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斑痣能自愈:金洲随笔:课堂教学的N个细节(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10:49
金洲随笔:课堂的N个细节(27)2007-07-02 19:36, 郑金洲, 1072 字, 3/266, 原创 | 引用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不知各位同行注意到没有,就是那些高高举起手来的孩子,常常获得比那些举手“斯文”、“低调”的孩子获准回答问题的几率要高。老师提出问题后,环顾四周,那些高高举手甚至嘴里忍不住发出急促声音的孩子,首先进入老师的视野,老师也常提问这些孩子来对问题作出回答。

高高举手的孩子获准回答问题的几率高(27)

郑金洲

 

课堂上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不知各位同行注意到没有,就是那些高高举起手来的孩子,常常获得比那些举手“斯文”、“低调”的孩子获准回答问题的几率要高。老师提出问题后,环顾四周,那些高高举手甚至嘴里忍不住发出急促声音的孩子,首先进入老师的视野,老师也常提问这些孩子来对问题作出回答。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种现象是不是普遍,我不敢断定,但课堂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老师愿意让这样的孩子来回答问题?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老师提出问题后,需要有学生应答,这样教学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教师的教学也才能“有序推进”。问题提出后,那些高高举手的孩子首先进入老师的视野,在有其他老师或者专家听课的时候,教师多少有些紧张,也需要有学生回答问题,以缓解自身的压力。如此一来,那些高高举手的孩子,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也就正常了。

二是,高高举手的孩子,一般说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已经经过思考,至少自己觉得已经胸有成竹了。他们的成竹在胸,对问题答案的笃定,通过高高举手和口中发出的急迫的声音表现出来,这样的期望传递给了教师,教师自然也意识到了学生传递的信息,他也正在寻找能够回答出问题的学生。两者“一拍即合”,由高高举手的孩子回答问题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是,在有些课堂上,一旦有其他教师或专家听课,我们的任课教师就会暗中作出这样的安排:对老师的提问能够作出回答的同学,要高高地把手举起来,而没有思考出答案的同学也不能“甘于落后”,也要把手举起来,只不过要把手举的低一点,这样的话,老师就很容易区分哪些同学能回答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高高举手演变成了一种信号,一种只有上课者与学生了解的一种暗语,不知情的只有听课的教师或专家。

    三种情况,性质有些不同。对前两者,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然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有意设计和改进,并且,只要不再将问题答案的寻找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指向,既关注目标的实现,也关注过程的展现,那么,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件难事。对最后一者,问题不太简单,甚至不再仅限于教学范围内,也就是除了教学上的要求之外,还参杂了不少职业道德与规范的因素,弄虚作假,虚以委蛇,做表面文章,这对教师来说,都是不应该有的行为。教人求真,自己要真;教人唯实,自己要实;教人诚恳,自己要诚。这样的道理,我想作伪者也是心知肚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