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650 935 gpu:红酸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3:48:32

国家红酸枝的标准:
红酸枝木类树种的木材构造特征
红酸枝木类必备条件:1黄檀属(Dalbergia)树种。2木材结构细至甚细,平均管孔弦向直径不大于200m3木材含水率12%时气干密度大于O85 gcm34木材的心材,材色红褐至紫红。

E1巴里黄檀Dalbergin bariensis Pierre
散孔材。生长轮明显。心材新切面紫红褐或暗红褐,常带黑褐或栗褐色细条纹。管孔在肉眼下略见,弦向直径最大 326 m,平均144μm;数甚少至略少O12个/mm2。轴向薄壁组织颇明显,主为细线状(13细胞),与射线交叉大部呈网状。木纤维壁甚厚。木射线在放大镜下明显;波痕在放大镜下未见或可见;射线组织同形单列(甚少)及多列(23)。酸香气无或很微弱;结构细;纹理交错;气干密度107109 gcm3
E2赛州黄檀Dalbergia cearensis Ducke

散孔材。生长轮明显。心材粉红褐、深紫褐或金黄褐,常带颇密和规则的紫褐或黑褐色细条纹 (明暗对比较强烈)。管孔在肉眼下略见,径列复管孔(24)较其他种多;弦向直径最大250μm,平均77μm;数略少至略多,1239个/mm3。轴向薄壁组织在放大镜下明显,主为环管束状,稀短聚翼状、细线状及星散聚合。木纤维壁甚厚。木射线在放大镜下明显;波痕亦然;射线组织同形单列及多列,有异形Ⅲ型倾向。酸香气无或很微弱;结构甚细;纹理常斜;气干密度120 gcm3

E3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
散孔材。生长轮不明显或略明显。心材新切面紫红褐或暗红褐,常带黑褐或栗褐色深条纹。管孔在肉眼下略见,含黑色树胶;弦向直径最大 244μm,平均104μm;数甚少至略少,213个/mm2。轴向薄壁组织颇明显,主为同心层式细线状(14细胞,与射线交叉局部略呈网状或梯状),稀翼状。木纤维壁甚厚。木射线在放大镜下可见;波痕亦然;射线组织同形单列(较多或甚多)及多列(2列成对或23)。有酸香气或微弱;结构细;纹理通常直;气干密度101109 gcm3

E4绒毛黄檀Dalbergia frulescens vartomentosa Tndl
散孔材至半环孔材。生长轮明显。心材微红、紫红,常带深红褐或橙红褐色条纹。管孔在肉眼下略见至可见,弦向直径最大 309μm,平均154μm;数甚少至略少,28个/mm2。轴向薄壁组织在放大镜下明显,主为星散聚合、聚翼状、环管束状及细线状。木纤维壁厚。木射线在放大镜下可见;波痕亦然;射线组织同形单列及多列,有异形Ⅲ型倾向。酸香气无或很微弱;结构细;纹理通常直;气干密度o90110 gcm3

E5 中美洲黄檀Dalbergia granadillo Pittier
散孔材。生长轮明显。心材新切面暗红褐、桔红褐至深红褐,常带黑色条纹。管孔在肉眼下可见至明显,含树胶;弦向直径最大 264μm,平均199μm;数甚少至少15个/mm2。轴向薄壁组织在放大镜下明显,星散聚合、聚翼状、环管束状及窄带状或细线状(多数宽1细胞,与木射线相交局部网状略见)。木纤维壁厚。木射线在放大镜下明显(新切面上桔红色);波痕不明显;射线组织同形单列,2列可见。新切面气味辛辣;结构细;纹理直或交错;气干密度O98122 gcm3

E6奥氏黄檀Dalbergia oliveri Gamb
散孔材。生长轮明显或略明显。心材新切面柠檬红、红褐至深红褐,常带明显的黑色条纹;木屑酒精浸出液红褐色。管孔在肉眼下颇明显,弦向直径最大 312μm,平均189μm;常含褐黄至红褐色树胶;数甚少至略少,111个/mm2。轴向薄壁组织数多,在肉眼下明显,主为傍管型,聚翼状及窄带状或细线状(18细胞,多数24细胞,常与射线交叉呈明显的网状)及星散聚合。木纤维壁厚。木射线在放大镜下可见;波痕在放大镜下可见;射线组织同形单列(甚少)及多列(2),异形Ⅲ型倾向稀见。新切面有酸香气或微弱;结构细;纹理通常直或至交错;气干密度100 gcm3

E7微凹黄檀Dalbergia retusa Hesml
散孔材。生长轮明显。心材新切面暗红褐、桔红褐至深红褐,常带黑色条纹。管孔在肉眼下可见至明显,弦向直径最大 351μm ,平均 139μm ;数甚少至略少, 1 12 个/ mm2 。轴向薄壁组织在放大镜下明显,主为离管型,星散聚合、细线状 ( 多数宽 1 ~数细胞,与木射线相交,局部网状可见) 及聚翼状、环管束状。木纤维壁厚。木射线在放大镜下明显 ( 新切面上桔红色 ) ;波痕不明显;射线组织同形单列。新切面气味辛辣;结构细;纹理直或交错;气干密度 O 98 1 22 g cm3

正如Elysia兄所说,老货已是极少见了.不过好在从去年起原木的进口开始增加.檀香紫檀这木头很奇妙,就是新做的东西,用不了三年,那包浆就像模像样了.当然,新货总是新货. 正如Elysia兄所说,老货已是极少见了.不过好在从去年起原木的进口开始增加.檀香紫檀这木头很奇妙,就是新做的东西,用不了三年,那包浆就像模像样了.当然,新货总是新货. 古家具收藏秘笈

作者: 马未都
  古家具收藏之风始于洋人。尽管清末民初的收藏大家中不乏搜藏者,但均未以此为主业,附带家中摆设,以图氛围。而洋人则以此为重,大规模地漂洋过海,陈列于豪宅大院、博物馆中。1944年,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著书《花梨家具图考》,为其设立了第一个里程碑。1971年美国人安思远又著书《中国古代家具》,再度将中国古代家具以图录昭示,反映了洋人的艺术价值观。这两个时期,前者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战争尚未平定之时;后者则是文化大革命的连天烽火之中,国人显然无暇顾及。1985年,国人王世襄将其大著《明式家具珍赏》奉与国人,姗姗来迟的家具研究才悄然推动了国人有意识的收藏。
仅二十年,国人对传统家具的态度调整180度,从蔑视到重视,弹指一挥间。对古家具的认识,也从一无所知到条条是道。每个藏家都兴致勃勃地将道听途说的经验添枝加叶地渲染,蔓延开来。
首先是对木材的认知。广为流传的传统硬木家具是由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铁力木、红木等优质良材制做的,但二十年前分辨其类让每个人大伤脑筋。当藏家知道紫檀为王时,用酒精浸泡成为辨识此物的法宝。那时,每个商家家中都备有一大瓶酒精,以备做生意时验明正身。此招至今广为流传。殊不知,许多不是紫檀的木材也有近似紫檀木屑在酒精中的“云山雾绕”。
黄花梨家具是洋人的最爱,辨识黄花梨是当时商人的基本功。由于使用环境不同,黄花梨可能近乎于紫檀,也可能近乎于红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这道难题一直困惑着许多商家。今天已成为祖国各地区的大商家,当时都有“走眼”的痛苦经历。
红木家具存世量极大,铺天盖地。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每一个喜爱者必备的功夫。南北地区差异,时代风格变迁,都使红木家具千变万化,优劣难分。当时许多库房中的红木家具堆积如山,今天回想起来觉得不可思议,它们都上哪儿去了?
为了叙述方便,我将古家具收藏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民国至1985年;第二时期为1985年至1995年;第三时期为1995年之后。
第一时期,除中国的少数收藏家外,如肖山朱家,北京费家等,西方藏家蜂拥而至。当时的收藏标准是家中的精绝之作,漆家具价值远高于其它家具,今天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费城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中都可以看到鸿篇巨制的漆家具,这都是这一时期流散出去的。至于硬木中的紫檀黄花梨家具,也有不少漂流在外,无法统计。
第二时期,是中国古家具流动的最快时期。仅十年时间,成千上万的优秀中国古家具以奔涌之势流向境外。由于国内刚刚改革开放,百姓们都奔向新的幸福,对古老的家具弃之毫不心痛,致使古家具收藏的最好时机丧失。洋人却在这场变革中大大受益,境外的中国古家具的收藏家基本上都在这一时期完成了收藏,包括美国加州的那座知名的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1996年在纽约将其全部藏品拍卖,大获成功)。
第三时期,中国开始有自己的拍卖行。古家具在拍品中虽数量寥寥,但影响非凡。残存在大街小巷的家具身价立刻倍增,国人自己开始注重家具带来的乐趣,注重古家具中蕴含的巨大财富。几百万元一件的家具让国人目瞠口呆。价格的飞速上扬,从客观上保存了一大批家具留在本乡本土。
由于信息业的发展,今天世界各地的拍卖均在同一起跑线。国人可以通过电话将远在万里之外的对手击翻,将心爱之物收入囊中,但前提是得预备足够的子弹。在这场争夺财富的战斗中,洋人与国人侧重不同,往往打不起来,使许多学者认为的重器依然滞留海外。国人的收藏热,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肤浅、势利、缺乏远见卓识。今后是否涨价似乎是收藏的唯一标准。
说穿了,古家具的收藏标准仅有两点,优与劣,真与伪。优的标准在早期收藏中由文人所制定,后期收藏则是商人所制定。这就是收藏中不可避免的雅俗问题。古家具自身的文人化倾向是她的生命线,换句话说,古家具有今天的艺术成就,是古代文人的功劳。体会古家具的优劣应多读书,多看展览,多问专家。
真伪问题是每一个入门者的大敌。几乎每一个藏家都上过当“吃过药”,行内人把上当称做“吃药”,形象而幽默。中国人的作伪功夫天下第一,匪夷所思。作伪手段高明,层出不穷。这些手段非专家不能辨识,古家具行业中的高手公认全世界有此能力者不过百人。尽管如此,新人也不必担心,有的是招。毛泽东没用过枪,照样拿下中国。用心比用眼灵,思考是人类独有的本领,多想一会儿就可以茅塞顿开。
用一篇这样的短文来说明古家具鉴定会误人子弟,谁也无可能三言两语说清这么复杂的鉴定问题。我与许多爱好者聊天,发现每个人都把“包浆”挂在嘴边,似乎成了鉴定古家具的灵丹妙药,“包浆”决定了一件古家具的生死,那我就从“包浆”说起。
严格说,“包浆”一词未见辞书,亦有写“宝浆”的,还有写“保浆”的。无论何种写法,这个术语出自于北京木匠之口。已经谢世的北京鲁班家具馆的老师傅们统称“宝浆”,可理解为“闪着宝石一样的光泽”。“包浆”是音变造成的,北京话中音变现象严重,很多时候成心音变是行业的专利。“包浆”也可以从字面上牵强地理解为“包围着一层浆水”。过去洗完衣服,讲究人家都将衣服“浆”一遍,以保持挺括。
“包浆”一词南方人不说,对应地说“皮壳”。皮壳的叫法害了北方人,北方人从字面上认为皮壳是一层很厚的物质,壳的本义就是如此。可南方人对壳字认识没有北方人那么强烈,同样的东西,南方品种往往比北方品种轻薄,比如核桃。
无论叫“包浆”还是叫“皮壳”,目前都成为了商家及收藏家口头语,无论是否真正懂,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地谈包浆,谈皮壳。以为古家具收藏秘笈就是于此。
尽管用文字表达包浆(“皮壳”以下略)有相当难度,我还是愿意先写下来,让每一个热爱此道者有一个理论基础:包浆是古家具良材长时间置放在空气中,表面形成的一层带有角质特征的氧化层。这个定义说起来绕嘴,但十分准确。包浆与污垢无关,注意定义表述,是氧化层。如果去故宫参观,看那些一尘不染的宫廷家具,就可知定义的准确与重要。
目前的问题是,大部分人都把污垢当做了包浆,买回家后舍不得清洗污垢。许多新藏家对我说,看着那些肮脏的宝贝家具,心里总不舒服,可清洗又不敢,生怕洗新了。
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讲,一件真正的古董家具,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新。如果一洗就新了,那一定是件赝品。过去,一件古家具弄到手,头一件事就是洗干净,熬一盆火碱,褪去污垢,然后修复上蜡,重新保养一遍。可现在的误区是,家具不能动手清洗,任凭它在家摇摇晃晃,污垢满面。
如果有机会,每个藏家都应该去世界各地的大博物馆去看一□□□□□□古典家具,无一例外都是干干净净的,在那里向观者说明中国古人高雅文明的生活。全世界各大拍卖行创下天价的中国古典家具,也无一例外的都是干净不染者。而我们身在中国古家具的故乡,却把这样一个谬误以讹传讹,给了做伪者极大的机会。
所有的做伪者都把握住了藏家的心理,在所谓包浆上下功夫。他们所理解的包浆,正是欲盖弥彰的手段。近几年,包浆无论在南北两地,做伪高手已有办法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其程度使高手中的高手也需时日观察方能得出判断。有一点可以把握清楚,十年之内,当这类污垢包浆彻底“过关”后,有污垢的家具一定没人要,必须先洗干净再说。
反而干净的古家具对于高手来说,十分容易判断,有修有配一目了然,目前尚没办法掩饰修配过的干净家具。大行家都愿意辨识干净家具,简单而准确。
包浆的辨识需要一段时日磨练。有几点要注意:(1)观察木材纹理,色泽是否自然。木材若有修配,在纹理及色泽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差异;另外,修配及作伪都要染色,观察色泽是否是浸染所致。(2)注意表面风化程度。家具使用条件不同,其风化程度也会不同;另外,同样一件家具,靠墙面和正面,上面和下面都会存在风化差异,观察这个差异是否自然,如有人为痕迹就要小心。木材的风化是长期使用的结果,木材表面因纹理而产生的软硬不同,故风化现象随之产生;形象一点讲,如果把自己的眼睛当做放大镜,就可以理解貌似平面的木材风化现象。(3)注意接缝、拐角等连接处的细部。这一点也十分重要,许多做伪家具多搁几天,就会出现收缩,露出新茬的地方令做伪者防不胜防。这一条在北方尤为灵验。
包浆看习惯了就会变得十分容易。打个比方,新买的牛仔服无论怎么做旧也是新的,而穿旧的衣服,洗得再干净也是旧衣服,哪怕洗一次也能看出,这就是长期接触的结果,俗语说熟能生巧。
包浆的确是古家具收藏的秘笈,一旦掌握,问题迎刃而解。但千万入门时的基础要打好,观念正确。一个名牌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再加上多年的实习,成为一名好医生并不难;难的是江湖游医,学习不系统,又热衷巫术,不闹出人命才怪呢!
中国古典家具收藏在收藏门类中属容易入门者,稍加用心,就可以大有斩获。要命的问题是,一要戒贪、二要戒懒(不学习)、三要戒旁门、四要戒左道。成功和失败的差异在于是否建立正确的收藏观念,这是每一个成功的收藏家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