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女的考验国语版:诗书情怀李大伦(《大地》 2003年第10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27:18
 诗书情怀李大伦作者:王美茹


    2002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李大伦同志的文学作品集《岁月如诗》。捧读此书,犹如趟入一条空明澄澈、两岸葱茏苍翠、风光旖旎的河流。这岁月的河流时而缓缓流淌、时而碧波翻滚,浸润着读者的心田。作者以我笔写我心,真情流露、爱憎分明,抒发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现出对祖国强盛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源自内心强烈的亲民情结,流露出对亲人的脉脉温情……
    早年追忆
    在《母亲的回忆》一文中,李大伦深情地写道:“1990年3月7日是一个揪心的日子。那天,我失去了母亲。母亲被病痛折磨得痛楚不堪的面容,成为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自古忠孝难两全,生前没能让母亲到城里去过上几天享清福的日子,成为大伦心中永远难以解开的一道结。每每忆及母亲,大伦不由两眼潮湿,母亲不仅是他的至爱,也是他步入人生漫漫旅程的启蒙恩师。
    李大伦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的一个偏僻乡村,桃源县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闻名于世。记忆中儿时的故乡和自己的大家庭却是贫穷的,常常因为粮食不够吃,为了填饱肚子,要吃一些用稻草磨出来的粉做的粑粑。然而,母亲浓浓的爱,却给童年的大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吃饭时,母亲有时会偏爱有加地煎一个荷包蛋,悄悄藏在他的碗底,要知道那时候鸡蛋是要攒着拿去卖钱的;为了满足他的玩耍,母亲把家中木桶上用来箍桶的铁环取下给他当玩具,以致于经常和父亲发生争吵;夏天里为防备他下到河里玩水,母亲会想方设法在他背上盖上几个印章,一旦下水,印章的颜色就会被洗掉,为此他没少挨母亲的责罚,及至成年,他才真正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母爱是博大的。
    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李大伦的家算是比较殷实的,逢年会杀上一口猪,而当时村里许多家庭没有这种条件。对于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家,母亲总是会送一些肉和油过去。村里的五保老人,口粮由各户分摊,遇到小心眼的人家,就会拿出一些较差的粮食来应付。母亲看不过,她给五保老人的口粮是家中最好的,在数量上也比规定的要多。母亲常对大伦兄妹们说:“五保老人因为失去了劳动能力,而又没有子女赡养,是很可怜的,我们不能欺负弱者。"这句话几十年来一直在大伦耳边回响。
    是母亲给大伦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爱的种子。在《母亲的回忆》的结尾,李大伦这样写道:“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生活中不能没有爱,但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真正的爱,首先要懂得怎样去爱别人。我常想,我拿什么来纪念和感谢母亲呢?惟有像她那样生活,爱别人胜过爱自己,无怨无悔。”
    母亲对儿女们的挚爱里,还包含了很深的思想教育。大伦说母亲常常会借着某一件事因势利导。记得有一次大伦帮母亲做饭,把灶膛的柴禾塞得满满的,弄得整个房间乌烟瘴气。母亲教大伦先放进四五根木柴空架着,再放些干枝和茅草,结果火势很旺。母亲便借题发挥道:烧火火心要空,做人人心要公。在生产队做工,母亲常常教育大伦兄妹们,不要偷工减料,不可偷懒耍滑,只有多付出,才能多收获。多年以后,即使李大伦已经当上了县长,重病缠身的母亲还叮嘱大伦要做好人当好官,不可收取别人的财礼。母亲教会了大伦为人处事要有公心。
    幼时的李大伦还常常跟随父母上山下田、开荒种地打柴。当亲手种下的禾苗结出果实时,当砍来的山柴卖了钱交上了寄宿学校的费用时,大伦初尝了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劳动不仅使他强健了体魄,也使他感悟出唯有付出、才有回报的真谛,这使他日后受益无穷。
    母亲给了大伦幸福的童年,这童年便也使他对故乡有了深深的爱。参加工作后,随着世界观的不断改造和升华,今天,他已将这种眷爱迁延至他工作过的更为广大的农村。1990年,他在临澧深入农村访问时写下了《鹧鸪天·访农家》这首词:“鱼跃池塘谷满仓,鸡鸭成群遍地欢。松排山岭千重翠,良田万亩稻花香。品新茗,话农桑,弟兄情意暖心房。佳酿美酒人欲醉,多少人情似故乡”。流露出他对农民、对农村至真至诚的情愫。
    诗书情怀
    走进大伦的办公室,使人最感突兀的便是迎面那排装得满满的书架。
    学生时期,大伦就十分喜好读书,犹以古文学为甚。时至今日,许多名家名篇仍能一字不差、信口吟来。书读得好,文章也写得美,常被老师拿来做范文读给同学们听。回想起来,大伦至今仍感自豪。也许正是从那时起,他便和文学悄悄结下了不解之缘。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大伦早晚勤奋,笔耕不辍。及至《岁月如诗》出版,如他所言:近日翻箱倒柜,旧作新篇竟堆了一书桌,敝帚自珍难自弃,拿来结集。
    说来奇怪,大伦却从没有想到过要做专业的文学工作者,而是走上了从政之路。依他的才气和殷实的生活底子,倘于笔墨生涯途中在文坛上争得一席之地恐怕也不是没有可能。读过《岁月如诗》,平心而论,大伦的散文写得好过诗词,诗词中又以词填得较律诗为好,但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以文字质朴无华、情感真实细腻见长。不管是感悟人生,还是咏物言志,抑或是叙事状物,无不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五言绝句一首《小儿恬睡》为证:“夜半松涛声,云过月色明,轻手拂蚊去,恐惊睡梦人。”活脱脱一案牍劳形于夜半却不忘间或给沉睡中的娇儿轻轻拂蚊的慈父像刻在纸上,读来让人恻隐之心油然顿生。
    得到别人对自己文字的夸奖,或者谈起初始为何没有选择笔墨生涯?大伦尝言:“平生别无所好,闲暇读点书,写点小文章,乃两大乐事。”又言:“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写文章则是自娱自乐。”愚以为大伦此言半真,自娱自乐其实自谦了。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同志这样评价:“《岁月如诗》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对读者的高度责任感,无论是现在写的还是过去写的,无论是写现在的还是写过去的,都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都是对假恶丑的无情抨击,能够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大伦有两篇写茶和酒的散文,一篇叫做《茶话》,另一篇是《酒的随想》,或许可以拿来诠释文选德同志的评价,似乎也能佐证大伦读书为文之好并非如他所言尽在自娱自乐,他将平日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行诸笔端,诚以为既是自娱又足以娱人。
    大伦爱茶,爱得宁可三月不知肉味,不可一日不闻茶香。无论是慷慨陈词的讲台,还是舟车劳顿的旅途;无论是苦思冥想的夜晚,还是亲朋好友的聚会,始终不离左右的,就是这清茶一杯了。品茗日久,竟也品出一番道理,在他看来茶即人生。“一个仲夏之夜,我与几位长沙友人第一次进了郴州闹市区的一家茶馆,但见座无虚席,熙熙攘攘,人气颇旺。座中或三五成群,天南地北,高谈阔论;或二人相对而坐,呢喃私语,情意缠绵;或孤身安坐一隅,表情安详,自斟自酌。我忽然感到,在有茶的世界里,人们相处是多么宽容、平等;在茶的调和下,气氛才能如此和谐、融洽。尽管我已记不起这间茶馆的名字,但那份美好的感觉,却永远刻在了我的心底。
    做人,应多一份淡泊宁静,少一份乖戾张狂;为官,应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这,或许是茶给我的人生启迪吧。
    关于酒,大伦称它实在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朋从远方来,无酒不足见款款厚意;友到他乡去,无酒不足见依依深情;良辰佳节,无酒不足显其乐;丧葬忌日,无酒不足致其哀;困顿蹉跎,无酒不足消其忧;春风得意,无酒不足畅其怀。它和欢乐者结为良友,被悲伤者视为知己;让失意者超脱,让得意者放达;给寂寞者以安慰,给孤独者以温暖;给壮士增添豪情,为才子带来灵感……酒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酒又实在是一种复杂的东西。爱它的人,可以道出成千爱它的理由。恨它的人,也可以举出上万恨它的依据。从小处说,纵酒伤身败事。往大里讲,酒能乱政误国。有的人“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有的人“一桌饭一头牛,一杯酒一壶油”,弃党性原则于不顾,置党风廉政若罔闻。酒,是福是祸,是敌是友,是爱是恨?的确让人一言难尽,莫衷一是。但,酒由人酿,理当为人所用,造福于人。只是当您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时,必须谨记着——人,应当是酒的主人,而不要沦为酒的奴隶。
    读到这样的文字,谁能说不会从中悟出些什么呢?
    其实,坚持读书写作对于大伦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他讲自感底子薄,博览群书、不废笔墨,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丰富思想,可以有助于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为打破美苏的核垄断,毛泽东提出中国要造自己的原子弹。为此召集了一大批科学家来商讨此事。科学家们对主席大讲夸克(基本粒子)的原理,主席插话:你们所说的夸克,不就是《庄子》里的“一尺之杆,日取其半,万日不竭?”此言一出,令那些原以为主席并不十分了解自然科学的专家们啧啧称奇。主席以他渊博的知识、丰厚的学养与科学家们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和沟通,把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地解释得明明白白。李大伦说这个故事对他启发很大,因而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十分注重从多方面吸取养料,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事半功倍。
    从政卅载
    李大伦有一副健硕的体魄,走近他,你会被他那爽朗的笑声、率真的性格感染。他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对农民对农村的情结,这在《下乡纪行》这组散文里有生动的记载。
    《过田庄·下乡纪行之一》,“在葱茏茏、葳蕤蕤的山坳平地上,田园诗般地填放着数十栋青砖碧瓦房,这便是汝城县田庄村。也许是生在农村的缘故,下乡于我而言,既是一种工作的调研,又是一次精神的回归。” 
    田庄之行主要是考察蔬菜生产,看到田畴里菜苗长势旺盛,听说农民因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大幅增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听到有些部门还在向菜农乱摊派,立即正色责令有关部门查处纠正。菜农们对处理结果非常满意。
    《点歌·下乡纪行之二》,“……高码乡文昌阁村是我的建整工作联系点。我第一次到文昌阁是8月6日。那天,在交谈中,我了解到文昌阁村民心中有几盼:一盼修通进村水泥公路;二盼安装程控电话;三盼通过农网改造降低电费;四盼兴办集体企业。我把这些问题一一记下,并叮嘱随行的计划、交通、电信等部门负责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时间一晃过去一个多月,那些项目进展如何?我决定前往文昌阁看一看”。
    听村支书汇报说进村的公路通了、电话大部分装了、村办碎石工厂快要开工了、电网改造也已经落实了,心中倍感欣慰。村民们提出要去电视台点几首歌以表达对上级各部门和领导的感激之情,再三婉言相拒。
    离开文昌阁时,“雨还在下,村民们仍站在村口,目送吉普车渐行渐远。隔着车窗,看着乡亲们的身影在雨中渐渐模糊,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想起了当时流行的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是啊,老百姓的性情是最淳朴的,眼睛也是最明亮的。不管你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只要心里装着他们,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就能赢得天地中最闪光的丰碑,捧上人世间最珍贵的奖牌。”
《夜宿农家·下乡纪行之三》记述的是2000年7月23日下到资兴市州门司镇,当晚就在黄旗洞村一个叫李华平的村民家住下了。小山村消息传得快,村民们知道市委书记来到了村里,一下子把李家挤得满满的。那一晚就农民关心的许许多多问题和村民进行了促膝长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谈论的话题一个接一个。当我答复完村民提出的问题时,不觉已是晚上11点了。辛劳了一天的村民陆续离去。我却意犹未尽,走出屋外。此时,清风徐来,繁星满天,山村的夜晚显得格外宁静而凉爽。”
从政卅载,李大伦始终把心和农民贴得紧紧的。无论是早在临澧县当县长,还是后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以及现在在郴州主持工作,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他和广大干部群众一道,艰苦奋斗,修水坝、架桥梁、筑公路、引铁路、建学校、办工厂……足迹踏遍了工作过的广大农村,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意。组织上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中共中央组织部曾三次邀请他进京座谈汇报工作。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也对他作过专题报道。面对荣誉,李大伦平静而又坦然,他说:“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党员的职责所在。”
1999年以后,尽管“三农”问题在李大伦紧凑的日程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但他已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几年来,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依据郴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思路,撰写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文章,并结集出版了《学习·实践·思考》,对郴州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关于如何加速城市化建设,在2000年4月至次年9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就写出了多篇理论文章。在《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广辟城建资金来源》一文中,他较早提出了“经营城市”这个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他认为城市建设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以城扩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从而突破城市建设中筹集资金难的瓶颈,最终实现城市建设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的良性循环;在《加快扩容提质步伐,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文中,关于城市经营如何实行市场化运作,他进一步提出可以从加大土地聚资力度、加大城市资产有偿使用力度、加大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等几方面着手。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小城镇发展》一文中,对于如何加快郴州的小城镇发展,他提出现有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投融资体制不能充分适应农村小城镇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小城镇建设同样可以推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经营。在具体做法上他认为可以建立健全运作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经营内容多层次的运行机制。最近几年,郴州的城市化建设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从政为官三十年,回首往事心怡然。休言怀才谋大略,但愿清廉归平淡。平生只念苍生苦,富民强国求发展。历尽艰辛终不悔,一腔热血荐轩辕。”李大伦的这首七律《感怀》是他从政卅载的真实写照!

感受郴州
好的散文是用心来写就。
李大伦在《感受郴州》一文开头近乎虔诚地写道:“三年前的阳春三月,当我满怀豪情扑向郴州的怀抱时,我心中激荡起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愫。从那时至今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我一直行走在郴州的大地……”
郴州美,美在既有“今人难见古时月”的神秘,又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内涵,更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生机。郴州美,美在湖光山色。东江湖,一片烟波浩渺,碧水蓝天;苏仙岭,彩云常驻,岚回雾绕。
郴州富,地面是绿色的宝库,翠滴田畴,绿漫溪渡;地下是五彩的宝藏,流金淌银,寸土寸金,素有“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美誉……
春秋战国时郴为楚地,自秦置郴县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昔始皇帝征发50万大军戍守五岭,项羽徙义帝于郴,赵子龙智取桂阳郡,岳飞驻军报恩寺,演绎了多少金戈铁马;这里是文人毓秀之区,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下传世佳作,一篇《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名篇佳句,脍炙人口;近现代史上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发源之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20多万优秀儿女血洒于斯,共和国一大批杰出将领从这里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逝者如斯夫。“感受郴州,我肃然起敬,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心头,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执著一念,以今天的努力再铸辉煌。”
今天的郴州正在以铿锵的足音阔步前行。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榜眼,地区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列全省之冠……一个个耀眼的数字,正演绎着郴州发展新的神奇。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在全力以赴地打造“粤港澳后花园”。郴州人不是异想天开,对于如何破解这道命题,李大伦早已成竹在胸。他认为:从旅游文化的角度看问题,郴州以自己的优势与粤港澳对接,成为粤港澳后花园实属必然。他指出,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整个大珠三角有几千万人口,不仅人口密度大,而且经济发达,旅游消费需求旺盛,但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却相对较少,现有的旅游产品大多以都市文化、人文景观为主,这是一个缺憾。现代都市人渴望亲山近水、回归自然,因此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郴州恰恰有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深厚的历史积淀、浓郁的乡土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产品与粤港澳大珠三角地区形成鲜明的对照和互补。值得一提的是,郴州与广东不仅有山水相连、习俗相近的区位人文优势,而且有107国道、京广铁路横贯,刚刚开通的京珠高速公路使得从广州到郴州只需3个多小时。如此便利的交通,大大降低了旅游成本,节约了旅游时间。事实上,2002年到郴州旅游的400多万人次中,粤港澳地区的游客就占了一半。郴州的旅游资源对粤港澳地区极强的吸引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李大伦算了一笔账:倘经过努力,未来两三年内粤港澳到郴州的游客增加一倍,按人均消费最低300元计算,郴州每年就可增加十几个亿的收入。通过打造粤港澳后花园做大做强郴州的旅游产业并由此带旺相关行业,必能促使郴州的经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03年,郴州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顺利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这无疑是锦上添花。李大伦还认为,除了旅游业,招商引资也是发展经济来得最快的一条途径,郴州正在下大力气做这项工作。前不久,我们主动把粤港澳的100多家媒体请了过来,让他们来就是为了把郴州的诸多优势宣传推介出去,以利于我们招商引资。李大伦讲,一个开放的郴州必将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
小档案
李大伦,男,湖南省桃源县人,1950年10月生。湖南大学MBA工商经济管理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曾任湖南省临澧县县长、县委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常务副州长、州委书记,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省农办主任,1999年2月至今任郴州市委书记。曾当选为党的十五、十六大代表。多年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有《中国粮食发展战略研究》、《造富一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学习·实践·思考》等专著。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1/9560/883338.htm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1/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