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线上工作室招人:沧浪诗话.诗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1:35

《白话沧浪诗话》卷二(诗体之一)

(2006-08-20 15:07:55) 诗体
 
  风雅颂消失之后,发展成了骚体,再发展就成为了西汉的五言乐府,接着又发展成了赋体,最后发展成了以沈佺期与宋之问为代表的格律诗。五言诗起于李陵、苏武,也有的说起于枚乘,七言诗起于汉武帝赋《柏梁》诗,四言起于韦孟①,六言起于汉代的大司农谷永②,三言起于晋代的夏侯湛③,九言起于高贵乡公④。
  
    一、按时间划分
  如果按照时间来划分,则有汉末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体”,以曹丕为代表的“黄初体”⑤,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正始体”,以左思、潘岳、二张(张载、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为代表的“太康体”,以颜延之、鲍照、谢灵运为代表的“元嘉体”,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还有南北朝时齐梁二代所流行的“齐梁体”、“南北朝体”。自唐朝景云年间(711年)到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体”,继承了陈隋诗风的“唐初体”。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大历体”,以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为代表的“元和体”,“晚唐体”,“本朝体”,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宗派体”。
  二、按人物划分
    如果按照人物来划分,则可以分为以李陵、苏武为代表的“苏李体”,以曹植、刘桢为代表的“曹刘体”,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陶体”,以谢灵运为代表的“谢体”,以徐陵、庾信为代表的“徐庾体”,以沈佺期、宋之问为代表的“沈宋体”,以陈子昂为代表的“陈拾遗体”,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的“王杨卢骆体”,以张九龄为代表的“张曲江体”,以杜甫为代表的“少陵体”,以李白为代表的“太白体”,以高适为代表的“高达夫体”,“孟浩然体”,以岑参为代表的“岑嘉州体”,以王维为代表的“王右丞体”,以韦应物为代表的“韦苏州体”,以韩愈为代表的“韩昌黎体”,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柳子厚体”,以韦应物、柳宗元为代表的“韦柳体”,以李贺为代表的“李长吉体”,李商隐体(即西昆体),“卢仝体”,“白乐天体”,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体”,“杜牧之体”,“张藉王建体”,“贾浪仙体”,“孟东野体”,“杜荀鹤体”,“东坡体”,“山谷体”,“后山体”(即陈师道,原本是学杜甫的,他的诗里面的语言和杜甫相似却又有区别,所以把他的诗单另做一体),“王荆公体”(王安石的绝句的意境要比苏轼、黄庭坚高,但是和唐朝的那些大诗人又低一个档次),“邵康节体”,“陈简齐体”,“杨诚斋体”(开始学王安石和陈师道,后来又学习唐朝的绝句,抛弃了其他诗体的束缚,别出机杼,这点在他的自序里面提到过)。
    根据时代的不一样和诗歌的体制差异又可以分为,“柏梁体”(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玉台体”(以《玉台新咏》为代表的一种诗风。陈徐陵编选《玉台新咏》,其自序说:"撰录艳歌,凡为十卷。"所收诗篇,虽有少数刚健之作,但大多文词纤艳。后遂称此种类型的作品为"玉台体"),“西昆体”(西昆体是北宋初年的一种诗歌文风。特点是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代表作《西昆酬唱集》收录“更迭唱和”的诗作),“香奁体”(诗体之名,唐韩偓喜咏闺女宫娃窈窕胭脂之态,其集名香奁集,其风格名香奁体),宫体(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始于南朝 梁简文帝 ,主要作者有 徐摛 、 徐陵 、 庾肩吾 、 庾信等人。作品内容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形式上追求词藻靡丽,华而不实,时称宫体。后世因称艳情诗为宫体)。     三、按字句数量划分
    还可以分为古诗、近体(即律诗)、绝句和杂言。如果按照每句的字句数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三五七言。即以三言起,以七言终。如隋朝的郑世翼有: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楼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二)半五六言,即前句六言,后句五言。如晋傅玄:凤凰远生海西,及时昆山冈。五德存羽仪,和鸣定宫商。百鸟并侍左右,鼓翼腾华光。上熙游云日间,千岁时来翔。孰若彼龙与龟,曳尾泥中藏。非云雨则不升,冬伏春乃骧。退哀此秋兰,草根绝,随化扬。灵气一何忧美,万里驰芬芳。常恐物微易歇,一朝见弃忘。
    (三)一字至七字诗,类似于宝塔诗。如唐朝诗人张南史的《雪》《月》《花》《草》等诗,以《雪》为例:雪,雪。花片,玉屑。结阴风,凝暮节。高岭虚晶,平原广洁。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
    (四)三句之歌,即全诗只有三句。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古华山畿有二十五首,其中有很多三句之诗,还有很多古人也写过这样的诗。
    (五)两句之歌,即全诗只有两句。如荆卿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古诗中的《青骢白马》《共戏乐》《女儿子》等诗也都是两句的。如《共戏乐》四首:其一,齐世方昌书轨同,万宇献乐列国风;其二,时泰民康人物盛,腰鼓铃柈各相竞;其三,长袖翩翩若鸿惊,纤腰袅袅会人情;其四,观风采乐德化昌,圣皇万寿乐未央。
    (六)一句之歌,一首诗只有一句。如《汉书》中的“枹鼓不鸣董少年”、《汉童谣》“千乘万骑上北邙”、《梁童谣》“青丝白马寿阳来”等。     四、按产生流传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以:
    (一)口号。或四句或八句。
    (二)歌行。古时候有《鞠歌行》《放歌行》、《长歌行》、《短歌行》,还有单独“歌”命名的。
    (三)乐府。乐府始于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四)楚词,屈原以后的仿写楚词的也都称为“楚词”。
    (五)琴操。古时候有辛德源所作的《水仙操》、高陵牧子所作的《别鹤操》。《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岐山操》、《履霜操》、《朝飞操》、《别鹤操》、《残形操》、《水仙操》和《襄陵操》合为“十二操”。
    (六)谣,沈炯有《独酌谣》,王昌龄有《箜篌谣》,郭璞的《穆天子传》里面有《白云谣》。以《白云谣》为例:“白云在天,山陵自出。万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七)吟。古体诗有《陇头吟》,孔明有《梁父吟》。《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曰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八)词。《文选》里面有汉武帝的《秋风词》,汉乐府有《木兰词》。
    (九)引。古曲有《烈女引》、《伯妃引》、《贞女引》、《思归引》、《霹雳引》、《走马引》、《箜篌引》、《琴引》和《楚引》合为“九引”。
    (十)咏。《文选》里面有《五君咏》,唐朝储光羲有《群鸿咏》。
    (十一)曲。古代的《鹿鸣》、《伐檀》、《驺虞》、《鹊巢》、《白驹》合为五曲。
    (十二)篇。《文选》里面录有《名都篇》《京洛篇》《白马篇》。
    (十三)唱。曹操有《气出唱》,《气出唱》之一:
    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遨游。骖驾六龙,饮玉浆,河水尽,不东流。解愁腹,饮玉浆。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之天之门,王阙下,引见得入。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开王心正兴,其气百道至,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东到海,与天连。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心恬憺,无所愒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
    (十四)弄。梁武帝萧衍做过《江南弄》七曲,之一就有《采莲曲》:“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侬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
    (十五)根据字数的多少又可谓分为长调和短调。   五、按作者的情感思维可以分为:
    (一)以“叹”命名的。古诗里面有《楚妃叹》《明君叹》。
    (二)以“愁”命名的。《文选》有张衡做的《四愁诗》,《四愁诗》是骚体诗,但不是对屈原作品的刻板模拟。它是中国诗史上较早的七言诗试作。《四愁诗》如下: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锈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三)以“哀”命名的。张载《七哀》与王粲《七哀》同列《文选》,杜甫作有《八哀》。王粲《七哀》之一如下: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违。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四)以“怨”命名的。古诗有《寒夜怨》《玉阶怨》。陶弘景《寒夜怨》:
夜云生,夜鸿惊。切嘹唳伤夜情,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沈照帐孤明。寒月微,寒风紧,愁心绝,愁泪尽。情人不胜怨,思来谁能忍。
    (五)以“思”命名的。李白有《静夜思》。
    (六)以“乐”命名的。如《估客乐》,本为六朝乐府诗题之一,描摹商贾行旅之孤羁愁肠,闺门妇人之倚门怨望。而中唐“新乐府运动”观照现实,题旨遂一变而为指斥商贾暴富之伪诈,感慨农事不作,世风不古。盖缘中唐商潮初起,牟利冲动乘时而行,逐利之风竞相扇炽。何况盐、茶、瓷等大宗商品禁榷初开,民间商贩趋之如鹜,也很快形成贫富分化。元稹《估客乐》把这种经济转型期商贩估客的心态,以及原始积累的无耻描绘得淋漓尽致:
    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即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求名有所避,求利无不营。火伴相勒缚,卖假莫卖诚。交关少交假,交假本生轻。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一解市头语,便无乡里情。鍮石打臂钏,糯米炊项璎。归来村中卖,敲作金玉声。村中田舍娘,贵贱不敢争。所费百钱本,已得十倍赢。颜色转光净,饮食亦甘馨。子本频蕃息,货赂日兼并。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心已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家勍。市卒酒肉臭,县胥家舍成。岂惟绝言语,奔走极使令。大儿贩材木,巧识梁栋形。小儿贩盐卤,不入州县征。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鲸。钩距不敢下,下则牙齿横。生为估客乐,判尔乐一生。尔又生两子,钱刀何岁平。
    (七)以“别”命名的。杜甫写有“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
     六、四声八病。(注:严羽认为“四声八病”“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据也”,我个人认为严羽这种看法未免极端,“四声八病”对于我们现在写格律诗还是有一定积极指导意义的,故而在此详细阐述)
    诗歌到了南北朝,发生了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也就是文人在创作中,对诗歌形式的自觉应用。晋代的陆机已经注意到声调的谐调,到了南北朝,由于声韵学的发展,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接着沈约又把四声理论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创造了“永明体”诗歌,从而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正是律诗的格律完整体现了诗歌的音乐性。
    所谓“四声八病”,“四声”是指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八病”指做诗时应避免的八种声调组合,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按照这种要求,最后务必使诗歌的格律到达“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标准。八病具体如下:
    1、平头。即指五言诗第一字和第六字不能同声;第二字和第七字不能同声。否则为平头病。
    2、上尾。指五言诗第五字和第十字不能同声,否则为犯了上尾病。这是五言诗创作中最重要的构律规则,是“两句之内,轻重悉异”之论在句尾的具体化规定。即要求上下两句句末一字必须平仄相对,因句尾是用韵的地方,也是节奏的终点。
    3、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平仄。
    4、鹤膝。指五言诗第五字和第十字同韵。
    5、大韵。指五言诗一连十字中前九字不能和韵字相同。
    6、小韵。指五言诗一连十字前五字之间也不能相互同韵。
    7、傍纽。指五言诗一句之内不能有隔字双音
    8、正纽。指五言诗一句之内不能有既双声又叠韵的字,即同音字。
    七、从韵律上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全篇双声叠韵。就是说每个字都同一声母、同一韵母。苏东坡的《经字韵诗》就是这样的。
  如《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二)全篇平声韵。如陆龟蒙的《夏日闲居作四声诗寄袭美.平声》:荒池菰蒲深,闲阶莓苔平。江边松篁多,人家帘栊清。为书凌遗编,调弦夸新声。求欢虽殊途,探幽聊怡情。
  
  (三)全篇仄声韵。如梅圣俞的《舟中诗》: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舸背。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月渐上我席,暝色亦稍退。岂必在秉烛,此景已可爱。
  
  (四)律诗上下句双用韵。即一、三、五、七句押一仄韵,二、四、六、八句押一平韵。如唐朝章碣的《变体诗》(蔡宽夫《诗话》:碣诗平侧各一韵,自号变体):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五)辘轳韵。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则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以黄山谷的《谢送宣城笔》诗为例:宣城变样蹲鸡距(虞韵),诸葛名家捋鼠鬚(虞韵)。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虞韵)。没投墨客摩蝌蚪,勝与朱门饱蠹鱼(鱼韵)。愧我初无草元(玄)手,不将閒写吏文书(鱼韵)。
  此诗之前半押“虞”韵,后半则押“鱼”韵,即所谓辘轳韵也。吴师道之《吴礼部诗话》云:“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韵寻常,则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联而声協者,若东冬、寒山、肴豪、清青之类。今人间越用之,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  (六)有进有退韵者(一进一退),进退韵。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七)一韵两用。如曹植的《美女篇》就有两个“难”字韵。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使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在,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被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谢灵运《述祖德诗》之一“达人贵自我,高情属天云。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氛。段生蕃魏国,展季救鲁人。弦高犒晋师,仲连卻秦军。临组乍不緤,对珪宁肯分。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苕苕历千载,遥遥播清尘。清尘竟谁嗣,明哲时经纶。委讲缀道论,改服康世屯。屯难既云康,尊主隆斯民”。
  中有两个“人”字韵。  (八)一韵三用。任彦升《哭范仆射诗》用了三个“情”字韵。“平生礼数绝,式瞻在国桢。一朝万化尽,犹我故人情。待时属兴运,王佐俟民英。结懽三十载,生死一交情。携手遁衰孽,接景事休明。运阻衡言革,时泰玉阶平。濬冲得茂彦,夫子值狂生。伊人有泾渭,非余扬浊清。将乖不忍别,欲以遣离情。不忍一辰意,千龄万恨生。已矣平生事,咏歌盈箧笥。兼复相嘲谑,常与虚舟值。何时见范侯,还叙平生意;与子别几辰,经涂不盈旬。弗睹朱颜改,徒想平生人。宁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已矣余何叹,辍舂哀国均。”  (九)三韵六七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十)重用二十多韵。《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面的“女”“妇”等韵,  (十一)旁取六七韵。韩愈的《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愈时在徐籍往谒之辞去作是诗以送)》,杂用东、冬、江、阳、庚、青等六韵,欧阳修认为:很多人认为韩愈遇到宽韵就旁入他韵,其实不是这样的,他用的是“古韵”,这个在《集韵》里可以看出来。
  韩愈的《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如下: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舍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念昔未知子,孟君自南方。自矜有所得,言子有文章。我名属相府,欲往不得行。思之不可见,百端在中肠。维时月魄死,冬日朝在房。驱驰公事退,闻子适及城。命车载之至,引坐于中堂。开怀听其说,往往副所望。孔丘殁已远,仁义路久荒。纷纷百家起,诡怪相披猖。长老守所闻,后生习为常。少知诚难得,纯粹古已亡。譬彼植园木,有根易为长。留之不遣去,馆置城西旁。岁时未云几,浩浩观湖江。众夫指之笑,谓我知不明。儿童畏雷电,鱼鳖惊夜光。州家举进士,选试缪所当。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炜煌。相公朝服立,工席歌鹿鸣。礼终乐亦阕,相拜送于庭。之子去须臾,赫赫流盛名。窃喜复窃叹,谅知有所成。人事安可恒,奄忽令我伤。闻子高第日,正从相公丧。哀情逢吉语,惝恍难为双。暮宿偃师西,徒展转在床。夜闻汴州乱,绕壁行彷徨。我时留妻子,仓卒不及将。相见不复期,零落甘所丁。骄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我所,耳若闻啼声。中途安得返,一日不可更。俄有东来说,我家免罹殃。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从丧朝至洛,还走不及停。假道经盟津,出入行涧冈。日西入军门,羸马颠且僵。主人愿少留,延入陈壶觞。卑贱不敢辞,忽忽心如狂。饮食岂知味,丝竹徒轰轰。平明脱身去,决若惊凫翔。黄昏次汜水,欲过无舟航。号呼久乃至,夜济十里黄。中流上滩潬,沙水不可详。惊波暗合沓,星宿争翻芒。辕马蹢躅鸣,左右泣仆童。甲午憩时门,临泉窥斗龙。东南出陈许,陂泽平茫茫。道边草木花,红紫相低昂。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鸣。行行二月暮,乃及徐南疆。下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夭殇。仆射南阳公,宅我睢水阳。箧中有馀衣,盎中有馀粮。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别离未为久,辛苦多所经。对食每不饱,共言无倦听。连延三十日,晨坐达五更。我友二三子,宦游在西京。东野窥禹穴,李翱观涛江。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子又舍我去,我怀焉所穷。男儿不再壮,百岁如风狂。高爵尚可求,无为守一乡。  (十二)全篇不押韵。如《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①韦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在西汉初期。曾为楚元王、楚夷王及楚王戊之傅,楚王戊荒淫无道,韦孟作诗讽谏,楚王戊不听,韦孟乃辞官,徙家于邹。有《讽谏诗》、《在邹诗》。
②字子云,汉代长安人。年轻时任长安小吏。建始初(公元前32年),对贤良之策,被推举为上第(优秀人才),与楼护(字君卿)同为五侯上客。长安人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官至大司农。
③夏侯湛,字孝若,谯国人(今安徽亳州)。是汉代的征西将军夏侯渊曾孙。官至散骑常待。有《新论》十卷,集十卷。
④高贵乡公,即曹髦,东海王曹霜子,封为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期间,司马师病死。弟司马昭专权,权焰逼人,比其兄还要跋扈,平时穿着皇帝的龙袍,一心想取曹髦而代之。后被成济刺死。司马昭以太后的名义颁布诏书,列了曹髦的许多不是,将他废为平民。曹髦死后无
⑤提建安文学离不开邺下文人集团,这个集团毫无疑问是一个带有政治目的的集团。没有曹氏诸子的提倡,如此乱世之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为这种文学开辟起到核心作用的曹操应被视为建安领袖,更何况曹操的四言诗确实是开一代风气。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其领袖地位,至于常提的三祖的第三位曹睿文学成就不足,黄初体到了明帝一代也没多大价值了,所以后人才以三曹代三祖。这样看来,建安文学,按其发展分为建安,黄初二期,其领袖分别为曹操,曹丕。 白话沧浪诗话》卷二(诗体之二)(2006-08-20 15:14:05) (十三)一百五十韵。杜甫、白居易都做过150韵的古韵律诗,王禹偁也做过150韵的五言律诗。(十四)三韵。如李益的“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常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天子圣,不战四方平。”(十五)每句都对仗的律诗。杜甫作过很多这样的律诗,如杜甫的一句之中也有对仗。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十六)全诗都不对仗。盛唐时候的很多诗人都写过这样的诗。比如孟浩然的“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还有《水国无边际》《太白牛渚西江夜》等诗也是这样,但是都显得铿锵有力。(十七)后章前几个字和前章的末尾几个字相同,形成章与章之间的顶真。如曹植的《赠白马王彪》: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难进,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軏,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景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猝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十八)四句通义。如杜甫的“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无。曲留明怨惜,梦尽失欢娱”。(十九)折腰。
  1、绝句折腰。七言绝句如果第二句与第三句的二、四、六三个字(五言绝句则指二、四两个字)平仄不相同,即“失粘”,被称为“绝句折腰”。造成“折腰”的原因一开始可能由于律诗、绝句尚未定型。“折腰体”一般不宜效法,但偶一为之,亦无不可。如唐诗五绝名篇孟浩然的《春晓》、柳宗元的《江雪》。
  2、八句折腰。七言律诗的第三句之二、四、六字应当和第二句平仄同,第五句应当和第四句平仄同,第七句应当和第六句平仄同。如果不是这样,也是折腰体了。折腰是律诗的变体,杜甫诗中折腰之例很多。但在七言律诗中,一般只许折腰一次。(二十)拟古。模仿汉代的古风,如李白有《拟古十二首》。(二十一)连句(联句)。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旧传最早的联句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全诗七言,26句,分别由26人出句,一句一意,相联而成,每句用韵,后人又称其为“柏梁体”。但据后人考订,此诗系伪托之作,并不可靠。晋宋时已不少人作诗用“联句”,今存陶渊明、鲍照、谢灵运等人诗作中均有此种形式。大抵为一人作四句,并有较完整的意思,所以有些学者曾以此为后来“五言绝句”所从出。唐代用联句作诗的更多,赵翼《瓯北诗话》:“又如联句一种,韩、孟多用古体;惟香山与裴度、李绛、李绅、杨嗣复、刘禹锡、王起、张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创体。”联句作诗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联成一篇;后来习惯于用一人出上句,继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续,最后结篇。联句诗多为友人间宴饮时酬酢游戏之作,难有佳篇。
《柏梁诗》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郡国士马羽林材。总领天下诚难治。和抚四夷不易哉。刀笔之吏臣执之。撞钟伐鼓声中诗。宗室广大日益滋。周卫交戟禁不时。总领从官柏梁台。平理请谳决嫌疑。修饰与马待驾来。郡国吏功差次之。乘舆御物主治之。陈粟万石扬以箕。徼道宫下随讨治。三辅盗贼天下危。盗阻南山为民灾。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领其材。蛮夷朝贺常会期。柱枅欂栌相枝持。枇杷橘栗桃李梅。走狗逐兔张罘罳。啮妃女唇甘如饴。迫窘诘屈几穷哉。(二十二)集句。就是集古人成句,拼集而成一诗。何文焕在其《历代诗话考》中说:“荆公(王安石)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云:“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啋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采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宋代叶大庆《考古质疑》则引蔡宽天《诗话》云:“世言集句自荆公始,予家(此处原书缺一字)有至和中成都人胡归仁诗,已有此作,自号安定八体,不知公尝见与否也。”由是可知,集句非始于王安石。近人麻守中《中国古代诗歌体裁概论》所说较确:“现存最早的集句诗,为晋傅咸的《七经诗》。”明代冯惟讷《诗纪》云:“傅咸作《七经诗》,王羲之写,今所存者六经耳。”集句有不作限制和,亦有集某一时期或专集某一人的作品的,具体种类则很难细分。(二十三)分题。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一般是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二十四)分韵。先规定一些字为韵,很多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也叫“赋韵”。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二十五)用韵。用于和诗,只要用原诗同一韵部的韵即可(二十六)和韵。也叫“步韵”、“次韵”,就是和诗时用原韵,次序不能颠倒。(二十七)借韵。格律诗一般必须押同部的韵,但首句如果用韵的,可以通押邻部的韵,叫借韵,如押七之韵可借入微或十二齐韵。(二十八)协韵。也称为“叶韵”、 “谐韵”、“协韵”。指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协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二十九)古韵和今韵。
  有学者把诗歌的“韵”划分为 “上古韵”“中古韵”“近古韵”“今韵”(新韵)四个阶段。所谓上古韵,即“古音学”。我们现在读《诗经》,觉得有很多诗没有韵。其实并非无韵,是因为语音变迁的原因。
  1、古韵。此处应指上古时候或者魏晋时期的韵,如魏晋六朝的《声类》、《韵集》等韵书。如韩愈的《此日足可惜》诗用就是用的古韵。
  2、今韵。此处应指北宋时期的韵。(三十)律。
  1、古律。应指初唐、盛唐时期,还未完全定型的律诗。如陈子昂及盛唐时期的诗人多用这种诗体。
  2、今律。应指以杜甫为代表的律诗成熟以后的作品。
  3、律诗中的联。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首联),有落句(尾联)。(三十一)对。每联的对句。
  
  1、十字对,如刘慎虚的“沧浪千五里,日夜一孤舟”;十字句,如常建的“一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十四字对,如刘长卿的“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十四字句,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的“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3、扇对。又称为“隔句对”,如郑都官的“昔年其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如”。此诗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4、借对。所谓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例如: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李商隐《令狐八拾遗见招》)
  例一"行李"的"李"不是桃李的"李",这里借用桃李的意义来与"茅"字相对。例二"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例三"汉苑"的"汉"是汉朝的意思,借用"星汉"的意思来与"云"字相对。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例如: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杜甫《独坐》)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鬓生。(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
  例一借"珠"为"朱",例二例四借"沧"为"苍",例三借"皇"为"黄"。这种借音多见於颜色对。
 
  5、就句对,又称“当句对”。指的是上下并列的两个句子,本来不相对偶,或大体上对偶而不工整,由于修辞的需要和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句子应该对偶或对偶工整,就采取一种补救的措施,即上下两句自成对偶。如杜甫的“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李嘉祐的“孤云独鸟川光暮,万里千山海气秋”,王勃的“龙光射斗牛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上下两句对偶但不工整而需当句对。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上下两句相对而不工,故上句中“三江”对“五湖”,同是数名关系,下句“蛮荆”对“瓯越”相对,都是地名。
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对偶也不工整,但是在一句中对偶却是极为工整的,“落霞”与“孤骛”相对,“秋水”与“长天”相对。
(2)、上下两句本不对偶而需当句对。
①“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其中“腾蛟起凤”是两个动宾关系的短语并列,“紫电清霜”则是两个偏正关系的短语并列,上下两句实不对偶,但是在本句中“腾蛟”对“起凤”,同是动宾关系,“紫电”对“清霜”,同是偏正关系,就当句为对了。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龙光”与“牛斗”相对,同属星辰,“徐孺”与“陈蕃”相对,皆是人名。上下两句虽不相对,但在各句之中,对偶极妙。
(3)、文中亦有貌似当句对,却非当句对的句子。如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其中“潦水”与“寒潭”,“烟光”与“暮山”对偶也很工整,但是它并不是当句对,因为“潦水尽”与“烟光凝”相对,“寒潭清”与“暮山紫”相对,可谓工整,就不需当句为对了。
②“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其中“睢园绿竹”与“邺水朱华”相对,虽然“绿竹”与“睢园”,“邺水”与“朱华”对偶也很工整,但是它也不是当句对,因为“睢园绿竹”与“邺水朱华”对偶工整,亦不需当句为对。 八、杂体诗。指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方面别出心裁之一类作品。(一)风人体。风人体,又叫子夜体、吴歌格,实际就是谐音双关诗。
  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是民歌的又一个传统特征。这种诗体,称为“风人体”。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锺蝾《诗品》。他说谢惠连“工为绮丽歌瑶,风人第一”。似乎是指民歌风格的诗。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云:“古有采诗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这里说明了“风人”是古代的采诗官。但古书中却未见有这个官名。总之,这个名词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唐代才开始流行。当时所谓“风人诗”,后世却称为“谐音诗”。皮日休、陆龟蒙都有几首风人诗,大约在中晚唐时代民歌中盛行这种谐声法,所以刘禹锡也采用在他的竹枝词中。
在古代的诗词里尤其是乐府民歌中,常常喜欢借“芙蓉、莲、藕、丝、布(匹)”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事物的语词,以谐“夫容、怜、偶、思、配”等对应词相同相近的音,构成谐音双关。这种手法可追诗溯到《诗经》,到了唐朝,文人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写下了不少佳作。
  双关语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同音异字的,如: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怜”,以 “丝”双关“思”,以“碑”双关“悲”,以“篱”双关“离”等;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名或曲名之“散”双关取散之“散”,以关门之“关”双关关念之“关”,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 “苦”等。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在形式上南朝民歌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双关隐语很多,《吴歌》尤其如此。有的是同字双关,如“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消”字双关消融和消瘦;有的是同音双关,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字谐怜爱之“怜”。也有比这些更曲折或复杂一些的,如“石阙生口中, 碑不得语”,“碑”字谐“悲”,又以“石阙”作为“碑”的同义语。又如“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离声”以“黄檗藩”隐“苦篱”,以“苦篱”谐“苦离”。这些双关语用得巧妙自然的时候也能增加语言的活泼性,但多少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这种玩意是文人们最感兴趣的,所以仿作者纷纷。
  风人诗的两个特征:一是双关借意,二是在使用了双关辞的上下句子中,都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
《中国歌谣》引道:
  我国文字属于单音系,所以同音的文字非常多.因为音同意异的缘故,平常谈话中间,就往往引起人家的误会.此种困难,实是中国文字的缺点.但在修辞学中,有时也能运用这种同音意异的文字,构成双关的“谐音辞格”.“谐音辞格”的妙处,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类的修辞,在诗人的作品里很不多见,而民间口语里,或方俗文学里,则非常的多.
《 唐诗中使用吴歌格的现象》提到:
  所谓“吴歌格”便是指谐音双关语,巧妙地运用文字上的谐音关系,一个辞语,同时可以关照两种不同的意义.……元陈秀明编的《东坡诗话录》云:
莲子劈开须见忆(谐薏),楸枰着尽更无期(谐棋),
破衫却有重缝(谐逢)处,一饭何曾忘却(谐吃)匙(谐时).
 《六朝乐府与民歌》也引道:
  所谓谐音双关语,一个语辞可同时关顾到两种不同意义的磁语.……这种双关语也称表里双关,因为他正同谜语一般具有表里两重意义.……此种谐音双关语在六朝的清商曲辞中最为发达.他们一般格式是两句为一组,上句说一事物,下句申明上句的意思,而双关语就在下句的申明中出现. 不论是“谐音辞格”,“吴歌格”,“风人体”,“谐音双关语”等称谓,可知“双关”是《子夜歌》中一个很重要的形式技巧,他让中国字发展同音的特性,造成诗歌中的歧义,也使得表达的意思更加委婉含蓄.晋代的《子夜歌》有一句:
  雾露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
  “芙蓉”即是莲花(荷花),在雾露里的莲花,看不分明。这个“莲”字被用来作“怜”的谐声字。“见怜”即是“被爱”。这里表达一个女子的忧虑,不知道那个男子到底爱不爱她。
  
  又有《读曲歌》一首:
  奈何许!
  石阙生口中,
  衔碑不得语。
  “石阙”即是碑。碑生在口里,即是口里含着碑。“衔碑”是“含悲”的谐声字,这首民歌是一个不幸的女子的叹词,“怎么办啊!我满含悲哀,话都说不出来”。“雾露隐芙蓉”和“石阙生口中”这两句都是为谐声字而作的比喻,不是诗歌的本意。刘禹锡另外有一首著名的《竹枝词》,也用这个传统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既是晴天,又不是晴天。一个女子听到她的爱人在江船上唱歌,捉摸不定,不知他对自己到底有无爱情。这里就用“晴”字来借作“情”字。(二)藁砧体。即诗内含有隐语的一类诗,也称作字谜诗。
  如古乐府诗:“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藁砧”,就是斧;“重山”,是出字,出;“何当大刀头”,刀头有环,是“月半”两字;“破镜飞上天”,为“还”字。
  藁砧体的名称即来源于此,实际就是谜语诗,或称字谜诗,或称诗谜。宋代彭乘《墨客挥犀》及宋代陈正敏《遁斋闲览》都录有“四诗人作谜”诗: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玉肤。
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
  以上四句分别是“贾岛”、“李白”、“罗隐”、“潘阆”四诗人的名字。(三)五杂俎体。也作“五杂组”。
  《艺文类聚》卷五十六载《古五杂俎》:“五杂俎,冈头草。往复还,车马道。不获已,人将老。”南朝王融、范云有拟作,一、三、五句与《古五杂俎》同,唯更改二、四、六句。这种体有时也改首句为“五杂组”。唐朝有很多诗人作此诗体,颜真卿等人有《三言拟五杂组联句》:“五杂组,盘上菹。往复还,头懒梳。不得已,罾里鱼。(李崿)五杂组,郊外芜。往复还,枥上驹。不得已,谷中愚。(殷佐明)五杂组,绣与锦。往复还,兴又寝。不得已,病伏枕。(颜真卿)五杂组,酒与肉。往复还,东篱菊。不得已,醉便宿。(袁高)五杂组,闤闠间。往复还,门上关。不得已,鬓毛斑。(陆士修)五杂组,绣纹线。往复还,春来燕。不得已,入征战。(蒋志)”(四)两头纤纤体。
  《艺文类聚》载《古两头纤纤》诗:“两头纤纤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精,腷腷膊膊鸡初鸣,磊磊落落向曙星” 。南朝(齐)王融有拟作《代两头纤纤》诗:“两头纤纤绮上文,半白半黑燕翔群,腷腷膊膊鸟迷曛,磊磊落落玉石分” 。每句上半截与《古两头纤纤》同,唯更改下半截三字。以后作此诗者大抵如此套用。(五)盘中诗。
  盘中诗是将诗句写于盘中,屈曲成文,词意回环。它以晋苏伯玉妻的《盘中诗》而得名。其中不少诗句可以倒读,故学者有认为其为回文之祖,但是仔细的考证这首诗,尚不能称其为真正成熟的回文体,故此处列为变形体类。晋苏蕙又衍盘中诗形式为织锦《璇玑图》回文诗。后仿者不断,如《回文类聚》载唐初某女子有《鞶鉴图·转轮构枝八花鉴铭》,王勃称它“藻丽反复,文字萦回,句读曲屈,韵谐高雅”。(六)回文体。正反各为一韵。如苏东坡《题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此诗回读成: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宋代陈克(字子高)有《宿龟山次韵》 “潮回浪溅细沙倾,岸柳平波映眼明。桥接短亭连野迥,艇横长笛带风清。迢迢翠草寒烟暝,隐隐疏林暮霭晴。遥见叠峰青浅黛,客心伤处碧云轻”。宋代丘琼山又有《夜宿江馆》再次以次韵成诗:“潮生海岸两崖倾,落月江楼映火明。桥送白波流水远,屋连红树带霜清。迢迢漏尽寒更晓,片片云收夜雨晴。遥望楚天江渺渺,茭浦尽处落鸥轻。”此则将回文与唱和次韵合而为一,更难为之。
  另外,还有“回文词”,试举几个例子:
  宋代吴文英 《西江月·泛湖 》云:“ 过雨轻风弄柳,湖东映日春烟,晴无平水远连天,隐隐飞翻舞燕。  燕无翻飞隐隐,天连远水平无,晴烟春日映东湖,柳弄风轻雨过” 。此词倒读仍为西江月原词。
  清代董以宁《卜算子·回文·巫山一段云》则更取机巧。正读为《卜算子》:“明月淡飞琼。阴云薄中酒。尽收盈盈舞絮飘。点点轻鸥咒。  晴浦晚风寒。青山玉骨瘦。回看亭亭雪映窗。淡淡烟垂岫。”
  回读为《巫山一段云》:“岫垂烟淡淡。窗映雪亭亭。看回瘦骨玉山青。寒风晚浦晴。咒鸥轻点点。飘絮舞盈盈。收尽酒中薄云阴。琼飞淡月明。”
  清代朱杏孙《虞美人·七律·回文》则将七律与词相合为回文。正读《虞美人》:“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桐碧。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围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回读《虞美人》:“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围环玉。索珞虫钗扑。露珠风冷碧桐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又可以七律读之,正读《七律》:“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桐碧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围鬓凤玲珑。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回读《七律》:“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珑玲凤鬓围环玉。索珞虫钗扑露珠。风冷碧桐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南朝(梁)萧祗还作有《六言》回文:“青山映雪含思,碧草抽烟系情。屏香梦愁月落,棹兰吟苦风情。零珠泪和轸促,惨云娥翠杯停。听君唱我离恨,声悲心凄骨惊。”
  唐代陆龟蒙、皮日休尚有《回文唱和》。陆诗《晓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袭美》:“平波落月吟闲景,暗幌浮烟思起人。清露晓垂花谢半,远风微动蕙抽新。城荒上处樵童小,石藓分来宿鹭驯。晴寺野寻同去好,古碑苔字细书匀。”
  皮诗《和陆秀才晓起》:“孤烟晓起初原曲,碎树微分半浪中。湖后钓筒轻夜雨,竹傍眠几侧晨风。图梅带润轻沾墨,画藓经蒸半失红。无事有杯持永日,共君惟好隐墙东。”
宋代桑世昌辑有《回文类聚》四卷,辑录自晋至宋诸家之回文诗,清代康熙时,朱存孝有补遗一卷,兼录及明人之回文诗。 

《白话沧浪诗话》卷二(诗体之三)

(2006-08-20 15:19:04) (七)反复。
  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成诗。如宋代钱惟演的《春日登大悲阁诗》云:“碧天临迥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冷箔明月敛闲亭”。此诗以任何一字为开头,每五言一句,都可成诗。(八)、离合诗和拆字诗。
  汉字有很多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可独立成为汉字的字体组成的。一个字有时可拆离为几个字,几个字也可拼合成一个字。离合诗根据这一特点,以诗歌的形式拆离字形,拼合新字。拆字诗,是根据汉字多合体字的特点,将合体字拆成独体字,或拆成相关的部件(偏旁加独体字),敷衍成篇。
  拆字体与离合诗相近似,但又不尽相同。
  离合诗是先分离后可并,一般是四句(或六句)离合成一字;拆字诗则是一句一字或两句一字。离合诗还有其他形式(如药名离合诗),而拆字体则无。
  近人麻守中《中国古代诗歌体裁概论》称:“离合诗起源于古代的图谶隐语。”《文心雕龙·明诗》云:“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
  现存最早的文人所作的离合诗是汉代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诗云:“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寺弛张。吕公矶钓,阖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截,隼逝鹰扬。六翮将奋,羽仪未彰。蛇龙之蛰,俾也可忘。”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离出“鱼”字;“与时进止,出寺弛张”离出“日”字;鱼与日合为“鲁”字。
  “吕公矶钓,阖口渭旁”离出“口”字;“九域有圣,无土不王”离出“或”字;口与或合为“国”字。
  “好是正直,女回于匡”离出“子”字;“海外有截,隼逝鹰扬”离出“乚”字;子与乚合为“孔”字。
  “六翮将奋,羽仪未彰”离出“鬲”字;“蛇龙之蛰,俾也可忘”离出“虫”字;鬲与虫合为“融”字。
  则成“鲁国孔融”四字。
  
  关于拆字诗形式可见宋代刘一止《拆字体》:“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詠黄鹤,志士心未已。”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离合诗》把离合诗归纳为三类:
  其一、离一字偏旁为两句,四句一字,如前引孔北海之作;
  其二、离一句偏旁为两句,六句一字,如南朝(宋)谢灵运《离合诗》:“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怀缱绻,口咏情亦伤。劇哉归游客,處子勿相忘。”此诗离合为“别”字;  
  其三,离一字之偏旁于一句之首尾,而首尾相续为一字,如唐代陆龟蒙《闲居杂题五首》皆录于下(诗题即离合之字):《鸣蜩早》:“闲来倚杖柴门口,鸟下深枝啄晚虫。周步一池销半日,十年听此鬓如蓬。”《野态真》:“君如有意耽田里,予亦无机向艺能。心迹所便唯是直,人间闻道最先憎。”《松间斟》:“子山园静怜幽木,公干词清咏荜门。月上风微萧洒甚,斗醪何惜置盈尊。”《饮岩泉》:“已甘茅洞三君食,欠买桐江一朵山。严子濑高秋浪白,水禽飞尽钓舟还。”《当轩鹤》:“自笑与人乖好尚,田家山客共柴车。干时未似栖庐雀,鸟道闲携相尔书。”(九)建除体。
  南朝宋鲍照有《建除》诗,全诗十二联,廿四句。从第一句起,每联开头冠以十二辰的名称,因十二辰的头两个名称为“建”“除”,故名“建除体”。《淮南子·天文训》云:“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巳为平,主生;午为定、未为执,主陷;申为破,主衡;酉为危,主杓;戌为成,主少德;亥为收,主大德;子为开,主太岁;丑为闭,主太阴。”
  鲍照《建除诗》曰:“建旗出敦煌,西讨属国羌。除去徒与骑,战车罗万箱。满山又填谷,投鞍合营墙。平原亘千里,旗鼓转相望。定舍后未休,候骑敕前装。执戈无暂顿,弯弧不解张。破灭西零国,生掳郅支王。危乱悉平荡,万里置关梁。成军入玉门,士女献壶浆。收功在一时,历世荷余光。开壤袭朱绂,左右佩金章。闭帷草太玄,兹事殆遇狂。”
(十)人名诗。
  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云:“诗用古人名,前人谓之点鬼薄,盖恶其为事所使也,如老杜‘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不封侯’,‘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等作,皆借古以明今,何患乎多?李商隐集中半是古人名,不过因事造对,何益于诗?至有一篇而叠用者,如《茂陵》云:‘玉桃偷得怜方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此犹有微意。”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云:“《石林诗话》载王荆公诗:‘老景春可惜,无花可留得。莫嫌柳浑青,终恨李太白。’以古人姓名藏于诗中,或者谓前无此体。按权德舆集有一篇云:‘藩宣秉戎寄,衡石崇势位。年纪信不留,驰张良自愧。樵苏则为惬,瓜李斯可畏。不顾荣宦尊,每陈丰亩利。家林类岩?,负郭躬敛积。忌满宠生嫌,养蒙恬胜智。疏钟皓月晓,晚景丹霞异。涧谷永不谖,山梁冀无累。颇符生肇学,得展禽尚志。从此直不疑,支离疏世事。’则唐人已创此体。”
  宋代王楙《野客丛书》所言甚有据,认为:“此体其源流亦出于六朝,至唐而著。”
宋代吴聿《观林诗话》云:“赠人诗多用同姓氏,如东坡《赠郑户曹》云:‘公业有田常乏食,广文好客竟无毡’,又《赠蔡子华》云:‘莫寻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为爬背’。涪翁和东坡诗云:‘人间化鹤三千岁,海上看羊十九年’,陈无已赠何郎中云:‘已度城阴先得句,不应从俗未忘荤’。唯徐师川赠张仁云:‘诗如云态度,人似柳风流’尤为工也。又半山与刘发诗云:‘何妨过我论奇字,亦复令公见异书’则又彼我两姓氏。”(十一)数名诗,有时也称“数字诗”。
  现存最早的数名诗是南朝(宋)鲍照的《数名诗》。其格式原为二十句,分别将一至十十个数字嵌入单数句句首。
  清代有一首佚名者的《雪景》(一说为纪晓岚作)云:“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都不见。”于绝句二十八字中嵌数至十一而又意境不俗,实难得。
  数名诗中特有一种名为“一字诗”,也是数重字体,即通篇各句皆嵌“一”字,如近人吴泽顺《绝妙歪诗》载:“清朝女诗人何佩玉十个‘一’字咏僧诗,令人赞绝。诗云:‘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载纪晓岚亦有一字诗云:“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另清人易顺鼎《天童山中月夜独坐》云:“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
  崂山微子崮南、太清景区东南太清湾口,有一块由云母花岗岩组成、向海突出的长方形黛青色巨石,因宜于垂钓而得名“钓鱼台”,石上刻有太古子宋绩臣所作的一首七言诗亦类于此:“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杆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十二)药名诗。
  关于药名诗的起源,蔡绦《西清诗话》云:“药名诗,世以起于陈亚,非也,东汉已有离合体,至唐始著药名之号。”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则加以辨证云:“以予观之,恐或不然,且药名之号,自梁以来有之。……乃知药名诗不始于唐。”宋代王楙《野客丛书》更言:“……此体已著于六朝,非起于唐也,当时如王融、梁简文、元帝、庾肩吾、沈约、竟陵王皆有,至唐而是体盛行。如卢受采、权、张、皮、陆之徒皆有之。吴曾《漫录》谓药名诗,庾肩吾、沈约亦各有一者,非始于唐,所见亦未广也。本朝如钱穆父、黄山谷之辈,亦多此作。”清代赵翼《陔余丛考》考辨则更确:“药名入诗,三百篇中多有之,如‘采采芣苢,言采其虻,中谷有蓷,墙有茨,堇荼如饴。’之类。《温公诗话》,陈亚郎中以药名为诗至百首,如‘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棋怕腊寒呵子下,夜嫌春暖宿纱裁。’赠乞雨自曝僧云:‘不雨若令过半夏,定应晒作葫芦巴。’皆游戏笔墨,颇也可喜。”(十三)地名诗。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云:“地名(诗),杜甫《鱼龙鸟鼠皆地名》:‘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岑参《家伤舍寄许严二山人》:‘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韩?《送故人归鲁》:‘秋草灵光殿,寒云曲阜城。’宋之问《天竺寺》:‘楼看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周贺《送杨岳归巴陵》:‘人离京口日,潮送岳阳船。’”(十四)六甲诗。
  古人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称六十甲子。内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甲”。六甲诗凡二十句,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嵌于单数句句首。今存南朝(陈)沈炯所作。(十五)十二属诗。
  南朝(梁)时期沈炯创制。其诗云:“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空山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蠡睿悠哉。”将子鼠、丑牛等十二属相嵌入诗中。(十六)藏头诗,一名“藏头格”,属怪异诗一种。
  这种诗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
如《水浒传》里面吴用为赚取卢俊义上梁山,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里,口占四句卦歌,并让他端书在家宅的墙壁上。这四句卦歌是:芦花丛中一扁舟,
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难逃可无忧。(十七)歇后诗。又称“缩字诗”或“缩脚诗”。
  《旧唐书·郑綮传》载:“綮善为诗,多侮剧刺时,故落格调,时号郑五歇后体。”《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九卷载:“(郑)綮好诙谐,多为歇后诗,讥嘲时事。”可见此体由来已久,但郑綮的歇后诗并未见传世。
  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云:“唐彦谦《题汉高庙》云:‘耳听明主提三尺,眼见愚心盗一杯。’虽是著题,而语皆歇后。”此两句分别隐去“剑”、“酒”二字。
  又清钱德苍《增订解人颐广集》载:“昔一士家贫,欲与其友上寿,无从得酒,乃持水一瓶,称觞进祝曰:‘君子之交淡如’,友应声谢曰:‘醉翁之意不在’”因此类诗歌大都隐去句尾一字,故又称缩字诗或缩脚诗。民间之所谓歇后语,大多亦押韵,实即简短通俗之歇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