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战记奈叶:凤凰于飞——品诗论史·婚姻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6:26:58


凤凰于飞——品诗论史·婚姻篇
目  录
第一章  生民如何 (原始无偶婚)…………………………………3
第二章  匪寇,婚媾 (氏族寻偶婚)………………………………6
第三章  凤凰于飞 (家国配偶婚)……………………………………9
第四章  娶妻如之何 (父母媒妁)…………………………………11
第五章  举案齐眉 (夫为妻纲)……………………………………16
第六章  君家妇难为 (三从四德)…………………………………17
第七章  男儿爱后妇 (七出之条)…………………………………18
第八章  陌上寻花  章台问柳 (男子冶游)………………………21
第九章  竹篱茅舍自甘心 (女子守贞)……………………………25
第十章  载弄之璋,载弄之瓦 (子女)……………………………26
第十一章  恨不相逢未嫁时 (婚外情)……………………………27
第十二章  伤心桥下春波绿 (婚变情)……………………………29
第十三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婚后情)……………………………30
第十四章  尔卜尔筮 (测婚)………………………………………31
第十五章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嫁娶)…………………………32
第十六章  洞房花烛夜 (婚礼)……………………………………33
第十七章  一去紫台连朔漠 (和番)………………………………34
第十八章  站在我心里 (现代自主择偶婚)………………………36
第十九章  只爱陌生人 (考验婚姻)………………………………38
章必功教授将从品味诗歌入手,为听众阐释诗歌中蕴涵的情与爱。聆听者将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了解婚姻起源及家庭关系,领会文、史、哲相通的道理。
主讲人简介:
章必功 男 教授,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深圳大学副校长、兼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深圳市政协委员。主要论著有《〈红楼〉讲稿》、《元好问暨金人诗传》、《文体史话》、《中国旅游史》,译著《意识形态的时代》,论文有《六诗探故》、《红楼诗话》等三十余篇。参编《先秦文学史(诗经)》,主编《文化与传播》,主持“《红楼梦》多媒体课程教学研究”项目等。
凤凰于飞
——品诗论史 ● 婚姻篇
第一章  生民如何 (原始无偶婚)
“生民如何”出于《诗经》。问的是“第一个有名字的男人”如何出生?这一问,振聋发聩。古诗之发问,屡见不鲜,但穿透历史的大力发问,凤毛麟角。屈原有一问:“邃古之初,孰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追问宇宙起始。元好问有一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试问性爱根由。毛泽东有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呵问江山代谢。《诗经》这一问,“生民如何”?质问男性(父系)由来,波及人类起源、婚姻起源、家庭起源,私有制起源等重大课题。时间遥远,内容凝重。举起它,需要三根干杆:文献,考古和推理思维。且让我们在文献中选择一个轻松的角度,聆听祖先的歌声,因枝振叶,沿波讨源,返回尘封万古的原始社会,寻求答案。
《诗经. 大雅.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原。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唯后稷。
描写周氏族第一个男人后稷的诞生。武,脚印。敏,脚的大拇指。姜原一脚踩进了脚印中的大拇指,则脚印之大,可想而知。《诗经》说它是上帝之脚。司马迁写《史记》企图解开神话包装,实事求是,说它是巨人之脚。又有人说这大脚掌是熊的脚掌。熊掌致胎或上帝致胎都是周人对本族女子未与本族男子交接而怀孕生子的神话。我倾向熊掌说。推想起来大约是,一位女子与外族男子野合怀孕,向族人解释,说是踩了野外大熊掌的大拇指。之后因为生下来的这个男人出了名,大熊掌大拇指也跟着出名。熊是孔武强壮的野生动物。熊掌致胎应是周氏族图腾崇拜的本源。熊于是成了周图腾。消息流传,后人为神圣计,又把熊升格为上帝。这首诗以姜原为后稷之母,以上帝脚掌为后稷之父的在天之灵,实际上是知母不知父。
《诗经. 商颂. 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周人出生靠地下的熊掌,商人出生靠天上的玄鸟,胡天胡地,相映成趣。屈原不太相信。《天问》一气呵成,连发七十二问,上问宇宙,下问人事,涉及婚姻者约十五问,其中二问直追玄鸟生商:
简狄在台,喾(ku)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质疑殷氏族第一个男人契的诞生。玄鸟是燕子,燕子是野生动物。燕子致胎是殷人对本族女子未与本族男子交接而怀孕生子的神话。是殷氏族图腾崇拜的本源。燕是商图腾。《商颂》以简狄为契之母,以玄鸟为契父的在天之灵,其实也是知母不知父。
司马迁是个眼光锐利的史学家。尽管《诗经》为生周生商安排了神迹,秦汉儒生为姜原、简狄安排了丈夫,太史公仍然勘破了个中秘密。《史记. 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不说其父,只说其母,只说姜原是帝喾的妻子,就是不说帝喾是后稷的父亲。是相信后稷知母不知父。《史记. 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song)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又是不说其父,只说其母,只肯说“母曰简狄”,是帝喾排名第二的妻子,就是不肯说“父曰帝喾”。是相信契知母不知父。司马迁真正是良史之才,正确地判定,周氏族和商氏族的第一个有名字的男人,是知母不知父的男人。
知母不知父是什麽婚姻形态?是原始无偶婚(自定义)。原始无偶婚是婚姻史上最早的婚姻形态。
人之初的性要求,天性使然,是一种本能的要求,自然的要求。原始人的两性关系,起先是族内杂交。征于文献,族内杂交见诸神话。伏羲女娲,兄妹关系,在汉画砖上,人首蛇身,两尾缠绕。是造人始祖。另一汉画砖,伏羲女娲的背后还站着一位作搂抱状的男子,据说是长辈,暗示男女性事不分辈份。看来人类最初的繁殖的确依靠近亲繁殖(影响后世婚姻,春秋“秦晋之好”就是近亲繁殖的流变)。后来,大约在母系社会后期,氏族交往增多,性趣转向族外野合。族外野合,则如上所引,见诸先秦诗歌,主要是《诗经》。
知母不知父的杂交野合,有人称乱婚(族内杂交),有人称群婚(族外杂交)。或称族内杂交为族内婚或血缘婚。称族外野合为族外婚。严格的说,称“婚”并不合适。杂交野合不是婚姻形态。但考虑到这一性关系是氏族生存繁衍的靠山,约定俗成,借而用之,用于范畴原始人的两性关系和儿女生育。这些范畴,乱婚、群婚,族内婚、族外婚,各有所指,但总其根本,皆缘出自然本性,男和女随遇而安,只有流动的性对象,没有固定的性配偶。似可统称为“原始无偶婚”。
原始无偶婚玉成了人类氏族血缘组合的首个系统,母系血统,反过来,母系血统又玉成了无偶婚的科学禁忌,如母子禁忌,辈分禁忌等。这样,母系氏族赖以产生,母系家族母系家庭也接踵而出(参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有氏族始有姓。“姓”这个字,有女无男。《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最初的姓氏,炎帝族,姜姓;黄帝族,姬姓;夏人,姒姓;秦人,嬴姓;都有一个女字。可以佐证原始氏族的姓氏起于母系氏族,代表母系血统,纪念女性生民。所以,生民如何?答案是,父系出自母系,出自原始无偶婚。
第二章  匪寇,婚媾 (氏族寻偶婚)
“匪寇,婚媾”是《易经》歌词。《易经》中的爻辞,不少是西周以前的上古歌谣。这些歌谣形式简单,以二言为主,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kui)羊,无血。”是一首漂亮的牧歌。《易. 中孚》写战争胜利后的狂欢:“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易. 屯(zhun)》写婚姻:
屯如,邅(zhan)如。乘马,斑如。匪寇,婚媾。
求婚媾,屯其膏。乘马,斑如。泣血,涟如。
屯如,迟疑的样子。邅如,转身的样子。斑如,徘徊的样子。歌词大意,马迟疑,马转身,马车不敢进。我们不是强盗,我们来求婚。来求婚,卸下满车肥羊肉。马车不肯走,姑娘车上哭,泪水涟涟止不住。隐含的事实大概是,一群男子带着武器,驾着马车,装着肥肉,到族外寻婚。临近别人的部落时,怕人误会,不敢贸然进去,等到说清了来意,送上了肥肉,终于换来了姑娘。《易. 贲(ben)》: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贲於丘圆,束帛戋戋(jian)。
与上一首意思相同,事情相同。贲如,黄白。皤如,洁白。翰如,飞翔貌。意思是,白马黄,白马白,白马快如飞。我们不是强盗,我们来求婚。请看山丘上,束帛堆满坡。《易. 睽》:
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
举起弓,来者似盗?放下弓,外来求婚。《易经》中,“匪寇婚媾”,如是者三,应是当时流行的用语。
“匪寇,婚媾”是什麽婚姻形态?是氏族寻偶婚(自定义)。氏族寻偶婚是婚姻史上第二种婚姻形态。
原始的氏族寻偶婚有两个特质。第一,主流是族外。这时的原始人已经明白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应到族外寻找妻子。第二,主角是男方。男方不仅要到族外寻找女方,而且要将女方带回男方定居。称为寻偶,比较贴切。寻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抢夺婚。开始真抢,稍后假抢(参看苏格兰人类学家马克伦南《原始婚姻. 关于婚礼中抢劫仪式起源的研究》)。一是交换婚。以物易人或以人易人。上引两例,外表保留的是强盗架式的抢夺婚,内里做的是以物换人的交换婚。
原始的氏族寻偶婚引发了原始婚姻形态的大变化,引发了人类氏族血缘组合的新系统,父系血统,父系家族及有父有母的父系家庭。
氏族寻偶婚,分四步走。一妻多夫,主夫主妻,一夫多妻,一夫一妻。起初,因氏族男子多,抢来或换来的女子少,是一妻多夫的(参看芬兰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其后,外来女子增多,出现了主夫主妻。主夫主妻又称对偶婚。对偶婚也是一个约定俗成,专指主夫主妻的婚姻结构(辨析:“对偶”容易混淆为一对夫妻,不如径称“主偶婚”)。主夫主妻,相互为主。主夫,指一个女人有一个主要丈夫,相对固定的丈夫,她仍然可以与其他男人过性生活。主妻,指一个男人有一个主要妻子,相对固定的妻子,他仍然可以和其他女人过性生活。主夫主妻构成一个粗糙却相对稳定的家庭(参看摩尔根《古代社会》)。再往后,到原始社会后期,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由于家庭秩序、财产继承和社会秩序,权力继承的需要,产生一夫多妻,最终以一夫一妻为原始婚姻画上句号。
一夫多妻。大禹之前有之。屈原《天问》“眩弟并淫,危害厥兄”,说舜的弟弟象为谋取嫂嫂谋害兄长舜。看来舜时已经不是主夫主妻制。刘禹锡《潇湘神》: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使用了虞舜和娥皇、女英的传闻。娥皇、女英是唐尧两个女儿,《史记》“尧乃以二女妻舜”,姐妹一同下嫁,而不是一人出嫁,一人陪嫁。舜应是一夫多妻。《史记》司马贞索引:“黄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四妃不是一妻三妾,而是四个妻子,分别象征东南西北。《史记》说帝喾有元妃次妃。这元妃次妃也不是妻与妾的关系,而是两个排了座次的妻子。
一夫一妻。大禹之时有之。《吕氏春秋》记《候人歌》:
候人欹兮。
这是现存最早的南方原始歌谣,歌者是涂山氏女。涂山女是大禹确定的妻子,不是偶然的外遇。大禹离家治水,涂山女登上山头望远方,唱着山歌盼大禹。这一姻缘,几乎众口一词。屈原《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史记. 夏本纪》:“禹曰:予娶涂山,癸甲生启。”“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娶,“取女”,甲骨文作持斧向女状,是武力寻偶的信号。只说大禹娶涂山,不说大禹娶几妃,是一夫一妻的信号。说夏启父为谁,母为谁,是一夫一妻的家庭信号。山东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了一批一男一女合葬的史前墓穴。足以证明原始社会末叶的一夫一妻已相当普遍。
原始末叶的一夫一妻和现代一夫一妻不能等量齐观。原始的一夫一妻,大约出于两个需要。一是家庭、财产需要稳定、保全。多妻是家庭火药库,随时引爆,特别是一夫去世,妻子各顾各,家庭极易破裂,财产极易流失。二是父系社会人口增长,氏族内部男女数量需要平衡,如不改进,氏族的男性内讧必不可免。现代一夫一妻制则建立在男女平等、自由自主的基础上,是保证妇女人权、地位的主要制度,非常有利于子女抚养、财产继承。惟独男人的性需求,不仅和女子一样有了家外的禁区,而且比女子多了家内的禁期。而这种限制对于人类社会协调稳定的发展也是完全必要的,十分有益的。
第三章  凤凰于飞 (家国配偶婚)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沩之后,将育于姜。
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
是贵族之家歌唱婚姻。凤为夫,凰为妻。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戏台上叫“凤求凰”。凤凰于飞是经典的夫妻礼赞。
一夫一妻,法定何时?夏启家天下,尚无明文。但夏代男人若与别人的妻子相好,已经不道德。《天问》:“惟浇(ao)在户,何求于嫂?”浇,夏人,与嫂通奸,人头落地。商代的前期君王大多一凤一凰。商汤和妣丙,太甲和妣辛。商中期,武丁中兴,有一妻六十四妾。周初,制礼作乐。一夫一妻多妾或称一夫嫡妻的家国配偶婚制度(自定义),载于典籍(参看《礼记》、《易经》)。从此,周代直到清代,一夫嫡妻的家国配偶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统治中国婚姻近达三千年。是婚姻史上第三种婚姻形态。
一夫嫡妻的家国配偶婚以一夫一妻为合法配偶,以纳妾为补充(明代规定年过四十无子方可纳妾)。不过,男大当婚,妻不可不娶,妾则可有可无,可以娶妻纳妾,也可以娶妻不纳妾。李白《襄阳歌》:
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留别西河刘少府》:
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
韩愈有妾,一名绛桃,一名柳枝。白居易有妾,一名樊素,一名小蛮,“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李白、韩愈、白居易过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生活。一妻多妾在后宫变成一后多妃。《大雅. 大明》说文王娶妻,“天作之合”,唱的是一王一后的赞歌,高调昂扬。《大雅思齐》又说文王“则百斯男”,显然后宫不止太姒一人。纳而不颂,低调含蓄。南朝陈后主《戏赠沈后》:
留人不留人,不留人自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玩笑中有真实,戏噱中有要挟。得意之态,溢于言表。白居易《长恨歌》说皇家后院“三千宠爱”,虽有夸张之嫌,但“六宫粉黛”傧妃成群,应确凿无疑。与纳妾者相比,古人不纳妾者仍占大多数。因为穷苦人是大多数。杜甫是个穷苦人,有人说“诗人之穷,莫穷于杜甫”。杜甫不纳妾。今查《杜工部集》,有观赏妓妾眉飞色舞的诗,则杜甫不纳妾,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有钱人家罕有不纳妾者。宋代的赵明诚好象只有一个妻子李清照。难怪李清照对赵明诚一往情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荫》)。娶妻不纳妾,即一夫一妻。
今人每称一夫一妻多妾为“一夫多妻”,作为日常口语,未尝不可,细论之,则不够精审。古人对妻妾有明确的区分。妻不可不娶,妾可有可无。妻为正娶,受礼法保护;妾可买卖,被礼法允许。妻为嫡,妾为庶。妻为主,妾为次。妻为尊,妾为卑。《红楼梦》中的王夫人和赵姨娘,一个是贾政的妻,一个是贾政的妾,身份悬殊,如同主仆。赵姨娘的亲生女儿贾探春不能叫自己的母亲为太太,连自己的亲舅舅也不能叫舅舅。妻与妾,在宫廷中,有更严格的身份区别,妃妾分为好几个等级,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妻是妻,妾是妾。妻不是妾,妾不是妻。所以本文不称一夫一妻多妾”的家国配偶婚为一夫多妻。
有人着眼妻的唯一性、合法性,称商周以后的婚制为一夫一妻制,忽视了纳妾是婚制的合法附属,明显不妥。本文鉴于“嫡”是区分妻妾的标识,有嫡必有庶,“嫡妻”一词已有庶妾的外沿。“配偶”指合法的一夫一妻(夫妻和夫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是周代的发明)。不含妾。所以称一夫一妻多妾的家国配偶婚为一夫嫡妻。
一夫嫡妻的婚姻制度较之原始的一夫一妻是婚姻史上的重大维新。主要推动力,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作和财产私有,需要人丁兴旺,一妻多妾可以在不影响家庭妻妾分明、尊卑有序的条件下,生多子女。既有利于家庭繁荣、家族繁荣、皇权繁荣,又有利于维护家庭秩序、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有利于巩固夫权、私有权和国家政权,是一种精心设计、规则严格的家庭组合。所以数千年来,颂声盈耳。诸如“凤凰于飞”、“鸾凤和鸣”、“琴瑟好合”、“龙凤呈祥”、“鸳鸯双栖”、“天作之合”,绝妙好辞,连篇累牍。
第四章  娶妻如之何 (父母媒妁)
《诗经. 齐风. 南山》:
艺麻如之何,衡从其畝。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豳风. 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得。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可知周代已确立了婚姻的两道程序。一是媒妁之言,一是父母之命。这一婚姻规矩约束古代婚姻长达三千年之久。特点是先松后紧。秦以前宽松:先谈情,后说媒,父母做主,再结婚。汉以后收紧:先说媒,父母做主,后结婚。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为鼓励生育,官府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 媒氏》)的法令。因此,在传统习俗和当时法令的鼓励下,青年男女沿袭传统的古朴民俗,直接交往,谈情说爱。谈好了,再按礼教补办手续。是先谈情,后说媒,再结婚。《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於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一个男人笑嘻嘻,报着布来做生意。他其实不是做生意,是来找我谈婚事。送你淌过淇水河,送你送到大山坡。不是我故意拖婚期,你为何不请好媒人。请你不要再生气,今年秋天嫁给你。自选对象,自定终身,然后找个媒人,沟通家长,结为夫妇。比现在只多了一套说媒。应该说,在爱情婚姻上,西周的青年男女环境宽松,比较自由快乐。所以民间情歌,在山坡田野、水边树下、村外城头,时起时落。《越人歌》写单相思: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邶风. 静女》写情侣约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挠(nao)首踟躇。
《郑风. 溱洧(wei)》写情侣春游: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jian)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xu)且乐。
《王风. 采葛》写情侣相思: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王风. 大车》写山盟海誓:
大车哼哼,毛衣如璊 (men).。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郑风. 褰裳》写情侣闹别扭: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郑风. 狡童》写失恋的苦恼: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秦风. 蒹葭》写心中的爱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周南. 汉广》写追求的绝望: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召南. 野有死麇》写野外性爱。: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舒而脱脱兮,无撼我帨(shui)兮,无使尨(mang)也吠。
风气所炽,当时的宫廷歌舞和宫廷祭祀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表演男女恋情。屈原《九歌》就是一组神神相恋的祭歌。东君(太阳男神)与云中君(云女神):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之忡忡。(《云中君》)
湘君(湘水男神)与湘夫人(湘水女神):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湘君》)
大司命(寿夭男神)与少司命(子嗣女神):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huang)兮浩歌。(《少司命》)
河伯(黄河男神)与山鬼(长江女神):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河伯》)
这是神与神的恋爱。《九歌》表演时,有妆神妆人者,歌中也有人神之恋。《少司命》: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予兮目成。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这是人与神的恋爱。宋玉《高唐赋》写楚襄王游高唐,幸巫山神女:“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是最著名的人神合欢。由此观之,战国时期,无论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谈情说爱,仍属大雅。
但是,从西周到东周,逐渐完备和逐渐规范的婚姻礼教,日益制约男欢女爱。一是父母开始干涉。《郑风将仲子》: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也可畏也。
既怀情郎,又怕父母。《鄘风. 柏舟》:
髧(dan)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自己愿意,妈妈不愿意,听口气,是结不成婚了。二是舆论开始谴责。《鄘风. 蝃蝀(didong)》: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跻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指责女子只顾自己的婚事,不顾父母兄弟,无诚无信,跟一个男子私奔远方。《诗毛传》:“夫妇过礼而虹气盛,君子见戒而惧,讳之莫之敢指。”两周并有专门字眼,谴责违反婚制婚礼的行为。如“奔”,指男女私下外出生活。“私”,私下性关系。“通”,指苟且有夫之妇或有妇之夫。“烝”,指下辈私通上辈。
汉以后,孟子的“男女授受不亲”(《孟子离娄》),大行其道。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规矩严格。一般要先说媒,后结婚。从说媒到结婚,有许多繁文缛节,依次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称为“六礼”(仪礼)。施行六礼的过程,也就是媒妁父母包办婚姻的过程。甚至到了民国,婚姻大事,还存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如孙中山、陈独秀、鲁迅、胡适、郭沫若的婚姻。其中四人再婚,只有胡适一婚到底。但结婚时的心情肯定不太好,出对子,随口一句“三十大月亮”,幸亏有人反映快,应了一句“二七老新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秦汉至清末家国配偶婚的先决条件。
第五章  举案齐眉(夫为妻纲)
《红楼梦.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
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齐眉举案”,用梁鸿、孟光故事。梁鸿,东汉诗人,作《五噫歌》得罪朝廷:
登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室崔巍兮,噫。民之劬(qu)
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娶妻名孟光。孟光每次为梁鸿端茶端饭,总把盘子举到与眉看齐的高度。《后汉书. 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辞海》:“旧时称夫妻相敬为举案齐眉。”实在是郢书燕说。单看这一形象,男子端坐,女子跪坐,双手举盘,已是高低不平。《西厢记》红娘抱怨崔莺莺:
他人行别样的亲,
俺根前取次看,
更道是孟光接了梁鸿案。
《红楼梦》贾宝玉问林黛玉: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这两处反用典故,意在揶揄崔小姐和林小姐的所作所为出人意表,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显然王实甫和曹雪芹都认为梁鸿接孟光的案,正常;孟光接梁鸿的案,反常。举案齐眉,是敬夫如宾,不是互敬如宾。是形容妻子恪守妇道。其内涵,凸现家国配偶婚的特质是出嫁从夫、夫为妻纲、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夫权婚姻。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列夫妇为三纲之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专门定义“夫妇”一词:
夫者,扶也,以道接扶。妇者,服也,以礼屈服。
班固的妹妹班昭,写《女诫》,唐代宋若莘,著《女论语》,摆出孔夫子、孔圣人的架势,宣扬男尊女卑,夫唱妇随,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和规范。
当然,古代夫妻两情相悦时,也有相亲相爱相敬的事例。如“张敞画眉”就是汉代闺房脉脉含情的一幕。现代夫妻,张敞画眉和孟光接了梁鸿案,已司空见惯。这是合情的,也是合理的,夫妻之间,应当互敬互爱,家庭地位,男女平等。
第六章  君家妇难为 (三从四德)
汉诗《焦仲卿诗》,俗称《孔雀东南飞》: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难为人妇是古代家庭的普遍现象。家国配偶婚要求妇女奉行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周礼》)。诗中的刘兰芝应该说符合要求。“受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合乎妇德。“上堂谢阿母”,临别嘱小姑,情重心长,合乎妇言。“腰若流丸素”,“精妙世无双”,身材漂亮,合乎妇容。“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勤快,合乎妇工。“结发为夫妻,黄泉共为友”,合乎丈夫心怀。但是,尽管如此,婆婆始终看不惯,使刘兰芝饱受折磨,横遭休弃。夫妻双双以死明志,“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焦仲卿妻》是父母之命造成的婚姻悲剧。
因此古代妇女出嫁之后,既要举案齐眉,恭恭敬敬服侍丈夫,又要小心翼翼伺候公婆。唐人王建《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生怕不合公婆口味,留下不好印象。林黛玉是贾母最喜欢的外孙女,到了贾府,虽是未婚小姐,也不敢多说一 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可知封建家庭规矩森严。何况为人媳妇者。如今世道,“君家妇难为”的程度已大大降低,“君家夫难为”,似乎也要给予一定关注。俗语“气(妻)管炎(严)”,就是古人讲的“惧内”、今人讲的“怕老婆”的雅噱。
第七章  男儿爱后妇 (七出之条)
汉人辛延年《羽林郎》: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这句诗对于研究汉代婚姻比较重要,可以看出汉代的“离婚率”和“再婚率”相当高。不然,“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难以成为经验之谈。“重前夫”,必嫁后夫。爱后妇,必去前妇。但“重前夫”,意味女子离开前夫是迫不得已。“爱后妇”,意味男子丢弃前妻是处心积虑。《邶风谷风》: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尔,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烛,湜湜(shi)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弃妇步履沉重,满怀怨恨。责备男子寡情寡义。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表面上很轻松,说新妻不如旧妻,丈夫有些悔意,旧妻有些得意。实际上骨子里很酸痛,旧妻有“颜色”,有“手爪”,丈夫居然不要,实属喜新厌旧。时下流行的所谓“审美疲劳”其实就是喜新厌旧的翻版。喜新厌旧,停妻再娶,是对已婚妇女的重大威胁。汉诗《白头吟》“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汉诗《怨歌行》:
新裂齐紈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qie)笥中,恩情中道绝。
《西厢记. 长亭送别》崔莺莺唱: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停妻再娶妻。
抒发了古代女子对婚姻前途的担惊受怕。相国小姐尚有如此忧虑,一般妇女怕是终生难去的心病。反映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看起来慎重其事,却不能确保“嫡妻”的婚姻,只能确保“一夫”的婚姻。
一夫嫡妻制的实质是夫权制。按此设定的婚姻礼法不仅为妻子依附丈夫规定了“三从四德”,而且为丈夫更换妻子编制了“七出”之条。汉儒既是“三从四德”的吹鼓手,又是“七出”的始作俑者。“七出”,西汉戴德所传《大代礼记》、东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均有明确的条陈。唐代长孙无忌《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由此揣摩,焦仲卿母亲不满刘兰芝的真正原因是“共事二三年,”尚未有子女。
家国配偶婚对女方也有保护,对男方也有限制。《礼记》:“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唐律疏议》,在三个条件下,女方可以提出离婚,官府也一定要用“义绝”之名判决离婚:男方杀了女方的亲人,判义绝;双方亲人互相残杀,判义绝;丈夫与岳母通奸,判义绝。并且准许“和离”,感情破裂协商离婚。《大戴礼记》,在三个条件下,男方不可以提出休妻,是“三不出”:婚前有恩于男方的妻子,不出,不忘恩。婚后主持过公婆丧事的妻子,不出,不背德。贫贱时娶来的妻子,不出,不弃穷,所以有“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的古训。但这种对女方的保护和对男方的限制,比起礼法婚姻对男方的保护和对女方的限制,差别悬殊,相隔天壤。白居易《妇女苦》直陈离婚妇女遭遇的不平不公。《卫风. 氓》:“吁嗟鸠兮,无食桑椹。吁嗟女兮,无与士眈。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呼吁天下妇女不要轻信男子的花言巧语,婚姻大事,男甩女,容易办,女甩男,无法办。
第八章  陌上寻花  章台问柳  (男子冶游)
陌上,村野。陌上寻花,寻的是民间女子。所谓“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南宋俞国宝《风入松》)章台,青楼,犹今之红灯区。章台问柳,问的是青楼妓女。所谓“玉楼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北宋欧阳修《蝶恋花》)一旦相中,或者逢场作戏,或者纳妾收房。这等风气谓之冶游。冶是艳的意思,冶游就是寻花问柳。五代王衍《醉妆词》:“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五代牛峤《杨柳枝》:“金羁白马临风望,认得羊家静婉腰。”五代韦庄《菩萨蛮》:“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五代毛文锡《甘州遍》;“春光好,公子爱闲游,足风流。”都是冶游的最佳注脚。
冶游之风起于标榜三纲厉行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汉代。冶游者大抵是富贵人家的公子、官员、文人。汉诗《陌上桑》: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使君谢罗敷,宁可共栽否?
是高级官员引诱村姑。汉诗《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仗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是豪门亲信勾引外族店女。汉诗《古诗十九首》:“燕赵有佳人,美者颜如玉。”是文人狎妓。
此风到唐宋极盛。唐人崔护有一首家喻户晓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写的正是游春艳遇。五代南唐张泌《江城子》:
浣花溪上见卿卿,眼波明,黛眉轻。
绿云高绾(wan),金蔟小蜻蜓。
好是问他,来的麽?和笑道,莫多情。
是溪边调情,斯文挑逗。盛唐李白《江上吟》:
美酒樽中置千斛(hu),载妓随波任去留。
是包妓远游。晚唐杜牧《遣怀》:
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是沉湎于花街柳巷。韦庄《菩萨蛮》: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今翠明,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回家,绿窗人似花。
半卷流苏、美人和泪,写狎妓的一夜之欢和难舍难分。弦上黄莺、人依绿窗,写家有娇妻的温馨和挾意。王国维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议论,说凡成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北宋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北宋柳永《凤栖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辛弃疾《青玉案》)。斯论一出,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殊不知这几句文采风流原本是花柳之思。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
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
知何处?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盼望的是青楼女子。所谓:“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去?(晏殊《踏莎行》) 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花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伊憔悴。
衣带渐宽,为伊憔悴,为的也是青楼女子。所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佳节,诗人上街,看灯,看舞,更看人。夜间街头,花枝招展、香气袭人、招摇过市的女子,大抵也是倚门买笑的红巾翠袖。
冶游或生真情。元代关汉卿和珠帘秀,田汉剧本《关汉卿》:“我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身不同床死同穴。”明末清初侯朝宗与李香君,名动一时,孔尚任为之作南戏《桃花扇》。钱谦益和柳如是,也名动一时,陈寅恪为之作论著《柳如是别传》。真情或出极品。北宋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事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难怪古人说才子,总爱在前面加两个字,说成“风流才子”。
冶游或生婚姻。中唐韩翃(hong)《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这首诗写给妓女柳姬。柳姬回答:
杨柳枝,芳菲节,那堪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后来柳姬变作韩氏,成全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唐人传奇《李娃传》、《霍小玉传》描写的也是因狎生情,因情思婚的故事。
冶游或生悲剧。宋人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般读者同情杜十娘,却忽视杜十娘威胁到了李甲的嫡妻。嫡妻大吵大闹,迫使李甲反悔,十娘投江,家庭从此不安。
但冶游符合家国配偶婚允许纳妾的制度和夫权婚姻的实质。礼教虽不提倡,法令并不禁止。民国初,这等风气,还在流行。北大的某知名教授曾在北京吃“花酒”。当下,法令虽然禁止,流弊仍未切断。只是不叫“花酒”,改叫“三陪”。无心插柳、弄假成真者,时有耳闻。所谓“炒房炒成房东,三陪培来老公”。前几年,北京某一副教授,出差深圳,冶游致死。香港某报纸曾用“北上寻春”披露某些港人的内地之游旨在冶游。以至当今家庭,高度警惕,一曲《路边野花不要采》,风靡街头巷尾。但依我看,这一句通俗歌词,不如韦庄的雅词“劝君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第九章  竹篱茅舍自甘心 (女子守贞)
《红楼梦》六十三回吃酒占花名,李纨抽签,抓了一枝“老
梅花”上题一句“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是曹雪芹借用宋人王琪的诗句喻示李纨青春丧偶,终身守寡的枯寂形象。竹篱茅舍,喻寡妇的平淡无味的生活,自甘心,是暗示李纨心甘情愿地实践礼教的贞节。
象李纨这样丈夫死后不愿改嫁的贞节女子,按正史《列女传》,周代只有13人,其中6人守志,7人殉节。两汉隋唐,几十人而已。宋代增至274多人,其中,152人守志,122人殉节。元代又增至442人,其中359人守志,383人殉节。到明代猛增至30600人,其中27000多人守志、3600多人殉身。
先秦普遍不重视妇女贞节。《左传. 恒公十五年》女问母:“夫与父孰亲?”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夫死不嫁”的呼声骤起于秦汉。秦始皇表彰巴蜀矢志守寡的妇女清为“贞妇”,修筑“女怀清台”供人瞻仰。立于汉世学官的《礼记》标榜“一与之齐,终身不改”.西汉刘向撰《列女传》,大树贞妇烈女,开后代纪传体史书专设“列女传”的先例。班固《白虎通义》说“妻”者,“齐”也。“妻与夫齐,与夫齐体”。这里的“齐体”与“齐眉”的意思是不同的,也是不矛盾的。“齐眉”要求尊夫,“齐体”要求与夫同生死,要求夫死之后,或殉节,或守贞。班昭的《女诫》也要求妇女从一而终,说男子有再娶之理,女子无改嫁之由。但是汉儒虽然标榜,社会并不认真。说说而已,不做也罢。妇女离婚再嫁与夫死再嫁十分寻常,男子纳娶离异女子或寡妇也十分寻常。曹丕取甄氏,甄氏本是袁绍的儿媳妇。唐人小说《游仙窟》的两个女主角五嫂、十娘,与男主角张生调情云雨,这两个女主角正是寡妇。可见当时民心对女子守贞的藐视。
宋代以下,道学盛行,贞节观念,喧嚣尘上。北宋理学家程颐《近思录》:“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明会典》:“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所以,明清两代,贞节碑坊,遍地开花。有些人家,为骗取免税免役,虚报寡妇年龄,以致明宪宗不得不下诏严斥。
女子守贞殉节,从秦汉到晚清,是礼教的一种主张,是提倡的一种观念,不是国家必行的法令。写“列女传”,树贞节碑,是在宣传典型,号召效仿。上引明代制度,则是一种鼓励守节的行政措施。改嫁不改嫁,在当今取决于妇女个人意志。在古代主要取决于家庭态度,和本人态度也有关系。有些的确是因情守节,有些则为儿女着想,更多的应是迫于礼教。但总的说来,无论古今,无论礼教如何提倡,夫死改嫁的还是多数,夫死不改嫁的毕竟是少数。著名的名媛改嫁,在南宋就可以举出一例。这一例就是流芳千古的李清照。李清照在赵明诚去世后,有人说她改嫁张汝舟,因告发张徇私枉法而反目离婚,自嘲“猥将桑榆之晚景,配此駔儈(zukuai)之下才”。研究者为此分成两派。一派主改嫁。一派主守寡。其实,改嫁守寡丝毫不影响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第十章  弄璋弄瓦 (子女)
《诗经. 小雅. 斯干》: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fu)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ti),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生个男孩,睡床,穿衣裳,玩玉器,哭声洪亮,将来着龙袍,将来做君王。生个女孩,睡地,裹襁褓,玩纺锤,寡言少语,只管下厨房,不要添麻烦。“弄璋弄瓦”遂成生男生女、重男轻女的代名词。家国配偶婚允许纳妾,主要理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夫妻应多生子女,特别是多生男子。皇室后宫,于皇后之下,罗列皇妃,首要目的,是皇子皇孙,多多益善。《诗经. 周南. 螽斯》就是一首祝福人家多字多孙的诗歌。古今家庭,绝大多数,生男,欢天喜地;生女,愁眉苦脸。以今日论,计划生育,遭遇阻力,主要原因正在于许多家庭企求男孩。有些东躲西藏,异地生育;有些离婚再娶,务求中的。
古人也有思想通达者。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
今日夫妻喜,他人岂得知。
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
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生个女儿照样喜欢。社会现实有时也会影响重男轻女的舆论。秦代《长城谣》。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怨恨徭役过重。唐代《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讽刺君王好色。其意并不在于推翻重男轻女的观念。
第十一章  恨不相逢未嫁时 (婚外情)
唐人张籍《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妾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珠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题为节妇吟是文不对题。这位女子已经严重犯规。抒发的不是节妇情而是婚外情。这里的婚外情特指古代已婚男女之间和已婚女子与未婚男子之间发生的恋情。按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制,已婚男子可以追求未婚女子,未婚女子可以嫁给已婚男子。比今天的婚外情少了已婚男子与未婚女子之间的瓜葛,两者不能划等号。古代的婚外情在古人诗歌中虽然不多,却也可以数上一数。尤其是唐人诗歌,时或有之。
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无题”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都是婚外情的名篇佳句。之所以“无题”,是题目难出,己为有妇之夫,人为有夫之妇,婚外之情,难以出口。
女子也有婚外情结的。南宋女才子朱淑贞,未嫁前已有情人,但“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
(南宋魏仲恭《断肠集》序)。多年后,回到老家,情人还在。初恋之情难以压抑,写《江城子》: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樽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因缘,水云间,悄无言。争乃醒来,愁恨又依然。辗转衾绸空懊恼,天易见,见君难。
忆前欢,见君难,暴露了她的一段婚外恋情。
婚外情,是家庭婚姻的情感流失,是古今中外的客观存在。是文学艺术的常见题材。不仅诗歌,《安娜卡列尼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失乐园》就是一批著名的婚外情小说。
第十二章   伤心桥下春波绿 (婚变情)
南宋陆游:
斜阳城头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离婚后,对前妻唐婉念念不忘。七十岁时,旧地重游,这时唐婉早已故去,陆游睹景思人,表达了婚姻变故、斯人萦怀的伤感之情。这种感情姑且叫做婚变情。
最著名的抒发婚变情的诗歌是《焦仲卿诗》。家长干涉,婚姻分裂。夫妻恩爱,至死不渝。
最著名的抒发婚变情的长短句是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绞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唐婉是才子佳人,结婚不到二年,母亲强迫休妻,无可奈何,陆游改娶王氏,唐婉改嫁赵士程。五年后,双方在绍兴沈园不期而遇,赵士程按唐婉的意思,送酒菜给陆游,陆游感慨万分,缘情题词。结果,赵士城尴尬,唐婉难过,难过之余,也写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不久,唐婉抑忧而死。这是一场类似《孔雀东南飞》的婚姻悲剧。但这两首词造就的哀婉意境则令人沉缅。我知道这两首词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有同学能唱。虽然不太理解,却能感受到一股深情,一段美丽,不自不觉,珍藏于心,珍藏了一节悲剧美。
第十三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婚后情)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原配夫人是王氏。王氏在日,李商隐虽有深厚的婚外情,也有深厚的婚后情。真所谓“家中红旗家外彩旗”。这首诗就是李商隐出差在外,寄诗回家,表达思念的心情和相聚的愿望。王氏死后,李商隐作《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兰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解释,分歧很大。但我坚信这是一首怀念妻子的诗。诗名“锦瑟”,必有所托。检阅李义山诗集,有一悼亡诗,明言“归来不见人,锦瑟长于人”。则锦瑟是王氏生前所爱之物,确凿无疑。南宋贺铸《青玉案》“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用的正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诗意。《锦瑟》中间四句用四个典故寄托自己对王氏的刻骨思念,魂魄昨夜来入梦(如庄子梦蝴蝶),痛苦化作杜鹃红(如望帝化杜鹃),遥想天涯相思泪(如沧海鲛人泪),近看犹是一缕烟(如韩重会紫玉)。后二句说,夫妻情深已成追忆,可惜当时未加珍惜。这一体会非常深刻。唐李冶《八至》:“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因为至亲,容易平淡,容易忽视;因为忽视,容易漠然,容易至疏。直到人去楼空,顿觉悔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生前不知至疏,死后方知至亲了。
所以古代婚后情集中表达于悼亡诗。唐人元缜《遣悲怀》:“同穴窅(yao)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是悼亡绝唱。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语话凄凉。
应是相逢未相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构想新奇,声情哀婉,语言恳切,意境幽深,且明白如话,人人可读。当推古今悼亡第一。
家国配偶婚虽然是包办婚姻,仍有可圈可点的深情厚爱。正如现代经人介绍的夫妻,往往先结婚,后钟情。
第十四章  尔卜尔筮 (测婚)
结婚是大事。古人极为慎重。《诗经. 邶风. 氓》: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卜是龟卜。筮是筮卦。先秦当然还有别的算命方式,如占星、占梦、相面等。但以龟卜和筮卦为正规。上到军国大事,下到出门旅行,结婚生子,选地盖房,都要卜一卜。周武王定都镐京,“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大雅. 文王有声》)屈原安家定居,借龟卜写《卜居》。结婚既占卜,又打卦,是双重保险。主要是卜卦结婚凶吉,形式和内容比较简单。越到后世,花样越多,名堂越多。有烧香的,有许愿的,有看生辰八字的,有看属相的,有看黄历的。汉诗《焦仲卿妻》:
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合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历是黄历,书是宪书,也是黄历。“宝塔六七层,四面东南西北;宪书十二页,一年春夏秋冬”。反复检视,十分重视。古人大多相信,看属相,能看出有子无子;看八字能看出旺夫克夫;看黄历能看出好运坏运。制造了许多忌讳。诸如白马青牛,十人九愁;蛇虎匹配,男女不合;羊鼠相逢,夫妻不利;金鸡玉犬,合婚莫遇;猪与猿猴,合家不久;兔子见龙,争斗家中。今天虽不占卜打卦,花样也不少,甚至有新花样。如看星座,是引进新噱头;电脑算命,是运用新技术。只是今人参与其事,未必虔诚。有些是来真的,更多的是凑热闹,图开心。玩玩无妨,切忌当真。否则会葬送爱情,葬送婚姻。
第十五章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嫁娶)
中国婚俗:男家迎娶,女家陪嫁。《邶风. 氓》所谓:“以尔
车来 以我贿迁。”
迎娶。古代用牛车,马车,八台大轿。现代用自行车、拖拉机,汽车,游艇、飞机。将来可能有人用飞船。无车如何?只能走路。且从古至今,一定是走路居多。《邶风. 氓》“以尔车来”,说民间迎亲,用的大抵是牛车。《小雅. 车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非非,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说贵族迎亲,用的是大马车。《大雅. 大明》: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qian)天之妹。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说王室迎亲。当今欧洲王室的婚礼仍有这等豪华气派。娶妻讲究热闹,要吹吹打打。《周南. 关雎》 “琴瑟友之”、“钟鼓闹之”,说的就是吹笙鼓簧,敲锣打鼓。也有跳舞唱歌的,周代就唱歌。《周南桃夭》就是一首热烈欢快的娶亲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陪嫁,陪财物。先秦的宫廷和贵族之家,不仅陪财物,还要陪侍妾。《大雅. 韩奕》说“韩侯取妻”,“诸娣从之,祁祁如云”。周代诸侯嫁女,以同姓诸女陪嫁,谓之“媵”(ying)。如今有些变化。一般结婚,女方固然出嫁妆,男方也要向女方表露投入小家庭的固定资产。七十年代的不成文标准是“全套家具(20条腿)、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新世纪大概又有新标准。
第十六章  洞房花烛夜 (成婚)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出于南宋诗人汪洙的《神童诗》,是古人最快意的两件人生大事。
古人婚礼从不安排在上午。《白虎通嫁娶篇》释婚姻:“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或云婚指女家,姻指男家)所以一般是黄昏行礼,夜入洞房。洞房外要挂红灯笼,洞房门上要贴红对联。婚联形式多样。有一种是嵌名联,嵌进夫妇姓名。今人仍喜用之。“嘉澍无声,望窗外满目兴旺;金风有韵,听床头盈耳玲珑。”祝贺我的两个老乡嘉兴、金玲。“组绣纪丝,金声玉振;钟灵毓秀,芳馥温馨。” 祝贺我的两个同事纪金、毓芳。也是一道文化风景。洞房里又要烧红蜡烛。唐人朱庆余: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讲了两个习俗。新婚之夜,洞房红烛。新婚早起,拜见公婆。今天,沿用洞房红烛,省却拜见公婆。至于画眉深浅,应是千秋万代不动摇。
洞房是可以闹的。汉代人开的头,闹得太过分,引起汉儒抨击。《汉书地理志》:“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闹洞房也有闹出事的。汉人应邵《风俗通》有记载。今日闹房,最好是非礼勿动。
第十七章  一去紫台连朔漠 (和番)
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即王昭君,西汉人,老家在湖北宜都荆门山。元帝时奉旨和番,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改嫁其弟。昭君墓现在内蒙呼和浩特之南。古人歌咏昭君的诗,积案盈箱。大多满怀同情。
昭君远嫁是一种外交政治。欧洲王室有此传统。中国始于汉
历代王朝时或用之。汉诗《乌孙公主细君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庐为室兮为墙,以肉为食兮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泛故乡。
唐代有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电视剧《康熙大帝》的一个外交重头戏也是把公主嫁给一个满怀敌意的外族。《红楼梦》太虚幻境的神仙册子说贾探春“千里东风一梦遥”,抽花名又抽到“日边红杏倚云栽”,是曹雪芹借用朝廷和番事情,要把贾探春远嫁海外了。续书改嫁边疆,有违原著。
如何看待和番这种外交政治联姻?外交政治联姻源起于氏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后汉书. 后纪序》:“春秋之义,娶先大国。”目的是交接两姓,巩固联盟。运用于外交,是结亲,是怀柔,是笼络。历史地看,也算是一项友好往来、文化互通、血缘交流的措施,只是牺牲了公主个人的情感。所以,古人对和番之举,褒贬不一。有人表示赞成。明人莫止《昭君怨》:“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年青冢在,犹是汉宫春。”有人不以为然。唐人东方虬《王昭君》:“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更多的诗人同情和番女子。如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北宋王安石议论此事,角度新颖。《昭君怨》宽慰王昭君:“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句话对于昭君个人而言,甚有道理。即使不去和番,留在汉宫,同列争宠,未必如意,即便侥幸,也未必长久,汉武帝的陈皇后阿娇,宠极一时,一旦冷落,深宫久闭,何其痛苦,景况甚至不如大漠草原。
第十八章  站在我心里 (现代自主择偶婚)
现代婚姻的主流形式是一夫一妻制。我国一夫一妻制的本质是男女平等,自由自主。法规允许并且主张自由恋爱,自主选择,自愿结婚。所以称之为“自主择偶婚”(自定义)。自主择偶婚是婚姻史上第四种婚姻形态。从原始无偶到氏族寻偶到家国配偶再到自主择偶,婚姻史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道路。
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感情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现代自主择偶婚成败与否的支配力量。“你站在我心里”,就是感情标志。这句诗取材学生习作。二十年前,初来深圳大学,教《应用文写作》。一位夜大学生学习写诗,要我指导。题目是《约会》。原诗有以下几句:
我站在你面前,你站在我面前。
你来了,满心欢喜,你走了,愁眉苦脸。
我帮他改了改:
我站在你面前,你站在我心里。
你来了,满天星斗,你走了,月亮少了半边。
头两句只改了一个字,“面”改作“心”,诗味陡增,效果显著。
这一改,从修辞上看,抓住了夸张和比拟。从意思上看,是凸现了对方的地位和自己浓厚的爱意。“你站在我心里”是双向的,它包含了“我站在你心里”。是相互而平等的喜爱与认同。喜爱,偏重感性,着眼容貌、气质、性格、才干等,所谓“子悦我容艳,我悦子文章”,往往一见倾心或一见收心。认同,偏重理性,考虑身份、职业、家庭等,总会有所权衡,有所取舍。考之实际生活,在编织婚姻纽带的过程中,喜爱与认同,或前重后轻,或后重前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若相互满意,即可自主结婚。如此应属正常的现代择偶婚。也有一些婚姻违法违心。如拐骗婚、买卖婚、交换婚、维生婚、功利婚(文革幽默“有情人终成眷属,无产者联合起来”)、遗产婚等。这些不正常的婚事,是现代择偶婚的异变。
一夫一妻制的现代自主择偶婚高度体现男女平等。各自配偶的数量一对一,离合的权利一对一,子女抚养的责任一对一,婚后财产的拥有一对一。更重要的是婚姻建立于男女双方的自愿,双方自愿自然是一对一。而自愿的纽带,是双方互爱的感情,双方互爱尤其需要一对一。一旦由“你站在我心里”变成“你站在我心外”,一对一的感情天平就要倾斜,婚姻的危机就可能爆发。
经验证明,寻求感情平衡需要行云流水般的感情交流。三十多年前,老家一位中等师范毕业的小学教师认识了市文工团一位漂亮的女演员,双方的工作环境和社交圈子有很大差异,初次见面,是在舞台的后台,演员送了小学教师一个大口罩,转身上台演出。小学教师本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卫风木瓜》),回送“无价之宝”,一首自创的诗《口罩》:
我们刚刚走向一条道,你就送给我一只口罩。
我不是天气预言家,不能将前面的气候报告。
你是怕冷风吹息了火苗,怕我得了感冒。
口罩、诗歌,互通款曲。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心中。不到一年,两人喜结连理,风雨同舟,直到今天(这位小学教师现为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是为恋爱感情的高尚交流。正如《西厢记》张生与崔小姐的诗为媒(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寻求感情平衡需要抛弃患得患失。抛弃门第、户口、贫富等世俗成见的束缚。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一位大学同窗写诗诉说女友难觅的苦楚,字里行间,发现同窗过于拘泥对方的职业和户口,就写了一首诗开导之:
一函春色到燕山,知君正醉凤求凰。
娉婷岂独园中柳,窈窕时在陌上桑。
宜踏芳草寻花钿,莫惜香墨作红娘。
来日其林钟鼓闹,京华好赋《贺新郎》。
一劝不要胶柱鼓瑟,二劝积极输出感情。后来同窗回信说茅塞顿开,自是客气话,但他很快恋爱并结婚却是事实。
寻求感情平衡,结婚之后要比恋爱时艰难。因感情的交流婚
后比婚前疏松,开放社会比保守社会艰难。西方“性解放”思潮的传播就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据估计,现代婚姻家庭百分之十亲亲热热,百分之二十不冷不热  百分之三十忽冷忽热  还有百分之二十只冷不热  剩下百分之十是水深火热。所以,曾几何时,大街小巷,已唱起一支冷冰冰的歌《只爱陌生人》。
第十九章  只爱陌生人 (考验婚姻)
王菲唱的歌,印象深的,有一个题目,叫“只爱陌生人”。
这句歌词人们不能掉以轻心。联系到试婚、同居的流行,它代表的观念是对现代自主择偶婚的严峻考验。
从人性上说,好奇喜新是人的本性。爱情婚姻是生理需求即性需求的社会化结果,性需求含有见异思迁的天然成分。(参看芬兰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所谓“距离产生美感”。就此而论,只爱陌生人,有其合理因素。但人不是简单动物,人是社会化的人,负有家庭责任,社会责任。需要自我约束,需要克己复礼,不能放任感官本能。只爱陌生人,不爱熟悉人,势必喜新而厌旧,势必如狗熊抱棒子,抱一个丢一个,就会导致男女爱情的极度脆弱,就会导致一夫一妻择偶婚制的摇晃,就会导致家庭这个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摇晃。
但是,为什麽许多人欣赏王菲哼出来的“只爱陌生人”?背景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爱情横生变故,许多婚姻缺乏后续感情,不能历久弥新,大量婚姻不能长久,双方心身各有伤害。这一精神和生活上的伤害,女方所受远比男方严重。只爱陌生人,是对这种情况的反诉,是对人类讴歌的持久爱情的反诉,也是对法律固定的婚姻关系的反诉。怎样应付,人类需要认真思考。就婚姻形式而论,斯宾塞说:“一夫一妻制显然是两性关系的终极形式。展望未来,任何变化都离不开完善和普及一夫一妻制这个总的方向。”(spencer, 《principles of sociology》)也有不同观点。勒图尔诺说:“尽管我们现在认为一夫一妻制比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婚姻形式都好,但我们却不必认为一夫一妻制就是婚姻关系演变过程中的终极。”( letournneau,《sociology》)不知在座诸位意下如何?
谨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祝天下有情夫妻“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004.5.31
附录:
1,    芬兰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人类穿衣服本意在于性诱惑。
2,《唐律户婚律》:“诸同姓为婚者徒三年。”
3,摩尔根《古代社会》。
4,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5,五代后晋和凝《江城子》:“初夜含娇入洞房,理残妆,柳眉长。翡翠屏中,亲热玉炉香。整顿金钿呼小玉,排红烛,待潘郎。”
6,聘礼起源于原始抢夺交易婚。抢走人家的女儿,总应补偿一些东西。沿袭下来,就是聘礼。
7,董仲舒《春秋繁露》。
8,《踏莎行》:“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去?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
9,《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1,五代冯延巳《鹊踏枝》:“玉勒琱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12,明袁宏道《妾薄命》:“落花去故条,尚有根可依。妇人失夫心,含情欲告谁?”
13,駔儈,马市中介。
(本文阅读:9069 人次) fulin 于 2005-3-4 14:40:20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