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圣尊都市游:对比彭德怀与林彪的军事指挥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44:42

对比彭德怀与林彪的军事指挥艺术(1)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与彭德怀在不同的战场,条件不同,任务不同,很难客观比较。换个位置,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在红军时期,彭德怀与林彪两人都是主力军团的军团长,在同一个战场作战,是可有一比的!

  早期,彭德怀的三军团的战绩与朱毛领导的一军团相比并不逊色,他曾经夺取长沙,震动全国,实力一时甚至超过朱毛领导的一军团。但后来与林彪指挥的一军团相比就基本处于下峰。他先是坚持打赣州打了个大败仗,元气大伤!此后彭德怀打大庚打了几天也无功而返。而同时期,林彪的一军团,攻漳州却是大捷。攻乐安更是完胜对手(上至旅长下至伙夫一个也没有跑掉)。打宜黄时,彭德怀是总指挥,开始他不想一军团插手,打算三军团单独拿下宜黄城。但他不太讲究战术,怎么也打不下来,伤亡不小。只好让出一面阵地请一军团配合打。结果林彪设计有意放一条路给敌人逃跑,总攻开始后,一军团不仅率先攻入城内,而且逃到城外的敌人也被林彪预先设伏和追击的部队一网打尽,战果远远超过三军团,伤亡却小的多。同样的战斗不同人来指挥,有时结果就是不太一样。

  一、两个方面的总的比较

  彭德怀出身农民,当过苦力,湖南讲武学堂毕业,在湘军中逐年升迁至团长。一九二八年在段德昌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湖南平江发动兵变,成立了红五军,彭德怀担任红五军军长。后在五军基础上编成红三军团,彭任军团长。林彪出身小知识分子家庭,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曾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山, 因为表现突出很快升至团长。当成立红一军团时, 林彪被任命为主力红四军军长。而当一,三军团合并为红一方面军时,林又被擢升为一军团军团长。

  彭德怀和林彪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彭刚烈耿直,林耿直细致。他们的指挥风格也因此而不同。彭的三军团勇猛顽强,擅长阻击;林的一军团则机智灵活,长于伏击和奔袭。他们的经历和性格的不同对他们指挥艺术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彭和林在军事指挥上的比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思想和战略见解的高低;另一方面就是战役组织和战术修养的水平的高低。

  作为高级指挥员,应该而且必须对战略问题有所思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战局的走向,才能够更好地组织战役和战斗。在红军时期,彭德怀已经对某些战略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例如,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红三军团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主张不离开平江地区,与一军团"夹江而阵",彭德怀坚决主张过赣江,与一军团会合。这一主张对于集中兵力粉碎第一次围剿起了决定性作用。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彭曾提出放弃中央苏区,进军湖南,寻求战机。这个进军湖南的提议是否正确历史没有证明, 但说明彭在战略是有思考的。 但彭德怀也有战略眼光不足的表现。1932他坚持打赣州打了个大败仗,元气大伤!如果不是毛泽东即时指挥五军团拼死相救,三军团几乎全军覆没,这个错误使红军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时机。彭德怀在赣州打败仗首先就是因为他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二次攻打长沙彭德怀都是积极的拥护者,这说明彭德怀当时对革命形势的判断与当时的“极左的中央”相似,过于乐观

对比彭德怀与林彪的军事指挥艺术(2)

  林彪在这个时期对战略问题也有一些见解。1929年 ,红四军七大期间,林彪勇敢的支持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军事路线,在这个我军建军的战略问题上,林彪在当时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1932年,东路军总指挥林彪改变了中央要他在赣江流域作战的命令,支持了当时没有被多数人接受的毛泽东的主张,转而去打漳州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这在当时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因为当时反对毛泽东主张的人是多数,包括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等,说明林彪比这些人的有战略眼光。这个行为也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毛泽东当时还没有成为共产党的领袖,其时政治上正在遭到排挤,而林彪初被临时中央赏识,如果领导人不开明,林彪很可能为此丢官。

  在第四反围剿中,三军团主打南丰没有打下来,一军团主打“黄坡之战”却消灭敌人近2个师,林彪直接指挥的一军团仅用约3小时就消灭了当面之敌(敌154旅和52师师直属队,击毙敌52师师长),三军团消灭当面之敌敌155旅用了19个小时,这至少不能说明三军团的战斗力比一军团强。然后一军团又派部队去打敌人的后卫团和协助三军团消灭当面之敌(最后又与三军团一起协助右翼红5军团打击敌59师,59师师长陈时骥率残部3月1日逃到登仙桥附近就是被一军团俘虏的!

  在第5次反围剿期间,林彪多次打电报建议用运动战而不是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这不仅是战术问题,也是指导整个第5次反围剿的战略问题。 林彪在战略上的成熟不仅表现在他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的战略主张,还表现在他对毛泽东的一些战略失误能即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早在1929年6-7月,毛泽东认为“革命高潮会迅速到来,并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林彪当即表示不同意。后来的实践表明林彪在对革命形势的判断是准确和冷静的。而当时彭德怀比毛泽东还要激进的多!长征途中,会理会议前,毛泽东的战略是在川或黔建立新的根据地,造成四渡赤水期间的四处碰壁,林彪彭德怀都对毛泽东的指挥有意见,但彭德怀顾忌毛泽东的为人,不愿直说。而林彪却直接写信给“新三人团”:“建议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历史证明林彪的提议是正确的。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林彪与彭德怀都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打法不满!林彪和聂融臻两次打电报,建议不要打“堡垒”对“堡垒”,而要坚持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林彪的文章“论短促突击”据李德回忆是他要求林彪写的,目的是为了麻痹敌人。而且林彪的“短促突击”与李德的“短促突击”已经不是一回事,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时敌人应用的战术与前四次围剿完全不同,很难再通过大踏步的运动来调动敌人,以前的一些战法已经不实用,用李德的战术显然也不行。林彪针对敌人的变化,研究了相应的对策。林彪的“短促突击”是研究在敌人用“堡垒战术”步步为营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敌人脱离堡垒的短暂间隙消灭敌人的运动战战法。林彪的《短促突击》论述了26种作战方法,被国民党的军事刊物转载过,也受到日本和苏联的研究,冯玉祥还就其中的战术发表过评论,目前已被认为是军史中有分量的论文。当时红军中的“军事家”很多,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庚、左权等都没有针对新的形势研究相应的战术,只有林彪一个人这样做。这样一比较会发现林彪难能可贵。“温坊之战”就是这种打法正确的具体体现!林彪的“短促突击”就是对“温坊之战”的总结。林的《短促突击》与李德短促突击几乎没有任何的共同点,如果说林也是搞短促突击,那么老毛也赞赏这种短促突击:“……红军的机动性和神速而有力的‘短促突击’,就是在上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可是毛泽东说的。

对比彭德怀与林彪的军事指挥艺术(3)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彭德怀指挥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是“团村战斗”, 但却是个击溃战(击溃敌人15个团)。战史记载“团村战斗”是3军团、5军团、9军团一部打的,是个击溃战、消耗战。敌人都跑了,没有多少俘虏也没有什么缴获。消灭敌人1000人,自己伤亡1073人。 按彭德怀的说法是“不划算的”。 因为红军的消耗基本靠歼灭战的俘虏和缴获的战利品来补充自己!林彪指挥部队打了当时最大的歼灭仗“温房之战”(以700的伤亡歼敌4500多人,俘虏2500多人,缴获大量物资))。 只有打“温坊战斗”这样的歼灭战对红军才是“划算的”。

  红军时期由于我军缺少重武器,攻坚能力都不强。彭德怀第一次攻打长沙得手,有人就此认为彭德怀擅长攻坚是一种误解。因为当时何键的主力正在广东与军阀混战,长沙兵力空虚。彭德怀主要是在长沙外围的运动战中打败了敌人,尾随敌人冲入城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坚。后何键主力回来就把彭德怀赶了出来。然而,彭德怀对此并没有清醒认识。第二次攻打长沙,彭德怀以为三军团以前单独都可以打下长沙,现在一、三军团在一起,力量大增更应该没有问题,积极主张再次攻打长沙,结果久攻不克。攻打赣州也是如此,使三军团遭到重创。虽然林彪的一军团打了不少漂亮的运动战,但也不是不擅长攻坚战,事实上,“攻坚战”一军团也比三军团打的好。同时期林彪指挥一军团,连续攻克了漳州,乐安等。

  如果说赣州与漳州攻坚的难度可能不一样,不能简单的进行比较的话,那么一三军团攻打宜黄是比较有可比性的。1933年打宜黄时,彭德怀是总指挥,开始他不想一军团插手,打算三军团单独拿下宜黄城。但他硬打不太讲究战术,怎么也打不下来伤亡不小。只好让出一面阵地请一军团配合打。结果林彪有意放一条路给敌人逃跑,总攻开始后,一军团不仅率先攻入城内,而且逃到城外的敌人也被林彪预先设伏和追击的部队一网打尽,战果远远超过三军团,伤亡却小的多。这说明,林彪指挥的一军团,攻坚的战术和能力都不比彭德怀的三军团差,但打运动歼敌更是一军团的拿手好戏。

  再来比较一下阻击战,湘江阻击战的巨大损失是整个红军的损失。湘江失利战略上的失误不讲。最直接的原因是:在敌人重兵包围下本应动作迅速,快速机动。但由于中央纵队拖拖拉拉,使得一,三军团只能在湘江两岸长时间死守,完全无法机动。在战略上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失去机动的死守就意味着直接与强于自己的对手交战,是几乎不可能做到以劣胜优的。只能与敌人死拼阵地战,拼消耗,这对红军是最不利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林总的第一军团打得怎样呢?当然,损失也是很大的(这是当时条件下死打阵地战的必然结果)。但是林总的部队没有成建制损失一支部队。而彭德怀的三军团掉了一个团,五军团掉了一个师。八,九军团更是溃不成军。总之,在红军战略上错误,总体打败仗的情况下,林总的部队基本完成了任务,损失相对最小,可以说也是表现最好的部队,林彪指挥的一军团不愧是中央红军的“大哥”。有人说三军团打的桂系,战斗力强,一军团打的是湘军,战斗力弱。其实不见得,当时桂系白崇熙根本无意与红军打仗,对红军是半推半送,是假打,而湘军当时急于在蒋介石面前立功,是真打。这一真一假战斗力就差远了。再说桂系的战斗力只有“钢七军”战斗力较强,其它就很一般,在1929年湘南起义时桂系一个师就被林彪一个连打的丢盔卸甲包头鼠窜。

对比彭德怀与林彪的军事指挥艺术(4)

长征是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打仗,一军团是在长征中承担任务最重的部队,主要承担开路的重任,但不仅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而且部队损失也是各个军团最小的,在四川整编时红一军团还有2个师6个团的部队,三军团,五军团都只乘下4个团了,所以不再设师一级。


  二、抗日战争以后的对比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打的最著名的2个战斗战役,就是“平行关大捷”和“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初期,林彪成功地指挥了平行关大捷,使毛泽东单纯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抗日战略, 变成了“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抗日战略,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事后看,都是有战略眼光的。毛泽东开始对林彪打运动战的要求并不积极,在林彪的一再要求下才勉强同意。

  彭德怀发动的“百团打仗”在战略上是否正确则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开始打了胜仗,大家都说好,但后来遭到日本人的疯狂报复,八路军和根据地遭受了很多损失和困难,又遭到毛泽东和很多人(包括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在“华北会议”的强烈批评(彭德怀说抄了他40天娘)。现在的人们远离战争,没有对当时根据地人民付出代价的切身体会,又趋于肯定“百团大战”, 连邓小平也改了口。大家反而指责毛泽东“保存实力不肯抗日”。

  众所周知,平型关战役是林彪指挥的,这本来对敌我双方都是个“遭遇战”,但却打成了林彪式的典型的伏击战,林彪直到战后也才知道他打的是日军的精锐“板垣师团”。这是因为在战前林彪思想上做了充分的准备,还在西安时就把地图给看破了。到达前线后又三次进行实地勘察。从战斗地点的选择(敌必经之道,只有一条大路,一边有山), 到组织工作的细密(为防止被发现失去突然性, 伏击地对面老爷庙制高点暂不埋伏), 和布置杨成武团阻击打援,在战斗中及时发起冲锋使敌人的火力优势和飞机失去用武之地,都充分显示其战役指挥的能力。此役歼敌1700余人(王秉璋时任115师作战科长回忆,军事历史2000年第4期,P66),打破了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

  百团大战后期的关家垴战斗是彭德怀在抗日战争期间直接指挥的唯一一次战斗。彭德怀、刘伯承、陈庚等在关家垴指挥7个团(全是129师和八路军总部的主力部队)居然还消灭不了600余人的岗崎大队。彭要求一二九师一定要将坚守有利地形的日军一个大队歼灭, 对刘伯承、陈赓的建议置之不理, 甚至出以"取消一二九师番号" 的威胁之语。 彭的刚愎性格和不讲求战术的指挥特点非常之鲜明。不过,据彭德怀自述中所言,彭不惜伤亡要消灭日军一个大队, 是为使日军以后的扫荡不敢再以大队为单位出动, 这样就能够使日军以后扫荡的时间间隔延长, 空隙增大, 从而增加我军的回旋余地。但彭所犯的这次错误不在于要不要打,而在于怎样打。他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在战术上不懂脑子。关家垴是在我根据地内!关家垴地形险要,为什么不事先自己派一支部队上去,让敌人来攻吃点苦头?或者等敌人离开再打也是完全可行的。因为那并不是敌人的据点,敌人是路过在那里住一晚上,等敌人下了关家垴继续赶路时再打,一样可以消灭敌人。敌人也不是空降到那里的,而是在根据地走了一大圈还扫荡了兵工厂才到那里的,如果彭德怀或(刘佰承陈庚)能象林彪在平行关和广阳那样多动点脑子,主动去打击敌人,这几百个鬼子可能还没有到关家垴就被送上了西天!

对比彭德怀与林彪的军事指挥艺术(5)
  彭德怀指挥上的随意和不负责任,使士兵和老百姓蒙受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此役129师损失主力2000余人,也没有消灭600人的岗崎大队,还被随后赶到的1500日军疯狂报复,一次就杀了6000老百姓,使根据地人民了蒙受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与彭德怀一比,林彪打仗时的认真仔细和周密显得是多么可贵!跟着林彪这样的指挥官打仗是士兵的福气。

  在战役组织和战术素养方面,林彪的细致和谨慎使他几乎从未有过失败的记录,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在黄克诚回忆录中曾提到长征时湘江之战和娄山关战斗林彪的表现,证实林彪能够很快地找到战役的重点和重心,把握战斗的能力很强。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的大兵团作战的指挥已臻化境,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追击和歼灭白崇禧集团的战役都是干净利索,使对手毫无还手之力。 特别是在辽沈战役中打廖耀湘兵团,运动防御、诱敌深入,顽强阻击、迂回包抄,长途奔袭,迅速分割围歼敌人,整个指挥节奏分明,动静结合,堪称绝作!

  彭德怀指挥若定,有古名将之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军团第一次攻打长沙:当时部队过浮桥,城内之敌开城逆袭,三军团大部分部队已开始动摇。如此时溃退,后果不堪设想。彭果断下令斩断浮桥,背水而战,果然转败为胜,攻克长沙。此役彭的表现,不愧"横刀立马"之称赞。但彭在战役组织方面有时不够精细, 所以彭常常有打胜仗之后又吃败仗的记录,彭德怀打败仗往往是在战场形式比较有利的情况下,比如百团大战后期的关家垴战斗、解放战争时期的二次打榆林, 西府战役打宝鸡的失利以及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失败等。这除了因为彭的性格上的原因以外,也和彭早年受旧制军训及长期在旧军中形成的不讲求战术的习惯有关,这和林彪的情况正好相反。彭对战役的把握能力并无问题,只是不够细密,而这种粗疏反过来往往会影响到战役或战斗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