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蚕雨:高中高三历史上册高考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4:21:13

中国近代史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60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1861—1895: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861—1901
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割台湾
1898: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
1905: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资产阶级民革命时期1901—
191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1919: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解放运
动、文化转型运动、片面性
五四运动和中共的创建1919—1924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92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1926:北伐战争: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1927: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
国共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战争
1927—1937
1931:九一八事变(沈阳)→伪满洲国
1934.10—1936.10:红军长征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核心地位、独立成熟、转折
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关系转折,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1937—1945
1937.7: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防御阶段
37.7—38.10
国民党积极抗战: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
国计划)
平型关大捷(最早)、台儿庄大捷(最大)
南京大屠杀
相持阶段
38.10—45.8
百团大战(1940)
中共七大(1945延安、毛泽东思想确立)
反攻阶段45.8—45.9
中国抗战胜利意义(第一次、奠定基础、世界贡献、地位)
解放战争
1946—1949
防御阶段
46.6—47.6
1946夏:全面内战爆发
反攻阶段47.6—49
1947.6: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1948年底—1949年初: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949.4: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㈠:古代部分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
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元朝的行省制: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④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⑤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②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军机处: ①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②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④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消极影响:①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发展概况: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主要特征: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⑤明: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②夏商周: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③春秋战国: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④汉: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⑤东汉时期: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4.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彩陶出现.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③唐朝: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器。.⑤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中后期五彩瓷,清代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 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三、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②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③六朝时: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④唐朝时: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⑤宋: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商业城市: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②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③隋唐:长安,洛阳,广陵(扬州),益州(成都)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④宋:开封和益州。⑤元朝:大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著名商帮:晋商和徽商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②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③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四、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及海禁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重农抑商:①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②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③影响:
海禁政策①基本含义:明太祖由于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②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
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⑴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②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含义:融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
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 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其影响: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①“理气论”。主张先有理后有气,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②“心性论”。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的心学:(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心学。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 “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的思想主张:(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思想主张
共同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第4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
印刷术:①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③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
火药:①唐初发明了火药。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④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
①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形成汉字。②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从那时起,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秦朝)、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的脉络演变。
2.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①楷书始于东汉,特征:楷书笔画详备、结体严整,魏晋时期,楷书特征得到完善。
初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法度森严,清峻刚健”。盛唐: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晚唐:柳公权《玄秘塔碑》,遒劲丽健,气质高雅。
②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③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经过东汉至西晋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东晋王羲之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中国画
⑴起源: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颧鱼石斧图》、岩画、壁画、地画。
⑵演变
①夏商周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壁画和帛画。 ②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等。《夫妇宴饮图》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士人画:以顾恺之成就最高,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开创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强调“以形写神”。
⑤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高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善作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步辇图》。盛唐吴道子有宗教人物画《送子天王图》,后人称他为“画圣”。
⑥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商品经济发展,又使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⑦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高,元代王冕《墨梅》、明代徐渭《黄甲图》明清时期,绘画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实用化。
⑶特点: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融诗、书、画、印为一体。④宫廷画和民间画注重写实,人文画主写意。
三、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1.《诗经》
概况: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以四言为主,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楚辞——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②《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汉赋——①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②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③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等。
4.唐诗——辉煌的原因:①政治上:国家的统一②经济上:国力的强盛,③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④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唐诗的四阶段:①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②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顶峰。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山水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成就最高的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③中唐白居易的成就最高,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④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5.宋词——繁荣的原因: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宋词两流派:①婉约派词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6.元曲: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体诗)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7.明清小说
繁盛的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小说的特色: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出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③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这类小说多采用影射、嘲讽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四、京剧
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形成:①清乾隆年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②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发展: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第5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
②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公元前5世纪
①除十将军外的所有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公民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五百人会议,是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的,轮流执政,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③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民主政治极大地调动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使城邦充满活力。诸多不朽的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蓝本。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内容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①《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99年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②公民法:概念: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所有法律的总称。
适用范围: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特点及不足: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不够灵活和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③万民法:背景:罗马共和国过渡到罗马帝国之后,原有的公民法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范围: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地位:成为罗马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工具。
特点: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3世纪末至4世纪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①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②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③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研究重点是人本身。
2.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重点研究人本身以及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识的作用,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㈡:近代部分
第6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
①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②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③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
①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得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②认为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④还认为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二、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①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③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④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⑤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即人自已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他们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
3.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
国家
人物
代表作
主要观点
备注
法国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士为恶棍,教皇为两足禽兽。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而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孟德
斯鸠
《论法的精神》
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利相互的“制约和平衡”。②还提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就是理性的表现。
其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卢梭
《社会契约论》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是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德意志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认为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主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反对暴力革命
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第7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开辟:原因:①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原有的航路被土耳其控制.②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④社会根源: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欧洲人想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过程:①迪亚士: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②哥伦布: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西班牙王室支持)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③达伽马1497年到达印度。④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①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荷兰、英国等国家抢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1.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
荷兰:①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②抢占殖民地:荷兰在北美抢的殖民地,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在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好望角。在亚洲,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占据台湾。③17C成为海上马车夫.
英国: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②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③拓展殖民地:在印度沿海一带建立殖民据点;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651年的《航海条例》矛头指向荷兰,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英国夺走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改名为纽约。1763年英国对法国取得了七年战争的胜利,从法国手中夺取了新法兰西和法属加拿大。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①殖民扩张和掠夺  ②革命或改革运动
三、工业革命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条件: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发明:棉纺织业技术革新——珍妮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与发展。 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1807年富尔顿轮船和1825年史蒂芬孙火车推动了蒸汽时代的到来。 工厂制度的兴起。 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机器生产基本上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率先完成工期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 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和创新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出现。 成就:⑴电力的广泛使用,是一个显著特征。1866年西门子研制了发电机。此外还有电灯、电话等。 ⑵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⑶化工技术发展。⑷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有所进步。 中心:美国和德国 3.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8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权利法案》的制定: ①时间:1689年颁布 ②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③作用: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①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②内阁的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 ③内阁的职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在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④首相的职能:首相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 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 1787年宪法: 背景: ①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经济的利益 ②无力偿还巨额债务。 ③无力保障国家安全内容: ①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 ②权力之间彼此制约和平衡。评价: ①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②这部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民主原则,从而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 ③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州人口数成正比;法律需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才生效。国会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征兵等。只有国会拥有宣战权。总统任命的官员,缔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方可生效。总统:行使行政权,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及内阁不向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他可对国会通过法律实行否决权。联邦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大法官由总统任命。 3.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不同: 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统率军队等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相对独立。 相同: 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两党轮流执政,国会(议会)都是两院制三、法国的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颁布 内容:①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职7年,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②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员任期4年,参议员间接选出,任期9年。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评价: ①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②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1年 ①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中央帝国政府控制各邦的军事等大权,各邦只保留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 ②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a皇帝是国家元首,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等权力 b宰相是内阁首脑,他主持政府工作,内阁大臣只是宰相的助手,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权力 c 议会为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第9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国际工人运动一、《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1848年发表 ⑴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⑵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⑶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从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二、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的成立: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2.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⑴在政权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对公职人员实行限薪措施,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⑵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a.是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经验) b.19世纪70年代,生产力水平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c.同时,公社没有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第10单元: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贡献; 伽利略:①发现落体定律,确定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的两个概念,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②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许多星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③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牛顿: ①牛顿确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标志着经典力学的建立。 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③其显著特征之一是注重实验,之二是它的数学化。 1846年运用牛顿力学的原理发明了海王星。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①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②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牛顿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二、生物进化论 1.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①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标志着生物进化诞生。 ②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③生物不是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异。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核心),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③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了论证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2.进化论的意义: ①生物进化论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是对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 ②它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④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
背景:①工业革命开始后,动力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问题。②早期蒸汽机用于矿井抽水。 过程:①1769年起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革新。②1785年“万能蒸汽机”投入使用并推广。(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和富尔顿的汽船)。 意义: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为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所以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应用: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理论,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到20世纪,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人爱迪生是著名的电气发明家。 意义: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纷纷涌现,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迅速发展,火车和轮船的发明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工业获得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机器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更加先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③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第11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背景:①英法等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②鸦片战争前,清朝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时间:1840年至1842年。结果: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至1860年英国,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 导火线:1894年,朝鲜发生了东林党起义,朝鲜向清政府请求派兵,日本也乘机派兵,后由日本挑起战端。结果: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马关条约》①割地:割辽东半岛,澍湖列岛,台湾半岛及其附属岛屿,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了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 ①赔款白银四点五亿两,加利息共是九点八亿两,分三十九年付清(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③拆大沽炮台至山海关沿线的所有炮台。(京津等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④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清政府完全为“洋人的朝廷)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1年,中国近代第一次大规模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 2.黄海海战:1894年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英勇抵抗, 虽然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进行反抗。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口号:扶清灭洋)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开始反抗。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3.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六周的杀戮,30多万人被杀害。 4.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1935年中共瓦窖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至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呼吁两党亲密合作 ④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3.共产党组织的敌后抗日战争 ①政治: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军事: 采取全面抗战路线斗争,取得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37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根据地是第一个敌后根据地。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③思想: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抗战方针,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4.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2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一)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1.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 ①中心内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是每户留足口粮,其它归国库 ②目的: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③核心思想:绝对平均主义 ④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 ①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②内容: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③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并不是农民斗争经验的产物,未能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没有相应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856年天京变乱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②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二、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同盟会成立:1905年东京,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民报》。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在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起义, 12日武汉三镇光复,历史上称为“辛亥革命”。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一切权力属于国民全体,国民有人身、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君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打击了外国和封建势力;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③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局限: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经过:第一阶段运动中心是北京,运动主力是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第二阶段运动中心是上海,运动主力军是工人阶级。 ③结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意义:是一次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 ①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宣告了中共的诞生)。 ②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最高纲领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就是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 ①背景: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也让孙中山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②内容: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③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④失败:1927年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2.北伐战争: ①目的: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②概况:1926年7月出师北伐,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取得巨大成功.收回汉口和九江的租界。③1927年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3.南昌起义: ①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人在南昌发动起义。②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军队的开始。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5.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主要原因:左倾错误的领导 ③时间: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会师,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④意义: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伟大的长征精神。 6.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内容:结束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思想,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②意义: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等问题,,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7.挺进大别山: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8.三大战役:1948年至1949年分别组织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战略决战。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①时间:1949年3月 ②内容: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13单元: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沟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还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 鸦片战争后,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的“织”与“耕”分离。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五口通商地区,首先遭到外国商品输入的冲击,自然经济解体的情况更加明显。 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为恭亲王,在地方上以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和李鸿章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⑴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⑵洋务运动后期: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一批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影响: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激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它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对本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背景:①外国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②外商利润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表现: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广东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 ①背景:a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b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c实业救国是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d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e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是最主要原因) ②主要发展工业:纺织业,面粉业 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 ③特点:a发展不均衡,主要以轻工业为主b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c 繁荣时期短,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很快萧条下去. (短暂春天). 2.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①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②措施:1935年的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特点:短暂发展. 3.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严重的摧残 解放战争时期:①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原料昂贵。 4.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壮大,为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上: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第14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新思想的萌发 1.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在书中,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②设译馆翻译外文资料,《各国律例》,《四洲志》;③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作用——启迪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主流。二、维新思想 1.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①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学中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结合起来,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的必要性。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编译《天演论》,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君权论进行严厉批判,他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主权在民的道理,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鲁迅,李大钊,胡适)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7年: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百家争鸣”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成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 ①倡导民主和科学(核心),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为此,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鲁迅的《狂人日记》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③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④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①创办各类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除《新青年》外,还有《每周评论》等。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标志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④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导致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㈢:现代部分第15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建立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争取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攻下冬宫,起义胜利。 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现实榜样, 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③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为实践,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余粮收集制②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1921年3月第十次代表大会,党内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内容:①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上,改变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 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 ②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③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和对他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取消农产品的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权力。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主要内容: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政治领域:⑴1988年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⑵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⑶1990年又推行了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后果: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16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溃 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证券市场的繁荣和股票投机过度, 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②特点: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强,持续时间长,影响特别深远. ③影响: a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 b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 c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历史背景: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③1933年罗斯福大选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主要内容:⑴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使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⑵新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33年-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着重改革。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⑶主要内容:a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 b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 c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联邦紧急救济法》 d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e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颁布了《社会保险法》。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 美国.①特征:二战后至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 原因:世界市场的拓展,新科技应用,新兴工业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特征: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突出,石油危机的爆发。 ③特征:20世纪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 原因:里根政府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④特征: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原因: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介于干预和自由放任之间。
联邦德国:
原因:⑴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消除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⑵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和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⑶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超过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仅次于日本.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2.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⑴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⑵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⑷知识经济的兴起。
第17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3.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也就是马歇尔计划.目的:是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4.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①北约: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夏,条约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
②华约:为了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苏联和保加利亚等八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5.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分裂:日本投降后,苏、美军队以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1948年9月,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被美国发现,后经谈判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这一事件表明了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计划,称为舒曼计划。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统称欧洲共同体。
1973-1986年,欧共体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
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变化。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原因:⑴日本政府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⑵日本经济的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 ⑷1956年-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⑸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表现:1956年-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⑴背景: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其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②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③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国家主张团结起来,推动了不结盟运动兴起。.
⑵倡导者: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塞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
⑶标志:1961年召开的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⑷影响: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在国际政治舞台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中国的振兴:
⑴1949年-1956年,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⑵1956年-1966年,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很大。
⑶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损失巨大。
⑷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
过程: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首先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是困难重重。
②1988年,进行政治改革,③1990年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导致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裂活动愈演愈烈。
④1991年,八一九事变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⑤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发表,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完全解体。
原因: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政策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也是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长期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影响: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原因: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②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并极力构建以自已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③多个国家联盟力量中心的出现:欧盟的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其影响:
(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表现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4)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
第18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1944年7月来自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它在成立初期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又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这两个国际组织总部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拥有占总投票权五分之一以上的投
票权,从而拥有最大的表决权和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
②内容;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意义:从此,建立起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1946年美国提议,1947年签署,1948年开始实施.
②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③意义: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的反映。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欧洲联盟:①欧共体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②1991年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批准”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成立: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和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首次提出,1992年美,加墨三国签署.1994年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②特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提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
②1989年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东盟等12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在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③1991年在汉城召开的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④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④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三、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86年9月,关贸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启动②1994年,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在关贸总协定及其达成的各项协议和基础上建立世界贸易组织.③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国贸易争端的机构.④2003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共有148个成员国.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影响和作用;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垄断了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②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动荡,债台高筑,经济接近崩溃边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恶化,孕育着更大规模的世界经济动荡.③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等诸多问题.
第19单元:现代科学技术
一、相对论和量子论
1.爱因斯坦相对论及其意义
提出及内容:①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②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③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
历史意义: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新的物理学分支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二、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基础。
①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1969年,国际互联网首先在美国诞生了。②90年代以后,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Worid Wide Wed,即万维网),成为一个成熟与稳定的巨大信息源。1995年被称为“国际网络年”。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②对时代的影响:当代社会生产力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到以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
③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教学方式将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④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⑤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技能。
第20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1)背景: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却没出现启蒙思想家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此感到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2)特点: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积极追求理想世界。②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
(3)代表人物及作品
英国:①拜伦——诗人,其诗歌洋溢着追求民主和民族解放的精神,饱含高昂的战斗激情。代表作是《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②雪莱——诗人,主要作品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诗歌寄托了对人类未来普遍的爱,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
法国:①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②大仲马: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
德国:海涅,代表作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1)背景: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2)特点: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3)代表作品: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由91部小说组成,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全部社会生活,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司汤达《红与黑》和莫泊桑《项链》
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普希金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果戈理《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
3、20世纪的西方文学和苏联文学:
20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代表:英国萧伯纳《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美国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但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现代主义成为了文学主流。
现代主义: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
苏联文学:背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成就:20世纪上半期,高尔基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解冻文学”以爱伦堡《解冻》为标志。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失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其特征是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代表作有德拉克洛瓦(法)的《自由引导人民》和哥雅(西)《枪杀马德里市民》
2.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基本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代表作有米勒(法)的《拾穗者》和列宾(俄)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
3.19世纪以来印象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其特点是注重画家个人的感受,着力于表现光和色的变化,强调捕捉人对外部世界的瞬间印象。代表作有早期印象画派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此外还有马奈、后期印象画派法国的塞尚《樱桃和桃子》、荷兰的梵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的《向日葵》等。
4.19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19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其特点为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主要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西班牙内战期
间,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
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历程:①19世纪末,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制成活动的电影机。1895年,电影诞生,到1927年之前都是无声电影,被称为电影史上的“默片时代”。②20世纪20~40年代电影艺术进入成熟期,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转向彩色,由小规模、低技术制作形成大规模、系列化和专业化制作。③二战后电影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影技术也获得很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技术充分利用三维动画、数字技术、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
电影史上的大事件:①“默片时代”,格里菲斯(美)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卓别林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电影演员。②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成功有声电影,标志着有声片时期的开始。③1928年设立“电影艺术与科学院年度奖”,即奥斯卡奖④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着彩色电影的问世。⑤美国的好莱坞是世界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产生和发展:
①20世纪初至30年代初,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英国的贝尔德)。②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发展。③二战以后电视真正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神速。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21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军事准备: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②组织准备: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经过:1949年9月政协一届会议举行,①大会选举产生了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③大会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刘少奇等为副主席。         ④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54年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内容:①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召开时制定 ②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③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①1949年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1954年,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建立: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蒙古(1947年),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年)少数民族自治区。
二、“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青年红卫兵运动对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
工人造反派“全面夺权”对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天下大乱局面的形成
各地革命委员会的的建立,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①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②1982年11月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④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二,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平反冤假错案,这是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②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后又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
十一届三中会全以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③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国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建设迈进了现代化进程。
2.“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
⑴理论:一国, 就是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
⑵实践:  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   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
⑶提出:邓小平最早针对台湾问题提出,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⑷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1984年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1987年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
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也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海峡两岸的关系:
1979年,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大陆提出了三通。
1987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港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达成了九二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1995年江**提出了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22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⑴时间:1953年提出
⑵内容: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计划:
⑴时间:1953年到1957年
⑵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三大改造:①从1953年到1956年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了改造.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①时间:1956年召开②内容:敌我矛盾已经解决,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形势.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运动: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③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问题.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国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②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弃.③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国有企业改革: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起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2.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第23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⑴中国同苏联等国家建交。 ⑵中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通商互助条约》意义: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⑶周恩来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⑷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⑸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亚非会议,这是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⑴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⑵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⑶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⑷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背景: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原有席位被国民党占据。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 ⑵原因: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渐渐破产。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⑶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 ⑷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⑵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⑶以及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港问题和解决中美之间长期争端的战略考虑。过程: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②1971年,基辛格访华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1979年正式建交。意义: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中日建交: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 过程:①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②1973年中日正式建交 ③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⑵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⑶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联合国:⑴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⑵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⑶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⑷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地区性国际组织:⑴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加入)。⑵加强与东盟的合作。⑶加强与欧盟的合作。⑷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成立)⑸2001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意义:第2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变化原因:进入19世纪中期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化;西风东渐对传统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第25单元: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主要内容: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开展民族革命,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评价:①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从而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发展:①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②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③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并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紧密结合。评价:(1)进步意义: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②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方面的论著以及思想主张 ①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②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作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和同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④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初步形成:①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②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成熟并形成体系:①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②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③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②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26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两弹一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作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决策。 原子弹:1964年。导弹:1960年仿制近程导弹,1964年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1966年导弹核武器,1982年,成为世界第五个能从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技术的国家。 载人航天:1970年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第五。1975年返回式卫星,世界第三。1979年,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2003年神舟5号。 杂交水稻:1973年,灿型杂交水稻南优二号。被称为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选考内容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 (2)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 (3)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各国改革 (2)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内容和特点(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7.俄国农奴制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明治维新的过程和内容。(3)明治维新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维新派的政治主张(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4)戊戌变法失败选考二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华盛顿(2)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 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詹天佑(2)牛顿、爱因斯坦

高三下学期历史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出于对某些人物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涉及到这些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就是避讳,以下属于这种现象的是()
①秦始皇改正月为端月②东汉改刺史为州牧
③唐朝改“民”为“人”④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①④
2.“新朝代(西汉)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的是()
A.郡县制度与都司制度并存     B.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C.行省制度与土司制度并存     D.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
3.有关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
B.老三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
C.老二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教育博客
D.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教育博客
4.公元640年,南方有三人到京城应试:①甲考明经科考中教育博客;②乙考进士科未中,还因受冻生重病;③丙考中武举;④丁参加的殿试是由高官主持的。上述现象符合史实的是()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教育博客
5.“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博客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教育博客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6.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主要是因为该著作()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C.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D.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7.《红楼梦》、《十日谈》都是中外历史上的名著,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博客
教育博客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B.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C.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8.1876年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赴美国费城参加国际博览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材料反映了()教育博客
①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产品仍驰名中外  教育博客
②中国传统手工业未受外来冲击教育博客
③机器工业在中国尚未形成优势地位 教育博客 教育博客
④清政府的政策逐渐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教育博客
①材料中的两国指的是法国和美国教育博客
②清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
③材料史实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
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教育博客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②③D.②③④
10.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教育博客)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教育博客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教育博客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教育博客
11.中共中央在《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指出:“党在这次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领导群众(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侵略,反对进攻苏联和苏区,拥护苏维埃,武装保卫苏联,反帝国主义的强盗战争而争斗。”为此,中共中央(教育博客)
A.依靠东北军坚持东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 教育博客
B.组织了“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 教育博客
C.派遣大批优秀干部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 教育博客
D.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2.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描绘的战役(教育博客)
A.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   教育博客
B.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C.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教育博客 教育博客
D.是中共敌后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13.蒋介石曾告诉国民说:“我国自清季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斯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纪录。……”蒋介石这段话发表于(教育博客教育博客)
A.民国三十年 B.民国三十一年  C.民国三十二年  D.民国三十三年
14.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教育博客教育博客)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教育博客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15.下表为1966、196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发展情况统计数据,依据表中统计数据和所学知识指出,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比上一年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17.8% 558.7亿元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5%
①中共八大制订了正确经济建设方针 教育博客 ②大跃进中的错误被彻底纠正
③文革动乱尚未扩展到经济领域 教育博客 ④1965年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教育博客
16.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农民在分配土地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   教育博客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教育博客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17.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陆与台湾基本实现直接“三通”。这表明()
A.海峡两岸统一市场已经形成 教育博客 B.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和平发展时期教育博客
C.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方针教育博客 D.祖国统一障碍彻底扫除
18.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潇洒而豪
放的大笑。这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的笑声是因为()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建交 教育博客 教育博客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组织教育博客
D.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从全球史观角度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教育博客
B.为西欧国家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教育博客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20.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该材料可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有法律就有自由      教育博客
B.必须通过法律限制政府权力教育博客
C.法治是自由的保障       教育博客
D.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1.“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签署了每个美国公民与生俱来有权享有的期票。对有色公民而言,美国显然未能兑现这张期票。”马丁•路德•金这段著名演讲中“美国公教育博客民与生俱来有权享有的期票”指的是()
A.实现民族独立解放     教育博客 B.天赋人权与自由平等
C.建立民主法治社会    教育博客  D.黑人与白人权利平等
22.l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教育博客
A.研制成了发电机 B.发明了水力织布机 C.发明了内燃机  D.改良了蒸汽机
23.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占西人民也在女王阿克希米•葩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女王率领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国在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英军投降,女王重登王位。在万众欢腾当中,女王郑重宣布:“世界属于上帝,占西属于阿克希米•葩依!”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占西女王利用人民起义的力量重登王位教育博客
B.占西女王信奉基督教,保护私有财产教育博客
C.军事胜利是政治斗争的核心组成部分 教育博客
D.印度民族大起义是由封建王公领导的
24.列宁说“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这个集团更加凶恶,更加野蛮。这个集团的资本家走进资本主义宴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但是他们采取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法。”这个采用野蛮手段的“资本家集团”指的是()教育博客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C.国际联盟  D.轴心国集团
25.有些美国学者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现在是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一个1+x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加若干个大国的世界”。对“1+x”中“x”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
A.是一个固定值       B.目前尚不能确定x等于几
C.数值不会很大,有一个大致范围    D.是一个动态的数值教育博客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教育博客
材料一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又给予多种烹饪的食物,各种饮料、金鞍、玉辔、狮子凤凰树木宝器等花纹的锦缎垫帔,卜筮经典三百种,识别善恶的明鉴(可能指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一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又携带芜菁种子。以车载释迦佛像,以大队骡马载珍宝绸帛衣服及日常必须用具。——摘自《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的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 政治 经济
1959年前 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90%以上的产值出自农牧经济,工业和第三产业基本为零,商业基本处干以物易物的阶段。教育博客
1959年后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初步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在内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1985年,西藏第一所综合大学成立。2008年,西藏工业增加值已从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9.68亿元。现代商业、旅游、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在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飞速发展,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
——摘编自《民主改革与西藏经济发展》和《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物品与技术主要涉及哪些领域?有何历史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分别进行过哪两次改革?概要指出两次改革给西藏地区所带来的巨大变化。(11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刊物名称
1898 梁启超 《时务报》
1898 严复 《国闻报》
1903 章炳麟 《苏报》
1905 孙中山 《民报》
材料四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数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特点?(4分)
(2)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在联系。(3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联系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议席的对比及所学知识说明了什么状况?(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些趋势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5分)教育博客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教育博客
材料一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教育博客
在斯密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就生产形式而言,教育博客自由竞争并不会带来生产的无序化,相反,在市场的自由调节下,社会在朝向均衡的生产,教育博客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斯密坚定地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教育博客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了,教育博客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激活起“经济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教育博客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5-1936)和其他著作中认为:投资对利率变动与未来收益的预期反应灵敏,是决定经济活动水平的动态因素。这就表明政府采取谨慎而适当的行动是能够恢复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改变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府就能直接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通过金融倾向政策以控制利率,政府就间接影响投资的水平。
——摘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凯恩斯经济学》
材料三新的形势已经向传统的经济学派如凯恩斯主义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批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流派应运而生。现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制度主义是纷繁复杂的诸多经济流派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派别。……
所谓供给学派,是和凯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论相对立的,是强调经济结构中供给方面的重要性,并从中寻求对策的理论。教育博客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基本主张。(4分)
(2)简述马克思发展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表现。(3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分析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实质及这种经济思想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影响。(7分)
(4)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为什么会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材料三概括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与凯恩斯的不同之处。(2分)教育博客
2010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1.C 2.B3.C4.B5.B6.C7.B8.C9.C10.C11.B12.D13.C14.D教育博客
15.C16.C17.B18.D19.C20.C21.B22.D23.D24.B25.A教育博客
26.(1)领域:农业、手工业、生活、医学、宗教、文化等领域。(3分,不少于3项)影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
(2)改革:1959年民主改革和1978年对内改革。(教育博客2分)变化:政治——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过渡,农牧民当家作主;经济——由单一经济(或单一农牧业)向现代化经济的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民族经济;教育博客其它——文化教育蓬勃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对外开放。(每点3分共9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教育博客
27.(1)不同:民族企业使用机器生产。(2分)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持续发展且出现两次发展高潮。(2分)教育博客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创办刊物,宣传西方民主思想,要求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3分)
(3)局面: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力量都在标榜共和,组建了很多政党,出现了政党政治的活跃局面。(2分)结论:说明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说明旧官僚投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控制政局。(4分)教育博客
(4)趋势:①经济近代化(或工业化、或资本主义曲折发展)。②政治民主化(或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2分教育博客)原因: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封建势力的压迫;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分)
28.(1)特征:自由主义经济思想;(1分教育博客)主张:反对国家的任何干预;主张实行经济自由放任,实现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3分)
(2)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创立剩余价值学说。(3分)
(3)不同:有效需求决定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教育博客(2分)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美国罗斯福新政成功运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是导致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原因之一。(3分)
(4)原因:面对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1分)不同:否定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决定论,主张发展经济应扩大供应而不是需求。(1分)教育博客

高三历史专业班测试题
(试卷范围: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3╳25=75分)
1.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2.据史料记载,从1781年到1790年,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值为9600多万银元,而1781年到1793年,英国卖给中国的呢绒、棉布等货物的总值仅为1600多万银元,只及茶叶总值的1/6,每年有几百万银元从英国流入中国。以下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当时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B.从产品上可以看出东西方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C.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导致了上述现象
D.鸦片输入影响并改变了正常的中英贸易关系
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关系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4、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帝发布上谕问道:“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这表明
A、道光帝连英国的地理位置都不知道
B、道光帝已认识到闭关自守不利于自己的统治,开始了解情况
C、鸦片战争使道光帝猛醒,要战胜敌人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D、同敌人进行海上作战时,道光帝对塞防已有关注
5.下列有关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结果②中国的禁烟运动是导致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③在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④战争以清政府的屈服求和告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从本质上看,英国侵略者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
A.使鸦片贸易走私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C.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D.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济损失
7.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由南往北的顺序是
① 广州  ② 福州  ③厦门  ④ 上海  ⑤ 南京  ⑥ 宁波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⑥④    C.①②③⑥④    D.①③②④⑤
8.清朝一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和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清政府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自由通航,不受盘索,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为什么就不行?难道非要中国商船都插上外国旗子才有生路吗?”这件事你认为最早应发生在哪一条约签订以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9、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战争作为主要侵略手段     B、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10.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此评论是针对
A.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大连时对当地居民实行的大屠杀
B.日本控制朝鲜后,对朝鲜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
C.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时对当地居民实行的大屠杀
D.日本割占台湾后,对台湾人民的反抗实行的大屠杀
11.《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严重的是
A.赔款2亿两白银                       B.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口岸                         D.割让台湾
12.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誓与台湾共存亡.这种悲壮情景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中法新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反映出
①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②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给予帝国主义沉重打击  ③ 西方列强基于共同的侵华权益可以结盟  ④ 清政府希望借助外力镇压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反映义和团认识到了
A.农民阶级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B.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占主要地位
C.西方列强与中国政府的矛盾尖锐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15、外国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规定,要清政府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外国商品输入中国                B.保护外国铁路公司的利益
C.保护外国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的干线      D.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1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其主要表现是
A.各列强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充当在华代 理人
B.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完全汇流
C.清政府变成列强侵华的“工具”,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7、《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已无要求开放通商口岸的现象,这实际上说明
A、列强在是否要继续开通商口岸上有争议
B、中国已无适合列强需要的口岸可开
C、中国的国门此刻基本上已完全打开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的反应。
18、下列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确理解是(    )
A、既是殖民地又是封建社会
B、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社会
C、有主权但不完整,有封建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
D、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19、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制定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这表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为了
A.在东北三省建立独立的国家    B.把东北三省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C.更好地促进东北三省的发展    D.实现东三省的自治
20、对抗日战争的特点概括最为全面的是
A、由局部抗战发展到全国性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
B、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战争
C、在两条抗战路线指导下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的民族战争
D、世界现代史上最早起来单独抗击侵略的反法西斯战争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22、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什么地方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华中地区
23、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的直接目的是(    )
A、确保滇缅公里的畅通           B、解救被困的日军
C、解救被困美军                 D、确保云南安全
24、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近百年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的原因是(      )
①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②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配合 ③国共两党的合作 ④我大敌小,我强敌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
A、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C、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D、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抗战
二、材料解析题(共37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可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就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
┅┅这些观点是:
1、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如这一点做不到,则┅┅
2、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
3、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4、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北京朝廷。”
——均摘自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1分)材料一中哪些文字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1分)你对此有何评论?(2分)
(2)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1分)
(3)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简述你的理由。(2分)
(4)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请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5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如下表述:①满洲国以五族(指日、汉、满、蒙、朝)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②由于日本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满洲经济发展,中国人的大量涌入。③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 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④日本军队向南方的推进还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契机之一。
材料二:该教科书“编撰会”几乎网罗了包括日本在中国经商的右翼财团的大力捐助,它们是三菱、东芝、马自达、日野、富士通等百余家企业,其每年的活动经费多达4.2亿日圆。
材料三:小泉首相上任以来四次参拜靖国神社,为战犯招魂;在军事上,近年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二的军事开支,并与美国制定防卫法案,企图介入台湾军事冲突;在外交上,扬言至2006年中断对中国的资金贷款援助;在道义上,近日东京法庭无耻地驳回了中国当年的苦力劳工和慰安妇追索道歉和索赔的权利……
●任选下列一小题作答:
第1小题:请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的真相,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公开信:让他们明辩事实真相(15分)。
第2小题:根据材料二、三,请你给中央政府写一封建议信,表明中学生鲜明的立场态度并提出当前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上可行的积极建议。(15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次中国之问题,当以何者为基础而成和议乎?大率不外三策: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日变更其皇统,三日扶植满洲政府是也……。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植满洲朝廷。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剧行于今日。”
材料二  “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醒,渐有‘中国是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材,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
材料三  故今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实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其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我欧人,如是则将来所谓“黄祸”者,可以烟消灰尽矣。
──以上材料都摘自于赫德《中国实测论》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实质?(4分)
(2)从材料看,赫德认为“瓜分政策又不可剧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列强认识到什么?(2分)
(4)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最终目标是什么?(2分)
三、问答题(38分)
29、(11分)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君主治国的基本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
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方,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因此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治国变成了治官,治官变成了集权,而集权则又导致了冗官冗吏,腐败丛生,国亦难治。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动的基本规律。
问题:指出秦朝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规模“循环”,结果是否如其所言?
30、比较近代以来在两次中日战争中,影响中国败胜的主要因素。并以恩格斯“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观点,指出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13分)
31、(本题14分)
(1)抗战结束后,当时有人在南京夫子庙题的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抗战的最后结果。
上联是三座城市:南京、重庆、成都;下联是三个国家:中国、捷克、日本。根据你的理解指出是什么意思?(2分)
(2)在重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上,有人以“抗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结果,在场的中外记者纷纷给出谜底。美国记者:屈原; 苏联记者:苏武; 《新华日报》记者:共工 。请你谈谈这三个谜底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中国最终能取得胜利的因素还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是什么?(12分)
必修一  第二单元  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 BADAD  6-10 CBBCC  11-15 BCADD  16-20 CDCBA  21-25 AAAAD
二、材料解析题(共37分)
26、(共12分)
(1)《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分)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感到的许多失望;(1分)
说明他们要继续侵略中国,以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便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2分)
(2)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扩大侵略成果(1分)
(3)得到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获得大量特权(2分)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分)
理由:A、原因方面: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攫取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分)
B、性质方面:两次都是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分)
C、进程方面: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重点在东南沿海地区,持续两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不仅攻占东南沿海,还进一步攻占京津地区,持续四年。从破坏程度和规模来看也进一步扩大了。(1分)
D、结果方面: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也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1分)
27、以下答案供参考(学生有其它有理有据的阐述可酌情给分):
第1小题:(15分)
日本中学生朋友们:
你们好!我是中国广东番禺中学高中学生,鉴于贵国教科书上篡改历史的劣行。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有义务有责任向你们诉说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真相,以澄清是非,还世界人民一个公道和正义。 (格式正确1分)
(1)“满洲国”的地域是我国的东北三省,居住的民族不包括日本民族。(1分)“满洲国”是一切受日本支配的汉奸政权(2分)。所谓“王者乐土”实则是日本军队屠杀中国人民,“七三一”是细菌部队毒害中国人民的血证。(2分)
(如指出“新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是殖民主义逻辑可加1分,本小点总分不超过5分)
(2)日本在我国东北掠夺资源,搜刮民财等等,是赤裸裸的经济侵略。(2分)
(3)“南京事件”其实是日军在占领区的暴行之一,是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铁证如山。(2分)
(如谈到“南京大屠杀”的具体内容,可加1分;如揭露“新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企图用学术问题或以“公正面目”来掩盖或淡化暴行,可加1分。本小点总分不超过2分)
(4).“独立”契机问题。  其时,亚洲国家处于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之下。(1分)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是为了争夺亚洲直至世界霸权(1分);其血腥掠夺(或殖民统治),使亚洲人民陷入了战争的灾难。(2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分)  ( 如指出“新教科书”在此问题上是强盗逻辑可加1分。本小点总分不超过5分)
第2小题:(15分)
致中共中央政府领导人,建议如下:
①在联合国内坚决反对日本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议案,必要时行使否决权。②支持中国民间战争期间在日劳工和慰安妇向日本法院的控诉以及索取赔款的要求,并给予一切法律援助。③对日本右翼在华企业财团的经商实施一定的限制;鉴于日本取消对华经济援助贷款的现实,应积极加强与欧盟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④在钓鱼岛及东海主权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保护民间保岛行动。⑤加强国防投资,增强海空军实力,对美日的“防御体系”形成一定程度的威慑力。
28、(1)背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2分)实质:要把清政府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 理人(2分)。
(2)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2分)。
(3)认识: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认识到中国觉醒时代已经到来(2分)。
(4)最终目标:在政治上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2分)。
三、问答题(共38分)
29、(共11分)四次“循环”:第一次: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2分)第二次:宋代以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3分)第三次: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内阁制形成。(3分)第四次:清朝雍正帝增设军机处。(1分)
结果:四次循环都使中枢机构原有权力分散,皇权加强。(2分)
30、(共13分)答案:
主要因素:
①领导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第一,从而保证了抗战的胜利。(2分)
②民众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抗日战争时中华民族已经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了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2分)
③战略战术因素: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避战自保,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共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两大战场相互配合。(2分)
④国际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持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组成使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2分)
⑵影响:两次战争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1分)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2分)
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
31、(共14分)(1)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从重庆迁都回南京,上联很巧妙地以三个城市名庆祝南京重新成为都城.(1分)下联以三个国家名表达抗日战争中国打败日本的结果(1分)
(2)苏武是苏联出兵东北,屈原是美国投原子弹,共工是共同合作、全民族抗战(3分)
其它因素:
中国方面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得道多助。②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③两大战场互相依存、互相配合。④是大国,能支持长期战争。(4分)
日本方面:非正义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小国,不能支持长期战争(2分)
国际方面:①海外华侨世界各国人民支持和援助中国。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2分)(其它因素部分,学生如答到其它合理的因素可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超过8分)
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1分)
高中高三历史上册高考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 高中高三历史上册高考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历史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 高中高一历史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历史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三地理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三数学下册高考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三语文下册高考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物理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一信息技术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1 高中高二政治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全 高中高二生物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45465大全 高中高一政治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一英语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语文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三历史下册高考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ftr题习题大全 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高中高二英语上册 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 级历史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