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之苏荃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任务设计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00:41
龙丽嫦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技能、逐步掌握技术方法的主阵地。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任务设计的有效性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支撑。在几年的学校听课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对课堂任务的设置缺乏有效性。因此,以提高课堂的质量为目的,对有效任务设计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的。
一、任务的释义和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积累和发展,对信息技术学科任务的涵义和类型要作出必要的了解和界定。笔者对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任务”,在释义上作出如下描述:
在广义上,可以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安排学生做的一些事情,包括阅读的、思考的、观察的、操作的、讨论的和表达评价的;在狭义上,是指教师围绕课堂学习目标设计的有具体目的或意义的、有一定问题导向的、有一定操作环节和步骤的、可评价完成情况的工作包。以下分别为狭义和广义上的任务的的例子:
●狭义上的任务:
能够边操作边描述出画三种曲线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浏览、观察设计作品,评价单行文本框使用的技巧。
●广义上的任务:
小组进行相互协作、相互评价。
每个同学都登录网站浏览同伴的作品。
狭义上的任务,能够有目的地、有层次地支持学生一步一步获得应用技术的能力。广义上的任务,可以丰富课堂的师生行为,让教学更精彩纷呈。
二、信息技术课堂任务的类型
按照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常见的交往行为,笔者将任务类型分为观察型任务、思考型任务、表述型任务和操作型任务。
1.观察型任务,是指学生通过观看、倾听教师或同伴的操作和陈述过程,经过自己内化加工短时记忆成为一些程序性步骤的过程。
2.思考型任务,是指学生基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基于现有的知识技能基础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作出内部搜索加工的过程。
3.表述型任务,是指学生需要将自己对操作的过程、步骤或方法的理解经过内部思维加工之后,用语言将其表述出来的过程。
4.操作型任务,操作型任务,是指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练习及任务开展操作的过程。
这四种任务类型由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有机选择、组织形成教学过程。其中,操作型任务在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是最常用的,一般来说,它使用的时间占据着课堂时间的最重比例。因此,操作型任务的设计,是教师做教学过程设计时思考的关键点。观察型、思考型、表述型任务不一定是每节课都使用,它们是操作型任务完成的辅助手段。
三、有效任务设计的原则
有效任务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任务设计原则首推目标性原则,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是三维目标的灵活渗透,各个任务的串联就是课堂活动的线索所在。
2.层次性原则。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基本操作到问题解决,强调用于照顾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差异。
3.情景性原则。不仅要赋予任务活动的故事情景,还要设计应用的情景,使学生在任务解决过程中领悟技术应用的生活情景。
4.趣味性原则。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符合学生的爱玩好赢的兴趣,要实现操作与玩乐教育的有机结合。
5.可评价原则。要有可评价的依据,让操作任务、实现任务的学生能够感受怎样的结果是完成了任务,有满足感和胜利感。
四、任务设计的步骤、方法与范式
根据任务设计原则,在做教学预设计时,任务设计包括:活动主题的设计、活动情景的设计、操作任务的设置、配套资源素材的搜集或制作四个方面。
1.任务设计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解剖分析,将教学目标之“知识与技能”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确立要涉及的若干种操作过程和操作步骤。
第二步:针对被细化、被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基本练习1、练习2等。这些基本练习,一般只涉及操作性的行为,例如菜单的单操作、工具按钮的单操作,以及由这些单操作按先后顺序组成的操作组合。
第三步:接着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寻找具体的技术应用情景,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显性化成为可视的描述。
第四步:针对要被显性化、可视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操作型任务1、操作型任务2等,这些任务,有的只针对某个知识技能点,有的是多个知识技能点组合,目的在于强化情景关联下的技术运用,用于刺激学生的情景记忆,形成条件反射,使程序性操作行为既有判断又有习惯。
第五步:为操作型任务准备情景性的资源素材,可以从网上搜集,也可以从其它案例借用,还可以由老师自主研发制作;同时,还要对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情景要作出通盘的考虑和设计。
第六步:结合学生目前的基础及差异程度,为操作型任务配以观察型、思考型、表述型任务的穿插,使学生参与活动的逻辑更加顺畅、可接受,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六个步骤与方法见表1。

在任务设计的六个步骤方法中,教师在解读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定位教学目标——重组知识技能点的时候,第一步和第三步,在理解层面上不能截然分开的,因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不是截然分开的,但是在操作层面,可以按第一至第四步的顺序进行,也可以按第一、三、二、四这样的顺序操作,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对目标逻辑及细节的理解和定位能力。笔者以用计算机画图软件画画之“关于曲线工具的运用”为例,展示依这六个步骤方法进行的任务设计案例,见表2。
表2  “关于曲线工具的运用”的任务设计 内容解剖与目标定位
任务的设计
操作型任务
资源素材
其它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曲线的绘画过程中,感受曲线带来的线条美,体会曲线工具运用的技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创作成功的喜悦。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曲线工具在“画图”软件界面的位置。
知道曲线有三种画法:两弯曲线、一弯曲线和闭合曲线。
练习1:阅读教材、观察工具栏界面,认识曲线工具按钮图标,初步尝试画出曲线的鼠标操作;
任务1:画出如“示例1”图示的两弯曲线;
任务2:画出如“示例2”图示的一弯曲线;
任务3:画出如“示例3”图标的闭合曲线
老师先在画图软件中分别画出一弯、两弯、闭合曲线,存成名为“示例1”、“示例2”、“示例3”的BMP文件
学生要观察老师呈现的一些由曲线画成的优秀电脑绘画作品,要讨论曲线的形态有几种;
学生要探究思考曲线的几种画法;
学生要掌握画法后表述三种画法的操作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在不同的情境需求下,根据不同的图形要求灵活选择曲线的不同画法进行绘画。
任务4:打开“大海”文件,为海水补画上波浪;
任务5:打开“太阳”文件,为太阳公公补画上笑脸;
任务6:打开“花瓣”,为小花补画上所缺的一个花瓣;
任务7:打开“风和日丽”文件,利用曲线工具为春游的一天画上群山、草地、花儿、风车等等。
老师事前先准备好“大海”、“太阳”、“花瓣”、“风和日丽”等的文件,让学生在有一定示例的半成品中去完成任务。
2.操作型任务的层次设置
操作型任务的层次应该体现在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目标的四个层次上:了解和知道、理解和掌握、灵活和运用、融合与创新,其中融合与创新是最高层次,要体现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素养和创新能力上。笔者将实现这四个层次的任务一一对应为基础任务、提高任务、综合任务和拓展任务四个层级。具体案例见表3。
表3  操作型任务的层次设置 目标要求
任务层次定义
特征
由表2而来的例子
I:了解和知道
基础任务
每个任务的设置,放置单个或1至2个知识和技能点,执行基于操作的任务,多为模仿性机械操作
>画出如“示例1”图示的两弯曲线;
>画出如“示例2”图示的一弯曲线
>画出如“示例3”图标的闭合曲线
II:理解和掌握
提高任务
每个任务,放置1个或多个知识和技能点,执行基于技术应用的情景任务,多为熟悉和模仿迁移操作
>打开“花瓣”,为小花补画上所缺的一个花瓣;
> 打开“大海”文件,为船画上船帆(一弯曲线)、为大海画上波浪、在乌云下画出雨点
III:灵活和运用
综合任务
任务包涵了多个知识和技能点,执行基于生活现实的情景任务,需要学生对技术进行选择、判断
>打开“风和日丽”文件,利用曲线工具为春游的一天画上群山、草地、花儿、风车等等。
IV:融合和创新
拓展任务
任务融合了综合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能力素养,执行基于问题的情景任务,需要学生高级思维的加工、转化和创造
>丽日蓝天,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小河潺潺,孩童郊游嘻戏。请自由创作“春天来了”
对于新授课,实现比较多的是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在模块的复习课或综合课里,实现比较多的是综合任务和拓展任务。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还要视生源情况进行设置。例如,有些学生直接就能在提高任务延至拓展任务强化,有些学生只能在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间徘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以实现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在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对操作型任务的层次设置缺乏认识,只是机械化地套用了“基础任务”、“提高任务”、“拓展任务”,但实质上并未能体现对应的层次。
3.操作型任务数量的设置
在任务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任务量。任务量包括任务的数量及任务的操作量。有些教师忽略基础任务的熟悉和强化,做了一至两个基础练习之后马上就抛出难度较高的综合任务,让学生的接受能力上无法“爬梯”,导致综合任务实际落空。因此,在任务数量的设置上,也要结合目标难度、学生原有基础来考虑。基础任务一般适宜设置1至3个,这些任务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变换着样式进行设置。操作基础比较好,做得快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3个任务,操作较慢的学生可以选择1—2个任务。这样,让各种层次学生都有事做,不用等,如果3个任务都很快完成的学生可以去辅导其它学生,老师也在3个任务中有较多的时间去巡堂辅导,捕捉学生共性的问题。在任务操作量的设置上,要考虑任务操作可能花费的时间,以保障任务量的合理性。
4.操作型任务情景的设计
有些教师比较喜欢用故事的情景、或灌以活动的背景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在任务情景的设计应注意区分故事情景和应用情景,如表4。
表4  故事情景与应用情景的区分 情景与任务
判断所属
分析
师:学校要进行小版板比赛,赛出亚运小使者,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以下就是亚运小版报的制作)
活动背景
背景跟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无关,所以不能视为应用情景。
请用矩形工具制作信封上邮政编码和贴邮票处的小格子
应用情景
学生知道了矩形工具可以画矩形,还需要一些实物的描绘来引导他们将操作转化为绘画的具体应用。
请将老师提供的运动场上跨栏项目的栏复制多个,调整大小,并适当摆放,形成跨栏比赛的赛场。
应用情景
跨栏运动的栏纵向摆放,离视点越远,栏越小,形成透视效果,这需要复制和缩放处理,这是绘画的实际应用情景。
大雄在学校做了一份迎亚运小报,想带回家去让哆啦A梦帮他打印出来,他可以怎样将文件带回家?
故事情景+
应用情景
哆啦A梦与大雄是动画片里的人物形象,孩子们熟悉,把文件带回家打印,是文件拷贝、重新打开的应用情景
任务的故事情景、活动主题背景容易被穿衣戴帽,但是任务的应用情景要设计得好,却要备课老师熟悉知识技能间的关系,通透技术运用在生活上暗隐的规律,需要花费一定的心思。
结束语:
对于有效的任务设计,值得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领悟、修正和创作,积累更多的案例去深入研究,使教师在教学预设的环节上能够提高设计的有效性,为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打下先行基础。
(作者单位: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    本文学科编辑:钟咏梅)
选自《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4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