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乡》读后感:分数应用题常见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6:59:43
在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四步法”只是基础的分析思维,还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来解题。除了画图法外,还有以下几种解题方法

 

  (一)对应法

 

   小学四年级奥数中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对应法解应用题。对应法的核心思维是:不仅数字可以列竖式进行加减,算式也可以列竖式加减

 

   例:学校安排一批学生到图书馆借书,如果男生增加1/5,人数将达到52人,如果女生减少1/5,人数是42人。这批学生原有多少人?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找出下面两个数量关系式:

          男生人数+1/5的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 52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1/5的女生人数 = 42

   这两个式子对应相减(竖式相减),得:

              1/5的男生人数+1/5的女生人数 = 10

           即  1/5 ×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10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10÷ 1/5=50(人)

 

   (二)转化法

 

   当题中出现多个单位“1”时,我们可以把不同的单位“1”转化成统一的单位“1”

 

   例:小明、小英、小丽和小华四人爱好集邮,小明的邮票数是小英的1/2,小英的邮票数是小丽的1/3,小丽的邮票数是小华的1/4,已知四人共集邮132张,小明集邮多少张?

 

   解析:按照“四步法”,题中有三个不带单位的分率,它们的单位“1”分别是小英、小丽和小华;肯定用除法;题中只有一个带单位的数量:132张,列式一定是用132去除;132是指四人集邮总数,应除以四人的分率总和,题目最关键就是要把四人的分率表示出来,由于存在不同的单位“1”,首先必须把不同的单位“1”统一成一个单位“1”。有正确的思路,才知道该做什么

     把题中三个单位“1”,统一转化成以小华的集邮数做单位“1”。小华是单位“1”,根据“小丽的邮票数是小华的1/4”,小丽就是1/4;根据“小英的邮票数是小丽的1/3”,小英就是:1/3 × 1/4= 1/12;根据“小明的邮票数是小英的1/2”,小明就是:1/2 × 1/12=1/24,现在四人的分率都表示出来了,可以除了。

   132÷(1+ 1/4 + 1/12 + 1/24)

  =132÷ 11/8

  =96(张)

算出来的是单位“1”:小华的邮票张数,小明的张数是:96× 1/24=4(张)

 

  思考:为什么要挑小华的邮票张数做统一的单位“1”,可不可以把三个单位“1”都统一成小英的邮票总数或小丽的邮票总数?去试试!

 

  (三)假设法

 

   解题思维及方法,请阅博文“假设法的应用”

 

   例:某修路队三天修完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多150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5少100米,第三天修了195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

 

 解析:按“四步法”,单位“1”是全长,用除法,题中带单位的数量有三个:150米、100米和1950米,到底用哪个去除,关键是要找到它们对应的分率。除了画图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假设法来找相对应的分率。

假设第一天只修了全长的1/3,没有多修150米;假设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5,没有少修100米,那么,三天要修完全长,第三天必须要修(1950+150-100)=2000米。很容易求出第三天的分率:1- 1/3 – 2/5 = 4/15

  2000÷ 4/15 =7500米,就是单位“1”全长

 

(四)把分数看成比的方法

 

    分数可以转化成比,把比当份数,也是一种好的解题方法

 

   例  学校田径队有35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多少?

 

   解析:“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4”转化成比,就是: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之比是3:4,女生人数是3份,男生人数是4份,总共7份,总共35人,每份就是35÷7=5人,那么,女生人数就是5×3=15人

 

  (五)抓住不变量的方法

 

    一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会出现许多数量前后发生变化的。这时的解题思维是:在这些变化中抓住不变的量,将不变的量作为标准,有目的地转化数量关系来找到解题的线索。不变的量可能是某一部分量不变,也可以是和、差不变,视题目具体情况而定

 

   例1 某车间的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1/2,若调走21个男工,那么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1/2,这个车间的女工人数是多少?

 

   解析:按“四步法”,题中单位“1”有两个:男工人数和女工人数,但男工人数前后发生了变化,“抓住不变量”,由题意可知,女工人数不变,把它作为单位“1”,把“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1/2”转化成“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2倍”,这时两个单位“1”统一了,可以除了。21是指调走的男生,必须找出调走男工人数的分率。原来男工人数的分率是2,现在是1/2,说明调走了(2- 1/2 )=3/2, 21÷ 3/2=14(人),就是单位“1”女工的人数

 

    例2.甲乙两个粮仓,原来甲存粮吨数是乙的5/7,如果从乙仓调6吨到甲仓,甲仓粮的吨数是乙仓的4/5,原来甲乙两仓各有粮多少吨?

 

   解析:按“四步法”,乙仓是单位“1”,肯定用除法。但乙仓存粮前后发生了变化,“抓住不变量”,两个仓的存粮总和不变,把它当作单位“1”,题中的条件都转化成以总存粮为单位“1”。

   “原来甲存粮吨数是乙的5/7”,说明原来乙是7份,甲是5份,总共是12份,甲占5/12,乙占7/12;“甲仓粮的吨数是乙仓的4/5”说明调走了后,甲是4份,乙是5份,总共9份,甲占4/9,乙占5/9。题中带单位的数量是6吨,是指乙调走的吨数,乙调走的分率是(7/12 – 5/9)= 1/36 相对应,可以除了。

       6÷ 1/36 =216吨, 就是单位“1”总的存粮

那么,原来甲仓:216× 5/12 = 90吨,乙仓存粮:216× 7/12 =126吨

 

    例3.有两根蜡烛,一根长8厘米,另一根长6厘米。把两根都燃烧掉同样长的部分后,短的一根剩下的长度是长的一根剩下长度的3/5,每段燃烧掉了多少厘米?

 

    解析:依“四步法”,单位“1”是长的一根剩下的长度,用除法。由题意可知。这两根蜡烛长度的差没有发生变化。燃烧前与燃烧后两根蜡烛都是相差8-6=2厘米。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找出2厘米所对应的分率,也就是两根蜡烛燃烧后相差的分率。“短的一根剩下的长度是长的一根剩下长度的3/5”,长的一根剩下的长度为单位“1”,那么短的一根剩下的长度就是3/5,相差1- 3/5= 2/5,现在可以除了

2÷ 2/5=5厘米,就是单位“1”长的一根剩下的长度,说明燃烧掉了8-5=3厘米

 

   (六)还原法

 

   在三、四、五年级奥数中,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还原法,它最核心的思维是倒推思维

 

   例:3只猴子吃篮子的桃子,第一只猴子吃了1/3,第二只猴子吃了剩下的1/3,第三只猴子吃了第二只猴子剩下的1/4,最后篮子里剩下6只桃子。问原来有多少只桃子?

 

   解析:从最后剩下的6只桃子,进行倒推

   6只桃子占第二只猴子吃剩下后桃子数的1- 1/4=3/4,6÷ 3/4 =8只,就是第二只猴子吃剩下的桃子数;8只桃子占第一只猴子吃剩下桃子数的1- 1/3= 2/3,8÷ 2/3=12只,就是第一只猴子吃剩下的桃子数;12只桃子占篮子桃子数的1- 1/3=2/3,12÷ 2/3 =18,就是原有桃子数了。

 

 (七)方程法

 

   在解任何应用题时,方程都是一种不能忽视的备用方法

 

   例 某校有学生465人,其中女生的2/3比男生4/5少20人,男生有多少人?

解析;设男生为x人,女生就有(465-x)人

     从“女生的2/3比男生4/5少20人”找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女生× 2/3+20=男生× 4/5

列方程     2/3 ×(465-x)+20= 4/5 ×x  解得x=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