温家宝总理多次讲话,要求教育要有计划有预算,不能盲目进行。
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发展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和基本要求。
时下,科学发展成为神州大地高昂的主旋律。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
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
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未来1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谋划蓝图。
2008年3月,全国两会刚刚闭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把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新一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胡锦涛总书记对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作出重要阐述,强调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任务、重大政策措施提出重要指导意见,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指明了方向:
——教育发展要面向未来。
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满足现实需要,又要着眼未来、明确长远目标和任务;
既要培养满足我国当前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又要造就更多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
——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提高关键靠教育。
——教育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教育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而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
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深化改革。
运筹帷幄,周密部署,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全面、有序展开……
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战略决策,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产生过程(2)——启动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
会议强调,规划纲要应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一要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
二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三个面向,改革创新。
三要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
四要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专题性规划。
五要系统研究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路,使规划纲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
根据中央部署,2008年8月29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后,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为副组长的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刘延东国务委员为组长,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等14个部门为成员的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承担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具体工作。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部。
这次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小组组织成立了由5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近2000人参与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组织了100多位的专家咨询队伍,邀请包括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各民主党派、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海外高校负责人等各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咨询组,其中有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代表人士,还特别邀请了科技、经济、管理、文化、社会等方面专家学者。
成立东中西9省(区、市)分区域规划小组和7个教育分领域规划小组。根据制定分地区专题规划的需要,选择东中西部的北京市、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个省(区、市)就制定本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展调研。还围绕制定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及民办教育等7个分领域专题规划,组织开展系统深入调研。
在教育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刘延东先后多次主持召开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全体会议,以及调研、咨询、征求意见和文本修改会,研究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工作。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分别听取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部分委员代表的意见建议。她还带队深入考察了美、英、俄、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教育发展情况。
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
从2008年8月29日到2009年2月,历时半年,问需于民,第一次面向社会征寻意见,进行专题调研、深度调研,主要任务是了解掌握情况,凝聚重点难点。
第二阶段——起草阶段:
从2009年3月到2010年2月,历时一年,起草文本,修改论证,主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重大部署,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形成文本初稿。
主要阶段
第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从2010年2月28日到3月28日,历时一个月,文本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主要任务是深化认识,凝聚共识。
第四阶段——审议完善阶段:
从4月15日到6月21日,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审议。
产生过程(3)——调研
2008年9月开始调研,教育部规划司韩进司长任组长。
一是重大战略专题的调研。
二是重大项目的调研。
三是组织各类社会调研。
四是广泛听取社会意见。
2008年8月,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有序展开。根据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的精神,工作小组办公室成立总体战略研究组,主要负责总体战略包括战略方针、战略目标、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的研究、设计和文本的撰写工作。由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文件组、调研组、综合组同时进驻位于北京大兴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专门队伍,研究起草教育规划纲要工作方案和调研工作方案,开始了教育规划纲要的调研起草工作。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了教育规划纲要工作方案。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了教育规划纲要调研工作方案。
2008年8月11日至13日,工作小组办公室在京召开教育规划纲要调研起草工作会议,启动调研起草工作。先行确定了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研究、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11个重大战略专题、36个子课题进行深入调研。
重大战略专题调研组实行双组长制,由有丰富经验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担任专题组组长,同时邀集相关中央部门的专业干部,吸纳动员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影响力的教育、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界等各方面专家力量,组成高素质的专题调研队伍。
各战略专题研究组及其子课题组,通过召开各类研讨会、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进行领导、专家访谈,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
重大项目调研和分领域、分地区专题规划调研工作的相关方案也准备就绪。考虑了20多个主要是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可以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政策进行专门研究,力争提出可操作的项目与政策建议。
在教育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农业部、国务院研究室,以及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等14个部门,讲政治、讲大局,各负其责,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出人、出力、出智慧,对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产生过程(4)——推动调研
2008年10月14日,刘延东国务委员主持召开了《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具体部署了《规划纲要》调研起草工作。
2008年10月22日,刘延东国务委员召开《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座谈会,听取了11个重大战略专题调研组和总体战略研究组的工作进展情况汇报。2008年12月23日,刘延东国务委员主持召开第一次全体咨询专家会议,听取咨询专家对研究制定《规划纲要》的意见和建议。
产生过程(5)——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
2009年1月7日到2月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征求意见共提出20个题目,“高中阶段是否要文理分科”等,这也是调研的一种形式,收到各界人士很多建议。
广开言路、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凝聚共识。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社会主义民主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是全党全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伟大实践。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历来为中央重视、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科学民主决策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决策,来自于充分发扬民主、深入调查研究、广泛集中民智。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始终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进行,凝聚了全党全社会智慧。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的过程,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为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就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作出指示,要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教育公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为人民群众做些雪中送炭的事。
胡锦涛多次深入学校调研,了解人民群众教育需求。2009年6月,胡锦涛在黑龙江省考察期间,专程来到从事特殊教育的哈尔滨市燎原学校,看望智障学生,祝愿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在审阅教育规划纲要文本时,胡锦涛特别批示要关注特殊教育。为此,教育规划纲要在发展任务部分专门增加第十章“特殊教育”的内容。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十分关心,分别以书面意见、批示等多种方式对起草工作进行指导,提出意见建议。
科学民主决策,广泛集中民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起草一个让人民满意、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保证。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全社会都很关心。教育规划纲要制定要开放,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特别是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每一类规划和一些重大问题都可以拿到全社会讨论,在争论中求得共识,得到认同。要使教育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温家宝在中南海分别主持召开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群众代表5次座谈会,与来自社会各界的50多位代表座谈,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在第五次座谈会上,温家宝专门邀请来自基层的学生家长、中学生、农民、工人、进城务工人员、自由职业者代表等进行探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规划纲要的制定切实做到谋划教育改革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教育改革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教育改革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参与,衡量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期盼、意见和建议落实到规划纲要中来,充分体现了国家重大战略的民主决策过程。民主决策是这次规划纲要制定的突出特点、最大亮点和重大创新点。
产生过程(6)——从调研到起草
2009年2月6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纲要》启动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进入新的阶段,由以调研为主转向以起草制定为主。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是深入学习和研讨的过程,深入学习是文件起草的前提。
加强学习,理论武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领会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认真学习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成为指导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思想理论武器。
在文件起草之初,起草组就把文件起草过程作为深入学习过程。深入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所有文件,学习中央领导关于教育工作的讲话、指示、批示,学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学习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思想理念和动态。
起草工作刚一开始,在工作小组办公室的精心安排下,各种文件、资料迅速汇集到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成员,以及各战略专题组成员、起草人员的案头。
10多大本、上千万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汇编成册送来了;两大本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资料,在我驻外教育处组配合下搜集整理送来了;国家经济、社会、科技、人口、教育发展的各种报告送来了……这些都为起草好教育规划纲要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知识、政策准备。
为了把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准确地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制定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于2008年11月21日召开了“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教育”座谈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金融危机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展开深入研究。
2009年3月9日,工作小组办公室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世界银行教育专家座谈,就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经验,听取意见建议。
2009年5月18日,工作小组办公室召开中欧教育专家教育规划研讨会,征询欧盟教育专家对我正在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的意见和建议,就规划纲要需要研究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中欧教育专家开展对话深入研讨。
围绕社会关注的重大教育问题和战略目标设计,工作小组办公室还组织专家研究起草了涉及教育规划纲要重大问题的50个相关背景材料,涉及教育规划纲要改革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投入目标、发展项目等20多个发展目标和项目论证材料。
广泛深入的学习、广泛深入的讨论、广泛深入的开展战略研究,为起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教育规划纲要做好顶层设计,谋划框架、方针、战略目标和重大政策构想,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是立足国情,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关键。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议政之源、谋事之道。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
调查研究是起草的坚实基础。
调查、起草,再调查、再起草,把调查研究贯穿于起草工作始终,是这次教育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的重要特点。从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到对文本的一次次讨论、修改。大调研、大讨论一直贯穿教育规划纲要研制工作始终。
为了聚焦重点难点,充分体现调研活动广泛参与性的特点,教育规划纲要工作方案提出,在开展重大战略专题调研和重大项目调研的同时,围绕相关主题,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
组织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围绕11个重大专题36个子课题开展大规模专题调研,起草完成了11个研究报告;组织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各省区市和80多所高校广泛调研;委托8个民主党派中央、4个社会研究机构、6个教育学会平行调研;
委托世界银行研究院、欧盟总部等国际组织及我驻外60个教育处组进行国际调研;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择校、农民工子女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高中文理分科、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 20个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调研。
2009年1月9日至2月20日,工作小组办公室围绕社会关心的若干重大问题组织深度调研工作,承担深度调研工作任务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迅速行动,围绕各自需要深度调研的问题,分赴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和典型研究,或通过其他方式广泛听取意见,起草完成了《二十个重大问题深度调研报告》,整个调研阶段共形成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为教育规划纲要准确分析部署解决教育重大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起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既充分发挥专业人员深入研究的作用,又注重依靠群众广泛听取意见,是这次规划纲要制定的又一特点。
在起草文本过程中,起草组立足实际,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实行开放式研究,制定过程向全社会公开,广泛征求意见。成立专门小组,邀请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工作小组有关部委司局长、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等直接参与起草修改工作。
在文本提纲形成后,2009年2月18日,教育部组织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第19次咨询会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讨论教育规划纲要文本提纲。围绕文本提纲草稿,高校书记、校长们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在文本初稿完成后,先后4次大范围征求意见,反复咨询论证,深入研究探讨。
结合文本初稿修改,2009年4月24日至29日,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起草组成员一行20人,到江苏、湖南和重庆,分片组织东中西部座谈会征求对规划纲要初稿的意见和建议。
在南京、长沙和重庆,分别主持召开分省规划纲要领导小组成员、东中西部相关省市教育厅负责人、基础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民办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四个方面的座谈会。
3个省市规划纲要领导小组成员,15个省市教育厅负责人,以及大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市县教育局长和有关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各地提出了25个问题,还就教育规划纲要初稿的框架结构、内容文字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结合文本初稿修改,2009年5月19日至22日,工作小组办公室召开系列会议,就教育规划纲要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征求专家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与会人员围绕人力资源强国含义、指标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与人力资源强国的关系,教育的社会贡献率指标设计、监测和发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普通高中的发展思路、目标、办学体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建立继续教育的“立交桥”,
高考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各级政府的教育管理权责,实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待遇的措施,重大项目的设计及论证测算等20个问题展开讨论。
与会专家和各方面人士就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政策、措施及文本初稿相关部分的修改提出了意见建议。
结合文本初稿修改,2009年7月19日,工作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了部分地方高校领导和专家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的意见建议。
结合文本初稿修改,2009年8月5日,工作小组办公室在广东珠海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了部分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和相关社会知名人士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的意见建议。
在起草和修改阶段,为了突出重点,寻求对一些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起草组专门邀请各方面专家和来自教育一线的局长、校长、教师参与研讨。组织起红方、蓝方对阵进行辩论。在这里,不论职位高低、不论你是权威专家,还是一线的普通教师,大家都是起草组成员,只要你说的观点符合实际、有见地,就可以吸收到文本中来。有时,为了一个重大问题、热点话题,为了摸透实情,理清思路,寻求对策,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目的只有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科学决策。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是广泛动员、凝聚共识的过程,广集众智是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
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这次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鲜明特点。
教育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前后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听取意见,集中国际国内智慧,凝聚全社会共识,从而使这次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成为广聚民意民智的生动实践。
产生过程(7)——教育部年度重点任务
2010年1月14日-15日,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2010年将是《规划纲要》启动实施的第一年,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教改方案将是今年的工作主线。
产生过程(8)——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
2010年2月28日,“两会”前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于众了。收到的反馈信息很多。
教育规划纲要文本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研究制定工作的重要环节。
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国人民智慧,反复咨询论证,始终贯穿于教育规划纲要起草的全过程。在文件起草之初,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了解、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和问题;
在文本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反复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动员人民群众献计献策;在文本初稿起草完成之后,第二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文本的意见建议。
从问需于民,到问计于民,到问政于民,为起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制定过程中先后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在中央文件的制定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本次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突破、最突出的亮点和创新点。
问需于民——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和意见问题。
2009年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正当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无比的喜悦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教育规划纲要在新年第一时间向全国人民征求建议意见。
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求教于民,是国家确立的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谋划教育改革发展思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2009年1月上旬到2月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海内外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发来信件14000多封……这些数字与事实,记录着党和政府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的民主科学决策过程,开启了中国教育从新的起点出发的改革之路。
据我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报告,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消息公布,在美国北加州华人中引起热烈反响。2009年1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北加州校友会和美中上海友好协会联络各界,发起“美国北加州侨、学、商、科技界为规划纲要建言座谈会”,得到各界的广泛响应和热情支持。许多人纷纷打电话或给组织者传去书面的建言提纲。73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陶友松先生数次传去电邮建言献策。
问计于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动员人民群众献计献策。
在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中,中央领导反复要求,要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求计问策,倾听民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在2009年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第二阶段,工作小组办公室还就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公开征求意见。
这20个重大问题涉及加强农村教育、深化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各级各类教育中突出问题、保证教育投入和健康发展等4个方面。
工作小组办公室希望社会各界围绕这些问题进一步出主意、想办法,提出实招、硬招、新招,献计献策。
2009年11月16日,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初稿形成后,进入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认真修改完善文本阶段,进入研究制定工作的关键时期。工作小组办公室通过多种方式征求、听取各方面对文本的意见建议,集中力量修改完善文本,积极做好文本报送的准备工作。
一是书面征求意见。向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有关部委、各省(区、市)党委政府、承担分规划制定任务的9省(区、市)教育厅(教委)、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12位教育系统知名人士、教育部党组成员和各司局共94家单位或个人发函征求意见。
二是召开系列座谈会。先后召开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组长、企业界代表、9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厅长(主任)及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副主任)、教育部主要业务司局负责人、高考改革专题等6个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
三是登门拜访、沟通。起草组组织人员先后拜访征询了教育部老领导、大中学校校长、有关专家对文本的意见建议,还电话征求了相关专家的意见。
问政于民——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的意见建议。
2010年1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进展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果,温家宝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讨论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并决定第二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月28日,沐浴着新春的气息,赶在全国人民喜迎两会的关键时刻,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启动。
为了充分征求两会代表委员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的意见建议,两会前夕,工作小组办公室专程致函代表委员,并将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征求意见稿)送到出席全国两会的426位教育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案头,倾听意见建议,请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当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自2月28日至3月28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这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范围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国内国外。在面向全社会,通过报刊、网络等方式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的同时,继续以书面形式专门征求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8个民主党派中央、各省(区、市)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及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并将教育规划纲要英文版,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欧盟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及俄罗斯联邦教育署等征求意见。
工作小组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征求意见工作伊始,即组织专门力量24小时不间断地全面收集整理意见,及时对来自网上发帖、电子邮件、信函等渠道的意见收集、整理、分类,形成每日舆情、每日意见摘报和阶段性重要意见汇编,每天以最快速度报送到起草组、工作小组成员、直至国务院领导的案头。
社会各界对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公开征求意见反响热烈。
各界人士踊跃参与,上至94岁的耄耋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小学生,甚至包括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纷纷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提出意见建议。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媒体对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纷纷进行报道,参与热情前所未有。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一条条充满热切期盼、一句句发自肺腑、一篇篇凝聚智慧的意见和建议,如股股清泉、似烈烈热火,为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广集众智,注入生机活力。
3月28日,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顺利结束。
在第二轮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一个月中,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意见建议2.79万条,从媒体、网络累计收集的报道评论与意见建议约249万条。
征求意见期间,中央主要媒体刊发相关报道、评论、文章1200多篇。
这些意见建议,有力推动了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对于进一步修改完善文本、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边制定边调研边向社会征求意见,这在中央文件制定史上也是第一次。
社会各界、国际组织对教育规划纲要民主、开放式研究制定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
——认为这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中央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信心和决心,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增添了生机活力。
——认为文本总体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有许多新意、亮点和创新点,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认为文本没有回避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特别是对2012年实现4%的目标反响热烈、感到振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规划纲要表达了中国跻身世界最好教育行列的长远思路。世界银行认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许多新颖的改革思路,教育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经合组织认为,未来10年教育将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根据腾讯网和人民政协报联合调查显示,社会对教育规划纲要的满意度达到73%。综合教育部门户网站、各大主流媒体和社会网站发表意见的情况,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改革、高校去行政化、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
围绕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政府责任、缩小教育差距、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解决好择校问题、规范高考加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等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很多意见建议思考深入、见解深刻、针对性强,对规划纲要的修改完善和启动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蝉鸣如潮的盛夏到落叶纷飞的金秋,从瑞雪飘飞的严冬到百花争艳的阳春。地处北京大兴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专家公寓,记录着起草组成员不辞劳苦奋力工作的每一时刻。
起草组成员深知,能够参与21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既是莫大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大家不辱使命,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投入起草工作,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在如山的资料、文字中漉沙始金,在如沙的数据中计算论证,在各种意见建议中汲取智慧。起草组驻地时时是灯火彻夜长明,有时大家为了讨论一个问题、一段文字、一组数据,常常夜不能寐。主题、框架、初稿;调研、讨论、修改……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目标在广开言路过程中明确,共识在集中智慧过程中形成,文稿在反复研讨中不断完善。
产生过程(9)——国务院审议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味着“新教改”将全面拉开。
2010年4月15日和5月5日,温家宝先后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充分肯定了教育规划纲要采取问计于民、开放式制定的有益经验。
产生过程(10)——党中央审议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2010年5月27日和6月21日,胡锦涛先后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对教育规划纲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份具有战略意义的好文件。
从2008年8月启动到2010年7月18日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历经近两年、700多天的时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精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参与下,在工作小组及办公室的直接组织下,在起草组的不懈努力下,这个凝聚全党全社会智慧、体现国家意志、寄托人民希望的纲领性文件,终于与社会公众见面了。
这次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是我国历次制定规划所没有的。
据工作小组办公室统计,教育规划纲要自启动到正式颁布,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先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800余次,直接参与调研、座谈、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和各方人士有35000余人次。在文本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期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有关部委、各省(区、市)教育厅(委)、部分大中小学和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等660多个单位,1800余名专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部门负责人、企业界人士以及海外人士共提出意见建议6100多条。
起草组先后召开各类会议近300次,在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文本稿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前后正式进行了40多轮大的修改。
从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到审议定稿,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充分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前后修改约400多处,修改后的文本更加体现了尊重教育规律,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系统设计与突出重点相统一、战略谋划与近期任务相统一、理论指导与政策举措相统一的基本思想。
产生过程(11)——第四次全教会审议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审议了《规划纲要》。
胡锦涛的讲话:
1. 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2.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3.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 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5. 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
温家宝讲话
1、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2、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产生过程(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正式文本对征求意见稿400多处的细致修改,再度让人们读出了民意的力量、改革的决心。
通知指出
《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通知要求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加强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
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深刻理解《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深刻理解“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深刻理解“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深刻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回顾:研制四阶段
● 调研阶段
从2008年8月29日到2009年2月,历时半年,问需于民,第一次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进行专题调研、深度调研,主要任务是了解掌握情况,凝聚重点难点。
● 起草阶段
从2009年3月到2010年2月,历时一年,起草文本,修改论证,主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重大部署,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形成文本初稿。
● 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从2010年2月28日到3月28日,历时一个月,文本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主要任务是深化认识,凝聚共识。
● 审议完善阶段
从4月15日到6月21日,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审议
从数字看制定
● 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
工作小组组织成立了由5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近2000人参与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
● 14个部门
14个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全程参与。
● 40多轮修改
起草组先后召开各类会议近300次,对文本稿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前后正式进行了40多轮大的修改。
● 1800余次会议
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先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800余次。
● 3.5万余人次
直接参与调研、座谈、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和各方人士有3.5万余人次。
● 460多万条建议
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意见建议460多万条。
● 500多万字调研报告
教育规划纲要研制的调研阶段共形成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二、内容和特点
(一)框架结构
(二)亮点
(三)特点
(一)框架结构
序 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第四章 义务教育,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第六章 职业教育,第七章 高等教育,第八章 继续教育,第九章 民族教育,第十章 特殊教育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实 施
开篇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
序 言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
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二)亮点
亮点之一:学前教育纳入规划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也只有74%。
亮点之二: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亮点之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继续坚持“两为主”原则。
2009年的统计,我国有1.3亿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如何享受“同城待遇”,包括如何解决其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亮点之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社会很多人呼吁取缔奥数班成绩加分政策。
亮点之五: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亮点之六: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
亮点之七:高校分类入学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未来十年,我国高招本科将建立健全5套录取机制:普通高考录取、自主招生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培养录取、社会特殊人才录取。
亮点之九: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约有16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国大部分地区教师工资为每月2000元左右。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城市地区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生活压力也使很多农村教师无法安心从教。
亮点之十: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激发教师积极性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为“副高”,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对等,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利于稳固并提升教师队伍。
亮点之十一: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依法得到国家保护,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依法退出。国家认可出资人的合法权利,尊重出资人的权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民办教育领域,促进民办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09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分秋色的局面相比,我国的民办教育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特点
特点之一:规划时间长
未来12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
1993年,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只有7年规划。
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年,国务院批转。规划的时限大约10年。
《十一五规划》也只有5年。
同时,又有阶段性,到2012年这样一个阶段,也就是在本届政府的阶段,通过编制《规划纲要》同时也要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特点之二:《规划纲要》质量要求
1、人民群众满意。
2、要符合中国国情。
3、要满足时代的需求。
最为突出的是——体现了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把立足国情与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经验相结合,把广纳群言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把听取教育系统意见与听取社会各方面建议相结合,把充分讨论与凝聚共识相结合,把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状与面向未来相结合。
特点之三: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原则
教育规划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部署,在研究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握七条原则:
一是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思想基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有力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和国内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努力把握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整体考虑、超前部署,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规划纲要的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体现雪中送炭。
五是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需要,充分考虑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和鼓励各地各校进行探索和试验,努力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
七是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注意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相协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
特点之四:新的教育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1. 优先发展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2. 育人为本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3. 改革创新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 促进公平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5. 提高质量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三、值得关注的几个重点
(一)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
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战略目标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其中,“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1.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2.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3.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4.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5.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2. 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3. 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主要任务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8项发展任务。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
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
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
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
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四)重大措施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教育规划纲要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措施:
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明确了6项改革任务。
一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二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思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四是改革办学体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五是改革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六是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五)保障任务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6项政策措施来保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
为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6项保障任务: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完善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机制;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四是推进依法治教。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加强教育督导、教育执法和监督问责。
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安全稳定。
六是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提出了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教育规划纲要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设计了要在近期启动实施的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
10个重大项目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10个改革试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希望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在解决“能上学、上好学”问题上迈出更大步伐;希望通过开展重大改革试点,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七)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无论是在深入调研、起草文本还是在公开征求意见期间,都对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提出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提出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提出要切实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制定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对高校行政化倾向问题,提出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此外,对创新人才培养、高考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等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成因复杂,由来已久。教育规划纲要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措施,支持和鼓励各地各学校大胆试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八)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
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1)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3)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3.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四、重要意义和实施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引领未来。
教育规划纲要谋划描绘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壮丽前景,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是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总体战略,这是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点。
用什么引领未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这是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基点。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崇高事业,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寄托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规划纲要是国家战略,是国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的战略谋划、远景描绘,是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1. 这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行动纲领——教育规划纲要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现了尊重教育规律、推进科学发展的主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这一指导思想,从战略高度把握教育全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发展什么教育,怎样发展教育的根本性重大问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充分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始终,把尊重教育规律、推动科学发展贯穿始终,把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贯穿始终。
2. 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动纲领——教育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题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就我国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时期、新阶段,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成为我国教育承担的重大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教育战略思路的重大创新,为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3. 这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行动纲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反映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必然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是教育规划纲要贯穿始终的根本思想。
育人为本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4. 这是充满改革创新精神的行动纲领——突出改革创新是教育规划纲要贯穿始终的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任务繁重艰巨,教育改革创新更加迫切。与以往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相比,本次教育规划纲要更加突出改革创新。
5. 这是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纲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指南
这次教育规划纲要在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同时,专门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
其重要内涵是: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重点任务的两大重要保证。
这一方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来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核心内容、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工作方向,是教育规划纲要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为了研究制定20字工作方针,起草组组织专家搜集、研究中外教育发展史、教育发展战略方针,结合中国实际,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研究报告,草拟了数十种方案,经过领导、专家、各级教育工作者反复研究、讨论、筛选,最终确定了这一20字方案。
以20字工作方针引领教育发展,必将开辟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6.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中国教育的宏伟战略构想——“两基本、一进入”是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即“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落实十七大关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这一战略目标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建成人力资源强国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必然结果和社会贡献。“两个基本”是前提,“一个进入”是整个目标体系的核心和落脚点。
为此,教育规划纲要还把战略目标细化为5个具体目标: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7. 教育规划纲要构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展现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辉煌前景
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继续强调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重点任务,突出了终身教育理念,首次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进行系统规划,构建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对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列了专章,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8. 教育规划纲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教育改革、破解教育难题
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拿什么来回应社会关切,让人民群众满意?关键在于如何回答和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重大问题。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破解难题,组织实施了10个牵动全局、影响深远、带给人民群众实惠的重大项目。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部署了10个重大改革试点。
教育规划纲要还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各方面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梳理,对诸如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学前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考改革、高校行政化、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予以积极回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战略目标催人奋进!
一幅宏伟的目标蓝图,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中绘就;一个科学的行动纲领,在世界和中国的热切期待中诞生。教育规划纲要既系统设计、谋划长远,又突出重点、部署近期任务;既注重在理念和思路上进行阐述,又提出一些扎扎实实的政策举措;既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又对全社会提出了要求。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蓝图立足于未来10年,其深远影响将延续于长远,永载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
结束语
神州展宏图,万物尽朝晖。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使命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责任重大而光荣。现在,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施工。如何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我们继往开来、戮力同心、不懈奋斗。
新起点、新目标、新征程。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翻开了新世纪的新篇章,我们相信,伴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中国教育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一次扬帆启航,走向辉煌!
《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育规划纲要》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
提出实施方案,制定配套政策。各地要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体制改革、重大措施和项目等,提出本地区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
鼓励探索创新,加强督促检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对各地在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中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宣传《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
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
《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不仅对推动未来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一次伟大实践。在近两年的制定过程中,广纳群言、广集民智,两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期盼、意见和建议吸收到《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规划纲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全党全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
1.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
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把教育改革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探索完善督查协调机制,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确保中央重大教育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就要加快落实十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十大改革试点,集中力量办成几件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教育发展增添后劲的大事。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
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教育发展改革的新成果、新经验、新典型,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互动,营造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2.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
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新的起点,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任务。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对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处理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用主要精力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强调要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和对教育建言献策的平台,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监督和评价教育、参与教育管理,努力形成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
教育部强调确保学生军训安全 根据气候合理调整
教育部要求做好新学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
相关新闻
黄力量到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新碧校区  (08-31)蔡乐建、赵建渝到下小溪小学检查指  (08-31)我校召开新学年教育工作专题会议  (08-31)
吴丽明到凝碧小学检查指导开学工作  (08-31)缙云教育网站信息报送须知  (08-31)
设为首页我要投稿网站地图网站统计
浙江缙云教育网 版权所有(C)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6006632
浙江省缙云县教育局:缙云县槐花街52号
联系电话:0578-3140611 投诉监督:0578-31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