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标准模数:畜牧业的生态功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57:59
 

畜牧业的生态功能

  畜牧业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众所周知。畜牧业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其提供的产品是人们重要副食品和加工业原料,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2007年上半年的全国性猪源紧缺,社会舆论反响大,更是引起了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扶持政策措施。但与此同时,很多基层政府把畜牧业视作限制发展的对象,究其原因是环境污染,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有偏面性的,也是目前有的地方畜牧业发展方式不科学所造成的一个误区,即只看到畜牧业的产业功能,而忽视了畜牧业的生态功能。

  根据生态学原理,自然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换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内在循环)关系就是食物联系(食物链),通过食物联系使生态系统内进行生物、物理、化学物质的循环,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整体,一般来说食物联系途径越多、越复杂,食物链越长,生态系统越稳固。畜禽属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处于食物链的中间,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十分重要。

  畜牧业的生态功能,就是畜禽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不断向人类提供丰富的畜禽产品的同时,能利用人不能直接利用的植物及副产品,使作物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并将排泄的粪尿作为土壤有机物提升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循环完整性。如水稻收割后的稻草直接还田,在田中分解速度缓慢,造成下茬作物不能播种,秸秆收集加以处理后喂牛过腹还田,在生产畜产品的同时,秸秆成为粪肥施入大田,能被土壤迅速分解吸收,提高肥力,促进作物增产。

  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类的活动往往加速了许多物质的运动,使循环变得不完全,或使过程变成无循环,后果是使一些物质在某地区太少,或在某地区太多,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人类受害日益增加。所谓畜牧业引起的环境污染不过是把畜禽粪尿放错了地方而异,放在地里是宝贝,放在城市里是污染。我们在发展畜牧业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周边的生态条件,畜禽养殖过度集约化,产生的粪尿得不到合理消纳,不能再循环利用,就造成环境污染,反过来制约了畜牧业自身发展。因此,我们应像重视畜牧业的产业功能一样重视其生态功能。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和畜牧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生态功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公路两旁随处可见悠闲采食的牛羊,日本、韩国等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其畜牧业也占一席之地,畜牧业的生态功能得到很好发挥。近几年来,国内畜牧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也象雨后春笋,开始快速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畜牧业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农业可循环发展,首先应转变观念,明确畜牧业是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一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发展经济中的包袱。尤其是当今世界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日趋严重时,更应树立“大能源”、“大粮食”、“大农业”的观念,把畜牧业贯穿于能源、粮食、农业产业中,发展畜禽生产就是增加粮食(食物),减少能耗(提高光合产物利用效率),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一要明确畜牧业发展方向,科学制订畜牧产业规划,充分考虑发展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尽量把畜牧场办到植物种植区域内,按照我市畜牧业“上山、下海、进基地、走出去”的发展思路,构建新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体系,就地消纳畜禽粪尿,并逐步提高耕地地力,减少化肥用量,缓解环境富营养化。

  二是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加强新品种、新饲料、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推广。重点发展节粮型畜禽养殖;开展秸秆等作物废弃物和副产品的饲料化利用;以“藏草于粮、草即是粮”的观念,因地制宜发展饲草生产,大力推广种草养畜。探索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突破养殖——污染的怪圈,实现畜禽健康养殖方式。

  三要持续加大畜牧业扶持力度,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牧业收入。对养殖密集区畜禽粪尿资源化开发利用进行补贴,帮助开发和推广粪尿加工新产品,达到畜禽养殖污染零排放的目的。并在确保主要畜禽及产品自给率的同时,应重点扶持特色性高效畜牧业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做好资源配置和产销环节的利益分配,引导生产经营者走种、养、加、销联合道路,形成生态型畜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就象山县而言,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型滨海现代化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畜牧业生态功能尤显重要,应列入2009年农业产业工作重点之一,并建议采取以下的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在舆论上组织电视台半岛农业栏目等进行畜牧业生态功能的专题报道,广泛宣传畜牧业的生态功能、产业功能和传统文化功能,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畜牧业的意义。建议县政府召开县生态牧业工作会议和生态牧业发展模式现场经验交流会,探索和推广生态牧业发展路子。

  2、完善规划,组织实施。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完善象山县生态牧业发展规划,同时出台相配套的实施方案。发展规划一是要突出生态功能,二是要发挥象山优势,三是注重畜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

  3、科研调研,发展典型。成立专门组织,协调指导生态牧业发展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探索生态牧业发展新思路,及时总结好经验,突破生态牧业发展瓶颈。引进、研究、推广现代生态牧业科学技术,以农产品下脚料副产品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象山特色的畜禽良种性能和传统产业水平提升、畜牧业资源优势的可持续发挥为重点,研究农、冬闲田及边角地人工高产牧草栽培,稻草等秸秆的饲料化利用,“草—畜—果(桔)—沼”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健康畜产品生产,丘陵山坡生态循环型优质畜禽放养等技术,并将成果及时加以推广应用。2009年建议建立2-3个生态养殖示范场(小区),1-2个稻草饲料化养牛羊试验点,发展3-5个种草养畜典型户。

  4、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生态畜牧业的投入,并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工商资金的参与。根据生态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建议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建立县畜牧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养殖小区(场)的生态设施建(改)造、生态循环型养殖示范场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推广等重点内容的补贴和扶持。农村能源利用、耕地地力提升、农村循环经济建设、农产品安全、农林种植等有关的项目资金,应多向种养结合的生态牧业发展方向倾斜。同时,用足用活畜牧用地和税收、水电优惠等政策,降低生态牧业发展成本,鼓励畜牧业生态功能与传统文化功能有机结合,扶持发展畜牧农家乐和生态旅游,组织开展与特色传统畜牧产业相关的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