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ppt: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买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0:47

  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但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我们的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如何进一步激发和扩大图书消费,不仅事关中国能否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更关系到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不买书不是件好事,感觉就像饭前不洗手一样,是和文明习惯相悖的。有很多数字可以证明这种耻感:比如中国人均图书消费量,在1990年的时候,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如果拿到全世界去比较,则更要不好意思,比如中国人均的阅读量是5本左右,而韩国是11本,日本是40本。按照“仓禀实而知礼节”的传统逻辑,或者物质文明推动精神文明的现代逻辑,似乎很难理解一个年均GDP增速近10的国度,对书籍的消费如此“不思进取”。

  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人天生爱读书,也没有人天生对书籍有仇。“人均购书量增长缓慢和我们长期在计划经济时代养成的图书消费习惯有关系。”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认为,当时极低的图书定价和大量的免费宣传性图书使人们养成了不愿为阅读付费的习惯。这个说法颇为流行,但如果说“人们养成了不愿为阅读付费的习惯”,小前提就是阅读已经成为习惯,而如果阅读真的成了习惯,就算免费午餐终结,大家为什么不愿意为“习惯”埋单?

  有空喝喝咖啡、看看书,这样的生活当然人人爱;就算不是真爱书,暴发户还喜欢把书房塞得满满的,为什么我们的图书就是“卖相不好”呢?除了“免费习惯说”,还有人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抢走了很大一部分传统纸质图书的读者,但问题是,在电纸书等风靡之前,买书阅读就真的很火吗?

  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买书?也许原因并不那么纠结。古语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可见,读书向来是要考虑投入产出的。如果图书本身就浮躁得很,今天张悟本明天马悟本,阅读里的公信迟早也会透支干净;更要紧的是,如果读书不能实现其价值,阅读改变不了人生,就算一毛钱一本,读者也会越来越悭吝——而这,显然又不是图书自己能决定得了的。萝卜招聘、代际传承、先赋决定论、拼爹游戏……社会阶层的自由流动一旦被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一旦被弱化,图书上的纠结,就决非定价那么简单。

  因为不读书,有人说中国人现在已经进入“笨蛋时代”:没有常识的谣言,愣是有人信;长生不老的药方,愣是有人买。“人傻钱多”的印象,绝不是一个韩国歌星贴的标签——但这有什么办法呢,盗版图书就是打折到“买一送一”,还是赶不上三四流歌星的粉丝会。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买书?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另一个问题有个正解——读书,还有多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