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胗吃多了有什么不好:思路与章法训练六:记叙文的特点与体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19:26

【训练要求】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和不同体式,重点掌握较为复杂的记叙文的写作知识和基本要求,为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打好基础。

【知识导引】

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具体地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

作为一般文章,记叙文和论说文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或者说,都是客观事物经过作者头脑加工的产物。但是,作为不同文体的文章,二者之间却又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反映的对象不同。尽管两种文体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地说,记叙文侧重于表现客观世界的人、事、景、物等各方面的情态本身;而论说文则侧重于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中人、事、景、物的各种复杂关系的本质规律的看法和主张。这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制约着这两种文体的题材范围。

第二,思维的方式不同。这是两种文体反映的不同对象决定的。论说文要揭示客观规律、表达作者的认识,这就要求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达到目的;而记叙文主要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表达作者的体验和感受,这就只能侧重用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叙述、描写和抒情等手段来具体表现。反映生活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区别论说文和记叙文两种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

第三,表达的作用不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诉诸人们感官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晓之以理”,后者是“动之以情”。如果说,论说文是通过严密的说理,唤起人们的理智,那么,记叙文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

第四,构成的要素不同。说理的文章要写出说的是什么理、用什么证明、怎样证明,三者缺一不可。记叙性的文章,无论是记人还是叙事,都要写出是什么人、什么事,事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如果不交代清楚,记叙就不完整,内容就说不明白。这就是记叙的“六要素”。

第五,语言的运用不同。不同的文体在语言的运用上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比如都要求准确、简明;但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也会有某些不同的重点要求。比如,论说文更多地需要严密、犀利,而记叙文则更需要生动、形象。如果在语言的运用上与文体要求不协调,那就是不得体。而“得体”则是不同文体在语言运用上的最基本最实际的标准。

必须明确,上面列举的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是从不同的侧面区别文体界限的重要标志,这是不容混淆的。区别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掌握文体知识,在这里就是更好地掌握记叙文的特征,以便应用于记叙文的写作实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上述的不同点并不是绝对的,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常常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比如,客观事物的情与理,有时就是糅合在一起的,论事说理并不排斥情感的作用,形象描绘也往往隐含论事说理的表现力。又比如,在写作过程中,记叙文的构思常常要运用逻辑思维去认识生活,而论说文的表达则有时也会借助形象思维来剖析事理。了解不同文体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使作者提高构思和表达的能力。这对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记叙文的体式,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体式”,是指文章的不同样式,是文章外部形式上的特征。记叙文的体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日记、书信等等。这里所说的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为了认识和学习的方便,这里将比较复杂的记叙划分出来,称为“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抒情类记叙文,与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又是一脉相通的,很难也没有必要严格区分。

下面,我们就有关记叙文分类的一般知识和写作要求,分别举例作一些必要的解说。

记人叙事类记叙文。

这是一般记叙文的主体。记人、叙事密不可分。记人,就要写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无不表现为事件;叙事,就要写事件的过程,而任何事件的过程,又无不是人物活动的体现。所以记人和叙事类记叙文是很难截然划分的,有时甚至可以看成同一类型。尽管如此,记人和叙事,毕竟是两种不同倾向的记叙文,有必要加以区别。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写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有所不同。记人的记叙文着眼于写人,叙事是为了通过人物的行为、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面貌、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无须过多地渲染事件本身。

写景状物类记叙文和抒情类记叙文。

写景为主和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比较容易区别,困难在于写景状物类记叙文与抒情类记叙文的区别。这是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因此,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两类文章在体式上具有两重性:作为一般文章,被视为记叙文;作为文学作品,则可称为散文。要区分这两类文章,仍然要看其主要倾向。一般说来,如果以写景或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在此基础上的穿插和阐发,则应视为写景或状物类记叙文。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如果一篇文章,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作者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或象征,则应归为抒情性记叙文了。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在记人、叙事的记叙文中,有的比较单一,有的则较为复杂。这里将后者单独提出来作为一种体式来认识,因为这类文章最为常见,也是我们练习写作的重点。这种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有别于一般的记叙文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众多材料的组合。比较复杂的记叙,往往不止一个事件,而是若干个事件围绕中心的严密组合。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了对五个青年作家的怀念。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与白莽、柔石交往、诀别、思念等诸多事件,用来突出摆脱悲哀、以更好的方式纪念死者的主题。《汉堡港的变奏》写中国海员在汉堡港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德国人的赞誉;而这一主题则是通过中国海员在接货、装货、绑扎等一系列与德国人打交道的事件的记叙过程中得到表现的。

多种组合方式的统一。众多的材料要组合到一起,常常不是采取单一的记叙顺序,也往往不只是一种叙述方式,而是多样化的统一。这一点,是本册“思路与章法”学习的基本内容,我们将在后面具体论述。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采取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结合、用分段标号的形式统一的综合方式。朱自清的《威尼斯》,介绍威尼斯的自然风光和文物特点,采取空间顺序与事物性质顺序巧妙结合的方式,使记叙内容得到精炼而又完整的表达。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在复杂的记叙文中是较为突出的。如《包身工》,全文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记叙,叙述和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劳动生活;二是议论与说明,概括了包身工制度的由来、形成和实质。这两类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却在一篇文章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组合方式。茅盾的《风景谈》,是又一篇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范例。六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镶嵌在五次带有抒情性的议论中,把叙述、描写、抒情与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作品的主题。

请比较阅读下面两篇例文。

张恨水生活记趣

周家望

前不久,以《啼笑姻缘》《金粉世家》著称于世的已故一代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的遗像,在他的故乡安徽潜山含笑默对全国各地纷纷赶来为他纪念百岁诞辰的读者、学人。日前,笔者走访了张恨水先生的四子张伍先生,听他满怀深情地追忆着依然活在千百万读者心中的恨水老人。

张恨水一生勤于写作,笔力强健,在近50年的笔耕生涯中竟然写出了4 000余万字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堪居首位。人们素以“著书等身”赞许作家,张恨水先生的所著与他不矮的身材比起来,却是可以“著书倍身”了。

张恨水文章华彩,人却不苟言笑,不善交际。1930年,张恨水在上海发表了《啼笑姻缘》,轰动了上海滩,人们争相购买,一时间“洛阳纸贵”。张恨水的声名在各地读者心目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重庆时期,有一次张恨水先生携张伍到银行取款,被一群热心读者发现,蜂拥而上,围着张先生观望不已。张恨水却紧张得手足无措,赶忙携子“逃”了出来,到大街上他小声告诉儿子:“人的面孔被大家当作小说看是最难堪的事。”

话虽如此,张恨水也有“抛头露面”的时候。1933年湖北发生水灾,为了赈济灾民募捐钱款,张恨水粉墨登场参加义演,在京剧《乌龙院》一戏中饰演阎惜姣的情人张文远。张文远勾的是小花脸儿,这回却在戏单上挂了个头牌。张恨水一上台便得了个碰头彩,台上阎惜姣忽然问宋江:“听说你有个学生叫张心远(剧中人物叫张文远,与张恨水的原名仅差一字),小说写得可真不错,你怎么一篇儿也写不出来呀?”她这么一说,台下观众都“轰”地一声会心地笑了,宋江忙说:“那有什么,你只听说过状元徒弟,啥时候听说过状元师傅呀?”台下观众全乐了。

张恨水不仅戏唱得不错,还拉得一手“好胡弦”。每每随手拉起,其夫人便不觉技痒,引喉高唱。张先生便自鸣得意道:“我在‘吹箫引凤’。”张夫人却嘲笑道:“你的胡弦‘聊胜于无’。”此话虽是笑谈,却也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在采访中张伍先生对我说,老先生的琴艺实在不敢恭维。

张恨水先生一生嗜好颇多,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莳花养草皆是好手。每年元旦作画,除夕写诗,多少年来始终如一。此外,他一生不打牌,不喝酒,但吸一些烟,可能是写作时的必需品吧。老来他总结自己有“胡弦、书法、英语”三不精,“博弈、喝酒、猜谜”三不能,很是谦虚了。

张恨水先生一生爱书如命,“文革”初期老先生尚健在,他生怕藏书被抄,急得不知所措。想藏在大水缸里,又怕时间长了发霉;藏在床下,又怕人家一翻就翻出来;到底藏哪儿好呢?末了,老先生又把书重新搬回书橱里,然后在书橱的玻璃门上糊了两张大白纸,把书挡在里面,这才心满意足地吐了口气,觉得万无一失啦。这样的“此地无书”显然不可能逃过“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好在张夫人平日为人和善,不得罪人,没少周济街坊四邻,这才由当时革委会的大妈出面保驾,让张家幸免于难,没受到什么迫害。张恨水先生在“文革”第二年正月初七那天早上,坐在凳子上弯腰一提鞋,便悄然离去,无疾而终,享年72岁。

张恨水先生常以“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教育子女,令他们终生享用不尽。四子张伍先生是中国京剧院的编剧,家学渊源,颇有乃父风范。二十几年来苦心搜集整理,笔耕不辍,终于在去年出版了《张恨水全集》的小说、散文部分,约1700万字,共70卷之多。张伍先生还告诉我,近日,由他撰写的《张恨水传》已编著完毕,即将出版问世。

另外,安徽人民已在张恨水先生的故乡修建了“张恨水纪念馆”;中央电视台还将摄制播放由张恨水先生的名著《金粉世家》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这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纪念这位离开我们28年、诞辰100周年的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

(选自《光明日报》1995年1月28日)

《张恨水生活记趣》是一篇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本文通过作者对张恨水儿子的访问,记叙了这位通俗小说家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文中先后写了作家笔耕勤奋、不苟言笑、爱好广泛、嗜书如命等生动的事例,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这位多产作家博学多才、幽默风趣而又有点执著迂阔的生活旨趣和性格特点。这众多的材料是如何围绕中心组合起来的呢?细读文章,除了开头、结尾总写作家的文学成就以外,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即作家生活历程的顺序来记叙各个事件的。同时,每一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作者突出了某一个方面的趣事。从全文看,又构成了按事物性质来安排顺序的结构。因此,全文采取了时序与事趣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在表达手段上,本文正像张恨水的生活情趣一样,丰富多彩,达到了多样化的统一。写作家的成就,用的是叙述手法;写作家的幽默风趣,多引用原话或通过对话来显现;写作家的多种嗜好,多使用概括评述的语言;写作家爱书如命的执著,则用了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多种描写手段。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正是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

贝多芬怒撕乐谱

1770年,贝多芬出生在德国一个贫穷的家庭中,四岁时他的音乐天分便被父母发现。于是他的父亲亲自教他钢琴。

幼小的贝多芬每天都被粗暴的父亲强逼练习艰深的乐曲,只要稍有差错便要挨打。后来许多人认为贝多芬长大后听觉出问题,就是由于自幼被父亲打耳光所致。

稍大一点,贝多芬便跟随其他导师学习风琴、古键琴和小提琴等乐器。其后又随享有盛名的作曲家海顿学习作曲。年轻时贝多芬惊世的音乐才华,已被莫扎特所赏识。

贝多芬自己非常崇拜莫扎特,因为家境清贫,他非常努力地工作,并储下一笔钱。在16岁那年,他由故乡起程往音乐之都维也纳拜访当时31岁的大师莫扎特,当着他的面弹奏了一首即兴曲。接着,贝多芬又从莫扎特的新歌剧中选出一段来弹奏,莫扎特不由得从心底发出惊叹,并向朋友宣布:“各位,请留意这位年轻朋友。将来有一天,他的名字会传遍全世界。”

贝多芬25岁那年,在维也纳首次演出自己的作品,并立即成名。其后,他的作曲才华备受上流社会人士的赏识。可惜就在此时,他的听觉开始出现问题并日渐衰退。每逢乐团排练时,他非紧挨在旁边不可,否则乐器和歌声的高音部分便完全听不到。但是作为一位音乐家,贝多芬却不能告诉别人这个苦衷,难怪他说:“也许我是上帝所创造的东西之中最不幸的一个;然而,如果这就是我的命运,我只好继续忍受下去。”后来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以致双耳完全失聪,可他依然顽强地生活,继续从事音乐创作。

贝多芬享年56岁。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经典传世之作,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他九首交响曲中的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英雄”。

贝多芬对法国大革命非常关心,他对革命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平等、博爱,深表认同。而那时拿破仑开始执政,成为法国的新领袖。贝多芬对于拿破仑的骄人成就,非常尊崇,并决定为他写一首交响曲,即第三交响曲“英雄”。

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这首伟大雄浑的作品,立即送往法国大使馆呈献给拿破仑,并在总谱封面题上了“献给拿破仑”。

可是到了五月,一件令贝多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理想中的民族英雄拿破仑竟然称帝了。这件事对于满腔热忱的贝多芬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从此他认为拿破仑也不过是个庸俗之辈,非但不是民众的英雄,反而是个骑在民众头上的野心家!愤怒的贝多芬于是把总谱上题写着“献给拿破仑”的那一页狠狠撕掉了。后来在心情平复以后,他在谱上写上“英雄交响曲──对一位伟大人物的回忆”。1805年,此曲在贝多芬亲自指挥下在维也纳首演了。

“英雄”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长达50分钟以上,比当时一般交响曲长一倍多。全曲充满威严与柔情,是贝多芬众多作品中第一首包涵丰富精神内容的乐曲。他本人还认为此曲比他后来另一首驰名的“命运”交响曲更佳。

据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解释,“英雄”交响曲所表达的并非一般戏剧中的英雄,而是全人类所有坚强的、正义的、并怀着人类独有的爱心、悲悯和力量的真正英雄。事实上,贝多芬在曲中把最温柔的情感与最激烈的力量融合为一。

1812年,拿破仑终于在滑铁卢遭到惨败,成为阶下囚,并于1821年死在流放地。贝多芬闻讯后说:“我早在17年前就已为他写好了送葬进行曲!”他指的就是“英雄”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

(选自香港《明报》1994年12月6日)

如果将本文与《张恨水生活记趣》比较一下,在复杂的记叙文的组合和表达方式上可能会有更多的启示。两文都记叙了主人公的生平及其成就,前者重点在“怒撕乐谱”这一事件,后者则是生活中若干个趣事逸闻。正是由于内容重点和主旨的不同,两文在组合方式上就有很大差别。《张恨水生活记趣》是在张恨水生平及其成就的大背景下平列地记叙一件件生活趣事的,生命的历程与生活趣事融为一体。《贝多芬怒撕乐谱》则不同。本文在组合方式上,可以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写贝多芬的生平及其成就,后一部分写音乐家在创作上的特殊经历;先一般,后重点,前后连缀成文。一般的记叙,是按时序、多事件的组合;重点的记叙,则是纵横结合、多层次的组合。如前一部分生平的一般介绍,作者作了精心的选择:从小时的苦学、挨打,到年轻时才华的初露;从拜访莫扎特,到首次演奏一举成名;从听觉的日衰,到顽强地坚持创作,这众多的事件正是音乐家一生最主要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如后一部分围绕“怒撕乐谱”的记叙,有音乐家创作时的思想变化过程,有音乐家对作品本身内涵的不同阐释,有社会对英雄乐章的评价和赞誉。这些内容的表达,根据需要,交替使用了描写、议论、说明等各种手段,而以叙述作为纽带贯串全文,形成了平实的叙事风格。

练习六

【课内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丁香花下

黄秋耘

今年的暮春和初夏,我是在北京度过的。除了刮风天和阴雨天,我吃过晚饭后就溜达到中山公园,在紫丁香花丛中消磨掉整个黄昏。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子上,让那浓郁的花香弥漫在包围着我的气氛里,沉思着四十多年来像云烟一般的前尘往事。对于一个性情孤僻而心境寂寞的老年人来说,这恐怕是最难得的享受了。

一个熟悉而亲切的面孔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他的年纪和我差不多,是一家有名的出版社的老编辑:“怎么,老王,又是在这儿碰到你,你好像对紫丁香花有点特殊的感情似的。”

“唔,也许,紫丁香花这种淡雅而又有点忧郁的情调适合我的气质。”

“这恐怕不见得是唯一的原因吧!”他狡黠地眨着眼睛:“在你的一生中,说不定有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和紫丁香花有点什么关系。比方说,在年轻时候,你是不是认识过一个像紫丁香花一般忧郁的姑娘?”

像我这么一大把年纪,距离“灰飞烟灭”的日子已经不很远,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保密”了。而且,像这样美好而纯洁的回忆,多让一个朋友知道也未尝不是好事。我们并肩坐在长椅子上。我稍微沉默了一会儿,就开了腔,那位老先生居然全神贯注地在倾听着。

“说起来,这是44年前的事了。和我同时代的人也许还会记得,1936年3月31日,北平的大、中学生在沙滩北大三院开过一个追悼在狱中受刑病死的战友郭清的大会,会后举行抬棺游行。我和六七百个同学参加了这次游行。我们的队伍从北池子走到南池子,就跟上千名反动军警碰上了。他们挥舞着警棍、皮鞭和大刀片向游行队伍冲击;而我们却赤手空拳,只能用几根竹竿招架着。经过一场剧烈的搏斗,我们终于被冲散了。当场逮捕了50多个同学之后,反动军警还穷追着我们,几乎是两三个撵一个。我在前面跑,两个警察在后面追,我后脑勺挨了一下警棍,鲜血渗出了便帽,滴在天蓝色的大褂儿上,前后都有斑斑点点的血迹。幸亏我在大学里是个运动员,终归跑得比他们快些,一眨眼就把他们拉下了100多米。我窜过几条七枝八叉的胡同,跑进北池子南口的一条小巷里,眼看着有一户人家虚掩着门,我推开门一闪身躲了进去,反手就关上了门。当时我浑身都是污泥和血迹,脸上也是红一块花一块的,不像个人样。院子里收拾得挺干净,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过了半晌,门帘子一掀开,走出来一个很文静的姑娘,小个子,大眼睛,年纪看来还比我小一两岁,大概是个高中生吧。她看到我这个模样,吓了一跳,但还是很镇定地问我:‘您怎么啦?哪儿受的伤?’

“‘我是个学生,刚才去参加游行,被警察打伤了。他们要抓我。借您这儿躲一躲,行不行?假如您不同意,我马上就出去。’

“‘您不能出去。这个样子出去,岂不是自投罗网?来!让我先给您包扎一下。’接着,她把我领进屋里,拿出绷带和药棉,上了药,熟练而轻快地给我包扎好伤口,用酒精擦干净我的脸孔,关切地问道:‘弄痛了您没有?不难受吗?’

“我整理整理衣服,站起来:‘不怎么痛啦!我可以走了。’

“她拦住我:‘不行,您身上有血迹,警察会认出来的,得换上衣服,戴上呢帽!’她从衣柜里拿出一件蓝布大褂儿和一顶旧呢帽:‘是我大哥的,您穿戴上大概还合适,他个子和您差不多。’

“我一再推辞,她有点生气了:‘唉,您这个人呀,真是个书呆子!生死关头,逃命要紧嘛,还顾得上那么多礼数?’

“我走出这户人家,回头望一眼门牌号码。靠着蓝布大褂和呢帽的掩护,谁也看不出我是个被打伤的‘逃犯’,拐了个弯,到了骑河楼清华同学会,坐上直开清华园的校车,我就这样安然无恙地脱险了。

“我养好伤以后,总想着要把蓝布大褂和呢帽还给人家。直接送到她家里去吗?万一出来应门的不是她而是别人,那我该怎么说才好呢?我只好写了一封短信,请她在下一个星期六的傍晚亲自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旁边的紫丁香花丛附近,取回我借去的大褂和呢帽。收信人的姓名只写着‘大小姐’收,落款我没有写,因为那天在匆忙中我们谁都没有请教过彼此的尊姓大名。

“我们终于在紫丁香花下见面了。她很大方地走到我面前,稍微点点头示意。

“当时我还是一个十分腼腆的小伙子。我总觉得,随便询问一个不认识的姑娘的姓名或者介绍自己的姓名都是不太庄重、太唐突的。我只是激动地对她说:‘非常感谢您的帮忙,那一天,要不是换了衣服,我一出门就会被捕的。胡同口有两只穿黑制服的狗在守着呢!’

“‘别客气!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其实这些旧东西您大可不必还给我。’

“‘我怕您不好向您的大哥交代!’

“‘不要紧。他不是经常穿戴的。再说,他和您一样,也是个大学生。他是爱国的,不过,没有您那么勇敢。’

“她将手上的纸包递给我:‘给,这是您那天换下来的布大褂和便帽,上面的血迹我给洗掉了。多可惜,这是志士的鲜血啊!’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当时有一支流行的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开头有一句歌词:‘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其实,您也大可不必还给我。这件血衣,留下来作纪念不是很好吗?’

“她稚气地笑着说:‘您叫我搁在哪儿呢?假如家里的人问起来,我又该怎么说才好呢?这件事,除了咱俩,现在还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我爹是个好人,在中学里教书,他胆子小得要命!假如让他知道了……’

“她默默地望了我一眼,好像要记住我的容貌似的。但很快就说:‘假如没有什么事,我该走了!’临别时我们轻轻地握了握手,手指尖仅仅接触到对方的手指尖。她走到离开我约莫十多步的地方,迅速地回过头来望了我一眼,好像有点依依惜别的样子。她那轻盈而苗条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苍茫的暮色和茂密的紫丁香花丛里面了。我猛地想跑上前去跟她多说几句话,至少问清楚她的姓名,但我终于痛苦地克制住自己,我不愿意株连她,因为我还随时有被捕的危险。

“这就是全部事情的经过,要说是‘爱情’吧,恐怕算不上;要说是友谊呢,又和普通的寻常的友谊不太一样,好像多了一点什么东西──革命的情谊,一种患难与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谊,这是人世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不知怎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40多年了,每当我一看到紫丁香花,一闻到紫丁香花的香味,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个人,仿佛又看到她那消逝在紫丁香花丛中的身影,仿佛又听到她离去时轻轻的脚步声。”

听完了我的故事,那位老先生无限感慨地说:“在我们一生中,生活有时会像河流一样,和另一条河流遇合了,又分开了,带来了某一种情绪的波流,永远萦绕着我们的心灵……淡淡的,却难忘!唉!怪不得你那样喜欢紫丁香花。不过,你真是个古怪的老头儿,在斑白的头发底下还保持着一个20岁小伙子般强烈的感情,这样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选自《丁香花下》,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记叙文?结合本文简要说明这类记叙文的基本特征。

2.本文在组合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原文略加说明。

3.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试举例加以说明。

【课外练习】

每人选一篇没有学过的精彩的记叙文,由学习委员汇集,出一期《记叙文汇萃》的大型壁报,辟“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抒情类”三个专栏,并适当选登几篇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