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工业帝国精校版:藏密大手印功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48:35
      

  大手印系藏密中传之很久的高级功法。修持此法,可不念咒语,不呼佛名号,不行灌顶,但要持一定的手印,只要依法修持,德高法成,待时机成熟时必有感应。

 中国传统气功,首先重修德,佛家之德,最基本的是五戒:杀、盗、淫、妄、酒。一要戒杀生,实行人道主义,绝不伤害好人。对罪大恶极的社会败类,则除外;二要戒盗,绝对不取不义之财,信佛者并不是反对一切财富。只是以那些借用伤天害理,不仁不义,坑害人民等手段而谋求的财富则是极力反对的;三要戒淫。信佛者,是反对淫恶之事的,对不正当的男女性行为是绝对反对的。至于夫妇间的正当的性生活是不反对的。但要行之有法,不可纵欲。至于出家人则主张无漏,以修得漏尽通为最高成就;四要戒妄,佛家人反对妄语,对那些说话不着边际,不实事求是的思想和行为是极端反对的,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培养精勤、朴实、诚恳的品德;五要戒酒。酒可以乱性,酒多则妄,嗜酒之人,在喝醉了的情况下,会干出淫、盗等不法之事来的,即使不干坏事,练起功来也很难求得入静的。所以,佛家人是反对喝酒的,特别是反对大饮。

如能坚持此五戒,则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悟性,为修练大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面。

其次介绍一下佛家结跏趺坐。

结跏趺坐,释迦的坐法,据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载,有两种坐法:

1、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叫“全跏坐”,欲称“双盘”。若先以右足押左股,后以左足押右股,称为“降魔坐”,禅宗僧人多采用之;若先以左足押右股,后以右足押左股,两足掌仰于二股之上,称为“吉祥坐”,密宗亦称“莲花坐”。

2、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叫“半跏坐”,欲称“单盘”。密宗称此为“吉祥坐”。《释氏要览》称左是押右股上的“半跏坐”为“降魔半跏坐”。《大智度论》卷七:“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

图1:三摩地手印。图2:无极式手印。图3:无极子式手印。

  坐好后,双手持三摩地手印。如图1所示,先将息调匀,进入入静的气功态。然后再从上面两种手印中任选一种手印,如图2和图3所示,选定某一手印以后,就要坚持用这种手印,不要随意更换。如在练功中出现自发变换手印的情况,则要听其自然,不要压抑人为地控制,手印的作用,则在于沟通体内外的信息通道。

采用结跏趺坐和持一定的手印,可以收到如下的效果:比较容易调息;体温容易调均;直背宽胸,使全身灵力脉道畅通;曲颈以调整出息,舌抵上腭及凝眸注视,使加持之灵息,由空中摄引人体,得安住于中脉,其它诸事,也是为了帮助人体之灵息得以充分地贯注于中脉,如是一切灵息之加持作用可以圆满生发,且得三安稳境。

初,身安稳者,谓无差别之智,不久即得现前,而得身安稳,或曰身不动,或曰身自在。

次,语安稳者,谓依于呼吸正法,吐出陈息,引入新息,保持静默,不久即得语安稳,或曰误不动,或曰语自在。

再次,意安稳者,谓不要迫念于过去不要计念于未来,亦不要寄念于现在,更不要执意地追求禅定有何乐,不要把“空”认为空无所有之空。练功人果能屏除一切妄念而能入定境者,就会象吃饱了奶的婴儿,安然入睡的样子,此如教云:

“全然勿思勿作意,寂静身心如婴眠。

精勤依行上师教,决能趣入俱生智。”

又谛喏巴大师偈教《六不法》云:

“不思不想不寻伺,不作意示禅定行,不动本元即自在。”

又瓦波拉杰大师示云:

“制心一处者,诸佛共乘之,以究竟成就之要妙道也。”

以上讲的是预备功。练功人不要以为是预备功而忽之。预备功练好了,就好像寻师找门一样,找到了门,才得其入门之法,就可以入门了。

                                   

                                   专注诱导入静法

人在练功中杂念活动是很多的,也是很难控制的,困扰着练功的人,很难求得入静。大手印中有许多诱导练功人入静的方法。

一、专注于体外某物的方法

 在自己身体的前方1米到1.5米这段距离处,放置一个圆球,或一方块的物体。大小与乒乓球相同即可,颜色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所凝视之物放置的位置与己目之高低,可以根据自己血压高低的指标而定。若自己的血压高,则将所凝视之物放在低于自己血压高低的脐部水平以下的位置。若自己的血压低,则将所凝视的物体放在略高于自己的视平线以上的位置。其他生理指标高低亦仿此。此物须在上座前预先放好。上座后,按预备功要求做好后,即半开目注视身前之物体,注视时不可过于执着,即不可死盯着不放,这样做,失之过紧,不易放松,也难入静。但也不可温不经心,注意力或视力过于散乱,这样做,失于过散,亦不易入静。要在既不过于集中,又不过于散乱,得其中者,斯为得之矣。

二、专注佛身法

在自己面前,摆一佛像,绘画的,或塑铸的均可。半闭目,聚精会神地凝视。或者微闭目,设想在身前摆有一佛像亦可,想象佛光的变化。

三、专注佛语法

微闭目,想在自己面前,有一大拇指甲之月轮,在月轮中有一个吽字,笔画极细,如毫毛,但却非常之清楚,并放出光芒。吽字,不用汉字,要用梵文,梵文吽字,常见的有三种写法,以第三种写法为最好(图4)。观想此“吽”字,从心轮中脉下降至下丹田。

四、专注佛舍利法

专注佛意法,即密法中之明点观,专一心念,聚精会神,观想一明点,其形如卵,其大如小豆,如佛舍利,放射光明,在印堂、山根的前面约4厘米,然后向前方移动约20厘米,为半圆,从膻中入,走中脉直降至下丹田。明点即在下丹田停住。观想此舍利直至收取舍利,入大定。入大定者,至此时,自动出现腹内吸,而且有一股很强的内吸的力量,使脐之上下各有一拳头大小的位置内缩,内缩的是境,由定力大小而定,所谓六脉皆无者,非全无也,只是呼吸极其微细,在注意力被腹内吸之感所吸引,而对呼吸已毫不介意就是了,而且呼吸的进行,对腹内吸的状况毫无影响,并不因为呼吸在进行而改变腹内吸的状况和景象,这就是恩师亲自指导使我出现入定的真实感受。在取得这种真实感受以后,恩师又讲明,这种感受就是入大定的实际情况。并嘱我将此情景写出来,以帮助后之修练者,对古书中所提到的:“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的说法,有一正确的理解。

练功时达到这种境界后,不可过于追求,每次时间以小时到一个小时为限、每个月以三至五次为限,在此限度内,对身体的健康和对智慧的开发都是有好处的,但超过这个限度,一味地追求,以为入大定的时间越长越好,次数越多越好,则误矣。

 

                                不专注诱导入静法

一、制念法

练功中当杂念产生时,即当用制念法止之。克服杂念之要,入静中杂念刚一出现时,就要立刻加以制止,不要使它滋生。可以达到入静的气功态。如果当杂念产生之初,未能及时制止,以致杂念丛生,纷至沓来,形成了断不胜断,制无从制的状态。即使出现了这种无法入静的状况,这时练功者,千万不要心慌意乱,一定要冷静,既然能知道杂念纷纷而至,这就好像已经知道了盗贼的入侵,是处于清醒的状态,比不知道,而完全处于无备的状况下要主动得多,这在定法中,就叫做“初止”,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应付得法,就可以诱导至入静的状态,那么,这个方法是什么呢?这个方法就叫做“知而不随”法,打个比喻来说,就好象我们出去游玩,在河边休息时,看着河水静静地流逝,可是心却没有跟着河水前进。对待产生的众多的杂念也是如此,一方面任杂念一起一落,一个产生过后,又产生一个新的,任其产生,任其消灭,使自己的心不为所动,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反正我不动心,不动感情,使自己的感情不为杂念所动,保持心情的平静,长此保持,练功中杂念丛生的毛病也就会逐渐地被克服掉了,而能保持练功中的入静状态了。

二、纵念法

纵念法者,是用放任杂念,而不理会的态度来克服杂念的方法,这个方法比制念法还要高一筹,因为制念法中的“知而不随”,虽“不随”,但还有“知”在,纵念法,则不系一毫之意念,对任何杂念都置之不理,打个比喻来说,就好像是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放牧人,他在广阔的草原或田野里,放牧大群的牛羊,任牛羊,任牛羊自由行动,他则好象毫不介意的样子,当杂念产生之时,往往是突然而来,又突然而去,如闪光、如流矢,或如风吹烟散,并无定所,对产生的杂念,如果进行追逐、堵截,必然使精神疲惫不堪,劳而无益,反倒不如完全纵任之为佳,这就叫作“中能止境”,这种纵念法反倒可以使心能像平静的水流,而得安止,达到入静的状态,正像萨罗哈大师所说的那样:“若束缚之,此心反欲奔驰于十方;若放任之,此心反得安止而不动,吾是以知,此心不宜羁勒如骆驼。”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2508430100979h.html) - 藏密大手印功法_慧莲居士_新浪博客

三、止念法

止念法也是克服杂念,以求入静的方法,具体说来其法有四

1、拈婆罗门线法。制心于静,就象拈婆罗门线一样,在拈婆罗门线的时候,用力不可过紧,也不可过松,必须要保持柔和平均,才能一气拈成,练功者持心求静亦然。如果用意制止杂念过急,反而难以制止,如果纵任过泛,又会失于散乱。所以,正当的方法,是时制时纵,有张有弛,操纵合度,则心自得安静。

2、如斩绳两段法,练功人按上述各未能求静,如果都不能解决杂念纷纭的问题,而且所生之杂念纠缠胶固,就象打结的麻绳紧紧地扭结在一起一样,无论如何也解不开,这时只有猛挥“能所智幻”的正知慧剑,一斩两段,绳都不要了,何况草麻,这时一切杂念,幻象尽皆断除,真心自当顿现,而得入静。

3、如孩童观画法。孩童观画法是一种比喻排除杂念的方法,对待产生的种种杂念,就象孩童进到寺庙看到壁画上画着种种奇形怪相的人物等等画面,虽然凝神注目,一一观看,但由于年幼无知,一片天真烂温,画虽然是看过了,但并不理解,所以看完也就留不下什么印象,用这种现象来比喻练功的人对待所产生的杂念也很恰当,尽管产生种种杂念,只是无所谓,不用心去想,杂念从脑子里一闪而过,不留任何痕迹,使心保持平静,达到入静的目的。

4、如象体无觉法。这也是一种比喻,是说对待外界的事物或产生的杂念,要麻木不仁,毫无感觉,就如同大象的皮特别厚,外边用针刺一下,大象就好象毫无感觉一样,无所反应,用以求得心静,不为外界所干扰。

 

调息诱导入静法

将调息与意念结合起来诱导入静。其法有三:

一、金刚数息法

按前面第一节预备功中的要求坐稳后,并持一定的手印进行调息,默数出入息。一呼一吸为一息。从一、二、三……往下数,直数至21600之数。通过数息的实地练习,达到调整呼吸并逐渐入静的目的。

这里要明确指出的是:上述21600之数,并不是要练功者,在一次上座练功时就要完成的息数。此21600之息数,乃是人在一日一夜间呼吸之总数也。分计之,即一小时为900息,一分钟为15息。但一吸一住一呼三者合起来才算作一息。平均一息轮,约为4秒钟,此为入手时的起数,练习久者,当逐渐延长每息轮的时间,息调得越微细、悠长,以至于达到一分钟一息的程度,这就可以称作“二神息住”了。

二、观息法

观息者,是观想灵息如何随着呼吸进出人体的灵脉穴轮,同时想念灵息加持。更主要的,也是最普通的一法是:

出息时观有真言“唵”字,白色光明,住息时观有真言“啊”字,红色光明,入息时观有真言“吽”字,白色光明。

我根据师传,特将此法明确指出:出息者为吸气,观有真言“唵”字,白色光明,灵息从头顶入,走中脉,直达丹田,住息者、停息者、观真言“啊”字、红色光明,照于丹田,入息者,为呼气,观有真言“吽”字,兰色光明,从丹田上升走中脉,从头顶出,最后收在慧命或下丹田。

观想“唵”、“ 啊”、“吽”三字真言时,最好观想梵文,不观想汉字。

大手印功法,非常强调上师对自己的加持力。观想上师之光明与己之身心交融和合,成为一体,这种作用只有实践者能悟能证,寻非虚语也。

三、壶形气功法

此法也称作“宝瓶气”法。练习时,先将体中陈息,分三次呼出体外。然后观想空中诸佛的清净灵息的加持波,由鼻孔缓缓随着吸气而吸入体内,并充满体中,于是出现腹部向内吸缩的现象。此时口鼻均勿出息,犹如满满盛水之壶,紧其塞盖,勿使倾溢渗漏点滴于外的样子,尽量保持住息的时间,如实在不能忍耐时,可以微微呼气,但尽量保持腹部内吸的状态,如果修习,可使练功人平时最难约束的心思意念,保持定静的状态,因为平时心思意念往往随着一呼吸间而放荡于十方三世无定处,在保持腹内吸的状态时,则可以使心思意念不随息流,而归一处,如是乃能逐渐达到入定的状态,所以壶形气功法是帮助真正入静的一种很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操练时,也要采取渐进的方式,不可求其速成,初练时,时间也不可过久,可参照前面介绍的“专注佛舍利法”

四、大手印功法的关键和核心

要想切实了解大手印功法的关键和核心,应该仔细阅读《大手印瑜伽法要》第二章第二节第一段的全文。现将该全文转引于后:

了达动与不动者,谓已如上勤修,获得最极安止境者,即应以其妙鉴别慧,为如下之自问事究。

所谓心不动者,若何是其不动之相?

此之所谓不动者,若何而能得其保持?

云何从彼不动,有其动生?

即于所谓保持不动之时,其间究竟有无所谓动者生?

动及不动,究云而分别?

所谓动者,其动相又何若?如是以至于究竟若何由彼所谓动者,转令成为所谓不动者。

如上诸问,如一一自行严密推究,结果应至自能了达于彼。所谓动者,实不一不异于其所谓不动者。所谓不动者,亦实不一不异于其所谓动者。(原译者按:此段言浅理深,性相台中观都具其中,不可轻易读过。)若于一时未能见此深谛,可必作如下之较简推究。

谓此当前一念能了别者,究亦异彼动及不动乎?抑即与彼动及动者,当体不异乎?

行者若获正见,结果所至,当可了达凡一切之能了别与所了别,实不一不异更无二体,进至且当了达于彼所谓不一不异之真实体相。究亦莫可捉摸,至此方始了达于所常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妙谛,故教有云:

‘幻心境虽高,终只幻加幻,超乎幻心法,不是幻心境。能见及所见,原不一不异依导师慈教,乃达此妙谛。’又寂天圣者大师之偈教云:坚住三摩地,刹那心勿昏,如理勤推究,真谛自能明。又如《大宝积经》迦叶品有偈云:

譬如二木,风吹生彼火,火生刹那间,而复烧二木。

正观亦如是,能生于慧根,生彼一刹那,还复烧正观。

(原译者按:此经吾国四种译本,惟宋译一本,有此两偈,与本书英译西藏译文第一偈完全相合,但第二偈之英译文句不同。若依彼直译,则当为‘动不动合已,能生于正者,生彼正智已,动不动俱亡’。在未见原书之藏文本以前,未可断言此经文。藏文另有异传之一本,抑为彼译英文时易其文名,但原书之英文‘动’、‘不动’等字,皆带有直述之符号,则极似此经于藏地。或另有一传本,与吾国藏宝中四种译本所自译出之各本,又不相同。虽然,取此异译不同之文句细思之,则此段所详动与不动之推究法者,即合于宋译本所用‘正观’之一言。而‘慧根’一方,则同于‘正智’。善读者自能得之。)此中所述,如上之内心推究,求正智之禅观法门,乃为退隐修习于实际禅定者之所垂示。不同于一般讲座量,惟能泛说,而未曾实际修习者之所言、彼泛说者,固在室外也。”

这一大段话,有以下几个问题,望读者仔细思考:

首先,了达动与不动的含义。对前面所讲的功法已经掌握熟练,并达到真正入静的状态者,并通过对下面所提的七个问题的了解,便可掌握动与不动的天机。明乎此,方知大手印真实功夫之所在。将此七个问题,与达摩老祖所说的: “二候采牟尼,四候有妙用,六候别神功”联系起来当能悟其真谛了。

其次,在这大段中曾引《大宝积经》迦叶品中的一偈云:“譬如攒二木。风吹生彼火,火生刹那间,而复烧二木。正观亦如是,能生于慧根,生彼一刹那,还复烧正观。”

此经我国共有四种译本,惟宋译本有此偈。英译本的文句与此宋译本不同,据张妙定的英文本汉译,、直译本的文句与此宋译本不同,读者有吾当知。此偈的含义,即《宝积经》中所说的“和合凝集,决定成就”一语之所言。

再者,对上面所提的一系列问题,能否理解,是真懂禅观法门,实际修习禅定者与只能泛说的一般讲座师,而无实证实验者二者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亦即室内室外,入室与非入室的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