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暴龙什么性格好:《隐芝先生论古仙长生之道》(5--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26:49

《隐芝先生论古仙长生之道》(5--8)

(2010-10-14 17:19:53)转载 标签:

罗公远

印度

玄宗

叶法善

金刚智

杂谈

分类: 修炼之路

《隐芝先生论古仙长生之道》(五)(2009-08-29 18:25:39)
     第四章 太乙玄门的奥秘
     网友“weimingtao00”:
     你当真是太乙玄门? 怪哉!怪哉!!
     隐芝:
     
     “太乙玄门”四字有何怪哉?吕仙曾说:“太乙含真法最强”,乃仙家最上乘之学问。西游记中清风明月笑对镇元大仙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乃太乙玄门,与那和尚做甚相识!”
     
     我用此语,用语明显,希望玄门羽士以最上乘的仙术为旨归。
《隐芝先生论古仙长生之道》(六)(2009-08-29 18:28:08)
     第五章 仙人罗公远的故事
     网友“普通人”:
     我也觉得现在流行的阳神冲举与古时之白日飞生是两码事。只可叹现时之道法衰微。曹文逸真人早就说过:未能了命先了性……坐脱立亡尤悠乎!……,似有指此说。个人之见,若错请明家指正。
     
     隐芝:
     为提升众位好道之徒的信心,故讲述以下事件:
     罗公远,唐代著名神仙。又名思远。彭州九陇山(今四川彭县)人,一云鄂州(今湖北武昌)人。自称从晋朝咸和年进入蜀地,在各大山之中访师求教,长期隐藏姓名和踪迹。筑室修炼于漓元治中,常往来青城、罗川之间,唐朝时与张果,叶法善齐名,容颜一直如十五六岁少年。。唐玄宗时屡屡召见策问,奏答莫不称旨。与印度密教第五祖,中国密教初祖金刚三藏(又称金刚智)比试法力于朝廷。而其出入禁中,除祟驱妖,召龙致雨,皆灵验﹔于朝廷政事,则以微言规讽,或以直道献策。尤善隐形,玄宗欲得其术,答说:〝陛下以四海之尊,岂可经信小术。若尽臣术,必怀玺入民间,困于鱼服也〞。
     
     醮酒有验,玄宗大悦,因问治国之要,答说:〝圣人道在心,不在他求〞。赐紫衣度为道士。后奉诏归隐炼丹,二十七年丹成,诏诸阙,赐赉优渥。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之乱,玄宗逃入蜀,公远于剑门奉迎至成都,拂衣而去。肃宗至德二载(757)召,不赴。干元初(758)十月,于蜀九仙谷上升。其著有《真龙虎九仙经注》,谓依炼丹功力之深浅,所成仙有天侠、仙侠、灵侠、风侠、水侠、火侠、气侠、鬼侠、剑侠九等之别。
     
     金刚智(西元六七一--七四一年),梵名Vajrabodhi,音译跋日罗菩提,为印度密教第五祖,中国密教初祖。是中印度国王伊舍那靺摩(Isana-varma)的第三王子。在中印度的那兰陀寺出家,跟随寂靜智学习声明论,十五岁到西印度留学,回到那兰陀寺后,于二十岁受具足戒。此后,修学大乘律学,研读「般若灯论」、「百论」及「十二门论」等中观论典,以大乘空观思想为主的论著。二十八岁,就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及「辨中旁论」,研究大乘有宗思想三年。三十一岁,到南印度就龙智修学密教,研究「金刚顶瑜伽经」、「大日总持陀罗尼经」等密教经典,并得受金刚界的密法灌顶。
     
     金刚智听说中国佛教正盛行,因此发愿到中国弘扬密教,乃取海路到中國,并协同其弟子不空携带「大般若经」和其他各种经典,以及印度的七宝器具和许多名贵香料珍品。途中多次被暴民所袭,同行的商船皆受到迫害,独有金刚智所乘的船舶得免其难。经三年时间,路经锡兰、苏门答腊,于开元七年(西元七一九年)抵达广州,建立密宗灌顶道场,开始弘扬密教。
     
     开元八年,金刚智來到洛阳、长安,面谒玄宗,成为大唐国师,得以积极从事密教经典的翻译,并传授密法。译有「金刚顶经」、「瑜伽念诵法」、「观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所到之处,必建金刚界大曼荼罗灌顶道场,有时奉敕为国祈雨,或为妃瑸、公主加持除病等。
     
     开元二十九年,金刚智奏请返回印度,经玄宗准许后,便动身返乡,到了洛阳广福寺,却因病而示寂。世寿七十一,葬于龙门。其护法弟子有不空、僧一行、慧超、義福、圆照等人。金刚智经由海路,善无畏经由陆路,分別携帶了「金刚部」和「胎藏部」二经的灌顶传授密法来到中国,因此,同为开中国两部密法的始祖,并奠定了中国密宗的基础。同時,金刚智、善无畏和金刚智的弟子不空三人,并称「开元三大士]
     
     罗公远本是鄂州人。鄂州刺史春天设宴,全郡的人都来观看。有一个一丈多高的穿白衣服的人,相貌很是与众不同,也随着人群来了。守门的人都认为他挺怪。不一会儿有一个小童从旁边经过,呵斥道:“你为什么离开你的本处,来惊吓官吏们呢?还不快离开!” 那人就提着衣服跑了。官吏就把小童捉住,送到举行宴会的地方,详细向刺史报告了。
     
     刺史问小童的姓名。小童说:“姓罗,名公远,从小喜好道术。刚才发现守江龙上岸来看热闹,我急忙赶来让他回去。”刺史不信,说:“必须让我看到他的原形我才相信。”罗公远说:“请等到后天。”到了第三天,他在水边挖了一个小坑,才一尺深,离岸一丈多远。他把水引到坑里来。刺史和郡中的人都来看。不长时间,有一条白色的鱼,五六寸长,随着水流来到,越腾跃越大。有一缕线一样的青烟从坑中升起。一会儿,黑气满天,咫尺之间也看不清东西。罗公远说:“大家可以到津亭上去了。”大家还没走到津亭,雷电大作,大雨如泻。霎时便平定下来,有一条大白龙出现在江心,头和云相连接,一顿饭的功夫才消失。
     
     那时玄宗非常喜欢仙术,刺史把这事详细写明禀报并把罗公远送到京城。当时唐玄宗与张果(即张果老)、叶法善下棋。张、叶二人见了罗公远大笑道:“小小村童,他怎知龙的事!”二人就各握了十几个棋子,问道:“这手里有什么东西?”罗公远说:“是空手,什么也没有!”等张开手一看,果然什么也没有。棋子都到了罗公远那里。二人这才感到很惊异。皇上让罗公远与张、叶二人平起平坐,并尊罗公远为“罗仙师”。
     
     剑南有一种果子,刚刚开始进贡,名叫“日熟子”。张果与叶法善用法术运取,每天一过正午必然送到。那一天,天黑都没送到。张、叶二人互相看着说:“是不是罗公远干的?” 当时天很冷,大家围着火炉,罗公远笑,在火中平常立着一根筷子,到这时拔掉它,于是日熟子就送来了。叶法善盘问使者,使者说,要到京的时候,焰火连天,无路可过,刚才火停了,才能过来。从此,众人都敬佩他,服气他。
     
     当时惠妃崇释教,尤其相信金刚三藏。玄宗来幸功德院,忽然因为背发痒而感到难受。罗公远折了一根竹枝,把它变成一个七宝如意送给玄宗,玄宗很高兴。见到金刚智后说:“你能达到这种程度吗?”金刚三藏说:“这是幻化而已,我给陛下取真的来。”他就从袖子里取出一个七宝如意交给皇上。罗公远进献的那个,当时就变成了竹枝。
     
     等到玄宗游幸东洛,武惠妃同行,住在上阳宫麟趾殿。当时正要修殿,那院中有一根几丈长大方梁,直径六七尺。当时罗公远、叶法善、金刚三藏,都侍候跟随在左右。玄宗对叶法善说:“我正闲闷,可以试作一些小法术为乐趣,你可以为我举起这根方木。”叶法善受皇命作法,方木一头抬起来几尺,而另一头不起来。玄宗说:“你的神力,为什么丧失了呢?”叶法善说:“三藏让金刚善神一起压在一头,所以抬不起来。”
     
     当时玄宗信奉道教,武惠妃信仰佛教,武惠妃很高兴。三藏也暗自高兴。只有罗公远低头露出一缕讥讽的微笑。玄宗对金刚三藏说:“你的神咒很有功力,叶法善比不上你,你能用咒语把叶法善弄到澡瓶里去吗?” 三藏得到皇上的命令,放好了澡瓶,让叶法善在座位上坐好,就开始念“法大佛顶真言”咒语,还没念完一遍,叶法善的身体就慢慢靠近瓶子。不到两三遍,叶法善的身体就举到了瓶口。念完咒语,叶法善轻轻地进到瓶中。玄宗很不高兴,许久才对三藏说:“你的功力,应该能自由自在。既然能让他进去,还能让他出来吗?”三藏说:“这是我基本的法术。”于是就念咒,念“佛顶真言”念了好几遍,都没有把叶法善念出来。唐玄宗说:“我的法师,现在被三藏咒没了,看不到了!”武惠妃和三藏大惊失色。唐玄宗对罗公远说:“要怎么办才能让叶法善回来呢?” 罗公远说:“叶法善离此不远。”
     
     过了一会儿,高力士奏道:“叶尊师进来了!”唐玄宗大惊道:“铜瓶在这里,他是从哪儿来的?”把叶法善领进来之后一问,叶法善回答说:“宁王请我吃饭,我如面奏,你一定不肯放我去。我刚在宁王家吃完饭而来,不因为他一咒,我怎么能去呢?”玄宗大笑,武惠妃和三藏都表示祝贺。然后让叶法善设道家秘文。于是叶法善取三藏的金襕袈裟摺叠起来,把它用一个盆扣上。叶法善小步行走,叩动牙齿,绕盆三圈,说:“太上老君拽去!” 盆下袈裟的丝线,随着不同的颜色,各被拽得一堆一堆的。三藏说:“可惜这件金襕袈裟了,毁坏到这种程度!”玄宗说:“可以改正吗?”叶法善说:“可以。” 他又用盆扣上,念咒道:“太上老君改正它!” 打开一看,袈裟像原来一样。叶法善又取三藏的钵子,把它烧得通红,用手捧着往三藏头上戴,三藏失声而逃。玄宗大笑。
     
     罗公远说:“陛下以此为乐,其实这是道术中末流的法术,叶法师何必显示它!”玄宗说:“你不能为我作一个法术,让我高兴高兴吗?” 罗公远说:“请再问问三藏的法术怎么样。” 三藏说:“我把袈裟收放牢固,试让罗公远取,不能取走那就是罗公输了;取走,则是我输了。” 于是皇上让他们在道场院进行。三藏法坛烧香,亲自在坛上作法,把袈裟存放在银盒子里,又安装在几层木匣子里,每层都上了锁,放在坛上。玄宗和武惠妃、叶法善,都看到里面有一重菩萨,外面有一重金甲神人,再外面用一重金刚力士包围着。贤才圣人比踵接肩,包围得很严密。三藏看守在那里,眼睛一时也不离开。罗公远坐在绳床上,谈笑自若。玄宗和叶法善都看着他。几顿饭的时间过去了,玄宗说:“为什么这么慢呢?大概累了吧?” 罗公远说:“我斗力,怎么敢显示自己能耐呢?只要陛下让三藏打开看看就知道了。”玄宗让三藏打开匣子取出袈裟。虽然仍旧锁着,但是里边已经空了。玄宗大笑。
     
     罗公远奏道:“请派人到我的院内,让弟子开柜拿来。” 玄宗立即派中使去取。不一会儿袈裟取来。玄宗问这是怎么回事,罗公远说:“菩萨、力士,是圣贤中一般的;甲兵,诸神,是道术之中较小的,都有可以参与上界的功力,至于太古极真的奥妙,不是术士所能知道的。刚才我让玉清神女去取,那么菩萨和金刚也看不到她的形迹,去取就像走在坦途上,能有什么障碍呢?” 玄宗非常高兴,赏赐无数。而叶法善、金刚智以后都很佩服罗公远。
     
     当时玄宗要学隐遁之术,罗公远回答说:“陛下玉书金格已经记录在九清了,你是真人下凡,为的是叫你保国安民。实在应该学习唐尧虞舜的无为而治,继承文帝景帝的俭朴节约作风,放弃宝剑不佩带,放弃名马不乘坐。怎么可以凭着万乘的尊位、四海的富贵,如此重要的宗庙,如此之大的社稷,而轻率地去循蹈小术,做游戏玩耍的事呢?如果你学尽我的道术,必将揣着玉玺走进别人家,被困在平常人的服饰之中。”玄宗大怒,骂他。于是他就跑进殿柱子里,数落玄宗的过错。玄宗更怒,把殿柱打破,又换了一根柱子。他又进到柱脚石中。玄宗又下令换了柱脚石,把换下来的柱脚石打碎成几十片,全都有罗公远的形迹。玄宗向他道歉,才恢复正常。玄宗后来又硬要学隐形之术,劝阻不了,就只好教他。然而玄宗隐身,常有隐不尽的地方,或者露出裙带来,或者露出形迹来。玄宗生气,把罗公远杀了。
     
     此后过了几年,中使辅仙玉奉使进入蜀地,见到罗公远在黑水的道路上。他披着云霞缝补成的衣帔,拄着手杖慢慢行走。仙玉策马追赶,常常只离他十几步,却不能追上他。仙玉喊道:“罗天师周游四方,心满意足,难道不记得在宫中相识的朋友吗?” 罗公远这才站下回头看着仙玉。仙玉下马拜谒之后,二人一起走了几里,官道旁边有一条长长的溪流,溪旁有一块巨石,二人一起渡过溪流,坐到巨石上。
     
     罗公远对仙玉说:“我栖息在山野之中,把修炼本性当作主要任务。我从晋朝咸和年进入蜀地,在各大山之中访师求教,长期隐藏姓名和踪迹。听说皇上喜欢道教崇尚玄学,我就舍弃了山间美景和行动自由的乐趣,冒着尘世间又腥又膻又臭的道路,将行迹混以鸡鸭群中,窥视小虫子的处境。我之所以不知疲倦地这样做,是想要用最崇高的道理,教导皇帝罢了。皇上把我迎到别殿,急忙向我索要灵药。我告诉他,人间的腑脏,充满荤血,‘三田’还没虚,‘六气’还没洁,请等到以后再给,以十年为期限。但是他不守信用,砍了我的脑袋,多么可怕呀!然而就是得道成仙的人,我与道和气混合在一起,怎么能用世俗间的兵刃水火加害我呢?我只考虑到他毕竟是一代天子,又与我有一段旧交,想亲自引度他。这眷眷之情,一直不能了却。”
     
     于是,罗公远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对仙玉说:“可以把这信交给皇上,就说我姓维,名厶遠,是静真先生的弟子,皇上一定会明白的。” 说完就离去。他还把蜀地的当归让仙玉捎给皇帝。于是他就不见了。辅仙玉回到京中,把信和东西全交给皇帝。玄宗看了信,惘然不乐。辅仙玉退出去,罗公远已经来到,于是就领他去见皇上。玄宗说:“先生为什么要改换姓名呢?” 罗公远回答说:“陛下曾经砍去我的头,所以才改。罗字去了头,是维字;公字去了头,是厶字;远字去了头,是遠字。”玄宗点头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希望原谅他的罪过。罗公远高兴地说:“开个玩笑而已!得道成仙的人,天塌地陷等自然灾害尚且不怕,何况兵刃之类,怎么能害了我呢?”
     
     改日,玄宗又向罗公远请求长生不老之药。罗公远说:“经书里有这内心的杂念,穿草衣吃树叶,不是至高地位的人所能做到的。”于是他把八首《三峰歌》献给唐玄宗。其大意是“玄素黄赤还婴溯流”方面的事。唐玄宗按照要求去做,一年多以后,神情飘逸,精气旺成,年龄更高了,精力却不减。一年多以后,罗公远离去,不知他去了什么地方。天宝年末,玄宗幸游蜀地避难,罗公远又在剑门迎接皇驾,护送到成都,然后拂衣而去。等到玄宗从蜀地回京城,才明白他给自己送来蜀地当归的意思。(出自《神仙感遇传》及《仙传拾遗》、《逸史》等书)
     
     楼主附告:在文人笔记记载的故事里和上述说法也基本一致,但是到了佛教《高僧传》里,却演变成了只有金刚智把如意变回竹枝一节。可见,佛教十分注意自己门人的形象。而道教却不一样,我尝见《吕祖全书》中,编者竟将“吕祖参黄龙”这种谤仙之恶口编入其中,正遂了某些佛教偏执狂之愿,而严重降低了道教的威信。况且吕祖参黄龙,我熟读各种古籍,最早出自一民间戏曲,内容乃吕祖度化黄龙和尚成道。结果和尚们反咬一口,竟将此故事收入《五灯会元》,大肆纂改一番,结果成了吕祖参黄龙。
     
     我十分纳闷:《吕祖全书》的编者,为何要做出此举?能力使然乎  境界使然乎?佛道双修乎?

 

  《隐芝先生论古仙长生之道》(七)(2009-08-29 18:29:40)
     第六章 修仙要立场坚定
       网友“zhangsheng”:
     
     这位仙兄所言极是。我的见解和你相同。
      网友“闲云”:
      门户之争源于自心不净,前人故事姑妄听之,何须太过在意,重要的是如何修炼于我等身心有益,道友可否微露一二?
      网友“zhangsheng”:
      我细读了“隐芝”道友的妙文,察觉其用意为:
     一、痛恨佛教中某些偏执狂谤道毁真,因此认为有必要对谤仙之恶口进行必要的反击,否则仙道威信扫地。害怕仙学弟子自己轻视自己,自己不敢相信自己。可谓用心良苦。
     二、欲正本清源,还仙家本来面目。大概是想学到纯而又纯的仙家妙术;
     三、仙佛世界各不同,不要佛道双修。人各有缘,“各随其志可矣”。
     不知我曲解仙友之话没有?说实话,我对这些观点很赞同。
      隐芝:
      道友上述话中,我赞同此语:“重要的是如何修炼于我等身心有益”。其他话则值得商讨,否则立场不坚,修仙难于成功。仙家有语:“至于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
     
     这“笃志至信”四个字,就是要有门户之见,否则摇摆不定, 一会儿仙, 一会儿佛,一会儿耶稣,一会儿真主,如何有成功的希望?佛教徒每谓要破除我执、法执,但历来是要所谓的外教破除我执、法执,以趋向佛门,而佛门自己的我执、法执是丝毫不能破除的,因为其向来自诩为“不二法门”,当然要唯佛独尊。我不想花精力批判这种论调。我出此言,只是想让真正修仙之人记住仙家的两句谚语:
      1、“是斯人速临斯地,非吾道莫入吾门” (仙家须有缘方能授,不同佛教拉人入教就是普渡)
      2、“脱俗归真须向玄门求觉路,超凡入圣更宜仙家问玄津!”  (佛教徒要我执、法执才能灭来生成佛,无可厚非;仙家当然也要我执、法执才能有所成,也无可厚非。盖修行境界不同,结果不一样,当然不能舍己从人,但也不想强人就己)
      陈撄宁曾说:“无明这个东西,在我是永远要保存,丝毫不许破的,别人家要想破我的无明,请他们先破一破自己罢。” 此说虽带点火药味,但十分中肯,何妨再增加一句:我执法执这两样东西,在我是永远要保存,丝毫不许破的,别人家要想破我的我执法执,请他们先破一破自己罢。
     
     唉,众人积重难返。

 

  《隐芝先生论古仙长生之道》(八)(2009-08-29 18:31:06)
     第七章 学道贵在恒持
     
      网友“闲云”:
      道友说得有理,是我着相了。一切本自然,若是于人有益,于己有助,争一争门户原也无妨的。积重难返仍需返,只是也不用急,随缘乐助而已。
      隐芝:
      吕仙有一首诗,我奉为圭臬,不知道友们是如何理解的?我感叹自己:知长生之可得而不能修,患流俗之臭鼠而不能委。所以只好采取《黄庭经》所言:闲暇无事修太平。该诗大多数仙友应该都见过:
     
     捉得金精做命基,日魂东畔月华西。
     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

     
     网友“闲云”:
     
     很多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旧时因缘仍需一一了结,逃无可逃。至道不难,只是妄心难息尔。
     网友“自在闲人”:
     深有同感, 不知可否传术。
     隐芝:
     
     我灵药未成,只是小有所得,恨才疏学浅,不足以款师友也。吕仙曾说:“比见世人论九鼎,欲穷大药访三清!” 然大药难卒得办,故我且将御小者以自支持,道不负人,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儒家说:虽小术,亦有可观者也。盖“低处修时高处到”也。凡学道当阶浅以涉深,由易以及难,至诚坚果,无所不济。朝为夕改,疑则无功。若欲一口吃成胖子,直欲一步登天,未之闻也。
     
     吕仙亦言:“此事本然无大巧,只争逐日用功多。” 其师曾说:免除九难,方能奉道。九难之中或有一二不能免除,但以徒劳而不能成功者也。并将衣食逼迫列为第一难。
     
     对此,我深有感触:无为妙道,世人往往闻之者不信,信之者难为,为之者不终。因此,信之者、为之者,往往到头虚老。道与世事不并兴,信之然也。如今人事万端,不妨如《黄庭经》所言:闲暇无事修太平,故我见缝插针。奉道之士若一直等到内外缘具备才下手,恐怕会:大限临头,方是歇心之日;恶疾缠身,才为了手之初。
     
     史学家司马迁曾说:“道家,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此乃道应用于世事产生的功效。其实,修仙亦然。《黄庭经》言:治生之道了不繁!亦此之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