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暴龙皮套装:《税源管理与税收分析、预测》讲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0:27:45

“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34字”征管模式。

 

《税源管理与税收分析、预测》讲义

第一讲   税源管理

税源的概念:

(一)广义税源

是指根据我国现行有关税法规定可能产生税收的一切社会资源,包括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生产量、业务交易量、新创造的价值、占用的社会资源、劳动所得及某些特定的经济行为。

(二)狭义税源

是指直接产生某一具体税种并计算这一种税收数量的经济量或行为活动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税基。

一、当前税收收入年年高幅增长,为什么要加强税源管理?

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继续稳定较快增长,共入库37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增收6770亿元。宏观税负稳步提高,2006年税收占GDP的比重为18%,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见附表)(链接)

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就是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造成税源失控的问题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与之变化不相适宜的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因素,也是导致税源失控的主要原因:

一是制度性失控。主要是税收政策规定还一定程度的存在不完善之处,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比如对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废旧物资、农产品收购等其他抵扣凭证的管理、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的管理等问题,都是目前一线税源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

二是管理性失控。主要是指由于税务机关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源失控,税收管理员管事不管户,忙于事务性工作,有些税收管理人员一人管理几百户、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落实执行相关的税收法规和制度,加之刚才讲的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困难,使得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多以被动的、静态的事后管理为主,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够做到事前、事中进行主动、动态的分析监控,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十分粗放,造成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比如漏征漏管户、长期低零申报企业的大量存在、违反税收政策的恶性案件的不断发生等。

三是机制性失控。主要是内部各部门职责不明或者相互脱节,外部其他部门配合不积极,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管理衔接不够,没有形成税收管理的合力,从而造成税源的流失。比如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减免税审批按规定是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政策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实际中往往存在税源管理部门认为有审批环节把关,调查流于形式且不真实,而审批环节仅仅就资料审资料的进行审批,与了解和熟悉纳税人情况的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容易形成管理的盲区。

四是信息性失控。一方面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真实性相对较差,而我们的管理一定程度上过分依赖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应用不够,信息不对称,纳税人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

二、怎样加强?

(一)税源管理的定义

是税务机关在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和分析税源信息,把握税源的形成、规模及分布,为促使税源依法形成税收、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依法采取行政管理和执法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开展的相关工作总称。

(二)税源管理的特点

1.税源管理贯穿税收征管全过程。从纳税人角度看,从税务登记、发票购领、纳税申报到缴纳税款、办理减免缓退等涉税事项,全部涉及税源管理的工作内容。从税务机关角度看,税源管理与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和法律救济等工作关系密切。从税收人员角度看,税源管理还包括对制定目标、标准、进行绩效考核、规范和提高税收人员执法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内容。

2.税源管理体现管户与管事的有机结合。作为税收的纳税主体,纳税人是税源的载体,也是税源管理的对象,对应“户”的概念;作为税收的征税主体,税务机关也是税源管理的主体,其工作内容既对应“事”的概念,也对应“户”的概念。管户与管事其实是一回事,是从不同侧面对税源管理的表述,其含义都是指按户管理涉税事务。管户必须从具体事务入手,否则就失去工作内容;管事离不开管户,否则就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税源管理基于对海量信息的集成化处理。对税源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是税源管理的基础,其途径就是对海量信息的充分占有和科学利用,因此,税源信息的采集和应用水平成为决定税源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因素。要对来自不同渠道、不同层面、零散的海量信息加以有效利用,使之能够系统、科学地反映税源的基本状况,必须通过“一户式”户籍管理等制度和构建指标体系等途径对海量涉税信息进行集成化处理。

4.税源管理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信息化建设是有效进行税源管理的根本性保障,也是新旧税收管理员制度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包括软硬件建设两个方面。信息化平台的支撑要求计算机网络体系及相应工作软件能够实现以下功能:一是采集海量涉税信息,并根据需要加以整合优化;二是支持利用海量信息对涉税异常进行预警和初步分析;三是支持税源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四是根据系统记录实现对各岗位工作的自动考核。

5.税源管理是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受经济发展、税制完善程度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税源的规模、结构与分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旧的税源不断萎缩以至消失,新的税源不断产生并且壮大。为适应客观情况变化的要求,税源管理的内容必须随之调整,税源管理的手段和措施也必须不断丰富和完善。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收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是反映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最终落脚点。

 

税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尽可能地使税款实际入库数接近法定应征数,实际税负按近法定税负,最大限度的减少税收流失。为此需要加强税源到税基(纳入征管系统的税源),税基到应征,应征到入库各环节的管理。

 

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税收征管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二)我国税源管理的现状

(三)税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税源管理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的,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建立税源管理相关制度,包括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分类管理制度;、业务重组、流程优化、简化程序;税务登记,户籍管理;发票及税控装置的管理;减免缓抵退税审批、认定核定管理;采集、应用和维护征管数据,进行税收分析、税源和税负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处理违法违章行为;纳税服务,进行税法宣传、辅导、政策送达;信息化建设等等。

 

(四)税源管理的模式

2006年5月全国首次强化税源管理工作专业会议(北京)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的指导意见(讨论稿)》就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加强户籍管理,掌握税源基础

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户籍情况,是做好税源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全面开展税源管理工作的基础。这里所说的户籍管理包括税务登记管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以及未按期报备会计核算或银行账号情况的管理等内容)、税源登记管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相关税源信息及外籍人员相关信息的登记管理等内容)和户籍巡查管理(户籍日常巡查、停(歇)业户巡查和非正常户巡查等内容)以及核定认定管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出口退税资格认定、委托代征资格认定和享受优惠政策企业资格认定管理等内容)。

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税务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2006]3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换发税务登记证的通知》(国税发[2006]38号)文件的要求,认真及时做好税务登记证换发工作。要结合税务登记证换发,对比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提供的相关信息,对辖区内的管户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摸清税源底数。要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掌控纳税人资料的同时,定期开展巡查,使得两者有机结合,查找漏征漏管户,及时发现和掌握纳税人的变动情况。以企业基础信息交换与共享为切入点,加强户籍管理的动态监控,在主动服务和动态监管上开拓思路。以逐步实现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登记信息共享,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税务登记信息与各类法人及非法人登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管理

1.常规性分类模式下的税源管理

一是重点税源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纳税、经营规模,对当地财政、税收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财务核算相对健全、电子化管理程度高、纳税意识较强等特点,在工作中不需投入过多的人员,而是选拔那些具有较高知识,既懂财会、税收政策又精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征管信息和企业电子化管理信息,人机结合,对企业进行更全面的分析监控。

二是非重点税源范围内的中小型企业:目前,这类企业数量较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和税收发展中增长最快的生力军,由于它的灵活性和纳税法律遵从意识相对较差,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矛盾问题多而且繁杂,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以前税源管理中多是根据路段、区域按人均户数进行分配管理。近几年,许多地方都实行条块结合的方式对这类企业实行按行业或企业注册类型细化分类,结合路段、区域分配落实到人,以纳税评估为手段,加强对这类企业的监管力度。

三是集贸市场:集贸市场具有商户集中、地点固定、行业稳定,税源客观等特点,但由于场内纳税人构成的不同,如既有一般纳税人、又有小规模企业、个体户,还有不达起征点的纳税人,征收管理方式存在差异,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四是个体工商户:这部分纳税人相对比较分散,发展不平衡、规模有大有小,经营多变、底数难清,一直以来都是税源管理的难点之一。

五是特殊税源:主要是指关停并转企业、失踪户、非正常户和待注销户。

2.分类管理中对税源管理内容的新要求

在征管中我们税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对税收管理人员的排兵布阵多数是围绕着上述分类,结合区域或行业来进行的,这样既便于税收管理员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管理侧重点的差异有效地开展工作,也方便对同行业同等类型企业相关信息的横向比较。但是,应该说当前的内外部形势,都对税收管理人员实施税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源管理在前面大类的划分下,一般结合行业或产品进行细分,实施精细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的税源管理活动必须有以下几方面根本的转变:

(一)税收执法理念要由收入任务型向税源管理型转变

我们实施分类管理,首先要在执法理念上,必须由原来的只重视收入计划完成,逐步向以税源管理为重转变。工作中不能单纯的以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更要关注对税源的管理水平如何,以税源管理质量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

(二)税源管理方法必须由分户管理向分行业、链条式管理转变

按照哲学中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原则,管理中不再孤立地把纳税人当作单户看待,而是把单户企业看成是同类中的一员,行业中的一员,通过对同类、同行业单户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行业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和指标参数,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和评估,求证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全面管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企业放在产业链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充分利用产业链条中的相关信息,实施链条式税收管理,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

工作中,我们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程序和方法:

一是选择行业,制定方案。明确税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我们首先应结合所辖的税源,运用相关指标和方法,选择出一个时期或阶段重点管理的行业,分析研究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开展工作的有效方案。

二要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在确定的行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开展调查,了解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他的特点,生产经营模式和活动的规律,从中探寻出与税收相关联的关键点和环节,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

三要梳理剖析信息,寻找主控、辅控指标,开展纳税评估。根据典型调查总结建立同一行业共性的控制指标和预警峰值,结合企业个性特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纳税评估。充分利用行业规律查找实际税源与潜在税源存在的差距,进而探索薄弱环节和形成原因。

四是从行业管理向产业链管理推进。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是社会活动,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链条。为把税源真正管深管好,就应在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把企业放在这个链条中进行全方位管理。即利用链条中的相关信息,来了解把握该企业信息,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

(三)税源管理体系要由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向多部门、团队式管理转变

在现有条件下,要提高税源管理能效,必须全面收集、掌握企业的涉税信息,传统的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已不能满足需要。我们在分类管理中,必须做到征、管、查各部门甚至是管理部门和管理部门内部之间的有机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合力效应,做好税源管理的重任,特别是管理大型重点税源企业,不能甩给税收管理员一人身上。(比如说对大型集团企业跨地区经营的管理、对集中核算企业的管理、对同一法人多证不同资格经营的管理等都需要管管内部、管查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作战)。

(四)税源管理信息要由利用单一的纳税申报信息向利用综合信息转变

信息是耳线,在目前纳税人资金流难以有效控管、仅靠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信息又难以确保真实性的情况下,只有把纳税人放到行业和产业链中,全方位采集其货物流和部分资金流信息,结合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主要是指企业基础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从行业主管部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统计、审计等职能部门获得的第三方信息,缓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将这些外部信息与企业的纳税申报信息、一窗式管理信息相比对,剥茧抽丝寻找疑点和线索,从而加强对企业纳税申报信息的监控力度。

因此,在税源管理实践中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和总结分类管理、精细化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挖掘税源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抓住税源变化规律,有效地堵塞税收的跑、冒、滴、漏。

 

三、落实管理员制,创新管理机制

税收管理员是强化税源管理的组织载体,也是主要抓手。总局税收管理员制度下发之后,各地相继进行了贯彻落实。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税收管理员在强化税源管理工作中的 “一多一少”和“一高一低”的矛盾。“一多一少”就是户多人少,“一高一低”就是工作要求高和素质低的问题。

(一)要系统科学地引入和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写我所思,做我所写,记我所做,过程监控,持续改进”的理念和原理,结合实际,按照岗位的不同,制定税收管理员的操作指南和作业标准。与此同时,配套实行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制度,以规范税收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持续改进机制。

(二)依托现代化信息手段是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根本出路。

积极探索通过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工作,可在现有综合征管软件基础上拓展功能,搭建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并对其工作实施过程管理。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应当包括任务分配、综合查询、工作记录、分析评估以及数据补充和变更等操作功能,并能与包括“一户式”信息管理系统,电话、邮箱、网络申报系统等在内的各类相关管理系统实现平滑对接,做到不同平台之间功能互动、切换便捷和信息共享。通过税收管理员平台,区分各项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进行优先级排序,自动提示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将税收管理员从目前人少事多、忙乱无序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三)积极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

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试行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办法,根据工作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分级,并按照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和潜能。

 

四、加强税源分析,深化纳税评估

(一)开展税收分析

税收征管数据的有效应用

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地的数据库中积累了大量的税源数据,征管数据的分布也由原来的区县集中过渡到省级集中。数据集中为深化信息增值应用的实现准备了良好的数据环境。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树立利用数据分析指导工作的观念。要提升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必须拓展数据分析职能,设立数据处理分析岗位,科学划分工作职责,规范运作模式,探索集约化处理、集成化应用、集中化控制的数据综合利用办法,通过建立数据处理分析的长效工作机制,实现数据资源的增值应用。一是建立数据采集、加工、反馈等数据应用管理规范,加强业务流和信息流的规范对接和有效融合,理顺数据分析处理操作流程,规范操作管理。目前总局正在做这方面工作,各地也要按照总局的要求,加强对数据的规范管理。二是开发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建立数据分析平台,引进和应用数据仓库等分析方法,建立税收收入分析和纳税能力评估等科学的分析模型。综合利用纳税申报、财务资料、发票信息、生产经营等数据开展宏观税负、税收弹性、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分析等,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提供有效信息,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

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加强经济与税收分析、税收弹性系数分析等宏观税收分析,以全面掌握税源基本情况,找准税源管理方向和重点,挖掘税源潜力。加强税收增长与相关经济指标分析,重点是税收收入与GDP的相关分析以及弹性系数分析,也包括分税种与相应产业增加值的相关分析。在对税收增长作一般性宏观分析的同时,要对影响税收变动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以及时掌握税收与经济总体变化趋势,指导基层强化税源管理的着力方向。

要用宏观分析的结果指导和加强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的税负监控分析,依据相关经济指标,对不同税种、不同行业或不同区域的税源状况、税负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价,以确定平均税负水平、选择重点行业、筛选纳税评估对象,为开展具体评估分析提供指导。

(二)深化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一项国际通行的税收征管制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纵观国内外纳税评估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有浅入深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一指标简单预警法”;第二阶段是“多项指标综合分析法”;第三阶段“经济数学模型估算法”。在我国,前两个阶段的分析方法已被普遍采用,这对于科学分析纳税人的纳税状况和负税能力,明确加强管理和稽查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二是积极探索建立评估平台,开发应用评估模型,以深化评估工作;三是要拓展评估信息的来源渠道。从近来的各地实践经验来看,拓宽信息渠道,特别是拓宽各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渠道,对于开展评估工作十分有效;四是抓好评估案例的总结,组织案例教学。

(三)建立互动机制

首先是加强税收与宏观经济税源分析。它是对税源全局或区域进行“面”的“扫描”。要加强税收增长分析,也要加强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分析,重点是税收收入与GDP的相关分析以及弹性系数分析,还包括分税种与相应产业增加值的相关分析。在对税收增长作一般性宏观分析的同时,要对影响税收增幅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在总体上判断它的纵向与横向变化趋势,指导强化税源管理的着力方向。

其次是加强分行业、分税种分析。它是对税源进行“线”的剖析。重点是依据涉税的相关经济指标,对某一税种在某个行业或区域的税源状况、税负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价,从而为纳税评估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确定预警值、筛选评估分析对象、进行评估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其三是加强对纳税户的评估。纳税评估是针对某一户纳税人申报缴纳各种税收总体情况的综合分析评价,是对税源“点”的挖掘。

“点”、“线”、“面”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也是辨证统一的。

其四是要在加强税务稽查的同时,抓紧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复核和监督机制,确保评估应移送的案件全部移送稽查、稽查应反馈的结果及时反馈,杜绝因管理员做好人和单位领导怕得罪人而不及时移送案件的行为,防止稽查结果不及时反馈情况的发生,真正实现以分析引导评估,以评估协助稽查,以稽查促进管理。

   

(四)注重成果应用

要充分应用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成果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3]92号)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联合评定工作。对于评定纳税人信用等级,特别是对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各地国税局、地税局要统一标准,达成一致,不得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国税局、地税局要积极开展联合评估和税务稽查,共享评估和稽查信息,堵塞因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不共享所造成的征管漏洞。

五、加强欠税管理,严格控制减免

要进一步加强对欠税的管理,尽力清欠,积极防止新欠。要依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严格延期纳税的审批。符合法定条件经批准延期缴纳税款的,延期届满要立即督促其缴纳,防止“缓税”变成欠税;不符合法定条件未予批准延期缴纳的,要严格按照规定从缴纳税款期限届满次日起加收滞纳金;已经形成的欠税,要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欠税公告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4〕138号)文件规定,限期缴纳,并依法加收滞纳金;对于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纳税人逾期仍不缴纳或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的,税务机关要严格依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依法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措施,并追缴欠税、加收滞纳金和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的条件、程序和权限办理减免税的审批,切实加强对减免税纳税人的后续管理。对因情况变化不符合减免税条件的纳税人,要依法立即取消减免税待遇。严格禁止越权和违规审批减免税,各地税务机关对地方政府越权制定的减免税政策不得执行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严格执行谁审批谁负责的制度,将减免税审批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实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六、加强发票管理,推广税控器具

发票是财务收支的法定凭证,也是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重要依据。为了克服“真票虚开”和“假票制售”两大顽症,在实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努力实现管理机制创新。要把对纳税人逐笔开具发票的制度要求,与鼓励消费者介入的“发票有奖”、“发票查询”(识别真伪)活动和全面取消手工发票的税控收款机推广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机器开票”的发票管理新机制,使得税务监督、消费者监督、电子监督三管齐下,养成“要发票,开真票”的社会氛围,打压“开假票,虚开票”的生存空间。要抓住发票管理的关键环节,改进和完善发票“验旧售新”工作。“验旧”不仅要审验发票是否按规定使用,更重要的是要核查纳税人开出的发票金额是否申报纳税。对于企事业单位,应当要求其定期列出所开具的发票清单,并汇总开票金额,随同使用过的发票一并提交税务机关“验旧”,税务机关则应将纳税人报验的汇总开票金额与其纳税申报表申报的营业额进行“票表比对”,实现“以票控税”;对于个体工商户则可将其报验的汇总开票金额与税务机关为其核定的纳税营业额进行“票表比对”,汇总开票金额大于核定的纳税营业额的,当期即应就差额补征税款,并以此作为下期调整应纳税营业额的参考依据。

(一)创新发票管理新机制,充分发挥发票保障经济活动和加强税源监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发票管理。

逐步建立发票管理“逐笔开具发票和推行税控器具及机器开票,奖励消费者主动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强化税源监控”的机制。在纳税申报环节,严把票表比对和验旧购新关,切实起到“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的目的。

(二)推行税控器具是管好税基、管住税源的有效手段。在推行工作中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按照“标准化、市场化、行政监督”的推行思路,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加强税源监控的通知》(国税发〔2004〕4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实施意见》(国税发〔2004〕110号)文件的部署,在商业、服务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适合使用的行业积极稳妥地推行税控收款机。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抓好实施方案的设计,加快税控收款器具的选型招标工作步伐,科学合理的编写好标书和评分细则,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好招标工作。税控器具推行使用后,要将税控器具记录的开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发现问题,及时移送税源管理和稽查部门处理。

(三)认真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对加油站在用加油机税控装置和计量性能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国税发[2006]33号)文件精神,加强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配合,结合当地实际,对本行政区域内加油站在用加油机税控功能和计量性能联合开展一次监督检查,对已到使用期限的税控装置和加油机进行更换,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加油站的税收征收管理。

(四)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实行发票集中印制。为了提高普通发票的印制质量,降低成本,保证防伪用品的安全,各地税务机关应严格按照总局关于普通发票实施集中印制的要求,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印制企业;普通发票印制量在一亿份以下的省、市,控制在2至3家,一亿份以上的省、市,控制在5至6家。建立健全普通发票印制、发放、领用的管理制度,严防发票的丢失、被盗和因内外勾结造成发票流失的事件发生。

七、完善征管手段,提高应用水平

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总局统一部署,加快推广综合征管软件步伐,提高系统运行质量;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涉税数据管理办法,做好数据的分类、存储、清理和利用工作,明确各个部门采集、使用、发布数据的权限和保密规则,规范数据管理;做好综合征管软件的运行维护以及运行问题的收集、整理和提交等工作,力求新增业务需求与软件开发同步、政策变化与实际操作变化同步;加强对税收数据和企业财务数据的采集、审核和评价,利用数据做好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逐步提升数据应用水平;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个体税收征管中全面推行电脑定税,提高个体定额核定的科学性、公正性与准确性;已上线综合征管软件或有本地区统一征管软件的地区,要在强化管理、方便纳税人的前提下,加快推广“同城通办”步伐。

八、提高队伍素质,培养专业人才

要大力加强教育培训,着力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员队伍,以适应税收管理员工作要求和定期轮换的需要。在培训中,要重点培养和提高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如财会知识、查账能力、掌握和分析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状况能力等;要注重对税收管理员现有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调整,提高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在加强普遍培训、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包括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在内的各类专门人才,并注意适当引进专业人才,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优秀税收管理员评选和经验交流活动,注意总结推广纳税评估工作经验,积累评估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教学,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

九、统筹协调组织,确保任务落实

基层税务机关直接面向纳税人,承接上级税务机关各个管理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必须实行统一指挥。负责直接领导基层税务机关的上级机关,要把布置给基层的各项任务要求进行整合梳理,分出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形成统一要求,再交给基层落实;基层税务机关及其承办单位,对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也要进行整合梳理,统筹安排,并分解落实责任到岗、到人;需要反馈上报的要归口管理,统一上报,以利形成面向基层统一部署征管任务、基层面对纳税人统一开展工作、协调有序的管理局面。

各级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税源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强化税源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采取有效措施,夯实税源管理基础,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加强督促检查与考核,确保税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