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宝贝怀旧哈洞:议论文语段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6:16

语段样例

 

“横扫清华、饱蠹牛津”的钱钟书

1910年11月21日,一代奇才钱钟书先生诞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钱基博是一位学富五车、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国学大师。他一岁时“抓周”,第一下就抓到了一本书不放,他的伯父因此给他起名为“钟书”,钟情于书,这个名字好像验证了钱钟书一生都嗜书如命的脾性,也仿佛就是他“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的“书痴”生活的写照。在父亲的直接指导下,钱钟书博读群书,精于写作,古文根底非常雄厚。

钱钟书考入清华有一段佳话流传:1929年钱钟书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时,数学考试极差,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但因国文、英文两科得了特优(英文还是满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是校长亲阅试卷后定夺收下他。可以说,当年清华大学心胸的宽阔为一代才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清华藏书之富,在当时各大学来说是数一数二的,清华图书馆书库、书架上的书,经常满满当当的几十万册,中外古今图书无不应有尽有。对钱钟书来说,进入清华真是如鱼得水。一入清华,他就以“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气魄投身书海,开始创造一项又一项“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考试成绩第一;口出狂言第一……钱钟书28岁时被破格聘为外文系教授,这在清华园也是绝无仅有的。

1935年,钱钟书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教育部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同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共赴英伦留学。在英国,钱钟书就读的学校是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牛津的藏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为了博览国内不易看到的书籍,钱钟书除了听课以外,日夜埋首于图书馆,孜孜不倦阅读了大量的图书,认真地做了笔记。两年后,他以精彩的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获得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英、法三年的学习,为钱钟书从国学到西学融会贯通,具备现代意识和世界性的眼光,以至后来成为东方睿智学人,名满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请从上面这则素材中提炼出一个观点。

2、请运用上面的素材,写一个完整的语段。要求:①要根据语段中心的需要,适当选用材料,不要大量摘抄故事。②可以只用这一则材料,也可以再用别的材料。③100—250字,可作为作文的一个主体段。

 

 

优秀语段选编

1、兴趣能催促你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一代奇才钱钟书先生可谓是嗜书如命,他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以国文英文两科特优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的他整天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横扫清华图书馆。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他更是一刻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做了大量的笔记,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对于很多一看书本就头痛的人来说,这样的人太不可思议了吧?其实,兴趣就是他孜孜不倦的动力,这不同于强打精神的坚持,而是一种不觉疲倦的享受。这不同于为功名利禄追求,而是纯粹的自我陶醉。(高三1班  郭晓君)

简评:紧扣“兴趣”,只用钱钟书一个例证,开头是观点,结尾有分析,简单的写法包含着构段的基本规则。

 

2、再让我们看一位入学考试数学只得15分,国文、英文却考了“特优”,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才子——钱钟书。正是这么一个数学只考了15分的“数学白痴”,横扫清华图书馆、饱蠹牛津大学藏书,创下了一项又一项纪录,终成现代一大学者,名满全球。试想一下,倘若当年清华大学因为钱钟书在数学上的缺陷就放弃他,那么历史上就少了这么一个难得一遇的人才。又或者换个角度看,如果钱钟书在数学上也花费大量时间攻克弱项,那么他在文学、外语上会成“大家”吗?要知道,各个领域的知识虽有所贯通,但毕竟存在时间分配上的矛盾,在一个领域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自然会影响另一个领域的学习。高分可以造就全能的人才,但也可能“制造”出面面涉猎却一无所长的庸碌之人。(高三1班  王伟超)

【简评】先概述钱钟书的事例,再用反向假设的方法充分说理。

 

3、许多杰出的人士都钟情于读书,也正是是阅读充实了他们的头脑,给他们带来智慧之光,使其走向不凡。在清华与牛津大学的图书馆中几年孜孜不倦、甘于寂寞,让钱钟书学贯中西,终成一代大师。普鲁斯特的生活圈虽十分狭小,但长年阅读各类书籍,却让他得以更加深刻、细致地观察世界,为他开启了更广阔的时空。博尔赫斯与书为伴,甚至当双目失明,也还留恋着触摸书籍的愉悦,便是因为,他同许多人一样,从书籍中汲取了智慧,充实了人生。(高三3班  关茗云)

【简评】上段“博尔赫斯”之前本来有以下两句:“在北大图书馆度过的几年时光,把毛泽东由一个只是满怀报国热情的天真青年塑造成了坚定睿智的共产主义战士。大英图书馆里留下的脚印,见证了书籍给予马克思的灵感与支持”,删去似乎更好,钱钟书、普鲁斯特、博尔赫斯三人放在一起非常协调,200字的长度也已足够。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钱钟书的一生,正应了其名,“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说他嗜书如命,一点也不为过。要不然怎有当年“横扫清华、饱蠹牛津”之势?也正是清华、牛津的大量书籍,才使钱钟书的博闻远见,融会贯通得以奠定基础。由是,我们看到,成功者的脚下,是用书籍铺就的勇攀高峰的阶梯。古人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我们博览群书后,面对人生,我们将更“胸有城府”,每走一步,都将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所以,现在的我们,要钻入书里,厚积薄发,用书籍点亮我们的生命!(高三5班  唐航)

【简评】注重联系自身实际,结尾富有鼓动性。

 

5、天才似乎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但当我读钱钟书先生的书,读他的人时,我才明白,“文化昆仑”也是从一座小小的矮山成长而来。所谓“钟书”“钟书”,钟情于书罢?从一岁“抓周”开始,钱钟书先生便日日夜夜与书为伴,在父亲的书箱中度过他的童年。后来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中,又几乎天天可以看见他的身影。他的一位老师说过:“他是个最聪明的人,却要下最笨的功夫。”正是这样孜孜不倦地沉醉在书海,才有了《围城》《管锥篇》等传世名作。其实最艳丽的花朵也饱含血泪,只是深藏在众人的目光无法深入之处。正是日复一日地坚持治学,与尘世的喧嚣相隔绝,文化昆仑才成其为文化昆仑吧!(高三7班  章东生)

【简评】叙述事例,展开议论,都能紧紧围绕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观点。

 

6、开卷有益。因深知这个道理,古有吕蒙发奋读书,终成文武双全的一代名将的佳话;今有钱钟书先生博览群书,成为著名东方睿智学人的美谈。真正的天才并不会恃才傲物,他们都懂得去虚心学习,沉浸于书海之中。书中的精彩犹如无形的丝线将无数的人牵引,又如闪烁着的明灯将心中的阴霾驱散。爱读书的都做出了正确而明智的选择。手捧书本,手上不仅仅是纸张与浓墨,因为那文字的一笔一划已纺织成一段段罗绮,并用智慧染上绚丽的色彩,书籍便是以这种唯美的艺术品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欣赏,并接受它神圣的洗礼,让内心走向明净,让思想变得睿智。(高三7班  周俊杰)

【简评】轻叙例而重分析,用妙喻生花的写法,形象说理,增加文采。

 

7、书籍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钱钟书“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在他一岁“抓周”时抓着一本书不放,他便与书籍结下了缘。凭着博读群书,他国文和英文特优而被清华破格录取;以“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气魄投身书海,他创下“读书量第一,考试成绩第一”等记录;因日夜埋首于图书馆,他写出精彩的论文而获得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倘若没有书籍,钱钟书不会从国学到西学融会贯通,也不会具备现代意识和世界性的眼光,更不能成为东方睿智学人。是书籍成了他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高三8班  黎彦希)

【简评】先提出观点,接着引述事例,再用一句反向假设稍作议论,最后简单重复观点句。写法非常简单,但已经可以算是像模像样的主体段了。

 

8、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诚然,读书不仅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同时,它也能提高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故曰:“成大事者,一定付出过超出常人百倍的努力。”钱钟书以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气魄投身书海,创造了读书量第一的纪录,终于在28岁时被清华破格聘用为外文系教授。赴牛津留学期间,为了浏览国内不易看到的书籍,他除了听课之外,日夜埋首于图书馆,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并做了详细的笔记,终于写就了出色的毕业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钱钟书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是他比别人读了更多的书,他付出了别人没有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成功源于勤奋,源于勤奋努力读书。(高三8  张硕)

【简评】写法和上段一样的简单,出色之处在于开头,有先声夺人之效。但全段长达280字,作为一个主体段显然过长,读起来也有拖沓冗赘之感。叙例和议论都可以稍加节制。

 

9、从古到今学有所成的人,无不是长期博览群书的。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成才必需的营养资源。古代早有悬梁刺股苦读成才的美谈:吕蒙手不释卷,令人刮目相看;陆游家成书巢,终成一代诗翁。再看钱钟书,这个名满东西方的一代奇才,从小就嗜书如命,进入清华后,他更是以“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气魄投身书海,后来到了牛津,他又日夜埋首图书馆。横扫清华,饱蠹牛津,使他对国学和西学融会贯通,从而成为西方睿智学人。可见,学富五车,读书万卷方能下笔成章。书籍是学海之舟,它能把你渡向成功的彼岸。(高三10班  李敏婷)

【简评】用例繁简结合,以丰富取胜。

 

10、于名利之外,人生还有更高更远的境界。不慕名利者,有宰相房玄龄,肚里撑船,不居高功,以谦和睿智载起一个绝代的盛世。不喜名利者,有诗人李太白,不拘礼节,放鹿青崖,以豪迈狂放吐出一个壮丽山河。不贪名利者,有影星李连杰,弃影从善,尽心尽力,以“壹金”之力唤起千万温暖慈爱之心。不好名利者,有学者钱钟书,孜孜不倦,寒窗经年,以淡漠执着给世人一个安如泰山的楷模。澹泊宁静,超越名利,人生境界便显得宽阔高远。(高三13班  黄映梅)

【简评】这是一个值得揣摩学习的语段,观点鲜明,例证充分,叙述简练,句式严整,用词精挑细选,构段精雕细刻,于从容大气中彰显赏心悦目的美感和令人折服的力量。

 

11、勤奋奠定成功。若无勤奋作舟,我们又怎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呢?同是幼有奇才的方仲永与钱钟书,结局却完全不同。缺乏后天的勤奋学习,仲永终于在整日的庸碌无为中成为“泯然众人矣”,让后人感慨不已。相反,钱钟书先生虽为奇才,但嗜书如命的他从小博览群书,进入清华和牛津大学后仍孜孜不倦地阅读大量书籍,用自己的勤奋为原本就得天独厚的才赋添上了翅膀,成为东方睿智学人。由此可见,勤奋是明灯,能照亮成功的航路;勤奋是锁钥,能开启成功的大门。(高三13班  吴梓莹)

【简评】两个事例,一反一正,在对比中增强了说服力。

 

12、周国平说:“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在名利场外甘于寂寞和清贫,这也是一种追求。”这段话,恐怕是对钱钟书一生最好的注释吧。虽然身为国学大师,被国内外媒体争相追访,但他却避之唯恐不及;虽然凭借自己的才华获得了巨额酬劳,但他却把全部稿酬一分不留地捐给了国家的教育科研事业。不管世人对他的评价是好是坏,他始终安如泰山,锲而不舍地埋头做学问。是什么,令钱钟书可以甘于寂寞和清贫,笑对世间的风云变幻呢?正是由于他心底最单纯的追求――独自一人埋头做学问。也许在旁人看来,这样的追求十分可笑。但对钱钟书来说,能够潜心在文学之海中尽情遨游,对他来说,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了。(14班 石静榆)

【简评】引用周国平来评价钱钟书,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展示积累,增添份量。

 

13、正是因为对学问执着的爱,他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埋头做学问;正是因为对后辈无私的爱,他把多年的稿酬捐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成材报国;正是因为对祖国深沉的爱,他将多次国外对其高薪聘请的机会拒之门外,默默地为中国奉献。钱钟书用他一生的钟爱一世的言行告诉着世人:爱,不是一纸空谈,而是一生坚守;爱,不仅是一种思想,而更是一种力量!(14班 曾敏怡)

【简评】立意独特,虽然来自“示例”,但对材料的另类组合,体现了作者驾驭材料的能力,说明钱钟书的例子并非只能用在读书治学方面。仅此一点,便显得高人一筹。

 

14、人只有耐得住漫长的寂寞,方能创造出卓尔不群的人生。不是每个人皆能忍受寂寞,许多人受不住它的磨砺,便难成大器。但是,钱钟书做到了,他坚持认为“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始终对风云变幻的外间保持高度警惕。在寂寞中他心无旁骛,专注凝思,用一颗静穆、冷峻的心俯瞰人生百态,用犀利而睿智的眼光洞察世事,终酿成《围城》及《写在人生边上》等一字兼金的作品。正如钢琴家肖邦,一路踽踽独行,排斥人声鼎沸的喧哗与躁动,专注于孤寂的抒情世界,这样,从他指尖便倾泻出清冷而细腻的琴声,独具魅力,无与伦比。他们如空谷幽兰,因为经受住寂寞的磨炼,清香四溢。(14班 王雯聪)

【简评】正反结合,虚实并用,使议论更加充实有力。

 

15、大智如海默,小溪常喧哗。在“钱学热”居高不下的年代,钱钟书正是用淡泊宁静的智慧婉拒了一个个让他名利双收的机会,用默默的奉献与半辈子潜心寒窗,彰显了自己高尚的人格精神,保持了学术的独立纯粹。在荣誉和光环中,他悄然离场,独上高楼,攀登学术的颠峰,他的背影仿佛告诉人们:“成功正需要一份不惊的淡定与清醒。”(15班 刘颖)

【简评】开头、结尾干净利落,形象生动。中间的例证叙议结合,要言不烦。150字的篇幅,足以充当800字作文的一个主体段。

16、钟情于一事方可成功。庄子钟情于无为之道,终不受禄,遂成一代哲人;钱钟书“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以其对书的钟情,饱览清华、牛津藏书,终成东方睿智学人,誉满中西;法布尔钟情于昆虫,犹如中邪一般,于是有了《昆虫记》的诞生,在生物学和昆虫行为学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他们正因钟情于一事,才会有卓越的成就。(高三17班梁晓明)

【简评】也是150字,连用3个例证,与上一段相比,效果自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