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高清原画网站: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应用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32:44
一、关于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解
1.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整合”思想与做法分析
早在1985年,美国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在一项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2061计划中得到体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拿大关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也充分体现了这种课程整合的思想。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强调在各学段、各个学科中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的做法,也突出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近几年来,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积极进行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理念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工作。
考察分析上述国家和地区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可以看到,他们具有共性的做法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在培养目标层面上,都是指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技术运用目标层面上,都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与技术关系的定位上,都强调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上,都突出了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
2.关于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解
根据对国外和港台地区有关“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研究,以及两年来的实证研究探索,对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内涵形成这样的理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①基于“辅助”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来帮助教师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扮演的是媒体的角色,发挥的是媒体功能,体现的是媒体特征,因此,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②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内容或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扮演的是学习、研究工具的角色,发挥着学习环境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能力与技能的掌握,都可以基于这种包含信息技术要素的环境达到统一和谐的完成。信息技术的这一层面的应用可引起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转变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提法,就是强调信息技术在这种层面上的应用。
3.理论依据
(1) 实验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是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支撑,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模式的理论依据首先来自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2)视听教育理论。
视听教育学派主要研究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视听教育手段怎样在教学中使用,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一系列问题,总结出了很多视听教学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理论——视听教育理论。该理论对我们在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媒体、如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视听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戴尔的“经验之塔”。戴尔认为,人们获取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并将各种经验按抽象程度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三大类。做的经验中分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的经验和参与活动三个层次;观察的经验分观摩示范、见习旅行、参观展览、电视和广播五个层次;抽象的经验中分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两个层次。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在“经验之塔”中属于观察的经验这类。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4.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特征
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引起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基于信息环境和多教学价值取向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和非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即接受式学习与其它不同种类学习方式的结合)。具体地说,这种全新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既有质量又有效率)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综合性、问题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的设计立足于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能够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评价并熟练地表达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带给学生许多新型学习行为,概括如下:
(1)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和交换信息;
(2)利用多种方法整理、组织、分析和综合信息;
(3)以收集到的信息为基础进行概括和得出结论;
(4)运用各种媒体和各种方式进行交流;
(5)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和协作;
(6)以合乎伦理的、适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模式
(一)基于单机课件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1. 课堂演示型课件
课堂演示型课件是最受广大语文教师欢迎的,也是应用得较多的一种类型的课件。其制作原则是:
(1)选择适合语文特点的课件课题;
(2)要体现教学目的,为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提供帮助;
(3)结构严谨,界面友好统一,方便控制;
(4)技术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上,而不是追求华丽和高超。
2. 交互型课件
交互型课件主要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其制作的思想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不同情况,把学习资料分为多个水平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材料,也可以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进行某种学习的能力。其模式如图1。该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定势,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其弊端是“缺乏情感交流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由于这种课件包含的内容多,所用到的技术含量较高,适合有计算机专业技术的人指导下的小组开发。
图1交互型课件

3.电子图书
将语文教学中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方式分类,并制作相关课件。这些资源既适合教师配合教学,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十分好用。
(二) 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课题小结——网上测试——课题延伸”七个环节。
此模式中教师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员,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不断完善者,也是教学资源的评价者和管理者。教师负责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课题提出,及时对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反馈的信息作出回应,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此模式中学生地位:学生处于中心位置,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块和学习方式(发现式、讨论式等),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向教师提问,也可以与同学交流,或共同完成任务。
此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自尊的保护;缺点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缺乏。
教学流程图

2.网络探究模式—webquest
教学流程:教师提出问题——将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学生执行各自任务(查找资料、展开讨论、分析整理材料、撰写报告)——演讲汇报——教师评估总结——下一个问题。其教学结构由6部分组成。(见表1)
表1webquest模式的教学结构
构成部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用
绪言
给学生指定方向并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景创设
任务
让学生明确研究活动的全过程
会话
过程
将学生分组,并委以角色,从旁提供及时的建议
根据自己的角色收集资料,并与同伴展开合作和对话
协作、会话
资源
提供一份本课题的网址链接清单
根据提供的清单快速查找资料
避免学生盲目地“冲浪”
结论
提供机会给学生总结经验,并概括和拓展所学知识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角色扮演,完成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
评估
制定一套标准的评估标准
根据评估结构自我检查,总结经验
总结反馈,为下一个活动提供经验
此模式重视方法与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这一新奇手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对学生跨越各个学科的能力(如:信息收集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口才等),有相当全面的培养。
3.专题网站学习模式
“专题学习网站”即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网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题学习网站强调的是深入研究和提供某专题全面的资源。其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专题学习网站的组成模块
结构组成
包含部分
网络资源库
经结构化组织的课本文本、图形;相关背景资料或互联网链接;拓展性学习资源。
网上交流平台
BBS,留言板。
使用介绍模块
网站的框架介绍,使用方法,支持软件下载
自我评测平台
相关的思考问题,检测型练习,巩固型练习,拓展模块。
此模式的优点是打破时空限制,能进行远距离学习;缺点是至今还没有一个软件能完全胜任及时表达这项工作,所以使实时交流存在瓶颈。
三、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践
典型课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欣赏。文学欣赏是一个创作性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绝不等于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更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费时多而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最终意义建构的目标。因此,本课是这样设计的: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使用网络教室。
第一课时:尝试研讨
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
1.熟悉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进行协作交流的态度。
3.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掌握必要的知识。
4.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5.进行诗词欣赏的初步尝试。
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
1.学生选择阅读网站内关于苏轼词的有关资料。
2.(1)用文本写出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要求语言简洁。
(2)你认为作者在写作此词时的心境如何?将这些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在论坛内。
3.要求阅读网站内系列文章,学会欣赏诗词的方法。
4.任选苏轼的二首词尝试进行赏析,并在论坛中发表文章。
5.阅读有关苏轼的资料,写一首诗介绍苏轼,诗体不限,发表在论坛内。
第二课时:引导研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进一步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并引导学生实现自己对作品的意义建构。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将学生诗作投影到大屏幕,一方面了解了作者,提供理解诗作的背景,另一方面把学生自己的诗作展示出来,对学生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2.欣赏配乐朗诵。
3.语文论坛讨论,对以下思考题进行讨论,如有其他问题也可在论坛中提出。
(1) 对词中你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分析。
(2)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学生在课文参考资料中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在论坛中发表观点,进行实时的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学生的文章及时反馈,提出指导意见或给与适当评价。
4.小结。
5.开放性研讨题目。
选几首表现怀古的诗词进行比较研究,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等。
6.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制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配乐、配画朗诵,学生跟读品味。通过声、图、文并貌的配乐诗朗诵,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营造符合诗词背景的氛围,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深入研究,总结成果
通过以上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诗词欣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自己尝试进行研究。教师在论坛中转贴了几篇诗词欣赏的论文作为范例供学生参考,并提供了部分研究苏轼的题
目,然后要求学生选自己喜欢的篇目进行研究,在论坛中进行讨论,教师在论坛中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最后要求学生写出诗歌欣赏的心得或论文。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课例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网络教学活动的几个突出的特点:
1.充分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不受教师和时间的限制。
2.加大了学生交流的空间,在网络课上,改变了以往以师生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口头交流与网上交流相结合,实现了多元交流,开创了生机、生生、师生交流的新局面。
3.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
4.真正实现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目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知识框架。尤其对于这样一次文学欣赏课来说,学生的个性创造表现得更为突出。
四、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应用的思考
1.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为宗旨的前提下,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包含信息问题解决的开放性学习内容及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的有效整合,带来了教师、学生角色的真正改变。当然,做到这一点,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教师教学观念、信息素养,以及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关键。
2.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主题和专题(或称单元问题)的设立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能够激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探究、调查、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智力活动的主题和专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具有创造性。当教师的教学设计富有创造性时,才能把学生带入创造之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研究性、实践性,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富有创新性。
4.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能力培养、主体性发挥与发展的教学目标观;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现实学习的承担者与发动者的教学活动观;以及信息技术是学习工具与资源的技术观。
5.应以语文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为目的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和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才有希望达到以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改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