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格1022:中国传统文史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5:15:01
8月20日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20)-“救人实是自救”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了一位普通人救人而获自救的事,至今仍很有启迪作用。特译述如下:

献县有一个姓史的人,人们叫他老史,而忘记了他的名字。老史为人虽然不拘小节,但磊落正直,看不起那种卑鄙无耻的小人。

这天,他从赌博场上回家去,走到一个集市上,看见从农村来的一家人:丈夫、妻子和幼儿,三人相抱,正在悲伤的哭泣。与他家相邻近的人介绍说:“因为欠了豪强的债,丈夫要把妻子卖掉还债。夫妻平日感情深厚,依依难舍;再加上幼儿还在吃奶,当此诀别之时,所以悲痛。”

老史问道:“欠债是多少?”邻人回答:“欠三十金。”老史问:“打算卖掉妇女是多少钱?”邻人回答:“卖五十金,给别人作妾。”老史又问:“能够不卖她,把她赎回来吗?”邻人回答:“刚写了文字契约,还没付钱,也没按手印,应该还能赎回。”老史立即把刚才从赌博场上赢得的七十金,交与她丈夫,说:“我给你们三十金还债;再给四十金,让你们回家维持生计。不要把她卖掉。

丈夫得到七十金。他们夫妇二人,对老史万分感谢。后来,把老史接到家中,烹鸡敬酒,热情招待。丈夫抽空抱走小儿,用眼睛示意妻子,叫妻子“荐枕以报”老史的大德;其妻点头,稍微对老史有所暗示;老史觉察了,立刻庄重、严肃的讲:“我老史从前做强盗,后来做捕役。杀人曾不眨眼。现在如果乘人之危,污人妇女,则太无人性。此事,实不能为!”掉头径去,不再絮言。


半个月后,老史的住处,半夜失火。那时正当秋收季节,家家屋上屋下,柴禾粮草都堆得满满的。风助火势,四面烈焰狂起。老史一家三口,自料无法逃出,与妻儿只好坐以待毙。他们忽然听到空中传来一个说话声:“东岳神发来急件,说明:速从原定应予烧毁的人家中,把老史一家给予除去,不可烧毁老史之家。”接下来就听到轰隆一声,老史家的后墙垮下来一个大洞,老史便左手牵妻,右臂抱子,一跃而出,象身上长了翅膀似的,跃出去很远。

等到大火熄灭以后,人们察看统计,被烧死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九成。老史一家都是幸存者。他家中的衣物粮食等等,都没有损坏。把后墙的洞补起来,很快恢复了原状。

老史的邻居们,都双手合十,为老史一家庆幸,并且讲出来:“我们当时还窃笑你老史是个傻瓜:把七十金,毫无意义的给了素不相识的人!没想到:你用七十金,救了你一家三口的命!应该感谢神灵保佑!

纪昀写到这里,特意说道:“我认为,老史一家,得神灵之佑,这是肯定的。此事捐金的功德,占十分之四;拒色、不污他人之妻的功德,占十分之六。


由此可见:救人实是自救;拒色,不污妇女,洁身自律,更是极为重要的做人之道。人之一言,众神皆听;人之一行,众神皆见。善恶必有报,时辰终会到!
 

10:24:04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19) -“坚忍不拔 行义天下”

墨子,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学者。墨子出身平民,人称“布衣之士”。他认为“义”是非常重要的,做人不能不讲“义”,行“义”就是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要把“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衡量价值高低的标准。

 

墨子从鲁国去齐国,和故人相遇,他对墨子说“当今天下没有人行‘义’,而你自己奔走四方,苦苦的宣传‘义’,你一个人不行啊,还是算了吧。”墨子说:“有个人生养了十个儿子,只有一个耕种,其它九个闲着,这一个耕种的不能不更加努力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去行义才对,为什么还劝阻我?”

 

有一次,墨子的弟子公尚过向越王介绍墨子,越王对公尚过说:“先生如能请墨子到越国教导我,我愿意分出过去吴国的地方五百里封给墨子。”公尚过回去告诉墨子越王的意图,墨子问:“你看越王能听我们的道理吗?”公尚过说:“恐怕不一定。”墨子说:“如果越王能实施我们的主张,只要有饭吃、有衣穿,跟其它大臣一样待遇就行,何必要分封的特殊待遇呢?越王不听我们的话,而只要我接受分封,这不是让我出卖义吗?”于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越国的分封。

 

墨子为了兴利除害,常常为了制止某一场战争而奔走。他的“止楚伐宋”的故事传诵千古:墨子听到公输班为楚国制造云梯要攻打宋国,非常着急,他立即从鲁国启程,连续奔走了十昼夜,赶到楚国的都城郢都,找到公输班说:“我听说你制造云梯准备攻宋,宋国有什么罪过?你不向楚王诤谏,不能算忠心。”公输班无话可说。

 

墨子见到楚王说:“宋无罪,却去攻它,不能叫仁德。”楚王说:“说的也是。但公输班已为我制造了云梯器具,我还是要攻宋。”楚王召见公输班,墨子解下衣带当城围,以木片当攻城的工具,公输班设计了九种攻城的方法,都被墨子九次解破。公输班办法已尽,而墨子守城的办法却没有用尽。

 

公输班无计可施,就说:“我知道还有一种抵御你的手段,但我不说出来。”墨子说“我已经知道你想的这一手段是什么,但我也不说出来。”

 

楚王忙问什么手段?墨子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想杀了我,楚国就可以攻宋了。然而我已经把守城的方法告诉了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他们已帮助宋国做好防守的准备。”墨子又讲了义可以使人互爱互敬,战将造成互相残杀,不能以大国欺侮小国、恃强凌弱的道理,最后使楚王和公输班心悦诚服。

 

楚王说:“好吧,请相信,我不攻宋了。”公输班对墨子说:“我没有见您之前,想得到宋国。自从见您之后,给我宋国,假如是不义的,我也不会接受。”墨子说:“其实你若是能够努力维护正义,不仅是宋国,天下都是可以托付的。”

 

鲁国国君很敬重墨子,一次和他讨论何为忠臣。鲁君认为,忠臣应该绝对服从,叫怎样就怎样。墨子指出,您说的忠臣不过是个影子而已。所谓忠臣应能正国君的偏邪,实行兼爱,不结党营私等等。

 

鲁君请教墨子:“我害怕齐国攻打鲁国,可以解救吗?”墨子答道:“可以。我希望您对上尊天敬神,对下爱护百姓,谦恭的礼交四邻的诸侯,然后令全国人民抵御齐国的侵略。这样,祸患就可以解救。除此别无他法。”

 

鲁君又请教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习,一个喜欢将财物分给人家,谁可以作为太子?”墨子答道:“这还不能知道。他俩也许是为赏赐和名誉而这样做的。钓鱼的人躬着身子,并不是对鱼表示恭敬。我希望主君能以做事基点为辨,把他们的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然后决定谁为太子。”

 

墨子怀抱“济世利人”的愿望行义天下,他不辞辛苦的周游列国,不仅极力宣传他的主张、学说,而且尽力制止非正义的、给天下百姓带来无穷灾祸的战争,他的只为义而不慕荣利的高尚精神追求深深鼓舞着后人。 

10:16:46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7月30日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18)-轻利重义 德胜凶邪

 

王忳,字少林,是汉朝广汉新都人。

 

王忳有一次去京师,在一空房子里遇到了一位病重的书生,心中十分怜悯,就悉心照顾他,书生对王忳说:“我准备去洛阳,结果生了重病,性命只在须臾之间了,我腰下有十斤金,愿意赠送给您,我死后希望您能将我的骸骨收葬。”

 

还没来得及问其姓名,书生就咽气了,王忳于是卖掉了一斤金,为书生筹办了殡葬,又将其他的金全部都放在了棺材下面,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王忳回到了家乡,几年后,县府将王忳任为亭长。就在王忳到任的第一天,一匹马跑到了亭中停住了,大风又吹来一条绣花被子落到了王忳面前。王忳向县官禀告了这件事,县官将马和被子都给了他。

 

王忳后来骑马到雒县,马竟然飞奔,带王忳进了他人的宅舍中,主人见了高兴的说道:“今天终于抓到贼了。”问王忳这马是从何而来,王忳于是详细叙述了事情经过,又说了被子的事,主人听后怅然良久,问道:“被子被旋风吹走,同马一起没有了,您有什么阴德能够得到这两样东西?”

 

王忳想来想去,可能是当年救助埋葬书生那件事,就说了出来,并且描述出了书生的形貌和埋金的地点,主人大惊,哭着说:“那是我的儿子啊!姓金名彦,要前往京师,但不知去了什么地方,谁知道居然是您安葬了他。您的大恩很长时间没有报答,这是上天用这种方式来彰显您的德行啊!。”

 

王忳将被子和马还给了金彦的父亲,彦父不要,又送了很多东西给他,王忳辞让没有接受。后来金彦的父亲让王忳领着一起去搬回金彦的灵柩,发现剩下的金子还都如数在里面。

 

心地善良,对不亲不识的路人倾心救助;轻利重义,面对巨额钱财不动心,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王忳因为有如此德行而得到上天巧报,人们知道了都对他十分赞赏和钦佩。

 

王忳后来被任命为郿县令,去上任时,到达斄亭,亭长告诉他这亭中有鬼,多次杀害过客,不能在这里投宿。王忳说:“仁义胜凶恶,道德除不祥,为什么要避开鬼!”随即住在了这里。

 

到了半夜,果然出现女鬼喊冤,但不敢为害王忳,王忳没有一丝畏惧,他向女鬼问清了冤屈之事,训诫它不准再害人,并替它洗清了冤屈,使罪人伏法,这个亭子从此归于平静。

 

王忳是位仁义道德俱全的正人君子,所以会得到天地神明的护佑,鬼魅都会对其避让三舍,这就是他所说的“仁义胜凶恶,道德除不祥。”看来鬼魅凶邪并不可怕,为人不知重德积德这才是最可怕的。

9:20:01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7月10日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17)-北周武帝灭佛受重罪

南北朝时代的宇文邕(公元543-578)做了北周武帝之后,禁止佛教的传播和信仰。他死后即被判官抓入地狱,受种种苦刑。他在生前曾灭北齐,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到了隋朝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8年),有个叫赵文昌的人,忽然暴死,但心头微温,家人停尸不敢入殓。赵文昌到了地狱,见到北周武帝宇文邕,身上带着三重钳锁,非常沉痛惨苦的问他:“你还认识我吗?”赵文昌回答:“我当年是您的侍卫官,日夜侍卫着您。”武帝说:“你既然是我的旧臣,你是暂时到此,不久即可回去。你回去后,替我对隋文帝说:我原先的各种罪过都快要偿还清了,只有锄灭佛法这条罪恶,实在深重,偿还不尽,至今未可赦免。希望隋文帝为我做一些功德,我借此福佑,方可得离地狱。”赵文昌答应照办,继续往前边走。见到一个大粪坑,里面泡着一个人。赵文昌问身边带领他的人:“这人是谁?”那人回答:“他是秦朝大将军白起,罪孽还没有受完呢!”后来,赵文昌就复活了。他把北周武帝的境况和请求,上奏给隋文帝。隋文帝下令,教天下百姓交一点钱,为北周武帝做功德,请僧侣诵念《金刚般若经》,并设斋供养天下僧侣三日。还命史官把这件事写入隋朝的国史。(事见《法苑珠林》)

且不论隋文帝教百姓出钱,为北周武帝消罪,这样做管不管用;但北周武帝锄灭佛法,在地狱久久受罪,这是真的;隋文帝敬信佛法,也是真的;赵文昌在地狱所见所闻,也是真的。因为隋文帝曾经教人把这事写入隋史,有文字记载,古代人多属纯朴老实,不至于开这样一个天大的玩笑。

11:00:21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16)-信佛不坚,后悔莫及

李德裕(787-849),唐朝大臣,武宗时任相国。他有时相信神佛,有时又不信。就是说,对自己有利时,他就信;对自己不利时,他就不信。在是否相信神佛问题上,总是将信将疑,犹豫不决。

一天,李德裕召请一位和尚,询问自己的吉凶祸福。和尚讲:“请你结坛,供奉佛像,我坐坛三日后,才能告知。”李德裕照办了,三日后,和尚讲:“你的灾祸未了,应去南方万里以避之。”李德裕大怒,训斥了和尚一顿。

第二天,李德裕又请来这位和尚,说:“我担心你上次所见不很仔细,请你再给我仔细看看。”和尚又坐坛三日,然后对他讲:“你南行的时间,不过旬月之间,无法躲过。”李德裕听了更加不悦,就说:“请问师父,你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你的话不是胡说呢?”和尚当即指着地下讲:“这下面有个石匣,挖地可得,足以证之。”

李德裕命人挖地,果见石匣,这才稍稍相信和尚。继而又问:“这次南行既然不可避免,那我还能北还吗?”和尚讲:“应该还能北还。”李德裕又问他:“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和尚讲:“相国一生应该吃一万只羊,现已吃九千五百只。你在南方吃不完五百只,所以会北还,归来后继续吃完。”

李德裕面色惨然的说:“师父果然神妙。我过去梦见在晋山中,十多个牧羊人对我说,这上万只羊,都是供你一生吃的。我记住此梦,但从未对外人言。今听师父也这样讲,可见冥冥之中,确有定数无疑。”

过了十几天,振武节度使派人送信来,并赠来五百只羊。李德裕收下羊后,忽然想起和尚的话,心中大惊,便将此事告诉了和尚。和尚叹道:“万羊之数已满,你恐难北还了。”李德裕问道:“我不吃这些羊,能避免吗?”和尚讲:“羊已收下,即为相国所有。”李德裕很是悲哀。

过了十多天,他被贬为潮州司马;接着,又贬为崖州司户,这回只好去南方了。去后,真的死在荒凉的边地,未能北还故居。死前,他很后悔:未能坚信神佛,未能及时虔诚的求教那位师父,以致错过了避祸求生的机会。(事据《宣室志》) 李德裕心中还是有点信佛的。如果他一点也不信佛,他请和尚来家中干什么?所以,还不能说他根本不信神佛。但他又确实在关键时刻,犹豫迟疑,不坚信、不诚信神佛,坐失良机了。和尚对他是有问必答的,如果他虔诚信佛,虚心求教,按和尚的话,早点去南方避祸。再说,身为相国,拒收贿赂,不收受所赠送的那五百只羊,还真的能够延长寿命更多。从这一点来看,拒收贿赂,廉洁奉公,确实有益于身心健康!而那些贪贿索贿之徒,又何尝不是在做折寿短命之举呢?

10:48:05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15)-神叫坏人遭灾,让好人避开

宋代著名学者洪迈在《夷坚丁志》第九卷里面,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值得认真阅览和思考。

钱塘江涨潮,以每年的八月十八日为最大,是天下十分壮美的景观。到了这一天,按照临安的民间习俗,大半的人都会去看潮。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的秋天,在涨潮的前两天傍晚,住在江边的居民中,有些人,听到天空中有人讲话:“今年应该在桥上死的人,有好几百,都是些邪恶、淫乱或不孝敬父母之人。这些该死的人中,按名册检查,现在还没有到的,你们要迅速催促他们来;不在这名册中的人,则要让他们赶快离去。”又听到空中有不少人回答:“是!是!”当地居民听到这些声音,又惊又怕,不敢讲话。

第二天夜里,住在跨浦桥旁边的居民中,有些人梦见有人来告诫:“明天不要上桥,桥会折断!”天明之后,有人把梦中情景,告知其他邻居,这才知道:好些人也做了相同的梦。因而就更加相信是神灵在保护自己,也相信真的危险将至,感到可怕。

大潮就要来了,危险也就要来了,看潮的人却不知道,纷纷挤到桥上。桥上很快便站满了观潮的人。

昨夜做过梦的人,知道有危险,就在旁边观察,发现有亲戚、朋友,就劝他们下桥。但被劝的人,不但不下桥,还认为这是荒诞、邪说,决不听从。劝说者本人,反落得个自找没趣,只好返身离去。

过了一会儿,潮水涌来,水势奔腾,汹涌澎湃,不同寻常。看潮的人,拍手大叫,手舞足蹈,以为天下奇观,尽收眼底。正在欢叫时,忽然,桥塌落水,所有在桥上的人,全部被淹死了!

后来,死者的家属前来认尸、收敛。过路的人,也来看视死者,发现死的人确实都是一些邪恶、放荡、不孝之徒。这才悟到:神灵这次除恶,是借用观潮而实施,绝非偶然之事。

 

10:45:42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14)-亵渎经书遭天谴

清朝时,有个人叫徐本敬,他依仗有点才华便骄狂不羁,经常对经书断章取义,时常写歇后语取笑亵渎经书。

徐本敬虽然恃才自负,但始终没有科举中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死了,他的家中贫苦,而且没有留下子嗣。其实这已经是遭到恶报了。

徐本敬死后,他的妻子在家中以刺绣糊口度日,每念及徐家即将绝后,多次想一死了之。一天,忽然徐本敬显现在其眼前,对她说:“我本来应该名列显贵,权势显赫,都是因为亵渎先圣的经书,所以福禄被全部削除了,而且还有天谴在等着呢。冥王因为我喜好作歇后语亵渎经书而罚我绝后,幸好祖上积了阴德,我的弟弟还将有子嗣,你要帮助好好抚养,不要悲伤了。”

妻子痛哭流涕,刚想同他说话,徐本敬就不见了。徐本敬所说并非虚言,第二年,他的弟弟果然生了个儿子。

其实那些经书是神为了奠定人类的文化而传给人的,徐本敬骄狂不羁的亵渎经书最后竟落得悲惨下场。如果谤佛谤法,那么罪孽可就大如天了。

10:42:50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13)-破坏佛法 难逃恶报

崔浩是北魏位高权重的大臣,官至司徒,他博学多才,才略出众,太武帝对他言听计从。但他尤其不信佛,一看到妻子读佛经,就将经书抢过去扔到井里。

有一天,崔浩随从太武帝到长安,進入一佛寺后,发现寺里面有弓箭刀盾等武器,太武帝不由分说便下令将寺中的僧人全部杀了。崔浩借机建议说:“应该将所有的僧人全部杀光,把佛像佛经全都焚毁。”太武帝于是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命令全国都要这样做。

崔浩非常相信的道士寇谦之也劝他不要这样做,但崔浩执意不听,寇谦之告诫他这将引来杀身之祸,而且有灭族之灾,可崔浩哪里肯听。

四年后的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因为一点小事得罪了太武帝,结果就被判死罪并被诛灭九族,满门灭尽。在临刑前,崔浩被关入囚车中,狱吏让十个人到车上向他口中灌尿,这样一直走了数里,崔浩在里面困苦不堪,不断哀叫。崔浩先后受了鞭笞、杖刑、徒步、流放及处死等五种刑罚,这是古来被判死刑者从未受过的羞辱。

太武帝后来冤杀了太子,自己又被自己身边的宦官亲信所杀。

人们都说崔浩和太武帝这些人落得如此下场,这都是他们破坏佛法的报应,阴间更可怕的惩罚还在等着他们呢?

要知道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职业或借口,破坏佛法那都是罪孽深重、不可饶恕的天大罪业,必将受到最严厉的天谴,崔浩和太武帝不就是前车之鉴吗?

10:39:15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7月5日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12)-以德化人 感人至深

王烈,东汉太原(今山西省阳曲县西南)人,字彦方,为人正直好义,平时以德行感化乡里,乡里人人都非常敬重他。

有一次,有人偷牛,被失牛主人捉到了,偷牛的跪地请求说:“请把我送官法办,我甘受王法制裁,但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王烈听到消息,立刻派人来向失主谢罪,并送布一匹给那偷牛的。大家都觉的奇怪,有人询问原故,王烈说:“这小偷,怕我知道他的过错,可见他有羞耻心,有羞恶之心的人,必能改过向善,所以我这么做,就是要激励他能改过自新。”

后来有老父遗失一把宝剑,有一人捡到了,就在路旁看守,等候失主来认领,直到黄昏,老父回来寻找,便将宝剑奉还,老父非常感激,问他姓名,竟然是以前那偷牛的。

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请求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回来的,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来的。可见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

后来遭逢世乱,王烈避居辽东,当地夷人受他的教化,也都争相向他学习道德礼仪。曹操闻知,派人来征召王烈为官,王烈婉辞不去。他一生高洁,与人为善,为人称颂。

历史上受人们景仰的人都是品德高尚之人,因为道德的影响力是任何力量所无法达到的。强权势力永远不能使人心灵屈服,更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只有道德良知才是做人之本,是生命之根,是维护宇宙真理的善念,是人心灵的真正归宿。

10:12:03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7月3日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11)-"乐家少年勇揭酷吏来俊臣"

古代圣贤教化人民讲究:仁、义、礼、智、信,还教导人们要“见义勇为”。这些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现在就向大家推介一位年仅八岁的乐家少年,勇揭酷吏来俊臣的智勇双全的行为。 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酷吏来俊臣掌握刑狱和司法大权,大行罗织罪名、严刑逼供、怂恿告密、屈打成招等无耻手段,陷害忠良,残伤百姓。造成了无数好人与家族蒙受冤屈,弄得家破人亡。 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地官侍郎狄仁杰、益州长史任令晖、冬官尚书李游道、秋官尚书袁智宏、司宾卿崔神基、文昌左丞卢献,共计六人,受到来俊臣党徒的诬告,被列为一个重大的“谋反朝廷案”。 来俊臣逼供与诱供兼施,对他们六人分别的说:“某某已经招供了,先承认的可以减刑。”其中有的人经受不起毒打,只好按来俊臣的话照说了。 来俊臣审讯狄仁杰时,狄仁杰也在万般无奈的逼供中,讲了“谋反是实。”来俊臣松了一口气,就此整理材料,上报朝廷。狄仁杰悄悄撕下一块盖被的布片,把所受冤苦写在布片上,夹到棉袄里,暗暗送回家中。他的儿子狄光远,托人把消息禀报武则天,武则天听了感到惊疑,开始过问这件案情。来俊臣慌了手脚,赶紧掩饰,教人伪造“谢死表”(承认罪行,对判死罪表示感谢的自白书),签上狄仁杰的名字,上交武则天。武则天看完后,又对这个谋反案,信以为真。狄仁杰等六人的生命,危在旦夕。 恰在这时,一个小男孩出现在武则天的面前,改变了这六个人的命运! 凤阁侍郎乐(读月,姓氏)思晦被处死罪后,他有个刚满八岁的小男孩,按例要由司农部门来收养他。收养前,武则天要诏见训示他。这个小男孩非常智慧的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面对武则天,一五一十的哭诉了:来俊臣如何使用酷刑逼供,害死他父亲的经过。 他还壮着胆子讲:“现在的许多案子都是屈打成招的。如果不信,陛下可以随意假做一个谋反的案子,告到来俊臣那里,他审理的结果,一定会同您告的状子是一样的。”武则天见乐家少年讲的很具体真切,有理有力,就又对狄仁杰六人谋反案,再起疑心。 于是,决定面诏狄仁杰问个明白。武则天问狄仁杰:“你让儿子喊冤,为什么又承认自己谋反呢?”狄仁杰跪着答道:“如果不承认谋反,我早就被打死了!”武则天再问:“那你为什么又进呈‘谢死表’呢?”狄仁杰回答说:“没有这件事,这是天大的冤枉。”武则天让人取来‘谢死表’,给狄仁杰看,并让狄仁杰当面签署自己的名字。经过对照,武则天这才知道:是来俊臣造假,欺骗了自己。 武则天终于明白了真相,相信乐家少年讲的都是实话,便把狄仁杰等六人及其家族成员,统统宣告无罪释放了。 这位乐家少年,既为他的父亲洗刷了冤屈;又为狄仁杰等六人辨清了真相。从此,武则天对来俊臣有了疑心和戒备。这位少年为来俊臣这个大酷吏走向墓穴挖下了有力的一锹!
9:34:41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7月2日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10)-“用心专一 万事必成”

在《韩非子•喻老》中,记载着《赵襄主御马》这样一个故事: 说的是赵襄子(即赵襄主,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向王良学习驾车的技术,随后便和王良比赛驾车,结果,赵襄子换了三次马,没想到三次都落后了。赵襄子就对王良说:“你是不是没把技术全交给我啊。” 王良回答说:“驾车的技术我已经全部教完了,是您使用有过错啊。要驾驭好马车,关键是在于:马匹要安于驾车,人心要集中于调马,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到达远方。现在您落后的时候,想的是要赶快追上我;领先的时候,您又担心被我赶超过去,但驾车赛跑这件事呢,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不论先后,您的心思却都用在了我身上,哪能专心再去调理马匹呢?这才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这则故事,寓意是指无论做什么事,在向既定目标奋進的过程中,始终都要用心专一,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杂念干扰,贯通要领,技艺娴熟,才能快速到达远方目标。14:15:16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6月29日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9)-“不贪色,是贵人”

在神的眼中,不贪色,处处与人为善,即是贵人,必得福报。现在从古代典籍中,举两则实事,以为佐证。 

费枢是广都(今四川广安)人。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进京城时,到长安附近的燕脂坡一家旅店歇息。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女店主侍倚门口,嫣然含笑,向费枢道了一声:客官一路辛苦,欢迎光临小店!  

半夜,女店主独自一人,来到费枢住宿的房中,说道:我见客官文雅风流,甘愿与您共枕席之欢,不知客官意下如何?费枢闻听此言,大惊失色,忙问:你是干什么的?为何半夜三更,来到我这房里?女主人回答说:我父亲在京城做丝绸生意,是丝绸店的主人。家在某某街道。父亲把我嫁给这个旅店的儿子为妻。丈夫亡故,因为贫穷,无力归家,又不能忍受寡居之苦,所以今晚甘冒羞耻,来委身于您。  

费枢听后,温和的说:你的处境,我都听明白了,我不做非礼之事。我进京城后,一定去拜访你父亲,请他派人来接你回家。请你不要怨恨我。那个女店主十分羞愧,低头转身退去。  

费枢到了京城,打听到某丝绸店,向店主通报了自己的姓名。店主立即十分热情的讲:我在这以前,晚上梦见神仙告诉我,我女儿可能要失身于人。如果遇不到贵人费枢,就危险了。您的姓名,是神仙早告诉我了。愿闻其详!  

费枢就把经过情形,详细的讲了出来。店主听后,感动得流泪,拱手致谢道:神仙说您是贵人,当之无愧!店主后来把女儿接回家,改嫁出去,使她生活得很好。第二年,费枢登科及第,官至大夫,作了巴东郡守。 

现在另举一件实事。杨希仲,是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他考试未能及第,在成都某家任私塾教师。这家主人的小媳妇,年轻美貌,到学堂来调戏杨希仲,想与他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杨希仲义正词严的拒绝了她。  

当时,杨希仲的妻子,住在乡下。这天夜里,有个神仙告诉她:你丈夫独身在外,能保持情操,不与外人私通,不欺暗室,神已知之。下次科举考试,令其高中,以为赏。妻子从梦中醒来后,不知是怎么回事。  

到了年底,杨希仲回到家中过年,妻子问他,杨希仲才把发生的那件事情,告诉给她。下一年,杨希仲果然在考试中,名列榜首。(以上二事,均据《夷坚志》) 秉持正气,不贪色欲;行为端庄,不欺暗室。这在古人眼中,就是正人君子。神还把这种人,称为贵人。可见这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可贵的品德。笔者对我们古代的先贤十分钦敬。对照他们,常有愧疚。

9:47:50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8)-“信神敬佛必得护佑 善心宽恕救人救己”

从前,有一僧人在庙中修行,颇为努力。当时盗贼肆虐,有一天晚上,僧人梦到神告诉他说:你明天就要死了,有个骑白马的贼叫朱二,他与你前世有怨仇,你躲不过去了。僧人在梦中哀求道:念我今生多行善事,求您救护。神说:我不能救你,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了。  

第二天天明,果然有贼人入山,贼人将庙中僧人抓来后,问他此地财物和女人的所在,并且威胁让其带领前去。僧人一看贼人所骑的马,果然是一匹白马,随即想起昨夜之梦,自念道:我的罪业已经致死了,如果再领着你们去掠夺财物、淫人妇女,那我就是业上加业了。于是大声对贼说:我不领你去,你不是朱二吗?我让你杀我,只杀我一人就可以了。  

僧人在这里所说的,是存在于另外空间的一种黑色物质,人做了坏事就会得到这种黑色物质,这是人生病、灾难、和所有不幸的根本原因。  

贼人听了僧人一番话大吃一惊,问: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你肯定是神僧了!僧人于是将前夜之梦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贼人。 

贼人听后深有感悟,他将凶器扔到地上说道:怨怨相报何时有穷尽啊!神说不救你,其实已经救你了,你不领我前去作恶,这已经是你自己救了自己啊!你我之间的所有怨仇现在就此化解了,这有什么不可以呢?随即在神像面前跪拜再三后方才离去。  

这个故事再现了善有善报的天理,僧人因为一念之仁,在救了他人的同时,更救了自己免遭杀戮。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这贼人朱二尚有些悟性和善念,他领悟到怨怨相报何时了的道理,宽恕原谅了他人,从而将这宿世怨仇善解,并且改恶迁善,这真是善莫大焉!这全缘于神佛的慈悲点化,其实,人真的信神敬佛时,神佛真的会慈悲于人。

9:19:14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6月28日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7)-“轮回现世报:欠命偿命”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有一位李生,家住河北。他少年时代,气力过人,常与轻薄少年交游,多有不义之举。年满二十岁以后,痛改前非,刻苦读书,进步很快。所作诗文,颇得时人赞赏。初任河北官职,后升为深州录事参军。风度优雅,仪表堂堂。善于谈笑,精于吏务,廉明精干。击球饮酒,也很在行。因而得到深州太守的赏识。 当时有个王士真,被派往各州巡视。其人威风凛凛,手握重权。各州太守,都很惧怕。如今,王士真来到深州,深州太守怎敢怠慢?大摆酒宴,备好伎乐,尽情招待。 这天,酒喝到半夜,王士真讲:“多蒙使君厚待,我想今夕尽欢。若有嘉宾交谈,更好!”太守道:“深州偏僻,没有名士雅人,畏惧大人虎威,故未敢邀客人陪宴。现只有录事参军李生,还可侍奉大人谈笑。”王士真说:“那就请他来吧。”  于是,李生被召来了。王士真一见到李生,陡然脸色大变。李生一见王士真,也猛的吓了一跳,差点儿叫出声来。太守见李生汗出满面,神情惶恐,连酒杯也拿不住,砰的一声,把酒杯掉到地上。满座的人都很愕然。王士真当即命令左右:把李生捆绑起来,关到狱中。然后,王士真又象没发生什么事一样,欢饮如初,直到天亮方才罢宴。 第二天,深州太守派人到狱中问李生:“你的行为很恭顺,也没说错什么话。为什么你那么害怕王大人;王大人又为什么把你下狱?这里面有什么缘故吗?” 李生悲泣了很久,才说:“从前,佛教中有现世报之说,我不相信。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年轻时很穷,无以为生,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相混。还掠夺他人财物。有一天,我遇见一个少年,他骑着骡子,带着两个大行囊。我贪图他的财物,乘天黑,把他杀害,推下悬崖,夺取了他的财物。从此家中稍微富裕起来,于是弃恶读书,得有今日,出仕为官,已有二十七年。昨晚,我一见王士真大人,正与我当年杀死的那个少年,长得一模一样。所以我很惊恐惭愧,自知必死在旦夕之间!” 第二天,王士真睡醒后,急令左右:“取下李生首级!”左右到狱中斩下李生的脑袋进上,王士真熟视而笑。太守向他请示道:“下官斗胆问一句:李生犯了什么大罪?望您予以明示,以作为我今后的教训。”王士真说:“李生没有犯什么罪。只是我一见到他,心中即生愤慨,必欲杀之而后快。如今已杀了他,我也不知所以然。请您以后不要再提此事。”太守后来又问王士真的年龄,正是二十七岁。太守惊叹良久,感慨万端。
正是:
人各有命,
各爱己命。
贪财害命,
必须偿命。
以命抵命,
才算公正。
欠债必还,
天理永存!
18:48:19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6)-“污秽佛像 身遭恶报”

吴国的末代国君是孙权的孙子孙皓,性格残忍,荒淫残暴,虐杀无辜。在他统治时期,法令严苛,百姓怨声载道。 孙皓打算毁坏佛寺,他就问大臣们:“佛教是如何兴盛起来的?如果是真正的正教,与圣典的教诲相一致,就继续奉行佛教。如果虚假祸乱民众,就要全部焚毁。”诸位大臣劝说道:“佛陀具有无上威力,不同于其他诸神。康僧会诚心祈求佛祖,感得舍利,先皇为他修建了佛寺。如果现在随随便便就把它捣毁了,恐怕日后要后悔呀!”于是孙皓派遣张昱去责问康僧会。张昱能言善辩,百般刁难康僧会,但康僧会随机应变,对答如流,从早至晚,张昱不能使康僧会屈服。张昱回朝,赞叹康僧会的才智,不是凡人所能窥测的。 孙皓召集百官上朝,以马车迎接康僧会。康僧会入座后,孙皓问道:“佛教所宣扬的善恶报应,是何道理?”康僧会回答道:“英明的国君以孝慈教化百姓,则赤鸟飞翔而长者见;以仁德养育万物,则醴泉涌出而嘉苗茁壮。仁善既有祥瑞,则暴恶亦有报应。所以,隐蔽的做恶,鬼知道会诛杀他;显露的做恶,人知道后会诛之。《周易•坤》称赞‘多行善举使得这样的人家的后代必有福份。’而《诗经》咏‘求福不回’。虽然这是儒家经典的格言,也是佛教的明训。”孙皓又问:“既然这样,周孔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还要佛教做什么?”康僧会回答:“周易与孔子所宣讲的,只是人伦道德;至于释教,则阐明的是极其微观的宇宙规律。行恶则有地狱惩罚,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以此教化百姓弃恶从善,岂不大快人心!”孙皓无言以对。 孙皓虽然听到了正法,但昏庸残暴的性格并没有改变。后来宿卫兵入宫修园,从地下挖出一尊金佛像,高数尺,呈献给孙皓。孙皓把它放在不干净的地方,用污水浇灌,与大臣以此取乐。不一会,孙皓浑身浮肿,阴处特别疼痛,哀号痛哭。太史官占卜,是因为触犯大神所致,于是在宫廷中企求神灵宽恕。当时有位宫女已经信奉佛法,听说此事后就问道:“陛下为何不到佛寺中去企求?”孙皓问道:“佛与神哪位更大?”宫女回答:“佛为大神。” 孙皓明白了她的意思,命宫女迎请佛像,将佛像摆放在宫殿之中,命人用香水洗涤佛像数十遍,并焚香忏悔。孙皓在床上不断的叩头,陈述自己的罪状。不一会,疼痛稍有缓解,他就派遣大臣到佛寺,请求康僧会来讲法,康僧会跟随使臣入宫。 孙皓向他询问祸福的原由,康僧会为他讲解善恶报应的道理,分析的很清楚。孙皓恍然大悟,要求受沙门的戒律,康僧会为他受五戒。过了十天,孙皓的病就痊愈了,于是将康僧会所住持的寺院封为天子寺。 康僧会在吴国时,因为孙皓性情凶残暴虐,不理解佛法的精妙,就只是叙述善恶报应的道理,来启示他的心志。18:46:46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5)-“严持操守 正己化人”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人,平日重德修身,博学多才,许多人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长途跋涉,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的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婉言辞谢。 许衡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地的,足见许衡平生德行感人之深。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而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心而约身如绳,严戒偷盗妄念,严持品德操守。他的德行不但化及全乡,而且感召天下。人们都渴望着仁德治世,因为道德的力量对人心灵的震撼是任何一种力量所无法比拟的。 18:44:53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4)-“不重名利 俭省节约”

杨绾,字公权,是唐朝中期华州华阴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侍奉母亲恭敬,性情沉静,不重名利,以俭省节约的美德而出名。 杨绾不喜扬名,年轻苦读时,每当有所撰述,并不拿给别人去看。后来参加殿试,名列第一,被任为右拾遗。 杨绾几次升任中书舍人,按照当时的旧例,任舍人时间长的人称为阁老,可以拿走官署俸料钱的五分之四。到了杨绾这里,他一点都没有拿,将钱全部平均分给了舍人。 皇帝也了解杨绾的为人,非常敬重他,授任其为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士人纷纷在朝廷互相庆贺,杨绾坚决辞让,但皇帝没有允许。去拜访杨绾的人,杨绾都与他们清谈终日,从不谈及名利。来人如果为了私事求他,听了他的话,必定会内心惭愧而停止。 杨绾非常俭省节约,他从不过问生计之事,俸禄全分给了亲戚故友。当时的御史中丞崔宽非常奢侈,在城南建造了一所别墅,里面亭池楼阁富丽堂皇,在当时首屈一指。在杨绾被升任为宰相的当天,崔宽便派人去拆毁了。还有京兆夷黎干,平时出入随从的车马有一百多,这时也立即减少,只留下了十多个骑兵随从。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正举行大宴会,授任杨绾为宰相的诏书一到,他立即将宴会的音乐撤去五分之四。 史书上说象这样听到消息而自觉变的俭省节约的,不可胜数,这都是杨绾的威信和俭朴的美名所致,当时的人都将杨绾比作东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暗室慎独”的杨震、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和东晋良相谢安这些有德行的人。
18:43:27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6月26日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3)-“古人的婚姻态度”

北宋时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刘庭式,字德之。是齐州(今山东一带)人。考取了进士以后,在密州担任通判官。当时的苏东坡,就是这里的刺史。苏东坡很赏识、敬重他的人品。 刘庭式在没有考取进士之前,曾经认识本乡里的一位民家女子,并确定了婚姻关系。只是还没有付送聘金。 后来,刘庭式当了进士,做了官,又得到名人的赏识,看来是前途远大,鹏程万里。可是那位女子,因生了一场大病,两眼全失明了。女子的家庭是种田人,家境贫寒,也就不敢再向刘家提起这门亲事。 朋友中,有人劝刘庭式,对他讲:“那位女人已经瞎了双眼,你为了自己的前程和未来的家庭,就另行择亲吧。如果你一定要和那家结亲,就娶她的妹妹好了。” 刘庭式回答说:“我当年同她订立婚约时,已经把心许给她了。她现在瞎了眼睛,但是她的心还是好的。我若是违背当初的心愿,我的心倒是变坏了。再说:人人都会变得年老,妻子年老色衰时,我们也不能更换年轻美貌的女子吧?人得守信诚,自己不能变心。” 就这样,他们二人结婚了。婚后,刘庭式尽量照顾好这位双目失明的妻子,夫妻共处,和睦度日,很是恩爱,先后养育了几个孩子。 苏东坡知道这些情况后,对刘庭式的行为,也深受感动,说:“刘庭式真是一位情操高尚的人啊!”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这个基石,要摆得正,那么,这个国家与社会,也就稳定,坚固,繁荣,昌盛。而婚姻,又是家庭的基石。这个基石,如果摆得正,那么,家庭也就能够和睦团结,欣欣向荣。而个人的情操和品德,又是夫妻关系的基石,夫妻二人,都应该有诚信、善良、互敬、互爱的品性,这样才会有幸福美满的婚姻。说到底,提高人的心性,使大家都变得善良,真诚,正直,宽忍,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言浅,特引古训数则,以申其意: 《后汉书》:“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注:下堂:逐出家门)魏征:“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注:付出了爱给对方,对方会将爱反施给自己;为对方造福,对方也会为自己造福) (古希腊)柏拉图:“所谓卑鄙的对象就是……凡俗的情人,爱肉体过于爱心灵的人。他所爱的东西不是始终不变的,所以他的爱情也不能始终不变。一旦肉体的颜色衰谢了,他就远走高飞,毁弃从前的一切信誓。但是,钟爱于优美心灵的情人却不然。他的爱情是始终不变的,因为他所爱的东西,也是始终不变的。”10:33:35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6月22日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2)-“人有善愿 天必佑之”

蔡襄,宋朝仙游(今福建省莆田县西)人,为人忠实耿直,擅长诗文、书法,通晓史事,有办政才干。累官知谏院,直史馆,又曾历任开封府、福州、泉州、杭州知府。

当时洛阳江靠近海边,设有船只往来渡江,但常遇风浪,旅客惨遭翻船溺死者,不计其数。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一船只,也遇到风浪,当船将要翻覆时,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声音说:“不要伤害蔡学士!不要伤害蔡学士!”风浪竟然顿时平息。事后询问船中旅客,只有一位蔡姓太太,正怀有身孕,大家认为这胎儿一定是个贵子,妇人便对天发誓说:“如果我腹中儿子,将来能当学士,必定造一座长桥,帮助便利往来行人,以免后人受此惊险恐怖,以免有人因此而丧生。”

后来妇人所生儿子就是蔡襄,仁宗天圣年间,果然高中状元,当他任泉州知府时,其母催促他建造洛阳长桥,以偿誓愿。

距离泉州二十里地的万安渡,行人往来非常惊险。蔡襄看到水深不可测度,海水浪潮又时常涌来,无法动工兴建,急的寝食不安。想来想去,于是写了一封书信,投入海中呈给海神。由于至诚所感,竟得一封回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醋”字,“醋”拆字成“二十一日酉”时,蔡襄恍然悟到说:“莫非海神命我二十一日酉时动工?”于是一切准备妥善。时日一到,海潮果然退去,泥沙拥积一丈多高,连续几天,海潮不来。

蔡襄立即督导动工,立起石梁,种下粗磨石在柱下,增加梁柱安稳坚固,于是长三百六十丈的长桥,果然顺利完成,这座桥因而名叫万安桥,又名洛阳桥。蔡襄又种植松树七百棵,广为庇荫道路行人,州民莫不感恩颂德,于是建立石碑,留传后世,永远纪念蔡襄的恩德。

后来朝廷召蔡襄为翰林学士,去世后赐谥号忠惠。 蔡母自己遭到惊险危难,便能推想到他人,因而发大善愿,建筑长桥,造福世人。蔡襄秉承慈母之誓愿,一心要建造一座万民受益之长桥,工程虽然艰巨,然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感动神灵帮助,善愿果然成就。因为上天以慈悲为怀,对众生的仁爱是无微不至的,只要坚定为善,善愿一定会如愿

18:34:52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6月21日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1)-“背弃誓言招祸 诚心忏悔消灾”

元朝天顺年间,苏州吴趋坊的施翁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年过四十岁,才生一个儿子,于是携带几百两银子,到虎丘佛殿敬香拜佛。忽听到剑池旁有哭声,向前一看,却是幼年私塾中同桌的桂迁。

施翁急忙上前慰问,桂迁说道:“家中贫穷欠有权势者债,被逼债走投无路,打算来到这里了却生命。”施翁听后很同情他,就打开箱子将三百两银子赠送给他。桂迁来到殿中,在神前磕头发誓说:“我受施君大恩惠,今生倘若不能回报,来世也要做犬马来报答。”哭着跪拜而去。

不久施翁归家,桂迁又登门致谢,施翁见他贫苦,又将自家的一片枣园送给他安身。桂迁生有一个女儿,施翁又与他约定了儿女婚姻。不久桂迁在枣树下挖出埋藏的银子千余两,封批上写明是当年施翁的父亲埋藏留与后人的。桂迁听从妻子孙氏的话,竟不告予施翁,自家享用。

因此渐渐的桂迁家变的殷实富足起来,而施翁家日渐衰落,夫妇相继而亡,儿子施还无依无靠。桂迁和妻子商量,既隐讳先前的誓言,又图谋赖掉婚约,竟全家迁到会稽去住。施还去投靠他,他拒不接纳。施还不得已,只好托他的邻居向桂迁提及过去父亲资助他三百两银子的事情。桂迁抵赖说:“借贷必须有借据,只要拿借据来,我决不赖账。”施还听了十分气愤的哭着回去了。

过了几年,桂迁到京城办事,被狡猾之徒欺骗,丧失了一半家财。住旅店无聊,想着怎样报复,不知不觉的,忽然到了一个大宅院前,门关着,旁边有一个洞,不自觉两手趴地钻了进去,见大厅里灯火辉煌,一个老人靠桌子坐着,就是施翁。桂迁十分惭愧,想打拱作揖行礼,可手趴在地上站不起来,抬头与施翁说话,施翁也不回答,只是呵叱说:“畜生讨死,狂叫什么!”桂迁见施君不听其语,心中甚闷。又见施还从里面出来,桂迁就咬住他的衣服作出谄笑的样子请罪。施还骂道:“畜生装什么怪。”把他踢走了。

桂迁听到频频叫畜生,好生奇怪,低着头走到厨房,见施母坐着切一块煮熟的肉,桂迁就在左右蹦蹦跳跳,蹲着说:“夫人家都怀旧恨呀!”乞求赐给一块肉充饥。施母又叫女仆说:“畜生嗥嗥乱叫实在讨厌,快拿棍子把它赶走。”

桂迁大惊,跑到后园,见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在,仔细一看,都是狗的样子,回头看看自己的身影,也变成狗了,非常害怕。问他的妻子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妻子说,你还记的神前发誓吗?冥间最重誓言,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夫妻父子一同绕着鱼池走,肚子饿极了,见有人粪闻了闻,气味也不坏,妻子与儿子先聚拢着吃起来,自己也馋的流口水,用舌头舔了舔觉的味道甘美,只恨太少了。

忽听传呼说:“主人命令从这些狗中选一条肥壮的煮了吃。”就将他的长子捆去了,哀叫声极凄惨。猛然一惊醒来,竟是个梦。

桂迁心跳如狂,急忙收拾行装回家。来到中堂,见旁边停着两副棺材。供桌上题着二子的名字,心越发跳的厉害,赶忙进入卧室,妻子已病危,快断气了。桂迁喊叫她,妻子忽然瞪着眼睛,用他长子的声音说:“父亲怎么今日才回来,冥王因我家背负施氏恩惠,父亲以前有誓言,我们兄弟和母亲三人,明日就去施家投狗胎,两条公狗就是我们兄弟,一条母狗而且背上有瘤子的就是母亲。父亲因阳寿未终,等明年八月,也应当做施家狗,以践前誓。只有妹妹命该与施还为夫妇,可免除此难。”说完就断气了。

桂迁见所说与梦相符合,又惊怕,又痛苦,刚要殡葬,却全部住房焚烧起来,三个棺木都烧成灰烬。

桂迁于是带着女儿到苏州,访施家的儿子报恩。又想到施家既然赤贫,不知是不是漂泊到其它地方了。到了施家,却门墙焕然一新。问施家的邻人,才知道施还已中举,并且已娶了邻里的女儿。桂迁羞惭悔恨不知怎么办,找到一个原先相识的人,进到施家表明悔过、要求见面的意思,并提出让女儿作妾,以赎以前的罪过。施还不答应,再三恳求,才允许见一面。

桂迁刚刚进入,突然有三只狗从墙边窜出,环绕着桂迁哀叫,其中一只背上果然有瘤,桂迁知道是妻子,痛苦极了,向施还哭拜不肯起来,叙述了自己以前的梦与长子临终的话,并说:“今天已家破不能回了,但愿恩人网开一面,收留我女儿作婢女,我也作为僮仆,终身服役,报答恩人,以免托生为狗,我就知足了。”正是:早知今日都成犬,悔却当初不做人。

施还见他言语悲惨真切,勉强允许了他。选择吉日娶了他的女儿为妾,桂迁也随着女儿住在住宅旁边,每日忏悔念佛,一心向善。过了一段时间,梦见妻子来告辞说:“幸亏夫君悔罪,施氏祖先已经为你乞求赦免,我母子也得以离开罪业的狗身了。”到了天亮,听说三只狗夜里都死了。

桂迁益信善恶果报,分毫不差,从此更加坚心办道,诸善奉行,到晚年也没发生什么事。

后有诗曰:桂迁悔过身无恙,施翁行仁福泽深。

奉劝世人行好事,上天不佑负心人!

11:12:33 | 添加评论 | 固定链接 | 写入日志 | 中国传统文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