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超龙卡组:关于文物鉴定和收藏现状的分析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25:22
日期:2009-11-15┊ 发布人:胡耀明 您是本贴第1158个阅读者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今天,广大收藏爱好者处在市场经济中,面对复杂的人和物,究竟怎样才能搞好收藏,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把握主动,从而真真在在地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物质上的收益?我们想就此套用一下这部著作的书名,写一篇文章。通过分析探讨有关文物鉴定与收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为藏家朋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目前,搞文物鉴定研究和文物收藏,特别是古瓷,我们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四类群体。第一类群体是书本知识型的,以文物专家为主导地位。他们在文博系统长期从事文物鉴定专业性的研究工作,并经常著书立说,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但实际上,这些研究工作本身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对文物鉴定相关文献的研究,大多只是后人承袭、补充前人的记述和说法,没有多大新意,含金量不高。另一方面,关于古窑址,出土文物的考古和馆藏文物研究,主要以表面状况的记录和描述比较多,至于真伪鉴定的深层次研究,由于其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上存在着根本性问题,偏离了客观规律,因而,始终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我们举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拿著名文物专家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来说,比如在P560-561,谈到康熙瓷的鉴定要点,共有10条。在这里,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全部列出来看一看:①有些器物是康熙一朝所特有的,如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要牢记其标准器式,凡后仿者,在造型上多少能发现其不一致的地方。②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③青花的青料部位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④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之有蛤蜊光圈。⑤瓶、罐之类的主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⑥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其底部又往往并不齐平,而自内向外倾斜。⑦碗、盘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呈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⑧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歪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凡人物脸部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条件,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劈斧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⑨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⑩凡有二层台的器物,其折角处应极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觉,凡折角圆浑者属后仿。通过这些鉴定要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文物专家虽然根据一些已知的实物和考证资料,列出古瓷的真旧特征是有根有据的,并没有错。但不加区别地用来作为鉴定古瓷真伪的要点和标准,则是错误的。因为作者不过是就事论事,显然没有搞清楚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包括书上关于标准器的提法也是不科学的,古瓷都是手工艺品,其纹饰器型或许有一定的规格尺寸,但人为制作和生产环节存在很多变数,即使相同款式的器物,怎么能做到一模一样呢?对于古瓷上面出现的真旧特征和真旧现象,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判断,哪些是只有古瓷才有的,带有共性的真旧特征,也就是规律性的东西,是新瓷仿品根本无法达到的。而一些存在于个别的,部分的古瓷身上的真旧特征,只能供我们鉴定时参考。如果我们把部分古瓷的部分真旧特征作为鉴定真伪的统一的,绝对的标准,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从理论上讲这就是主观唯心的形而上学。不仅如此,这些认识上的问题导致了文物鉴定专家越来越感到困惑,很多仿品看不出来,因为书上所说的特征,诸如器型特征,旋纹痕、黑疵、指捺纹,蛤蜊光圈,内、外壁釉色一致,足部特征,人物画风格,山石风格等等,现代仿品都有。关于这些特征的真与假又该如何区分?文物专家要么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要么就是没有弄明白。而不少真品,由于以前没有见识过,也确定不了。怎么办呢?只能以书上的记载和馆藏文物为标准器设立门槛最好最安全。结果,造成很多真品也被误认为赝品。这不由地让我们想起1926年的时候,珍贵的“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龙纹象耳大瓶从国内流到了国外,藏于英国伦敦大学博物馆大卫基金会。1929年又被美国人波普先生研究确认为元青花,这实际上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且,这类情况今天仍在继续发生。但是,社会上很多的朋友还不明就里,有一些高智商的企业家、实业家和大学教授就这样认为,古玩有什么难的?只要把所有古玩鉴定方面的书籍统统买来,看3个月就可以搞定。结果一出手就买进大堆的仿品。事实上,他们所借助的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他人的间接经验,对实际情况却不甚了解,没有想到过这些书上的内容到底可靠不可靠、科学不科学,就贸然用来指导具体鉴定和收藏,失败也就在所难免。在我们看来,书上关于鉴定的观点,大部分是错误的,经不起推敲。用他来指导鉴定和收藏,当然会容易吃进仿品。何况有的人还会投藏家所好,或者专门“设局”伺候藏家。不少老板朋友有钱,一旦喜欢上了古玩,便无形中成了制假,贩假团伙的进攻目标,特别是有些个性比较强的人,看了几本书就想拣漏,往往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现实中,当你觉得收藏官窑瓷器、宫庭玉器和各类珍贵文物易如反掌的时候,想什么就会来什么,收购价格越来越便宜,宝贝多得收也收不完,而供贷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地围绕着你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
第二类群体主要是由从事古玩行业的商家、玩家和广大业余收藏爱好者组成。有较高眼力和鉴定真伪能力的人称之为行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主要是通过接触很多实物,积极参与文物的收藏和买卖,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知道一些鉴定真伪的窍门,能够看出大开门的或者是比较开门的真旧文物。但行家往往也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常见类型的器物好认,碰到一些地域特色较强的器物,当地行家容易识得,到别的地方就不容易认同,反之亦是。另外,喜欢传世器物的行家,就对器物包浆相对熟悉一点,爱好出土器物的行家,则对判断出土痕迹比较在行一些。对于有些不常见的器物,或者传世特征和出土痕迹都不太明显的器物,行家就比较为难了。因此可以说,行家在行的是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方面。事实上,有不少行家的实际经验虽然比较丰富,但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理论基础,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认知不广不深,有一些现象只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所谓丰富的经验,也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积累过程当中,并没有升华到全面的理论,更谈不上系统性。在具体鉴定文物真伪的过程中,除了真伪问题,对一些疑难杂症的问题,比如说断代、断窑口,包括断官窑器,往往吃不准或采取回避的办法。所以,这个群体所收藏交易的真旧文物,无论是中低档,还是中高档的藏品和拍品,多数是开门或比较开门的大路货。并且,很多情况下,还要参考藏品的来源可靠不可靠。比如是否出自文物系统,或者是富贵人家,如果是有案可查的,那就更好了。而一些来源无序的藏品,即使是真品、精品,其身价待遇就要差多了。
第三类群体是投资收藏型的。基本上由企业家、实业家、投资收藏家和实力派人士组成。他们也可以说是来自于第一、第二类群体当中的部分成员,但是对文物投资收藏的看法跟国际上流行的艺术品投资理念比较一致。看重的是中长期投资带来的高收益。同时,他们具备很强的经济实力,也需要寻找一些信誉度高、投资安全、流通性好的交易场所,像国际老牌的苏富比、佳士德,还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嘉德、瀚海就很自然地成为了首选。这样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投资者不太需要为拍品的真伪问题过多地操心,如果投资者本人一点也不内行,那么,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或者行家来参谋参谋也无妨,只要对某件拍品的前景看好,即可以放心大胆地竞购。这件藏品出自顶级大拍卖行,日后不管是私下转让还是再度送拍,都不愁销路和升值效益。所以,为什么很多有实力的投资收藏者宁愿化大价钱在这些拍卖行买一件拍品而不愿化同样的钱在民间买一件相同的藏品,原因一方面在于大拍卖行的品牌效应,安全而且便于流通升值。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有钱的投资收藏家并不代表他们鉴定文物真伪的水平有多高,眼光有多厉害。他们获得收益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比较成熟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而广大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经济实力。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国际国内顶级大拍卖行的金字招牌,也不是说他们鉴定文物真伪的水平和眼光就是顶级的。但是,其经营策略和企业文化,肯定要优先于同行,这主要体现在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和谨慎细致地工作作风。最终,树立了在同行业中的权威地位和品牌效应。我们看这几家公司举办的春秋大拍,宣传和组织工作都很充分。同时,他们的拍品由一批高档顶级的藏品组成,真旧特征比较明显,买家容易认可接受。至于开门程度不高,或者来源情况不甚清楚的藏品拿去送拍,哪怕是多好的东西,一般都会被他们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因为无论从他们的经营层面考虑,还是鉴定能力来讲,这些都是必然的结果。
第四类群体是由极少数鉴定高手组成,他们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所谓高手高在哪里?他们跟一般文物专家和行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出一套来源于自身实践,并通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位鉴定高手,既有实践能力,又有理论水平,必须具备这样四个基本条件。①高手既有独立的个性,又能够站在客观的基础上。在思想认识上,他是一位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总是能够被人所认识的。一时认识不了,那只是研究水平不到而已。但是,只要有正确地方式方法坚持下去,就可以达到鉴定真伪的目的。因此,对于文物鉴定的研究,他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照抄书本,而是通过具体新旧实物对比的观察实践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对不对?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还要放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最后才形成切实可行的理论。②高手对真理的追求,是非常认真执著的。搞文物鉴定,首先要判断真假新旧,这不能凭感觉看问题,而是要理性地看。如果说某件文物是真的,就一定要说得出道理来。因此,高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为了搞清新旧真假文物之间的本质区别,解释各类疑难杂症的情况,即使在市场上冒险吃假也在所不惜,甚至可以倾家荡产。同样的原因,搞文物鉴定研究,高手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不是盲目地、重复地犯错误,而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思路,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认识规律。③高手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是经过长期市场实践和买卖交易,化巨大的精神、智力和财力代价换来的真功夫。一件瓷器,不但要鉴定真伪,还要断代、断窑口等等。而器物传世、半传世还有出土的情况,由于受环境、物质和时间的综合影响,又是非常复杂的。高手就既能抓住真旧文物“老”的共性,也能分清各类个性的情况,把握好特殊性。比如说出土文物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南方出土和北方的不一样,因为气候环境、湿度、土壤都不一样,南方潮湿,北方干燥。坍塌墓道和未曾坍塌、密封性好的墓道里出土的不一样,因为前者已埋在土里或浸在水里,后者却在封闭的环境里。这些问题,只有多看多实践才能了解,高手会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④高手必须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和理论基础。比如新旧瓷器如何对比,看什么东西,比什么内容,如何观察,如何思考,是否符合自然的、社会的和思维的逻辑。可以说没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运用的本领,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而且会越搞越糊涂。前面说过专家为手工艺品设立标准器,但怎么可能做到一模一样呢?按照标准器来鉴定,是不是器物的纹饰、器型有微小的差别,就不是真的、不是到代的、不是同等的官窑器了呢?现在有的专家又鼓吹仪器鉴定,且不说现在的仪器检测价格不菲,而且只能提供不痛不痒的参考证明,并不能确定“是”或“不是”,反倒是说明了专家内心里对自己的眼力越来越没有信心了。其实无论是新旧瓷器,都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为什么会看不出来呢?包括一般的文物专家和行家,主要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并没有实际解决。而广大收藏爱好者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们的误导。
应该承认,文物鉴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搞清楚确实是不太容易。何况在市场环境中,参杂着方方面面的利益。一方面,专家、行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让人无所适从,收藏者手里有不少真旧的藏品得不到认可,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市场上仿品到处泛滥,忽悠者大获其利,受骗上当者大受其害,可以说假作真时真亦假,一般的收藏爱好者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现在,通过我们对四类群体的分析研究,相信可以为大家提供一把参考的尺子。搞收藏鉴定,除了自身实践,免不了要跟人交流,向人请教,究竟自己是受教了,还是被误导了?我们可以通过真假实物考试,看看对方到底有几分水平,这样自己就心里有数,不至于吃亏上当还茫然不知。比如,我们听有的人理论上说的一套一套的,就可以搞一些真的假的实物请教于他,如果他连大开门的东西都分不清楚,说明那个人根本还没有入门。如果开门或比较开门的大路货能够看懂,我们不妨称之为一般眼光,只有一些出土痕迹或者传世特征都不太明显的器物能够准确看出来,并解释清楚,这才是真正的高手。高手只看东西,不需要问来路。有的人喜欢问来路,那我们既然要考考他的水平,当然不能告诉他真情。要说的话,不妨略施小计,把家传或文物商店买的东西说成地摊里拣的,把地摊里拣的说成是家传的,看他怎么办?这样的话,对方是不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我们就认清楚了,还怕别人忽悠吗?从此收藏的天地将为之改变,历来由所谓的专家、行家捣江湖,糊弄收藏者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命运将由收藏者自己主宰,真正快乐的收藏时代将会到来。只要是真旧的文物都将体现出他们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