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联盟历代国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概况(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45:05

内蒙古自治区

自治区主席:杨晶
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
自治区政府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1号
邮政编码:010055
电话:0471-6944404
网址:www.nmg.gov.cn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貌:全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除了高原以外,还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气候:全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80-150天之间,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

自然资源动植物:各类植物2351余种,植被组成主要有乔木、灌木、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野生动物众多,共有兽类117种,鸟类362种,其中,列入国家和地区重点保护的动物有49种,珍贵、稀有动物10多种。
    水资源: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水资源总蓄量903亿立米,其中地表水为675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近千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条;大小湖泊千余个,其中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8个。此外,全区还有不少含有多种治疗功能矿物质的矿泉水和温泉。全区共有水面98.4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淡水水面65.5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淡水水面的10.68%。
    森林草原耕地:耕地面积722.4万公顷,占全国的6.11%;草原面积8666.7万公顷,占全国的73.3%;森林面积1866.7万公顷,占全国的15.8%。
    矿产: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在世界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20多种。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有5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65种。其中,稀土资源储量8459万吨,占世界的80%,占全国的90%以上;已探明煤炭储量2247.5亿吨,居全国第二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等金属矿产以及化工原料、工业辅料等非金属矿产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十分可观,已探明13个大型油气田,预测石油资源总量为20-30亿吨,天然气总量为10000亿立方米。矿产资源储量(不含石油、天然气)潜在价值达13万亿元,占全国的10%以上,居第三位。
    旅游资源: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草原风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黄河景观,神奇的响沙湾,众多湖泊和温泉,还有成吉思汗陵,昭君墓,古长城,阴山古刹五当召,五塔寺,百灵庙,东汉壁画墓群等古迹。

环境和对策: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自治区很大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比较恶劣,近几十年来,温室效应、非科学的开发利用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干旱少雨,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全区荒漠化或潜在荒漠化土地已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0%,并仍以每年约67万公顷的速度扩展。
草场的沙化、退化、碱化,使近年来沙尘暴频繁发生;东部大兴安岭山地涵养水源的功能衰退,成为松辽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生态根源;区内仅黄河和西辽河流域段每年流失土壤近3亿吨,相当于每年损失3万多公顷土地,同时,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河流断流。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工程"之首的"生态建设工程"近年陆续启动,包括:农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牧区种草休牧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
    生态建设目标:到2005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局面;到2010年,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2004年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187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5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65万公顷。年末全区环境保护系统拥有职工3883人,比上年末增长7.1%;年末全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77个。已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75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327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3.1%和26.7%;年内新建成烟尘控制区70个,新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60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31.9%。全区监测的12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7个,达到三级标准的1个,未达到三级标准的3个。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全年出生人口22.70万人,人口出生率9.53‰;死亡人口14.24万人,人口死亡率5.98‰。年末全区总人口2384.35万人,比上年增加4.74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17.08万人。男性人口1229.87万人,女性人口1154.48万人。在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年末全区老年人口达155.22万人。

人口增长率: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55‰,比上年上升0.48个千分点。

民族及人口比例:由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49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397.26万人,汉族1874.65万人,其他少数民族90.01万人。在总人口中乡村人口1378万人,其中,农村1187万人,牧区191万人。

教育程度:2004年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1所,比上年增加4所;全年招收学生7.01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全年毕业学生3.09万人,增长24.1%。年末全区有研究生培养单位8个,全年招收研究生2403人,比上年增长38.6%。年末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32所,招收学生6.76万人,比上年增长5.6%;全年毕业学生5.33万人。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04年全年内蒙古生产总值2712.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4%,增幅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4年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1305元,比上年增长19.3%,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366美元。

居民收入:2004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3元,比上年增加 1110元,增长1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06元,比上年增加338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06.07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332.47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873.53亿元,增长13.4%。

贫困人口及扶贫计划:到2000年底,全区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80.4万人,需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300万,需移民搬迁20多万人。

失业率:2004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

财政收入:2004年全年财政总收入363.14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全年财政总支出59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海关统计的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40.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出口总额16.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进口总额23.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5%。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全年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95家,比上年增长32%;合同外资额27.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

支柱产业:2004年全年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95家,比上年增长32%;合同外资额27.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499.60万户,增长16.2%。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97.30万户,增长15.1%;乡村电话用户102.30万户,增长20.4%。其中公用电话点26.22万户,增长5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94.60万户,增长24.1%。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94.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85.1万户,全区电话普及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达到45.62部/百人,增长19.1%。年末全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5.2万户,增长0.9%。

邮政:2004年邮政业务总量8.60亿元,增长1.2%。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20.70万门,增长13.5%。

电台电视台:2004年年末全区拥有广播电台1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0.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拥有电视台14座,比上年增加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有线电视用户175.56万户,比上年增长3.8%。

 

交通

铁路:自治区境内有国有铁路干线14条,支线12条,地方铁路5条,营运里程达7083多公里,密度为59.9公里/万平方公里。京通、京包、包兰铁路横贯东西,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的纽带。满洲里和二连浩特是两个大型陆运口岸,连接着俄罗斯和蒙古,并可直达欧洲诸国。
2004年铁路完成货运量17725.3万吨,增长19.5%;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171.4亿吨公里,增长12.9%;铁路完成客运量3009.1万人,增长7.8%;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08.6亿人公里,下降24.7%。

公路: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37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02亿元,全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铁路建设总里程达到2500公里。
2004年公路完成货运量42697万吨,增长10.8%;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69.8亿吨公里,增长11.6%;公路完成客运量25510万人,增长22.5%;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55.3亿人公里,增长27.2%。

航空:建成民用机场7个,已开通国内航线20条,国际航线2条,通航里程6.7万公里。
2004年民航完成货运量1.6万吨,增长45.5%;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0.2亿吨公里,增长30%;民航完成客运量208.8万人,增长51.3%;民航完成旅客周转量26.3亿人公里,增长85.7%

 

 

 

 

 

 

 

 

江 苏

省长:梁保华
省会:南京市
省政府地址:江苏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
邮政编码:210013
电话:(86-25)6634387
省政府网址:http://www.jschina.com.cn

 

 江苏简称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跨长江下游两岸,东濒黄海,有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西北连安徽、山东,有低山丘陵错落,东南与浙江、上海毗邻。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地形以平原为主,主要有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平原组成,其中点缀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

气候:全省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大致以淮河-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

自然资源:水资源: 全省境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长江横穿东西4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690公里,西南部有秦淮河,北部有苏北灌溉总渠、新沭河、通扬运河等。有大小湖泊290多个,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和洪泽湖像两面大明镜,分别镶嵌在水乡江南和苏北平原。 江苏水产资源丰富,有广阔的海涂、浅海,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5.4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吕泗、海州湾等四大渔场,盛产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江苏也是全国河蟹、鳗鱼苗的主要产地。内陆水面2600多万亩,养殖面积近800万亩,有淡水鱼类140余种,已利用的有40多种。
    矿产资源: 江苏省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品种较多,已发现的有120种。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非金属矿产有硫、磷、钠盐、水晶、兰晶石、蓝宝石、金刚石、高岭土、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陶瓷粘土;金属矿产有铜、铅、锌、银、金、锶、锰等。粘土类矿产、建材类矿产、化工原料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特种用途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优势。
    旅游资源: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南京、苏州、扬州、镇江、常熟、徐州、淮安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省内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13座,包括六朝古都南京、人间天堂苏州。江苏境内有长江、太湖、徐海三大旅游区,现有20个风景名胜区,23个森林公园,6个旅游度假区,416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市9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4年国内旅游收入1289.8亿元,增长32.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6亿美元,增长55.8%。

环境状况及问题:2004年年末全省共有环境监测站106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5.42万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253个,面积达0.31万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90个,面积为0.23万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3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1%,分别比上年提高5.0个和1.3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5.3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4986.8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46万吨,工业粉尘去除量352万吨。全省所有县(市)均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在监测的城市中,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2个,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10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由10个增加到15个。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全年人口出生率9.45‰,上升0.41个千分点;死亡率7.20‰,上升0.17个千分点。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43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7万人。

人口增长率: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2.25‰,上升0.24个千分点。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全省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21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0.29%。是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

失业率:2004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教育程度:2004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11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1.4万人,在校生99.48万人,毕业生19.74万人。高等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继续位居全国第一。研究生教育招生2.68万人,在学研究生6.79万人,毕业生1.17万人。中小学布局逐步优化,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初中升学率84.8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8%。特殊教育招生0.34万人,在校生3.1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0.96万人。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155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315.4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8770.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5426.7亿元,增长13.7%。

财政收入:2004年全年财政总收入实际入库数2216.4亿元(按原收入口径的财政总收入2540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8.8%。一般预算支出1296.7亿元,增长17.3%。

工业:江苏的机械工业总量为全国第一,江苏的卫星地面站、通讯设备、计算机、彩色显象管、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高新技术的研制、生产、开发能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江苏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南化集团公司和南京化工厂是中国化学工业最早的基地之一,扬子石化和仪征化纤为中国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目前,江苏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此外,江苏的汽车工业生产规模居全国第四,纺织工业是江苏的传统优势产业,冶金工业方面,其先进的大功率电炉拥有量居全国首位,有色金属加工能力为全国第一。

农业:江苏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盛产油料、棉花、蚕茧、鱼类等。
  2004年粮食2829.1万吨,比上年增长14.5%。太湖猪、太湖鹅、高邮鸭、阳澄湖大闸蟹、碧螺春茶、泰兴白果、白沙枇杷等名特产品享誉中外。

商业: 200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增幅提高2.9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68.6亿元,增长18.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191.1亿元,增长13.4%。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447.5亿元,增长23.4%。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70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3%。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全年协议注册外资为3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实际到帐注册外资达121亿美元,增长14.5%。全省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18个,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4个,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21家。全省全年有2262个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新增的协议注册外资金额达62.05亿美元,占全省新批协议注册外资的15.88%。

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四大支柱产业

友好城市:江苏省及省辖市、县级市已与31个国家的139个省州和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关系,总数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81.9万户,新增538.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642.2万户,乡村电话用户939.7万户。住宅电话用户2001万户,新增490.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218.5万户,新增180.0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64.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9.5部。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2.37万公里,新增0.7万公里。年末互联网用户474.4万户,新增68.9万户。

电台电视台:2004年广播电台1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电视台14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9.6%和99.48%。有线电视用户912万户,比上年增长20.4%。

 

交通

铁路:江苏的铁路可直达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正在修筑纵贯全省的铁路,现铺轨工程已经基完成。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自1992年底开通以来,已经承担了95%的过境运输业务。2003年铁路营业里程762.8公里,铁路正线延展长度1452.3公里。全年新增铁路正线延展长度10公里。

公路:2004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1公里;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8万公里。

航空:有国内外航线67条。省内有7个城市建有民航机场。

 

 

 

 

浙 江

省长:吕祖善
省会:杭州市
省政府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行政中心一号楼
邮政编码:310025
电话:87052467
省政府网址:http://www.zhejiang.gov.cn/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北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相邻。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全省海岸线总长6486公里,居中国首位;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岛屿3061个,是中国岛屿最多的一个省份。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浙江省地势西南部高,东北部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呈梯级下降。西南部为平均海拔800米的山区,1500米以上的山峰也大都集中在此,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本省最高峰。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河网密布。各山脉一直延伸到东海,露出水面的山峰构成半岛和岛屿。

土地:全省陆域10.1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0.4%,平原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2004年,全年建设占用耕地12.0千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0.9千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等新增耕地16.4千公顷。全年净增加耕地2.8千公顷。

气候:浙江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资源丰富。全省年平均气温15℃-18℃,年平均降水量1000-2000毫米,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 全省已发现一百多种矿产,其中以非金属矿产为主。有12种矿产储量位于全国前3位,其中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储量居全国首位,萤石储量居全国第二。硅藻土居全国第三位,名列全国前十位的还有硅灰石、珍珠岩、花岗岩、沸石等。金属矿产中,银、锌、钒、镉的储量居全国前十位。2004年全年全省有地质环境监测站9个,安排地质勘查项目19项,新查明矿产地5处。
    生物资源: 省境内的海岸线包括海岛线总长6486公里,内海面积为3.09万平方公里。浙江海域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可供养殖的浅海400余平方公里;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沿海共有潮间带滩涂资源2886平方公里。此外,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资源也很丰富。
  全省已知植物3800多种,森林覆盖率近60%,被称为中国的"东南植物宝库"。"活化石"银杏等50多种野生植物列入国家珍稀保护名录;已知野生动物19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120多种,占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品种的近1/3。
    能源: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
    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达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的水资源量居中国第4位。
    旅游资源: 浙江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区一带活动。距今7000年至4000年间,浙江境内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相当广泛,全省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百处以上,分别属于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7000年),马家浜文化(距今5000-6000年)和良渚文化(距今4000-5000年)。在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种类齐全的骨、石、陶、木制成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量古代稻谷,榫卯结构清楚的木构件,色彩鲜艳的漆碗,依然能吹出动听音乐的原始骨哨等。表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在这里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史前文明。12-13世纪,南宋王朝建都杭州150余年;14世纪,浙江省界区域基本定形,浙江省名正式出现。历史上,浙江就是中国种植业和手工业发达地区,丝织、制瓷、造纸、印刷和造船业水平等居领先地位。   浙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全省现有西湖、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雁荡山、楠溪江、普陀山、嵊泗列岛、天台山、莫干山、雪窦山、双龙、仙都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列中国首位。此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35个,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萧山湘湖、温州瓯江、绍兴会稽山等省级旅游度假区10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江涌潮,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旅游者。

 

人口

人口统计:据抽样调查,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719.57万人,比上年增长0.86%。其中,男性人口2390.93万人,女性人口2328.6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66%和49.34%。全年出生人口50.12万人,出生率为10.71‰;死亡人口26.95万人,死亡率为5.76‰;全年净增人口40.0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95‰。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49个,人口约40万人,其中畲族约20万、回族约2万,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全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就在浙江。

贫困人口及扶贫计划:2004年,年末全省就业人员29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796万人,增加46万人。全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1.6万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1.3万人,比上年减少6.2万人;有低保对象60.1万人,其中农村51.4万人。全年共支出低保金4.47亿元,比上年增长38%.

行政区划:全省行政区划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地级市,下设39个县、2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2004年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12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16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604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4382亿元,增长13.9%。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9.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2.2%,房地产业增长8.8%。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7.7∶52.6∶39.7变化为7.3:53.7:39。

财政收入:全年一般预算总收入为85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46.1%.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年工业增加值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16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85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出口581.6亿美元,进口270.7亿美元,分别增长39.8%和36.6%.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824个,比上年下降13.9%;合同金额145.6亿美元,增长 20.8%;实际使用金额66.8亿美元,增长22.6%。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1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7%;完成营业额15.3亿美元,增长22.0%。

支柱产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石化、医药业等。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电信业务总量639.8亿元,增长37.8%。年末拥有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1515万门,比上年增长6.1%;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017万户,新增540万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19921公里,增长8.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75万户,新增31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323万户,新增34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46.5部/百人提高到59.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42.3部/百人提高到49.2部/百人。

电台电视台:2004年全省拥有省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为12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6家。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799.1万户,比上年增长3.5%。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56%和98.25%。

 

交通

铁路:以省会杭州为枢纽,浙江境内有杭州-上海、杭州-江西、杭州-宁波3条铁路复线和杭州-宣城、金华-温州2条铁路干线,总里程1185公里。

公路:6条国道和66条省道公路构成了浙江的公路干线网,总里程4.2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2000公里,高速公路770公里。继上海-杭州-宁波、上虞-三门高速公路通车后,宁波-台州-温州、杭州-金华-衢州、杭州-南京、金华-丽水-温州等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部分路段已通车。

  到2002年,浙江省内高速公路将超过1000公里,形成省会杭州至各市之间的“4小时公路交通圈”。
  2003年,甬台温高速公路瑞安至苍南段、长兴电厂技改项目、杭州绕城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建成

港口:浙江有可建深水港的海岸线300多公里。已建成以宁波、舟山、乍浦、海门和温州五大港为主的34个港口,有万吨级以上泊位44座,年货物通过能力2.7亿吨,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个港口有运输往来,并开通了美国、日本及香港的班轮航线。中国四大中转港之一的宁波北仑港,可停靠30万吨级货轮,是中国目前最大、最好的进口铁矿中转基地。舟山港已跨入国家级大型港口的行列。舟山岙山可停靠25 万吨超级油轮,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中转码头。

水路:全省有内河航道 1.04万公里,居全国第3位;干线航道10条,1230公里;内河港口105个,年货物通过能力2.1亿吨。

航空:浙江现有杭州、宁波、温州、黄岩、义乌、衢州、舟山7个机场,开通国内、国际航线160余条。新的杭州萧山机场已建成通航。

 

 

 

安 徽

省长:王金山
省会:合肥
省政府地址:合肥市长江路221号
邮政编码:230001
电话:0551-2601113 2601114
网址:http://www.ah.gov.cn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45%。乡镇1850个,省会合肥市。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矿产资源: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已发现各类矿产13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67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9种,保有储量居全国10位的矿产有38种。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1.92万亿元,居全国第10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和潜在价格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62‰,比上年上升0.47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50‰,上升0.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6.12‰,上升0.17个千分点。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461万人,常住人口6228万人。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省内民族主要为汉族,汉族人口为5948.4万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37.6万人,占0.63 %。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此外还有满、蒙、壮、畲等52个少数民族。

教育程度:2004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82所,当年招生17.9万人,在校生50.1万人,毕业生8.8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19个,当年招生7290人,在学研究生17474人,毕业生3273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含技工学校)510所,在校生52万人。普通中学3968所,在校生459.1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05万人,初中在校生354.1万人。普通小学21295所,在校生623.7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3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4%;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39%和0.69%。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44.1万人次。全年共扫除文盲6.8万人。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04年全年生产总值(GDP)48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幅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首次跃上两位数的增长平台。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932.4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169.8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5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比例为19.4∶45.1∶35.5。

财政收入:2004年全年实现财政收入520.5亿元,比上年增收108.2亿元,增长26.2%。全年财政支出588.2亿元,增长15.9%。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7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2%。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5亿美元,增长40%。

支柱产业:农业: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豆类、玉米、高粱、甘薯等次之;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籽、烤烟、茶叶、蚕茧、黄红麻等。安徽省农业经济在全国居于第9位。
    轻工业:目前已形成以家电、电子、纺织、烟酒、日用化工为支柱的轻工业生产体系。轻工产品花色品种从约2万种增加到5万多种,涌现出如美菱集团、荣事达集团、丰原生化集团、芳草日用化工集团、古井集团、圣泉集团、红星宣纸集团、芬格欣药业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其中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古井贡酒、圣泉啤酒、丰原柠檬酸产量和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位居前列。
    旅游业: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毫州、寿县、歙县三座国家 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毫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1998年合肥市、黄山市、毫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1999年度国际保护管理文化景观奖,九华山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

能源、原材料: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2004年年产原煤7868.1 万吨。全省发电量为606.9亿千瓦时。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191.6万户,增长19.1%;移动电话用户873.4万户,增长25.3%。电话普及率33.5%,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90.4万户。

 

交通

铁路:铁路通车里程3080公里。随着京九铁路的贯通和阜阳、合肥两大铁路枢纽的建成,安徽已成为中国广大中部地区的铁路交通中心。2004年,漯阜铁路安徽段改造完成。

公路:公路通车里程39264公里,合肥-南京-上海高速公路是联系长江三角洲的快速通道。2004年,徽杭高速公路、蚌埠至蒙城高速公路建成。

水路:沿江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四市均建有国家一类口岸。芜湖港和铜陵港已被批准为对外籍轮船开放港口,远洋运输已直通到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

航空:合肥、黄山、阜阳、芜湖、安庆、蚌埠六大机场与国内二十九个大中城市通航。合肥、黄山开通了直达香港的班机。

 

 

 

福 建

省长:黄小晶
省会:福州

省政府地址:福州市华林路省委大院内
电话:0591-7021333
电子邮箱:webmaster@fj.gov.cn
网址:http://www.fujian.gov.cn/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度30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全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还大;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分布大小岛屿1202个,港湾125个,拥有福州、厦门、湄洲湾、宁德三都澳等许多天然良港。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土地: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林果竹茶和食用菌的栽培,山地综合开发潜力大。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6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钠、地热等3种,金属矿产34种,非金属矿产47种,水气矿产2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士、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 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
    生物资源:福建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3%,居全国首位。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浅海619万亩,滩涂299万亩,近海分布着五大渔场,有海洋生物3000余种,其中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水资源:境内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00多条,大多流程短、水量大、水流湍急,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旅游资源: 全省拥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名胜古迹多,武夷山和湄洲岛已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区,闽西、闽东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5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占19.3%,15-64岁的人口占7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8.5%。全省人口出生率11.58‰,死亡率5.62‰。全省城镇化水平为46%。

人口增长率: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5.96‰。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福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少数民族分布很广,历史悠久。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48个,汉族人口居多;47个少数民族人口为58万人,占1.67%。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最多;达35万人左右,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万人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其中上万人口的县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罗源、晋江、惠安、连江等。

教育程度:2004年全省共有各类高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53所,成人高校13所,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民办)10所。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32.57万人,比上年增长26.5%,招生11.99万人,增长12.4%,毕业生5.28万人,增长10.5%;在学研究生18273人,增长37.7%,招收研究生7275人,增长24.2%,毕业研究生2820人,增长50.7%。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6.96万人,比上年下降29.5%,本专科招生3.73万人,下降4.4%。全省普通高中614所,招生25.57万人,增长17.1%,在校生65.98万人,增长14.7%。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7.8万人,增长7.7%。全省初中招生61.53万人,在校生186.13万人。小学招生36.49万人,在校生286.94万人。全省幼儿园7200所,在园幼儿74.82万人。全省各级特殊教育学校66所,在校生3.76万人。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04年全年生产总值6053.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777.8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950.3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2324.94亿元,增长10.8%。

财政收入:2004年全省财政总收入622.7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33.36亿元,可比增长20.0%;财政支出505.20亿元,增长11.7%。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3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0%。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3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47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6%。

利用外资状况: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2004年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277项,比上年增长0.1%;合同外资金额75.43亿美元, 增长4.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18亿美元,增长7.6%。按验资口径,实际到资22.21亿美元。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9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年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71万门,增长15.6%;本地电话用户1266万户,增长12.4%,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41万户,农村电话用户42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34万户,增长19.9%。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6.3部;移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2.4部。年末数据及多媒体用户285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1万户,比上年增长106.1%;互联网拨号用户182万户,比去年底减少65万户。

电台电视台:2004年年末全省有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02座,广播节目83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5%;电视台1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电视节目34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7.8%。全省有线电视用户385.98万户。

交通

公路:2004年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为5620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3公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7500公里。

水运:内河航道3701公里,全省拥有码头泊位327个,其中万吨以上深水泊位达35个,综合吞吐能力逾4500万吨。福州、厦门两港已跻身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全省营运机动船舶达3530艘,138.5万吨。航线从沿海港口发展到通全国(包括港、澳、台)和40多个国家的60多个港口,还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务关系。特别是在1997年4月,台湾海峡两岸试点直航成功,结束了近50年来台湾海峡两岸间无任何商船往来的历史。

航空:福建目前拥有4个机场,它们分别是: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泉州晋江机场;南平武夷山机场。

 

 

 

江  西

省长:黄智权
省会:南昌市
省政府地址:南昌市北京西路69号
邮政编码:330046
省政府电话:(0791)6224166 6224110
省政府网址:www.jiangxi.gov.cn

 

 江西简称"赣",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江西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在长江中下游的南岸,处于北纬24°29'14"至30°04'40"与东经113°34'36"至118°28'58"之间。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 全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江西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省面积的36%,丘陵占42%,平原、水面占22%。主要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陲,东北部有怀玉山,是本省铜储藏量最多的地区;东部有武夷山;南部有大庚岭和九连山,有"钨都"的美称;西部有罗霄山脉;西北部有暮阜山和九岭山。

气候:江西省年平均气温 18℃ 左右。赣东北、赣西北和长江沿岸年均气温略低,约在 16℃ 到 27℃ 之间;滨湖、赣江中下游、抚河、袁水区域和赣西南山区约在 17℃ 到 18℃ 之间;抚州、吉安地区南部和信江中游约在 18℃ 到 19℃ 之间;赣南盆地气温最高,约为 19℃ 到 20℃ 之间。
    江西多雨。年均降水量 1341 毫米到 1940 毫米,一般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盆地少。武夷山、怀玉山和九岭山一带年均降水量多达 1800 毫米到 2000 毫米,长江沿岸到鄱阳湖以北以及吉泰盆地年均降水量则约为 1350 毫米到 1400 毫米,其他地区多在 1500 毫米到 1700 毫米之间。全年降水季节差别很大。

自然资源生物资源:
江西省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子植物有4000余种。蕨类植物约470种,苔藓植物有100种

以上。在低等植物中,就大型真菌而言,有标率为依据的计300余种,实际大约可达500种左右。东北是整个欧亚大陆温带地区中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方,但种子植物仅为3000种左右;而江西省仅木本植物就在2000种以上,其中乔木有400种以上。在江西省分布着许多具有原始性状的古老植物,有些是残存的"活化石"植物,如银杏等。植物系统演化中各个阶段的代表植物,本省均有分布,并和世界各地植物有相似的科属。
    动物资源:江西水域面积广阔,山地峻峭延绵,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较为优越,特别是近年来环保措施的不断加强,丰富的动物资源日益得到有效保护。历年调查表明,全省现有脊椎动物 600余种。其中鱼类 170 余种,约占全国的 21.4%(淡水鱼);两栖类 40 余种,约占全国的 20.4% 强;爬行类 70 余种,约占全国的 23.5%;鸟类 270 余种,约占全国的 23.2% 强;兽类 50 多种,约占全国的 13.3%。鱼类和鸟类种类较多,经济价值较大,成为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重点。鄱阳湖是闻名的世界性冬侯鸟良好越冬场所。全省现有脊椎动物611种,其中鱼类171种,两栖类40种,爬行类74种,鸟类约271种,兽类55种。
    森林资源: 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50.9%,木材蓄积量2.5亿立方米,毛竹蓄积量10亿根,均位于全国前列。全省林地起源多属天然次生,针叶林面积比重大,松木、马尾松是全省主要树种,所产杉木历史上通称"西木"。油茶、油桐、乌柏均为江西省经济林主要树种,分布遍全省。
    矿产资源:江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就有14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89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3种。黑色金属有铁、锰、钛、钒等四种;有色和贵金属有铜、铅、锌、金、银等13种,稀有、稀土有铌、钽等29种,在全国占有明显的优势,江西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铜矿和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
    水资源:江西全省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其中常年有水的160多条,总长约18400公里。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全省五大江河。江西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41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和耕地亩均占有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丰富的水资源是江西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旅游资源:江西山清水碧,景色诱人,名胜古迹遍布全省各地。主要旅游景区: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区、南昌市和景德镇市。其中,庐山已被联合国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井冈山、三清山的名山峻岭之秀;圭峰、龙宫的险岩幽洞之奇,鄱湖、赣水的湖光川景之美,龙虎、青原、东林的宗教庄严祖庭,滕王阁、八境台的千古名楼,临川、九江的名人故里,都是著名的旅游胜景。井冈山、八一起义纪念馆、红都瑞金等更是独具特色的革命胜迹。现有国家级重点文件保护单位11处,省级旅景区、景点2406处。由南昌、庐山、九江、鄱阳湖、龙虎山等景点组成的赣北三角旅游区是全国14条主要国际旅游线路之一。江西山水美,笑迎天下客。

 

人口

人口统计: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4年全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3.61‰。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283.57万人。

人口增长率:2004年自然增长率为7.62‰。与上年相比,人口出生率下降0.4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0.47个千分点。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江西共有 38 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 99%以上。 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回族、畲族、壮族、满族、苗族、瑶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布依族等, 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回族和畲族;还有白族、彝族、黎族、高山族、藏族、水族、傣族、毛难族、纳西族、锡伯族、土族、哈尼族、羌族、仫佬族、维吾尔族、傈僳族、达斡尔族、仡佬族、裕固族、京族、独龙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俄罗斯族和基诺族等。少数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布在铅山太源畲族乡和贵溪樟坪畲族乡等地以及永丰、吉安、兴国、武宁、德安、资溪、宜黄、乐安等市县的 30 多个畲族乡村;瑶族部分聚居,如全南瑶山、喇叭山等;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 259 人。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495.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增幅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是近11年来的最高水平。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711.70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1595.74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50亿元,增长9.6%。

财政收入:2004年全省实现财政总收入35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增收65亿元。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3%。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054.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增长幅度创1996年以来的新高。

外贸状况:2004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35.3亿美元,其中:出口19.9亿美元,增长32.5%;进口15.4亿美元,增长50.3%。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全年实际利用国外、境外资金2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新签合同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3个。外资项目中工业项目占73.1%,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4年完成了4万库区、深山区移民扶贫搬迁任务。改善了1200个扶贫重点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去年下半年,省财政增加资金7200万元,提高了农村“五保”人员的供养标准;增加资金5800万元,提高了农村特困群众的救助标准。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电信业务总量192亿元,增长52.2%。住宅电话发展迅速,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47万户,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461万户,增长19.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71万户,增长25.9%。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38.9%,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71万户,比上年增加36万户。

电台电视台:2004年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2.89%,比上年增加0.23个百分点;电视台1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4.86%,比上年增加0.41个百分点。

 

交通

铁路:江西水陆交通便利, 铁路有浙赣、向(塘)九(江)、鹰厦、皖、赣等主要干线, 通车里程2241余公里,营业车站200个。

公路:公路以南昌、赣州、吉安、上饶、抚州、宜春九江等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通车里程37318公里。总里程中,有30.48%的公路是高级和次高级路面。江西县县基本实现了路面油路化,100%的乡镇通了公路。
2004年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22公里。硬化农村公路突破10000公里。

水路:水上交通以鄱阳湖为总汇, 长江为出口, 五河航道错纵各地, 通航里程共5537公里, 九江港可直接与国外通航。有年吞吐万吨以上的港口56个,码头泊位712个。

航空:2004年南昌昌北机场被批准为国际机场,已正式对外国籍飞机开放。顺利开通了南昌-广州-新加坡国际航线。南昌-上海-汉城、南昌-上海-洛杉矶国际航线也已获批准。在南昌-香港、香港-台北航线推出了“一票到底,行李直挂”快捷中转服务。南昌国际海铁联运集装箱车站已投入运营。

 

 

山   东

省长:韩寓群
省会:济南市
省政府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省府前街1号
邮政编码:010055
电话:0531-6912828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长约420多公里,东西最宽约700多公里,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形:山东省中部山地隆起,地势最高,主峰泰山海拔1545米,为全省最高点。鲁东丘陵海拔多在500米之下,鲁北、鲁西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尤其黄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为全省陆地最低处。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境内地貌复杂,大体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平原、黄河三角洲等9个基本地貌类型。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平原占55%;河流湖泊占1.1%。

气候:山东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至14度,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间。自然灾害常有发生。

自然资源:动植物:山东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占全国种数的21%。其中兽类55种,鸟类362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25种。陆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物种之首。山东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小麦、棉花、花生、烤烟、麻类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山东还是水果、蔬菜、海产品及蚕茧、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等都是久负盛名的特产。
    水资源:山东省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从全省看,山东水资源比较贫乏,每人平均占有仅52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2770立方米的18.8%,现状可供水量,在50%保证率情况下为192.24亿立方米(地表水78.44亿立方米,地下水58.8亿立方米,引黄55亿立方米);在75%保证率情况下为171.38亿立方米(地表水64亿立方米,地下水52亿立方米,引黄55亿立方米)。
    海洋资源:山东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近海栖息和回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浅海贝类百种以上。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此外,山东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山东还有可供养殖的内陆水域面积400多万亩,淡水植物40多种,淡水鱼类70多种。

能源:山东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也在山东,山东原油产量占全国1/3。山东境内含煤地层面积5万平方公里,兖滕矿区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山东电力资源充足,山东电网是全国六大电网中唯一的省独立电网。
    旅游资源:山东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岳之尊"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齐国故都临淄,"人间仙境"蓬莱,"道教圣地"崂山,"世界风筝都"潍坊,国际啤酒城青岛,国际葡萄酒城烟台,荣城"天尽头","泉城"济南,黄河入海奇观等,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9180.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50‰,死亡率6.49‰。

人口增长率: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01‰。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山东省有汉、回、满、壮、朝鲜、苗、藏、彝、瑶、白等54个民族。山东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017万人,占99.3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2万人,占0.68%。

教育程度:2004年,31个培养研究生单位共招收研究生1.1万人,比上年增长15.0%;在校研究生2.8万人,增长27.1%。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32.7万人,增加5.4万人。其中,本科招生11.9万人,增加0.3万人;专科招生20.9万人,增加5.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94.6万人,增加18.5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47.2万人,增加8.8万人;专科在校生47.4万人,增加9.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明显增加。普通高中招生68.1万人,在校学生达189.1万人,分别增加4.2万人和20.0万人。普通初中招生124.3万人,在校学生439.2万人,分别减少4.9万人和46.0万人。小学在校学生627.8万人,减少15.0万人。小学招生110.2万人,增加2.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7%。139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798所,共招生39.1万人,在校学生104.8万人。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初步统计核算,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549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

人均GDP: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1692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045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7%。

居民收入: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7.8元,比上年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3507.4元,比上年增长11.3%,提高4.6个百分点。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山东国定温饱线(62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150万。从1994年山东省实施《山东省四五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到2000年山东先后扶持了28个贫困县、602个贫困乡镇、13384个贫困村,累计解决了72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山东省人民政府还印发了《山东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仔细规划制定了扶贫开发的目标。
2004年,共资助贫困中小学生10多万人。

失业率:2004年全省就业人员5728.1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万人。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2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2004年,全省境内财政总收入2675.6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6.1%;财政支出1188.6亿元,增长17.6%。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0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15.2亿美元,增长52.8%;新签合同额14.7亿美元,增长18.0%;外派各类人员3.2万人次,增长38.1%;年末在外人员6.3万人,增长20.4%。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498.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农业产值1902.5亿元,增长6.5%。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新批合同外商投资2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7%。实际外商投资98.2亿美元,增长32.4%。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87.0亿美元,增长22.7%;实际外商其他投资11.2亿美元,增长82.2%。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891个,增长11.1%。外资项目的平均规模由上年的253万美元扩大到344万美元,增长36.0%。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年末长途电话电路51万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45.5万路端。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83.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9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848万户。

电台电视台:2004年全省共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8座、电视台18座,县级广播电视台95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5%和93.1%。

 

交通

铁路:山东的铁路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网络,京沪、京九铁路纵贯南北,胶济、兖石铁路横跨东西。通过京九铁路,山东可与香港直通列车。兖石铁路最东端的港口城市日照,被国家批准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之一。到目前为止,山东地方铁路300余公里,占铁路总运营里程的11.5%,在全国拥有地方铁路的25个省、市、自治区中列第6位。
2004年,大-莱-龙铁路已有112公里通车。
铁路旅客发送量3857.2万人次,周转量267.0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6.0%和21.2%;铁路货物发送1.8亿吨,周转量1111.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4.1%和3.7%,其中,省地方铁路发送货物1227.8万吨,周转量6.97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5.0%和30.5%。

公路:山东公路以通车里程长、路面等级高闻名全国,通车里程、公路密度均居全国前列。山东省现有公路5万余公里,国道4395公里,省道12787公里,县道17378公里,乡道19786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36.5公里。有国道14条。
2004年新增道路面积780万平方米。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33.0公里。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周转量8.4亿人次和475.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8.6%和21.2%;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10.7亿吨、周转量596.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9.1%和13.0%。

航空:山东航空近年来发展较快。已建成机场9个,其中济南、青岛为国际机场,烟台机场为国际航空货运口岸。从山东可直航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山东航空公司目前拥有波音-737、挑战者-200、萨伯-340、赛斯纳水陆两用机等各型飞机36架,航线200多条,每周出港500多个航班。
    2004年全年航空货邮量达到17.0万吨,比上年增长36.9%;客运量839.9万人次,增长38.1%。

 

 

 

河 南

省长:李成玉
省会:郑州
省政府办公厅地址:郑州纬二路10号(邮政编码:450003)
省政府电话:(0371)5908241
网址:www.henanews.org.cn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河南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河南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公里。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海拔:河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灵宝市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高度为2413.8米,海拔最低处为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地形: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 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境内有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53%。

气候:河南省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南部属北亚热带,全省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3至15 度,年平均降水量1120-570毫米。全年无霜期308-275天。

能源: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全省共有煤矿企业65个,全省原煤年产量达1亿吨,居全国第2位。河南省是中国三大火力发电基地之一,2004年全年原煤产量14445.4万吨,比上年增长15.4%;发电量1185.6亿千瓦小时,增长15.5%;粗钢产量974.7万吨,增长19.1%;钢材产量966.0万吨,增长17.9%;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37.5万吨,增长19.5%;水泥5393.6万吨,增长12.8%。分行业看,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1.5%,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增长37.7%,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30.0%和18.4%,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5.0%。

生物资源:河南的生物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余种,动物418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麦、玉米、棉花、烟叶和油料等。

矿产资源:截至2004年年末,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6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73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38种。地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处。钼、兰石棉、铸型砂岩、天然碱、珍珠岩、兰晶石、红柱石的储量居全国第1位;铝土矿、天然油石、水泥用石灰岩的储量居全国第2位;钨、铯、煤、石油、天然气、镍、金、大理石等储量也位居全国前列。

水资源:2004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0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417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807毫米。

旅游资源: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河南已经发现的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大河文化遗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均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中国已确定的七大古都河南有其三,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1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2位。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著名的黄河等自然风光构成了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

环境状况及问题:2004年监测的18个省辖市建成区中,有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有8个城市达到三级标准。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30个,达标面积1416.3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8.4%和44.2%。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212个,面积达1813.1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2.5%和29.8%。
    2004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04.48千公顷。年末全省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2个,比上年增长22.2%;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18.06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全省共有国家地质公园6个。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年末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出生人口113万人,出生率11.67‰;死亡人口63万人,死亡率6.47‰。全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28.9%;乡村人口6908万人,占7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7.4%,老年人口达到719万人。

人口增长率:2004年全年净增人口50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2‰。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全省有汉、回、蒙古、满、壮、苗、藏、维吾尔、彝、朝鲜、土家、白等51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8.8%,少数民族人口占1.2%。

教育程度:2004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5408人,在学研究生11853人,毕业生2036人。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5.74万人,在校生70.28万人,毕业生13.43万人。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5.10万人,在校生33.74万人,毕业生8.6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3.96万人,在校生109.95万人,毕业生29.27万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61.33万人,在校生168.75万人,毕业生42.48万人。全省初中招生196.32万人,在校生591.35万人,毕业生198.5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2.49万人,在校生1014.06万人,毕业生203.5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27万人,在校生1.91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49.02万人。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培训结业481.77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13.67万人。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2004年全年河南省生产总值881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GDP比重: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647.48亿元,增长12.8%;第二产业增加值4515.3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652.26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50.5:31.9变化为18.7:51.2:30.1。

财政收入:2004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8.6亿元,增长35.1%;财政支出877.9亿元,增长22.5%。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4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86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农业:河南有耕地10238.8万亩。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区,粮食总产量及小麦、芝麻、黄红麻产量居全国第1位;棉花、油料、烟叶产量居全国第2位。林果资源丰富,中药材久负盛名。畜牧业比较发达,大牲畜存栏居全国首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3位。近年来,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种植业是河南农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基础设施比较齐备,现已建成包括机井、水库、堰、渠、排水系统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大大增强。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河南已成为众多外商看好的农业投资重点省份之一。
2004年全年粮食总产量4260.00万吨,比上年增长19.3%。

商业:200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5.6%,通信器材类增长17.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0%。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4年,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安排救灾资金9亿元,重建因灾倒房15万间,开仓借粮1.23亿斤。投入1.2亿元对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免课本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省级安排3400万元,资助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全年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46.5亿元,清欠农民工工资10.19亿元;清欠征地补偿费10亿元。。

外贸状况: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6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出口总额41.7亿美元,增长40.1%;进口总额24.4亿美元,增长40.4%。

利用外资状况:2004年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78个,比上年增长48.0%;合同外资金额20.54亿美元,增长62.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74亿美元,增长36.7%。全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5.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5%;完成营业额2.71亿美元,增长40.1%。

支柱产业:机械电子、化工、食品、轻纺、建材。

友好城市:河南已经同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缔结了30多对省州市合作关系。

 

电讯

电话机拥有量:2004年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296.6万门,比上年增长12.0%;固定电话用户1625.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65.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659.2万户,新增用户254.2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390.7万户,新增用户318.1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0.77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273.3万户,比上年增长11.0%。

电台电视台:2004年,拥有广播电台18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6.03%。电视台18座,教育台10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96%,有线电视用户336.84万户,生产故事影片1部。

 

交通

铁路:2004年新建地方铁路投产里程136.7公里。
河南省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新开通的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省会郑州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货运编组站,中转吞吐能力和作业手段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通过铁路出口的商品可以在郑州直接联检封关。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集装箱中转站之一,5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线路从郑州直通上海、九龙、连云港、天津、青岛港口。

公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9条国道干线呈五纵四横分布境内。2004年新增公路里程18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0公里。

航空: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8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500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56个城市。每周有5个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郑州新郑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也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备降机场,设计年旅客吞吐能力达60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3万吨。