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朗景区怎么玩:立志不随流俗转 有心学到古人难——观《张荣庆回乡书法展》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3:37
来源:《书法家》 作者:李尚才 添加时间:2007年2月24日

我与张荣庆先生相识,是在从成都开往北京的列车上。那是 1989年的春天,全国第三届书学讨论会在四川召开。在回程的路上,刚好与张先生同车厢。交谈中,得知先生是河北安国人,并在中国书协研究部工作。因此,就更亲近,交谈也就更投机了。说实话,我这个刚步入书坛不久的青年,是平生第一次面对面与这样一位书坛前辈对话,这使我长了很多见识。
此后,我与张先生常有电话联系,一旦有机会进京,大都登门拜访请教,并以老师相称。所以,我对张先生是比较了解的。
字如其人,这一说法,历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学养品质好的人,字一定好。作为后学,我认为张荣庆先生的道德品质好,学养品质更好。因此,他的书法艺术就必有过人之处。
大概是 1999年春天,河北省书协召开学术年会,我请荣庆先生到会给河北的理论骨干讲课。先生在没有片纸讲稿的情况下,一口气说出与书学相关的典籍、书目达三十余种,就连作者姓名、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出版年代都是“一口清”,把河北书界的一帮青年才子镇住了。
张先生是狠买书、真读书之人。在书法圈中以月均 300至500元的速度进书,存书以逾万册纪录,被评为“北京市民藏书明星”,也算书法界一景。几年前,他撰写的那篇长达2万字的《王愔〈文字志〉考略》,是纯考证性文章,翻检引用的书目达到百种,而没有外求。可想,他买书的系统性、丰富性、目的性、实用性有多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梯子,就不能往高处爬;有了梯子,也得一阶一阶地往上爬,才能一点一点地进步。书,得真读;学问,得真做,方可知书达理,提高境界。在这方面,我以为张荣庆先生是书法界的一面镜子。张先生客居京城四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读着,默默地练着,一直坚持到今天。据先生说,由于苦读之故,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去年得了眼底病,看东西变形,医生严令他要多闭目养神,不能多看书。可是,他一离开书本,心里就闷得慌。他说,要抓紧时间,在目力能及的情况下,多读几本书。先生的书法作品是感人的,先生的学习精神更是感人的。
在我眼里,张先生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位真正能 “不随流俗转,学到古人难”的书家。面对新时期以来潮涨云飞的创作态势,始终保持着十分清醒的头脑和非常理智的判断。并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认定的“二王”道路往前走。不沾染时风,不追逐潮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特别是要做到在利益面前不低头,这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和品质的考验。
沉住气,不慌心,有耐性,慢慢来。这是张先生的一贯为艺主张。他的性情,他的方法,尤其是他的心态,能长久地保持在中规入矩、不温不火的平静状态之中。把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浸泡在书海里慢慢地滋洇,慢慢地吸吮,又慢慢地创造着。他那不足百平米的 “退楼”,就仿佛是一口温火的“砂锅”,年复一年的烧着,慢慢地咕嘟着……直至满室清香四溢,静气袭人。室静、心静、字更静。张先生的字,无一点油滑、狂怪之风,无半点火爆、寒俭之气。简淡中透着清和,雅洁中带着萧散,一眼望去,满目清凉。这种弘一法师晚年极力提升和追求的书法境界。如今在张荣庆先生的作品中再现,书坛幸甚矣!
http://www.shuhua315.com/minjiafangtan-zhangrongqing.htm

http://hi.baidu.com/cwmbxwt/blog/item/af55bd199854a27bdab4bd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