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费多少:模式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2:08:48

“ 1333”模式解读与案例(转载高效课堂

   一般设有四种基本课型:新授课、复习课、测试讲评课、专题课。

                           新授课教学

一、    教学流程图

二、环节解读:

                                           课前实施环节

(一)教师使用导学案,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学案重在引导学生正确活动,要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

(二)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根据老师的自学建议和指导,完成“预习导学”中的检测题目,初步了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础问题,例题、完成练习题并品味点评。

(特别提示:预习环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预习不充分,后面的实施环节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刚开始课改的老师们要特别注意,在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之前,预习活动必须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可以安排专门的预习课,一般20分钟左右即可;待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

                                           课中实施环节

环节1:情景导入,激情生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求知欲,使学生愿学、乐学。

环节2:自主探索,梳理疑难

(1)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

(2)思考教师提出的新问题。

(3)感知课文内容,从“理解概念、规律特征”“理解概念、规律联系”“理解概念、规律作用”“感受思想方法或收获是什么”四个大方面初步认识内容,适当进行勾画和批注,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环节3:组内交流,解决疑难(小展示)

   (1)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预习过程所做的勾画和批注,包括基础知识和疑难问题。结对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可以再找另一同学,也可以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2)小组内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学习。组长组织确定小组问题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

环节4:紧扣难点,合作探究(大展示)

  (1)展示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有层次、有梯度地揣摩、品味三维目标,归纳、整理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4)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对关键问题或涉及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深刻主题。

   环节5:把握重点,有效训练

  (1)进行课堂教学重点检测,及时反馈检测,查漏补缺。

(2)在题型方法上适当归纳,总结规律,设置适量练习进行有效训练。

(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板块式教学的作用,把课内内容分为几个相对独立且相互联系的板块进行学习。)

 

                                       课后实施环节

(1)延伸训练:完成与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主题训练:根据主题及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主题学习相应的练习。

(3)反馈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及时批阅,对完成情况做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做反馈矫正。

三、教学案例

                                    《白杨礼赞》学案设计

                                 课型:新授课   执教人:张金凤

                                      课前实施环节】 

【学习目标】

1.理解象征、反问、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预习导学】

● 背景解读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 基础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垠      砥        恹         虬枝        婆娑

 

2.解释词语。

(1)妙手偶得:

(2)坦荡如砥:

(3)伟岸:

(4)纵横决荡:

(5)秀颀:

(6)礼赞:

● 文学常识

3.《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原名是________。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

● 整体感知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      ,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课中实施环节

【合作研讨】

● 环节一  朗读感悟

1.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请你从文中找出直接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

 

 

 

 

● 环节二  品味赏读

2.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围绕白杨树勾勒出了几幅图?

 

 

 

(2)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点语句,并概括出白杨树的特点。

 

 

(3)文章开头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可接下去作者却不先写白杨树,而是先写黄土高原,这是为什么?

 

 

 

(4)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们摘录下来,仔细体味这些句子的特点。

 

 

● 环节三  拓展延伸

3.茅盾先生1943年在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而作的一幅白杨图上题的诗: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读完该诗后,你对本文主题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当堂检测】

1.选出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婆娑(suō)潜滋暗长(qián)   主宰(zǎi)倔强挺立(juè)

B.开垦(kěn)无边无垠(yíng)   倦怠(dài)虬枝(qiú)

C.锤炼(chuí)秀颀(qí)     外壳(qiào)恹恹欲睡(yàn)

D.毡子(zhān) 旁逸斜出(yì)  泛出(fàn)   坦荡如砥(dǐ)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傲然伟岸参天妙手偶得    B.视野贱视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鄙视佩服纵横决荡

3.选出加点的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旁逸斜出以逸待劳名人逸事       B.视野 旷野 野蛮

C.参天参考参拜                   D.潜滋暗长 滋蔓 滋芽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1)《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2)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3)《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4)《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⑦单调,有一点儿罢?

5.文中写出高原辽阔的词语是________,写出高原平坦的词语是________

6.概括描写高原特色的句子是________,其关键词语是________

7.文中“雄壮”、“伟大”、“单调”都加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都是________

8.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这是采用了下列写法中的(        

A.欲抑先扬     B.对比烘托   C.欲扬先抑     D.反衬照应

9.简要概括文段赞美高原“雄壮”、“伟大”的目的。

 

10.联系全文,概括出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两个目的。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课后实施环节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①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②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③难道你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④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残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和“温和、坚强不屈”“挺拔”都是赞美白杨树的,请指出,这些词语中赞扬白杨树外在美的是:________,赞扬白杨树内在美的是:_______。

2.选文第二、三自然段赞美白杨树角度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文章结尾写楠木的目的何在?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古往今来,赞美牡丹、菊花、莲花的诗文可谓多矣;而对绿叶的赞美却鲜有所闻。或许有人说;绿叶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婀娜的姿态。其实,花儿之美,是整体美。如果没有绿叶的陪衬它便会显得单调刺目,正因为有了绿叶,它才构成一个美的和谐,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绿叶长在鲜花之下,总是谦逊地低着头,从来没有趾高气扬过。它不在意行人的注目礼,即使听到行人一味赞美鲜花而冷落自己的时候,也毫不嫉妒,依然兴致勃勃,忠于职守。

绿叶的生命虽然短暂,然而,它却把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大自然。“年轻”时,它生机勃勃,青翠欲滴,把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必须的氧气;“年老”时,它脱离母体,投向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更护花”。

4.文章第1节把绿叶和鲜花进行___,突出了绿叶的_        _作用,表现了绿叶__         _的性格。

5.第2节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绿叶的_     __和____   ___。

6.第 3节表出了绿叶__     __的精神。

7.本文和《白杨礼赞》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