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达拉然银行:高中高一政治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1: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 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和发展
3.有效运行的条件:(1)企业多,自由进入市场,充分竞争(2)灵活的价格(价格是资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现)
平等性: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内容: (1)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2.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在竞争中形成,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3.作用: (1)积极作用:a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使其改进技术,提高产率,优胜劣汰 b保证价格变化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很快得到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综上,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2)消极作用: a盲目竞争,社会资源的浪费b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正确看待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3.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要求:(1)学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放型: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连在一起
2.决定因素: (1)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和经营,实实质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要求具有开放性
3.作用: (1)打破区域封锁(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地位: 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的关系:1.平等性与竞争性相互制约:没有平等性,竞争不能正常进行;没有竞争就无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又是平等性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四个特征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四个特征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3.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舒畅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意义:(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原因:(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一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 企业:
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特点: 1.以盈利为目的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独立经营,独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地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 1.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2.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3.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特点:1.地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基本特点: (1)大规模采用及其生产(2)较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4)适应能力强(5)外部联系广泛
二、公司:
含义: 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特点: 1.从事生产流通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2.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优点: 1.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2.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3.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法人治理结构: 股 东 大 会
↓ ↓
( 所有权 ) 董事会 ← 监事会(监督权)
↑ ↑
总经理(日常经营权)
(“→”表示制约关系)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相同点:(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股东都附有有限责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责(4)组织机构大体相同(5)都有名称和章程
2.不同点:(1)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2)是否可以发行股票,公开募股机子(3)资本是否一定是货币(股份公司是)(4)股东人数有无限制(5)注册资本数额、设立程序、适用范围不同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现: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再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3.拥有雄厚的资产、一流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1.含义: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提高经济效益:1.含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原因: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
(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民)(3)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国家)
4.方法和途径: (1)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b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c由粗放向集约转变→a要求b;a导致c(2)a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率,按价值规律和国情办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实行市场需要的产品→a导致b
兼并、联合和破产:1.依据: (1)激烈的市场竞争(2)优胜劣汰原则
2.作用:(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优化产业结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3.兼并: (1)重要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2)意义: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b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3)核心: 竞争
4.“强强联合”:(1)目的: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作用:a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率d促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扩大市场占有额f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g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破产: (1)依据:a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b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作用: A积极作用: a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率b有胜列塔,资源优化配置B消极作用: a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损失b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者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厂长(经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受法律保护
2.中心地位的表现: (1)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2)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3)其他领导受其领导,对其负责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厂长与职代会的关系: (1)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2)内容:a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履行企业各项义务b支持职代会、工会等的工作c执行职代会决定
职代会的地位:1.性质: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2.权力和作用: (1)审议企业重大决策(2)监督行政领导(3)维护职工合法利益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
2.体现: (1)保证党的领导,贯彻方针政策,企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支持厂长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有效组织经营(3)发动带领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与厂长领导相统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企业与国家、职工的关系:
1.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1)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2)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贡献力量
2.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把自我积累放在首位,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2)关心群众生活,照顾职工现实利益→综上: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要求: 1.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3)良好的业务素质: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意义: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 (1)手段: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2)作用和结果::a社会作用: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法律结果:受法律鼓励和保护2.不正当竞争:(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2)危害和后果:a社会危害: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不增加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b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一、农业:
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 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 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
分类: 1. 重工业: 生产资料 2. 轻工业: 消费资料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在: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 1.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和装备(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5)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重要性: 1. 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 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第三产业:
层次: 1. 流通部门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发展条件: 1.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2. 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3. 一二产业产率高,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4.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提供市场5.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 促进一二产业3. 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重要性: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 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 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 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措施:1. 发展现代服务业2.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3. 面向居民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 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1.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2.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产业进步
第二节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意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的
权利: 1. 内容: (1)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2)具体权利:a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b取得劳动报酬c休息,休假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f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g提请劳动争议处理h其他权利
2. 意义:(1)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义务: 1. 完成劳动任务
2.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3. 提高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品质量好坏,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性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作用:a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
1、  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凡是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至于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做
商品来买卖,如有的人出卖自己的内脏器官等,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并不能因此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
产品,其次,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如果不用于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因为商品不是供生产
者自己消费用的,而是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并且是通过交换才到达别人手中的。
(2)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
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不同商品相互
比较、相互交换的基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价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商
品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一种使
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量的比例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
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
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2、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
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
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交换越是经常,越是扩大,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突出。随着商品交换
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
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能够固定
在一种商品上,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由贵金属金、银来充当,这就是货币。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4、  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它们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逐步具备的。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
,便具有两种基本职能。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
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
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
②流通手段。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
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
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5、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
的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
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
量为限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国
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为。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从趋势上,商品交换必然要趋向于等价交换。但是,在
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与价值相一致,甚至可以说,经常是不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
7、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它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
个生产部门之间可以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某个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反之,则获利较少甚至亏本。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会不断地因优取
胜,反之,则会在竞争中遭到失败,以至被淘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①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
。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
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
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
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②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公有制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①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
②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③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
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继
续鼓励和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我
国一切经济潜力的一种政策。此外,随着产权流动和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会越来越多,在经济生活
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
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
别。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
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
质。在我国,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放弃和动摇公有制
主体地位的作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
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之外,还应积极发
展各种股份制经济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
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又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整齐划一
的公有制,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
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
建设和社会进步。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
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
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③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
劳分配。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
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生产要素是指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拥有者投入各种生产
要素,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允许属于个人的资金或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承
认其合法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市场和市场经济
①市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
无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买卖双方靠广告、中间商等交易形式,寻找货
源或买主,实现交换。因此,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
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
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加
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国
家宏观调控,把"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结合起来。
(3)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
手段。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
走向世界的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
裕为根本目标。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三单元  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
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
有还是私有。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关系
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前途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
和劳务。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在市场上依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在竞争中,出现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破产是必然的。
5.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作为经营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
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是任何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应当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
抵制不正当竞争,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四单元  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
会其他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而改变。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
体国情所决定和要求的。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首先是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
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这
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贯彻落实“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在大力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
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
济的面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业为国民经
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
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之外,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
供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
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
任务之一,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缓解经济生活中的多种深层次矛盾,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与义
务体现出来的。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者的义务指劳动
者必须履行的责任。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等是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签订劳动合同,必须
遵守平等自愿的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
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
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
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
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我国新型社会保障
制度的建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可靠保证
。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要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知识汇总
高一(上册)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称作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3.商品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7.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8.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9.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10.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1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12.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1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4.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15.价值规律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7.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8.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19.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0..在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21.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有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4.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及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它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5.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等非按劳分配的形式。
26.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7.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28.市场的固有弱点和缺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29.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宏观调控的任务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0.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特征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2.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次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第三,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33. 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由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34.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这决定作用。其次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这种大作用。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35.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36.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首先,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后,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是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38.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39.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具备如下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
40.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41.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可以将他们归结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4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43.我国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44.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需要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45.按照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重工业(生产资料)和轻工业(消费资料);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46.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工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47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8.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9.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
50.在我国,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因为:首先,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这劳动生产率水平,其次,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遵守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
5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如下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原则(核心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延伸和结果)、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最基本最重要)。
52.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53.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
54.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第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55.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第二,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第三,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高一(下册)
1. 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2.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积累的部分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质储备。消费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
3.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第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4.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执行的结果就是国家决算。
5.财政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还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6.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7.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8.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结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9.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而且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10.纳税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税务机关不仅要追缴税款,处以罚金,有的还要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11.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职能决定,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在我国,税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2.公民应具有纳税人意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3.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14.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它在国务院领导下,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
15.银行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三大基本业务。
16.债券与股票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有价证券、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17.在我国,银行作为信贷中心、转账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一,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第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做出正确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第三,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18.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的政策是鼓励和保护,原则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19.公民的个人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保持物价稳定;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0.商品服务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
21.市场交易原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是市场交易的灵魂原则,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22.按消费的内容可取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消费和劳务消费。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消费。
23.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从根本上说是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此外还有: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人口数量等。
24.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1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3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
26.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享有安全、知情、自主选择、公平交易、求偿、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等权利。
27.世界市场可分为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等类型。
28.当代世界市场具有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的新特点。
29.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的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
30.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当今的世界经济国际化表现为生产、市场、资金、科技开发和应用、信息传播的国际化,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1.对外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构成。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成为顺差,又叫出超;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成为逆差又叫入超。如果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32.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通常称为“三来贸易”;补偿贸易,既是一种贸易形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
33.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34.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平等互利原则。
35.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第一,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的独立。第二,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36.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联系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的重要途径。
63.平等互利,就是国家部分大小,不分贫富与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有和差异,都应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平等相待,互相遵照对方的主权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意愿,使双方都能得到各自的利益。
高三部分
1.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还负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因而,国家也具有社会属性。
2.国体即国家的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国家政权掌握在那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通常叫“民主制”。
4.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5.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6.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7.国家具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政治统治职能。第二,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保卫职能;第二,交往职能。
8.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9.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1)民主主体的广泛性。(2)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10.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整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政治职能。系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第二,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第三,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第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12.我们国家的对外职能主要由三个方面:第一,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第二,发展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13.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在当代主要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形式。民主共和制,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14.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形式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它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16.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17.当代国家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大类型。我国是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在我国,全国只有一部宪法,只有一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8.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19.一国两制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第二,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20.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第二,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第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1.在近现代国家中,根据国家的职能,一般都设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暴力机关等。
22.我国的国家机构,按其类别可分为五部分: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监察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
23.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有: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第二,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第三,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
24.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求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密切联系群众。第二,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第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概括地说,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6.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首先,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其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第三,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27.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力和自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监督权(批评和建议、申述控告、检举)。
28.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9.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要:第一,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第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第三,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0.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第一,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第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3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因此,贯彻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要做到:第一,我们要珍惜公民权利。第二,我们要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2.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行使公民的权利。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33.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政党的特征:第一,政党具有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第二,政党与政权紧密联系,这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第三,政党具有组织和纪律性。
3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第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第四,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35.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二,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三,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6.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根本)、思想领导(灵魂)、组织领导(保证),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7.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二,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第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3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党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39.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达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40政党制度按其性质,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种类型。
41.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存在不同形式,主要是两党制和多党制。
4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首先,首先,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其次,排斥和压制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再次,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4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本内容包括: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46.西方多党制从根本上不适合中国国情:第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第二,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47.民族的基本特征包括: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48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的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4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50.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51.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党和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职员,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52.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53.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优越性: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第二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54.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55.当代世界上流行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56.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一,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第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7.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必要性):第一,符合宗教自身规律;第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第三,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58.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冲突。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属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59.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即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60.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它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由重要作用:第一,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第二,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第三,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61.国际组织的作用:绝大多数国际组织是发展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纽带;是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是争取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62.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63.为了实现联合国的宗旨,宪章规定了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64.联合国的作用:第一,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二,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6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66.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67.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第二,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第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第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68.我国对外关系的成就:第一,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第二,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第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第四,创造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第1卷  选择题(共60分】
1.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题的是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崇尚民主与法制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天津杨柳青镇木版年画,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兴旺景象,被推崇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首,杨柳青剪纸、风筝、砖雕、石刻和民间花会也灿然观,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如今,杨柳青用文化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业、房地产行业等蓬勃发展。由此可见(    )
A.文化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政府的中心工作
C.文化走商业化道路才有生命力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3.2008年3月两会期间,央视网站《我有问题问总理》栏目共征集到网友提问20多万条,点击率超过千万。对上述政治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不断创新
B.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C.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在增强
D.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意识在增强
4.在今年 2 月 3 日的网上拜年信中 , 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说:“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 , 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我们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 , 我们也欢迎大家‘拍砖’ ( 提出批评 )。”网民朋友通过互联网为广东又好又快的发展积极出谋划策 , 是通过——,参与————。
A. 社会公示      民主管理          B.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民主决策
C. 信访举报制度  民主监督            D.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民主管理
5.2008年3月14日,“藏独”分裂势力制造的西藏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部分西方媒体对此歪曲报道,混淆是非。“让世界了解真相”,我国许多网民奋起反击,通过各种正当途径予以揭露和批驳。这样做是
A.公民行使基本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
B.公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
C.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重要表现
D.公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重要体现
6.在生活中,兮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是:
A.高三部分适龄学生参加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B.众多网民对某市政府出台的公交票价调整方案提出建议
C.某中学生帮助当地居委会出黑板报
D.中学生打电话到电视台,反映学校乱收费
7.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在审理号称“中国博客第一案”的南京某大学教师诉中国博客网侵犯其名誉权案时指出,用户可自由地在博客网站发表文章,但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这表明                                          (    )
A.自由就是为了让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B.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C.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D.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8.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称为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其意义在于
A.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B.让公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C.为公民参与法律制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D.实现了公民的决策权和执行权的统一
9.2008年5月1日,我国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项条例的公布
①增强了国家机关办事的透明度    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    ④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如果根据下图四幅漫画表现的共同主题拟一篇报道题目应该是
《惠农喜讯》          《敲门》            《援助》         《新居的钥匙》
A.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B.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
C.关注三农,政府转变职能        D.政府履行职能,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11.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从2008年开始,山东省将不再对外公布考生高考成绩,以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倾向;上海市继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后,课本作业本费也将全部免除。两地政府做法的共同之处是
①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③废除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④积极履行文化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截至2008年6月底,面对不断上涨的蔬菜市场价格,青岛市适时投放储备菜抑制蔬菜价格上涨,保障居民的菜篮子。这体现了青岛市政府
①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努力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③审慎用权,民主决策  ④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2008年1月12日以来,暴风雪席卷全国,15个省市、数千万同胞受灾。面对百年难遇的雪灾,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出台措施,保障受灾群众的生活少受影响。这表明政府部门
A.坚持依法行政,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B.履行政府职能,维护人民利益
C.坚持对人民负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D.坚持依法执政,服务人民
14.2008 年 3 月 7 日 ,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上 , 来自广东佛山的农民工代表胡小燕向温总理提了两点建议 , 一是优化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 增加农民工收入 ,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政府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 , 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农民工代表 , 胡小燕有
①审议权和表决权    ②提案权和质询权    ③立法权和决定权    ④任免权和监督权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5.2008年1至2月,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罕见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具体指挥下,各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奋起抗灾;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共产党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迅速出动,全力以赴;社会各界同舟共济,全力投入抗灾救灾攻坚战。经过共同努力,抗灾救灾取得了重大胜利。如果将上述事件写成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                              (    )
A.发展民主,危难之中见真情         B.执政为民,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C.重视民生,众志成城抗冰雪         D.科学决策,建立灾害预警机制
16.近年来,中国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约有2亿人,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全国人大首次出现3位农民工代表,中国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农民工直接制定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全国人大代表的结构在优化,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③农民工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农民工开始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④农民工代表植根于基层,能更好地反映农民工群体的心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右图漫画告诉我们,政府依法行政必须做到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C.坚持权责统一
D.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由 35 个选举单位选出的 2987 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 , 以崭新的面貌“亮相”中国政治舞台。据此回答 18——19题
18. 在 2987名代表中 , 少数民族代表 411 名 , 占代表总数的 13.76%。值得注意的是 ,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 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 1 名代表。在西藏 , 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 , 人口不足 3000 人 , 也拥有 1 名全国人大代表。这说明我国坚持
A. 民族平等原则    B. 民族团结原则      C.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D. 民主集中制原则
19.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 , 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比上届减少了三分之一。一线工人和基层农民代表大幅增加。首次选出的 3 位农民工代表 , 成为中外媒体聚焦的“热点人物”。 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这一变化
A. 意味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重新登上政治舞台
B. 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 体现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D. 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20.“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予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1.2007年12月18日,由北京奥组委,共青团中央、铁道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列车奥运文化之旅”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通过奥运列车这个前所未有的流动平台,将奥运文化和奥运精神广为传播,促进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为2008北京奥运会尽自己一份力量”的良好氛围。毕竟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激荡下,并不是人人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               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
建国以来,根据我国民族状况自身特点,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全国人民代表
会制定的有关法律,先后制定了若干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全国依法建立了155人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国家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回答22---23题。
22.材料表明,我国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④各民族享有相同的权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材料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符合我国国情
②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③体现了各少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④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4.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选举法的修改列入2008年立法
计划,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建议反映了
A.人大常委会享有国家立法权
B.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其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C.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D.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25.某市市委决定将“民生净福利”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指标。这一举措体现了
A.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心系群众    B.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C.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以人为本    D.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26.政协委员关于完善金融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为国家相关改革部署提供了  重要参考。这体现了
A.政协委员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管理
B.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C.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D.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
27.据2004年《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统计,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活动场所
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徒约3000余人;天主教堂
1座,信徒700余人,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这表明
A.我国保护各种宗教活动
B.我国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
C.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
28、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中国2007年度外交活动年终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     文化渗透
B、和平发展      战略结盟     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C、多边外交      和平发展     负责任的大国
D、经济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   文化多极化
29.由于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致使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被称为“融冰之旅”。2007年12月,福田康夫访华,被称作“迎春之旅”。今年胡锦涛主席对日本的访问。将努力把中日关系纳入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两国领导人积极谋求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B.提升双方的国家力量
C.我国人民的强烈要求    D.克服政治关系的障碍
30.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下列做法中符合这一发展道路的有(    )
① 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② 广泛地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合作并结盟
③ 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 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B 2D 3D 4B 5B 6B 7C 8A 9C 10A 11D 12A 13B 14A 15C 16D 17C 18A 19B 20B 21C 22C  23D 24D 25A 26C 27B 28C 29A 30C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31.中学生王某的父母下岗后,在城区的马路边设摊摆点,出售小商品,以此维持生计。一天,他们的经营活动遭到个别城管执法人员的粗暴对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轻微的人身伤害。为了讨回公道,王某准备行使国家赋予的监督权。请问:
(1)王某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行使监督权?(4分,答出两种即可)
(2)王某应当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4分)
31.(1)王某可以通过信访举报、联系人大代表、舆论等渠道和方式行使监督权。(4分,写出两种即可)
(2)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要采用合法的方式,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分)不得制造事端,干扰有关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2分)
32.2008年3月9日,胡锦涛同志参加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讨论,认真听取了我省代表的发言,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山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文化强省建设等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胡锦涛强调,山东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
为实现上述转变,你认为山东省政府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10分)32.①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改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现实,现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5分)②切实加强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不断促进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实现。(5分)
33.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给震区民众带来巨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周密部署,科学决策,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灾情时指出,在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坚强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战斗旗帜。同时
社会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对灾区民众捐款捐物和提供无私的服务。德州市某校高一(1)班学生举办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他们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为帮助汶川地震灾区同胞战胜灾害,国家企业公民众志成城、共同行动。
据财政部报告,截至20日14时,各级政府共投入117.2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6.79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0.48亿元。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日13时,全国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39.25亿元,其中捐款125.16亿元。
截至14日下午14:30分,企业已经累计向灾区捐款10亿0231万,突破10亿大关。
材料二: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中国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1)在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为什么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9分)
(2)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利用文化的作用说明“全国哀悼日”的社会影响。(4分)
33.(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3分)
②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3分)
③只有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灾害,搞好灾后重建。(3分)
(2)① “全国哀悼日”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引领人们前进,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② “全国哀悼日”有利于把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提升综合国力。(每点2分,言之有理,能正确使用术语,可得分)
34.   和谐,无处不在。它就像我们的朋友、亲人一样,随时都在我们身边。社会中,学校中,家庭中,大自然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它美丽的身影……但是,它总是爱和我们捉迷藏,需要你去用眼睛发现,用心去感受……
《尚书·尧典》说:“百姓昭苏,协和万邦”,《论语》中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对我国现阶段发展对外关系有何启示?(9分)
34.在发展对外关系时,我国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互相尊重主权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分);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1分);遵守联合国宪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面发展。(1分)(要突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每点1分)

第一课 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基本概念
商品、商品经济(P6-7)l
l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价值(P8-9)
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P10)l
货币(P15)l
l 价值尺度(P16)
价格(P17)l
商品流通、流通手段(P18)l
纸币(P20)l
通货膨胀(P23)l
二、基本观点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特别注意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P9)
2、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P9)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P10)
4、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P11)
5、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P11)
6、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P12)
7、货币的起源与本质、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8、价格与价值的关系(P17)
9、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不能代替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10、货币流通规律(P22-23)
11、纸币发行规律(P23)
1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P26)
13、价值规律的惟一表现形式(P27,价值决定价格导致价格的涨落环绕一个中心进行,供求关系的影响导致价格上下波动)
14、价值规律的及作用(P29-30),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归结到一点:促使资源优化配置)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
1、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的异同(P6)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学案第三学时表格,正确领会单位商品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总量、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
3、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前者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后者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二者含义也不同)
4、货币、一般等价物、商品的关系(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与一般等价物都是商品,货币与一般等价物都具有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特点,而普通商品没有)
5、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价值是决定因素,供求关系、纸币发行量、政策、人为哄抬物价等是重要因素)
6、等价交换在货币出现前要求相交换的双方商品价值相等;等价交换在货币出现以后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
7、反对金钱万能论(货币并不神秘,也非万能,因为从货币起源看,只是普通商品;从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看,只是财富的象征,而财富要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取得。)
驳斥金钱无用论(金钱并非一无事处,因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财富的象征,具有流通手段等多种职能,是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发展的血脉。)
四、实战举例
1、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对生产者的重要意义(P11)
2、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推动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3、辩证认识价格战的影响(期中考试复习指导六)
(1)率先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企业,有合理降价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
(2)恶性降价属不正当竞争手段:低价倾销于国于己有害,价格欺诈坑害消费者;
(3)降价是竞争的手段之一,但不是惟一的手段。根本的是靠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重视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注重信誉和形象。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重要概念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P36l
国有经济P37、集体经济P38l
l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P38
个体经济P40、私营经济P40、外资经济P41l
按劳分配P44l
市场P48、市场经济P49l
l 国家的宏观调控P54
l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P57
二、重要观点和理论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范围有哪些?P36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有何表现?P37
3、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其中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意义?P40
4、我国非公有制的范围有哪些?P40地位?P42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是什么?P42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41
6、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P41为什么确立这一制度?P42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什么?P42
7、三个有利于是什么?P44两个毫不动摇是什么?
8、按劳分配的内容?地位?P44非按劳分配的方式?P45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P45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必然性?P46
10、资源配置主要靠什么来实现的?P47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P49相互关系?P52
1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P52含义?P54主要目标?P54手段?P55
12、为什么说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P58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59
三、常见错误类型
1、错误认为公有制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纠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错误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纠正: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错误认为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就是搞私有化
纠正: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能笼统地说它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4、混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纠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表现。
5、混淆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纠正: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本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同一所有制可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采用同一种实现形式。
6、错误认为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原则,其他分配方式则体现效率原则。
纠正:按劳分配原则不仅体现了公平原则,而且也体现了效率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也就是效率原则得体现。其他分配方式不仅体现效率原则,也体现公平原则。生产要素投入得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公平竞争,这就又体现了公平原则。
7、混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纠正:二者的区别: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
二者的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
8、片面认为国家宏观调控就是靠行政手段。
纠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对于行政手段,不能过分强调和过多地运用。
9、错误认为只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宏观调控。
纠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宏观调控。只不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
10、错误认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就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纠正: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一、重要概念
市场主体P68l
企业P68l
企业法人P70l
公司P71l
l 股份有限公司P72、有限责任公司P73
股票P72l
企业的经济效益P77l
企业兼并P79、企业破产P81l
l 厂长(经理)负责制P83
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P86l
企业的信誉 P89l
企业的形象 P89l
正当竞争 P91l
l 不正当竞争P91
二、重要观点和理论
1、为什么说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的作用)P68
2、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比较。(见学案表格)
3、什么是股票?P72它有什么作用P73股票价格如何计算?P73
4、为什么说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P74
5、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意义?P76如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P76
6、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P77正确方法和途径?P78
7、厂长(经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P83
8、企业党组织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P85
9、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P84
10、企业经营者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和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P86
11、企业经营者应具备哪些素质?P87
12、企业为什么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P89
13、企业怎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P90
14、企业如何开展正当竞争?P91
三、常见错误类型
1、错误地认为法人就是人。
纠正: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与自然人不同,自然人是以生命或血缘为存在特征的单个人;而法人只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2、错误地认为企业利润越高,企业经济效益越好。
纠正: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在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利润越高经济效益越好;但是如果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利润越高经济效益不一定越好,要视具体情况而言。
3、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工厂倒闭破产,工人下岗失业。
纠正:首先肯定积极的一面: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但也存在的消极一面:工人下岗失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因此,政府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再就业工程。下岗人员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积极寻找创业机会,争取再就业。综上所述,对一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倒闭,利大于弊。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一、基本概念:
三大产业及其划分依据 P98l
国民生产总值(GNP) P 98l
国内生产总值(GDP)l P98
农业及其分类P99l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P103l
产业化经营及其基本要求 P105l
乡镇企业P105l
l 工业及其分类P107
支柱产业P108l
新型工业化道路 P110l
第三产业及其划分层次P111l
l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P115
劳动者的权利P115l
职业道德 P118l
劳动者的义务P116l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l P120
社会保障制度 P124l
二、重要知识和观点:
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P98
2、 为什么要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P99
(地位、作用、现状、意义)
3、 怎样发展我国的农业?(两条必由之路) P103
?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四依靠)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之路?
4、 为什么要发展我国的工业?P107
地位、作用(主要表现、具体表现)、现状
5、 怎样发展我国的工业? P108
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 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P111
根本原因?
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
?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市场
7、 为什么要发展第三产业? P111
地位、作用、现状、意义
8、 三大产业的结构现状
第一产业基础地位薄弱,第二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9、 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 第一、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由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展第三产业。
? 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和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10、怎样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把加强发展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同时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
11、如何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
根本: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力)?
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对就业人员而言,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 对政府而言,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
12、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
权利的实现要以履行义务为条件,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权力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13、为什么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P116
14、为什么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P118
15、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P121
16、实行劳动合同有什么意义? P121
17、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P124
18、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P124
19、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P126
三、易混淆的概念、观点:
1、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
计算范围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以本国常住居民为标准,只要是一个国家的常住居民,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内生产总值已国界为标准,只要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2、“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中的“工”在农业中指的是乡镇企业;在三大产业中是指工业
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和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否矛盾?
? 划分角度不同:前者是从产业结构角度说的,后者是从所有制结构角度说的;
各自的表现不一样:前者主要表现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后者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4、目前在我国,正确处理三大产业的关系,就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正确处理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要使三大产业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合理
结构,并能协调发展。
? 目前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适应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需要,影响了国民经
济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正确处理三大产业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工
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现代化程度及其发展的规模,最终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整体素质不高,所以正确处理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还要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题中观点忽视了这一点不全面。
5、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但不能简单认为“先发展农业,再发展工业,在此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不能简单地把三大产业的关系看作先后发展的问题。
6、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下岗人员没有劳动权利,当然也没有劳动义务???
?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权力的
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 当前,失业和下岗现象的发生,并不是对劳动权利的剥夺,而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必然出现的现象。
? 国家高度重视职工下岗问题,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制度,表明我国劳动者的基本权
利得到切实保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保障。题中观点认为下岗人员失去劳动权利是错误的,由此认为可以不履行义务更是有害的。
7、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调一致的结果,因此,只要有合同就是合法有效的???
?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 我国的劳动合同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即劳动合同的订立要依据双
方当事人的意愿,不能使用强加于人和欺诈等手段。但双方协商一致也不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这是订立劳动合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只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劳动合同菜是合法有效的。此外还需劳动行政部门对劳动合同进行签证,确定其是否真实、合法。
? 题中观点看到了签订合同是双方协调一致的结果,但忽略了合同“不违法”这一重
要原则,带有片面性。
8、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要使公民享受社会保障权利,拥有基本生活条件。因此,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
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既要有利于
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二、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 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 我国的社会保障要把基点放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
能力,坚持兼顾发展生产和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

高一政治复习提纲
前言
1.      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是什么?各自的重要地位?
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重要地位:生产是经济生活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济生活中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2.      怎样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什么:在改革、对外开放、和建设等任务中必须确定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经济建设。这就是说,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着各中心,而绝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为什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让我们真正跻身于世界名族之林,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现代化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怎么做: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是什么?简要说出它的含义。它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更本方法各自是什么?
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含义:①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荆棘、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③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和对外开放,促进荆棘、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更本方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      财富通常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生活消费资料、生产资料、自然资料。
2.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社会生产,自然界的许多物质材料发生了变化,成为适合与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如果没有这种生产活动,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
3.      什么是生产力?它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它和科学技术有何关系?
生产力: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这就是生产力。要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关系:科学技术本身非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      什么是生产关系?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是什么?
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个社会集团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互相关系,产品分配形式。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6.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最基本,最活跃的是哪个因素?
基本要素:①劳动者的劳动。一切社会生产,讲到底,都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都需要有人的劳动参与其中,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是谁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②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这里所说的土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等在内的自然资源。③资本。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资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如果缺少资本,或者资本流动不畅,社会生产就无法顺利进行。④经营管理。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的作用,不会自动发挥出来,必须有一种生产要素对它们进行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就是经营管理。⑤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最基本,最活跃:劳动者的劳动
分类:劳动、土地、资本这三类要素看得见,摸得着,被称为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师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是渗透姓要素。
7.      资本有哪三态?你会区分吗?
三态:资本货币形态、资本的实物形态、资本的商品形态区别:区别一笔货币是不是资本要看它使用的目的是用于消费还是用于生产。
8.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
9.      什么是工业化?我国工业化的现状如何?传统的工业化带来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工业化: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一般是指它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这样一个过程。
现状:①已经拥有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问题:传统的工业化是以大量人力或资本的投入为特征的,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突出问题。
10.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什么?
①科技含量高②经济效益好③资源消耗地和环境污染少④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1.  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如何?
信息化: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12.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是什么?简要说明GDP与GNP的区别?
含义: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动的价值总和。区别:GDP采用“国土法”,GNP采用“国籍法”
第一课
1.      GDP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一国(或地区)GDP的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此外,通过统计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2.      GDP的缺陷(了解)你能列举说明GDP的缺陷吗?
当然,GDP这一统计指标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必要的闲暇生活给人们以放松和愉悦,但GDP无法将它的价值统计进去;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家务劳动是自我提供的,GDP也很难统计它的价值;而像烟草这样的产品损害健康,但其价值却被统计进去了,等等。尽管如此,在人们还没有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并且很成熟的统计指标之前,GDP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一目的?
目的: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怎样实现:首先,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其次,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政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最后,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4.      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关系如何?
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是密切联系着的。发展生产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前提,改善人民生活则是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5.      积累,积累基金,积累率的含义是什么?
积累: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准备的过程。
积累基金:当积累用一定的价值量表示出来时,称积累基金
积累率: 积累基金在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称为积累率
6.      积累的必要性?
社会积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只有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才能保证人们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7.      积累基金的主要来源?
第一,政府的财政渠道
第二,企业的利润留成
第三,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第二课(一、二节)
1.      区分三个概念:个人总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用于消费的收入
个人总收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2.      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的比例,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①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②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③消费者的年龄④对未来收入的预期⑤社会消费风尚⑥利率⑦物价水平
3.      适度消费的意义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4.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对生产又有反作用
5.      适度消费的积极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6.      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一回事吗?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实际上,一个家庭拥有的消费资料和服务产品的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反映的是消费水平的高低,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因素:①消费水平②消费结构③精神消费状况④闲暇时间的多少⑤生活环境
7.      艰苦朴素的含义?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朴素的精神?
含义:提倡艰苦朴素不是反对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是提倡“禁欲主义”,而是反对脱离生产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奢侈浪费。
原因:提倡艰苦朴素,弘扬艰苦风斗精神,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提倡艰苦朴素,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倡艰苦朴素,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8.      合理消费的含义
顺应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在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中,相应调整消费项目,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消费效益。合理消费也就是在一定消费水平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以提高消费的效益。
9.      消费结构的含义及划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含义:消费支出的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消费的结构。
划分:生存消费(维持生命存续所必需的消费,只要包括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消费)、享受消费(为了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进行的消费)和发展消费(为了求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消费)
物质消费(满足生理需求的消费)和精神消费(满足精神需求)
耐用消费品消费(在损坏之前可以供人们长时间使用的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在消费之后,消费品被消耗的)和服务消费(支付费用接受的各种服务)
10.  什么是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何通过恩格尔系数的大小来衡量消费水平?
恩格尔定律:人们把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趋势,称作恩格尔定律。
公式:恩格尔系数 = 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
衡量标准: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水平,40~49%为小康水平,20~40%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度富裕。
11.  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及其表现?这种变化趋势对消费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原因: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趋势:消费结构不断地从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
表现: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非耐用品消费平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要求:我们应当顺应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在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中,相应调整消费项目,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消费效益。
12.  如何理解消费的弹性和刚性,举例说明。如何根据消费的刚性和弹性来安排自己的消费项目?
理解:例如食物费用、水电煤气费用、接受普及教育所需要的费用等这些方面的消费具有刚性。反之,有些消费支出例如高档奢侈品及旅游消费等,则与家庭收入的增减以及这些商品或服务本身价格的升降关系比较大,即消费弹性比较大,也可以说这些方面的消费不具有刚性。
方法:在安排日常生活消费时,首先要保证那些需求具有刚性的,也就是弹性比较小的项目,然后再根据支付能力安排那些需求弹性较大的项目。
13.  生活中常见的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有哪些?你能分别加以区分吗?消费者心理不成熟表现为哪些方面?
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里;从众心理;逆反心理
表现:①有些消费者缺乏自制力②冲动购物③自觉不自觉地将购物作为宣泄情绪、疏散心理压力的手段

第一单元
第一课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 5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5.纸币的含义,发行量?
国家(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6.经济收支往来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7.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8.汇率变化的意义是什么?10页最后一段 了解外汇、汇率
9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11页
第二课
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和供求的关系是什么?12、13页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正比 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14页最后一段
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5页第四段(重点)
5.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如何理解“需求有弹性,弹性各不同?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影响大,即需求弹性大。
6.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不同(替代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互补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反方向变化),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含义
7.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2.消费类型的三种划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
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和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21页
5.影响消费的心理有哪些?如何评价?22-23页
6.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注:第一单元不单独考大题,以选择题为主, 不过(价值规律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理解市场经济所必需的知识, 与后面的企业经营、国家宏观调控存在联系, 出现相关大题时可能会涉及到。
第二单元
第四课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32页第一段
3.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
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现实原因: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
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怎样发展生产力?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二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尊重人才,尊重劳动;三是加快科技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四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原因是: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国有经济的含义、作用及表现?主导作用
7、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 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的性质及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意义?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 35页第二段
10、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什么?比较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作用是什么?
非公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课
1、企业的含义?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制
2、公司的含义,法定的公司形式及两者的比较。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3、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结构、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4、股东的权利义务?52页
5、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正确的经营战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6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不善的企业会? 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7、劳动的意义是什么?44页第一段 就业的意义是什么?45页第一段 我国的就业形势怎样?45页第二段 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45页第三段
8、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权益?47页第一段 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国家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者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权。
第六课
1、我国居民的投资方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储蓄存款(便捷)、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债券(稳健)、保险(规避风险)
2、商业银行的业务有哪些?(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作用是什么?利息的计算,储蓄的种类及特点。
3、股票的含义、股票投资的收入来源(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发行股票的意义。
4、债券的含义,分类(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各类债券的特点。
5、商业保险的含义、分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及新发展
第三单元
第七课
1、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是什么?
必要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国家为什么要保护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因为它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3、其他分配方式包括(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
4、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是什么?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5、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效率与公平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一致性表现为: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第八课
1、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有哪些?税、利、债、费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是什么?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按用途分为哪些内容?
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4、财政的作用是什么?
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调控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生活有保障: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1、税收的特征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无偿要求强制,强制是无偿的保障;强制和无偿决定固定性
2、什么是增值税?征收的意义是什么?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避免重复征税,防止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3、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是什么?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 纳税人与负税人关系?
5 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区别
6 纳税人的权利? 83页最后一段
第四单元
第十课
1、 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
2 、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 、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 、市场交易原则? 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5、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市场规则 形成社会信用制度(治本之策)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国家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固有的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③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后果是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两极分化
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要求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8、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十一课
1 新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96-97 页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4、经济建设怎样实现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十二课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实现载体?(跨国公司)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有利有弊 利有三: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各国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有二: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风险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威胁
3、 世贸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我国入世的时间
4、 如何评价我国入世的利与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
利有二: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弊有二: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结合一起;我国面临的经济风险增加。总体评价:入世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5、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高中高一政治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一信息技术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1 高中高一历史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一英语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政治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全 高中高二物理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生物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45465大全 高中高三地理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三历史上册高考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历史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一语文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2 高中高一英语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3 高中高一物理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1 高中高一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2 高中高一生物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历史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 高中高三历史上册高考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 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英语上册 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数学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