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煲汤的做法大全:扎实做好《陕西省志·大事记》编纂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9:33:59

扎实做好《陕西省志·大事记》编纂工作

作者:史天社

 

     按照编纂方案,《陕西省志·大事记》(1949-2009)(以下称为《大事记》)分为两部分进行编纂。一是修订补充首轮《大事记》1949-1989年部分;一是新编1990-2009年部分。前一部分从2009年2月份开始编纂,现已完成初审稿;后一部分从4月16日开始编纂,到6月20日完成资料收集和草稿,进入总纂阶段。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编写组完成《大事记》后一部分的资料收集和56万字草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要看到,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为了保证编纂质量和效率,应该统一安排,协调一致,扎实做好《大事记》总纂和审稿阶段的工作。

    一、编纂的流程和方法

   《大事记》新编部分由省地方志办公室抽集在职干部组成编写组编纂。编辑人员都是年轻同志,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绝大多数是研究生或在读研究生。这是省地方志办公室多年来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直编志书。根据二轮修志的条件和特点,《大事记》编纂方案提出按项目管理、网上数字化修志组织编纂工作,制订了相应的工作规范和制度。包括分类收集、管理、编辑资料办法;责任编辑编年包干办法;项目管理办法和数字化、信息化修志办法。在几个月的实际工作中,这些制度和办法得到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说,编纂《大事记》,一是靠编辑人员的素质和热忱;二是靠编辑人员的职责和制度;三是靠编纂流程和方法。其中,责任心是前提因素,制度措施是激励保障,编纂流程和方法是管理调度。在实践中形成的较明晰的编纂流程大体分为11个主环节、1个方案制订环节、1个资料筛选环节和8个修改环节,具体流程示意如下:

    在编纂流程中,包含有三条主线:一是编年包干主线,即在从前到后的每一个环节中,责任编辑都要在编写组及主编总纂人的指导下,对自己所分包的年份全程参加编辑修改工作,并对质量负责;二是资料主线,即资料收集、补充、订正、增删等贯穿于编纂过程的始终,其中包括资料分类、大事分类检查的环节程序;三是反馈主线,即流程的环节之间具有反馈功能——相邻环节之间有反馈功能,所有环节之间都具有反馈借鉴功能,以及时鉴别、核对、补充资料和史实。以上机制实际就是一个有机的双向互动修志机制。目前,编纂进程到第三次修改稿。如果从资料长编算起,实际上这已是第9稿了(其中“修改”环节是指责任编辑在总纂人指导下的修改,形成的稿件再经总纂人修改形成“第一稿”、“第二稿”等,故毛算成了9稿)。从现在到出版稿,还有近一半的修改编辑任务要去完成,可见编纂任务之艰巨,应该要求更高更严一些才行。采用这样的编纂流程和方法,主要是为了慎重起见,也是为了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和培养锻炼编辑队伍。在实践中,要将这种编纂流程和方法坚持下去,并总结完善,使之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来。

    二、总纂阶段的任务和要求

   从草稿到初审稿是总纂阶段。总纂阶段主要有四各方面的任务和要求:

  (一)重视资料。资料是志书的生命。由于《大事记》是基于现有资料进行编纂的,所以,资料问题尤为重要。必须将资料工作放在第一位,落实到志书编纂的始终。在前期的资料收集阶段,已就资料收集、分类、管理、使用等作出了明确的安排,总纂阶段依然应该重视资料工作。为此,在总纂阶段,编辑人员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充实资料,即按照总纂规划的志书结构内容,继续搜集补充资料;二是检点资料,即按照涵盖第二轮《陕西省志》的记述范围,兼顾市、县地方志书的记述范围,重点突出改革开放全面深入阶段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重大事项等三个要求,分类检点稿件采用的资料,发现资料不齐、不全、不深、不细等问题;三是核实资料,即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鉴别资料的真实、完备,纠正、补充资料内容。大事记每年末都有一条当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记述,这是一个特点。为求真实,我们请省统计局提供了近20年的统计数据。其他资料也都取至权威部门、党报和重要文献。为便于核对,有资料和事条都注明了出处。

  (二)端正文风。文风是志书灵魂。编纂大事记要有整体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记大事。大事记要体现地方志书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坚持为国修志、传承文明。要力戒浮夸、空洞、不实的问题。如草稿中原有“是日,华山旅游风景区内出现老虎。”就不确切。如果是以讹入志,就会出大问题。大事记,重在于一个“记”字,要求客观地记、白描地记。大事记只记述已发生或已完成的大事。不作大事点评、大事分析,不作未来预计、成效预期,不作经验介绍、工作总结。因此,大事记编纂方案中明确的13项原则标准和规范,应该认真遵照执行。特别强调,要语言简洁,文风朴实;遵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陕西省第二轮三级志书行文规范》、《陕西省第二轮三级志书出版规范》和《大事记》(1949-2009)凡例及其行文规范。

  (三)删繁就简。生活丰富多彩,社会飞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大事情应接不暇。地方志书如果要用有限的文字和篇幅充分反映改革开放时期整个陕西的历史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只有以大事记的独特体例、题材,选好视角,简要记录、记述事件,才可能做到简洁、精当、精彩,达到预期的目标。《大事记》是一种编年体的、具有综合概述性的地方志书,是反映省情的资料书、历史书。第二轮修志,仍将大事记列为《陕西省志》的卷首,旨在以大事记的形式展示新中国建立以来陕西省各行各业的发展脉络,通过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勾勒出陕西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为第二轮《陕西省志》铺垫作引,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历史借鉴、智力支持和信息服务,为建国6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所要求的大事记,定位是很清楚的了。因此,必须始终注意体现、保持大事记的特色。但是,由于大事记是有多个编辑分别包年编辑的,编辑照顾的重点是志稿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琐碎、不系统等问题。保持大事记的特点,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按照凡例、规范以既定标准筛选资料。我们建立的大事记资料库中,收集了数百万字的资料,每一件事情都有价值,如何取舍?应该按照大事记的总体目标来衡量选材,通过一个个事件来反映、折射宏大壮美的社会生活的历史场景。二是搞清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重要节点,整合事件或事物,采取集中记与分散记相结合的办法,既照顾事件的完整性,又照顾事物的连续性、历史性,删除重复内容,去掉无关内容,达到精炼简洁的要求。记事体例以编年体为主,个别事件采用纪事本末体,是一个必要手段。简化称谓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

  (四)精炼文字。语言文字是修志的工具。语言文字精炼,是编纂大事记的基本要求。应该追求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含义,做到言简意赅,言约而事丰。记述一件大事,首先应该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必要因素。做到即使简略若干要素亦可表达明白。其次应该注意把握事情事理。照顾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合理性,做到符合逻辑关系和客观事实,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记述事件。三是使用规范的语体文。尽量采用“白描”的语言形式,不用虚词修饰又要用语生动,增强可阅读性。四是力戒罗嗦。不说“车轱辘话”,不摆“龙门阵”,争取做到一句话讲一层意思,增大语言的信息含量。

  三、审稿的程序和措施

  尽管《大事记》是省地方志办公室的直编志书,也要严格履行初审、终审和审验制度。

  由于《大事记》分两部分编纂,有多个编辑组稿,为了统一体例、统一文风、统一质量,特增加总审稿人制度。聘请熟悉陕西省情、擅长文字工作的专家担任总审稿人,提前介入审稿程序,提出审阅修改方案和意见。

  按照编纂方案的进程安排,9月底应该拿出初审稿。近期要集中编纂人员深入研究,发现问题,继续补充资料,及时进行修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审稿是对成果的检验,是修改完善的指南。按照第二轮修志有关规定,组织大事记初审稿、终审稿和审验稿的审定。及时联系出版社送审。进入审稿阶段,应集思广益,精益求精,既要抓紧进度,更要确保质量。

  彼岸在前,同志努力。以上意见,仅供参考。(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