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禽流感的治疗:怎样辨证施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41:28
怎样辨证施治 刘 韵 远
 临床怎样辨证施治?刘老有以下见解和看法:

  (一)什么叫辨证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

  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

  (二)什么是施治

  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三)怎样辨证施治

  1、辨病位

  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它的病因、病位,同时要注意到相应的病因病机。例如病位有表与里、脏与腑、气与血、上焦与下焦、太阳与阳明,实际上就是辨病位之所在。《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因而截之,中者药泻之于内,……”。

  2、辨病因

  (1)因寒而病之寒证。

  (2)因热而病之热证。例如痰热蕴肺、痰热阴肺,病机不同,病位机同。

  (3)因虚而病之虚证,如脾虚作泻与湿热伤脾,亦为病因不同而病位相同。

  (4)因实而病之实证,如阳明病之实证,与胃肠积滞,病因病位同。

  《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际上就是一种病因疗法。

  中医学的病因、病位,实际上是指机体内,特别是脏腑的病理变化的综合反应。关于病位,并非专指某个局部出现的症状,而是指某一症候群的综合反应。如血虚头晕,病位在头,病因并不在头,而在血虚。又如表虚自汗怕冷,病位在表,病因不在表,而在气虚。此外,还有相同的病因病位,如高血压和肝炎,都出现肝肾阴虚之证。

  3、辨病机

  例:肺—宣发:向上、向外、主升、主散。

      肃降:向下、向内、主降、主敛。

      清肃:清气、肃降。 清润: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举例:肺系疾病的辨证施治:

  上自鼻喉,下至肺脏,也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治法有宣肺闭、降肺气、清肺热、泻肺实、润肺燥、温肺寒、敛肺阴、补肺虚等等,归纳之,不外乎辨虚、实二证。

  肺实证: 邪气盛则实,实则有邪。

  (1)风寒闭肺:

  风是病因,寒是病性,闭是病机,肺是病位。

  主证:发热或无热,怕冷或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咯痰稀白或泡沫,舌质不红,舌苔薄白,脉浮。

  辨证:寒邪束表,肺失宣透。

  治法:散寒解表,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

  方解:通过宣降肺气,补泻同用,标本兼治,来扶正祛邪。

  苏叶加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散风寒,化痰止咳;前胡加桔梗:宣肺止咳;枳壳加杏仁:降气止咳;茯苓、化红、半夏:利湿化痰,佐以健脾;甘草与大枣:健脾和中。

  刘老临床常用:荆芥加防风:祛风解表;杏仁加桔梗:宣降肺气:干姜加细辛:温散肺胃;苏子加白芥子:降气化痰。

  (2)痰热蕴肺(或肺胃热盛)

  主证:发热汗出热不解,咳嗽较重,伴喘促发憋,鼻翼煽动,痰黄粘稠,或流黄涕,口渴咽干,尿赤便干。咽喉肿痛,舌质红,舌尖边红,苔黄略厚,脉滑数(或洪大数)。

  辨证:痰热蕴肺,肺清失肃。

  治则:清泻肺胃,止咳平喘化痰。

  方剂:

  轻型:桑菊饮加减。

  重型:麻杏石甘汤加贝母瓜蒌散。

  肺胃热盛明显者可用小承气汤。

  热重伴咽喉肿痛、肺胃热盛,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傅景华

 

  要想知道中医是怎样治病的,先要知道中医学是怎样认识疾病的。中医学讲疾病是由邪气所引起。那么什么是邪气呢?“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是指自然和生命过程中的各种运动方式。自然和生命过程中各种运动方式的失和,都被称做“邪气”。如外邪指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过程中各种运动方式的失和状态,内邪指寒、热、虚、实、燥、湿等生命过程中各种运动方式的失和状态。这里指的是运动方式、相互关系、失和状态,而不是指具体的物质性致病因素,以及其所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即西医学所谓的病因和病理。当然,中医学也并不排除对物质性致病因素的认识和描述,但这里说的只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学认为,这种失和状态是导致疾病出现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应该重点调节这种失和状态,只要达到正常的和谐状态,疾病自然就消失了。这就是中医学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理论来源。中药治疗,是“以药之偏,调人之偏”,即用药物气味的偏性,来调整人的生命活动的失和状态。如属寒的病态,用偏于温热的药物;属热的病态,用偏于寒凉的药物;属虚的病态,用偏于滋补的药物;属实的病态,用偏于攻泻的药物;属燥的病态,用偏于甘润的药物;属湿的病态,用偏于辛燥的药物等。此外,根据病态演变的趋势,如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开合聚散等,通过汗、吐、下、和、升、降、收、消等因势利导的方法,祛除邪气。还要根据病态发展过程所处阶段不同的时势,如三阴三阳六病、上中下三焦、卫气营血等,而因时制宜地进行治疗。这就是中医学“求其所属,伏其所因,导其势以使其和”的治疗大法。

  其它治疗手段如针灸、按摩、气功、导引,以及饮食、起居、精神调摄等。都是为了通过疏导经络、调和气血、安心定志、修神养性,使失和无序的异常状态,恢复到和谐有序的正常状态。人的生命活动进入这种和谐有序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状态,疾病自然而然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说,中医学不是治病的医学,而是治人的医学,中医治人,其病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